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的设计意图和思路

关于古诗教学的设计意图和思路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教学的设计意图和思路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教学的设计意图和思路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教学的设计意图和思路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83) 语录(73) 说说(120) 名言(18) 诗词(2k+) 祝福(6) 心语(1)

  • 古诗《静夜思》教学设计2篇

  • 古诗《静夜思》教学设计2篇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静夜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简说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二、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1)自学古诗,说说已经认识哪几个字,是怎么认识的。请认识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把字读正确。

      (2)本课十个生字中,“床”“光”“望”“乡”都是后鼻音,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生字的巩固。在教学中,可以用组词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字义,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如,光—光明、月光、灯光;举—举手、举重;还可用“大转盘”以游戏的形式复*生字。

      (4)结合“故”的认记,认识“攵”这个偏旁。

      2.写字。

      本课要求书写的4个字可分两类。“目、耳”要注意提示横与横之间的距离;“头、米”要提示这两个字的最后一笔笔画不同,“头”的'最后一笔是“点”,“米”的最后一笔是“捺”。可让学生运用对比法加深记忆:大—头。

      (二)朗读感悟

      1.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2.小组合作,试读诗歌,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学生自由读,说说在读这首诗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启发想象,熟读成诵。播放柔和的音乐,创设一种意境,让学生配上简单的动作边做边读,熟读成诵。

      (三)课后练*

      “我会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说话。在学完这首诗后,布置学生留心观察夜晚的天空。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把看到的夜空说一说。注意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及时纠正发言时的一些语病。同时还要注意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说话的内容更加充实。

      (四)实践活动

      古诗朗诵会:每个同学准备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进行一次古诗朗诵比赛。

      (五)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自我展示,激发学*兴趣

      请学生背诵自己已经学过的古诗,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产生学*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1.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2.自由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3.请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的字音。

      4.小组合作学*,交流记字方法,说说怎样朗读古诗比较好。

      (三)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画面

      1.互相交流,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见过“霜”;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2.配乐朗读《静夜思》,想象诗歌画面。

      (四)朗读指导,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练*朗诵,教师随机指导。

      2.朗读反馈,练*背诵。

      (五)复*生字

      1.将生字与音节打乱,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复*巩固要认的生字。

      2.小组合作,认记生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识字竞赛,并评出优胜者。

      3.全班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4.用“词语转盘”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复*本课的生字。

      (六)书写指导

      1.观察范字,指导书写。

      “耳”上横短,下横长;“头”的第五笔是“长点”。

    [阅读全文]...

2022-02-01 11:11:09
  • 古诗《静夜思》教学设计

  • 古诗《静夜思》教学设计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静夜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

      这是本册教材中第二次出现古诗。该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描绘的情境。

      学生特点:

      《静夜思》是首家喻户晓的古诗,学龄前的儿童就应该有所接触,可是字音咬不准。他们对月亮很感兴趣,却不知道对月思人的情怀。教师要立足于他们的学*热情,引导他们读准字音,读中悟情。在识字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重要的是要给他们机会去运用。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新偏旁点横头、反文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3、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教学重难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2、在诵读古诗过程中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设计理念: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准备:

      1、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2、每位学生留心看夜空,看看有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猜一自然景物(月亮)。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与月亮又关,让我们把书翻开,说说图上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介绍背景

      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释题意。“思”是思念的意思。

      三、初读古诗,学*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把每个字音都读准。

      2、圈出生字,边圈边读,加深印象。

      3、小老师带读生字,齐读生字。

      4、去掉拼音抽读生字。

      5、六人小组讨论:用老师教给你的识字方法,你认识了哪几个字?说给同学听一听。

      6、全班交流:用了什么方法记字?你在哪里见过这个字?

      (加一加、减一减、变一变、换一换、猜字谜)

      四、生字回文,细读古诗

      1、生字回到文章中,你还认识吗?找小伙伴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教师倾听,多肯定,多鼓励)

      2、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呢?带着问题读读古诗。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说说夜空,朗读感悟

      让我们站起来,当一回李白!请你们想像一下,如果你就是此时此刻的诗人,看着一轮明月,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会想到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已见,体会感情,感受到李白那强烈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情感,同时学*有语气朗诵古诗的方法——要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当时意境。

      五、自我展示,当堂背诵

      多种方式熟读成诵。(男女赛读,分行读,分组读)

      六、学写生字

      1、观察笔顺,小老师带领同学书空

      2、观察范字与田字格的关系

      教师提示:横与横之间的距离。“耳”上横短,下横长,有一横在横中线上。“头”的第五笔是长点而不是捺,写得上尖下圆。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练写

      注意学生的坐姿与握笔姿势,即使提醒纠正。(上身正,脊背直,下巴低……)

      4、展示佳作

      挑出自己写得最满意的字给同桌看,说说自己怎么写好它的。

      5、组词,理解字意

      七、作业设计

      1、学了这首诗后,你最想做些什么?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

    [阅读全文]...

2021-11-30 11:01:11
  •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山行》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感知美

      1、复*旧知,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来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幅云雾缭绕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的枫林图,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想到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说。)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3、熟读古诗,感知美: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入这美丽的图画中吧!同学们,预*后你们获得了那些有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吧!(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查阅的有关资料。)

      注意课内外结合,通过让同学们,了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诗范读等资料;自主感知古诗的画面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学*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领悟意境,品读古诗,欣赏美

      1、理解诗意,领悟意境: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分小组学*讨论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的学*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小组汇报学*情况,师随机出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

      (表扬学生好的学*方法。)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在读读、说说、想想、议议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描绘这深秋的山林?

      (生看着画面说,师点拨。)

      师:作者欣赏着美丽景色想到了什么呢?(引导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读古诗,欣赏美:

      ⑴“紧扣词句”。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与作者一样陶醉于火红的枫树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们来夸一夸这首诗赞一赞美丽的深秋,好吗?四人小组的同学再朗读全诗,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四人小组朗读讨论,师巡视。)

      生:我最喜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他让我看到了火红的枫树林,比春天的花还要红。

      ……

      品味词句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⑵“想象漫游”:

      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画下来。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读品味,感悟诗情,表达美

      1、美读品味:

      师:美丽的秋景,生动的诗句,同学们我们怎样美美地朗读呢?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朗诵吧!(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诵、师抽生朗读、背诵。)

      2、感悟诗情,表达美:

      师:小朋友,通过学*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丽,你们愿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感受到的美吗?出示表达方式: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写一写。(生自由选择,小组合作,表达美。)

      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四、训练迁移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们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生:课外朗读杜牧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阅读全文]...

2022-03-06 06:55:13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讲故事,让学生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感受诗人作诗时的情景。

      (二)介绍《山行》诗人。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一)配乐范读古诗,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学生自由读诗。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 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 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 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 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 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 配乐齐读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看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像,练*说话。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你们很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么样呢?

    [阅读全文]...

2022-06-21 17:12:51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热】《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出示课题,明确学*任务,交待学*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24.古诗两首

      二、故事导入,简介诗人

      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在行至白帝城时,忽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

      李白是我国唐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释提、介绍学*方法

      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方法:

      今天我们学*《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 B.读懂、 C.读精、 D.读会、 E.会读。

      四、学*古诗

      (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

      朝 ( zhao chao )辞

      一日还 ( huan hai )

      万重 ( chong zhong )山

      白帝 ( ti di )城

      啼 ( ti di )不住

      2、齐读

      (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

      A 、朝辞白帝彩云间

      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

      2、理解词义:辞:辞别,离开。

      3、作者早晨离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

      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

      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

      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

      a.指名说:早晨离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B 、千里江陵一日还

      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

      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

      3、练说句意

      1)互相说

      2)指名说

      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约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这是什么原因?

      5、小结

    [阅读全文]...

2022-06-14 21:15:50
  • 古诗春日教学设计

  •   《春日》是朱熹的名作之一,那么关于它的教案应该怎样设计呢?

      《春日》原文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学会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光景、万紫千红等相关。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的意思,能熟读并背诵。

      3.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春光美,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

      重点:理解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

      难点:读出诗的节奏感,读出感情。

      学法指导: 以自学为主,通过注释、工具书理解词意,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所感所想。

      知识链接: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家、 教育家。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了,你有没有到郊外去踏春?春天风和日丽,让我们走进春天,去感受春日的美好,感受盎然的春意。(看课件上的也图片,感受春日的魅力)

      今天我们就来学*最有名的一首古诗——贺知章的《咏柳》

      二、出示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学会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光景、万紫千红等相关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熟读并背诵。

      3.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春光美,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

      三、了解作者

      朱熹,字元晦,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四.初读,自主学*:

      1..学生展示搜集的与春天相关的古诗。

      2、谁知道 题目 的意思?(春天的日子)

      3.请大家打开书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4.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纠正读错的字音。

      五、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1、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 诗 人朱熹在春天里的心情吗?

      2、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中的词语(自学古诗)。

      3.、全班交流:(说出一处,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1)胜日—— (2)寻芳——

      (3)泗水滨—— (4)无边——

      (5)光景—— (6)一时新——

      (7)等闲识得—— (8)万紫千红——

      4.根据提示,理解古诗

      读古诗 思考问题

      1.作者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去观赏风景?

      2.那里的风景如何?

      3.作者有什么感受?

      4.假如你是一个游客,在晴朗的日子里看到了美好的春景,你能想像当时的景致是怎样的吗?(重点理解“万紫千红”的意思)

      5、小组交流,说说古诗的意思

      6、背诵古诗。

      六、拓展

      描写春天的古诗和名言警句很多,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

      1. 读古诗《早春》

      早春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却无。

    [阅读全文]...

2021-12-22 16:12:04
  •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在学*、工作、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2.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清*乐》,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小组自学,读中理解,读中想想,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古时儿童生活场景,师生共同做有关的背景介绍,提问“同学们想了解更多古时儿童的生活情况吗?”那今天学了古诗二首你就会有更多的了解。

      二、学*《宿新市徐公店》

      (一)读诗解题、做背景简介。

      1.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

      解题:宿:过夜。

      新市:地名,在湖南省。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这句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 (疏疏) 一径(深)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小组内说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 黄蝶 菜花

      走:跑。 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电影的蝴蝶。 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 寻:寻找。 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的蝴蝶飞入金电影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阅读全文]...

2022-05-24 05:43:43
  •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2篇

  •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2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4、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教学难点:

      背诵《静夜思》,并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教具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家里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听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文,说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学校学了一首古诗背给*听的。这篇新课文是——

      二、板书课题:3英英学古诗

      三、解释课题,教题中生字。

      1、“英英”是一位女小朋友的名字,“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后鼻音“ying”,古诗的“诗”也是整体认读音节,是翘舌音“shi”。(领读课题两遍)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四、初读指导。

      1、看图。

      (1)出示图:图上有哪两个人?她们在做什么?

      (2)小结:画面上的意思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两个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种情况叫做对话。

      2、自学课文。

      (1)讲述对话书面表达方式。

      课文中表示说话人名字回与他说的话区分开,第一行“英英”指的是说话人,紧接着是英英说的话。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读一读。

      (3)检查学*情况:(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把标点符号读正确。

      (5)分段指名读、齐读。

      (6)分角色读对话。自读、同座二人分角色对读、指名二人对读各一次、分两个大组对读各一次。

      3、再读课文。要求:说说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

      五、指导读好古诗。

      (出示古诗内容):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齐读。

      过渡:下一节课我们一同来学*《静夜思》。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能背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的一个小学生把在校学*的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的.。

      二、板书课题3 英英学古诗

      三、初读课文

      1、看图出示投影片

    [阅读全文]...

2022-05-01 09:22:47
  •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诵 读 欣 赏

      古 诗二 首

      学*目标

      1.学*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预*导学

      1.下面是某位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李贺,字 长吉 ,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唐 代诗人,因家居福昌之昌谷,*称其为李昌谷。因仕途失意,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李贺作诗务求新奇,人称“ 诗鬼 ”。

      夏完淳(1631—1647),南明抗清将领、诗人。原名 复 ,字 存古 ,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5岁能读经史,7岁能诗文,时人称为神童。14岁随父起兵抗清。夏完淳被捕时,家有白发老母和孕妻。被押解送南京后,不屈而死,年仅17岁。这首《别云间》便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摧(cuī ) 凝(níng) 燕脂(yān) 霜重(zhng)

      提携(xié) 羁旅(jī ) 塞上(sài )

      拓展:列出以上生字词中的多音字,并注音组词。

      塞 sài 边塞 sè 闭塞sāi 塞满

      燕 yān 燕国 yàn 燕子

      3.朗诵诗歌,完成下表。

      雁门太守行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己亥杂诗)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己亥杂诗(龚自珍)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歌常识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怀,领悟诗歌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对友人和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对友人和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教学法】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

      【课时】1课时

      【合作·探究·展示】

      一、导入新课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从第三单元课文中节选的几句话,回顾单元主题“至爱亲情”,引入本节课主题:友情和对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二、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朗诵: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溺水而死。名作《滕王阁序》。

      3.简介创作背景:结合课本注释①

      4.翻译诗句,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请说说:①作者在诗歌中都写了哪些内容呢?

      ②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之间怎样的感情?

    [阅读全文]...

2022-06-10 22:06:15
  • 古诗清明教学设计

  • 清明
  •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在《清明》中就很好地表达了这样的景象,那么相关的课件又是怎样的呢?

      课前准备:一些关于清明节的图片,如祭祖,下雨绵绵的场景,行人匆匆的等等。

      准备一首轻音乐,略带忧伤的。

      开场:我们祖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清明》来领略我国古代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品位古代丰富的内涵。

      教学目标:初步掌握评价性阅读的知识,学*简单的文艺评论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小结: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展示信息,引发思考

      学生: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活动依据:开放式教学活动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创新学*,从而让更多学生获得全面、主动、自由、和谐的发展。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并通过投影仪展示(一般的班级可只谈构思,如艺术班幼师班可展示绘画的草图,烹饪班可进行菜式的设计。)

      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活动依据:在课堂上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表达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学*的真正主人。拓宽语*的思路,把语文学*和专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中享受创造的快乐。

      (五)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扩展阅读: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与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阅读全文]...

2022-06-17 15:49:55
古诗教学的设计意图和思路 - 句子
古诗教学的设计意图和思路 - 语录
古诗教学的设计意图和思路 - 说说
古诗教学的设计意图和思路 - 名言
古诗教学的设计意图和思路 - 诗词
古诗教学的设计意图和思路 - 祝福
古诗教学的设计意图和思路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