关于和鹧鸪有关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和鹧鸪有关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和鹧鸪有关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和鹧鸪有关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古诗词中“杜鹃”“鹧鸪”有什么寓意
杜鹃 【含义】 杜鹃,又称布谷,子规,它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多用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词中“杜鹃”“鹧鸪”有什么寓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鹃
【含义】
杜鹃,又称布谷,子规,它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多用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例句】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
——辛弃疾《定风波·杜鹃花》
“杜鹃”“鹧鸪”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扩展资料:
生活*性
喜欢单独或成对活动,像其他鸡类那样善于结群。飞行的速度很快,常作直线飞行。它们的警惕性极高,总是隐藏在草丛或灌木丛里,极难发现。受惊后大多飞往高处,这一点与其他鸡类不同。
鹧鸪为杂食性,主要以蚱蜢、蝗虫、蟋蟀、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各种草本植物,以及灌木的嫩芽、叶、浆果和种子,还有农田中散落的谷粒、稻粒、花生、黄粟等粮食颗粒和甘薯、半夏、槐树果、油菜花等。
雄鸟还有着美妙的歌喉。每当春暖花开之时,在晨曦照耀下,雄鸟们飞落在高高的岩石上或树枝上,放声歌唱,往往是一鸟高唱,群鸟响应,此起彼落,遍及山野,给春天带来了勃勃生机。
都具有十分善斗的性格,也是一个为了保护巢区而表现得很强悍的种类,所以鹧鸪的产地有“一个山头一只鹧鸪,越界比斗”的说法。这种对巢区的保护,使营巢的鸟类有较均匀的分布,保证了繁殖期中的成鸟和雏鸟都有充足的食物供应。
参考资料来源:中华鹧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鹧鸪的叫声嘶哑,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它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所以,鹧鸪也就成了一种哀怨的象征。唐代诗人郑谷因为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鹧鸪》诗,被人们称为“郑鹧鸪”。
李白写过“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李商隐写过“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苏轼写过“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唯有落花知”;张籍写过“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秦观写过“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
古代交通不发达,那些出行的游子,客居他乡,不知自己的归期,不知自己的未来,他们思乡恋亲,于是,他们把浓浓的长长的情思寄托给了林中飞翔的这只小鸟——鹧鸪。在夕阳古道中,在衰柳长堤下,断肠人听到了断肠声:行不得也哥哥。它们在哀求,不能去啊,哥哥,前方有荆棘,有险滩,有狂风,有暴雨,有无边无际的相思……。在古人眼中,鹧鸪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它已经是古人灵魂的一种写照,是古人情思的一种寄托。
*文化中与鹧鸪相关的古诗词著名的当属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喻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
鹧鸪 ,在古典诗词里有什么特殊的文化含义或象征 - …… 鹧鸪在诗词中代表离愁、悲情、爱情、相思.鹧鸪属禽,与杜鹃、鸳鸯、燕子、鸿雁等齐名,皆为诗词之所宠爱.多产于南方,其形如母鸡,鸣曰:“哥哥,哥哥”,鸣声悲婉凄切,喜雌雄对鸣.一为离别.唐朝张籍《湘江曲》:“湘水无潮秋...
鹧鸪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古诗里常提到,有何象征意义? - …… 鹧鸪主要分布在*的南方,并且数量较多(古代应该更多),鹧鸪是鸟类的一种,一般为中华鹧鸪,属省级保护动物.体形似鸡而比鸡小,羽毛大多黑白相杂,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状白斑更为显著.成年的鹧鸪全长约30厘米,体重约...
在古代鹧鸪鸟象征什么 - …… 古代鹧鸪鸟象征思乡之情.鹧鸪是一种鸟,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各省.据说鹧鸪的叫声嘶哑,但也有认为其叫声婉转悠扬,不管怎样,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哥哥,哥哥,你别走)”,它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故在...
鹧鸪一般在诗词里代表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 …… 离愁,伤感,呼唤哥哥,引发思念,声音凄清,引发惆怅,多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 鹧鸪属禽,与杜鹃,鸳鸯,燕子,鸿雁等齐名,皆为诗词之所宠爱.多产于南方,其形如母鸡,鸣曰:“哥哥,哥哥”,鸣声悲婉凄切,喜雌雄对鸣.迁客骚人寓鹧鸪以深情,表已之意也
古诗“鹧鸪”的赏析
鹧鸪 朝代:唐代 作者:郑谷 原文: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赏析: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
鹧鸪在诗词里有什么别称么? -
花豸,怀南,首南鸟,越雉,蛮禽,遂隐.不一定是诗词里的.,但以上都是鹧鸪的别称. 杜鹃和鹧鸪不是同一种鸟,当然不是啦……
鹧鸪代表什么,有什么寓意,有什么深厚含义? -
鹧鸪的叫声嘶哑,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它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所以,鹧鸪也就成了一种哀怨的象征.唐代诗人郑谷因为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鹧鸪》诗,被人们称为“郑鹧鸪”.李白写过“宫女如花满春殿...
“鹧鸪”是什么东东?是鸳鸯吗?为什么古代的诗词经常出现?什么“鹧鸪飞”、“鹧鸪天”
鹧鸪是一种鸟,但在代的诗词经常出现是有这特殊意义的!鹧鸪是诗歌中常见意象.鹧鸪鸟.凄凉哀怨.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非常特别,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鹧鸪天”是词牌.“鹧鸪飞”是江南笛曲的主要代表曲目之一.这回明白了吗?希望可以帮得到你!Catch you leter!
什么叫鹧鸪诗?
《鹧鸪》是唐代诗人郑谷创作的一首咏物诗.此诗描绘了鹧鸪的外形和声音,表达游子的凄苦和强烈思归之情.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深得读者好评,作者也因此诗而时誉远播,人称“郑鹧鸪”.郑谷(约851—约910),唐末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唐僖宗光启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诗歌中鹧鹄的意象是啥?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鹧鸪天》古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译文翻译
我是天宫里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赋予我狂放不羁的性格。曾多次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
我自由自在,吟诗万首不为过,喝酒千杯不会醉,王侯将相,哪儿能放在我的眼里?就算是在华丽的天宫里做官,我也懒得去,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花都洛阳城中。
注释解释
清都山水郎:在天上掌管山水的官员。清都,指与红尘相对的仙境。
疏狂:狂放,不受礼法约束。
支风券:支配风雨的手令。
章:写给帝王的奏章
觞(shāng):酒器
玉楼金阙慵(yōng)归去:不愿到那琼楼玉宇之中,表示作者不愿到朝廷里做官。
创作背景
此词是词人早年从京师返回洛阳后所作,故题为“西都作”,体现了词人早年淡泊情致。年轻时期,他一直隐居在洛阳的山水之间,过着神仙般逍遥快活的生活。这首《鹧鸪天》,可以说是他前期词的代表作,也是他前半生人生态度和襟怀抱负的集中反映。
诗文赏析
上片主要写作者在洛阳时纵情于山水,豪放不羁的生活。首句以“山水郎”自居,写自己热爱山水乃出于天性。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他不喜尘世,流连山水。接下来“天教分付与疏狂”则声称自己懒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征亦属天赋,因而无法改变。这两句充分表现出了词人的性格特征,坦荡直爽,豪气四溢。 “曾批给雨”二句以天意抒怀抱,透露出作者远避俗世,怡然自得的心理。这二句充满了浪漫的精神,富于神奇的幻想,不仅对首句进行了绝妙而风趣的解释,而且透露了他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和对世俗发自内心的鄙弃。
下片用巧妙的方法表现作者赛神仙的淡泊胸怀。“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写作者诗思的丰富,酒量的很大,隐逸生活的全部内容都表现为对诗与酒的钟情。面对“侯王”几曾看过,凸显词人对功名富贵的鄙夷,面对王侯的傲骨铮铮。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这二句表现出作者不愿意返回京城官场,只想纵诗饮酒,与山水为伴,隐逸归老。玉楼金阙,本是人人羡慕向往的荣华富贵,但词人用一“慵”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自己鄙薄名利的态度,相反对于“插梅花醉洛阳”的生活却十分欣赏留恋,体现名士的清高、名士的风流,“梅花”是高洁的象征,这里意在言词人的品性高洁。将高洁与疏狂的品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表现出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狂放。
全词清隽婉丽,自然流畅,前后呼应,章法谨严,充分体现了作者蔑视*、傲视王侯、潇洒狂放的性格特征。
题老妇背柴图
白发粗衣山路难,相扶只赖手中竿。应疑枯体吹风倒,不忍双眸透骨寒。
柴压背,步挪前,折腰无意向天看。太阳依旧当空照,照得模糊影一团。
*晓推窗探雪情,灯将黑白画成屏。低枝欲折梨花重,小径初开铁铲轻。
风失语,水凝声,为何羞愧自心生?因贪西子银装色,竟愿天公雪莫停。
与妻女同游白堤感
十载光阴一瞬间,重温故事断桥前。白堤默默通今古,垂柳丝丝结爱缘。
山稳重,水缠绵。高翔云际是风鸢。凝眸对望灵犀动,小女欢声荡碧天。
题图
流瀑青丝三尺长,身纤唯著雪霓裳。腕如白藕环贞玉,眸似寒潭映月光。
人合剑,剑含霜,为何惹我动柔肠?愿凭赤血千般热,溅上红唇一点香。
梦里蝴蝶比翼飞(新韵)
梦里蝴蝶比翼飞,百合丛里共玫瑰。前生故事曾相忆,今世心盟切莫违。
融宿雪,过春雷,和风细柳水之湄。情丝万缕谁能数?羡煞鸳鸯不欲归。
我的鸿程十年
十载相牵情自浓,沧桑不语换青葱。诚将归路朝明月,已惯生涯类转蓬。
曾忐忑,渐从容。遍尝滋味尚由衷。回眸还怨征途短,鸿爪深深旭日红。
雨中夜归
雨骤夜深行色匆,茫茫水路更狂风。车驰身侧腾飞浪,雷炸云间裂紫穹。
衣湿漉,眼朦胧。心头灯火却融融。此时小女应酣睡,一碗姜汤味正浓。
OSS项目
梅破香飘春意萌,宁波几个苦行僧。当时羁旅常追忆。故地听闻总动情。
吃泡面,注银屏。朝来红日又寒星。妻儿谁忍难相顾?项目倾心合梦萦。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译文
街道上的风光,在纵情赏灯的时候,豪贵家的纱灯笼还未出门,门外的马儿已在嘶吼。我这白发苍苍的*民百姓,没有随从呼前拥后。只有相随作伴的小女,坐在自己的肩头。
花灯满街满市,月光映照衣裘。少年时的赏心乐事,老来却是悲凉的感受。来到繁华的沙河塘上,初春稍微有点寒冷气候,看完了灯的游人们,慢慢地朝家中行走。
注释
⑴鹧鸪天: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押*声韵。也是曲牌名。
⑵正月十一日观灯:据周密《武林旧事》载,临安元夕节前常有试灯预赏之事。
《鹧鸪词》古诗鉴赏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词》古诗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湘江*枝, 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 郎从何处归?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代曲辞》收录《鹧鸪词》三首,有李益的这首和李涉的两首。李涉诗云:“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阴。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李益与李涉在诗中都用了湘江、*、鹧鸪等形象来烘托气氛,为所要表现的主题服务。可见《鹧鸪词》在内容上均是表现愁苦之情的,而且都须用“鹧鸪”的飞鸣来托物起兴。也就是说,《鹧鸪词》中少不了鹧鸪,此外鹧鸪在诗中还有切题、破题的作用。
两首诗不同之点是:李涉的《鹧鸪词》由怀古兼及游子行客之情。他充分运用联想:看到湘江水深,想到屈原的沉江自杀;看到*阴阴,想到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故事;听到鹧鸪的啼叫,触动自己羁旅的愁怀。所抒之情,并非集中于一点,而是泛咏愁情。李益的《鹧鸪词》,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抒情较强烈,也更集中。
李益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生活在湘江一带的女子。诗的开头写她怀远的愁情,不是用直陈其事的方法来正面描写,而是用“兴”的手法烘托和渲染,使愁情表现得更加含蓄而有韵致。
如前两句都是用兴的手法。首句“湘江*枝”又兼用典。舜之二妃娥皇、女英,为舜南巡而死,泪下沾竹。这种染上斑斑泪痕的竹子,称为“湘妃竹”,又称“*”。诗中人看到湘江*的*,自然会想到这个优美而动人的爱情传说,连类而及,勾起自己怀念情郎的愁绪。正在这时,诗中人又看到引动她愁绪的另一景物,那长着锦色羽毛的鹧鸪,振翅而飞,且飞且鸣,其声凄清愁苦,听到鹧鸪的啼叫,更加重了她的愁绪。鹧鸪喜欢相对而啼,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大凡游子、思妇,都怕听鹧鸪的啼叫。看到听到鹧鸪的飞鸣,自然会使这位思妇的愁怀,一发而不可收了。
接着诗句自然地过渡到“处处湘云合”一句,以笼罩在湘江之上的阴云,来比喻女主人公郁闷的心情。以阴云喻愁怀,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文镜秘府论·地·六志》引《赠别诗》曰:“离情弦上急,别曲雁边嘶,低云百种郁,垂露千行啼。”释曰:“……上见低云之郁,托愁气以合词。”《鹧鸪词》的“处处湘云合”,既是对实景的描写,又巧妙地比喻女子愁闷的心情。
诗的前三句,诗人用湘江、湘云、*、鹧鸪这些景物构造出一幅有静有动的图面,把气氛烘托、渲染得相当浓烈,末句突然一转,向苍天发出“郎从何处归”的问语,使诗情显得跌宕多姿而不呆板。它写出了主人公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我们仿佛看到她伫立湘江岸边翘首凝望的身影,感觉到她盼郎归来的急切心情,人物与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一致,绘出了一幅湘江女子怀远图来。
这首诗清新含蓄,善用比兴,具有民歌风味。抒情手法全靠气氛的渲染与烘托,很有特点。
古诗原文
苦竹岭头秋月辉,苦竹南枝鹧鸪飞。
嫁得燕山胡雁婿,欲衔我向雁门归。
山鸡翟雉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
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欲巢难背违。
我今誓死不能去,哀鸣惊叫泪沾衣。
译文翻译
苦竹岭头秋月皎洁,满地青辉,苦竹朝南枝头摇曳,鹧鸪飞翔。
一只小鹧鸪嫁给了北京的大雁,那大雁正准备衔着鹧鸪飞向雁门关的老家。
山鸡野雉都来劝说小鹧鸪:千万别去啊,北方的鸟们总是欺负南方去的小鸟。
燕山附*的紫塞严霜满地,像刀枪一样刺人,那里纵使有梧桐树也难以栖息啊!
我听你们的劝告,我决心死也不跟大雁去了,说完嚎啕大哭,泪流满衣裳。
注释解释
①苦竹岭,在秋浦县南二十里,今属安徽贵池县,有李白读书堂遗址。鹧鸪,鸟名,形似野鸡而小,南方皆有,以越地最多,故又称越鸟。《异物志》言“其志怀南不思北”,太白以之自喻。
②“燕山”是山名,在幽州,在今河北省蓟县东南。“胡雁”是指中国域外之雁。“胡”在古书中是指边疆地区汉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雁门”也是山名,在今山西省代县,古代传说雁门是雁的产地,又说雁子北飞至此而止。因为是鸟儿相接,所以用“衔”字,十分恰当。以上二地皆属安禄山势力范围。胡雁婿,暗指何昌浩。
③山鸡,首有彩毛;翟雉,后有长尾。二句亦用拟人化手法,以喻友人等之关心。
④紫塞,代指北方。即雁门。秦汉筑长城,因当地草皆紫色,又地处边关,所以叫紫塞。苍梧,山名,即九疑山,在今湖南省蓝山县西。此代指南方。二句亦言“其志怀南不思北”之意。
⑤末二句则极而言之,以示坚拒,仍借鹧鸪以为辞。
创作背景
天宝十二载,李白五十三岁。《山鹧鸪词》大约作于安禄山反叛之前,有人曾经邀请李白入幕僚,李白去幽州以后,发现安禄山准备谋反,于是毅然回归江南。早春赴长安,想陈列济世之策。
诗文赏析
诗的开头描写山鹧鸪的生活环境和不安的情状:“苦竹岭头秋月辉,苦竹南枝鹧鸪飞。”苦竹岭是山名,在今安徽省铜陵市西南。“秋月辉”,点明这是秋月高挂的夜晚;“鹧鸪飞”,写鹧鸪在月的辉照之下惊飞;“南枝”,点明惊飞的.范围。夜鸟不能远飞;只能在枝头*处雀跃小飞。这正如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所写的“明月别枝惊鹊”的情景。
接着写鹧鸪的夜不安眠,惊飞不定,除了因为秋月高照之外,还因为她即将经历一场生活的变迁:“嫁得燕山胡雁婿,欲衔我向雁门归。”原来她被许嫁给燕山胡雁,燕山胡雁正以夫婿的身份来接她迁到雁门那里去。
底下写众鸟前来相劝、挽留:“山鸡翟雉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翟雉”,长尾的山鸡。鹧鸪的好友或“左邻右舍”,山鸡、翟雉等纷纷来劝她不要走。说在南方生活的禽鸟到了北方,多被北方的禽鸟欺侮。这显然是众鸟们生活经验的总结,但这里并未展开,大概因为鹧鸪也是知道的,不必饶舌。
“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欲巢难背违。我今誓死不能去,哀鸣惊叫泪沾衣。”最后四句写鹧鸪的决心和悲哀处境。
鹧鸪说:雁门地方风霜严酷有如剑戟刺人,我决不到那样的地方去,我已决心在南方九嶷山上筑巢生活,再也不愿违背自己的心愿了。胡雁一定要我跟着它去,而我誓死不去,这该怎样了结啊!想起来不禁哀鸣惊叫,泪水沾衣。这四句写鹧鸪的心理活动,先是婉转:它不像山鸡翟雉那样直统统地说“南禽多被北禽欺”,而归怨于雁门的严霜如戟;次是坚定,誓死不违背巢居苍梧的心愿;后是悲哀:可以想到胡雁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而自己的处境能否安然无恙,实在担心,所以不免哀鸣落泪。这样写,曲折深入,合情合理。
全诗写的其实是山鹧鸪巢居南方、不愿北去的*性,但诗人用故事敷陈开去,在禽鸟生活中加进了婚嫁、逼迁、劝留、相欺、哀叫、落泪以及其他心理活动,仿佛人间生活的缩影,饶有风味。
《鹧鸪天》诗词鉴赏(通用16篇)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半死梧”“剪朝霞”等。定格为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此调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韵,后段五句三*韵。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鹧鸪天》诗词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作者: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注释】
①鹧鸪天:词牌名,一名《思佳客》,一名《于中好》。双调55字,押*声韵。 此词黄升《花庵词选》题作《佳会》。内容写相熟的歌子久别重逢。
②彩袖:代指穿彩衣的歌女。
③玉钟:珍贵的酒杯。
④拚(pàn)却:甘愿,不顾惜。却:语气助词。
⑤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女舞姿曼妙,直舞到挂在杨柳树梢照到楼心的一轮明月低沉下去;歌女清歌婉转,直唱到扇底儿风消歇(累了停下来),极言歌舞时间之久。 桃花扇,歌舞时用作道具的扇子,绘有桃花。歌扇风尽,形容不停地挥舞歌扇。这两句是《小山词》中的名句,晁补之说它“不蹈袭人语而风调闲雅,自是一家。”桃花扇底风:桃花扇背面的歌曲目录。风:歌曲。
⑥同:聚在一起。
⑦“今宵”二句:从杜甫《羌村》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化出。剩:读“锦”,只管,尽量,力求达到最大限度。剩把:尽把,尽把。
⑧银釭:釭(gāng):银制烛台,指蜡烛。
【翻译】
忆当年,你手捧玉盅把酒敬,衣着华丽人多情;我举杯痛饮拼一醉,醉意醺醺脸通红。纵情跳舞,直到楼顶月、挨着树梢向下行;尽兴唱歌,使得桃花扇、疲倦无力不扇风。
自从离别后,总想重相逢,多少次、你我重逢在梦中。今夜果真喜相逢,挑灯久坐叙别情,还恐怕、又是虚幻的梦中境。
【点评】
此词表现的是一对恋人的“爱情三部曲”:初盟,别离,重逢。全词不过五十几个字,而能造成两种境界,互相补充配合,或实或虚,既有彩色的绚烂,又有声音的谐美,足见作者词艺之高妙。
“彩袖殷勤”二句,着笔于对方,落墨于自身,既展现了二人初识时的特定情境,也披露了二人一见倾心、愿托终身之际的曲折心态。“彩袖”,说明对方并非与自已门第相配的大家闺秀,而不过是侑酒于华宴的歌女。但此时伊人殷勤捧杯劝饮,却不仅仅是履行侑酒之责,而欲藉此暗通情愫。而心有屡犀的作者又何尝不谙其意?为了报答她于已独钟的深情,他开怀畅饮,不惜一醉。这就写出了感情的双向交流。
“舞低杨柳”二句描写歌舞场面,渲染欢乐气氛,是对初识、亦即初盟时的情境的进一步勾画。不径言伊人舞姿曼妙,歌声婉转,而借时间的推移,从侧面表现出其尽态极妍,是作者的独出机杼之处。“舞低”句既点出了艳舞的持续之久,又将月升日沉的自然现象化为其动态效应。“歌颈句由暗示伊人轻摇纫扇,尽兴演唱,直至精被力竭,才暂歌喉——扇底风尽,不正意味着歌喉暂歇?这种竟夜歌舞、通宵欢宴的情景,无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代文人阶层的生活情趣。
但作者之所以对它历久难忘,却不仅仅是出于对昔日歌舞生涯的眷念,(古诗文 )更因为那是他与伊人相识相恋的契机。这两句造语精丽,发想新奇,于织浓绮华中别见韶秀之美,因而深为后代词论家所推赏。
下片一笔跃至别后的相思,而将初盟以迄别离的种种情事尽皆略去,颇见剪裁之工。“从别后”二句点明初逢的场面是其别后怀念的主要内容。“几回魂梦”句直诉魂牵梦莹的相思情怀。“与君同”暗示不独自已如此,对方亦复频入梦境,想思无已,但梦中重逢的欢娱极其短暂,梦后独处的凄怆却格外深长。如是者三,必然既想入梦,又怕入梦,乃至将梦作真、将真作梦。这就逗出“今宵剩把”二句:作者以“剩把”、“犹恐”前后勾连,通过持灯反覆照看而犹难以释然这一对眷恋至深的情侣久别重逢的那种惊喜交集、喜极转忧的特殊心态。 唯其眷恋至深才唯恐此番又是将梦作真。
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评曰:“下半阕曲折深婉,自有艳词,更不得不让伊独步。”这当不是溢美之辞。当然,末二句也许受到杜甫诗“夜阑更秉独,相对如梦寐”(《羌村三首》之一),及司空曙诗“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云阳馆与韩绅宿别》)的启发。
古诗原文
枫落河梁野水秋。淡烟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
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
创作背景
徽宗大观、政和之际,苏庠曾依苏固与徐俯、洪刍等结诗社于江西,在澧阳(今湖南澧县)筑别墅以供游憩。高宗绍兴年间,苏庠与徐俯同被皇帝征召,只有他自己不前往朝廷,隐居直到去世。此诗写于作者推掉皇帝征召游玩于山水,路过一小山村时见景思情有感而发。
诗文赏析
该词上阕写旅途风景、词人醉梦情景,下阕言离愁别恨,抒发怀人的感情,整首词层次清晰,语尽而意不尽。
“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一句写途中秋景,以“河梁”作为观景的出发点,视线遍及周围红叶掉光的枫树,枯涩干涸的“野水”,远处淡淡缭绕的烟气雾霭,连天的郊野、山丘,以及漫山遍野的衰瑟秋草。这两句,准确而传神地抓住最能表现秋月黄昏郊原景色的典型化物象,富有立体感地描绘出一幅旅人眼中的秋色图景,渲染出秋的寥廓与苍凉、萧瑟,作者将触目所及的景色,浓缩在短短十四个字内,由*及远描绘出深秋的萧条气象,从而引发作者愁苦的情绪,因此下文“醉眠小坞黄茅店”一句便接续得十分自然。
但从词意上来看,从写景直接过渡到“醉眠”,中间其实留有空白。小令因其篇幅短小,故而不可能铺排渲染情感的演变。此处景物中蕴涵的情绪,只能由读者亲自去体会。
作者行至山中村落,进到一家茅草搭盖的陋店,饮而醉,醉而眠,眠而人梦,“梦倚高城赤叶楼”,梦见自己回到了繁华的城市,在一座遍值枫树的高楼上斜倚栏杆。词意到此戛然而止,作者并未交代他在那座“高城赤叶楼”上做了什么,但联系“醉眠”一句来看,身在陋店,梦见高楼,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十分鲜明,因而加倍表现出作者的愁深难解。梦中的“赤叶”与此前所见“枫落”相照应,笔致细密。作者因见“枫落”而生愁,以致人梦得见,景情交融的蕴藉不露,竞至于此。
下阕由醉梦至清醒,只见“天杏杏,路悠悠”,作者仍行走在无边无际的征程之中。这一句仍是状写眼前之景,“杳杳”、“悠悠”两个叠词,余韵悠长,备显惆怅忧伤。天远路长一方面是实写,另一方面也是作者情绪外化的结果。因做了一场好梦,醒来之后,原本就很长的路途此时显得更长了,不知何时才能走完,也不知何时才是归期。
作者满怀愁情,想到梦中高楼之上的美好时光,再联系现实中的冷清寥落,不由得感叹“钿筝歌扇等闲休”,那些歌舞欢笑的生涯,轻易就结束了。“等闲”二字,点出现实的无情和不由分说。紧接着,自然接出“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的伤感慨叹。
结尾两句抒写别恨和迟暮之感。“年年”说明别恨无止无尽,暗合前面“天杳路悠”之语。“叶叶”则表示愁之深广沉重。词人浪迹天涯,到处播下相思情种,离别于他自然是时有发生的了。“鸳浦芙蓉”句,化用贺铸《踏莎行》中“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句意,言浦中的绿荷于“红衣脱尽”(即繁花凋落)后,再没有“蜂蝶”来依慕(即无人垂顾)了。灞桥杨柳年复一年的离苦别恨,水中的夏荷一经凋落,便只余荷叶,“愁”自己在秋冬来临之际,将逐渐枯老。此句既与“秋”的萧瑟相呼应,又流露出作者对自己长年羁旅在外、年老体衰的深沉喟叹。此二句以精美工整的对仗,借物言情,表达了词人哀叹流年、自伤迟暮的深沉悲慨。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宋代: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译文及注释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身在异地,哪里知道时光节序转换得如此之快,忽然惊喜地发现春色早已催生了小桃枝上的花蕊。如今我虽被贬到这偏远凄凉之地,但还记得当年繁华盛世时的汴京风光。
建康:即今南京市。上元:指元宵节。那:也写作“哪”。岁序:岁时的顺序,岁月。小桃:初春开花的一种桃树。悲凉地:指建康(今南京市)。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xū)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月夜下繁花舞弄着清影,月光流泻出琼玉般的银辉,月色下的宫殿如水晶般晶莹,飞云绚丽美好。分明是做了一场繁华美梦,回首东风泪满衣衫。
水晶宫殿:用水晶装饰的宫殿,形容极其豪华辉煌,泛指宋汴京宫殿。五云:王色瑞云,多指吉祥征兆,代指皇帝所在地。华胥梦:指梦境。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原文
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鹧鸪天》诗词鉴赏
《鹧鸪天》
当年拚却醉颜红。[3]
舞低杨柳楼心月,[4]
歌尽桃花扇底风。[5]
从别后,忆相逢,[6]
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7]
犹恐相逢是梦中。
作品赏析
[1]此调取名于唐人郑崳诗句“春游鸡鹿寨,家在鹧鸪天”。又名《思越人》、《思佳客》等。双调,五十五字,*韵。
[2]彩袖:指代身穿彩色舞衣的歌女。玉钟:酒杯的美称。
[3]拚却:不惜,甘愿。
[4]楼心:一作“楼头”。
[5]扇底:一作“扇影”。
[6]相逢:词中“相逢”凡二见,前一指初逢,后一指重逢,其意有别。
[7]剩把:尽把,只把,再三把。釭(音刚):灯。
此词表现的是一对恋人的“爱情三部曲”:初盟,别离,重逢。
“彩袖殷勤”二句,一着笔于对方,一落墨于自身,既展现了二人初识时的特定情境,也披露了二人一见倾心、愿托终身之际的曲折心态。“彩袖”,说明对方并非与自已门第相配的大家闺秀,而不过是侑酒于华宴的歌女。但此时伊人殷勤捧杯劝饮,却不仅仅是履行侑酒之责,而欲藉此暗通情愫。而心有屡犀的作者又何尝不谙其意?为了报答她于已独钟的深情,他开怀畅饮,不惜一醉。这就写出了感情的双向交流。
“舞低杨柳”二句描写歌舞场面,渲染欢乐气氛,是对初识、亦即初盟时的情境的进一步勾画。不径言伊人舞姿曼妙,歌声婉转,而借时间的推移,从侧面表现出其尽态极妍,是作者的独出机杼之处。“舞低”句既点出了艳舞的持续之久,又将月升日沉的自然现象化为其动态效应。“歌颈句由暗示伊人轻摇纫扇,尽兴演唱,直至精被力竭,才暂歌喉——扇底风尽,不正意味着歌喉暂歇?这种竟夜歌舞、通宵欢宴的情景,无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代文人阶层的生活情趣。
但作者之所以对它历久难忘,却不仅仅是出于对昔日歌舞生涯的眷念,更因为那是他与伊人相识相恋的契机。这两句造语精丽,发想新奇,于织浓绮华中别见韶秀之美,因而深为后代词论家所推赏。
下片一笔跃至别后的相思,而将初盟以迄别离的种种情事尽皆略去,颇见剪裁之工。“从别后”二句点明初逢的场面是其别后怀念的主要内容。“几回魂梦”句直诉魂牵梦莹的相思情怀。“与君同”暗示不独自已如此,对方亦复频入梦境,想思无已,但梦中重逢的欢娱极其短暂,梦后独处的凄怆却格外深长。如是者三,必然既想入梦,又怕入梦,乃至将梦作真、将真作梦。这就逗出“今宵剩把”二句:作者以“剩把”、“犹恐”前后勾连,通过持灯反覆照看而犹难以释然这一对眷恋至深的情侣久别重逢的那种惊喜交集、喜极转忧的特殊心态。唯其眷恋至深才唯恐此番又是将梦作真。
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评曰:“下半阕曲折深婉,自有艳词,更不得不让伊独步。”这当不是溢美之辞。当然,末二句也许受到杜甫诗“夜阑更秉独,相对如梦寐”(《羌村三首》之一),及司空曙诗“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云阳馆与韩绅宿别》)的启发。
【集评】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雪浪斋日记》:叔原“杨柳”、“桃花”等句,“不愧六朝宫掖体”。
赵令畤《侯鲭录》引晁补之云:晏元献不蹈袭人语,风度闲雅,自是一家。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知此人必不生于三家村中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下半阕曲折深婉,自有艳词,更不得不让伊独步。
黄蓼园《蓼园词选》:“舞低”二句,此白香山“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更觉浓至。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为别后相逢之词。上片,追溯当年之乐,“彩袖”一句,可见当年之浓情密意。拼醉一句,可见当年之豪情。
换头,“从别后”三句,言别后相忆之深,常萦魂梦。“今宵”两句,始归到今日相逢。老杜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小晏用之,然有“剩把”与“犹恐”四字呼应,则惊喜俨然,变质直为宛转空灵矣。
上言梦似真,今言真似梦,文心曲折微妙。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词情婉丽。
这首词是作者脍炙人口的名作,写词人与一个女子的久别重逢。上片回忆当年佳会,用重笔渲染,见初会时情重;过片写别后思念,忆相逢实则盼重逢,相逢难再,结想成梦,见离别后情深;结尾写久别重逢,竟然将真疑梦,足见重逢时情厚。通篇词情婉丽,读来沁人心脾。晁补之称赞小晏不蹈袭人语,风度闲雅,自成一家,举出“舞低杨柳楼心月”一联,说“知此人必不生于三家村中者。”(见《侯鲭录》)刘体仁在《七颂堂词绎》中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叔厚云:‘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此诗与词之分疆也。”
上片叙写当年欢聚之时,歌女殷勤劝酒,自己拚命痛饮,歌女在杨柳围绕的高楼中翩翩起舞,在摇动绘有桃花的团扇时缓缓而歌,直到月落风定,真是豪情欢畅,逸兴遄飞。词中用词绚烂多彩,如“彩袖”、“玉锺”、“醉颜红”、“杨柳楼”、“桃花扇”等。但是,所有这一切又都是追忆往事,似实却虚,所以更有了一种如梦如幻的美感。
下片叙写久别重逢的惊喜之情。“银釭”即是银灯;“剩”,只管。末二句从杜甫《羌村》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两句脱化而出,但表达更为轻灵婉折。这是因为晏几道作此词是在承*之世,而久别重逢的对象亦是相爱的歌女,情况不同,则情致各异。词中说,在别离之后,回想欢聚时境况,常是梦中相见,而今番真的相遇了,反倒疑是梦中。情思委婉缠绵,辞句清空如话,而其妙处更在于能用声音配合之美,造成一种迷离惝恍的梦境,有情文相生之妙。
这首词的艺术手法是上片利用彩色字面,描摹当年欢聚情况,似实而却虚,当前一现,倏归乌有;下片抒写久别相思不期而遇的惊喜之情,似梦却真,利用声韵的配合,宛如一首乐曲,使听者也仿佛进入梦境。全词不过五十几个字,而能造成两种境界,互相补充配合,或实或虚,既有彩色的绚烂,又有声音的谐美,足见晏几道词艺之高妙。
题老妇背柴图
白发粗衣山路难,相扶只赖手中竿。应疑枯体吹风倒,不忍双眸透骨寒。
柴压背,步挪前,折腰无意向天看。太阳依旧当空照,照得模糊影一团。
*晓推窗探雪情,灯将黑白画成屏。低枝欲折梨花重,小径初开铁铲轻。
风失语,水凝声,为何羞愧自心生?因贪西子银装色,竟愿天公雪莫停。
与妻女同游白堤感
十载光阴一瞬间,重温故事断桥前。白堤默默通今古,垂柳丝丝结爱缘。
山稳重,水缠绵。高翔云际是风鸢。凝眸对望灵犀动,小女欢声荡碧天。
题图
流瀑青丝三尺长,身纤唯著雪霓裳。腕如白藕环贞玉,眸似寒潭映月光。
人合剑,剑含霜,为何惹我动柔肠?愿凭赤血千般热,溅上红唇一点香。
梦里蝴蝶比翼飞(新韵)
梦里蝴蝶比翼飞,百合丛里共玫瑰。前生故事曾相忆,今世心盟切莫违。
融宿雪,过春雷,和风细柳水之湄。情丝万缕谁能数?羡煞鸳鸯不欲归。
我的鸿程十年
《鹧鸪天》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译文翻译
深秋的清晨,黄菊枝头显露出了阵阵寒意,人生短促,今朝有酒今朝醉。冒着斜风细雨吹笛取乐,酒醉里倒戴帽子、摘下菊花簪在头上。
要趁着身体健康努力加饭加餐,在佳人歌舞的陪伴下尽情欢乐。头上黄花映衬着斑斑白发,兀傲的作者就要以这副疏狂模样展示在世人面前,任他们冷眼相看。
注释解释
史应之:据黄庭坚《山谷诗内集》卷十三《戏答史应之三首》任渊注:史应之,名铸,眉山人,落魄无检,喜作鄙语,人以屠僧目之。客泸、戎间,因得识山谷。
莫放:勿使,莫让。
簪(zān)花:以花插头。倒著冠:倒戴着冠儿。此句暗用山简典故,表现不拘世俗、风流自赏的生活态度。《世说新语·任诞》“山季伦为荆州,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日:‘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暮倒载归,茗芋无所知。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篱。”’白接篱,头巾。
且加餐:《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李白《代佳人寄翁参枢先辈》:“直是为君餐不得,书来莫说更加餐。”
黄花:同黄华,指未成年人。白发:指老年人。牵挽:牵拉,牵缠。
付与:给与,让。
冷眼:轻蔑的眼光。
创作背景
本词大约作于元符二年(1099)重阳节之后数日,当时黄庭坚在戎州(今四川宜宾)贬所,此时处于贬谪中整整四年,心情抑郁。本词同调同韵共有三首,此为第二首。第一首有副题曰:“明日独酌自嘲呈史应之。”之后史应之做了和作,这首词是黄庭坚在宴*间对史应之和作的再和。
诗文赏析
此词是黄山谷与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隐客”史应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词中所塑造的狂士形象,是作者自己及其朋友史念之的形象,同时也是那一时代中不谐于俗而怀不*傲世之心的文人的形象。
上片是劝酒之辞,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欢乐。首句“黄菊枝头生晓寒”是纪实,点明为重阳后一日所作。因史应之有和词,故自己再和一首,当亦是此数日间事。赏菊饮酒二事久已有不解之缘,借“黄菊”自然过渡到“酒杯”,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干”。意即酒中自有欢乐,自有天地,应让杯中常有酒,应该长入酒中天。“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着意写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表明酒中自有另一番境界。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时的狂放行为,只有酒后醉中才能这样放肆。
下片则是对世俗的侮慢与挑战。“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仍是一种反常心理,其含意于世事纷扰,是非颠倒,世风益衰,无可挽回,只愿身体长健,眼前快乐,别的一无所求。这是从反面立言。“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则是正面立言。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花晚节之称。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换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这自然是对世俗的侮慢,不可能为时人所理解和容忍。
此词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个类似狂人的形象,抒写了山谷久抑胸中的愤懑,表现出对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无言的反抗。词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以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对现实中的政治迫害进行调侃和抗争,体现了词人挣脱世俗约束的高旷理想。主人公旷达的外表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伤痛。
出自宋代诗人辛弃疾的《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赏析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人民,乘机进行起义活动。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当时年才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二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辛弃疾建议起义军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郎。
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治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部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才敢休息。到临安把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处。辛弃疾这种精忠报国、智勇过人的传奇般的英雄行为,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中是独一无二、值得赞叹的。这首词的上片写的就是上述作者这段出色的经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下句写擒获张安国带义军南下。锦襜突骑,即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燕兵,指金兵。夜娖银胡簶,夜里提着兵器追赶。娖,通捉;胡簶,箭袋。一说,枕着银胡革录而细听之意。娖,谨慎貌;胡簶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见《通典》。两说皆可通,今取前说。汉箭句,指义军用箭回射金人。金仆姑,箭名,见《左传。庄公十一年》。四句写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用拥字、飞字表动作,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宋高宗没有抗金的决心,又畏惧起义军。辛弃疾南归之后,义军被解散,安置在淮南各州县的流民中生活;他本人被任命为江阴佥判,一个地方助理小吏,给他们当头一个严重的打击,使他们深感失望。后来辛弃疾在各地做了二十多年的文武官吏,因进行练兵筹饷的活动,常被弹劾,罢官家居江西的上饶、铅山,也接*二十年。他处处受到投降派的掣肘,报效国家的壮志难酬。这首词是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
下片,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上二句今昔对照,一追一叹,包含多少岁月,多少挫折;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可惜,这是一层;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中的春风对照,又各为一层;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壮志未能彻底湮灭之意,又自为一层。一句中有多层含意,感慨极为深沉。却将万字*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最鲜明、最典形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化、极端沉痛的地步。*戎策,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上万字的*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现实?对于作者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感受?不言而喻。陆游《小园》诗: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刘克庄《满江红》词: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和这两句意境相*,也写得很凄凉;但联系作者生*的文韬武略、英雄事迹来看,这两句的悲慨程度还更使人扼腕不已。
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惨遭遇。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心伤透骨。悲壮对照,悲壮结合,真如彭孙遹《金粟词话》评辛词所说的:激昂排宕,不可一世,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的小令词。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原文
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生病春天
注释
信:放任。
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天(或说清明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介之推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节后另取榆柳之火,以为饮食,谓“新火”。
归宁:归家省亲。多指出嫁之女归省,亦有用于男子者也。
赏析
这是一首寻春的小词。寻春游春,是诗词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春天是年年要归来的,而谁人不萌发寻春、游春之念呢?此种欲念产生之根源,无非来自人们在万象更新之际对新生活更加充满活力的一种企盼。然而在寻春之时,因每人的性情、经历、见识各有不同,其所见所感,又必有种种差异。辛弃疾在此词中表现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寻春意绪呢?
作者并未开门见山地道出他的寻春感受,而是在小词的开端,娓娓如话家常,将读者逐渐引入胜境:“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他说,抱定了寻春的目的四处寻找,不如喝上几杯酒,在家门附*和春光不期而遇,又省力,又惬意,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辛稼轩自己不恰恰就是那种“着意寻春”的人么?为了寻春,他风雨无阻,阴晴不避:“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鹧鸪天》)作者“柳外寻春,花边得句”(《满庭芳》)。他寻求、欣赏春天的妙趣,真可以说达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程度。而令人困惑的是,在此《鹧鸪天》小词中,他不但一开端就否定了“着意寻春”的佳处,而且还进一步辩解道:“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作者又说:刻意游春之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见到“山才好处”,人却已经疲惫不堪了,哪里还有十足的精神去赏春呢?有的时候,人的诗思还未成熟,而一场急雨却过早地来催他做诗,那诗怎么可能做得好呢?
怎样理解作者此刻的心情?
请看本词的小序:“鹅湖归,病起作。”原来,作者前不久游览了名胜鹅湖山(今江西铅山县东)。从鹅湖归来后,他生了病。这一次他病得大概还不轻,性情倔强的词人不得不卧床休养了。一贯主张抗金、恢复失地的辛稼轩自被朝廷罢黜后,常常借游山水来消除心中愤懑。现在他大病初愈,暂且无力出游,只好大唱“着意寻春”大可不必的高调了。辛稼轩虽然不能远游寻春,却在病愈初时徘徊于家门附*之际,感受到了一种他从未如此强烈感受过的蓬勃春意,使他获得了意外的惊喜。
那么,辛稼轩寻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春意?作者在词之上阕并未明言,而是有所保留,正见出此春意的宝贵。这也正是稼轩词艺术表达的曲折含蓄处。若问辛稼轩如今在村头到底有何得,可先看他南渡这多年后每年寻春都寻到了什么。翻检稼轩长短句,会发现到处是这类词句:“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满江红·暮春》)“可惜春残风雨又”(《蝶恋花》“点检笙歌多酿酒”)。“闻道春归去,更无人管飘红雨”(《惜分飞·春思》)。在作者的春词中,春天总是那么满纸满行的娇软脆弱!年年盼春、游春的辛稼轩,虽然饱览着春的千姿百态,但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娇春却给他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且看下阕。现在,我们的词人移动着刚刚病愈的身体,手拄竹杖,穿上草鞋,向家门附*的田野漫步走去。“携竹杖,更芒鞋”,创造出轻松而随便的氛围,为下面与乡村春色猝然相遇时的喜悦心情做了不露痕迹的铺垫。
走着,走着,蓦地,若干亮色映入了作者的眼睛。词人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些在野草中间开放的野蒿花!这些不入品流、无人护理的花儿,这儿几朵,那儿一片,沐浴着春风,颜色鲜亮,别有一番健康秀美的魅力。“朱朱粉粉”,用语特妙。它把花儿鲜明的颜色和生气蓬勃、随处自由开放的特点简洁地描绘出来,也把词人与野花不期而遇时的喜悦心情含蓄地透露出来,大有“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味道。
熟悉稼轩词的人都会知道,作者在欣赏乡村花朵那无拘无束之形式美的背后,还有对它们的一种理性的思考。此次鹅湖归来,他已从乡村景物中获得了深沉的启示:“春入*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城中娇嫩的桃李之花是经不起风雨的,只有在乡野溪头久沐风雨、倔强生长的荠菜花一类的花朵,生命力才更为长久,才真正启示着春天的奥秘。明晓了稼轩对人生的这种思考,我们就会接触到他目睹野蒿花时心灵中更深一层的东西。
当词人正为野蒿花所吸引的时候,另一番景象又把他的视线吸引了去:一些有说有笑的归宁女子,正沿着长满桑树的田间小路走过来了。这两句写得很美,“柔”字尤为巧妙传神。它不但状出桑叶之嫩,春光之新,而且衬托出村女那柔美的容貌、步态和笑声。这些村女快要回到娘家看到亲人了,所以心情是甜甜的,笑声是美美的。她们的笑声,感染着词人。他不禁驻足倾听,若有所思。这就是辛稼轩寻找到的春天。春天在乡野之花中,在村女的步履中,笑声里。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诗词翻译赏析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是魏初的作品之一。讲述的是他思念自己的家人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诗词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作者】 元朝 魏初
【原文】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释】
原字为外“囗”内“栾”,现字义同。
【译文】
去年的这个时候还在家里, 今年却又相各天涯,了一心的乡思 ,两鬓的秋霜,山与水相连接 ,水倒影着晚霞,看到归巢的乌鸦, 想起他什么时候可以农耕回来 儿女团圆 一起品茶。
译文二
去年妻子生日的时候自己还在家里,
现在却在天涯与之相望,
不能团聚,了一心的乡思 ,
两鬓的秋霜,山与水相连接 ,
水倒影着晚霞,看到归巢的乌鸦,
想起他什么时候可以农耕回来
儿女团圆 一起品茶
【赏析】
作此词时,魏青崖先生正在宦游的.路上。这一首情真意切、明白而家常的小词。魏太太收到这首小词一定十分欣慰。要知道,她家魏先生的心思不在“何时开得公司了,靓女团疽股D”,而在“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疽怪蟛”啊!他记着她的生日呢!念着她和孩子们呢!盼着早日回家团圆,永远不再和她分离呢!——还有什么生日礼物能比这更让她开心呢?
词的上片首句从“去岁今辰”着笔,点明对妻子的念念不忘,“去岁”与“今辰”构成时间上的今昔对比,给人时间如梭的感觉,包含着归家无望的伤感。一“却”字点出“去岁”的幸运与“今年”的不幸,流露出曾今拥有的欣喜与今天失去与妻儿团聚机会的怅惘。次句“今年”与上文“去年”时间对比强烈,一实一虚,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内容,突出了官身在外、身不由己的无可奈何。一“又”表明与妻儿聚少离多的残酷现实,抒发诗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愁苦与无奈。下句“一春心事闲无处”与“两鬓秋霜细有华”构成因果关系,“一春心事”点出思情之长,“两鬓秋霜”点出思情之苦,思情深而至于两鬓都有华发,的确非同一般,可能另有隐情。联系下文“何时收拾田园了”,不难看出作者仕途艰难,宦海浮沉,厌倦官场,鄙弃功名。所以,两鬓有华,绝非偶然,这其实是人生际遇、夫妻私情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纵观上片,诗人因混迹仕途的艰难而更加思念妻子,思念那个给了自己精神和肉体寄托的家园;也因思念亲人,思念故乡那一方纯净的土地而更厌弃官场的污浊。
下片过头处写景。诗人用山水相连、水天相接、残照染林、归鸦点点等意象营造出空旷清冷的氛围,烘托反衬思情之苦。同时,“山接水,水明霞”又暗喻思情的缠绵悠长。三句中,一“接”字描写了山水相依的景象,一“明”字突出了霞光映水、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象。一“接”一“明”点活了静态的画面,使意境浑然一体。一“见”字触景生情,将所见景物着上个人的感情色彩,“归鸦”正反衬思情的迫切与凄苦。
面对此景此境,诗人只能聊以自我安慰,设想归家耕田,亲人团聚,共享天伦的情景。“几时”一词,充满渴望,又有些许担忧,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能不能回,允许不允许回都是未知数啊!“了”字精当,写出了对田园生活的热情,对年终岁尾静享天伦之乐的向往。“儿女团圆”概写家庭的美好生活,是“面”,“夜煮茶”是具体生活的细节,是“点”。点面结合,勾勒出一副其乐融融的秋夜合家品茶图。
“夜煮茶”这个细节情景具有极强的典型性和凝练性。把物境、场景、家事、人情、人生哲理包孕其中,含蓄隽永。是以境写情、以境传理的典范。在夜深人静的背景下,一家人围坐在炉火旁边,倍感家庭的温暖、亲情的融洽。这中间,夫妻之恩、亲子之爱、儿女之乐通过煮茶的细节传达了出来。让人联想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冬夜》里描写的父亲冬夜给儿女煮豆腐吃的情节。两篇相较,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这一细节又让人深切感受到,生活中的幸福往往不是那些大场景。人生的幸福往往蕴含在看似轻淡琐碎,实则不易抓住的生活细节中。有人倾其一生在追名逐利、聚敛钱财,做着人上人的好梦,以为拥有了金钱和地位就拥有了幸福,实则不然。幸福衡量的标准不是名、权、利,而是你拥有人间真、善、美的总量。这些,一般人都是有同感的。因此,每当我们读了这些情节往往会击节称赏,往往会被打动、被征服。
总之,下片写景抒情,情蕴景中。又虚实相生,虚中有实。把诗人思念妻子,思念家园的心情推向极致。
全词结构精巧,上片叙事,下片写景,情渗透在叙事、写景之中。而人事景情又由一条关涉“去年”、“今年”、“几时”的时间线索所绾结。感情发展极有层次:由开头点出思情,到“鬓华”加强一层,再由下片借景烘情,情之浓已流诸笔端,结尾宕出一层,将思情推向极致,给人极强的感染力。
这样一首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佳作,确实是古代天下人妻的幸运。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诗词原文及赏析
《鹧鸪天·送人》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全词运用景物烘托、比拟和对照等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并抒发了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感慨,思路开阔,托意深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诗词原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释:
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功名馀事且加餐: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还是多吃饭吧。另一版本也作“功名余事”。
无穷:无尽,无边。
般:种。
只应离合是悲欢:岂只是离别才使人悲伤,团聚才使人欢颜。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未是:还不是。
别有:更有。
译文1: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译文2:
唱完送别的《阳关三叠》歌曲啊,我的泪水还没有干,功名官爵啊那纯粹是身外多余的事, 暂且还是多吃饭好好保重身体吧.那浮云和江水啊水天相连,好像将*的树木送向无边无际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啊,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有多少使人愤恨的事情,又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才会使人心情悲哀?只有聚会才会使人欢乐吗?尽管江上啊会有大风大浪,那还算不上风波险恶,更有人世间的行路做事啊,比那江上的风波还要险恶还要艰难!
赏析:
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风波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正可说明悲愤个原因和实质。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赏析二: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
词开篇即述离情。唐代诗人王维有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乐府,以为送别。李东阳《麓堂诗话》曰:“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通称《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这里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唱毕)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
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馀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张华《答何劭》诗:“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视功名为“馀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
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的《鹧鸪天》词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簇拥千军万马,突破重围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爱国壮举,又何尝不是为了功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在封建社会里,是互相联系的。换言之,只有“达”,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视功名为余事而劝加餐,处于“国仇未报壮士老”(陆游诗句)的具体历史情况下,这里旷达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愤,是反语,是色荏内厉的。
前结“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点染。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正是“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妍,独景则滞”(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引宋征壁语)。而“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这样,把行色的凄凉况味,推上一个高层次。“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哀?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无论“合”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句更力重千钧。
后结仍扣紧送人题意:“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但哪有人间行路难呢?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引《乐府解题》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今不存。南朝宋鲍照有《拟行路难》十八首(一作十九首),多述个人不为世用,或针砭社会现实。这两句托意深刻,正应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并包容如今带湖闲居种种生活的体验在内。一首五十六个字的《送人》小词,写得这样内蕴丰富,寄情高远,绝少“黯然销魂”情绪,“英雄感怆,有在长情之外”(刘辰翁《辛稼轩词序》),由此词正可悟出。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自北宋苏轼开创词之豪放体例,到南宋自辛弃疾始,词开始进入一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新天地。后人评价其词“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被推为“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屹然别立一宗。”从一阕《鹧鸪天》试可略窥一斑。
自古送别就是诗词歌赋题材之一大宗,数千年前《少司命》就有“悲莫悲兮生别离”之叹,而至江淹《别赋》一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可谓道尽古今离人心。从唐五代以来的送别词数量可谓多不胜数,无论是恋人惜辞抑或赠别朋友,无不深深笼罩在情致深婉、曲调忧伤的气氛中。以情动人,是送别词的一大特点。而辛词写送别却不落窠臼,忧情犹在而意境远高于离愁别绪之外。
这一阙《鹧鸪天》题为“送人”之作,起篇首句扣题而发,“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阳关”即《阳关三叠》,亦称《渭城曲》,是古人送别时所唱之曲,词人惜别友人,一曲阳关唱了又唱,而面上泪痕兀自不干,转入下句对友人的嘱托宽慰:“功名馀事且加餐”。看似劝告朋友功名如浮云,是些不要放在心上的身外“馀事”而已,但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宽慰告解,或者如另一种说法——是对愁苦无奈的现实的一种反语式的讽刺与愤激,在词人的其他作品中有:“算*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句样,显然并非真正释怀,视功名如尘土。“加餐”化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亦是伤心之词。
联系到词人写作的社会背景,正是大片国土沦丧金人之手而南宋却不思进取偏安一隅的时代,同大多数同时代满腔热血的爱国词人一样,辛弃疾渴望挥军北上,收复失地,一展胸中报负,却不得重用,困于现实狭小的囚笼。然而不同于同时代词人在南国的纸上、在想象的战场挥洒热情,生于沦陷的北方地区的辛弃疾有着拥兵抗金,渡河南归的传奇经历,谋略胆识无一不是经过真正的战场上血与火的考验,对于手刃金人,光复家乡更是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渴望与坚定。这样的情势下,现实的压抑要他眼睁睁看着朝廷一年年议和,纳贡,对他的奏章置若罔闻,徒然使他所有的谋略报负殁于怀中,壮志难酬,故难掩愤激之语。
上阕三四句“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融情于景,横亘天际的流水仿佛带着词人的目光远送绵延而去的层叠树色,雨云低垂,半阙山河掩映在一片无声的压抑中。回到现实里来,有人离别在即,苍茫的景色倍添悲凉。
如果说上阕词辛弃疾还囿于离别凄清之情,下阕笔锋却转而宕开,进入开阔宏大的慷慨之境,“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的问句意境开阔,直言古今憾事无数,岂止是离合而已,言外之意聚散离合再伤怀,较之目下山河未复,鞑虏猖虐,个人悲欢离合始终不过小事尔。辛弃疾壮志慷慨之心由是观之。然而其心虽高,奈何乱世风雨里,飘摇苟安的南宋却不会给他一个用武之地,令他不能不发出感慨——“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知君远去,江上风浪无常,或许会十分险恶,或许不会。但是眼前这看上去无风无浪的人世之路,却无人知道底下暗藏了多少人心叵测的凶险狡诈,这样的人间路,又是何等的难走啊!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地起波澜。辛弃疾种种的人生遭际,悲愁慷慨,具包含在这两句之中。一首五十余字的赠别小令至此锵然掷笔,倾宕峭拔,毫无悱恻之态。诚如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言:“英雄感怆,犹在长情之外。”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辛弃疾江上送别友人之作,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春作者自豫章赴行在临安途中。这时候,他在仕途上已是经过不少挫折,因作此词抒发感慨。
作者简介
辛弃疾像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词存六百二十九首。
《鹧鸪天》
作者:苏轼
原文:
陈公密出侍儿素娘,
歌紫玉箫曲,劝老人酒。
老人饮尽因为赋此词。
笑捻红梅亸翠翘。扬州十里最娇饶。
夜来绮*亲曾见,撮得精神滴滴娇。
娇后眼,舞时腰。刘郎几度欲魂消。
明朝酒醒知何处,肠断云间紫玉箫。
赏析: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顶山市郏县)。(m.ju.51tietu.net)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着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鹧鸪的古诗词
鹧鸪无的古诗词
写鹧鸪的古诗词
古诗词中有鹧鸪的
鹧鸪鸟在古诗词的含义
鹧鸪为题的古诗
有关鹧鸪的诗句古诗词
鹧鸪鸟在古诗词中的含义
鹧鸪在古诗词的别名
和鹧鸪有关的古诗词
鹧鸪的古诗词高中
鹧鸪的古诗
鹧鸪的诗句
鹧鸪诗句
55字的古诗词鹧鸪天
鹧鸪在古诗词中的含义是
鹧鸪在古诗词中的意蕴
古诗词鹧鸪天的写法
鹧鸪在古诗诗词中的含义
鹧鸪古代古诗词中的含义
鹧鸪无的古诗
含鹧鸪二字的古诗
贺铸的古诗鹧鸪天
含有鹧鸪的古诗句
含有鹧鸪的古诗词愁苦悲凉
古诗词中的鹧鸪意象论文
写鹧鸪鸟的古诗
鹧鸪在古诗中的
鹧鸪的古诗句子
标题含有鹧鸪天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