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万华两字的古诗

关于有万华两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万华两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万华两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万华两字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1) 语录(1) 说说(1) 名言(703) 诗词(210) 祝福(2k+) 心语(763)

  • 杨万里的古诗

  • 1、《山居》鬓秃犹云少,书多却道穷。柴门疏竹处,茅屋万山中。幽梦时能忆,闲题底要工。不知蝉报夏,为复自吟风。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水调歌头》玉树映阶秀,玉节逐年新。年年九月,好为阿母作生辰。涧底蒲芽九节,海底银涛万顷。酿作一杯春。泛以东篱菊,寿以漆园椿。对西风,吹鬓雪,炷香云。郎君入奏,又迎珠幰入修门。看即金花紫诰,并举莆常两国,册命太夫人。三点台星上,一点老人星。

    5、《忆秦娥》新春早。春前十日春归了。春归了。落梅如雪,野桃红小。老夫不管春催老。只图烂醉花前倒。花前倒。儿扶归去,醒来窗晓。

    6、《好事*》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7、《偶成》珍禽饮盆池,将扇扑窗户。一声惊得飞,再声惊不去。

    8、《寄陆务观》君居东浙我江西,镜里新添几缕丝。花落六回疏信息,月明千里两相思。不应李杜翻鲸海,更羡夔龙集凤池。道是樊川轻薄杀,犹将万户比千诗。

    9、《新柳》辇路金丝半欲垂,外间玉爪未渠开。上林柳色休多忆,更趁春风看一回。

    10、《伤春》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11、《晚风》晚风不许监清漪,却许重帘到地垂。*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

    12、《夜雨》幽人睡正熟,不知江雨来。惊风飒然起,声若山岳摧。起坐不复寐,万感集老怀。忆年十四五,读书松下斋。寒夜耿难晓,孤吟悄无侪。虫语一灯寂,鬼啼万山哀。雨声正如此,壮心滴不灰。即今逾知命,已先十年衰。不知后此者,壮心肯更回。旧学日蔬芜,书册久尘埃。圣处与天似,而我老相催。坐念慨未已,东窗晨光开。

    13、《武陵春》长铗归乎逾十暑,不着鵔鸃冠。道是今年胜去年。特地减清欢。旧赐龙团新作祟,频啜得中寒。瘦骨如柴痛又酸。儿信问*安。

    14、《戏笔》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天公支予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

    15、《闲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6、《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7、《昭君怨》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18、《春晴怀故园海棠》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19、《山行》山行两日厌荒凉,田少山多多更长。一望不曾亏碧草,半分何似借青秧?

    20、《念奴娇》老夫归去,有三径、足可长拖衫袖。一道官衔清彻骨,别有监临主守。主守清风,监临明月,兼管栽花柳。登山临水,作诗三首两首。休说白日升天,莫夸金印,斗大悬双肘。且说庐陵传盛事,三个闲人眉寿。拣罢军员,归农押录,致政诚斋叟。只愁醉杀,螺江门外私酒。

    21、《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22、《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一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其二刘岳张韩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其三*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其四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23、《桑茶坑道中八首》其一两边山束一溪风,尽日行程在井中。犹喜天围能里许,井中那得个宽通。其二田塍莫笑细于椽,便是桑园与菜园。岭脚置锥留结屋,尽驱柿栗上山颠。其三沙鸥数个点山腰,一足如钩一足翘。乃是山农垦斜崦,倚锄无力政无聊。其四下山入屋上山锄,图得生涯总*居。桑眼未开先着椹,麦胎才茁便生须。其五秧畴夹岸隔深溪,东水何缘到得西。溪面秪销横一视,水从空里过如飞。其六蚕麰今岁十分强,催得农家日夜忙。已缚桁竿等新麦,更将了木撑欹桑。其七晴明风月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其八山根一径抱溪斜,片地才宽便数家。漫插漫成堤上柳,半开半落路旁花。

    24、《不寐》脚底神通也自强,三更报我有飞霜。人言冬夜长如岁,不寐方知岁未长。

    25、《春寒》其一春寒尽解粟人肤,敢傍吾侪酒盏无?雨里杏花如半醉,抬头不起索人扶。其二风日晴暄一并来,桃花告报李花开。待君减尽衣裘了,夜半春寒特地回。

    26、《春阴》春晴幸好却春阴,云意涔涔半欲霖。日色忽开云又合,急收碎影一帘金。

    27、《桂源铺》万山不许一溪奔,栏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28、《山居》鬓秃犹云少,书多却道穷。柴门疏竹处,茅屋万山中。幽梦时能忆,闲题底要工。不知蝉报夏,为复自吟风。

    29、《石榴》深着红蓝染暑裳,琢成纹玳敌秋霜。半含笑里清冰齿,忽绽吟边古锦囊。雾縠作房珠作骨,水精为醴玉为浆。刘郎不为文园渴,何苦星槎远取将。

    30、《探梅》春榜梅梢瘦处回,小花未忍折将来。却缘久住成幽事,剩看南枝一度开。

    [阅读全文]...

2022-06-09 13:49:33
  • 两情相悦的古诗

  • 爱情
  • 1、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白居易《采莲曲》

    2、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汉铙歌《有所思》

    3、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武则天《如意娘》

    4、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5、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6、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

    7、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寄东*李司空师道》

    8、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女冠子二首·其一》

    9、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0、紫燕一双娇语碎,翠屏十二晚峰齐,梦魂消散醉空闺。——毛熙震《浣溪沙·花榭香红烟景迷》

    1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2、红满苔阶绿满枝。杜宇声声,杜宇声悲。交欢未久又分离。彩凤孤飞,彩凤孤栖。别后相思是几时。后会难知,后会难期。此情何以表相思。一首情词,一首情诗。——唐寅《一剪梅》

    13、烟蓑散响惊诗思,还被乱鸥飞去,秀句难续。——史达祖《八归·秋江带雨》

    14、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15、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张惠言《相见欢·年年负却花期》

    16、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17、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顾城《门前》

    18、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19、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朱敦儒《好事*》

    20、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苏曼殊《本事诗》

    21、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

    22、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柳永《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23、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施酒监《卜算子·赠乐婉杭妓》

    24、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韦庄《荷叶杯·其二》

    25、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26、朝朝来报喜,误妾画双眉。——赵崇《闺怨》

    27、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李商隐《北青萝》

    28、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诗经·野有蔓草》

    29、天与短因缘,聚散常容易。——晏几道《生查子·狂花顷刻香》

    30、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朱淑真《落花》

    31、半窗幽梦微茫,歌罢钱塘,赋罢高唐。风入罗纬,爽入疏棂,月照纱窗。缥缈见梨花淡妆,依稀闻兰麝余香。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郑光祖·《双调·蟾宫曲·梦中作》

    32、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3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34、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鱼玄机《闺怨》

    35、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结发为夫妻》

    36、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

    37、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38、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39、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夐《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

    40、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欧阳修《南歌子·凤髻金泥带》

    [阅读全文]...

2021-12-02 23:18:21
  • 《送魏万之京》古诗赏析

  • 《送魏万之京》古诗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送魏万之京》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十三载,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魏万比李颀晚一辈,然而从此诗看,两人象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为什么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作者简介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中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阅读全文]...

2021-11-28 15:51:03
  • 杨万里古诗小池

  • 诗人
  • 杨万里古诗小池

      导语:杨万里的古诗《小池》家喻户晓,描写的是美丽的荷花景象,表达诗人杨万里对于荷花的喜爱之情。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杨万里的古诗《小池》,欢迎阅读!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白话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诗词简介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小巧、精致,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

      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作品赏析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政治上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时因奸相当权,辞官退居,终忧愤而死,赐谥文节。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其诗早年学“江西诗派”,后用心于晚唐诗人,50岁后忽有所悟,摒弃诸家,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诗歌多吟咏自然景物,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细节,乘兴走笔,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幽默诙谐,笔调清新。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美术家朱宣咸以杨万里《小池》诗意而创作的*画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非常形象与生动地反映了这一诗情画意。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下面是杨万里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物生*

      广师博学

      杨万里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八岁丧母。其父杨芾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在十年之内,积得藏书数千卷。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曾从师于高守道、王庭珪等人。

      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杨万里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次年,拜刘才邵为师。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在赣州司户任上,其父杨芾又携领他去拜见滴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锥。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丞。时主战派领袖张浚滴居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前往拜谒而不得见,后以书信力请,并通过其子张拭介绍,才得接见。张浚对他说:“元符贵人,腰金纤紫者何隙,惟邹志完、陈莹中姓名与日月争光!”同时勉之以“正心诚意”之学。杨万里服膺其教终身,于是名其读书之室曰“诚斋”,以明己志。胡铨当时谪居衡州,杨万里又请他为此写了《诚斋记》。为丞零陵,“一日而并得二师”,张浚、胡铨两位爱国名臣成为杨万里终生效法的榜样。

      千虑策论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高宗逊位于太子赵昚(即宋孝宗),南宋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孝宗即位后,锐意恢复,起用张浚为枢密使,不久又任其为相。

      隆兴元年(1163年)秋,杨万里离零陵任,赴调至临安。因张浚推荐,除临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就因父病,而于隆兴二年(1164年)正月西归吉水。八月四日,父病故,在家服丧。

      乾道三年(1167年)春,杨万里至临安,先后谒见副枢密使陈俊卿和枢密使虞允文,上政论《千虑策》。

      《千虑策》分“君道”、“国势”、“治原”、“人才”、“论相”、“论将”、“论兵”、“驭吏”、“选法”、“刑法”、“冗官”、“民政”共30篇,深刻总结了靖康之难以来的历史教训,直率批评了朝廷的腐败无能,提出了一整套振兴国家的方针策略,充分显示了杨万里的政治才能。

      治理奉新

      乾道六年(1170年),杨万里除隆兴府奉新县知县。恰值奉新大旱,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杨万里于四月二十六日上任,见牢中关满交不起租税的百姓,官署府库却依然空虚,深知是群吏中间盘剥所致。于是他下令,全部放还牢里的“囚犯”,并禁止逮捕、鞭打百姓,然后发给每户一纸通知,放宽其税额、期限。结果百姓纷纷自动前来纳税,不出一月,欠税全部交清。杨万里在奉新任职虽只半年,却初次实践了他的不扰民政治,颇获治绩。

      十月,因右相虞允文推荐,杨万里被召为国子博士,自此开始在京任职。

      历职内外

      乾道七年(1171年),张栻之前因反对宠臣**执掌要职而得罪虞允文,于此年被挤,出知袁州。杨万里抗章力争张拭不当去位,又致书虞允文,以正理相规劝,公而忘私,深为世人称道。七月,转太常博士。

      乾道八年(1172年),升太常兼权任吏部右侍郎。

      乾道九年(1173年)四月,转将作少监。

      淳熙元年(1174年)正月,除漳州知州。临行时不忘上札,忠告孝宗戒贪吏、施廉吏。后因病未赴任,家居三年。

      淳熙四年(1177年)春,出常州知州。

      淳熙六年(1179年)正月,除提举广东常*茶盐公事。杨万里于二月携家离开常州,待次*一年。

      淳熙七年(1180年)正月,离吉水赴任广东。

      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改任广东提点刑狱。同年冬,闽“盗”沈师进入梅州,他率兵*定,被孝宗称为“仁者之勇”,赐直秘阁。

      淳熙九年(1182年)七月,继母去世,离任服丧。

      淳熙十一年(1184年)十月服除,被召人京任尚书右郎,后任吏部员外郎。

      淳熙十二年(1185年)五月,除吏部郎中,应诏上书,极论时事。宰相王淮问他:“宰相何事最急先务”,杨万里以“人才最急先务”为答,并条上《荐士录》(《淳熙荐士录》),举荐朱熹等六十人。孝宗亲自将其升为东宫(太子)侍读,太子赵惇亲题“诚斋”二字赠给杨万里。

      淳熙十三年(1186年),转任枢密院检详,历任尚书省右司郎中、左司郎中,仍兼东宫侍读。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任秘书少监。

      个人作品

      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包括十种诗集及各体文章),今存。并有《杨文节公诗集》四十二卷。另著有《诚斋诗话》一卷,不专论诗,也有一些文论。所作赋,以《浯溪赋》、《海赋》为有名。所作词今存仅15首,风格清新,富于情趣,颇类其诗。又精于《易》学,有《诚斋易传》二十卷,以史证《易》,为经学家非议。

    [阅读全文]...

2022-05-31 16:06:36
  • 冬天的古诗两首

  • 冬天
  •   冬天最富有诗味,雪是它的使者,像一群群飞舞的银蝶,像春天飘落着的花瓣,在空中跳着优美的舞蹈,给麦苗盖上了一床厚被子,给大地铺上一张银毯。

      《冬夕》

      唐·岑参

      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

      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

      《冬夜答客》

      唐·鲍溶

      冬日诚可爱,不如夜漏多。

      幸君霜露里,车马犯寒过。

      学耕不逢年,稂莠败黍禾。

      岂唯亲宾散,鸟鼠移巢窠。

      独见青松心,凌霜庇柔萝。

      壮日贱若此,留恩意如何。

      因忆古丈夫,一言重山河。

      临风弹楚剑,为子奏燕歌。

      《早冬》

      唐·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负冬日》

      唐·白居易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

      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

      《冬夜》

      唐·白居易

      家贫亲爱散,身病交游罢。

      眼前无一人,独掩村斋卧。

      冷落灯火暗,离披帘幕破。

      策策窗户前,又闻新雪下。

      长年渐省睡,夜半起端坐。

      不学坐忘心,寂莫安可过。

      兀然身寄世,浩然心委化。

      如此来四年,一千三百夜。

      《观放白鹰其一》

      唐·

      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

      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

      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守岁》

      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风雪中作》

    [阅读全文]...

2022-01-20 09:43:51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热门】《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⑴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⑵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⑴ 自由记生字。

      ⑵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醒──醉

      睡──眠 屋──居 亲──童 外──处

      对──树──村 闪──问──间──闻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六、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阅读全文]...

2022-07-05 03:56:49
  • 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 语文
  • 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听写课后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师点拨:这是古诗常用的方法,古人写诗常常不按照正常顺序写,为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

      (4)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5)指导读:

      河堤/杨柳/醉/春烟。

      (6)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充分地说: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7)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8)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

      (9)配乐全班齐读一二句。

      3.学*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阅读全文]...

2022-07-14 18:22:26
  •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
  •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因为上个星期我重点让学生进行学*行为的规范,并没有开始文本教学。所以在本星期的教学中,孩子基本上已经有意思地让自己做端正,让自己的行为规范一些。

      2、 “草”一课的学*对于孩子们而言是非常简单的。很多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古诗的内容,但对于小草的生命力顽强这一点,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和领悟,以至于在最后让学生表扬一下小草时并不是很顺利。而后一首古诗,我把重点放在对境色的描述上,在加上文章的故事结构性比较强,而且文章结构比较清晰,再加上课堂上我让孩子读得比较多,特别是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所以在课后学生基本上都能在朗读上带上一定的感情,而且在板书的帮助上大部分学生已经能把整首古诗读诵。

      3、 在学校里孩子的学*行为已经比较规范了,但是到了中午休息时间,以及放学回家以后情况就不是很好。因为学生的书写作业表现出他们非常地不认真,写字时比较随意,他们会边吃东西,边说话基至还有玩耍,这样学生的字写得比较潦草。所以在本星期的日子里,我应该注重引导让学生认真写作业。

      教学反思:

      《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这里有一句千古流传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教学中让学生重点记忆,进行口头填空,诗歌接龙等形式让学生记住这句话,并且要求会读会写。同时重点学*这首诗歌中的一对反义词,枯荣,理解字义。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时,利用书中提供的图片,让学生进入到这样一个春光灿烂的世界中,体会儿童的那种情趣和作者的细心观察。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情景,体感情”,“知诗人,解诗题”,先了解诗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重新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诗歌的题目,理解诗歌说的到底是一件什么事。

      “抓字眼,明诗意”抓住关键的字眼,未,走,菜花等词语,引导学生自主学*,明白诗歌的含义。“想情景,体感情”,对于最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就需要这样的方法,来让学生体会意境。古诗琅琅上口,学生多数比较感兴趣,我感觉效果很不错。

      《锄禾》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感叹诗。这首诗写出了烈日下农民辛苦劳动的情景,能够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认识到应珍惜劳动成果。这首诗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时候学过,可以说是倒背如流,而且这首诗配有一幅生动形象的插图,插图集中描绘了一位农民一手握着锄头,一手拿着着毛巾拭汗,抬头望那当空烈日的情景。所以学生理解这首诗比较容易。但是有些儿童并不知道碗里的每一粒饭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随便丢掉,不知爱惜。

      教学时,我提出以下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想象:这位农民为什么站在田里?他在做什么?他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他在说什么?农民从播种到收获要付出多少辛勤劳动才换来粮食。通过畅谈讨论,引导学生摆出浪费粮食的现象,看到自己的缺点,从而懂得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做一个尊重农民,珍惜粮食,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第二首《悯农》的学*就没这么顺了。首先孩子们对诗中的一些词语不理解,比如说犹字,孩子对它的理解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其次,和学生对当时的背景不了解,对地主、官僚完全没有概念,因此他们就觉得很疑惑:为什么农民中那么多粮食还会饿死。因此我补充了一些小故事,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地主阶层的恶行,这样,学生就明白了,粮食都被那些污吏、地主收走了,他们觉得那时的农民十分可怜。然后我又补充了《陶者》给他们朗读,也能读懂了。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部分学生在学前就有接触。就本课而言,有学*第二首诗的基础,所以应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这样,从学生学*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产生分歧的理解。他们是辩论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辩论会的*,既要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学生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如,第一首诗中“出”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学生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

      就古诗学*而言,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如在第一首诗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读,大体可分五步:第一,自读自学诗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感知瀑布的气势;第三,学生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气势;第四,欣赏有关庐山瀑布景象的录像片,诗画结合,引导学生融入意境;第五,结合图像及理解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的朗诵。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苏轼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我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均地使用力量。《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相比,第二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插图的运用,为重难点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

      1。自学时间充分。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如,“出’是“出现”的意思,为什么这里不用“像”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张老师并不急于解答这些问题,而转向全班学生:“谁帮他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很巧妙地把“球”又传给了学生。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第二首古诗。

      基于《饮湖上初晴后雨》浅显易学的特点,学*这首古诗时,我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生学*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观察点的巧妙解决:“我应该站在哪儿望着天门山来吟诵这首诗呢”当一学生没有说准时,老师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当学生能联系诗句说准观察点后,老师仍引导到“再看一看题目,还有补充吗”这些指导与点拨,及时、准确、到位。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喜欢和孩子一起学*古诗,因为古诗文字精练,内容丰富,给人以时间和空间上的广阔想象力,今天学*了《古诗两首》,反思如下:

      优点:

      1、在学*古诗之前,通过复*杨万里的《小池》从而再次认识杨万里这位诗人,导入《宿新市徐公店店》的学*。通过复*背诵春、夏秋、冬的古诗,导入《草》的学*。注重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让孩子们提前通过手里的古诗文的书进行预*,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上进行学*。在学*过程中注重学*古诗方法的指导,让孩子们知道以后看到一首没学过的古诗,知道通过哪些步骤和方法进行学*。

      3、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当小老师。两首诗的学*,我几乎没有讲解,而是让孩子们先提问,然后由同学们来解答其他同学的疑问,让他们来给同学们讲解古诗的意思,而我,站在讲台旁边,充当一下主持人,对孩子们的表现给予必要的点评而已。以后在课堂上,我会把更多的时间给同学们,老师讲的时间尽量少些,让孩子们得到更多的锻炼。

      存在问题及改正方法:

      1、学*之前我让孩子们通过手里的古诗文的书进行预*,但是没有让孩子们通过网络和其他方法来预*,孩子手里的古诗文的书只有《草》这首诗,没有另外一首古诗的资料,因此一部分孩子就没有通过其他途径来预*第二首诗歌。所以以后在预*的时候,要让孩子们养成多种搜集资料的方法,并且要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简单的记录,这样才更有效果。

      2、因为时间的关系,相关的描写春天的古诗没有了解和朗读,以后在学*这样的古诗的时候,我要多搜集相关的古诗,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比如学*秋天的古诗,就找一些相关的描写秋天的古诗让孩子们多读一读,描写梅花的古诗,就要让孩子们读一读其他诗人描写梅花的古诗。

      3、古诗重点字词和诗意的理解,对部分后进生关注不够,把机会给优秀的学生更多,以后要注意多让后进的学生说说,如果他们都理解了,其他孩子在理解上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本节教研课按照学校要求进行了组内集体备课、教案再设计以及课堂实践。在整个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为更好的探索出一条古诗教学的基本模式,现对优缺点进行细致的剖析:

      一、 指导识字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本节课也不例外,教学目标中,要求本节课认识“诗、首、烟、童、散、早、忙、纸”八个字,会写“村、春、童、学、早、东、放、纸、”八个字。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识字,然后抽卡片测试学生识字情况。指名读和小组读想结合,并且在识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区别*翘舌音和整体认读音节。记字形这一部分主要放在了后面的古诗内容分析中进行,一方面觉得这样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记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方面也好好的把字与篇结合起来,并不孤立。使整个课堂结构浑然一体。

      二、 指导朗读

      一首好的古诗就是一幅鲜明的图画,一首优美的歌曲,一个动人的故事,需要我们反复吟咏,深刻体味诗中那深邃的意境美,古代汉语的简约美。正是遵循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变换了多种朗读方式:默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等。不但要读,还要带着目的读,每一次读都要实现不同的目标,这样循序渐进,有的放矢,读出韵味读出效果。另外,我在在指导朗读上下了功夫,比如先请学生听老师有感情的范读,然后问学生:老师读的怎么样?评价一下。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吗?对,读古诗的时候要注意停顿。然后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注意停顿和重音。在这个环节中,重音的指导不够到位,从而导致学生读的并不理想,这是我今后再进行古诗教学中要注意的。

      三、 指导理解古诗内容

    [阅读全文]...

2022-07-27 23:37:44
  •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
  •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热门】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一直以来都是较为难上的篇章,一来文章短小精悍,一年级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文上的枯燥乏味。

      古诗教学的其中一个难点是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所以在朗读的时候应该尽量地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感情,我尽量去营造一种这样的氛围,比如在说“春眠不觉晓”时,我就会让学生去想一想现在的实际,某些同学有了一定的同感,朦胧中便会产生诗人那时的心境,“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与“花落知多少”三句更是景物的描写,配以课文中原有的插图,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和领悟到诗人的内心感受,再加以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水*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一年级学生的领悟水*,他们的回答总是与我自身想要的答案相差很远,于是整个课堂变成了以我为主而学生为辅的画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他们的水*,不可提出过分高的要求。

      翻开23课,静静看着,发现两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有着许多内在的联系:它们都是写西湖的,一个是疾风骤雨下的西湖,瞬息万变;一个是艳阳下的西湖,浓彩艳丽。两首诗为我们营造了多姿多彩的西湖,将我们拉到了西湖边,在浓郁的西湖文化里感受西湖,品味诗词,可谓诗情画意。于是决定将这两首古诗相结合教学、品析。

      在释题之后,我让学生先看图,比较两幅图的不同,学生很快发现了差异,了解到诗人同样写西湖,一个写出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色,表现诗人的赞赏之意;另一个则写出了莲叶荷花一望无际和亭亭玉立的形态,红绿相映,写足了西湖的美景,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鼓励学生积累相关的诗词,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便会渐渐地厚重起来。于是,“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便成为学生的积累拓展。

      用了三个课时,和孩子们共同阅读理解了《山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用古筝曲磁带和挂图,作为激发学生,创设情境的手段了。学生都喜欢读古诗,脑子里也记了不少古诗。当我问记得哪些古诗,愿意诵读给大家听吗?学生非常踊跃,课内外的古诗朗读了不少。但是针对三年级的年段特征,我必须涉及到诗意的理解。如何做到不着痕迹,使学生感悟诗意?我费尽了心思,范读,看图,激发各种形式的读……可是快到下课,除了查了课外书的学生,其余学生几乎不会开口,我只有将诗意逐句讲给他们听,不一会,全班大部分学生都会了。唉!不知道这是我的悲哀,还是新教法重感悟的悲哀。

      在用两节课使学生理解了诗意,多种形式的朗读古诗后,我决定加上第三课时,这节课我重点在两首诗的比较。相同在什么地方?学生说,相同都是诗人看见眼前的景写的诗,都是写秋天的诗,都写了火红的枫叶。那有什么不同?学生说,不同在观景的地方不同。时间也不同。心情也不一样。在学生了解诗的感*彩的不同后,我着力加强了朗读对比,请两个学生,请一个读出高兴的语气,一个读出忧愁的语气来分读这两首古诗。

      读后点评,说说哪读得好。学生在评价中获得了朗读的技巧,喜的情绪要读得“节奏快点,声音向上点”。忧愁的情绪,要读得“节奏慢点,声音低沉。”学生最后再读这两首诗时,情形就大不一样了。

      在我与孩子们共同学*完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3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古诗之后,我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对古诗的学*充满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一课时上完了两首古诗后,再利用一课时来继续开展“西湖美”的古诗诵读会便应运而生。一课结束时,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我的课后小记。

      一。诵读、吟唱入诗境,放手还给学生一片学*的自主天地

      诵读乃学诗之根本,古人学诗为作诗,今人学诗为传承与怡情。在这次活动中,诵读的多样性被灵活的小组学*活动演绎和格外精彩。诵读组的由诵到背,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学*过程,虽然不全是在课堂中背诵出来,但课前的活动准备同样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学*过程。特别是学生在课前所准备的诗配乐的活动展中,让我真的惊叹,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他们选乐之合适,按排不同的人读不现的诗,其安排之合理使原本很陌生的一些古诗一下子就走进了课堂,是那么自然,那么流畅。这是学生在课外的自学准备中不仅具备了学诗、悟诗的能力,也同时也发展了他们处理学*中具体问题的处理能力。这是我在开展此次活动之间多少次担心的问题,如今,他们小组成员的构成与诗的学*任务配对得恰如其分。诵读与唱歌能力较强的学生都集中在这两个组中,他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课前那乐此不疲的身影时不时地浮现在我眼前。一时间,我不由地叹道:“诗海之大,学生有足够的能力遨游!”有时候,再好的“耕种”也不如给孩子一些“自留地”。

      二。写诗、画诗入佳境,开拓古诗学*的新途径

      一直以来,我们提倡简简单单、轻轻松松教语文、学语文,在不知不觉中很多教师在注意了片面追求效率的同时,却丢失了语文学*的趣味性与艺术性,使语文课直指品词读句的狭隘范围。回头看看我自己在本次综合性学*的目标设置中,也不乏语言学*性强的指向,但是我更看好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写诗、画诗这两个实践活动,看似写写画画而已,但实则是本次活动进入另一个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这不仅要求学生读诗,还要求学生把诗读懂、读好。写字,充分展现学生的语文素养,画诗,则是检验学生是否用心读诗的绝妙之处,这个任务是隐藏在这个活动中的,这样的做法避免了学生对品读古诗的畏难情绪的产生。一则发挥了这部分学生特长——画画,二则也让他们在“画什么”“画成什么样”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中真正走进他们能走*的古诗。特别是在学生解读自己的画作时,则掀起了不小的学*热潮。不仅解读的学生密切关注古诗,而且其他听的学生也关注古诗。特别是对于《苏堤春晓》一诗中“何处黄鹤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的理解过程很让人回味。在画作中,学生画了一只鸟在晨雾的笼罩下,正在苏堤上飞。另一个学生把上指出他画错了,认为一个“过”字让画面应该停留在黄鹤已由远而*冲破晨雾,飞过苏堤向着朝霞出现的地方。在反复的推敲下,画作学生认识到了自己解读有误,其学生则在此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一个“过”字在全诗中的重要与精彩。

      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品味字词的乐趣,西湖美景也在这个辩析的过程中呈现她西子般的秀丽。

      三。以教材为依托,再远也有回归的航线

      以本为本,是我们在保障教学有效性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个原则。如何尽最大可能发挥教材的作用,这是考验我们语文教师智慧的时候。正如很多教师所说,一个学期4个多月,就学26篇课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得到夯实呢?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把教材当成一个例子,而且是一个可以得到延伸拓展的例子,可以再度利用的例子。《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除此之外,还有与它相似的或迥然不同的,学生在完成课内学*时,我们就要着力于为他们寻求多维度的学*空间。在本次的诵诗会上,学生不仅能读会唱,还能写会画,更能说会品,这是由于学*空间的拓展所带来的学*能力的发展。这时,学生古诗的诵读、积累、感悟能力就与我们的教材要求达到高度的统一。

      四。“重诗轻人”,教与学的*惯都有待改进

      由于活动丰富,学生在本次活动中主要以展示为主,所以有些方面不能兼顾,这也反映出本次古诗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诗,是诗人生命的再现,当我们接触到一首诗时,应首先读诗人,这在*常的教学中是注意到的,但在本次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大部分都忽略了一点。同时,我也注意到,对于诗人的生*与时代背景的了解,我们往往都只注重课堂的“简介”,而没有真正在课前、课后去了解诗人。因此,这导致了我们学生“重诗轻人”的学**惯,使得这次活动中,学生对诗的演绎缺少了一些真实生命的气息。因此,一切问题的根源还是在“教”的引导上。

      一次尝试,一点收获,一些遣憾,在阅读教学之后开展语文综合性学生活动还有很大的空间。这是一块焕发教材魅力与教师魅力的“自留地”,古诗教学的在此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既要拓展它的短小精悍,也要发挥它的意韵无穷,让一首首流芳百世的古诗洋溢出她最悠远的生命活力。

      本节课的教学为古诗教学,主要任务为朗读、识字和背诵。识字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回忆上单元新学的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法与换偏旁法。然后提出学*要求,让小组长组织组员学*,相互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些字,强调合作与互助。汇报时的方法多种多样,通过齐读、男女生赛读、小老师教读、开火车读生字、组词,及读词语的方法反馈学*情况。在学写生字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己描红,初步体会生字的间架结构。老师再进行范写,引导学生掌握生字书写结构。阅读与背诵环节中,教师以第一行诗句的学*为路,指导学生理解诗句。引导学生质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向学生讲授:古诗中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把词语的理解,用通顺的话说出来,就可以理解诗意了。在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之后,尝试背诵。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活动,学有实效,且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轻松。我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在生字教学中,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然后让学生自由质疑,引发自主学*,师生互动学*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写字环节中若是能够到学生身边单独指导的话会更好。

      教学完之后,感到还缺点什么?想来应该就是让学生动笔的机会太少。古诗是很好的读写结合的材料,既可以有一般的诗句翻译,也可以根据诗中内容进行补充、理解的练笔,很可惜课堂上少了后种。

      《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让学生来写写“烟花”的比喻句,也可以写写对朋友祝福的话。《送元二使安西》可以让学生来写写劝朋友喝最后一杯的话。

      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我是以“找出哪个景物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础”为问题背景的。学生找出了相应的意象之后,对“酒”、“柳色新”的感受谈的比较多,而且不乏有见解的理解,但是很可惜,我没有让学生写写,错过了一次“点评”古诗的练笔机会。在谈自己的感受的时候,其实已经把诗句的理解说出来了,让学生说过之后,加以整理,写一写其实很有好处,至少要比只是被动记一些我讲的解释的句子有效得多!

      昨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了29课《古诗两首》,感觉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几个地方。

      1、课前,我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然后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2、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我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学生互相交流后,我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别,“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在教学会写的字有8个,我引导学生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3、理解诗歌的大意是体会诗中丰富想象的前提。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

      4、要重视学*伙伴的提示,注意拓展延伸。课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我要去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不要求学生在学*本课时完成,它要贯穿到全组的课文学*始终,为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的学*做准备。

      本课的两首古诗《锄禾》和《悯农》均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锄禾》描写了农民在烈日下的辛勤劳作,告诉人们粮食的来之不易。《悯农》写了农民虽然辛勤劳作,但仍免不了饿死的悲惨遭遇。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这两首诗,孩子们早已能倒背如流了。因此课堂上,我在朗读方面主要引导学生如何读出感情在,如何读出节奏来。因此,我先让学生了解五言诗的特点,然后划分停顿,找出重音,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练*朗读。学生读得都挺有感觉,而且一些学生摇头晃脑的,挺像小诗人的。

      关于古诗的意思,我没有进行繁琐的讲解,主要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来理解。由于我们的孩子身处农村,经常会看到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辛勤劳作的身影,因此,更能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学完《锄禾》,我适时地创设情境:吃午饭时,小弟弟看见卖羊肉串的来了,就要把米饭倒掉,买羊肉串吃。爷爷劝阻他说:“你没学过‘xx’这句诗吗?可不能浪费啊!”学*《悯农》这首古诗,学生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农民丰收了却还是要饿死呢?于是,我讲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讲了剥削者的残酷与丑陋,讲了苛捐杂税以及人吃人的不*等现象。孩子们听了都很同情那时的农民,痛恨那些地主恶霸、贪污的官吏。课末,我还补充了《江上渔者》、《陶者》和《赤日炎炎似火烧》,通过让学生诵读这些诗歌,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也更加会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这首古诗同学们已经会背诵了,所以一上课我的问题时:你读懂了这首诗歌的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学生只能解释注释里面的词语。于是教学进入我为学生解疑的环节,我引导学生看图明白“一树高”意思是“高高的柳树”启发学生思考:春天来了,柳树上应该有什么?让学生弄明白,“碧玉”意识是青绿色玉,这里比喻成嫩绿的柳叶。让学生在整首诗歌中,在图中理解,“绿丝绦”是指绿色的柳枝,这里比喻成用丝编成的带子。我还让学生把第三句和第四句话的“裁”“剪”圈起来,告诉他们这两个词语互相解释。弄懂了整首古诗的意思,在煽动学生感情让他们读出感情。

      学完这首古诗,我则让学生总结学*古诗的方法:

      1、看注释。

      2、看图理解。

      3、根据语境理解。

      4、发挥想象理解。

      5、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出诗中的诗眼。

      学*《春日》这一首古诗时,我则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刚才总结出来的方法自己学董古诗。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每当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弄懂了词语或者一句话的意思时,他们脸上露出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阅读全文]...

2021-12-31 11:18:02
有万华两字的古诗 - 句子
有万华两字的古诗 - 语录
有万华两字的古诗 - 说说
有万华两字的古诗 - 名言
有万华两字的古诗 - 诗词
有万华两字的古诗 - 祝福
有万华两字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