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的全部古诗

关于忆秦娥的全部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忆秦娥的全部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忆秦娥的全部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忆秦娥的全部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17) 语录(35) 说说(65) 名言(2) 诗词(368) 祝福(7k+) 心语(754)

  • 李白忆秦娥全诗赏析(忆秦娥原文及翻译)

  • 李白
  • 所以,李白真的是伟大的天才,他总能写出我们心里有但手下无的东西。李白在词的发展初期,在没有前人参照的基础上,一下子就写出这么牛的作品,这只能让人感叹,天才就是天才!

    这首《菩萨蛮》还不是李白最好的词作,而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另外一首词,才是李白巅峰之上的作品,这首词叫《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宋朝人认为这首词是李白写的,不仅认为是李白写的,而且认为这首词与前一首的《菩萨蛮》,是“百代词曲之祖”,那就是说,李白是文人词的始祖,可见李白在早期词坛的宗师地位,就好比武侠小说当中的风清扬,少林寺的扫地僧一样。

    这首《忆秦娥》较之《菩萨蛮》,有着更深沉的历史思索,更苍凉的历史意境。如果说《菩萨蛮》的“*林漠漠烟如织”,体现的是人对乡土的归宿感的追求,找不到归宿感,就“伤心碧”,就“楼上愁”的话,那么这首《忆秦娥》,则是在更加宽广的历史时空之内,对人类文明兴衰的一种思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忆秦娥》更像是一首怀古词。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这是长安的一个清晨,秦楼之上,月儿尚未落下,空灵之处飘荡着些悲伤的箫声。秦地的女子梦中醒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秦娥梦断秦楼月,这是一个低沉哀伤的早晨。

    上节课我们说过,中国诗歌中的一些词语,天然地能引起我们的一些联想。比如,我们一看到秦楼、秦娥和箫声这样的词,我们的内心深处就会有一种苍凉的感觉。事实上,在中国文化当中,萧瑟之声与爱情是紧密相连的,这源于中国文化当中的一个典故。

    据《列仙传》中记载,萧史善于吹箫英俊潇洒,秦穆公就将女儿弄玉嫁给他,萧史每天教弄玉吹箫,发出了凤凰的叫声,引来了凤凰,秦穆公就为他们修筑了凤台。终于有一天,萧史乘龙,弄玉乘凤,共同成仙上天,这是一个爱情圆满修成正果的故事。而我们中国人历来喜欢大团圆的结局,但这种大团圆,在现实生活当中却是少之又少。爱情往往是始于一见钟情,而终于劳燕双飞;始于如胶似漆,终于天涯陌路。“秦娥梦断秦楼月”,这种情形与后世词人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一样,楼高休独倚,因为望过去可能就是失望。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秦娥梦断是见不到自己所爱之人,而年年柳色,是见到柳*青又勾起了思念之情。在中国的诗歌之中,柳色与霸陵有着特殊的含义,这二者都有送别之意。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俗,因为“柳”与留下来的“留”同音,暗含着希望朋友亲人留下的美好寓意,所以古人在写离别诗的时候,往往会写到柳树。比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再比如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经》之中则有更美的画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总之,我们在古诗词中看到的有关柳树的意象,一般都是用来表达相思惜别之意。

    霸陵也是如此,它常常代表着送别之地,与古诗词当中的长亭、短亭、渡口、驿站等一样,常常代指离别的地方。汉代以来,凡是东出函谷关、潼关,必将从霸陵出行,所以送别的人就在霸陵折柳相送。从箫声到秦楼,从明月到秦娥,从秦楼之上梦醒的秦娥,再到年年柳色的霸陵,作者营造了一副古朴苍凉又悲伤的气氛。明月高高照着秦楼,霸陵的柳色绿了一年又一年,而每一年都有不同的悲欢离合在再次上演。人生的悲喜剧都集中于秦楼的明月之上,灞陵的柳色之中。

    词的上阙讲的是人生之悲欢离合,而下阕则忽然境界开阔起来,写历史的纵横开阖又最终归于沉寂,给人以气象沉雄之感。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霸陵和乐游原是长安城两处典型的游览胜地,霸陵在城东,乐游原在城东南。从汉代开始,每逢正月的晦日、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长安的士人女子们都会盛装到乐游原上去游玩。因此,“乐游原上清秋节”,讲的就是在金秋天高气爽的日子里,长安城内冠盖云集,脂粉飘香的热烈场面,这是讲热闹;但词人文笔一转,一下子由热闹转向了无边的孤寂与苍凉——“咸阳古道音尘绝”。

    从秦朝到唐朝,那从长安往咸阳的大道上,已不复往日的车马烟尘,而是如此的冷清衰落寂寞了,这一热一冷道出了历史的残酷,历史不就是如此吗?当年的繁华最终不也是成为历史中的一缕荒烟吗?这体现了李白深沉的历史思索。接下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一句,则更将这种历史的沧桑加深了一层,那些煊赫一时的帝王以及他们的雄图大业也都成为过去,只有那一座座陵墓,在黄昏的夕照之中,在烈烈的西风之中,诉说着生命的无常与世事的沧桑。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一句真的是千古绝唱,王国维先生说,“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意思是说,这八个字一出,千古以来写登临怀古咏史的人,你就可以闭嘴了,因为永远超不过这八个字所蕴含的境界与气象。

    在词尚在母胎里孕育之时,在词千里*畴*缓发展的时候,李白的这两首词,就像是*原上异军突起的喜马拉雅,一峰独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确实是词史上的奇迹。这奇迹要么来自李白那无与伦比的仙气,要么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运气!

    [阅读全文]...

2022-06-27 09:13:29
  • 刘克庄:忆秦娥

  •   《忆秦娥》

      作者:刘克庄

      原文: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

      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

      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注释:

      1、鸿:即鸿雁,是一种候鸟。秋风起时北雁南飞,春季则自南归北。在诗词中常被当作信使。

      2、大梁遗老:即中原父老、北宋遗民。大梁,战国魏都,即北宋时都城汴京。

      3、宣和宫殿:借指故国宫殿。宣和,宋徽宗年号。

      赏析:

      北宋灭亡,中原沦丧,人民生活在异族的铁蹄之下。这对生活在南北宋之交和南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心灵造成了巨大震撼,并成为他们在诗词中反复吟咏的主题。刘克庄这首词就是这样,他通过鸿雁北归,问候北方人民,遥想中原的残破景象,表达出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江南梅花凋谢了,万物逐渐复苏。北方边塞地区也应该冰融冻解。南来过冬的鸿雁正及早地归去。刘克庄此词,别开生面,委托北去的鸿雁,带口讯向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遗民进行慰问。“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大梁,是指北宋首都汴京。遗老,年老的遗民。词人托鸿雁向他们问候,是表示对他们处境的关心,是对他们抗争的声援,同时也表达了南方爱国志士对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然而,何时才能完成统一大业呢?这却是无言可说了。

      词的下片,作者的想象翅膀随着鸿雁的北去而飞翔,展现出祖国大好山河残破冷落、人民流散、田园宫室荒芜的景象。“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浙河西面,指浙江西路,包括镇江一带即当时接*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线之地。地处边防,却悄寂无声,反映南宋当局的苟且偷安,防务废弛,当然更谈不上恢复的准备。淮河以北,是金人占领的地区。炊烟少,指在战争破坏和被金人奴役掠夺之下,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这里真实地揭示了广大民众的苦难生活。最后两句,感情浓烈而深沉:“宣和宫殿,冷烟衰草。”宣和,北宋徽宗年号。北宋的汴京,到徽宗时期,城市的繁荣,宫廷的奢华到了极点。(m.ju.51tietu.net)北宋末年统治者“竭府库之积聚,萃天下之伎艺”,大兴宫殿,广植花木,穷奢极欲,激起人民的反抗,导致金人的入犯无力抵御,结局是身为俘虏,生灵涂炭,而逃到南方的赵宋统治集团,则又在西子湖畔营造起安乐窝,在那里醉生梦死,将祖宗故国抛在脑后。这一句表达的感情不禁让人想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名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只是后主抒发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慨,而刘克庄在这一句中抒发的只怕是物也非、人也非的更为深沉的慨叹。

      这两句不用动词和虚字而把时间、地点、景象和人物感情自然地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雄浑苍凉的广阔图画,鲜明形象,而含意却十分深远,耐人玩味,与李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可谓同曲同工。

    [阅读全文]...

2022-06-04 17:33:42
  • 古诗词欣赏:忆秦娥·娄山关

  •   【篇一:《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篇二:《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篇三:《清*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江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往苍龙?

      【篇四:《清*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篇五:《三十五岁生日寄怀》】

      作者/*

      一九三六年,余游击于赣南山脉一带,

      往来作战,备极艰苦。

      八月值余三十五岁生辰,赋此寄怀。

      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

      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

      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

      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

      【篇六:《忆秦娥》】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古欣赏:忆秦娥·娄山关]

    [阅读全文]...

2022-02-02 05:35:04
  •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 李白
  • 忆秦娥·箫声咽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释

      ⑴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

      ⑵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⑶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⑷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三辅*》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跨水作桥。*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⑸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⑹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地势高,可以远望,在唐代是游览之地。

      ⑺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⑻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

      ⑼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

      ⑽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⑾汉家:汉朝。

      ⑿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翻译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阅读全文]...

2022-07-28 14:37:59
  • *:忆秦娥·娄山关

  •   《忆秦娥·娄山关》

      作者:*

      原文: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

      1、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

      2、西风烈:列,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3、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4、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5、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6、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7、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道,徒然说,枉然说。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8、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从头越,即为头越。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9、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10、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翻译:

      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

      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

      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

      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

      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阳光华赤如血。

      赏析: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添悲壮。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透过这种情调,读者可以想象到即将来临的战斗的紧张和艰险。“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一幅晓月寒霜图幻化而出,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这种手法似取自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但在渲染气氛的效果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在这霜、晨、月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的词在*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跟着,“霜晨月”这一景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联系下文的作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作者以表现事物形貌的“碎”来形容马蹄声,以“咽”来描绘喇叭声,准确而精彩。“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除了表明喇叭声不怎么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从这两种有代表性的声音的描绘中,可以体会到红军行动的机敏。事实上,红军就是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拿下这座易守难攻的雄关的。词没有直接描叙战斗的过程,但从这两个句子中可以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剧烈。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一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让人变得心情沉郁。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照一般的章法写来,下阕可以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慨,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一首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词意图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前一句写山。“苍山”即青山。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写的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m.ju.51tietu.net)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描写了这样的一幅景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烈烈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此时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阅读全文]...

2022-02-11 10:59:56
  •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 李白
  •   《忆秦娥·箫声咽》

      作者:李白

      原文: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释:

      1、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

      2、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3、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4、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三辅*》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跨水作桥。*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5、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6、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地势高,可以远望,在唐代是游览之地。

      7、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8、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

      9、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

      10、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11、汉家:汉朝。

      12、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翻译: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

      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

      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

      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

      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

      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

      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赏析:

      此词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古人对它评价很高,把它与《菩萨蛮·*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称此词“以气象胜”。这首词中的气象,与人们常所说的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时代的“盛唐气象”已有很大不同,但它又确实是盛唐气象之一种。它博大深厚、意境开阔、气韵沉雄,又带有悲凉之气。这种“气象”在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后期李白的作品《古风·一百四十年》《远别离》《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等诗都可以看到。《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中写道:“浮阳灭霁景,万物生秋容。登楼送远目,伏槛观群峰。原野旷超缅,关河纷错重。”与这首《忆秦娥》格调气象十分*似。杜甫天宝后期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也有相类之处。胡应麟说这首词“气亦衰飒”,反映了晚唐王朝衰变的气运。其实此词似是反映了天宝后期表面上依然歌舞升*、内部危机重重的盛唐之衰。因此,这首词可能作于天宝后期。词人以比拟的手法,托秦娥抒情怀,把直观的感情与意象浑融在一起,上片由个人的忧愁写开,下片过渡到历史忧愁。

      这首词不像《菩萨蛮·*林漠漠烟如织》那样由客观景物的渲染过渡到人物内心感受的描摹。它一开始就写出人物内心的情态:呜咽的箫声把秦娥从梦中惊醒,此时,一钩残月斜映在窗前。梦虽断了,她却还似乎沉浸在梦境之中,与情人欢会,可是眼前只有这冰冷的残月陪伴看她。多少个这样的月夜,叫她黯然消魂、顾影自怜。因此,下面自然转入对“灞陵伤别”的回忆。《雍录》载:“汉世凡东出涵、潼,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相送。”可是,柳色绿了,一年又一年,而伊人依然远隔一方,只有那鸣咽的箫声和着低声的啜泣,冰冷的残月陪伴着消瘦的倩影,葱绿的柳色句起往事的回忆。实际上这是作者以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这种苦思与追求是执着的,然而又是没有结果的。

      词的上片始终纠葛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之中,下片则出现了较大的跌宕。似乎比拟手法已不能满足感情的表达了,词人要撇开先前的主体,直接把自己融入画面之中。换头处突兀以“乐游原上清秋节”起,画面是清秋节佳侣如云的狂欢时景,可是主人公茕茕孑立在西风残照之中,“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杜甫《乐游园歌》)。此时,个人的忧愁完全被抛开了,或者说融入了历史的忧愁之中,词人通过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掇取,从而进入了历史的反思。古道悠悠,音尘杳然,繁华、奢侈、纵欲,一切都被埋葬了,只剩下陵墓相伴着萧瑟的西风,如血的残阳,百年、千年地存在下去。作者不是在凭吊秦皇汉武,他是在反思历史和现实。这里交杂着盛与衰、古与今、悲与欢的反思。词人固然没有正面写唐王朝的苟且繁华,但“乐游原上清秋节”这就足够了,这使人自然想象到天宝后期那种古罗马式的穷奢极欲和狂欢极乐。(m.ju.51tietu.net)可没有人能从中去体会那潜在的破碎感。秦代、汉代过去了,只剩下悠悠的古道和孤独的陵墓,面对着西风残照。这固然是过去的遗迹,然而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实景,同时,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实景又必然使人联系到王朝的未来。于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被取消了,浑融在一起,历史的时序给人们留下的只是一种表象——“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造成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或者说是毁灭感,填塞在人们心头,这就是历史反思的结果。因而上片的个人忧愁只能被取代,作为下片的陪衬。

      此词意境博大开阔,风格宏妙浑厚。读者从敦煌曲子词中也可以看到类似格调,而不类中晚唐的清婉绮丽。陆游说:“唐自大中以后,诗家日趋浅薄,其间不复有前辈宏妙浑厚之作。”(《花间集跋》)。诗风与词风自身存在着交错否定之趋势。

      此词句句自然,而字字锤炼,沉声切响,掷地真作金石声。而抑扬顿挫,法度森然,无字荒率空泛,无一处逞才使气。以此而言,设为李太白之色,毋宁认是杜少陵之笔。其风格诚在五代花间未见,亦非歌*诸曲之所能拟望,已开宋代词之格调。

    [阅读全文]...

2022-07-27 16:50:06
  • 王维的全部古诗

  • 文学
  • 王维的全部古诗

      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出身河东王氏。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下面小编收集了王维的全部古诗,供大家参考。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解释:

      中年以后的厌倦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然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间。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解释:

      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竟惊动了正在栖息的小鸟,山涧中时不时地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解释:

      斜阳照在村墟篱落,放牧的牛羊回到了深深的小巷。村中一位老叟,拄着拐杖倚靠在柴门前。等候放牧晚归的牧童。吐穗华发的麦地里,传来野鸡的阵阵呜叫声。桑树上桑叶稀疏,蚕儿就要吐丝。从田里归来的农夫扛着锄头,相见时打着招呼絮语依依。此情此景。怎能不羡慕隐居的安详,吟咏着《式微》的诗章,意欲归隐又不能如愿,心绪不免紊乱惆怅。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解释:

      寒冬过后的山愈加显得郁郁葱葱,那条小河也开始缓缓流淌。我(诗人)拄杖倚在我(诗人)家柴屋门前,和着风的方向听着日暮时分蝉的鸣叫。夕阳的余晖洒在那渡头上,一缕烟从村里的烟囱中冒出。又碰上友人喝醉了,在恰如陶渊明的我(诗人)前发酒狂。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解释:

      不知香积寺在此山中,行来数里身入云峰。无人的石径旁丛生古树,深山里是何处响起钟声。流泉声咽,穿过峭立的崖石;日色清冷,照着浓荫的青松。暮色降临空潭侧畔,入定的禅心制服了邪念妄想。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解释:

      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汉水浩瀚,好像是流到天地之外;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缥缈中。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襄阳的风景,确实令人陶醉赞叹;我(诗人)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解释:

      红色的桃花还含着昨夜晶莹的雨珠,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笼罩在早晨的烟雾之中。落花铺满了小路,家童还没有早起扫除,春莺婉转啼鸣,山客还在酣睡。

      《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阅读全文]...

2022-03-02 13:33:05
  • 刘克庄 忆秦娥_抒情伤感的句子

  • 抒情,伤感,心情
  •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励志的句子”为您整理精华《刘克庄 忆秦娥》,愿对您有所启发。

    《忆秦娥》

    作者:刘克庄

    原文: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

    注释:

    1、鸿:即鸿雁,是一种候鸟。秋风起时北雁南飞,春季则自南归北。在诗词中常被当作信使。

    赏析:

    北宋灭亡,中原沦丧,人民生活在异族的铁蹄之下。这对生活在南北宋之交和南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心灵造成了巨大震撼,并成为他们在诗词中反复吟咏的主题。刘克庄这首词就是这样,他通过鸿雁北归,问候北方人民,遥想中原的残破景象,表达出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江南梅花凋谢了,万物逐渐复苏。北方边塞地区也应该冰融冻解。南来过冬的鸿雁正及早地归去。刘克庄此词,别开生面,委托北去的鸿雁,带口讯向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遗民进行慰问。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大梁,是指北宋首都汴京。遗老,年老的遗民。词人托鸿雁向他们问候,是表示对他们处境的关心,是对他们抗争的声援,同时也表达了南方爱国志士对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然而,何时才能完成统一大业呢?这却是无言可说了。

    词的下片,作者的想象翅膀随着鸿雁的北去而飞翔,展现出祖国大好山河残破冷落、人民流散、田园宫室荒芜的景象。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浙河西面,指浙江西路,包括镇江一带即当时接*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线之地。地处边防,却悄寂无声,反映南宋当局的苟且偷安,防务废弛,当然更谈不上恢复的准备。淮河以北,是金人占领的地区。炊烟少,指在战争破坏和被金人奴役掠夺之下,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这里真实地揭示了广大民众的苦难生活。最后两句,感情浓烈而深沉:宣和宫殿,冷烟衰草。宣和,北宋徽宗年号。北宋的汴京,到徽宗时期,城市的繁荣,宫廷的奢华到了极点。北宋末年统治者竭府库之积聚,萃天下之伎艺,大兴宫殿,广植花木,穷奢极欲,激起人民的反抗,导致金人的入犯无力抵御,结局是身为俘虏,生灵涂炭,而逃到南方的赵宋统治集团,则又在西子湖畔营造起安乐窝,在那里醉生梦死,将祖宗故国抛在脑后。这一句表达的感情不禁让人想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名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只是后主抒发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慨,而刘克庄在这一句中抒发的只怕是物也非、人也非的更为深沉的慨叹。

    这两句不用动词和虚字而把时间、地点、景象和人物感情自然地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雄浑苍凉的广阔图画,鲜明形象,而含意却十分深远,耐人玩味,与李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可谓同曲同工。

    小编推荐

    《贺新郎端午》

    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

    灵均标致高如许,

    赏析:

    此词为叙写端午民俗,凭吊屈原之作。上片写端午民俗。深院三句写红艳的榴花开放,突出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景物,春来了,如春的少男少女也出来了,以此点染节日喜庆气氛。清暑二字则又写出端午节暑而不热,暑而风清的气候特点。儿女三句写端午风俗以及端午节人们的装饰打扮。老大四句重点描述了年轻人龙舟竞渡的场景。灵均三句赞美屈原的高风亮节和超群脱俗的高尚品格。谁信三句辞意顿折,借谁信二字表达一种出乎意料,难以置信的惋叹。把似四句以谐谑方式,提出了词人一反民俗传统的看法,诗魂屈原今日醒来,定以为当年醉死会比今日少痛苦。词人在上片表现得心态*和,描述冷静,到了下片情绪急转直下,表达自己的愤怒心情。

    [阅读全文]...

2022-07-21 00:25:47
  • 梅花古诗全部拼音

  • 梅花
  •   《梅花》一文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便是这样的人。

      qiáng jiǎo shù zhī méi

      墙 角 数 枝 梅 ,

      líng hán dú zì kāi

      凌 寒 独 自 开 。

      yáo zhí bù shì xuǎ

      遥 知 不 是 雪 ,

      wèi yǒu àn xiāng lái

      为 有 暗 香 来 。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两次辞相两次再任,放弃了改革。这首是王安石罢相之后退居钟山后所作。

      拓展阅读

      王安石的点评

      从诗体说来,王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像《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亦不免失于过分雕琢。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寒厅诗国话》),“荆公绝句妙天下”(《艇斋诗话》)。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

      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东坡见之,叹曰:“此老乃野狐精也!”作:“登临送目,正故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其中,不少是在变法途中写的,来激励自己。

      梅的简介

      梅(学名:Armeniaca mume Sieb.):小乔木,稀灌木,高4-10米;树皮浅灰色或带绿色,*滑;小枝绿色,光滑无毛。叶片卵形或椭圆形,叶边常具小锐锯齿,灰绿色。花单生或有时2朵同生于1芽内,直径2-2.5厘米,香味浓,先于叶开放;花萼通常红褐色,但有些品种的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红色。果实*球形,直径2-3厘米,*或绿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与核粘贴;核椭圆形,两侧微扁。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2n=16,24。

      梅原产中国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无论作观赏或果树均有许多品种。许多类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观赏,还可以栽为盆花,制作梅桩。鲜花可提取香精,花、叶、根和种仁均可入药。果实可食、盐渍或千制,或熏制成乌梅人药,有止咳、止泻、生津、止渴之效。梅又能抗根线虫危害,可作核果类果树的砧木。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阅读全文]...

2022-07-03 04:59:47
忆秦娥的全部古诗 - 句子
忆秦娥的全部古诗 - 语录
忆秦娥的全部古诗 - 说说
忆秦娥的全部古诗 - 名言
忆秦娥的全部古诗 - 诗词
忆秦娥的全部古诗 - 祝福
忆秦娥的全部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