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惠子和庄子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惠子和庄子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惠子和庄子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惠子和庄子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节选)》阅读及答案(通用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节选)》阅读及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粱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固:_____________
(2)请循其本。循:______________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之: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本文中,应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争论可以看出:庄子注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惠子注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学*《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你对庄子其人有什么样的认识?请写一两句评价性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固然;(2)顺着,沿着;(3)代词,鱼的快乐
2、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3、庄子究竟能不能知道鱼的快乐。美学上的欣赏,能超然物外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知识上的判断,认为每个人都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理状态。
4、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5、庄子心境旷达,视功名利禄如“腐鼠”,有着高沽愉悦的生活情趣,而且能言善辩。(意思对即可)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5.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呼尔而与之
C.吾谁与归 D.吾与徐公孰美
16.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2分)
答案
15.(3分)B
16.(2分)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节选自《庄子.秋水》)
1.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是鱼之乐也 是日更定矣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苟全性命于乱世
C.子固非鱼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云归而岩穴暝
2.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我知之濠上也
A.公与之乘
B.杀之以应陈涉
C.何陋之有
D.择其善者而从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欣赏的是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C
3.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不一定要逐字翻译)
4.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原文:
庄子〔先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赏析:
该文节选自《秋水》。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庄子和庄子自由名人故事
有一天,庄子在濮水边上钓鱼,正好楚威王派来两位大臣,要请庄子到他的朝中,做楚国的宰相。
庄子一点也不动心,仍旧握着钓竿,反问那两位大臣:我听说贵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一直将它供奉在庙堂上;你想那只神龟,是愿意死了被供奉起来,还是宁愿活在地上到处爬?
两位大臣都说:宁愿活着在地上爬。
庄子说:是啦!你们请回吧!我也宁愿在地上自由自在的走。
启示:
庄子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学者,他一生不求名利,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所以当楚国的国君要请他去当宰相,他立刻拒绝了。
自由,是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争取的;法国人为了自由而革命,美国人也为争自由而革命。现在我们生活在宝岛台湾,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相反的,要是我们被关在铁幕里,一点自由也没有,非常可怜。在铁笼子里的动物也还是千方百计设法逃出铁笼子,争取自由,这就证明了自由的可贵。
庄子的人物生*: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
庄周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庄周无意仕进,只在不长的时间里做过管漆园的小官。
庄子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行过分析批判。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小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你赶快给我走开,不要侮辱我。我宁愿象乌龟一样在泥塘自寻快乐,也不受一国君的约束,我一辈子不做官,让我永远自由快乐。”
庄周的才学不可小视,然而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后厌恶仕途,隐居著书,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道教祖师、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庄子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他大大继承和发展了老聃的思想,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
浅谈庄子与惠子的关系
导语:有人说,庄子因为有了惠子才得以升华,而惠子却因庄子才得以传世。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庄子和惠子的独特交情吧。
庄惠时代正是战国中期,思想纷呈,各为其主。从有关资料来看,惠子要年长于庄子,而且惠子属于上层社会,官至王相。他在相位上一呆就三十余年,深得魏惠王的信任。按理说,庄惠二人是不大可能搞到一块去的,而事实上他们恰恰交谊深厚。由此可见两点:一是庄子确实了不得,否则惠子不可能躬身与之相交;二是惠子的为人忠厚与待人友善。据《庄子·天下》记载:“惠子多方,其书五车……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
从思想上来说,他们因观点不同,往往争论不休。庄惠之辩,开百家争鸣之良端。庄惠相悖却又互补,思想互为对照,相互激发,彼此升华,形成各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庄惠之辩,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庄子。庄子从中受到了许多启发,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思想,在《庄子》中得到比较系统的体现。同时,庄子也对得起朋友,惠子的许多思想被记录在《庄子》中,得以流传,甚至可以窥见比较清晰的轮廓。
今天我们来揣摩,庄惠之交缘于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彼此敬仰对方的德行。庄子寡而不合,眼界颇高,如果不是惠子为人随和,不摆架子,恐怕再怎么撮合也不大可能融洽的。还有一个原因是惠子为相不得善终,被魏惠王驱逐出国,少不了含辛茹苦和颠沛流离,庄子动了恻隐之心。于是他们之间的距离靠得就越来越*了,到了最后都可以彼此开玩笑了(见《庄子·秋水》中的“腐鼠与鹓雏”的故事)。大概是受庄子的影响,惠子失仕之后,转而去钻研学术了。
庄惠之辩并非全是理性之辩,有心智,也有感悟;有批评,更有反批评;有相悖,也有相融。《庄子·秋水》里有一段著名的辩论:
庄惠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段辩论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对认知的范围即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早就涉及到了。这种界限就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这样的辩论已经进入到哲学的范畴,甚至给人以高深莫测的感觉。是谁让庄子进入高深莫测的状态呢?这当然与惠子的交辩分不开。
庄惠之交是建立在庄惠之辩的基础上的。纵观交辩之始末,更体现出庄惠之交之难得。今日读之,备感当下缺乏此良风佳气。人们要么互相吹捧,要么互相谩骂,甚至交拳于对方。文学评论也一样难逃当下之恶俗,更不要谈学术交流与辩论了。我大概是一个臆想的复古者,渴望再回到过去,其实也知道那绝对不可能。
庄子有着旷达的心境,视富贵荣华有如敝屣。其高超之生活情趣,自然超离人群与社群。无怪乎在他眼中,“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既然这样,就只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了。像庄子这样绝顶聪明的人,要想找到一两个知己,确是不容易。*常能够谈得来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会再有其他的人了。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诚。
惠子喜欢倚在树底下高谈阔论,疲倦的时候,就据琴而卧(“倚树而吟,据槁梧而暝”),这种态度庄子是看不惯的,但他也常被惠子拉去梧桐树下谈谈学问(“惠子之据梧也……”),或往田野上散步。一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辩论,便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小白鱼悠闲地游出来,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回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惠子辩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准此而推,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明显的了。”庄子回说:“请把话题从头说起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云云,就是你知道了我的意思而问我,那么我在濠水的桥上也就能知道鱼的快乐了。”(《秋水》) 点评:庄子和老子的思想并成“老庄哲学”,足见庄子在*思想史上的地位之高。但是这个辩论中,庄子犯了一个重要的错误,惠子依据庄子的'逻辑类比反驳之后,庄子才想起回到开头的话题直接反驳,证明前面庄子已经犯了一个错误,庄子的反驳是无效的,即自己的反驳无效之后,庄子才想起回到开头直接反驳。所以,综合考量,这个辩论中,肯定不能说庄子胜了,庄子顶多和惠子打成*手。
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因此,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到庄子的所谓“真”。
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如果从“认知活动”方面来看,两人的论说从未碰头;如果从观赏一件事物的美、悦、情这方面来看,则两人所说的也不相干。而只在不同的立场与境界上,一个有所断言(“知道鱼是快乐的”),一个有所怀疑,(“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显然的!”)他们在认知的态度上,便有显著的不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着重知识论的判断。这不同的认知态度,是由于他们性格上的相异;庄子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个性。
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而挨捧子的,好像总是惠子。在《逍遥游》上,庄子笑惠子“拙于用大”;在《齐物论》上,批评他说:“并不是别人非明白不可的,而要强加于人,所以惠子就终身偏蔽于‘坚白论’”(“非所以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德充符》上也说惠子:“你劳费精力……自鸣得意于坚白之论。”这些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
另外《秋水》篇记载:惠子在梁国做宰相时,庄子去看他,谣言说庄子是来代替惠子的相位。惠子心里着慌,便派人在国都内搜索了庄子三天三夜。后来庄子去见惠子,对他讲了一个寓言,把他的相位比喻猫头鹰得着臭老鼠而自以为美。这故事恐怕是他的学生假托的,不过庄子与惠子,在现实生活上确实有很大的距离;惠子处于统治阶层,免不了会染上官僚的气息,这对于“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的庄子,当然是很鄙视的。据说惠子路过孟诸,身后从车百乘,声势煊赫,庄子见了,连自己所钓到的鱼也嫌多而抛回水里去。( 《淮南子·齐俗训》)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惟一的契友。这从惠子死后,庄子的一节纪念词上可以看出: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士,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一,庄子的生*和传说
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大**,学术大发展的时代。在学者如云,群星灿烂当中,有一位大思想家庄周,世称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他大约出生在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约死在公元前286年(周赧王二十九年),与孟子(约前372—前289),屈原(约前340—前278)大致同时。可惜关于他的生*事迹,古代文献中记载得很少。根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和《庄子》一书中的记载以及传闻轶事,我们只知道他是宋国的蒙(今河南商丘市东北)地人,曾做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大约时间也不长。他家境贫困,住在狭窄的小巷里,靠编织草鞋度日,饿得面黄肌瘦,有时不得不向人家借米救急。
他学问很渊博,对当时各派学术都有研究,而且有他自己的看法,对各家各派进行过分析批判。据说楚威王听说他才学很高,就派使者带上厚礼,请他去做国相。他听了却大笑起来,对使者说:"千金,真是一笔大钱;卿相,又是多么尊贵的地位呀!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时用的牛吗 喂养它好几年,然后给他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进祭祀帝王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是想当个小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你赶快给我走开,不要污辱我。我宁愿像乌龟一样在泥塘里自寻快乐,也不受一国之主的约束,我一辈子不做官,让我心中永远自由快乐。"
他的朋友惠施在梁国作相,一天,有人来报告说:"庄周到梁国来了,要夺你的相位。"惠施听了非常害怕,派人在国中搜查了三天三夜。可庄子却亲自前来见他,一见面就给他讲了个故事,说:"南方有一种鸟叫(宛鸟)雏,它从南海飞往北海,一路上不遇到梧桐树就不落下来休息,不找到竹米就不吃,不碰到甘泉就不喝。一天,有只鹞鹰正捉到一只死老鼠,看见(宛鸟)雏从它上面飞过,就仰起头来瞪着(宛鸟)雏大叫一声:'喝!'现在你也想拿你的梁国来'喝'我吗 "在庄子看来,梁国的相位不过是只死老鼠,惠施却像那鹞鹰一般死死地守住它,生怕被高洁的(宛鸟)雏抢了去,这是多么可笑又可怜哪!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去吊唁,却看到庄周**两条腿坐在地上,正一边敲着瓦盆一边唱歌。惠施说:"你的妻子跟你过了一辈子,给你生儿育女,把他们抚养**。现在她老死了,你不哭她也就够可以了,还敲着盆子唱,这不太过分了吗 "庄周说:"不是这样。她刚死的时候,我怎能不伤心呢 可我考虑到世上最初本来没有生命;不只没有生命,就连形体也没有;不只没有形体,就连气也没有。后来在浑沌之中,变化而产生出气,气再变化而产生形体,形体再变化才产生生命。现在又由生变到死,这同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运行一样自然。人死了,在天地之间,就如同睡在大屋子里一般安稳,可我还要嗷嗷地哭她,我认为这是不懂得天命的自然变化,所以我就止住了哭声。"
在庄子将死的时候,他的弟子想要厚葬他。庄子制止他们说:"我拿天地当棺材,日月当宝壁,星辰当珍珠,万物做随葬的物品,难道我的葬品还不齐备吗 还有比这更好的吗 "弟子们说:"我们恐怕老鹰,乌鸦啄食您呀!"庄子说:"在地面上被老鹰,乌鸦吃,埋在地下给蝼蚁吃,夺了那个的食给这个吃,你们怎么那么偏心呀!"
像这类故事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举了。以上这些记载不见得都是事实,而其中却体现了庄周的思想,性格和为人。他生活穷困,可是蔑视权贵,对*厚禄不屑一顾,不进行辛辣的嘲讽。他认为人的生死是自然规律,因此生不足乐,死不足悲,人死不过是回到自然中间去,而且死比生更为安然舒适。这些正是他愤世以至厌世的思想的反映。
《庄子·逍遥游》
北冥(通"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垂挂/边陲)天之云。是鸟也,海运(转动,"天下可运于掌上")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回旋上飞)扶摇(旋风)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xuè)起而飞,抢("以头抢地耳")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适莽苍者,三飡(同"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二虫又何知!
小知("智")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此小大之辩(通"辨")也。
故夫知效(授予 词义当为献,同"效忠"之"效")一官,行比(合 词义当为和顺,顺从。《诗经·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顺克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乙晏子使楚阅读答案与翻译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乙晏子使楚阅读答案与翻译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阅读原文: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①三百闾②,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③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释】①临淄,齐国都城。②闾,里门,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③不肖,这里指没有德才的人。
阅读题目:
(1)下面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才美不外见。(《马说》)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齐之临淄三百闾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然则何为使子?
D.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楚人以晏子短。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是鱼/之乐也。
B.安知/鱼之乐?
C.其翼/若垂天之云。
D.然则/何为使子?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②其贤者使使贤主。
(4)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5)同为善辩之人,庄子与晏子的语言艺术都非常的高超。从选文来看,你更欣赏哪一个?请结合选文内容,从感情表达和辩论技巧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D
(2)A
(3)①楚国人在正门边上开了个偏门来迎接齐使晏子好以此羞辱他。
②有才能的人,大王派他出使贤明的君主。
(4)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的心境。
(5)示例:欣赏晏子,感情表达:晏子不畏强国,全力维护自己个国家的尊严。辩论技巧: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解答】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前句句意: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见:同“现”,表现。后句句意: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见:拜见。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B.前句句意: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可以完全确定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句句意: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之:的。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C.前句句意: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为:对,向。后句句意: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做使臣呢;为:为什么。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D.前句句意: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以:因为。后句句意:楚王因为晏子身材矮小;以:因为。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仔细分析各个选项,得出答案即可。
A.错误;句意为: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故断句为:是/鱼之乐也。
BCD.正确。
故选:A。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于,在;延,迎接。句意为:楚国人在正门边上开了个偏门来迎接齐使晏子好以此羞辱他。
②句中重点词:贤者,有才能的'人;使使,派(他)出使。句意为:有才能的人,大王派他出使贤明的君主。
(4)本题考查对作品中人物心境的把握。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也就是说写“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实际上是在写自己的心情;在“鱼”的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自己的愉悦心境。
(5)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如欣赏庄子,从“超功利的艺术审美价值取向和智辩”的角度来阐述;欣赏晏子,从晏子“维护国家尊严,辩论技巧环环相扣”的角度来阐述;都要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甲】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乙】
《惠子相梁》阅读答案(精选10篇)
在**淡淡的日常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惠子相梁》阅读答案(精选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相而吓我邪?”
【小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惠子相梁 ( )
②于是惠子恐( )
③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④非梧桐不止(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其名为鹓鶵A.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B.其间千二百里C.竭其庐之入D.其真无马耶?
【小题2】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于 是 鸱 得 腐 鼠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相而吓我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1)①做宰相 ②害怕 ③国都 ④栖息、停息 (2)C (2分)
【小题2】于 是/ 鸱/ 得 腐 鼠 (2分)
【小题3】 (1)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2分) (2)略 (2分)
【小题4】启迪:在还未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或还未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切不可妄加猜忌。(2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1)①相:名词作动词“做宰相”,不能理解为“互相;②恐:在这里是“害怕”的意思,不能与“恐不能成功”中的“恐(疑虑)”意思相混;③国:在这里是“国都”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国家”; ④止:在这里是“栖息、停息”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停止”。(2)例句:“其名为鹓鶵”中的“其”是“他的”的意思。A项中的“其”是“助词,无义,不译”;B项中的“其”是“这”的意思;C项中的“其”是“他(他们)的”的意思;D项中的“其”是“难道,表反问语气”的意思。所以这道题选C项。
【小题2】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这里就是句与句之间的断句,主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1)句中的关键词有“今(现在)”、“子(你)”、“以(用)”、“之(的)”、“相(相位)”、“邪(吗)”;(2)句中的关键词有“以(因为)“、 “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用)”、“若(如)”。最后把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惠子相梁的故事里,庄子将自己比作鵷雏,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的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受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这则故事告诫我们不要以丑陋的心态去揣读别人,否则会自取其辱,而*永远是从容坦荡、无惧无畏的。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粱国而吓我邪?
1.找出文中交代事件起因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哪个字触及了惠子的心病,是引起惠子恐的缘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一句分别从哪个角度写出了惠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鹓、鸱、腐鼠分别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成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找出几处,谈谈这些对比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一句中可以看出庄子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2.代
3.前半句从空间的角度写搜捕范围之广,后半句从时间角度写搜捕时间之久。
4.文中庄子将自己比作鹓,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
5.首先是惠子和庄子的对比;惠子唯恐失去相位,到处搜捕庄子,惶惶不可终日;庄子蔑视荣华富贵,内心坦然,他主动来到惠子的眼前。特别是他们截然不同的嗜好对比(即梧桐、练实、醴泉与腐鼠的对比)中,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从而有力地表现了鲜明的爱憎感情。
6.庄子一向超然淡定的心态,如:你太小看人了!你这个梁国相国的权位就像这个腐鼠,我躲都躲不及,难道还看得上吗?
惠子相梁
庄子简介
有一天,庄子在濮水边上钓鱼,正好楚威王派来两位大臣,要请庄子到他的朝中,做楚国的宰相。下面小编带来的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庄子学无所不窥,著书十余万言,其要本集於老子之言,继承与发展老子的“道”,道法自然故道无所不在,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任何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人之生,气之象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经两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为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并被认为神人。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24)二月封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奉诏称为《南华真经》。宋徽宗时封庄子为“微妙元通真君”。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内篇七篇之名称及主要学说如下:
第一篇《逍遥游》——逍遥於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人能无自私,无功利心,便能逍遥自在,神游於天地。
第二篇《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普通人之所以与其他物有不同者为存乎私欲,句能免去私欲,则心与万物同。
第三篇《养生主》——人之形体为宾,精神为主,修道在养人之精神。
第四篇《人间世》——生当乱世,与人勿争名,自晦其德,免惹麻烦。
第五篇《德充符》——德充於内,自应於外;不求外物,而外物自至,不求来归,而人自来归。
第六篇《大宗师》——天地万物所宗的道,人得而学,以道为师,故曰「大宗师」。
第七篇《应帝王》——无心而任乎自化者,应为帝王,帝王无为而治。
教学目标
第1课时 北冥有鱼
1.积累文言词汇,分析文章层次,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庄子》善用寓言说理的行文风格,把握文章主旨。
3.品析语言,感受《庄子》散文中想象雄奇瑰丽的特色。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大鱼海棠》这部电影吗?《大鱼海棠》故事灵感来源于庄子《逍遥游》,讲述了一个掌管海棠花的少女与人类男孩的灵魂“鲲”的奇幻故事,该片荣获了许多大奖,其画面、音效都是我国动画电影中的佼佼者。今天我们就走进《逍遥游》,看看鲲到底是何物!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庄子,学*《庄子》特点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北冥有鱼》出自《庄子》。《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理解重点句意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及句子。
1.重点字词梳理
北冥(míng) 鲲鹏(kūn) 抟(tuán) 徙(xǐ)
齐谐(xié) 正色邪(yé)
2.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3.词类活用
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4.文言句子翻译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明确:这种鹏鸟在海水运动时就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海。南海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水池。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明确: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目标导学三:理清结构,体会文章情感
1.合作探究,文章层次分析。
明确:
第1层:描述鲲鹏形象形体硕大无比
变化神奇莫测
奋飞气势壮美
第2层:鹏鸟南飞有所待:以“野马”“尘埃”作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2.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惠子相梁原文及翻译
《惠子相梁》出自《庄子·秋水》,作者是庄周。在这篇短文中,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惠子相梁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惠子相梁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庄子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惠子相梁全文翻译: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于,子知之乎?夫鹓于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于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
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于是在国都搜捕了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于,你知道它吗?那鹓于是从南海起飞,要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就不栖息,不是竹子所结的子就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就不喝。在此时鹞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于从它面前飞过,鹞鹰看到仰头发出‘喝!’的怒斥声。难道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
注释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
相梁:在梁国当宰相。梁:魏国的都城,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的别称。根据史实魏国都城叫大梁,所以魏也叫梁。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或:有人。
于是:与现代意思相同,可直接翻译为“于是”。
恐:害怕。
国:国都。
往:前往。
鹓于(yuānchú):于,古同“雏”。鹓于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性高洁。
止:栖息。
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因为色白如洁白的绢,故称。
醴(lǐ)泉:甘泉,甜美的泉水。醴:甘甜。
于是:在这时。
鸱(chī):王力《古代汉语》中解释为鹞鹰,鸱鸺(鴞)为猫头鹰。
吓(hè):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夫(fú):句首语气词,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那鹓于。
三:虚指,多次。
发于南海:于,从。
飞于北海:于,到。
子:你,指代惠子。
赏析
庄子:鄙视功名、清高自守、淡泊名利、超然物外。
惠子:醉心功名、利欲熏心、无端猜忌、心胸狭窄。
创作背景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任务形成鲜明对照,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一)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但这些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
善于运用比喻。其中的“鹓于”“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且比喻自然生动形象,特别是把鸱吓鹓于的情景刻画地惟妙惟肖,活画出了惠子因怕丢掉相国的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按:庄子和惠子本是朋友,惠子先于庄子而逝,在《庄子·徐无鬼》中表现了庄子对墓中的惠子的怀念。
(二)本篇表现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的品质。比起《逍遥游》中表现的虚无主义和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来,还是值得肯定的。
比喻意义
鹓于比喻意∶庄子,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意∶惠子,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腐鼠比喻意∶功名利禄。
说明庄子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稀罕功名利禄的人。
作为寓言,它给我们的启迪是:在还未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或还未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切不可妄加猜忌。
逍遥游:
《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旨在说明:世上万物纷纭,虽有“小大之辩”,但“犹有所待者”,都要依赖客观条件。鹏是大鸟,只有凭借九万里风才能起飞;蜩与学鸠是小虫小鸟,故能在蓬蒿间自由飞翔。真正的逍遥者,追求的是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应当达到无已、无功、无名的境地。这正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体现。
北冥(1)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2),其翼若垂(3)天之云。是鸟也,海运(4)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注释】
(1)冥:又作溟,指海。北冥即北海。
(2)怒:奋发的样子。
(3)垂:通“陲”,即边际。
(4)运:海波动荡,海动时必有大风,鹏即乘此风迁往南海。
【译文】
北海里有一种名为“鲲”的鱼。它的身体极为庞大,大到不知道有几千米远。鲲变成鸟,名字叫鹏。鹏的脊背,同样大到不知道有几千里。当鲲鹏振翅而飞的时候,它的翅膀好像天边的云彩。这种鸟在海水动荡的时候便迁徙到南海。那里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大池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迁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1),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2)三千里,抟(3)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4)者也。”野马也(5),尘埃也,生物之以息(6)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7)?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注释】
(1)《齐谐》:书名。出于齐国,古代记录怪异之书,今不传。
(2)击:拍击,指鹏拍打水面借力奋飞。
(3)抟〔tuán〕:涡旋。扶摇:旋风。
(4)息:风。海上六月常有大风。
(5)野马:游气,春天阳气发动,远望野外林泽间,有气上扬,犹如奔马,故叫野马。
(6)息:气息。
(7)正色:原本的颜色。
【译文】
《齐谐》是古代记载怪异事件的书。《齐谐》中记载:“大鹏向南海迁徙的时候,击打水面扬起的水花有三千里,由于涡旋而产生的暴风则直上九万里高空,乘着六月里的大风飞去。”大地上的游气,飞扬的尘埃,都被生物的气息吹拂着在空中游荡。天色苍茫,这究竟是它原本的颜色呢?还是由于无穷无尽的高远而呈现出来的颜色呢?大鹏在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视天,只见一片苍苍,不辨本来的颜色。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1)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2);置杯焉则胶(3),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4)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5)者,而后乃今将图(6)南。
【注释】
(1)覆:倒出来。坳堂:堂的低洼处。
(2)芥:小草。
(3)胶:粘,犹言搁浅。
(4)培:通“凭”,凭借风的浮力。
(5)夭阏〔è〕:阻拦,遏制。
(6)图:图谋,打算。
【译文】
再说如果水积聚的厚度还不够,它就没有足够的浮力来荷载大船。把一杯水倒在堂中的低洼处,可以漂起一根小草这么大的船,如果把杯子放上去就搁浅了,这是由于水浅而船大。风的积聚不够,那么它就没有足够大的浮力来负载巨大的翅膀。所以要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大风就必须在它下面,然后才开始凭借风的浮力(飞行)。背靠着青天而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它,然后才开始向南海飞去。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末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1)与学鸠笑之曰:“我决(2)起而飞,抢榆枋(3),时则不至而控(4)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5)而反,腹犹果然(6);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7)不知晦朔,蟪蛄(8)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9)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10)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注释】
(1)蜩〔tiáo〕:蝉。学鸠:斑鸠。
(2)决:迅疾的样子。
(3)抢:突,一说集。
(4)控:引,落下。
(5)飡:即餐。
(6)果然:饭饱的样子。
(7)朝菌:一种朝生暮死的虫。
(8)蟪蛄:寒蝉,夏生而秋死。
(9)冥灵:树名。
(10)彭祖:相传是唐尧的臣子,封于彭,寿七百余岁,以长寿著称。
【译文】
蜩与学鸠讥笑大鹏说:“我们奋力一飞,能冲上榆树、檀树的枝头,有的时候还飞不到,那就落在地上罢了,哪里需要飞上九万里而去南海呢?”到郊野去的人,带上三顿饭的干粮上路,回来的时候肚子还是饱饱的。如果到百里以外的地方,那就需要夜里舂捣干粮做准备了。要是去千里以外的地方,则需要花三个月的时间准备粮食。这两只小鸟又怎么能理解呢?才智小的不能理解才智大的,寿命短的不能理解寿命长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菌不了解昼夜的更替,蟪蛄不了解季节的变化,这些都是寿命短的。楚国南部有一种叫做冥灵的树,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天,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天;上古的时候有一种名为大椿的树,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天,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天。而只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却以长寿闻名,所有希望长寿的人往往拿他来做比较,这不令人悲哀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 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 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 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 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1)也是已:穷发(2)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3),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4)而上者九万里,绝(5)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七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也是千百年来,治愈文化创伤的良药!“励志的句子”网站为您整理《庄子名句》,摘录经典的古诗绝句,供您参考。
庄子名句
1、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胠箧》
2、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3、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4、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宗师》
5、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杂篇徐无鬼》
6、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7、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8、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9、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10、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11、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12、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13、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1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15、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6、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17、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庄子杂篇外物》
18、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19、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20、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21、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2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2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24、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25、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齐物论》
26、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吾将曳尾于途中。《庄子外篇秋水》
27、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2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让王》
29、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30、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庄子杂篇天下》
31、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32、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大宗师》
33、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杂篇天下》
34、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庄子外篇天地》
35、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36、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外篇达生》
37、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38、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39、小惑易方,大惑易性。《骈拇》
40、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41、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42、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43、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44、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山木》
45、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惠子和庄子的古诗
庄子和惠子间的古诗
小惠子的古诗
描写惠子的古诗
赞庄子的古诗
读庄子的古诗
关于庄子鲲的古诗
庄子的古诗全文
庄子的名句
庄子名句
播放庄子的古诗
蒙城庄子的古诗
有庄子的古诗词
庄子语录
庄子名言
庄子句子
庄子知北游的古诗
描绘庄子的古诗
庄子的古诗词
《庄子》名句
庄子的名言
关于庄子的诗句
与庄子有关的古诗句
读庄子带拼音的古诗
庄子中的马蹄古诗
有关庄子的名言
庄子中的名言
庄子说的名言
吴惠子经典语录
庄子游园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