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清袁枚的一首古诗

关于所见清袁枚的一首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所见清袁枚的一首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所见清袁枚的一首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所见清袁枚的一首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5) 语录(2) 说说(13) 名言(4) 诗词(762) 祝福(1k+) 心语(539)

  • 袁枚所见古诗

  • 古诗文
  • 袁枚所见古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袁枚所见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字词解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作者资料阅读:

      袁枚(1716-1797年),清代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创作背景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

      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阅读全文]...

2022-01-24 17:12:53
  • 所见古诗_所见袁枚

  •   《所见》

      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阅读全文]...

2022-01-02 10:08:28
  • 《所见》清代袁枚的古诗鉴赏

  • 《所见》清代袁枚的古诗鉴赏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所见》清代袁枚的古诗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首先感谢库区小学校领导及老师们对我的帮助与支持,更要感谢学生们在实*期间带给我的快乐与启发!短短半年的实*生活转瞬即逝,在肯定自己的同时,当然我暴露出的不足也很多,有一句话说的好:教然后知不足。真的感觉到了!实*这段时间感觉自己才刚刚师范,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太多了。每节课前我都能够听从科任老师的指导,认真学*教学大纲,根据大纲要求,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课,编写好教案,并在交予科任老师审阅后进行试讲。在各位老师提出的意见的基础上,再次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后才上台讲课,课后认真批改作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最后一周我接受了中心校教学主任的听课与考核,考核的结果还算满意,当然有听课和没有听课的效果还是不一样的。这次被听课的经历更让我成长了很多!至少我不再像以前很惧有人听你的课。实*期间前几节讲课过程中,我的脑袋里根本没有“时间”这个概念,更谈不上“时间分配教学”了。但几个月实*下来,我在这方面也有了明显提高。没有了第一堂课的怯弱与及紧张,有的是在讲台上的自然大方,对于台下投来的众多学生甚至老师的目光也能够全盘接收。现在我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教学能力。但我知道我仍然是一个成长中的教师,成长的过程是需要范错误的,所以面对实*期间遇到的困难我总是坦然并淡然面对。我对于实*的理解是:实*就是一个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实*学校就是给自己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的*台。所以说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这都是我实*的收获,收获就是财富,相信将来这笔财富能用上!

      在教学研究方面,通过这几个月的实*,我还留心地观察了本班学生学*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和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收集到了一些数据和信息。我打算从学生的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自主性方面来探讨当今小学教育中的一大难题---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教学。很多人往往从教师或教材的角度去分析影响学生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的因素,但是却忽略了另一个学*中的主体---学生。

      我认为学校的主人永远是学生,所以我的教学与管理都是本着“以学生为本”。说到管理班级,这是我收获最大的地方。我懂得了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管理学生。在班主任的悉心指导下,我懂得了要当好班主任管理好班级就必须奖惩分明,建立班主任的威信。为了更好的约束每个人,我们制定了班级公约,明确规定了每个人该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并给以相应的加分扣分及奖励和惩罚。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的遵守纪律。对于个别调皮的学生的教育也不能一昧的训斥,要尽量接*他的思想给以恰当的开导。反正教师对于学生的肯定,鼓励,表扬一定要远远多于批评。在这半年时间也验证了这一点。其实真是“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教学方法至关重要。简单的一句话让我更加相信一句教育名言的伟大。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管理学生我本着更多的接触学生,没事就走进学生,多去班级,多让学生给自己找麻烦,多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让我锻炼的机会就更大,经验也会积累的更多!这半年的教育实*结束了,它是师范院校的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必修课程,既是对师范生思想和业务上的多项综合训练,又是对师范生心理、思想、能力及知识等各种因素的全面检验与提高。它在形成师范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帮助我们增强对小学教育现状的了解,激发我们对小学教育事业的理解和热爱,培养优良的师德、师能、师艺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在更好的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的了解有关小学教育的理论知识,以便更好的运用于日后的教学中。

      【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所见】创作背景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所见】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阅读全文]...

2022-03-06 00:07:08
  • 袁枚的诗_消夏诗袁枚

  •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好句摘抄网为您整理精华《袁枚的诗》,愿对您有所启发。

    袁枚的诗

    1、《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鸡》

    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

    3、《咏筷子》

    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

    4、《十二月十五夜》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5、《夜奔》

    登高欲穷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

    6、《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7、《大龙湫之瀑》

    龙湫之势高绝天,一线瀑走兜罗绵。

    8、《遣兴》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

    9、《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10、《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11、《论诗绝句》

    不相菲薄不相师,公道持论我最知;

    12、《湖上杂诗》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13、《明皇与贵妃》

    到底君王负旧盟,江山情重美人轻。

    14、《山中绝句》

    镇日山腰斸白云,载量烟草活纷纷。

    15、《春风》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16、《随园诗话》

    飞云倚岫心常在,明月沉潭影不流。

    17、《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18、《谒岳王墓作十五绝句(选一)》

    灵旗风卷阵云凉,万里长城一夜霜。

    19、《自嘲》

    小眠斋里苦吟身,才过中年老亦新。

    20、《咏钱》

    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

    让古诗绝句涵养我们的心灵吧!为我们迎接人生的更多挑战提供更多的力量,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消夏诗袁枚,请您欣赏。

    [阅读全文]...

2022-01-15 05:41:49
  • 随园诗话读书袁枚古诗

  • 读书
  • 随园诗话读书袁枚古诗

      清代文学家袁枚的《随园诗话》,是我最爱读的书籍之一。每读之,必坐南窗,饮清茗,是一种享受。先生收集的名诗名句,字字玑珠,又似玉液琼浆,滋润了自己,启迪了自已,受益匪浅。现择其精华,是为共享。下面我们来看看随园诗话读书袁枚古诗吧!

      笔下杨花人闻妙境

      春如短梦初离影,人在东风正倚栏。(查他山)

      不宜雨里宜风里,未见开时见落时。(黄石牧)

      每到月明成大隐,转因云热得佯狂。(严遂成)

      不知日暮飞犹急,似爱天晴舞欲狂。(王菊庄)

      飘来玉屑缘何软?看到梅花尚觉肥。(虞东皋)

      小院无端吴点绿苔,问他来处费疑猜。春原不是一家物,花竟偏能离树开。质洁来堪污道路,身轻容易上楼台。随风似怕儿童捉,才扑栏杆又觉回。(燕山均)

      沾裳似为衣添絮,扑帽应怜鬓有霜。”似我辞家同过客,怜君一去便无归。”(蔡元春)

      掠水燕迷干点雪,窥窗人隔一重沙。愿他化着青萍子,傍着鸳鸯过一生。(杨芳灿)

      春尽不堪垂老别,风停亦解歩虚行。(方正树)

      风便有时来砚北,月明无影度墙东。(钱履青)

      《访友》:乱乌栖定夜三更,楼上银灯一点明。记得到门还不扣,花阴悄听读书声。(王仔园)

      《访友》:轻舟一路绕烟霞,更爱山前满涧花。不为寻君也留住,那知花里即君家。(方蒙章)

      《咏梅》:绿杨解语应相笑,漏泄春光恰是谁?(宋人)

      《咏红梅》:牧童睡起朦胧眼,错认桃林欲放牛。(宋人)

      《随园诗话》内容简介

      袁枚所处时代是所谓的“乾隆盛世”,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崇理学与反理学、重汉学与反汉学斗争颇为激烈,袁枚是坚定地站在反理学与反汉学的立场上的;与学术思想上的斗争相应,文艺上复古与反复古、重教化与主性灵的斗争也一直未停止,袁枚则是乾隆诗坛反复古、主性灵思潮的杰出代表。

      袁枚倡导性灵说诗论,以反对乾隆诗坛流行的主张复古与诗教的沈德潜格调说,并批评翁方纲以汉学考据作诗的不良风气。其所倡导的性灵说诗学,推动了清代诗歌的健康发展,在清诗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蒋湘南《游艺录》说:“袁简斋独倡性灵之说,江南江北靡然从之。自荐绅先生下逮野叟方外,得其一字,荣过登龙,坛坫之局生面别开。”可见袁枚之广泛影响。

      一、诗言志

      【原文】

      古英雄未遇时,都无大志,非止邓禹希文学,马武望督邮也。晋文公有妻有马,不肯去齐,光武贫时,与李通讼逋租于严尤。尤奇而目之。光武归谓李通曰:“严公宁目君耶?”窥其意,以得严君一盼为荣,韩蕲王为小卒时,相士言其日后封王。韩大怒,以为侮已,奋拳殴之。都是一般见解。鄂西林相公《辛丑元日》云:“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咏怀》云:“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皆作郎中时诗也。

      玩其词,若不料此后之出将入相者。及其为七省经略,《在金中丞*上》云:“问心都是酬恩客,屈指谁为济世才?”《登甲秀楼》绝句云:“炊烟卓午散轻丝,十万人家饭熟时。问讯何年招济火?斜阳满树武乡祠”居然以武侯自命,皆与未得志时气象迥异。张桐城相公则自翰林至作首相,诗皆一格。

      最清妙者:”柳荫春水曲,花外暮山多。“叶底花开人不见,一双蝴蝶已先知。“临水种花知有意,一枝化作两枝看。”《和皇上风筝》云:“九霄日*增华色,四野风多仗宝绳。”押“绳”字韵,寄托遥深。

      【译文】

      古代英雄在没有找到用武之地时,大都没有立下远大的志向。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邓禹只通过文学来寄托希望,马武之希望做一名小小的督邮官。晋文公因有妻室和马匹,不愿意离开齐国。光武帝在落魄时,和李通因为拖税的事情到严尤处打官司。

      严尤因感到奇怪就盯着他看了几眼,光武帝回去后对李通说:“严公盯着你看了吗?”他的言下之意是,被严尤注视是一件荣幸的事情。韩蕲王还是无名小卒时,看相的人断定他日后必定被封王。

      韩大怒,认为看相之人是在讥讽自己,于是挥拳相向。以上这些人都表现了一个特点,即没有料到自己日后会有所作为。鄂西林相公曾在《辛丑元日》中写过这样的句子:“拿着镜子看自己快要老了,打开门却看到春草还未长出。”

      他还在《咏怀》中说道:“看来四十岁就已经这样了,那么老到百岁的样子也可以推知了。”这都是他做郎中时所作的诗。品味这些诗词,怎么也不会料到他日后将出将入相。他做了七省经略后,《在金中丞*上》说:“扪心自问,我们都很幸运地被提拔,屈指算一算,又有谁是真正的济世奇才呢?

      他还在《登甲秀楼》绝句中说道:“袅袅炊烟像千条轻丝飘浮在中午的天空,此时正是千家万户饭香菜熟之时。请问那年那月会招来济世救民的火焰?只见武侯旧祠被树缝中透来的夕阳照得金黄一片。”他居然以武侯自比,没有得志时的气象迥然不同了。张桐城相公则不然,他从做翰林一直到做宰相,所作诗歌都是一个风格。他最清秀的诗句有:“柳荫下的一湾春水曲曲折折地流淌,重重叠叠的山峦旁百花竞相开放。

      ”“叶子底下开的花,人虽然看不见,一双蝴蝶却早已知道了。”“在溪边种花就会知道其中的意境,水中映花,一枝便化作两枝了。”他在《扈跸》上讲:“似乎让人怜悯的龙钟老头,却能趁着满天星斗骑马踏冰。”在他的《和皇上风筝》中又讲道:“风筝在九霄上空飞行,靠日光的照射而绚烂多彩,四面虽有旷野之风的吹拂,风筝却依然仗绳子的稳定作用而逍遥自在。”此处押“绳”字韵,寄托了内心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二、诗在骨不在格

      【原文】

      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真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况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国风》之格,不同乎《雅》《颂》:格岂

      有一定哉?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在骨不在格也。

      【译文】

      杨城斋说:“古往今来,天分低拙的人,大都喜欢谈论诗歌的格调,而不懂得其中的风情趣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格调只是空架子,只要有嘴就能描绘出来;而风趣专门描写性灵,不是天才就办不到,”我十分喜欢这段话。要知道,有了性情就有了格律,格律不会出于性情之外。

      《三百篇》中有一半是劳动者及思妇直率言情的,有谁为他们定过格式呢?又有谁为他们定过韵律呢?而现在谈格调的,能超过这个范围吗?况且,皋.禹时代的`歌谣与《三百篇》不同;《国风》的风格与《雅》《颂》不同。难道风格是可以用一定的规矩来制约的吗?许浑说过:“吟诗好比求道成仙,骨子里没有诗根就不要乱吟。”可见,诗歌的可贵之处在于风骨,不在于格调。

      三、存是去非

      【原文】

      前明门户之*,不止朝廷也,于诗亦然。当其盛时,高、杨、张、徐,各自成家,毫无门户。一传而为七子,再传而为钟、谭,为*;又再传而为虞山。

      率皆攻排诋呵,自树一帜,殊可笑也。凡人各有得力处,各有乖谬处,总要*心静气,存其是而去其非。试思七子钟谭,若无当日之盛名,则虞山选《列朝诗》时,方将搜索于荒村寂寞之乡,得半句片言以传其人矣。敌必当王,射先中马,皆好名者之累也!

      【译文】

      明朝的门户观念,不只是在朝廷上有,在作诗方面也有这样的表现。当明诗处于鼎盛时期,高、杨、张徐各自成一家,却毫无门户观念。然而自他们之后,从明七子始,到后来的钟、谭及*派,以及后来的虞山派,他们都互相攻击诋毁,打出各自的旗帜,真是十分可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因此应*心静气,保留正确的而去掉错误的。

      试想明七子钟谭,假如没有当当时的盛名,那么虞山选录《列朝诗》时,必须从荒村野岭那无人知晓的地方搜集,只不过搜得只言片语传给后人罢了。攻敌一定要先擒王,射人一定要先射马。批评人就要切中其要害,而门户观念只不过是喜好名声的人的牵累罢了。

      四、政简刑清

      【原文】

      乾隆丙辰,余二十一岁,起居叔父于广西,抚军金震方先生一见有国士之目,特疏荐博学宏词。首叙年齿,再夸文学,并云:“臣朝夕观其为人,性情恬淡,举止安详。国家应远生才,必为大成之器。”一时司道争来探问。公每见属吏,谈公事外,必及余之某诗某句,津津道之,并及其容止动作。余在屏后闻之窃喜。

      探公见客,必随而窃听焉。呈七排一首,有句云:“万里阙前修荐表,百官座上叹文章。”盖实事也。公有诗集数卷,殁后无从编辑,仅记其《答幕友祝寿》云:“浮生虚逐黄云度,高士群歌《白雪》来。”《题八桂堂》云:“尽日天香生画戟,有时鹤舞到匡床。”想见抚粤九年,政简刑清光景。

      【译文】

    [阅读全文]...

2022-06-25 15:40:43
  • 《所见》清代袁枚的古诗鉴赏

  • 《所见》清代袁枚的古诗鉴赏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所见》清代袁枚的古诗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所见】创作背景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所见】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阅读全文]...

2021-12-08 19:40:25
  • 清代诗人袁枚简介及代表作

  • 诗人,写作,文学
  • 清代诗人袁枚简介及代表作

      袁枚是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清代诗人袁枚简介及代表作,欢迎阅读。

      袁枚简介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先后于,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袁枚代表作

      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

      主要作品:

      文集:《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随园食单》、散文、尺牍等30余种;

      笔记小说:《子不语》(又名《新齐谐》)24卷及《续子不语》10卷;

      散文:《祭妹文》、《峡江寺飞泉亭记》、《黄生借书说》、《所好轩记》等;

      骈文:《与蒋苕生书》、《重修于忠肃庙碑》等;

      手札:《致尤荫手札》;书法灵动清雅,不事雕琢,自然闲适,正合于袁枚“性灵”之主张。虽法度稍欠,然才情横溢,亦为佳构。

      袁枚世人评价

      通天老狐,醉辄露尾。(洪亮吉在《北江诗话》的评价)

      著名的清诗研究专家严迪昌先生在《清诗史》中提出“袁枚现象”一词,认为袁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诗人,在整个清代所有大家、名家诗人中找不出第二个。

      关于袁枚的个性,严迪昌先生《清诗史》有极精到的概括,总之一言为“不耐”。他不耐学书,字写得很糟;不耐作词,嫌必依谱而填;不耐学满语,乾隆七年(1742)庶吉士散馆,以*满文不合格放任知县;不耐仕宦,乞养时年仅三十三岁,后再铨选知县,未及一年复归。

      历史评价

      姚鼐: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效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袁随园君墓志铭》,录自《惜抱轩文集》卷一三)

      王昶:①三十年中,扫门纳履,为向来名人所未有。才华既盛,信手拈来,矜新斗捷,不必尽遵轨范。且清灵隽妙,笔舌互用,能解人意中蕴结。然谢世未久,颇有违言。②盖子才游履所至,偶闻名公卿可喜可愕之事,著为志传,以惊爆时人耳目,初不计信今传后也。(《蒲褐山房诗话》,录自《湖海诗传》卷七)

      洪亮吉:通天老狐,醉辄露尾。(《北江诗话》)

      孙星衍:先生有吏才,通达政体,而议论务出于宏厚,虽不竟其用,亦一代循吏也。退而惜以文自见,然其成就有足观焉。(《故江宁县知县前翰林院庶吉士袁君枚传》,摘自《碑传集》卷一○七)

      尚铬:苕生有生吞活剥之弊,而子才点化胜之。云松有夸多斗靡之弊,而才子简括胜之。子才专尚性灵,而太不讲格调,所以喜诚斋之镂刻,而*于词曲。”“子才律诗往往不对,盖欲上追唐人高唱也,然失之率易矣。子才古文自是侯朝宗以后作者,*人因其诗之纤巧,并诋其文,恽子居至以猖狂无理斥之,皆非乎心之论。(《三家诗话·三家分论》)

      昭裢:随园先生,天姿超迈,笔法精粹,古文尤为卓作,予深佩之。惟考订实非所长,其诗话、随笔中,错误不一而足。(《啸亭续录》卷四《随园先生》)

      严迪昌:袁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诗人。关于袁枚的个性,总之一言为“不耐”。他不耐学书,字写得很糟;不耐作词,嫌必依谱而填;不耐学满语,乾隆七年(1742年)庶吉士散馆,以*满文不合格放任知县;不耐仕宦,乞养时年仅33岁,后再铨选知县,未及一年复归。(《清诗史》)

      李圣华:袁枚欲做专业的诗人,理想*于明诗第一大家高启,含毫伸牍,“但好觅诗句”,“与其嗜世之末利,汲汲者争骛于形势之途”者绝异。做专业诗人是一种很高的人生理想,蕴含着不同流俗的价值追求。求仁得仁,袁枚成为清诗史上独具个性的一代大家。

      石韫玉:觉其鲸铿春丽,怪怪奇奇,真天地间别是一种文字。刘舍人所谓树骨训典之区,取材宏富之域,殆庶几焉!(《袁文笺正序》)

      李英:(袁氏骈文)古藻缤纷,大气旋转(袁文辞采古雅浓丽,气势沉厚流转),足冠一朝。(《小仓山房外集》序)

      陈宝琛:(袁文)有俶诡雄奇之态,多磅礴凌厉之观。(许贞干《八家四六文注》序)

      刘麟生:①袁枚之笔,流丽生动,喜杂以议论。②子才之文,世人多以放纵目之。要其笔致流利,亦如其诗也。(《*骈文史》)

      杨岘:自随园派出,不学之徒争以诗名,诚如足下之言,不独足下丑之,不佞亦丑之。然仅以一二不可识之字,不可解之句,矜为奇创,则亦非也。古人奇字奇句,皆读破古书,自然流露,非勉强为之也。勉强为之,与之戴假面趋利机者,有以异乎?无以异也。夫泰山出云,不崇朝而雨天下。有登泰山者,囊云而归,键户塞窦,解囊放云,云逢逢满室,囊罄云亦灭矣。此无他,非其本有也。不佞十余岁即喜为诗,随作随辍,求似随园而不可得,而况上于随园者乎!继自今非周秦两汉之书不读,读之既久,或汩汩乎其来。少陵所谓下笔如有神,窃所欣愿。足下傥有以益不佞,质告无隐。(《与友论诗书》)

      冬子津:随园先生是乾隆年间享誉最高的诗人。对于诗,有人讲格调,有人讲神韵,袁枚则讲性灵。说禅理均障,皆远性情。讥诗不摇荡性灵,则“蛤蟆繁声,无礼取闹”,“生客阑入,举座寡欢”。性灵是在泥沼中仰望星光,俗人信仰基督,就是希望能在泥胎中被浇灌他的灵。性灵需要天才,皓首穷经不是本钱。然而有性灵,不见得同时有气魄,比起东坡,袁枚还属于“和记小菜”。

      陈长吟:袁枚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及时的抉择,如果在官场上继续混下去,把知县当到老,又能怎样?走仕途,混不到个省部级,都是芝麻官儿。说不定遇个变局,还有牢狱之灾。袁枚的长寿,就在于他的自由和随意,做人不必阳奉阴违,不必违背良心迎上欺下。不必用尽心机搞阴谋,一天到晚心里紧张。告别了官场上的袁县令,才有了文坛上的袁才子。这是个人的选择,是智慧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

    [阅读全文]...

2022-04-21 15:41:44
  • 夜书所见叶绍翁_夜书所见古诗

  •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着诗集《靖逸小集》。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注释:

      1、萧萧:风声。

      2、动:打动。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挑:捉。

      5、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6、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赏析: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阅读全文]...

2022-05-02 12:37:59
  • 袁枚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袁枚名言

    1、何以称英雄?识以领其先——袁枚

    2、人才那得如金铜,长在泥沙不速朽。愿公爱士如爱尊,毋使埋渣嗟不偶。——袁枚

    3、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下天易事,只怕粗心人。——袁枚

    4、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袁枚

    5、不从糟粕,安得精英——袁枚

    6、人能取诸家之精华而吐其糟粕——袁枚

    7、钓鱼须钓海土鳌,结交须结失风豪。——袁枚

    8、胜事如用兵,愈多愈难——袁枚

    9、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袁枚

    10、不取亦取,虽师勿师。——袁枚

    11、言必中当世之过——袁枚

    [阅读全文]...

2021-11-28 18:59:55
  • 《所见》古诗改写

  • 《所见》古诗改写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所见》古诗改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一名五岁的小牧童骑着他的小黄牛,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里玩耍。树林郁郁葱葱的,地上的花儿和小草被火热的太阳炙烤着,都耷拉下了脑袋。

      小牧童一边骑着小黄牛,一边唱着动听的歌。忽然,一棵高大的树上响起了一阵悦耳的鸣叫,这让小牧童感到非常奇怪,心想:咦?我唱的歌不是全村最好听的吗?怎么突然来了个比我唱歌还好听的小家伙呢?怎么会这样,我到要看看究竟是谁!

      于是,小牧童先从牛背上猛得一跃而下,然后走向那高大又茂盛的树,抬头看了看。过了一会儿,一只正在鸣叫的蝉从隐蔽的树叶间飞了出来。于是小牧童自言自语道:“我要抓到你,可是我该用什么办法抓你呢?”牧童左思右想了许久,终于想出办法了。他笑嘻嘻地说:“我可以用双手轻轻地捂住它。”说完,小牧童蹑手蹑脚地靠*蝉,快速地伸手抓了上去,结果蝉没抓到,却抓到了一片碧绿碧绿的树叶。

      最终,小牧童只好带着遗憾失落地回家了。

      一个夏日,火辣辣的太阳烘烤着山脚下的林间小道。这时从远处晃晃悠悠地走来了一头肥壮的大黄牛,背上驮着一个大约9岁的牧童。只见他浓眉大眼,头上戴着一个用柳枝编织成的小草帽,*一双小脚丫。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一边挥舞着手里的柳条,驱赶着牛身上的苍蝇和蚊子,一边高声唱着那动听的歌声。嘹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回荡。树林中的蝉也一起使劲地鸣叫着,好像在和牧童进行总决赛。

      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用手轻轻拍了拍牛的头,牛便停下了脚步,转回头看着背上的牧童,好像在问:“小主人,怎么不走了?有事吗?”牧童迅速滑下牛背,一溜烟地朝路边的一棵树跑去。哦,原来这棵树的枝头趴着一只乌黑光亮的蝉。牧童轻手轻脚的往树上爬去。这时蝉儿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也不再高声唱歌了,并迅速收起羽翼,往高处的枝头上爬去。牧童知道蝉的警惕性很高,于是就躲在一堆树叶后面,一动不动,连大气也不敢喘。过了好久,蝉才感觉没有危险,终于放松了警惕,在枝头上张开燥热的翅膀,继续唱起了歌:“知-了!知-了!”牧童看到蝉不再注意四周的动静了,就小心翼翼地靠*,以讯雷不及掩耳之势朝知了抓去。可惜,蝉逃走了。过了一会儿,蝉又唱起了歌。牧童快速爬上了树,这次可是非常有信心的。他趁知了没有防备,轻轻一抓,哈!

      终于抓到了!牧童把蝉放在身边的小篓里,骑着牛回家了。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一阵清脆嘹亮的歌声在树林深处回荡。歌声越来越*了,只见一个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山。你瞧,他头戴着斗笠,一双乌黑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圆嘟嘟的小脸蛋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斜坐在黄牛背上,一边高兴地唱着歌,一边将小脚丫欢快地摆动着,好像做了好事被大人们夸奖了。肚子圆圆的老黄牛悠闲的迈着稳重的步伐,往村子里走去,似乎也沉浸在牧童那嘹亮的歌声中。

      牧童唱得高兴,一阵清脆的蝉鸣声从附*响起。忽然,牧童从牛背山跳了下来,停住了脚,不再唱歌了。他又慢下步子,猫着身子,仰着头,牧童小心翼翼向蝉靠*。他原来是想捕捉树上的鸣叫的蝉呀!*了,又*了,只见牧童离蝉只有一步之遥。但蝉毫无发觉危险就要降临,仍然知了,知了地叫着。这时,牧童迅速地将双手向中间一合,蝉立刻变成了牧童的囊中之物。

      牧童笑着,纵身跃上牛背,踏上了回家的路。

      这一情景,刚好被清代大诗人袁牡看见了。随口吟诵道: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在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的午后,一个身穿白色衣服、脚踩草鞋、头戴草帽的七八岁的牧童,正坐在牛背上放牛,当时的天气十分地炎热,茂密的树林非常地安静,轻风拂来,空气中弥漫着青草花香。

      牧童手上拿着一个鞭子,他坐在牛身上,嘴里发出悦耳动听的歌声,正一步步地走向树林,牧童的歌声好像要穿越过树林似的,时不时有一两声鸟叫来陪衬。

      牧童正在一边赶牛一边唱歌,突然,他的耳中传来一丝蝉叫,他的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我要抓蝉。他马上停止了唱歌,在那仰着头,看着树,在想一个抓蝉的好办法。

      只见牧童摘下帽子,准备用帽子抓蝉。他爬上树,小心翼翼、蹑手蹑脚地来到蝉跟前,当时十分安静,静得能听到呼吸声,他快速地把帽子扣了下去,抓住了蝉,一抓一个准,很快就抓了好几个。

      此时的小牧童高兴极了,赶着牛,拿着蝉,回家做饭去了!

      夏日的一天,赤日炎炎。一个小牧童骑着黄牛悠闲地走在绿树成荫的乡间小路上,嘹亮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他陶醉在大自然美丽的风景中。

      忽然小牧童停止了歌唱,在树下站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诗人袁枚不禁也停下脚步,在远处悄悄地观望着。嗷,原来树上有一只鸣叫的蝉,小牧童想要捕捉它!

      瞧,小牧童目不转睛地盯着树上那只知了。他摘下自己头上的斗笠,轻手轻脚地爬向柳树上的知了,用斗笠帽轻轻一盖:“哈哈,这下知了肯定被我捕到了,我要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牧童高兴的说。可是,他把斗笠帽拿起来一看:哪里有知了呀!这才知道扑了个空。知了虽说受到惊扰,但并没飞走,仍然在这棵树上的另外一个柳枝上烦躁地鸣叫着。小牧童并不放弃。这一次,他比上次更加小心翼翼,慢慢地靠*知了的位置。趁着知了只顾大声地鸣叫,忽略了防范,小牧童手疾眼快,用斗笠完全地遮住知了能够飞跑地方向,那只狡猾的知了终于被牧童捕捉到了手。小牧童甭提多高兴啦!他轻捷地像个小猴子,从树上下来,翻身上了牛背,一边用手拎着篓子里的知了,一边唱着歌,向家走去。

      诗人袁枚看到了这一幕,不禁吟出了《所见》这首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夏天的树林幽静、安闲,但在凉爽的树林中的几声蝉鸣却为这个树林添了一些聒噪与生机。微风拂过,蝉鸣戛然而止;烈日穿射,蝉鸣再次响起。

      “踏、踏、踏”什么声音呀?一个七八岁的小牧童手握一支短笛骑着牛过来,小牧童脸上红润润的,口中一会儿浪漫地吹着短笛,有种“短笛无腔信口吹”的情趣;一会儿舞动短笛,口中唱出高昂愉快的歌声。小牧童在树荫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惬意,真令人神清气爽。

      小牧童歌声嘹亮,响彻树林。一唱歌,蝉不叫了,鸟不啼了,风不吹了,树不摇了,一切都安静下来,都聆听着自由演奏家动人的歌声。须臾,蝉飞落在牛背上,用拍动翅膀来为他鼓掌,鸟儿接着为牧童高歌,风柔和的为小牧童吹着,树则摆动着树枝随歌而舞,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小牧童周围。

      正唱到兴头上呢,突然,猛烈的骄阳窜了进来,树枝中冒出了几根倾斜的光柱,四周马上向蒸笼般热了起来。蝉鸣立刻从四面八方传来,富有节奏感的歌唱起来。“知了知了……”“这个声音蛮好听的!”小牧童想,“那我就抓一只蝉,让它为我唱歌吧!”

      牧童下了牛背,找了根细竹竿,四下一望,爬到牛背上。抬起头,只见树上有一张蜘蛛网,便不顾一切三抓两挠,抱起树干爬了上去,呲溜一下又滑了下来。这可把小牧童吓醒了,因为树上正停着一群吸树汁的蝉,要是惊动了蝉,一只蝉逃跑,其他蝉就要接二年三的溜走啦!牧童连忙挺直背,踮起脚尖,屏息凝神,再次爬上牛背,用竹竿再次一绕蜘蛛网。嗨!这第一步OK了。

      然后他找到了一处知了“鸣声大噪”的地方,见树上的知了正在开演唱会呢。他趁其不备,踮起脚跟躬起背,一步一步小心翼翼的走到树下,拿出竹竿,把头对准蝉,徐徐上升,竹竿马上碰到了——他再次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盯着蝉,直盯得脸上起皱纹,牙齿打架,手汗直流,用力一扑,一粘,一抓——终于逮了个正着。牧童一手抓着蝉,一手拿着短笛,哼着歌,骑着牛,欢天喜地的回家了……

      夏天的一个中午,一个放牛的娃娃穿着小褂,扎着一个朝天辫,手拿一根小树枝,骑着一头大黄牛,到山上去放牛。

      娃娃到了丛林里。这里有五彩缤纷的花朵,青翠的小草。黄牛低着头吃着美味的野草。放牛娃唱起了动人的歌儿,这歌声就像百灵鸟的声音一样,清脆嘹亮。他的歌声在山林里回荡,吸引来了许多小动物。忽然,一阵吵人的知了声打断了放牛娃。放牛娃赶紧闭上嘴巴,想把蝉抓下来。

      放牛娃从牛背上跳了下来,悄悄地走到树下面。刚要抓住蝉,蝉飞走了。

      一天傍晚,一个牧童骑着黄牛到森林里玩。他穿着一件白色的短袖,头上扎着几根小辫子,左手拿着牧鞭,右手扶在牛背上。

      他来到森林里,看到百花盛开,蝴蝶、小鸟、蜜蜂在花丛中追逐,有的站在花朵上唱歌,有的在花丛里捉迷藏,还有的在花朵上采蜜。看到这番美景,牧童不由自主地唱起了歌。牧童抬头一看,看到树上有一只正在鸣叫的知了。知了全身长满了毛,黑乎乎的,身上长着一双透明的翅膀。牧童觉得知了很可爱,想把它抓下来。他马上停止了歌唱,跳下牛背小心翼翼地走过去,跳起来抓住了知了。

      他又坐到牛背上,手里拿着牧鞭左右摇摆,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家啦!

      一天,袁枚在森林里散步。

      他看见一个小牧童骑在一头壮壮的黄牛上,正快乐地唱着歌儿。那歌儿真好听,似乎整个森林都在听呢。突然,那个小牧童听到一个难听的声音。“原来是一只知了,它的声音真难听。我一定要把它捉下来,让它闭嘴。”牧童说。牧童不唱歌了,跳下牛背走到了树下面准备捉知了。知了感觉到了危险,飞走了。袁枚便提笔写下了《所见》一诗。

      夏天的上午,一个小牧童骑着一头黄牛来到一片林子里放牛。

      小牧童看见树林里美丽的风景,不禁唱起了一首首动听的歌曲。这动听的歌曲震动起了一片树叶,送到了袁枚的耳朵里。袁枚顺着歌声找到了小牧童。这时,小牧童听见了蝉的叫声,赶紧闭上嘴巴跳下了牛背,悄悄走到了树下,想要抓住蝉。可是蝉仿佛早已知道自己有危险,震动翅膀飞走了。

      袁枚看见了,吟诵了一首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在一个炎热的夏日,一个头扎辫子,身穿白上衣、黑裤子的小牧童在树林里放牛。树林中很凉爽,小溪哗啦哗啦地流着,小鸟卯足了劲儿展示着自己婉啭动听的歌声。一阵微风拂过,树叶沙沙地唱着歌,好像在为小鸟伴奏。小牧童手里拿着用粗麻绳做的赶牛鞭,老黄牛驮着小牧童,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小牧童也很欢乐地唱起歌来,歌声十分地嘹亮。

      忽然他听到了“吱——吱——”的叫声,“咦?这不是蝉鸣吗?嘻嘻,我要捕一只蝉回去斗独角犀玩儿。”小牧童顽皮地想,想到这儿,小牧童赶紧将还在唱歌的小嘴闭上了,生怕惊扰了蝉,他蹑手蹑脚地走到树下,蓄势待发,瞅准了时机抬起手扣了下去,蝉就被“捕”了。

      小牧童拿着蝉如拿着珍宝一般,得意洋洋地去找他孩子斗蝉。果不其然,他的蝉成为了新一届的蝉王。从此以后,“蝉王”也成了他们家的一员,小牧童还给它取名为“好斗”呢。

      夏日的一天,赤日炎炎。一个小牧童骑着黄牛悠闲地走在绿树成荫的乡间小路上,嘹亮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他陶醉在大自然美丽的风景中。

      忽然小牧童停止了歌唱,在树下站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诗人袁枚不禁也停下脚步,在远处悄悄地观望着。嗷,原来树上有一只鸣叫的蝉,小牧童想要捕捉它!

      瞧,小牧童目不转睛地盯着树上那只知了。他摘下自己头上的斗笠,轻手轻脚地爬向柳树上的知了,用斗笠帽轻轻一盖:“哈哈,这下知了肯定被我捕到了,我要和小伙伴们一起玩!”

      牧童高兴的说。可是,他把斗笠帽拿起来一看:哪里有知了呀!

      这才知道扑了个空。知了虽说受到惊扰,但并没飞走,仍然在这棵树上的另外一个柳枝上烦躁地鸣叫着。小牧童并不放弃。这一次,他比上次更加小心翼翼,慢慢地靠*知了的位置。趁着知了只顾大声地鸣叫,忽略了防范,小牧童手疾眼快,用斗笠完全地遮住知了能够飞跑地方向,那只狡猾的知了终于被牧童捕捉到了手。小牧童甭提多高兴啦!

    [阅读全文]...

2022-02-01 04:06:15
所见清袁枚的一首古诗 - 句子
所见清袁枚的一首古诗 - 语录
所见清袁枚的一首古诗 - 说说
所见清袁枚的一首古诗 - 名言
所见清袁枚的一首古诗 - 诗词
所见清袁枚的一首古诗 - 祝福
所见清袁枚的一首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