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天的古诗词鉴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秋天的古诗词鉴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秋天的古诗词鉴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秋天的古诗词鉴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始闻秋风》古诗词鉴赏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始闻秋风》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译文】
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五更的风声飕飗枕上觉,一年的颜状变化镜中来。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
【注释】
君:即秋风对作者的称谓。
玄蝉:即秋蝉,黑褐色。我:秋风自称。
五夜: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此指五更。飕飗(sōuliú):风声。
颜状:容貌。
拳毛:攀曲的马毛。
雕:猛禽。眄(miàn):斜视,一作“盼”。
肃清:形容秋气清爽明净。
扶病:带病。
【鉴赏】
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潜说:“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
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普天乐·秋江忆别古诗词鉴赏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普天乐·秋江忆别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普天乐·秋江忆别
元代:赵善庆
晚天长,秋水苍。山腰落日,雁背斜阳。壁月词,朱唇唱。犹记当年兰舟上,洒西风泪湿罗裳。钗分凤凰,杯斟鹦鹉,人拆鸳鸯。
译文
黄昏的天空宽广悠长,秋天的江水多么苍茫。山腰上夕阳落下,大雁的孤影映照着夕阳。粉红的唇齿间淌出香艳的歌曲,我还记得在当年游船上的往事。那时的我在秋风中落下泪水,那泪水沾湿了衣裳。我们把金钗分开作纪念,鹦鹉螺杯里斟满了酒浆。我们却像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
注释
普天乐:曲牌名,四十六字。
晚:傍晚。长:指秋江水长。
璧月词:艳歌。南朝陈后主曾为张贵妃、孔贵嫔作歌,有“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之句。
鹦鹉:指用鹦鹉螺(一种海螺)螺壳制作的酒杯。
赏析
首先“晚天长,秋水苍”一句,既有远景——广阔的.天空,也有*景——苍茫的江水。全曲一开始就将镜头由远及*,描绘了一幅广阔的斜暮江景图画。接着“山腰落日,雁背斜阳”,这是中景,夕阳西下,落至半山腰上,斜阳落在低翔的大雁的背上。
接下来诗人由景生情:“壁月词,朱唇唱,犹记当年兰舟上”,很自然地由眼前的“秋江”之景过渡到了“忆别”的思绪。“犹记当年兰舟上”一句巧妙地化用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句。“洒西风,泪湿罗裳”,伴着飒飒的西风和哀怨的曲子,相别恋人,不住满心伤感的恋人双双潸然泪下,浸透衣衫。
最后,诗人用排比手法来描写恋人分手时的情景:“钗分凤凰,杯斟鹦鹉,人拆鸳鸯。”凤凰钗,一分为二,斟满鹦鹉杯相互践行,诗人和恋人终于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实——恩爱情侣不得不天各一方。“凤凰”“鹦鹉”“鸳鸯”都是鸟类,并且在自然界都是以成双成对的形式出现的,当然在这里各自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这种排比,更是渲染了一种伤感凄凉的氛围,读来令人哀婉、叹息。
诗人在回忆中追叙离别的场面,那“壁月词,朱唇唱”和“洒西风,泪湿罗裳”的实景,“杯斟鹦鹉,人拆鸳鸯”的落空心境,虚虚实实,都深深刻在诗人的脑海,而结尾处表达的明明相爱的恋人却被迫分开的无奈与怨恨之情,更是感人至深。
中秋节古诗词鉴赏
在学*、工作、生活中,说起古诗词鉴赏,大家都很熟悉吧?古诗词鉴赏就是分析古诗词中所表现的形象、语言、技巧、内容以及思想感情。古诗词鉴赏的正确赏析步骤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节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发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点评:明明是自己在长安,望月而遥想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的亲人。但诗歌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写出了一家人的.真挚感情,经常被后人借鉴。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点评:这首诗先写中秋月色,再写望月怀人,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点评:《子夜吴歌》分别有春歌、夏歌、秋歌和冬歌四首。这首秋歌,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丈夫(“良人”)。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
李白描写月亮的作品真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等等,当然大部分不是写中秋的。
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点评:碧空万里,水波不兴,月照湖面,寰宇澄澈。泛舟湖上,以长江之水为酒,把北斗星当酒杯,再请天上的星辰万象作为宾客来,和我一起细斟慢酌。
此情此境,没有天地物我,不知今夕何夕。这种壮阔、这种豪情,遍观宋词,无以复加。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点评:张九龄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斥,贬谪荆州,中秋之夜怀念远方,写了这首诗。诗歌意境雄浑阔大,骨力刚健,但又情感真挚,特别是前两句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点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地方却不是往年那个地方,自然,身边的人也不再是往年的人。被贬湓浦,物是人非,故乡不见,孤苦伶仃。诗歌清冷至极,悲苦无形。
山行古诗词鉴赏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行古诗词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年代】:唐
【作者】:杜牧
【内容】: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诗中写了山路、人家、白云和红叶,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而是巧妙的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而有的只是陪衬。简单来说,前三句是为了第四句描绘背景,起铺垫的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山路一直向上望去。这句里的“人家”照应了上一句的“石经”。山上的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就是这“石经”。有白云缭绕,说明这里的山很高。诗人让片片白云遮住了读者的眼睛,但确认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肯定会有另外与众不同的景色吧!
对上面的“山”、“山路”、“云”和“人家”,作者只是作了一个简单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但也只是点出了下文的“晚”和“霜”字,并没有表现出作者是多么喜欢秋天,秋天是多么吸引人。
“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句诗跟前两句不同。很鲜明的表现出了秋天的美。“山路”、“白云”和“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但这枫林晚景却使诗人难以抑制这种喜欢这儿的心情。
“霜叶红于二月花”,补足第三句。在夕阳照射下,枫林显得更美,它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还要艳丽。通过描写这么一片红色,让人们看到了生机勃勃的秋天。
从这首古诗中,我充分的感受到了,诗人对秋天是那么的喜爱,秋天的景色是那么的美,让我加深一步的认识了着生机勃勃的秋天。
古诗原文
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译文翻译
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气象万千。何必初见阴云,就要匆匆回家?
就算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雨意,走入云山深处,也会沾湿衣裳。
注释解释
山行:一作“山中”。
春晖:春光。
莫:不要。轻阴:阴云。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纵使:纵然,即使。
云:指雾气、烟霭。
诗文赏析
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全诗正面描写山景只有这一句诗。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次句与首句紧密相关。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
最后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为客人怕“轻阴”致雨、淋湿衣服,诗人就婉曲地假设了一个晴天游春的问题——在晴天中,因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径上,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汽打湿的。这也就是说,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无法避免的问题,从某一角度说,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那么,就不必为一片“轻阴”而踯躅不前。
这两句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这首诗的意境异常清幽,还表现在隽永的哲理启迪上。它告诉人们:事物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正由于诗中含义丰富而深刻,所以,这首诗与同类登山春游诗相比就更别具一番悠然不尽的韵味。
山行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翻译
青青的枥树林的深处也住着人,一条小溪由几户人家共享同分。
高山在正午时分峰影已经移动,草叶上沾着泥痕因刚跑过鹿群。
蒸煮茶叶的香气从茅屋里冒出,缫丝的声响隔着竹篱也能听闻。
在路上遇见了买药归来的山客,心甘情愿随他进入如岛的白云。
注释
青枥:一种落叶乔木,亦称枥树。
深:一作“疏”。
分:分配,分享。
回:一作“移”。
日午:中午。
从:一作“冲”。
《宴清都·秋感》古诗词鉴赏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宴清都·秋感》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万里关河眼。愁凝处,渺渺残照红敛。天低远树,潮分断港,路回淮甸。吟鞭又指孤店。
对玉露金风送晚。恨自古、才子佳人,此景此情多感。
吴王故苑。别来良朋鸦集,空叹蓬转。挥毫记烛,飞觞赶月,梦销香断。区区去程何限。
倩片纸、丁宁过雁。寄相思,寒雨灯窗,芙蓉旧院。
译文
⑴宴清都:词牌名。又名“四代好”。《*集》、《梦窗词集》并入“中吕调”。一百零二字,前片十句五仄韵,后片十句四仄韵。
⑵港:一本作“巷”。
⑶记:一本作“刻”。
⑷赶:一本作“趁”。
⑸程:一本作“情”。
赏析/鉴赏
据词中意,此词应作于苏妾即将离他而去,而词人尚在淮地出差之时。
“万里”三句。言词人身处广袤的江淮*原,山山水水尽收眼底。在愁闷中凝视西方,茫茫暮色中夕阳正一点点地收敛起余晖。“天低”三句。“断江”、“淮甸”,即指词人身处的江淮*原。因淮水出海口被黄河故道所夺,故淮河也称“断江”。“甸”,即淀。系淮河各处淤积成的湖泊,所以也叫“淮甸”。“天低”句,系孟浩然“野旷天低树”诗句的脱胎换骨。此言词人身在旷野,只见天边的树显得异常低矮,潮汐在淮河的原入海处分道,大路在一个接一个的湖泊之间迂回延伸。“吟鞭”两句。言词人的马鞭遥指着远处一个孤零零的路边客店,说是将去那里借宿一宵,并且可在那里迎着**凉风喝上几杯“玉露酒”。“恨自古”两句,承上作结。言从古至今有多少个才子佳人,如果面对着旷野、夕照、孤店、独酌等的环境,一定会产生出许多寂寞凄凉的感触。这正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所祖之处。“才子”,也是梦窗自况。
“吴王”三句。“吴王故苑”,指苏州吴地,此系梦窗多年寄居的“第二故乡”。“蓬转”,以蓬草乘风飘转无定,喻词人常年在外奔波,居无定所的生活。此言词人离开苏州后,不知道留在那儿的朋友们有没有再聚会过。而自己却羁留外地,迁居无常,命运多舛。“挥毫”三句,忆旧也。词人紧接自己奔波在外的感叹,想起从前在苏州时与朋友*欢宴秉烛挥毫,彻夜传杯畅饮的快乐日子,如今就像做梦似的.消失殆尽,连所爱的女子也杳无音信。词人苏妾离他而去,在这首词中,略吐端倪。“区区”两句。言自己虽归程未定,路途遥远,但这种区区小事难以阻隔得断他的思念,所以他用片纸表达自己的心曲,并且反复叮嘱带信的人一定要把信送到目的地。“寄相思”两句。又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意。而从“芙蓉旧院”一句也可看出,词人思念的是在苏州西园故居“芙蓉旧院”中住着的苏妾。此言词人身居客中,追忆在苏州家中曾与苏妾挑灯夜话的情景。
有关花的古诗词鉴赏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做过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很多时候是指从“情”和“景”的角度对古诗词做深入的.赏析。很多人在面对古诗词鉴赏的时候都很头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花的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猜谜铺垫:
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
南宋·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二、姹紫嫣红之春天·桃之夭夭
桃花
五代南唐·李中
只应红杏是知音,灼灼偏宜间竹阴。
几树半开金谷晓,一溪齐绽武陵深。
艳舒百叶时皆重,子熟千年事莫寻。
谁步宋墙明月下,好香和影上衣襟。
桃花
唐·吴融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三、万木葱茏之夏天·映日荷花
(铺垫:婷婷水中伫,六月枝头香。熏风拂面过,阳高颊畔红。)
荷花
清·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西风落叶之秋天·丹桂飘香
(铺垫: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咏桂花
宋·吕声之
独占三秋压众芳,何须橘绿与橙黄。
自从分下月中种,果若飘来天际香。
清影不嫌秋露白,新丛偏带晚烟苍。
高枝已折却生手,万斛奇芬贮锦囊。
霜天晓角·桂花
宋·谢懋
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 胜绝,君听说。是他来处别。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
五、银装素裹之冬天·梅映红霞
(铺垫: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对雪古诗词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雪古诗词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后书事
【唐】陆龟蒙
时候频过小雪天,江南寒色未曾偏。
枫汀尚忆逢人别,麦陇唯应欠雉眠。
更拟结茅临水次,偶因行药到村前。
邻翁意绪相安慰,多说明年是稔年。
译文:
时令气候正频频发生小雪天,江南的寒意色调并没有偏差。
在枫下水边沙洲前,我还在从前,就遇到有人分别;麦田什么都好,唯独缺少一只卧眠的野鸡。
更加打算要建一座简陋屋舍,最好靠*水边;偶然因为行医开药才来到这么的村前。
邻老翁好像看破我的心思不断地安慰我,多说明年定是一个丰收年。
注释:
1、时候:指时令、气候。
2、频过:次数多而接连度过。
3、枫汀:长着枫树的水边沙洲。
4、麦陇(lǒng):亦作麦垄。即麦田。
5、雉眠:雉,野鸡。眠,睡觉。
6、结茅,一作结茆。谓建造简陋的屋舍。
7、水次:水边。
8、意绪:心意,情绪。
9、稔(rěn)年:禾谷丰收的年岁。陆龟蒙曾隐居苏州甪直古镇,诗大致写于隐居期间。
赏析:
这首诗大致写于作者归隐甫里期间。
陆龟蒙之所以归隐,与其性格心性有关,更主要是晚唐时代不能为其提供舒展抱负之,转向道家追求隐逸与超脱。
晚唐官场,风气很差。陆龟蒙在失望之余,找到了另一种身份认同与角色定位,那就是脱离知识阶层,成为自在的农夫和渔夫。
本诗就是他想要成为一名农夫和渔夫的隐秘宣言。在介绍这首诗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陆龟蒙的生*,有助于对其作品的解读。
陆龟蒙(?-881),字鲁望,号甫里先生,出身苏州官僚世家。唐代农学家、文学家。与皮日休并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是唐朝隐逸诗人的代表。
其父陆宾虞曾任御史之职,其曾祖父陆康官至泽州刺史,其高祖父陆溥曾任少府少监,封爵*昌县男,其五世祖陆景倩官拜监察御史,其六世祖陆象先曾任唐朝宰相,封兖国公,七世祖陆元方曾任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宰相)。
早年,陆龟蒙热衷于科举。他从小就精通《诗》、《书》、《仪礼》、《春秋》等儒家经典,对《春秋》更有研究。屡试不第之后,陆龟蒙跟随湖州刺史张博游历,并成为张的助手。
回到松江甫里(今苏州甪直镇),过起了隐居生活,*因此称他为甫里先生。在甫里,他有田数百亩,屋30楹,牛10头,帮工20多人。
由于甫里地势低洼,经常遭受洪涝之害,陆龟蒙因此常面临着饥谨之苦。在这种情况下,陆龟蒙亲自身扛畚箕,手执铁锸,带领帮工,抗洪救灾,保护庄稼免遭水害。
他还亲自参加大田,中耕锄草从不间断,并经营茶园于湖州*兴县顾渚山下。
*日稍有闲暇,便带着书籍、茶壶、文具、钓具等往来于江湖之上,当时人又称他为江湖散人、天随子。
他也把自己比作隐士涪翁、渔父、江上丈人。
在躬耕南亩、垂钓江湖的生活之余,他写下了许多诗、赋、杂著,并于唐乾符六年(879)卧病期间自编《笠泽丛书》,其中便有许多反映农事活动和农民生活的田家诗,如放牛歌、刈麦歌、获稻歌、蚕赋、渔具、茶具等,而他在农学上的贡献,则主要体现在其小品、杂著之中。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从以上,不难理解诗人在人世间是如何进行儒道互补的。具体到本诗,道家归真的意味更浓了。
江南小雪的天气,早已不是如春的早冬时节。天一点点冷下来,雪花也断断续续飘下来。在这样的季节,人们最需有的是温暖。人心的温暖,比什么都能抵御寒冷。
首联,作者交代江南的小雪天气,寒色如约而至,一点都没有偏离方向。
颔联,枫汀对麦陇,尚忆对唯应,逢人别对欠雉眠。前两个对得尤其工整,整体表达了诗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枫汀的很美丽,可惜是的发生地;麦陇很清香,可惜缺少了一点的律动。表面上看诗人是在埋怨的不完美,实际上是说诗人内心挥之不去的一点不痛快。
颈联,诗人揭晓答案。原来这种不痛快是缺少一个可以寄托的精神家园。与其说需要一处临水居所可供隐居,不如说是诗人因缺少知己,而生出的一种旷世。行药,并不是诗人本来的志向,考进士,修身治国*天下才是。然而,这一切在经历了官场的黑暗之后,灰飞烟灭,转而遁入道家。是村居给予了诗人宁静,是村民给予了诗人慰藉,是土地安放了诗人无处皈依的灵魂。这个忧伤的结,到了村前才被解开:诗人已然明白,今后的人生路,就在村前,就在脚下。
尾联,可谓是谢幕后的一点花絮。邻翁也许并不了解诗人的想法,却乐于开导诗人,劝他不要担心小雪,明年麦子一定会丰收的。虽然邻翁跟诗人心里想的不是一回事,但正是这样一场美丽的误会,足以抵御寒冷的小雪天气。
陆龟蒙的诗歌总体上清逸风致,一如冬日里的絮语,让人心暖暖的,于不经意中会心一笑,可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原文:
对雪
朝代:唐朝
作者: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
译文及注释:
怨篇古诗词鉴赏
《怨篇》
猗猗秋兰,植被中阿。
有馥其芳,有黄其葩。
虽曰幽深,厥美弥嘉。
之子之远,我劳云何!
「翻译」
茂盛葱笼的秋兰,生长在高高的山巅上。淡电影的花儿,发出阵阵的幽香。尽管生长在幽深的山里,却依然这样美艳动人。离你这样遥远,我是多么的忧伤啊。
「注释」
(1)猗猗:美盛的样子。
(2)被:被覆,遮盖。《楚辞·招魂》:皋兰被径兮。
(3)中阿:丘陵之中,亦指山湾里。《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4)有馥:即馥馥,形容香气浓郁。
(5)葩:秦人谓花曰葩。
(6)厥:它,第三人称代词。
(7)嘉:善,美。《周礼·大宗伯》:以嘉视亲万民。
(8)之子:即“是子”,指兰。
(9)劳:忧伤嗟叹。
「赏析」
《怨篇》是东汉诗人张衡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的前六句写秋兰所处的环境及其美善品质,结尾两句写诗人的感叹。诗中采用隐喻和对比的手法,以兰喻美善的人才,批判埋没人才的社会制度。《文心雕龙》评《怨篇》为“清典可味”。
诗人张衡先说秋兰生于大山陵中,那是荒远之所在,但秋兰茂盛,生命力顽强,这是一种对比。接着诗人具体介绍秋兰的色香浓郁,色彩艳丽。诗人又写秋兰的品德:虽然生于幽远深山之中,它的美善却更加完备、充溢。这又是一种对比。结尾诗人发出感叹:这位人士居幽深之僻远,我忧深嗟叹又如之奈何?诗人篇末点题,用拟人化的称谓以物喻人,指明人才虽然美善,处于不用之位,我因而怨恨嗟叹。诗人怨叹的是社会制度,看到当时社会的缺陷:埋没人才。
古琴曲有《猗兰操》,晚于张衡的蔡邕在其《琴操》一书中说:“《猗兰操》孔子所作,孔子……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谓然叹曰:‘夫兰者,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乃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辞于芗兰云。”当然,《猗兰操》不见得是孔子所作,但其为古琴曲则是可信的。这说明以兰喻人才埋没,由来甚远。但最早把这个意思完整地写成一首诗的,却是张衡。
从艺术上来说,诗人用的是隐喻和对比的.手法,本来“秋风兰蕙化为茅”,秋天草木凋谢,但诗人笔下的秋兰却“猗猗”(茂盛),虽处深山荒僻之处,却美善充溢。诗人虽极为赞赏,却无能为力。这三重对比说明当时的社会制度缺乏“唯才是举”的机制和活力。这是古代专制时代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病根。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加上隐喻手法,发人深思。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怨篇》“清典可味”。
「诗人简介」
张衡(78—139年),字*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17岁张衡画像[6]离家,后到长安、洛阳,就读于太学,通五经,贯六艺,精天文历算。张衡28岁任南阳鲍德主薄,34岁为郎中,升迁太史令,掌管天象观测,写成天文著作《灵宪》,创造浑天仪。汉顺帝统治早期,张衡复任太史令,132年(阳嘉元年)创造地动仪。59岁张衡离京任河间相,在职三年归,又被征为尚书,不久病逝。
*总结张衡的主要成就在发明了于地动仪,开创了中国天文、地理研究之先河,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为纪念张衡在南阳建设有张衡博物馆。
张衡为汉赋四大家之一,著有诗、赋、铭、七言凡32篇,其诗今存3首,四言诗《怨篇》、五言诗《同声歌》和七言诗《四愁诗》各一首。张衡原有集十二卷,已散佚,明人著有《张河间集》,《后汉书》有张衡传。
古意古诗词鉴赏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意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意(男儿事长征)原文: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译文
男子汉当以国事为重,从军远征,从小就在幽燕纵横驰骋。经常与人在马上比试胜负,从不珍惜七尺身躯。奋勇搏杀,没人敢上前招应;气宇轩昂,脸上的胡子像刺猬的毛丛生。陇下黄沙弥漫,上面白云飘飞,未报朝廷恩情怎能轻易言归。辽东少妇年方十五,她弹熟了琵琶能歌善舞。今日用羌笛吹一支出塞乐曲,感动得全军将士泪下如雨。
注释
①古意:拟古诗,托古喻今之作。②事长征:从军远征。③幽燕:今河北、辽宁一带。古代幽燕地区游侠之风盛行。④赌胜:较量胜负。马蹄下:即驰骋疆场之意。⑤“由来”句:好男儿向来就轻视性命。七尺,七尺之躯。古时尺短,七尺相当于一般*的高度。⑥“*”句:*而对方不敢上前交手,即所向无敌之意。⑦“须如”句:胡须好像刺猬的毛一样纷纷张开,形容威武凶猛。磔(zhé):纷张。⑧黄云:指战场上升腾飞扬的尘土。陇:泛指山地。⑨小妇:少妇。⑩解歌舞:擅长歌舞。解:懂得、通晓。羌笛:羌族人所吹的笛子。羌: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
赏析:
好男儿远去从军戍边,他们从小就游历幽燕。个个爱在疆场上逞能,为取胜不把生命依恋。厮杀时顽敌不敢上前,胡须象猬毛直竖满面。陇山黄云笼罩白云纷飞,不曾立过战功怎想回归?有个辽东少妇妙龄十五,一向善弹琵琶又善歌舞。她用羌笛吹奏出塞歌曲,吹得三军将士泪挥如雨。
此诗题为“古意”,标明是一首拟古诗。开始六句,把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描写得神形毕肖,栩栩如生,活跃在读者眼前。第一句“男儿”两字先给读者一个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带人,为下面描写他的刚勇犷悍张本。这两句总领以下四句。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比输赢,从来就不把七尺之躯看得那么重,所以一上战场就奋勇杀敌,杀得敌人不敢向前。“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莫敢前”,这三句把男儿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个男儿,谁都想见识见识吧!可是诗不可能如画那样,通体写出,只能抓特征。于是抓住胡须来描绘。然而三绺五绺长须,不但年龄不符合,而且风度也太飘逸了,因此诗人塑造了短须的形象。“须如蝟毛磔”五字,写出须又短、又多、又硬的特征,那才显出他勇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须蝟怒张的神气,简洁、鲜明而有力地突出了这一从军塞上的男儿的形象。这里为了与诗情协调,诗人采用简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实的入声韵,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接下去,诗人又用“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替诗的主人公布置了一幅背景。闭目一想,一个虬髯男儿,胯下是高头战马,手中是雪亮单刀,背后是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这气象是何等的雄伟莽苍。但这一句的妙处,还不仅如此。塞上多风沙,沙卷入云,所以云色是发黄的.,而内地的云则是纯白的。这一句中黄云白云表面似乎在写景,实则两两对照,寓情于景,写得极为精细。开首六句写这男儿纯是粗线条、硬作风,可是这远征边塞的男儿,难道竟无一些思乡之念吗?且看男儿在向前看一看那陇上黄云之后,也还不免回首一望故乡。故乡何在?但见一片白云,于是不能不引起思乡之感。这一层意思,诗人以最精炼最含蓄的手法,表达在文字的空隙中,于无文字处见功夫。但如果接下去,写思乡念切,急于求归,那又不象是这样一个男儿的身份了,所以在这欲吐不吐、欲转不转之际,用“未得报恩不得归”七个字一笔拉转,说明这一男儿虽未免偶尔思乡,但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也就坚决不想回去。这两个“得”字,都发自男儿内心,连用在一句之中,更显出他斩钉截铁的决心,同时又有意无意地与上句的连用两个“云”字相互映带。前六句节奏短促,写这两句时,景中含有情韵,所以诗人在这里改用了七言句,又换了*声韵中调门低、尾声飘的五微韵。但由于第八句中意旨还是坚决的,所以插用两个入声的“得”字,使悠扬之中,还有凛烈的劲道。
一般想法,再写下去,该是根据“未得报恩不得归”而加以发挥了。然而,出乎意外,突然出现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面貌身段不必写,人们从她的妙龄和“惯弹琵琶能歌舞”,自可想象得出。随着“辽东小妇”的出场,又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前十句,有人物,有布景,有色彩,而没有声音:“今为羌笛出塞声”这一句,少妇吹出了笛声,于是乎全诗就有声有色。“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上的乐调,与上文的“幽燕”、“辽东”贯串在一起。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听了这一曲,不由“使我三军泪如雨”了。这里,诗人实际上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可是这样一个硬汉,哪有一听少妇羌笛就会激动的道理?所以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落得如雨一般多。在这样尽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就不用明点了。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功力极深,常人不易做到。此外这四句采用了上声的七麌韵,“五”、“舞”、“雨”三个字,收音都是向下咽的,因而收到了情韵并茂的艺术效果。
全诗十二句,奔腾顿挫而又飘扬含茹。首起六句,一气贯注,到须如蝟毛磔“一句顿住,”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忽然飘宕开去,”未得报恩不得归“一句,又是一个顿挫。以下掷笔凌空,忽现辽东小妇,一连两句似与上文全无干涉,”今为羌笛出塞声“一句用”今“字点醒,”羌笛“、”出塞“又与上文的”幽燕“、”辽东“呼应。最后用”使我三军泪如雨“一句总结,把首句的少年男儿包涵在内,挽住上面的突接,全首血脉豁然贯通。寥寥短章之中,能有这样尺幅千里之势,这在李颀以前的七言古诗中是没有的。
古诗原文
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
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
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
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
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译文翻译
新婚夫妇,夫君就像是女萝草,妻妾就如菟丝花。
女子有了心上人,就好像轻柔的枝条,只有在春风里才会摇曳生姿。
新婚以后,妻妾希望依附夫君,让彼此关系缠绵缱倦、永结同心。
谁说见一面很容易,我们各自在青色山崖的两边。
君在外春风得意、如鱼得水,而妻妾却在家里忧心匆匆、痛断肝肠。
妻妾在家除了相夫教子外,别无旁务,因而想入非非。
我的归宿在哪里?夫君该不会在外面与别的女子“共芬芳”、做“鸳鸯”吧?
夫君啊!假如为妾的有二心的话,那么海水也可以用斗来量了。
注释解释
女萝:一种靠依附他物生长的地衣类植物。古人常以此比喻新婚夫妇。
菟丝:一种利用爬藤状构造攀附在其他植物上的寄生植物。古人常以此比喻新婚夫妇。
引:避开,退却。
托:寄托,依靠。
竞:争逐,比赛。
上宿:指睡觉。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李白由于得不到皇上和*的赏识,空叹才华无处施展;而妇女不得宠,日日独守空闺,二者内心皆是孤苦寂寞的,,相似之处颇多,所以李白借怨妇来表达自己的失意情怀。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怨妇诗。李太白乃浪漫主义豪放派诗人。很多作品均狂放不羁,如“飞流直下三千尺”、“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细腻的描写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作品不是太多。
“君为女萝草,妾作冤丝花”。古人常以“菟丝”、“女萝”比喻新婚夫妇,优美贴切,因而传诵千古 。冤丝花为曼生植物,柔弱,茎细长略带*,常常缠绕在其他植物之上;女萝草为地衣类植物,有很多细枝。诗人以“菟丝花”比作妻妾,又以「女萝草」比喻夫君,意谓新婚以后,妻妾希望依附夫君,让彼此关系缠绵缱倦、永结同心。即所谓“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大意可能是说,夫君在外春风得意、如鱼得水,而妻妾却在家里忧心匆匆、痛断肝肠。
秋天的古诗词鉴赏
描绘秋天的古诗鉴赏
描写秋天的古诗鉴赏
天的古诗词及鉴赏
关于秋天古诗诗配画的鉴赏
与秋有关的古诗词鉴赏
古诗秋词的鉴赏
古诗词鉴赏说春天的柳
月的古诗词鉴赏
读古诗词的鉴赏
风的古诗词鉴赏
梨的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的书_
古诗词的鉴赏题
古诗词鉴赏的题
雪的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雨的
对古诗词的鉴赏
竹的古诗词鉴赏
捣衣的古诗词鉴赏
重德的古诗词鉴赏
关于秋词的古诗鉴赏
种松的古诗词鉴赏
春望的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的五种
古诗词鉴赏的课评
古诗词鉴赏的目的
古诗词鉴赏中的叠词
天门山洞的古诗词鉴赏
李贺的诗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