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曲传唱的古诗

关于谱曲传唱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谱曲传唱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谱曲传唱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谱曲传唱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4) 语录(3k+) 说说(4) 名言(562) 诗词(133) 祝福(1k+) 心语(63)

  • 音乐谱曲两只老虎简谱

  • 音乐,学*
  • 音乐谱曲两只老虎简谱

      乐谱是一种以印刷或手写制作,用符号来记录音乐的方法。不同的文化和地区发展了不同的记谱方法。记谱法可以分为记录音高和记录指法的两大类。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音乐谱曲两只老虎简谱,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两只老虎简谱【1】


      两只老3虎儿歌介绍【2】

      《两只老虎》是法国儿歌

      旋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欧洲。法国儿歌《雅克修士》(Frère Jacques 德国:“马克修士”,英国:“约翰修士”)

      “老虎版”的歌词最早出现可能要早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因为曹聚仁的《*论》第五节《新赣南如此》就有提到当年唱了“两只老虎”的儿歌。

      “老虎版”歌词出自何人,虽然有幸找到所谓的起源,但都经不起推敲。

      歌曲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某个王国有一对亲兄妹,他们各自身怀特殊的能力。

      哥哥有着一对千里眼,能够看到极远方的微小事物,妹妹有着一对顺风耳,能够听到极其细小的声音。

      他们从小一起长大 ,一起快乐一起悲伤,闲暇时候,他们总会跑到后山的'山丘上, 哥哥眺望千里外的遥远国度,对着妹妹述说着那里各种千奇百怪的事物。

      妹妹聆听微风传来的讯息,对着哥哥吟唱着远方教堂传来的天使般的歌声。

      或许是长时间在一起的缘故,他们爱上了彼此。

      虽然他们知道这段爱情是不被允许的,但他们就是无法控制自己。

      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

      他们抛开了一切束缚,开始不顾一切地享受着爱情。

      然而, 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两人的关系被发现了。

      他们的父亲大发雷霆,责骂这两个孩子,母亲每天以泪洗面痛不欲生, 周围街坊邻居对他们两人也是指指点点。

      两人拼命去证明对彼此纯真的感情,并向身边的人展示着他们自己的爱情。

      但是,由于道德观念的枷锁,两人终究不被允许,他们已经无路可走了……

      为了证明对彼此至死不渝的爱, 哥哥最后弄瞎了自己的眼睛, 妹妹听说后也弄聋了自己的耳朵, 不为什么,只因为他们想,既然得不到众人的祝福,空有这些能力又有何用?反正他们两人是得不到幸福的一对。

      很久很久以后,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听到了这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大受感动。

      百感交集下,他谱出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曲子。

      那就是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眼睛。

      一只没有耳朵;真奇怪,真奇怪!

      儿歌影响

      民国军歌

      儿歌《两只老虎》曲调简洁优美,朗朗上口,甚至在民国时被用来做**的曲调。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为了鼓舞士气动员民众,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邝睟,根据儿歌《两只老虎》的曲调重新填了词,改名为《国民革命歌》。

      这首歌经当时的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副主任郭沫若同意,作为国民革命军军歌。

      这首军歌的前面几句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后面则分别是,“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将《国民革命歌》改成《土地革命歌》。

      电影《闪闪的红星》中就有这样一幕,小主人公潘冬子和伙伴们一起,兴奋地唱起这首《土地革命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和劣绅,和劣绅;我们要做主人,我们要做主人,分田地,分田地!”另有歌词为:“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我们要做主人,我们要做主人,真欢喜,真欢喜!”

    [阅读全文]...

2022-04-12 01:04:11
  • 音乐谱曲1~7基础知识

  • 音乐
  • 音乐谱曲1~7基础知识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的基础,它体现音乐的全部思想或主要思想。以下是音乐谱曲1~7基础知识,一起来阅读学*吧!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的基础,它体现音乐的全部思想或主要思想。

      文学家写一本小说,用文字叙述了小说的情节,这个情节比较容易记住,这一方面是由它叙述了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可以回过头来重新回忆这个情节。

      音乐所描述的内容从本质说来总是比较抽象的(某些标题音乐例外),音乐的“情节”只能依靠旋律表达出来,因此,旋律在音乐中似乎相当于情节在小说中的地位。

      旋律是听众的向导。

      因此听众在接触一支旋律时,必须能够把它辨认出来,而且以后还要自始至终追随它的行踪。

      这是对于有理解力的听众的起码要求。

      如果你听音乐时既不能辨认旋律,又不能追踪旋律,那么你就没有必要听下去了,因为你只不过是模糊地感到音乐的存在而已。

      旋律常识(谱曲入门篇)

      旋律是什么?简单地说,不同的音高和不同时值的单音的连续进行就构成旋律,严格地说,旋律是用调式关系和节奏节拍关系组合起来的,具有独立性的许多音的单声部进行。

      旋律将所有的音乐基本要素(这里指的是调式、音高、节奏节拍、强弱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完整的不要分的统一体。

      旋律离开了其它各种音乐要素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旋律的表现为和感人力正是通过音乐的各种要素作用和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旋律可分为声乐器乐旋律两种,声乐旋律是供人声演唱的,一般说音域比较狭窄,富于歌唱性是它的最大特点。

      器乐旋律是供乐器演奏的,它和声乐旋律相比,音域较宽,速度和力度的变化比较大,富于节奏性和技巧性,但歌唱性对器乐旋律的表现来说,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旋律常识(谱曲入门篇)

      旋律进行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四种:1、级进。

      即旋律按照音阶式进行,可以是上行(12345),也可以是下行(54321)。

      2、跳进。

      旋律进行时作三度以上的跳跃称为跳进(135或531)。

      3、同音反复。

      相同音连续出现(1155665,4433221)。

      4、模进,即不同高度的重复(123,456,654,321)。

      此外,旋律还可以通过某些手段,使之变化发展,从而扩大了旋律的范围,丰富了旋律的内容。

      什么是一个优美的旋律?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作曲技法书会提出一些优美旋律的条件,如在整个乐句或乐段中须保持各音间一定的关系;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分段;在进行方向与节奏上要有*衡与对比;在结构上要有特征,以便表现清楚的音乐形象。

      等等。

      但即使你完全掌握这些法则,也未必写得出一个优美的旋律。

      有人说,写旋律的才能是天赋的,这话不无道理。

      一首乐曲的旋律,比之其它音乐因素(节奏、和声等),是最能体现作曲家的风格特点的。

      音乐听得多的人,往往能从没有听过的旋律大致猜出它是属哪个时期哪个流派的作品,一般听音乐的人,辨认一首乐曲,主要要是依靠辨认旋律。

      旋律是连续不断地引导听者自始至终听完一首乐曲的一根线索,听音乐时必须紧紧捉住这根线索,大多数旋律或多或少都是由精心设计的一些次要素材所伴随。

      不要让旋律被伴随它的其它素材所淹没,要在头脑中把旋律从环绕的一切素材中分出来,必须能够听到旋律。

      旋律常识(谱曲入门篇)

      什么是旋律?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文艺家创作的作品只具有“势能”,必须经过欣赏者的接受才转化为“功能”,接受者才是作品的真正作者和最后完成者(参见《文艺新学科新方法手册》"接受美学"条目)。

      由此可见,只有在社会音乐生活中被接受、欣赏、传倡的旋律,才是最后完成的真正意义上的旋律,才具有研究价值;接受的广度与深度越高,其研究价值就越高,否则,仅是一些无意义的音响符号而已。

      因此,旋律学研究水*的提高,第一步就应该对研究对象——旋律根据其实际流传情况加以选择。

      过去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是根据乐谱作旋律的结构、旋法、调式等作静态的研究,很少注意根据旋律的实际流传情况及演变情况作动态研究,以揭示旋律在不同历史时期流传或失传的内在原因。

      作曲之前,你们需要确定准备写的歌曲是几段体的!一段体,两段体,还是三段体!

      两段体和三段体比较常见,就不说了!一段体最典型的例子是:西部歌王王洛宾老先生的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

      1.使用和弦加入经过音来作曲。

      适用于先写和声进行,然后再加入旋律。

      此类曲子的旋律与伴奏的和弦相对来说,非常和谐!旋律的和声走向特别明显!但是,一般篇幅比较短小!

      这时候,吉他的不同的速度和扫弦节奏,不同的分解和弦的指法。

      强弱节拍的不同变化,我们可以感觉到不同的旋律的!会产生不同的创作灵感的!

      如:李圣杰的《痴心绝对》的高潮部分(即副歌部分)的和弦音就非常的明显!

      还有,你可以唱一下陈慧娴的《千千阙歌》的前奏,旋律,间奏和尾奏来试着去体会一下!

      2.使用纯粹的自然音阶来作曲。

      适用于写长段的旋律!先写旋律,后写和声!

      如:

      大调自然音阶:1234567

    [阅读全文]...

2022-05-10 07:58:17
  • 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情诗

  • 情诗
  •   引导语:情断了,绑不住,试着罢休,走与不走,留与不留,我不想懂。关于千百年传唱不衰的爱情浪漫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欢迎大家阅读!

      卜算子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迈陂塘

      (金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儿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瑞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阅读全文]...

2021-11-23 21:12:32
  • 儿歌音乐谱曲基础知识

  • 音乐
  • 儿歌音乐谱曲基础知识

      这里只是跟大家浅谈一下,我们拿到一首好的词(或诗歌)后如果为词谱曲,为美妙的诗韵写上优美的旋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儿歌音乐谱曲基础知识,欢迎阅读。

      1、读词,领会词义和思想感情

      我们先把词读几遍,从中体会词意的思想感情。(词的情感也就是曲的情感)同时我们也在词的情感间确立了歌曲的调性(比如大小调等)和音乐风格。

      2、分析词的结构

      (词的结构划分决定曲的曲式结构)同时在词句中划分节奏。

      说到词的节奏划分也就是为词设计节奏。这一点是要靠我们*时多练、多研究、积累了经验后,我们才能设计得更好。

      3、设计音乐主题

      音乐主题是音乐的呈现部分。在大型的乐曲里,有时是一个乐段都是音乐主题。而在我们的流行歌曲里面,一般歌曲的前一个乐句作为歌曲的主题!音乐主题就像一颗种子,它的好坏优劣决定着它是否能成长成大树。所以一首好的歌曲都是一个好的主题发展出来的!所以写好音乐主题很关键!一定要力求精辟!

      4、发展主题完成音乐

      我们设计好了音乐主题后,我们就根据这个主题去发展,最后成为一首完整的音乐!那我们如果去发展呢!

      在作曲的基本法里有(起、承、转、合)

      所谓“起”就是我们所说的呈现的音乐主题

      所谓“承”就是承接的意思,也就是说,歌曲的第二乐句承接了(“起”就是主题的乐句)在作曲技术上称为(重复)有时是变化重复。重复手法是作曲技法里最主要的发展手法,这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手法。

      所谓“转”也就是转变,它的乐句和前两个乐句产生了强大的对比,曲风的变化使人耳目一新,从而使原来的主题乐句扩大了发展的空间,使音乐不断向前发展!这就是(对比法)也是常用的手法之一,(它的对比是,跟前两乐句间,节节奏的对比,音乐高的对比等等)其实音乐就是在不断地重复和对比中进行的。即有冲突又有统一。

      所谓“合”就是合在一块,也就是概括总结的意思!这一句总结了前三句的曲风!它的做法是:有时是再现了“承”的部分(让人加深对主题曲的印象)、有时是把“承”和“转”设计合在一起成为“合”使歌曲完整统一。

      (起、承、转、合)作为作曲的基本法,指导着音乐的创作与发展!它不但是乐句与乐句间的发展手法,同时也是乐段与乐段间甚至是乐章与乐章间的发展手法!

      1:节拍

      乐曲中周期性出现的节奏序列。

      2:主调音(tonic keynote)

      调式的中心音称为"主调音"。

      3:主调音乐(homophony)

      复调音乐及单调音乐的对称。多声部音乐的一种。以一个声部作旋律(曲调)进行,其余声部居于和声衬托的地位。

      4:半音音阶(chromatic scale)

      相邻二音的间距为"半音",谓之“半音音阶”。

      5:全音音阶(whole-tone sacale)

      相邻二音的间距皆为全音,谓之“全音音阶”。

      6:华彩段(cadenza)

      插于乐曲尾处的辉煌的即兴演奏段落。由独奏者即兴展示其演奏技巧。作曲家与演奏家常为他人的作品写定华彩段。

      7:声部(part,voice)

      指重唱、合唱、重奏、合奏乐曲中同时进行的各旋律线。如弦乐四重奏有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个声部;混声合唱有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个声部。

      8:转调(modulation)

      乐曲在进行中变换调性。转调是重要的作曲手法之一。简单的转调常在*关系之间相转。

      9:拍子(beat)

      小节的单位时值。小节的拍子结构以拍子记号(time signayure)表示。

      10:和声(harmony)

      不同高度的乐音同时发声,谓之和声。和声学的研究对象为:和弦的结构、和弦的连续法则、和弦在乐曲上功能属性、和声学是作曲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11:和弦(chord)

      和声的结构单位。在自然音阶的和声体系中,和弦由音阶上各音连续三度叠置而成。三音叠置,即成三和弦,由C、E、G三音组成;其属七和弦,由G、B、D、F四音组成。

      12:变和弦(altered chord,Chromaytic chord)

      和弦的组成音中有不属于同调性的音出现,谓之变和弦。变和弦常作为转调的准备。

      13:单调音乐(monophony)

      单旋律的音乐。复调音乐及主调音乐的对称。即不附带任何对位声部、衬托句及伴奏等,只有一条单纯的旋律线。古代音乐及大多数民歌,都是单调音乐。

      14:复调音乐(polyphony)

      单调音乐及主调音乐的对称。由两个以上各自独立而又根据和声法则同时进行的声部组成的音乐。其性质与“对位音乐”(counterpoint)基本相同。

      15:复对位(compound counterpoint)

      凡对位音乐的各声部可以高低易位者,统称为复对位。复对位按声部数量可分为二重对位、三重对位、四重对位等。

      16:音域(compass)

      人声或乐器发声的音调广度,常以其高低两极音表示之。各种音域,其各局部的音质不相同,这种局部,称为音区(register),在人声则称为声区。

      17:音程(intreval)

      两乐音之间的音高差距。通常以自然音阶两音之间的音级数(包括边缘两极)作为音程的量度。

    [阅读全文]...

2022-05-30 14:19:43
  • 曲江古诗词

  • 文学
  • 曲江古诗词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曲江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原文

      望断*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译文翻译

      望不见*时帝王的翠辇经过,只能在夜半聆听冤鬼的悲歌。

      宫妃金舆不返难见到倾城色,只有曲江的流水被玉殿分波。

      临死时才想念在华亭听鹤唳,老臣忧念王室命运悲泣铜驼。

      经过天荒地变虽使人心摧折,若比伤春的哀恸此意不算多。

      注释解释

      曲江:即曲江池。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秦为宜春苑,汉为乐游原,有河水水流曲折,故称。隋文帝以曲名不正,更名芙蓉园。唐复名曲江。开元中更加疏凿,为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曲江之隑州兮,望南山之参差。”

      望断:向远处望直至看不见。翠辇:饰有翠羽的帝王车驾。

      子夜:夜半子时,半夜。又是乐府《吴声歌曲》名。悲歌:悲壮地歌唱。

      金舆:帝王乘坐的车轿。倾城色:旧以形容女子极其美丽。此指嫔妃们。

      玉殿:宫殿的美称。下苑:本指汉代的宜春下苑。唐时称曲江池。

      华亭闻唳鹤:感慨生*,悔入仕途之典。

      铜驼:铜铸的骆驼。多置于宫门寝殿之前。

      天荒地变: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巨变。指国家的沦亡。折:摧折。

      伤春:为春天的逝去而悲伤。一作“阳春”。“伤春”一词,在李商隐的诗歌语汇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曾被他用来概括自己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这里特指伤时感乱,为国家的衰颓命运而忧伤。

      创作背景

      曲江是唐代长安最大的名胜风景区,安史之乱后荒废。唐文宗颇想恢复升*故事,于大和九年(835)二月派神策军修治曲江。十月,赐百官宴于曲江。甘露之变发生后不久,下令罢修。李商隐这首诗,就作于事变后的第二年春天。

      诗文赏析

      曲江的兴废,和唐王朝的盛衰密切相关。杜甫在《哀江头》中曾借曲江今昔抒写国家残破的伤痛。面对经历了另一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后荒凉满目的曲江,李商隐心中自不免产生和杜甫类似的感慨。杜甫的《哀江头》,可能对他这首诗的构思有过启发,只是他的感慨已经寓有特定的现实内容,带上了更浓重的悲凉的时代色彩。

      一开始就着意渲染曲江的荒凉景象。这里所蕴含的并不是吊古伤今的历史感慨,而是深沉的现实政治感喟。“*时翠辇过”,指的是事变前文宗车驾出游曲江的情景:“子夜鬼悲歌”,则是事变后曲江的景象,这景象,荒凉中显出凄厉,正暗示出刚过去不久的那场“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残酷事变。在诗人的感受中,这场大事变仿佛划分了两个时代:“*时翠辇过”的景象已经成为极望而不可再见的遥远的过去,眼前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幅黑暗、萧森而带有恐怖气氛的现实图景。“望断”、“空闻”,从正反两个方面暗寓了一场“天荒地变”。

      三、四承“望断”句,说先前乘金舆陪同皇帝游赏的美丽宫妃已不再来,只有曲江流水依然在寂静中流向玉殿旁的御沟(曲江与御沟相通)。“不返”、“犹分”的鲜明对照中,显现出一幅荒凉冷寂的曲江图景,蕴含着无限沧桑今昔之感。文宗修缮曲江亭馆,游赏下苑胜景,本想恢复升*故事。甘露事变一起,受制家奴,形同幽囚,翠辇金舆,遂绝迹于曲江。这里,正寓有升*不返的深沉感慨。下两联的“荆棘铜驼”之悲和“伤春”之感都从此生出。

      第五句承“空闻”句。这里用西晋陆机“华亭鹤唳”典故,用以暗示甘露事变期间大批朝臣惨遭宦官杀戮的情事,回应次句“鬼悲歌”。第六句承“望断”句与颔联。这里用西晋索靖“泣铜驼”典故,借以抒写对唐王朝国运将倾的忧虑。这两个典故都用得非常精切,不仅使不便明言的情事得到既微而显的表达,而且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两句似断实连,隐含着因果联系。

      末联是全篇结穴。在诗人看来,“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这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尽管令人心摧,但更令人伤痛的却是国家所面临的衰颓没落的命运。痛定思痛之际,诗人没有把目光局限在甘露之变这一事件本身,而是更深入地去思索事件的前因后果,敏锐的觉察到这一历史的链条所显示的历史趋势。这正是此篇思想内容比一般的单纯抒写时事的诗深刻的地方,也是它的风格特别深沉凝重的原因。

      这首诗在构思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既借曲江今昔暗寓时事,又通过对时事的感受抒写“伤春”之情。就全篇来说,“天荒地变”之悲并非主体,“伤春”才是真正的中心。尽管诗中正面写“伤春”的只有两句(六、八两句),但实际上前面的所有描写都直接间接地围绕着这个中心,都透露出一种浓重的“伤春”气氛,所以末句点明题旨,仍显得水到渠成。

      【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赏析: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恩寺。是著名游览胜地。

      第一首写他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

      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可称“赏心乐事”了,但作者却别有怀抱,一上来就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产生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他一没有写已经来到曲江,二没有写来到曲江时的节令,三没有写曲江周围花木繁饶,而只用“风飘万点”四字,就概括了这一切。“风飘万点”,不止是客观地写景,缀上“正愁人”三字,重点就落在见景生情、托物言志上了。“风飘万点”,这对于春风得意的人来说,会煞是好看,该不会又“正愁人”。但是作者面对的是“风飘万点”,那“愁”却早已萌生于前此的“一片花飞”,因而用跌笔开头:“一片花飞减却春!”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这春天,这花儿,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别珍惜春天的诗人就不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儿上的一个花瓣。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暗暗发愁,可如今,面对着的分明是“风飘万点”的严酷现实啊!因此“正愁人”三字,非但没有概念化的毛病,简直力透纸背。

      “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尚未被风飘走的花儿就更值得爱惜。然而那风还在吹。剩下的,又一片、一片地飘走,眼看即将飘尽了。第三句就写这番情景:“且看欲尽花经眼。”“经眼”之花“欲尽”,只能“且看”。“且”,是暂且、姑且之意。而当眼睁睁地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地被风飘走,加入那“万点”的行列,心中滋味就不怎么样了。于是来了第四句:“莫厌伤多酒入唇。”吃酒为了消愁。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即将告尽,愁上添愁。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啊!

      蒋弱六云:“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这是颇有见地的。然而作者没有说明要如此“反复层折”地写落花,以致魂消欲绝的原因,究竟是仅仅叹春光易逝,还是有慨于难于直陈的人事问题。

      第三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就写到了人事。或谓此联“更发奇想惊人”,乍看确乎“奇”得出人意外,细想却恰恰在人意中。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可是,好容易盼来的春天,眼看和万点落花一起,就要被风葬送了!这并不是什么“惊人”的“奇想”,而是触景伤情。面对这残败景象的办法,仍不外是“莫厌伤多酒入唇”,只不过换了一种漂亮的说法,就是“行乐”: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这两句意思是:难道“物理”就是这样的吗?如果只能如此,无法改变,那就只须行乐,何必让浮荣绊住此身,失掉自由呢?

      联系全篇来看,所谓“行乐”,不过是他自己所说的“沉饮聊自遣”、或李白所说的“举怀消愁愁更愁”而已,“乐”云乎哉!

    [阅读全文]...

2022-05-05 15:26:28
  • 含有谱字的古诗词 带谱字的诗词名句

  • 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2)》

    乱点鸳鸯谱——《醒世恒言·卷八》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辛弃疾《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刘克庄《昭君怨·牡丹》

    只把*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蒋捷《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

    有丝阑旧曲,金谱新腔。——史达祖《寿楼春·寻春服感念》

    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纳兰性德《沁园春·丁巳重阳前》

    欲谱频年离恨,言已尽、恨未曾消。——纳兰性德《东风齐着力·电急流光》

    有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特妙于琴,恨此曲之无词,乃谱其声,而请于东坡居士以补之云。——苏轼《醉翁操·琅然》

    谩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张炎《绮罗香·红叶》

    问当时遗谱,有绝艺鼓瑟湘灵。——吴激《春从天上来·海角飘零》

    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全祖望《梅花岭记》

    征君论学之书甚具,其质行,学者谱焉,兹故不论,而独著其荦荦大者。——方苞《孙征君传》

    忽令独奏凤将雏,仓卒欲吹那得谱。——苏轼《寄刘孝叔》

    遍翻眉谱只寻常。——纳兰性德《浣溪沙·泪浥红笺第几行》

    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李渔《芙蕖》

    谱白石自度曲一章,以箜篌按之。——蒋春霖《琵琶仙·天际归舟》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张伯淳《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时有司旋录成谱,及銮驾至成都,乃进此谱,请名曲。——窦弘余《广谪仙怨·胡尘犯阙冲关》

    锦瑟调鸿业,香词谱凤台。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张岱《陶庵梦忆序》

    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欧阳修《泷冈阡表》

    甚懒拂笺,倦拈琴谱。——仇远《齐天乐·蝉》

    闻道*来,筝谱慵看,金铺长掩。——吕渭老《选冠子·雨湿花房》

    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

    唯寄长歌与我来,题作霓裳羽衣谱。——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

    对黄沙白草,呜呜卷叶,*生恨、从头谱。——纳兰性德《水龙吟·题文姬图》

    愁难谱,只彩线、香菰脉脉成千古。——纳兰性德《摸鱼儿·午日雨眺》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寂寞刘郎,自修花谱。——姜夔《侧犯·咏芍药》

    对渔灯一点,羁愁一搦,谱琴中语。——汪元量《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

    [阅读全文]...

2022-01-20 08:22:43
  • 青花瓷入门级古筝曲谱

  • 古筝,文艺,体育
  • 青花瓷入门级古筝曲谱

      伴着委婉的*风曲调,你渐渐地走出尘封的历史,重新展现沉淀了千年的美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青花瓷入门级古筝曲谱,欢迎借鉴!

      2—1—6—1—1—6—1—1—6—1—6—5

      素眉勾勒秋千话北风龙转丹

      2—1—6—1—1—6—1—1—3—2—1—1

      屏层鸟绘的牡丹一如你梳妆

      5—6—3—3—3—2—3—3—2—3—533

      黯然腾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3—3—3—3—2—2—2—2—1—32

      宣纸上皱边直尺各一半

      2—1—6—1—1—6—1—1—6—1—6—5

      油色渲染侍女图因为被失藏

      5—6—3—5—5—3—5—5—3—2—1—1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2—1—2—3—2—212

      你的美一缕飘散

      1—6—2—1—1—6—1—1—1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5—5—3—2—3—6

      天正在等烟雨

      2—3—5—3—2

      而我在等你

      5—5—3—2—3—5

      炊烟袅袅升起

      2—3—5—2—1

      隔江千万里

      1—2—3—5—6—5—3—5—3—3—2—2

      在*地书刻你房间上的飘影

      1—2—1—2—1—2—3—533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5—5—3—2—3—6

      天正在等烟雨

      2—3—5—3—2

      而我在等你

      5—5—3—2—3—5

      月色被打捞起

      2—3—5—2—1

      掩盖了结局

      1—2—3—5—6—5—3—5—3—3—2—2

      如传世的青花瓷在独自美丽

      5—3—2—2—1

      你眼的笑意

      2—1—6—1—1—6—1—1—6—1—6—5

      色白花青的景已跃然于碗底

      2—1—6—1—1—6—1—1—3—2—1—1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

      5—6—3—3—3—2—3—3—2—3—533

      你隐藏在药效里一千年的秘密

      3—3—3—3—2—2—2—2—1—32

      急溪里犹如羞花沾落地

      2—1—6—1—1—6—1—1—6—1—6—5

    [阅读全文]...

2022-07-01 03:13:22
  • 采莲曲古诗赏析

  • 夏天
  • 采莲曲古诗赏析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采莲曲古诗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原文

      白居易 采莲曲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二、【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飞梭,画面充满了动感。后两句转入人物描写,采莲姑娘遇到自己的情郎,正想说话却又怕人笑话而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大胆含羞带笑的鲜亮形象宛如就在我们眼前。

      在男女受授不亲的年代,小姑娘有这个胆是不容易的,过去的三从四德和封建礼法约束人,是现在我们不可想像的。不过话就说回来,江南水乡一直孕育着这些多情而有大胆的儿女。像李清照等更具江湖儿女的豪情。

      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

      一、原文

      《采莲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诗句全文如下: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二、【译文】

      绿罗裙融入荷叶仿佛一色裁剪,荷花与采莲女的面容相映争艳。那么多莲舟荡入池塘都看不见,听到歌声才觉察人在荷塘采莲。

      三、【赏析】

      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

      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这两句诗本自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的这篇较之则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诗的第三句 乱入池中看不见 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入。它有两重含义: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 使人荷莫辨更真实可信;二是突出了观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其中 乱 字用得十分微妙。末句 闻歌始觉有人来 除了从另一面说明少女被荷田遮蔽与消融,难以被观望者发现以外,又写出一种声音的美,增添了诗的'活泼情趣。

      乱字既指采莲女纷纷入池嬉笑欢闹的场面,也可指人与花同样娇嫩难以辨别,眼前一乱的感觉而看不见呼应上文,也更显荷叶罗裙,芙蓉人面之想像了,同时也虚写了荷塘中花叶繁茂,人在其中若隐若现之景,并引出下句:闻歌始觉有人来。这一句描写细腻入微,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始觉与上句看不见呼应,共同创造出了一种莲花过人头的意境。闻歌也与乱字呼应,悠扬动听的歌声表现出她们活泼开朗的天性,同时也为整个采莲的场景添上了动人的一笔。

      这首诗句与句联系紧密,意蕴深远,精雕细琢却给人带来清丽自然之感,可以看出王昌龄炼字炼意的高超技艺,对中晚唐的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

    [阅读全文]...

2021-12-07 09:04:34
  • 《采莲曲》古诗鉴赏

  • 《采莲曲》古诗鉴赏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采莲曲》古诗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原文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诗文赏析

      《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此诗的起首二句中,用了两个“晚”字,强调了一种特定时间背景:笼罩着软和恬静夕阳余辉的傍晚——一个最能引起人的情思,让人沉浸的时刻。“风起”二名转入采莲的描写,从“难度”中透露出采莲女柔弱纤细的形象。“棹动”二名描绘的采莲场面只有两笔写实的白描:采莲的小船在荷丛中穿过,桨儿不时碰落盛开的莲花,一瓣瓣地飞落湖中,惊起了安详地栖息着的只只白鹭,打破了它们的宁静世界。末二句借物写情,别有一种趣味:采莲人欲归了,可是荷丝缠绕着她的柔腕,菱角又牵拽着她的衣裙。实际上是作者留恋这环境,故借采莲人写同。拟人手法运用十分巧妙,全诗情韵顿生。

      《采莲曲》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小分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古诗原文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翻译

      其一

      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其二

      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注释解释

      采莲曲:古曲名。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

      “吴姬”句:古时吴、越、楚三国(今长江中下游及浙江北部)盛尚采莲之戏,故此句谓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吴越国色,似楚王妃嫔。

      浦(pǔ)口:江湖会合处。浦,水滨。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有本事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气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诗文赏析

      第一首诗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

      吴姬、越艳、楚王妃三个词连用,铺写出莲娃们争芳斗妍,美色纷呈的景象。第二句正写采莲活动,从“争弄莲舟”来看,似乎是一种采莲的竞赛游戏。唐汝询说:“采莲之戏盛于三国,故并举之。”(《唐诗解》)因为要划船竟采,顾不得水湿衣衫。采莲姑娘那好胜、活泼、开朗的情态就通过“水湿衣”这个细节表现出来。

      她们划着采莲船来到一个花的世界,而最后两句点出她们直到月上江头才回去。诗人不急着写回程,而是插叙采莲女来的情境,她们来时被花儿所迎接,可见花儿是很乐意为她们所造访,而隐着一层写她们对采莲这一活动是非常喜爱,*乎于享受。当她们回去时,那月儿实际上也就是花儿,便依依不舍地送她们了。“花迎人”和“月送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整个采莲活动的现场给写活了,极富诗意,写荷花迎接采莲女和月亮送别采莲女,实际上还是为了表现采莲女之可爱。

      这首诗通过几个动词淋漓尽致地将采莲女应有的性格——活泼开朗表现出来,并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小电影,对刻画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形象而别有韵味。

      第二首诗可以说是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阅读全文]...

2022-06-20 23:55:26
  • 夜夜曲古诗词

  • 夜夜曲古诗词

      古诗原文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

      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

      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译文翻译

      银河纵横穿流、星斗横竖移动。

      银河与北斗星都是在无知无情的空自流转,又怎知我心中在想念一个人?

      空房之内,一盎孤灯半明不灭,不管天寒地冻,依然踏起织机,织起布来。

      泪流不止可又能向谁诉说呢?只能听着鸡鸣声发出一声声的叹息。

      注释解释

      河汉:这里指银河。

      诗文赏析

      《夜夜曲》,乐府杂曲歌辞的一种,它的创始人便是沈约。《乐府解题》云:“《夜夜曲》,伤独处也。”沈作有二首,皆写同样的主题。此为第一首,写空房独处的凄凉况味尤为具体而细致。

      此诗共八句,可分前后两段,段各四句。每段开头二句均用对偶,结尾二句以白描手法抒写思妇惆怅自怜的内心感情。从前段到后段,思妇的感情有发展,有变化,直至结尾,形成一个*。

      诗歌的开头两句借银河和北斗方位的变化来暗示时间的流逝。“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写思妇长夜不眠,观看天空景象。诗人在这两句诗中交错使用了“纵”、“横”、“直”三个动词,忽纵忽横忽直,使人仿佛看到银河纵横穿流、星斗横竖移动的情景。诗中虽未直截写人,而人物的神情自可令人想见。古诗中用星辰位置的变易反衬思妇感情的愁苦,例子甚多。如《古诗十九首》云:“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又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前人皆以为本之于《诗经·小雅·大东》,如《文选》李善注“河汉女”云:“《毛诗》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毛苌曰:‘河汉,天河也。’”观沈约此诗,当系*承《古诗十九首》,远绍《诗经》之《大东》,当然在具体描写上也有所不同。它开头二句说银河由纵到横,北斗由横到直,通过写景显示了时间的迁延。用一句通俗的话说,便是斗转星移,时间已过了很长。在此漫漫长夜,思妇耿耿不寐,心中必有所想,于是诗人借她的口吻说道:“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星汉本为无知无情之客体,怨它何来?这种写法便是古人所常说的“无理而妙”。仿佛在说:银河啊,你空自流转;北斗星啊,你徒然横斜,你们怎知我心中在想念一个人?接下去二句写思妇因星汉移动、时光流逝而起的惆怅心情。“星汉”句总括上文又作一顿挫,着一“空”字,似乎把前面铺排的两句一下子推倒,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宁知”句把思妇胸中的一股怨气,喷薄而出,着一“宁”字,与前面的“空”字紧相呼应,把人物的感情引向内心深处。二句全系脱口而出,声情毕肖,确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

      如果说前半段以天空之景烘托思妇孤栖之苦,那么后半段则转而以室内之景映衬人物独处无聊的心态。诗人的笔锋由夜空转入闺房。空房之内,一盎孤灯,半明不灭,那暗淡的灯光,正象征着思妇的情怀。她孤独难耐,于是不管天寒地冻,踏起织机,织起布来。在这里,诗人没有照搬《诗经》与古诗,光写天上织女,而是将天上移到人间,写思妇亲理寒机。因此使人读来,更富有现实感。从对偶方面讲,这一联比前一联更为精当。因为前一联并列两件性质相*的事物,其弊如*评价*体诗时所说的.“合掌”。而这一联则意不相重,且层层推进,前句说灯不明,是在深夜;后句说晓犹织,则已到天亮了。从深夜到天明,思妇由独守孤灯到亲理寒机,层次鲜明,动作清晰,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她的孤独之感。

      结尾二句,承上文而来。思妇彻夜未眠,所忆之人缥缈无踪,眼望孤灯,手理寒机,心中分外凄苦,于是她情不自禁地哭了。尽管泪流不已,也没有人同情她,她不能向人诉说单身独处的苦闷。她只有哀哀自伤,徒然叹息。结句“鸡鸣”二字,紧扣上句的“晓”字,而“徒”字又与前段的“空”字遥相照映。此刻女主人翁的孤独之感已达到了顶点,天上的星汉也好,自己的忆念与叹息也好,一切的一切,都是空幻而徒然的。她只有默默地流泪,独自咀嚼着悲伤。听到鸡叫的声音,她不由发出长长的叹息。

    [阅读全文]...

2022-04-25 01:00:18
谱曲传唱的古诗 - 句子
谱曲传唱的古诗 - 语录
谱曲传唱的古诗 - 说说
谱曲传唱的古诗 - 名言
谱曲传唱的古诗 - 诗词
谱曲传唱的古诗 - 祝福
谱曲传唱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