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名句

关于忆秦娥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忆秦娥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忆秦娥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忆秦娥名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4) 语录(1) 说说(1) 名言(1) 诗词(17) 祝福(129) 心语(79)

  • 读忆秦娥赏析

  • 读忆秦娥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赏析打过交道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忆秦娥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读几首不同作者写的忆秦娥,欣赏之余想到词的写作。

      词为大家所喜爱,因为它灵活,上口。许多人还喜欢填词,但需要了解词的格律,词韵和特色,才可以写好。词的格律和诗大不相同,主要是词的字数,长短结合,所以也叫“长短句”。词牌有几百个,常见的有一百多个。词的句字,一至八个字不等。押韵有*韵,仄韵,也有*仄相间的。词牌的*仄有规定的格式,写词要按*仄格式写,所以也叫填词。在规定的格式里,有的字*仄可以灵活,有的则不可改动。早期的词是可唱的,所以填词也叫“依声填词”。*仄实际是表达音律的抑扬顿挫的。填词不讲求*仄不行。

      我以为好的词,首先是意境美,但读起来也要有词的韵味。除讲求*仄格律外,用韵也十分重要。词的用韵与诗不同,除用*声韵外,还可押仄声韵。还有在一首词里,押*仄两韵的。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有个别的词调,如忆秦娥,念奴娇,要求押入声韵。以表现其特有的.气氛。

      下面我我们来欣赏忆秦娥,同时看看词的韵律的特色。

      “忆秦娥“这首词,突出地表现了词的一些特色。忆秦娥,最早是唐朝李白的词。这首词的特点是悲壮。押入声韵。曾有变格押*声韵的,品位就不行了。先看李白的词:

      忆秦娥

      唐 李 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是李白首先写的。词谱是:

      *⊙仄(韵)⊙*⊙仄**仄(韵)**仄(叠)⊙*⊙仄(句)仄**仄(韵)

      ⊙*⊙仄**仄(韵)⊙*⊙仄**仄(韵)**仄(叠)⊙*⊙仄(句)仄**仄(韵)

      (⊙为可*可仄)

      在词的句子里的*仄,一般是“一三不论”,即第一和第三个字*仄可以变动)

      从这首词里,我们看到词与诗不同的特点:

      这首词押入声韵。这是词的特色之一,有少数的词,限押入声韵。押入声更能表现出悲壮的气氛。

      这首词有叠韵,就是和前句重复。这在其他词牌里也有。

      这词的句子都是律句,这也是大多数词牌的特点。

      这首词李白借悲凉的景色,写出秦娥离别之苦。叠韵处,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下面我们看看其他几个作者写的忆秦娥:

      忆秦娥

      (秦观)

      暮云碧,佳人不见愁如织。愁如织,两行征雁,数声羌笛。

      锦书难寄西飞翼,无言只是空相忆。空相忆,纱窗月淡,影双人只。

      忆秦娥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忆秦娥

      (刘辰翁)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忆秦娥

      ( 贺铸)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柔陌上吞声别。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忆秦娥

      (纳兰性德)

      山重叠。悬崖一线天疑裂。天疑裂。断碑题字,古苔横啮。

      风声雷动鸣金铁。阴森潭底蛟龙窟。蛟龙窟。兴亡满眼,旧时明月。

      忆秦娥

      (纳兰性德)

      长飘泊,多愁多病心情恶。心情恶。模糊一片,强分哀乐。

      拟将欢笑排离索,镜中无奈颜非昨。颜非昨。才华尚浅,因何福薄。

    [阅读全文]...

2022-06-26 20:28:39
  • 刘克庄:忆秦娥

  •   《忆秦娥》

      作者:刘克庄

      原文: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

      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

      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注释:

      1、鸿:即鸿雁,是一种候鸟。秋风起时北雁南飞,春季则自南归北。在诗词中常被当作信使。

      2、大梁遗老:即中原父老、北宋遗民。大梁,战国魏都,即北宋时都城汴京。

      3、宣和宫殿:借指故国宫殿。宣和,宋徽宗年号。

      赏析:

      北宋灭亡,中原沦丧,人民生活在异族的铁蹄之下。这对生活在南北宋之交和南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心灵造成了巨大震撼,并成为他们在诗词中反复吟咏的主题。刘克庄这首词就是这样,他通过鸿雁北归,问候北方人民,遥想中原的残破景象,表达出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江南梅花凋谢了,万物逐渐复苏。北方边塞地区也应该冰融冻解。南来过冬的鸿雁正及早地归去。刘克庄此词,别开生面,委托北去的鸿雁,带口讯向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遗民进行慰问。“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大梁,是指北宋首都汴京。遗老,年老的遗民。词人托鸿雁向他们问候,是表示对他们处境的关心,是对他们抗争的声援,同时也表达了南方爱国志士对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然而,何时才能完成统一大业呢?这却是无言可说了。

      词的下片,作者的想象翅膀随着鸿雁的北去而飞翔,展现出祖国大好山河残破冷落、人民流散、田园宫室荒芜的景象。“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浙河西面,指浙江西路,包括镇江一带即当时接*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线之地。地处边防,却悄寂无声,反映南宋当局的苟且偷安,防务废弛,当然更谈不上恢复的准备。淮河以北,是金人占领的地区。炊烟少,指在战争破坏和被金人奴役掠夺之下,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这里真实地揭示了广大民众的苦难生活。最后两句,感情浓烈而深沉:“宣和宫殿,冷烟衰草。”宣和,北宋徽宗年号。北宋的汴京,到徽宗时期,城市的繁荣,宫廷的奢华到了极点。(m.ju.51tietu.net)北宋末年统治者“竭府库之积聚,萃天下之伎艺”,大兴宫殿,广植花木,穷奢极欲,激起人民的反抗,导致金人的入犯无力抵御,结局是身为俘虏,生灵涂炭,而逃到南方的赵宋统治集团,则又在西子湖畔营造起安乐窝,在那里醉生梦死,将祖宗故国抛在脑后。这一句表达的感情不禁让人想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名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只是后主抒发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慨,而刘克庄在这一句中抒发的只怕是物也非、人也非的更为深沉的慨叹。

      这两句不用动词和虚字而把时间、地点、景象和人物感情自然地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雄浑苍凉的广阔图画,鲜明形象,而含意却十分深远,耐人玩味,与李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可谓同曲同工。

    [阅读全文]...

2022-06-04 17:33:42
  • *:忆秦娥·娄山关

  •   《忆秦娥·娄山关》

      作者:*

      原文: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

      1、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

      2、西风烈:列,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3、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4、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5、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6、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7、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道,徒然说,枉然说。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8、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从头越,即为头越。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9、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10、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翻译:

      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

      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

      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

      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

      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阳光华赤如血。

      赏析: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添悲壮。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透过这种情调,读者可以想象到即将来临的战斗的紧张和艰险。“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一幅晓月寒霜图幻化而出,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这种手法似取自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但在渲染气氛的效果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在这霜、晨、月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的词在*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跟着,“霜晨月”这一景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联系下文的作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作者以表现事物形貌的“碎”来形容马蹄声,以“咽”来描绘喇叭声,准确而精彩。“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除了表明喇叭声不怎么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从这两种有代表性的声音的描绘中,可以体会到红军行动的机敏。事实上,红军就是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拿下这座易守难攻的雄关的。词没有直接描叙战斗的过程,但从这两个句子中可以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剧烈。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一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让人变得心情沉郁。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照一般的章法写来,下阕可以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慨,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一首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词意图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前一句写山。“苍山”即青山。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写的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m.ju.51tietu.net)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描写了这样的一幅景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烈烈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此时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阅读全文]...

2022-02-11 10:59:56
  • 《忆秦娥》原文及翻译赏析

  • 学生
  • 《忆秦娥》原文及翻译赏析

      《忆秦娥·箫声咽》相传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词作。此词上片伤别,下片伤逝,伤今怀古,托兴深远。上片开头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忆秦娥》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忆秦娥》原文及翻译赏析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古诗简介

      《忆秦娥·箫声咽》是唐五代词中的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相传为伟大诗人李白所作。此词双片四十六字,伤今怀古,托兴深远。上片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古人对此词评价很高,誉之为“百代词曲之祖”。

      翻译/译文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注释

      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三辅黄图》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跨水作桥。*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在唐代是游览之地。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

      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汉家:汉朝。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赏析/鉴赏

      此词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古人对它评价很高,把它与《菩萨蛮·*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称此词“以气象胜”。这首词中的气象,与人们常所说的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时代的“盛唐气象”已有很大不同,但它又确实是盛唐气象之一种。它博大深厚、意境开阔、气韵沉雄,又带有悲凉之气。这种“气象”在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后期李白的作品《古风·一百四十年》《远别离》《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等诗都可以看到。《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中写道:“浮阳灭霁景,万物生秋容。登楼送远目,伏槛观群峰。原野旷超缅,关河纷错重。”与这首《忆秦娥》格调气象十分*似。杜甫天宝后期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也有相类之处。胡应麟说这首词“气亦衰飒”,反映了晚唐王朝衰变的气运。其实此词似是反映了天宝后期表面上依然歌舞升*、内部危机重重的盛唐之衰。因此,这首词可能作于天宝后期。词人以比拟的手法,托秦娥抒情怀,把直观的感情与意象浑融在一起,上片由个人的忧愁写开,下片过渡到历史忧愁。

      这首词不像《菩萨蛮·*林漠漠烟如织》那样由客观景物的渲染过渡到人物内心感受的描摹。它一开始就写出人物内心的情态:呜咽的箫声把秦娥从梦中惊醒,此时,一钩残月斜映在窗前。梦虽断了,她却还似乎沉浸在梦境之中,与情人欢会,可是眼前只有这冰冷的残月陪伴看她。多少个这样的月夜,叫她黯然消魂、顾影自怜。因此,下面自然转入对“灞陵伤别”的回忆。《雍录》载:“汉世凡东出涵、潼,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相送。”可是,柳色绿了,一年又一年,而伊人依然远隔一方,只有那鸣咽的箫声和着低声的啜泣,冰冷的残月陪伴着消瘦的倩影,葱绿的柳色句起往事的回忆。实际上这是作者以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这种苦思与追求是执着的,然而又是没有结果的。

      词的上片始终纠葛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之中,下片则出现了较大的跌宕。似乎比拟手法已不能满足感情的表达了,词人要撇开先前的主体,直接把自己融入画面之中。换头处突兀以“乐游原上清秋节”起,画面是清秋节佳侣如云的狂欢时景,可是主人公茕茕孑立在西风残照之中,“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杜甫《乐游园歌》)。此时,个人的忧愁完全被抛开了,或者说融入了历史的忧愁之中,词人通过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掇取,从而进入了历史的反思。古道悠悠,音尘杳然,繁华、奢侈、纵欲,一切都被埋葬了,只剩下陵墓相伴着萧瑟的西风,如血的残阳,百年、千年地存在下去。作者不是在凭吊秦皇汉武,他是在反思历史和现实。这里交杂着盛与衰、古与今、悲与欢的反思。词人固然没有正面写唐王朝的苟且繁华,但“乐游原上清秋节”这就足够了,这使人自然想象到天宝后期那种古罗马式的穷奢极欲和狂欢极乐。可没有人能从中去体会那潜在的破碎感。秦代、汉代过去了,只剩下悠悠的古道和孤独的陵墓,面对着西风残照。这固然是过去的遗迹,然而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实景,同时,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实景又必然使人联系到王朝的未来。于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被取消了,浑融在一起,历史的时序给人们留下的只是一种表象——“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造成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或者说是毁灭感,填塞在人们心头,这就是历史反思的结果。因而上片的个人忧愁只能被取代,作为下片的陪衬。

      此词意境博大开阔,风格宏妙浑厚。读者从敦煌曲子词中也可以看到类似格调,而不类中晚唐的清婉绮丽。陆游说:“唐自大中以后,诗家日趋浅薄,其间不复有前辈宏妙浑厚之作。”(《花间集跋》)。诗风与词风自身存在着交错否定之趋势。

      此词句句自然,而字字锤炼,沉声切响,掷地真作金石声。而抑扬顿挫,法度森然,无字荒率空泛,无一处逞才使气。以此而言,设为李太白之色,毋宁认是杜少陵之笔。其风格诚在五代花间未见,亦非歌*诸曲之所能拟望,已开宋代词之格调。

      拓展内容: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阅读理解答案

      忆秦娥

      唐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释]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地势高,可以远望,汉宣帝偕许皇后出游至此,迷恋于绚丽的风光,以至于“乐不思归”;唐代在此大兴土木,是登高览胜最佳景地。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8、答题要点:

      ①伤别盼归:静夜梦觉的寂寞怅惘,历岁经年了无音信,人未归的绝望。(3分)

      ②家国之感或王朝兴衰(或历史更迭)的悲壮慨叹。(2分)

      9、答题要点:

      ①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下阙气象陡换,情感跌宕,境界遂开。

      ②上阕借 “箫”“梦”“月”“柳”等意象营造幽怨凄婉的意境,表达了送别盼归的愁苦。

      ③下阙则意境博大开阔,“古道 ”“汉陵”“西风残照”的苍茫悲壮,表达历史兴亡之思。(每点各2分)

    [阅读全文]...

2022-06-01 09:45:10
  •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 李白
  • 忆秦娥·箫声咽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释

      ⑴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

      ⑵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⑶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⑷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三辅*》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跨水作桥。*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⑸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⑹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地势高,可以远望,在唐代是游览之地。

      ⑺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⑻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

      ⑼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

      ⑽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⑾汉家:汉朝。

      ⑿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翻译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阅读全文]...

2022-07-28 14:37:59
  •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 李白
  •   《忆秦娥·箫声咽》

      作者:李白

      原文: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释:

      1、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

      2、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3、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4、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三辅*》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跨水作桥。*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5、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6、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地势高,可以远望,在唐代是游览之地。

      7、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8、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

      9、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

      10、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11、汉家:汉朝。

      12、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翻译: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

      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

      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

      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

      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

      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

      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赏析:

      此词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古人对它评价很高,把它与《菩萨蛮·*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称此词“以气象胜”。这首词中的气象,与人们常所说的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时代的“盛唐气象”已有很大不同,但它又确实是盛唐气象之一种。它博大深厚、意境开阔、气韵沉雄,又带有悲凉之气。这种“气象”在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后期李白的作品《古风·一百四十年》《远别离》《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等诗都可以看到。《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中写道:“浮阳灭霁景,万物生秋容。登楼送远目,伏槛观群峰。原野旷超缅,关河纷错重。”与这首《忆秦娥》格调气象十分*似。杜甫天宝后期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也有相类之处。胡应麟说这首词“气亦衰飒”,反映了晚唐王朝衰变的气运。其实此词似是反映了天宝后期表面上依然歌舞升*、内部危机重重的盛唐之衰。因此,这首词可能作于天宝后期。词人以比拟的手法,托秦娥抒情怀,把直观的感情与意象浑融在一起,上片由个人的忧愁写开,下片过渡到历史忧愁。

      这首词不像《菩萨蛮·*林漠漠烟如织》那样由客观景物的渲染过渡到人物内心感受的描摹。它一开始就写出人物内心的情态:呜咽的箫声把秦娥从梦中惊醒,此时,一钩残月斜映在窗前。梦虽断了,她却还似乎沉浸在梦境之中,与情人欢会,可是眼前只有这冰冷的残月陪伴看她。多少个这样的月夜,叫她黯然消魂、顾影自怜。因此,下面自然转入对“灞陵伤别”的回忆。《雍录》载:“汉世凡东出涵、潼,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相送。”可是,柳色绿了,一年又一年,而伊人依然远隔一方,只有那鸣咽的箫声和着低声的啜泣,冰冷的残月陪伴着消瘦的倩影,葱绿的柳色句起往事的回忆。实际上这是作者以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这种苦思与追求是执着的,然而又是没有结果的。

      词的上片始终纠葛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之中,下片则出现了较大的跌宕。似乎比拟手法已不能满足感情的表达了,词人要撇开先前的主体,直接把自己融入画面之中。换头处突兀以“乐游原上清秋节”起,画面是清秋节佳侣如云的狂欢时景,可是主人公茕茕孑立在西风残照之中,“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杜甫《乐游园歌》)。此时,个人的忧愁完全被抛开了,或者说融入了历史的忧愁之中,词人通过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掇取,从而进入了历史的反思。古道悠悠,音尘杳然,繁华、奢侈、纵欲,一切都被埋葬了,只剩下陵墓相伴着萧瑟的西风,如血的残阳,百年、千年地存在下去。作者不是在凭吊秦皇汉武,他是在反思历史和现实。这里交杂着盛与衰、古与今、悲与欢的反思。词人固然没有正面写唐王朝的苟且繁华,但“乐游原上清秋节”这就足够了,这使人自然想象到天宝后期那种古罗马式的穷奢极欲和狂欢极乐。(m.ju.51tietu.net)可没有人能从中去体会那潜在的破碎感。秦代、汉代过去了,只剩下悠悠的古道和孤独的陵墓,面对着西风残照。这固然是过去的遗迹,然而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实景,同时,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实景又必然使人联系到王朝的未来。于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被取消了,浑融在一起,历史的时序给人们留下的只是一种表象——“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造成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或者说是毁灭感,填塞在人们心头,这就是历史反思的结果。因而上片的个人忧愁只能被取代,作为下片的陪衬。

      此词意境博大开阔,风格宏妙浑厚。读者从敦煌曲子词中也可以看到类似格调,而不类中晚唐的清婉绮丽。陆游说:“唐自大中以后,诗家日趋浅薄,其间不复有前辈宏妙浑厚之作。”(《花间集跋》)。诗风与词风自身存在着交错否定之趋势。

      此词句句自然,而字字锤炼,沉声切响,掷地真作金石声。而抑扬顿挫,法度森然,无字荒率空泛,无一处逞才使气。以此而言,设为李太白之色,毋宁认是杜少陵之笔。其风格诚在五代花间未见,亦非歌*诸曲之所能拟望,已开宋代词之格调。

    [阅读全文]...

2022-07-27 16:50:06
  • 李清照《忆秦娥·咏桐》原文翻译赏析阅读练*附答案

  • 李清照,阅读,诗人
  • 李清照《忆秦娥·咏桐》原文翻译赏析阅读练*附答案

      《忆秦娥·咏桐》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此词乃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忆秦娥·咏桐》原文翻译赏析阅读练*附答,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忆秦娥·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释]本词作于南渡之后。

      【翻译】

      登临高高的楼阁,那横七竖八的山峦、空旷的原野像是笼罩在烟雾之中,透出一点微弱的光亮,很稀薄。微光稀薄,乌鸦飞回巢穴以后,黑夜里听到传来的军中号角。

      香火就要熄灭,酒也所剩无几,这光景令人内心好不悲苦凄切。严酷萧瑟的秋风,催逼、加快了梧桐的飘落。梧桐落,就是那种不愿见到的、一片衰败的景色,它是那么叫人感到孤独、冷落。

      【注释】:

      (1)忆秦娥:词牌名。此调始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所录李白词《忆秦娥·箫声咽》。双调四十六字,上下片各三仄韵,一叠韵,用韵以入声部为宜。

      ⑵乱山:“乱”,在这里是无序的意思。*野:空旷的原野。烟光薄:烟雾淡而薄。

      ⑶栖鸦:指在树上栖息筑巢的乌鸦。苏轼《祈雪雾猪泉,出城马上作,赠舒尧文》诗:“朝随白云去,暮与栖鸦归”。秦观《望海潮·梅英疏淡》词:“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⑷闻:杨金本《草堂诗余》作“残”,《花草粹编》作“吹”。角”:画角。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施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和湘东王折柳》诗:“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⑸断香残酒:指熏香里的香烧尽了,杯里的酒喝完了。情怀:《花草粹编》作“襟怀”。

      ⑹西风:《全芳备祖》原缺此二字,据《花草粹编》编补。即秋风,《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中的“西风”同义,皆喻指金兵每当秋高马肥之时,便对南宋发动南扰、东进之攻势,而作为“亡人”之象征的“梧桐落”,正是在“西风“催”遏的背景之下。催衬:通“催趁”,宋时日常用语,义犹催赶、催促。岳飞《池州翠微亭》诗:“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孔凡礼《宋诗纪事续补》卷十一徐安国《红梅未开以汤催趁》诗:“频将温水泛花枝,催得红梅片片飞。”以温水浇梅,催花未开,谓之“催趁”;亦犹西风催梧桐,催其叶落,谓之“催衬”也。趁与衬,同音假借。另说,“衬”,施舍,引申为帮助。梧桐落:在古典诗词中,桐死、桐范既可指妻安的丧亡,亦可指丧失。前者如贺铸《半死桐》:“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后者如《大唐新语》:“安定公主初降王同蚊,后降韦拐.又降崔铣。铣先卒,及公主亮,同咬子隘为骈马,奏请与其父合葬,救旨许之。给事中夏侯镊驳曰:‘公主初昔降婚,招桐半死;遗乎哥酪、琴瑟两亡’……”“西风催衬梧桐落”,秋风劲吹,帮助即将凋落的梧桐叶更快飘落了。《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赵在旁,又帮衬许多好言。夸吴氏名门富室。”

      ⑺又:杨金本《草堂诗余》作“天”。还:回,归到。另说,当“已经”讲。秋色:《花草粹编》作“愁也”。

      ⑻还:仍然,另说,当“更”讲。

      【赏析】

      一:

      南渡之后,李清照递遭家破人亡、沦落异乡、文物遗散、恶意中伤等沉重打击,又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离乱等惨痛事实。这首《忆秦娥》就是词人凭吊半壁河山,对死去的亲人和昔日幸福温馨生活所发出的祭奠之辞。

      上片写登临高阁的所见所闻。起句“临高阁”,点明词人是在高高的楼阁之上。她独伫高阁,凭栏远眺,扑入眼帘的是“乱山*野烟光薄”的景象:起伏相叠的群山,*坦广阔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

      叠句“烟光薄”加强了对这种荒凉、萧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凉、压抑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是作者的所见所闻。乌鸦是被人们厌恶的鸟类。它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这凄苦的鸦声,悲壮的角声,加倍地渲染出自然景色的凄旷、悲凉,给人以无限空旷的感受,意境开阔而悲凉。

      下片起句,作者写了在这种景色中自己抑郁孤寂的心情。

      “断香残酒情怀恶”,是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句,一切都与此密切相关。“乱山*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的萧索冷落。

      “断香残酒”四字,暗示出词人对以往生活的深切怀恋。在那温馨的往日,词人曾燃香品酩,也曾“沉醉不知归路”。而今却香已断,酒亦残,历历旧事皆杳然,词人的心情是难以言喻的;一个“恶”字,道出了词人的不尽苦衷。

      “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词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了。

      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片片落叶象无边的愁一样,打落在她的心上;阵阵风声,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这里既有国破家亡的伤痛,又有背井离乡的哀愁,那数不尽的辛酸,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

      这里,感情已推向高峰,接着全词骤然从“又还秋色”的有声,转入了“又还寂寞”的寂静之中。这“静”绝非是田园牧歌式的宁静,而是词人内心在流血流泪的孤寂。

      “又还秋色,又还寂寞”,说明词人对秋色带来的寂寞的一种厌恶和畏惧的心理。自己不甘因秋色而寂寞,无限惋惜逝去的夏日的温暖与热闹,同时也似乎表明她失去亲人、故乡的寂寞心情。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那种种复杂难言的心情,都通过淡淡的八个字,含蓄、深沉地表现了出来。

      二:

      词的上篇写登楼的所见所闻。在一个秋天的傍晚,作者怀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缓步登临高阁,凭栏远眺。跃入她眼帘的竟是那样一番衰飒、悲凉的景象:缭乱的群山,*旷的原野,惨淡的烟光,以及聒噪着归巢的昏鸦。它们拼合为一幅令人伤心惨目的秋晚眺望图。有图若此,难堪已极,而作者偏偏还要为它配上撼人心魄的画外音——那在暮色中久久回荡的悲壮的.号角声。号角声,不仅将作者的情思带入更寥廓的空间,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捕捉作者情思的线索。由这作为背景之一的悲壮的号角声,我们无妨推测那是靖康之变发生后的兵荒马乱岁月。既然如此,联系作者靖康之变后亡国、丧失、贫病交加、流离失所的遭遇,似乎可以断言,渗透在这幅秋晚眺望图中的是一种揉合着国仇家恨的浑灏苍茫的忧伤之情。其实,秋景本不当这般萧瑟,只因为“伤心人别具眼目”,才在作者笔下萧瑟若此。以情役景,景因情设,这本是诗词家的惯伎。正因为这样,刘禹锡在《秋词》中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壮阔之景来表现志士的豪情,王维在《山居秋暝》中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丽之景来表现隐者的雅致,而李清照则在此词中用“乱山*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这样的萧瑟之景来表现她的忧思,从中,我们似乎也可悟出些“诗家三昧”。

      词的下片写登楼所思所感。如果比较上下片在章法、技巧方面的异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同样表现为情与景的有机交融,但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则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断香”句,作者的视线由阁外移到阁中。一如“乱山*野烟光薄”,这撩人眼目、乱人情思的“断香残酒”,勾起作者闲愁万种,使她更加难以为怀,乃至一反固有的婉曲作法,于百般无奈中吐出“情怀恶”这样的直抒胸臆之语。“东风”句再度将视野拓开,摄下桐叶随风飘坠的特写镜头。这纷纷飘坠的桐叶,猛烈扣响了颤动在作者内心的生命之弦,使她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在走完一大段痛苦和欢乐相伴、灾难与幸福相继的人生旅程后,自己岂不也到了飘坠、凋零的岁月?“梧桐落”三字的有意重复,虽然主要是为服从词律,却也昭示着我们:这一衰歇景象,给予作者怎样深刻的感受,又引起她内心怎样的强烈反响!“又还秋色,又还寂寞”两句便以作者的感受和反响作结。“又还”,表明作者因历览秋色而更感寂寞已非一遭,很难判断她这是第几回逢秋而悲。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抒情的广度和深度。细绎全词,画面是那样惨淡、萧飒,情感又是那样凝重、沉痛,与作者早期那些抒写相思之情的哀婉却不失明丽的词作有着不同的韵味,因而视之为后期的作品,或许并无武断之嫌。

      【阅读训练】

      1.你认为这首词直接写作者“情怀”的是哪一句?请简析该句在词中的作用。(3分)

      2.叠句“梧桐落”有怎样的表现力?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其一:“断香残酒情怀恶”,这一句直接写词人“情怀”,该句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乱山*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梧桐叶落”“心还寂寞”的萧索冷落和不尽苦衷(或“道出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其二: “又还寂寞”是直接抒情,突出的表现了词人失去亲人和故乡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等复杂难言的心情。这一笔抒情统领全诗之景,从远景乱山、归鸦、暮色,到*处的落叶、秋风,寂寞之景,皆体现寂寞之心,含蓄而深沉。结句抒情,尤其是“又还”一词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使全词意境蕴涵深广)。

      2.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落叶片片,象无边的愁绪一样,飘落在她的心上;风声阵阵,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诗人触景伤怀,引出后句“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国破家亡的伤痛,背井离乡的哀愁,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

    [阅读全文]...

2022-01-23 11:22:33
  • 忆秦娥咏桐李清照朗读(李清照的诗词朗读专辑)

  • 李清照
  • 临高阁。

    乱山*野烟光薄。

    烟光薄。

    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

    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

    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编者叹:临高阁,看到的或许是车水马龙的纷呈精彩,也或许是独立高楼的孤独恐惧,再加上乱山*野烟光,恐怕这个视角也并不是极好的。更兼乌鸦飞舞、天色已晚,只怕是让人多一秒中也不愿意呆在这里吧。作者登阁眺望,或许本意并不是为了散心,而是为了扩散这种孤寂之感。心与物融,情与景合。西风吹、梧桐落,更是一幅凄凉哀郁的景色,无论是谁,都敌不过这让人郁闷的深秋。我们也常常被工作生活中的不如意所笼罩,只是,我们又是否能够从中走出,当然,或许又会走入另一个梧桐落叶的无奈之中吧。

    [阅读全文]...

2022-02-03 11:34:44
  • 关于回忆的格言名句

  • 回忆,格言,励志
  •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离别与重逢,是人生不停上演的戏,*惯了,也就不再悲怆。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每当我看天的时候我就不喜欢再说话每当我说话的时候我却不敢再看天。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我的不治之症是爱着一个不能给我半点安全感的男人。

    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

    因为我知道你是个容易担心的小孩,所以我将线交你手中却也不敢飞得太远。

    希望你下辈子不要改名,这样我会好找你一点。

    谁的寂寞覆我华裳,谁的华裳覆我肩膀。

    “Eyes are raining for her,heart is holding umbrella for her,this is love”。,眼睛为她下着雨,心却为她打着伞,这就是爱情。

    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回头发现,你不见了,忽然我乱了。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他们似乎从没有正式地告别过,而每一次都是绝别。

    有没有那么一个人,曾经让你发了疯的想,现在却拼了命的忘。

    没有受过伤的人,才会讥笑别人身上的伤痕。

    我不知道离别的滋味是这样凄凉,我不知道说声再见要这么坚强。

    年轻时我们放弃,以为那只是一段感情,后来才知道,那其实是一生。

    坚硬的城市里没有柔软的爱情,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

    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以,既然已成既然,何必再说何必。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有时,爱也是种伤害,残忍的人,选择伤害别人,善良的人,选择伤害自己。

    就是因为你不好,才要留在你身边,给你幸福。

    走得突然,我们来不及告别,这样也好,因为我们永远不告别。

    一个人自以为刻骨铭心的回忆,別人也许早已经忘记了。

    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如果一开始就是一种错误,那么为什么,它会错的那样美丽。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没有回忆的人生,未免苍白了一点。

    如果你给我的,和你给别人的是一样的,那我就不要了。

    不要那么相信回忆,里面的那个人,不一定同样想你。

    如果没法忘记他,就不要忘记好了,真正的忘记,是不需要努力的。

    原来只要是分开了的人,不论原来多么熟悉,也会慢慢变得疏远。

    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人永远不知道,谁哪次不经意的跟你说了再见之后,就真的不会再见了。

    我真的爱你,闭上眼,以为我能忘记,但流下的眼泪,却没有骗到自己。

    爱情不停站,想开往地老天荒需要多勇敢。

    我是你转身就忘的路人甲,凭什么陪你蹉跎年华到天涯。

    童年,只有在回忆中显现时才成就了那么完美。

    *惯难受,*惯思念,*惯等你,可是却一直没有*惯看不到你。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或许,我们终究会有那么一天:牵着别人的手,遗忘曾经的他。

    牵着我的手,闭着眼睛走你也不会迷路。

    昨天只是今天的回忆,明天只是今天的梦。

    你是我今生未完成的歌,唱不到结局却又难以割舍。

    你都如何回忆我,带着笑或是很沉默。

    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青春结伴,我已有过,是感恩,是满足,没有遗憾。

    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

    可能我只是你生命里的一个过客,但你不会遇见第二个我。

    [阅读全文]...

2022-01-19 16:20:05
  • 古代经典励志诗句 忆秦娥十首 志难挫, 鹰击长空万里阔

  • 励志,经典,古代
  • 古代经典励志诗句 忆秦娥十首(作者:白玉)

    1.言 志

    志难挫,

    鹰击长空万里阔。

    万里阔:

    力挽北斗,

    气吞日月。

    青山座座皆巍峨,

    壮心上下勇求索。

    勇求索:

    披荆斩棘,

    赴汤蹈火。

    2.少 年

    天将晨,

    雷声滚滚震忠魂。

    震忠魂:

    倾洒热血,

    造福万民。

    熊肝虎胆尚铄今,

    捷报纷飞传佳讯。

    传佳讯:

    今日少年,

    明朝伟人。

    3.中 年

    天将午,

    鹏程万里任崎岖。

    任崎岖:

    文能降龙,

    武能伏虎。

    百万壮士从天出,

    奋臂为我击天鼓。

    击天鼓:

    摧枯拉朽,

    势如破竹。

    4.老 年

    天将暮,

    凭栏望断天涯路。

    天涯路:

    日薄西山,

    大江东去。

    动如流水静如玉,

    天公劝我天边住。

    天边住:

    瑶台一梦,

    大彻大悟。

    5.送 年

    北风寒,

    北风南去何时还?

    何时还:

    才弃孤帆,

    又登客船。

    [阅读全文]...

2022-05-17 03:53:20
当前热门
忆秦娥名句 - 句子
忆秦娥名句 - 语录
忆秦娥名句 - 说说
忆秦娥名句 - 名言
忆秦娥名句 - 诗词
忆秦娥名句 - 祝福
忆秦娥名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