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悯农古诗锄禾的时间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悯农古诗锄禾的时间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悯农古诗锄禾的时间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悯农古诗锄禾的时间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关于锄禾日当午古诗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锄禾日当午古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悯农二首
李绅
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象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这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语*意深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我们今天能吃上饭都是因为有农民,他们辛苦地劳作,所以我们才能吃上饭,每一粒米饭都是他们的劳动成果。
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因为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幸福都是这些先辈和先烈用自己的双手所打拼出来的,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2021年5月22日,袁隆*爷爷去世了,他的去世,让所有的人陷入深深地悲伤之中,在我的眼里,袁隆*爷爷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一个会说英语的老爷爷,一个专心研究的老爷爷,他用自己的一生为了让所有人民能吃上饭,用自己的一生在去做这件事情,袁隆*爷爷是一个伟大的人。
我们中国在过去的时候闹过饥荒,老百姓都吃不上饭,有的都在啃树皮,有的因为没有粮食而饿死,因为袁隆*爷爷经历过这样一个时代,对他来说粮食就是一个国家的命脉。
中国曾穷过,也曾苦过,但是袁隆*爷爷解救了这些人,如今我们中国再也不缺粮食了,而我们今天更要珍惜粮食。
袁隆*爷爷的去世,让无数人陷入忧伤里,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每一粒米,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剩饭,同时,也要教导我们的后辈,要珍惜粮食。
人事无常,世事难料,我们要学会珍惜当下的每一天,只有这样才不枉此生。
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而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很多前人的文学作品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当然流传至今的也有不少。不过这些流传至今有些我们现代人可以通过历史的传承和各种记载揣摩出其中的意思,但是也有一些却让今人费解,只能给出各种各样的猜测,却难以下定论。就像本期笔者要说的关于“锄禾日当午”中“锄禾”一词的争议,这句话可谓是人所皆知,大多数人对于“锄禾”的理解也都是“除掉地中的杂草”,那么这样一句人所皆知的诗句又怎么会产生争议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句诗的出处,它是出自于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一诗,全诗如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相信这首诗大家都是耳熟能详,毕竟在小学的课本中大家都已经背诵过,而且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一直被长辈所念叨,所以想不影响深刻都难。而这首诗所表达的大概意思就是农民种庄稼不易,所以大家要珍惜粮食。就这么简简单单20字,言语又这般直白的诗为什么会引起广泛争议呢?
其实这个争议的源头是来自于《诗词大会》这一档诗词类电视节目,当时节目考到了这首诗,而作为点评嘉宾的国学大师蒙曼就解释了一下这首诗,在她的解释中“锄禾”是农民播种的过程。在节目中播出之后,网上有一些诗词爱好者就对此提出了异议,他们对于“锄禾”二字的理解大概有以下两种看法:
其一:“锄禾”的意思是“除草”。持这种观点的朋友,他们认为“锄禾日当午”是倒装句,这句话应该是“日当午锄禾”,意思就是在太阳正午的时候在田里除草。因为中午天气热,这个时候除草,草*以后会被太阳晒死。
其二:“锄禾”代表了一切和种田有关的农事。持这种观点的朋友认为,李绅当时所见可能就是农民在田中务农时,写的时候考虑到韵律方面的问题就用了“锄禾”,其实这里的“锄禾” 是泛指。
当时笔者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争议,再看到他们各自的解释,其实我觉得都说得通。但对于这件事我个人觉得其实是有点“闲得慌”,太过于吹毛求疵。因为这首诗的所要表达的思想就是种田不易,大家珍惜粮食。基本上大家读到这首诗就能领会到这个意思,而这也是李绅写这首诗所想要传递的思想。现在我们却忽略掉这首诗本身的意义,去纠结其中“无关紧要”的字眼,这难道不是“本末倒置”?
而且在我看来,不管是哪种解释,都不影响这首诗本身要表达的思想,这种没有明确答案的争议是没有意义的,毕竟李绅是唐代人,这“锄禾”是什么意思,不管是哪种观点都是*自己的理解,李绅写“锄禾”具体到底是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难道我们还能找一位先去1000多年的对峙?
锄禾日当午全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锄禾日当午全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悯农二首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血汗?
注释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田。
⑸犹:仍然。
⑹禾:谷类植物统称。
⑺餐:一作“飧”。熟食通称。
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巨大贡献和无穷创造力,这就使下文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农民以他们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汗珠,洒在灼热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说教,不是无病**;它*似蕴意深远格言,但又不仅以它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愤懑和真挚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最熟悉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景象大概是人人*见,众人皆知,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人受到深刻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形象和深刻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事实。这样,前后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情节作了一番形象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原因。
一首小学课本里的诗句,深深的刻在每一位读过小学的人心中,就拿野哥自己来说,众多古诗词当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它。这首《悯农》,在我上学的时候,名字还是《锄禾》,也是在最*才得知《锄禾》已经改名《悯农》,这才又想起聊聊这首曾经让我每次吃饭都不剩下一粒米的诗句来。
这首诗产自唐朝,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高深的语言,整首诗透露出一股朴素的气质,可能正是因为它的这种别具一格,才能在那个诗篇造诣极高的盛唐脱颖而出,至今仍流传甚广。
这首《锄禾》为何改名《悯农》?具体的原因我也不了解,但是我猜想,这应该是为了让这首诗的出处回归本处,让更多的人知道它的由来与过往。所以,今天借着这篇文章,我给大家讲讲关于这首《悯农》背后的历史。
其实《悯农》并非是一首单独存在的古诗,只是《悯农二首》(也称《古风二首》)的后半部分,在“锄禾日当午”之前还有四句,这四句阐述了作者对于唐朝当时的看法,大胆说出唐朝农民的悲苦现状,与后面的《悯农》衔接起来,才能完整体现《悯农二首》真正蕴含的意义。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首》
这首诗目前有一位主流承认的作者,名叫李绅,是唐朝的一位宰相,地位很高。当年他还没有考中进士的时候,带着这首诗去见吕温,吕温读罢这首诗,连连称赞,当时就表态说,李绅前途不可限量,有做宰相的本事,后来果然应验。虽然在史料之中,对于吕温的这番话有明确记载,但是我认为,这也就是吕温的一句客气话而已,只不过后来真的成真。但是李绅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起起伏伏多次,能够成为宰相,也有运气的成分。
“吾观李二十秀才之文,斯人必为卿相。”——《云溪友议》
由此可见,《悯农二首》在李绅年轻的时候,就已经依靠它扬名,后来又考中进士,应该也与此诗有关,比较一个人在文人圈里的名气,对于考官来说,在评判的时候也会有所影响。至于评卷是看不到名字的问题,这里不多做解释,一个人出名后,他的文风便会被人认识,这还只是其一。
李绅能够写出这样的诗句来,可见在李绅少年时,也是一位性情中人,对于时事针砭利弊,敢说,敢写,大有为唐朝农民*发声的架势。只不过在他考中进士之后,做了官,这种作诗的风格虽然也有出现,但是却带有了明显的功利心。
李绅做官前期,并不顺利,起起伏伏的十数年,期间主要还是以写诗为主,与白居易、元稹等人,一起发起新乐府运动,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李绅与白居易、元稹,重新引导诗歌在当时的风格,以讽喻时事为主。
当时几个大诗人凑到一起,写一些对于时事讽喻的诗,一人写了几十首,汇聚到一起,就成了《新乐府》,其中就包含《悯农二首》,还有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比如《卖炭翁》。
李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官也做的越来越大,只是他却没有坚持自己的路线,反而加入朋党之争中。他成为李德裕的左膀右臂,与元稹一起,是“李党”的主力成员,与敌对方“牛党”进行了长达十数年的斗争,而他在争斗开始几年间,便因为“李党”的不利局面被贬,被贬期间,李绅很郁闷,写了许多诗,来发泄自己内心不满,同时也是在利用这些诗作为与“牛党”斗争的工具。
终于在10几年后,李德裕成为宰相,因为李绅这么多年来,一直写诗在侧面继续支持李德裕,所以,李德裕当宰相后第一件事,就是将李绅重新启用,而且是重用。这样一样,李绅在《悯农二首》之后所作的诗,虽然也是对时事进行讽喻,但是却与做《悯农二首》时的心境完全不同,一个是为民*,一个是为己谋功利,早已经忘了初心。
后来李绅官路亨通,一直做到宰相位置,随着官职的变化,李绅的为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早不是当年“慷慨陈词”的少年,而是生活奢侈糜烂,贪图享受。这一点说法从刘禹锡的一首诗里就能看出来,“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这首诗是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赴李绅的家宴时,因为看见李绅家的美人俊美,所以即兴吟诗一首《赠李司空妓》,送给这位李绅家的私 妓。
李绅家的美人众多,见到刘禹锡如此喜欢这名女子,也没表现出什么不悦,而是慷慨相赠。刘禹锡也有官职在身,加上本身是一位才子,自然见过不少的美人,但是在李绅的家中,依然能遇到令他情不自禁的美女,可见李绅家美女如云,因为如此容貌出众之人,显然在李绅家也算不得什么,随便就被李绅给送人了,没有丝毫的不舍。
除此之外,李绅在野史的记载中,更是奢侈无度,史料对他发迹后的描述是“渐次豪奢”。
李绅喜欢吃鸡舌,吃一顿鸡舌要300多只鸡才能凑够一盘,导致后院的死鸡堆积如山,其奢靡程度可见一斑。而且,对于发迹之前的友人也并不友善,不仅不念及故人曾经的好处,而且还要苦苦相逼,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厉害。
比如,在李绅发迹之前,有一人名为李元将,李绅去他家做客的时候,总是亲热的叫他叔叔。但是李绅发迹之后可就不一样了,李元将去拜访他,自称弟弟李绅不开心,自称侄子,反过来叫他叔叔,还是不开心。李元将被逼无奈之下,自称孙子,李绅这才笑逐颜开起来。
李绅在发迹前后变化极大,无论是为人还是诗词,再也找不到当年做《悯农二首》时意气风发的样子,有时候读《悯农二首》的时候,不禁会联想,难道这样一首反应唐朝农民疾苦的诗句,真的是李绅所作吗?
其实,《悯农》这首诗的作者,还真的就存在过争议。一说《悯农》的作者并非李绅,而是同为唐朝诗人的聂夷中。
聂夷中是唐朝时期河南的一位诗人,这位诗人写诗的风格很独特,语言以朴实为主,而且辞浅意哀。最主要的是,聂夷中的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剥削,一种是对田家农户农户疾苦的同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聂夷中诗作当中,有一首叫《田家二首》,其中后半段让我们熟悉,这里引用一下,给大家赏析: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聂夷中的《田家二首》后半段,几乎与《悯农》没有区别,说聂夷中是《悯农》作者也不为过。而起,类似这种深得民间疾苦的诗作,聂夷中的作品当中还有很多,有的作品甚至连讽喻的手法都不用了,直接就明言为民*,在那个封建社会国家里,做到这个地步的诗人,才是真正的悯农之人。
例如,聂夷中所作的《咏田家》,就是一首聂夷中对于民间疾苦最直接的陈述,感同身受,令人动容。同时,聂夷中对于当权者也直接明言,希望他们能够给农民多一些关照,因此诗形成了一个成语“剜肉补疮”,表现了聂夷中对农民疾苦感受的深刻,同时无形之中也对他以诗来为民*的做法进行了肯定和纪念。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咏田家》
从二位作者为人来看,我更愿意相信这首《悯农》的作者是自始至终都具备“悯农”思想的聂夷中,而不是在升官发财之后,忘记了初心的李绅。
《悯农二首》
作者:李绅
原文: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1、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诗意:
(其一)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
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
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其二)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
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
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它*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m.ju.51tietu.net)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古诗《悯农》及解释
《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古诗《悯农》及解释,希望有所帮助!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等的现实的不满。
注释:
1、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作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扩展资料: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锄禾日当午全诗拼音
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和努力。小编为大家提供了锄禾日当午全诗拼音,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所学的知识。
悯农
chú Hé rì dāng wǔ 锄禾日当午,
hàn dī hé xià tǔ 汗滴禾下土。
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谁知盘中餐,
lì lì jiē xīn kǔ 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首
李绅
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全诗译文及注释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种田的农夫却仍然有饿死的。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落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谁又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注释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成:一作“秋收”。
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餐:一作“飧”。
锄禾日当午全诗鉴赏《悯农》二首,题一作《古风》二首,是诗人年轻时的作品。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恐怕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象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呢?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象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背诵,恐怕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吧。
锄禾日当午全诗作者李绅简介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李绅《悯农》古诗解释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绅《悯农》古诗解释,欢迎阅读与收藏。
悯农
李 绅
chú hé rì dāng wǔ
锄 禾 日 当 午 ,
hàn dī hé xià tǔ
汗 滴 禾 下 土 。
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谁 知 盘 中 餐 ,
lì lì jiē xīn kǔ
粒 粒 皆 辛 苦 。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等的现实的不满。
简介
李绅(772846)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 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贞元二十年(804)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元和元年(806)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共倡新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 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
元稹被誉为三俊。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自宝历元年(825)至太和四年(830),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赠太尉,溢文肃。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悯农古诗锄禾的时间
锄禾日当午悯农的古诗
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的明龙
悯农古诗锄禾日当午的图画
悯农古诗锄禾日当午的诗意
锄禾的古诗不是锄禾吗
锄禾是不是农忙的古诗
悯农时间的古诗
锄禾日锄禾日当午的古诗
古诗锄禾的视频
古诗锄禾的含义
锄禾的古诗的图片
锄禾时节雨纷纷的古诗
锄禾古诗是谁的诗
锄禾的古诗是谁写的
李白的古诗锄禾
古诗画的配图锄禾
锄禾古诗的道理
锄禾古诗的寓意
锄禾古诗的大意
锄禾的古诗讲解
悯农古诗写时间的词语
古诗锄禾的英语
古诗锄禾的意义
锄禾的古诗的诗意
古诗锄禾全诗的含义
锄禾艰辛的古诗
播放锄禾的古诗
古诗锄禾的视频大全
五言四句的古诗锄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