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清渭楼的古诗

关于咸阳清渭楼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咸阳清渭楼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咸阳清渭楼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咸阳清渭楼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9) 语录(3) 说说(16) 名言(625) 诗词(1k+) 祝福(2) 心语(687)

  • 咸阳城东楼

  •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好句摘抄网为您整理精华《咸阳城东楼》,愿对您有所启发。

    是不是觉得咸阳城东楼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城东早春的古诗,请您阅读。

    [阅读全文]...

2022-01-08 19:33:24
  • 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东楼

      《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下面小编为您整理了咸阳城东楼,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

      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城楼,当时浓云从蟠溪上空涌来,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

      两朝故都,已成草树疯长的田野;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鸣,不识兴亡。

      注释

      1、咸阳:今属陕西。此题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

      2、汀洲:水中小洲。

      3、溪、阁:作者自注:“南*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4、“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5、当年:一作“前朝”。

      赏析

      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一题作“咸阳城东楼”)意蕴别致、格调俊丽的七律——

      “一登上这高高的咸阳西楼,心中便涌起无边的忧愁;眼前蒹葭苍苍、杨柳堆烟,就像云水迷濛、沙洲萋萋的故乡。磻溪之上暮云渐起,慈福寺边夕阳西落;骤起的凉风满布西楼,一场山雨眼看就要来了。鸟雀仓惶,逃入禁苑的绿丛;寒蝉悲鸣,躲在深宫的枯桐。羁旅于此的人,还是不要追问旧朝的往事吧!秦汉故址上,只剩下渭水还像昔日一样,不息东流……”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城”,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监,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诗人有自注:“南*磻溪,西对慈福寺阁。”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颈联写晚眺*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是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

    [阅读全文]...

2022-06-15 10:39:43
  • 咸阳城东楼

  • 经典
  •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励志的句子”为您整理精华《咸阳城东楼》,愿对您有所启发。

    是不是觉得咸阳城东楼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城东早春的古诗,请您阅读。

    [阅读全文]...

2022-06-16 04:03:54
  • 《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译文赏析诗词

  • 古诗文
  • 《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译文赏析诗词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译文赏析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代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沉通:沈)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注释】

      咸阳:秦都城,唐代咸阳城与新都长安隔河相望。今属陕西。

      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汀洲:水边*坦的沙洲。

      “溪云”句:此句下作者自注:“南*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当年:一作“前朝”。

      “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赏析】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楼”,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中“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诗人有自注:“南*磻溪,西对慈福寺阁。”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写晚眺*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作结,融情于景:“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阅读全文]...

2022-04-10 23:38:20
  • 关于咸阳的诗句

  •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

    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白居易《浔阳三题·庐山桂》

    君不见咸阳百万家,长城白骨埋泥沙。——李吕《沧海行》

    咸阳原上英雄骨,半向君家养马来。——李商隐《浑河中》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温庭筠《咸阳值雨》

    岐丰禾黍泣寒露,咸阳草木来悲风。——王冕《痛哭行》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李白《月下独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王维《少年行》

    陛下应运起,龙飞入咸阳。——李白《上云乐》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杜牧《阿房宫赋》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李清照《浯溪中兴碑诗》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李白《古风其八·咸阳二三月》

    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李白《襄阳歌》

    忆昔咸阳都市合,山水之图张卖时。——杜甫《夔州歌十绝句》

    咸阳秦狱气,冤痛结为物。——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李白《出自蓟北门行》

    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自居漆园北,久别咸阳西。——李白《赠从弟冽》

    携盘独出,空想咸阳,故宫落月。——王沂孙《庆*·水仙花》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曹操《蒿里行》

    胡兵杀汉兵,尸满咸阳市。——杜牧《感怀诗一首》

    蔼蔼咸阳都,冠盖日云积。——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昔闻咸阳帝,*说稽山侬。——李商隐《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

    同车至咸阳,心影无磷缁。——常建《太公哀晚遇》

    咸阳怀古京兆对关河今古苍茫,甚一笑骊山,一炬阿房。——卢挚《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

    出入咸阳里,诸侯莫敢言。——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

    翠华清晓巡朔方,咸阳宫殿生荆杞。——晁公溯《得东南书报乱后东都故居犹存而州北松槚亦无》

    我随楚泽波中梗,君作咸阳泉下泥。——元稹《六年春遣怀八首》

    西游咸阳中,赵李相经过。——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广苑囿而深池沼,兴渭北而建咸阳。——阮籍《大人先生传》

    东破诸侯西入秦,咸阳北阪南渭津。——苏颋《奉和圣制春台望应制》

    忆昔*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杜甫《忆昔二首》

    咸阳一炎烧天戏,重瞳将军帝业空。——舒岳祥《虞美人草·咸阳一炎烧天戏》

    快意*,西归到咸阳。——杜甫《壮游》

    却笑叔孙通,俯仰咸阳城。——张羽《丘大卿天柱峰图》

    欢娱未终朝,秩满归咸阳。——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东过秦宫路,宫路入咸阳。——李益《从军有苦乐行》

    何似铜仙辞汉宫,回望咸阳泪如雨。——沈德潜《景阳钟歌》

    归来入咸阳,谈笑皆王公。——李白《东武吟》

    咸阳宫殿不复都,华清池沼温泉枯。——汪元量《夷山醉歌·呜呼再歌兮花满台》

    爟火入咸阳,诏征神武师。——刘禹锡《和董庶中古散调词赠尹果毅》

    离合飘零十霜露,咸阳客舍有诗人。——范成大《次韵赵正之同年客中》

    蔓草萦咸阳,云是阿房宫。——王夫之《拟阮步兵咏怀二十四首·其十二》

    君不见咸阳古道中,残碑寂寞苔痕蚀。——张萱《迷楼怀古》

    天子晓御咸阳宫,楼阁高低复道通。——张羽《咸阳宫行(并序)》

    黑夜横分芒砀蛇,清秋碎割咸阳玺。——徐渭《正宾以日本刀见赠歌以答之》

    不能鼓行青海上,亦当击剑咸阳之市中。——徐祯卿《*陵东行》

    [阅读全文]...

2022-02-07 21:09:33
  • 许浑《咸阳城东楼》诗词赏析

  •   【原文】

      咸阳城东楼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赏析】

      这首诗题目有两种不同文字,今采此题,而弃“咸阳城东楼”的题法。何也?一是醒豁,二是合理。看来“西”字更*乎情理,──而且“晚眺”也是全诗一大关目。

      同为晚唐诗人的李义山,有一首《安定城楼》,与许丁卯这篇,不但题似,而且体同(七律),韵同(尤部),这还不算,再看李诗头两句:“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这实在是巧极了,都用“高城”,都用杨柳,都用“汀洲”。然而,一比之下,他们的笔调,他们的情怀,就不一样了。义山一个“迢递”,一个“百尺”,全在神超;而丁卯一个“一上”,一个“万里”,端推意远。神超多见风流,意远兼怀气势。

      “一”上高城,就有“万”里之愁怀,这正是巧用了两个不同意义的“数字”而取得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万里之愁,其意何在呢?诗人笔下分明逗露──“蒹葭杨柳似汀洲”。一个“似”字,早已道破,此处并无什么真的汀洲,不过是想象之间,似焉而已。然而为何又非要拟之为汀洲不可?须知诗人家在润州丹阳,他此刻登上咸阳城楼,举目一望,见秦中河湄风物,居然略类江南。于是笔锋一点,微微唱叹。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盖蒹葭秋水,杨柳河桥,本皆与怀人伤别有连。愁怀无际,有由来矣。

      以上单说句意。若从诗的韵调丰采而言,如彼一个起句之下,着此“蒹葭杨柳似汀洲”七个字,正是“无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再从笔法看,他起句将笔一纵,出口万里,随后立即将笔一收,回到目前。万里之遥,从何写起?一笔挽回,且写眼中所见,潇潇洒洒,全不呆滞,而笔中又自有万里在。仿批点家一句:此开合擒纵之法也。

      话说诗人正在凭栏送目,远想慨然,──也不知过了多久,忽见一片云生,暮色顿至;那一轮*西的红日,已然渐薄溪山,──不一时,已经隐隐挨*西边的寺阁了,──据诗人自己在句下注明:“南*磻溪,西对慈福寺阁。”形势了然。却说云生日落,片刻之间,“天地异色”,那境界已然变了,谁知紧接一阵凉风,吹来城上,顿时吹得那城楼越发空空落落,萧然凛然。诗人凭着“生活经验”,知道这风是雨的先导,风已飒然,雨势迫在眉睫了。

      景色迁动,心情变改,捕捉在那一联两句中。使后来的读者,都如身在楼城之上,风雨之间,遂为不朽之名作。何必崇高巨丽,要在写境传神。令人心折的是,他把“云”“日”“雨”“风”四个同性同类的“俗”字,连用在一处,而四者的关系是如此地清晰,如此地自然,如此地流动,却又颇极错综辉映之妙,令人并无一丝一毫的“合掌”之感,──也并无组织经营、举鼎绝膑之态。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在“事实经过”上是一层推进一层,井然不紊;然而在“艺术感觉”上,则又分明象是错错落落,“参差”有致。“起”之与“沉”,当句自为对比,而“满”之一字本身亦兼虚实之趣──曰“风满”,而实空无一物也;曰空空落落,而益显其愁之“满楼”也。“日”“风”两处,音调小拗,取其峭拔,此为诗人喜用之句格。

      那么,风雨将至,“形势逼人”,诗人是“此境凛乎不可久留”,赶紧下楼匆匆回府了呢?还是怎么?看来,他未被天时之变“吓跑”,依然登临纵目,独倚危栏。

      何以知之?你只看它两点自明:前一联,虽然写得声色如新,气势兼备,却要体味那个箭已在弦,“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意趣。诗人只说“欲”来,笔下精神,全在虚处。而下一联,鸟不*芜,蝉吟高树,其神情意态,何等自在悠闲,哪里是什么“暴风雨”的问题?

      讲到此处,不禁想起,那不知名氏的一首千古绝唱《忆秦娥》:“……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诗人许浑,也正是在西风残照里,因见汉阙秦陵之类而引起了感怀。

      咸阳本是秦汉两代的故都,旧时禁苑,当日深宫,而今只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鸟,不识兴亡,翻如凭吊。“万里”之愁乎?“万古”之愁乎?

      行人者谁?过客也。可泛指古往今来是处征人游子,当然也可包括自家在内。其曰莫问,其意却正是欲问,要问,而且“问”了多时了,正是说他所感者深矣!

      “故国东来渭水流”,大意是说,我闻咸阳古地名城者久矣,今日东来,至此一览──而所见无几,唯“西风吹渭水”,系人感慨矣。

      结句可谓神完气足。气足,不是气尽,当然也不是语尽意尽。此一句,正使全篇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好处,确有悠悠不尽之味。渭水之流,自西而东也,空间也,其间则有城、楼、草、木、汀洲……;其所流者,自古及今也,时间也,其间则有起、沉、下、鸣、夕、秋……。三字实结万里之愁,千载之思,而使*读之不禁同起无穷之感。如此想来,那么诗人所说的“行人”,也正是空间的过客和时间的过客的统一体了。

    [阅读全文]...

2022-01-12 10:51:45
  • 咸阳宫的介绍及遗址在哪里

  • 教育,历史
  • 咸阳宫的介绍及遗址在哪里

      咸阳宫是*历史上最恢弘壮丽的宫殿之一,其规模空前绝后,但也因此耗费过甚,过度役使民力是秦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咸阳宫的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咸阳宫的介绍

      咸阳宫是秦帝国的皇宫,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咸阳市东区域。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营建宫室,至迟到秦昭王时,咸阳宫已建成。

      最初咸阳宫位于秦都咸阳城的北部阶地上,在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不断进行扩建。据记载,该咸阳宫“因北陵营殿”,为秦始皇执政“听事”的所在。

      秦迁都咸阳后,咸阳宫一直是历代国君的大朝之地。秦始皇时在渭水南岸修筑新朝宫——阿房宫,就是想取代渭北的朝宫——“先王之宫廷”,这处作为王宫或皇宫使用的“宫廷”之名即“咸阳宫”。历代秦王和秦始皇接见各诸侯国使臣、贵宾,为皇帝祝寿举行盛大国宴,与群臣决定国家大事都在咸阳宫中进行。因此《三辅黄图》称咸阳宫“以则紫宫,象帝居”。

      秦末项羽攻入咸阳,*纵火,咸阳宫大半夷为废墟。

      咸阳宫的历史沿革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 ,即秦国每灭掉一国,都要在在咸阳塬上仿建该国的宫殿,扩建皇宫,渭水北岸建成了各具特色的“六国宫殿”,“冀阙”、“甘泉宫”、“上林苑”等宫室145处、宫殿270座。各宫之间又以复道、甬道相连接,形成繁华的大都市 。诸多典籍文献都记载了咸阳宫的规模和盛况,《汉书》载:“秦起咸阳,西至雍,离宫三百”;《史记》云:“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

      咸阳宫以自然地理位外郭城,将南边的秦岭、西边的龙山、北边的山西和东边的崤山黄河作为他外部的城墙。秦始皇设想在终南山修建门阙,作为咸阳南大门,和阿房宫二者之间架起空中阁道,将北渡渭水,与咸阳塬上宫城连接。咸阳宫象征天帝居住的紫微宫,渭水好比银河,天帝可以从天极、即极庙而出,经过阁道,横渡天河而达于紫微宫、阿房宫。除咸阳塬的主宫外,秦朝还在关中地区修建的300多个离宫别馆,范围涵盖今宝鸡、咸阳、西安、渭南四地市。这些离宫别馆之间用各种复道、甬道、阁道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型封闭圈,构成广义上的咸阳宫,直径有80余公里。

      秦末,项羽攻入咸阳,*纵火,咸阳宫大半夷为废墟。

      汉帝国建立后,定都长安,在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汉承秦制”,反映出汉王朝对秦的继承关系,这种继承关系反映在秦汉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皇宫的建设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汉长安“长乐宫”,是由秦的“兴乐宫”改建而成,“未央宫”为秦“章台”改建,“桂宫”为秦“甘泉宫”改建。

      北周时期,咸阳宫仍然颇具规模,《周书·帝纪第七》记载:“壬午,幸(中)山祈雨。至咸阳宫,雨降。甲申,还宫。令京城士女于衢巷作音乐以迎候。”

      唐代,李吉甫编纂的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了当时咸阳宫的状况:“渭水南有长乐宫,渭水北有咸阳宫……”

      唐末,由于军阀混战,咸阳宫随着长安城的大规模破坏最终完全毁灭。

      咸阳宫的影响

      咸阳宫是*历史上最恢弘壮丽的宫殿之一,其规模空前绝后,但也因此耗费过甚,过度役使民力是秦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秦末,项羽攻入咸阳,火烧咸阳宫,大批焚诗坑术后只保存在咸阳宫中的孤本上古文献典籍,如列国官史和《乐经》从此失传。

      汉承秦制,汉帝国皇家宫殿是在秦咸阳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张衡《西京赋》云:汉长安“乃览秦制,跨周法”,《三辅黄图·序》云:“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秦咸阳地跨渭河南北,秦的宗庙位于渭河南岸,阿房宫大部分面积在今西安市境内,而秦始皇本人的陵寝和陪葬坑兵马俑在今西安市临潼区。秦王见蔺相如,荆轲刺秦都发生在秦章台宫,而章台后来成为汉未央宫的前殿。汉长安“长乐宫”,是由秦的“兴乐宫”改建而成,桂宫为秦甘泉宫改建。桂宫城外东北角出土了大量秦封泥,此外咸阳之东的秦兰池宫、渭桥以北原秦文公所起的直市,汉代也继续使用,而且是汉长安城郊重要的工商业市场。

      汉都长安建于秦都咸阳南区之上,未央宫立北阙反映了汉长安城与秦咸阳或渭北关系密切。但汉长安城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选择地继承,在继承中求改革,求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对*古代都城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咸阳宫地理位置

      《汉书》和《水经注》记载,秦咸阳位于渭水之北、泾水之南。

      秦咸阳城的地势北高南低,全城由北原向渭河逐渐低下,城市最北部是作阶梯状陡起的形势。宫殿建筑群就分布在北部阶地即所谓“北陵”或“北坂”的上下一带。即咸阳市东15千米处,西起武功漆水河畔,东至泾渭交汇处的咸阳原上,渭河的北岸。

      东周百年群雄并起,列国都想吞并彼此,但谁都没有旗帜鲜明的将统一天下作为基本国策。西周号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但真正敢将这一理想付诸实施的只有秦人,秦的建筑自然走向高台建筑风格。咸阳宫所在的关中地区雄居黄河中游,地势西高东低,对黄河下游各诸侯国形成居高临下之势,统治地位优越,选择此地建立宫殿和国都透漏出的是秦王的雄心和抱负。

    [阅读全文]...

2022-05-02 04:14:10
  • 2021年咸阳重点高中排名

  • 教育
  • 2021年咸阳重点高中排名

      高中,是高级中学的简称,我国中学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者同属中等教育的范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咸阳重点高中排名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咸阳高中排名

      咸阳市实验中学

      咸阳市实验中学是咸阳市教育局的直属学校,2001年11月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重点中学。咸阳市实验中学坐落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咸阳市中华路,西邻高新区,南依渭河水,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人才荟萃,是一所有着浓厚的生态人文氛围的著名学校。

      学校占地260亩,建筑面积13万*方米,设计90个教学班,6000名学生。学校以“现代化 高质量 有特色创一流”为办学目标。学校设计立足高标准、高起点,根植古都,辐射三秦,放眼世界,全面适应国内外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校园建筑布局合理,融合历史与现代双重元素,既体现周秦汉唐多元包容的历史文化,又体现发展与超越、共享与交流的现代教育理念。图书实验综合楼宏伟大气,教学楼古朴端庄,科技艺术楼灵动多姿,学生餐厅功能齐全,学生公寓宽敞整洁,体育运动场馆设施先进,国际交流中心东西合璧,绿化亮化和谐有致,功能分区动静相宜。

      咸阳彩虹中学

      彩虹学校坐落在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实力雄厚的古都咸阳彩虹城里。建校二十多年来,开启了“崇德、博学、弘志、笃行”的优良校风,形成了“学高、身正、严谨、创新”的良好教风。学校先后被命名为陕西省文明校园示范单位、陕西省重点中学、咸阳市示范中学、咸阳市高中文科综合研究基地、陕西省创佳评优最佳单位、陕西省素质教育实验学校、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项目学校、陕西省标准化高中、陕西省物理竞赛基地。

      学校拥有设备完善、功能齐全的电教室、语音室、综合音像室、微机室、理、化、生实验室,可保证开齐所有演示和分组实验,有藏书8.3万册和229种报刊的图书室和阅览室,以及标准的田径运动场和完备的体育器材与设施。学校斥巨资建成的千兆校园网系统、电子备课室、微机室和电教室,使彩虹学校教育现代化达到省一流水*。

    [阅读全文]...

2022-02-12 08:38:56
  • 温庭筠《咸阳值雨》唐诗鉴赏

  • 唐诗
  •   【原文】

      咸阳值雨⑴

      咸阳桥上雨如悬⑵,万点空濛隔钓船⑶。

      还似洞庭春水色⑷,晓云将入岳阳天⑸。

      【注释】

      ⑴咸阳:唐京兆府属县,治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值:遇到,逢着。

      ⑵咸阳桥:即西渭桥。汉建元三年(前138年)始建,因与长安城便门相对,也称便桥或便门桥。故址在今咸阳市南。唐代称咸阳桥,当时送人西行多于此相别。唐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⑶空濛:一作“空蒙”,指细雨迷茫的样子。唐杜甫《渼陂西南台》:“空濛辨渔艇。”钓船:渔船。宋黄庭坚《次韵张仲谋过酺池寺斋》:“我梦江湖去,钓船刺芦花。”“万点”全句谓大雨密集形成的空濛烟雾隔断视线,看不见渭河对岸的钓船。

      ⑷还:一作“绝”。洞庭:指洞庭湖。

      ⑸将:携带。岳阳天:岳阳楼在洞庭湖边,可俯瞰洞庭春色。

      【白话译文】

      在咸阳桥上遇雨了,那牛毛细雨随风飘摇不定,宛如悬在空中的水晶帷帘;渭河对岸那泊着的钓鱼船被这连绵的水晶帷帘阻隔,如烟如画。

      眼前这烟水空濛的景色多么像初春时节洞庭湖上那烟波浩渺的景致;还有那沉沉的暮霭,好像正驮载着水气缓缓地向岳阳城的上空飘去,真是美极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咸阳,但基于往日游洞庭湖的经历。温庭筠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春曾游洞庭湘中,有《次洞庭南》(今存佚句一联),《咸阳值雨》当在其后作。

      【赏析】

      这是一首对雨即景之作,明快、跳荡,意象绵渺,别具特色。咸阳桥在长安北门外的渭水之上,是通往西北的交通孔道。古往今来,有多少悲欢离合、兴废存亡的历史在这里幕启幕落。然而诗人此番雨中徜徉,却意度闲适,并无愁眉锁眼之态,笔墨染出,是一派清旷迷离的山水图景。

      首句入题。“咸阳桥”点地,“雨”点景,皆直陈景物,用语质朴。句末炼出一个“悬”字,便将一种雨脚绵延如帘箔之虚悬空际的质感,形象生动地传出,健捷而有气势,令人神往。接下一句,诗人把观察点从桥头推向远处的水面,从广阔的空间来描写这茫茫雨色。这是一种挺接密衔的手法。“万点”言雨阵之密注。“空濛”二字最有分量,烘托出云行雨施、水气蒸薄的特殊氛围,点出这场春雨所引起的周围环境的色调变化来。用笔很像国画家的晕染技法,淡墨抹出,便有无限清蔚的佳致。这种烟雨霏霏的景象类似江南水乡的天气,是诗人着力刻画的意境,并因而逗出下文的联翩浮想,为一篇转换之关键。“钓船”是诗中实景,诗人用一个“隔”字,便把它推到迷蒙的烟雨之外,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像是要溶化在设色清淡的画面里一样,有超于象外的远致。

      前两句一起一承,围绕眼前景物生发,第三句纵笔远扬,转身虚际,出人意外地从咸阳的雨景,一下转到了洞庭的春色。论地域,天远地隔;论景致,晴雨不侔。实现这两幅毫不相干的水天图画的联结转化的媒介,乃是存在于二者之间的某种共同点—即上面提到的烟水空蒙的景色。这在渭水关中也许是难得一见的雨中奇观,但在洞庭泽国,却是一种常见的色调。诗人敏感地抓住这一点,发挥艺术的想象,利用“还似”二字作有力的兜转,就把它们巧妙在联到一起,描绘出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来。洞庭湖为海内巨浸,气蒸波撼,吞天无际。在诗人看来,湿漉的晓云好像是驮载着接天的水气飘进了岳阳古城的上空。这是极其壮观的景象。“将入”二字,可说是笔挟云涛。

      作者着意描写巴陵湖畔的云容水色,其目的在于用它来烘托咸阳的雨景,使它更为突出。这是一种借助联想,以虚间实,因宾见主的借形之法,将两种似乎无关的景物,从空间上加以联系,构成了此诗在艺术上的特色。

    [阅读全文]...

2021-11-28 15:31:30
咸阳清渭楼的古诗 - 句子
咸阳清渭楼的古诗 - 语录
咸阳清渭楼的古诗 - 说说
咸阳清渭楼的古诗 - 名言
咸阳清渭楼的古诗 - 诗词
咸阳清渭楼的古诗 - 祝福
咸阳清渭楼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