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纶的塞下曲古诗其6

关于卢纶的塞下曲古诗其6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卢纶的塞下曲古诗其6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卢纶的塞下曲古诗其6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卢纶的塞下曲古诗其6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1) 语录(4) 说说(5) 名言(630) 诗词(418) 祝福(1k+) 心语(139)

  • 塞下曲唐卢纶古诗(塞下曲其三唐卢纶古诗)

  • 唐·卢纶《塞下曲(其一)》(书法作品为自创,文字、图片来自网络)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注释】

    ①塞下曲:唐代乐府名。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属《横吹曲辞》。此诗一题《和张仆射塞下曲》,共六首,这里选其中四首。

    ②鹫(jiù):大雕。

    ③翎:羽毛。

    ④金仆姑:箭名。

    ⑤燕尾:旗帜形似燕尾的部分。多以帛续之。。

    ⑥蝥弧(móu hú):此指绣在旗帜上的一种纹样。旗名。

    ⑦独立:犹言屹立。

    ⑧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翻译】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

    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作品简介】

    《塞下曲·其一》由卢纶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第一首。写将军动员出发时,整队军营发令时的情景,颂扬了将军的威风和军容的严整,场面壮观,声势浩大。

    【作品背景】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一首,写将军发布军令时的情景。战士们整装列队待命出发,军容整肃,以显示主帅威严。下面的场面是将军一人发布命令,千军万马同声响应。诗人用“独立”和“千营”对比写出了官兵一致、团结作战的动人场景。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作者简介】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卢纶祖上、*世官皆不显,曾祖父为永宁令,祖父为济州司马,父亲为临黄县尉,他的亲属也大多为县丞、县尉之类的小官。这种介于达官阶层和士民阶层之间的社会地位,使他既有依附达官贵人、以诗干进的一面,又有了解社会现实、创作优秀作品的一面。卢纶的诗,早年即以“舟人夜语觉潮生”为人称道。直至垂暮之年,文学才华也未消歇,《塞下曲》成为诗歌史上的千古名作。在大历十才子中,他一生虽不得意,但去世最晚,所以对改变当时文体、诗风的影响也就最大。

    卢纶的诗,以五七言*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但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如《塞下曲》等,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他年轻时因避乱寓居各地,对现实有所接触,有些诗篇也反映了战乱*民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萧条,如《村南逢病叟》。其他如前期所作七律《晚次鄂州》,写南行避安、史乱的旅途夜泊心情和体验,真实生动,感慨深长。七言歌行《腊日观咸宁王部曲擒虎歌》描绘壮士与猛虎搏斗,写得惊心动魄,虎虎有生气。清代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说:“大历诸子兼长七言古者,推卢纶、韩□,比之摩诘(王维)、东川(李颀),可称具体。”

    今存《卢户部诗集》10卷,收入《唐诗百名家全集》。又有明正德刊本《卢纶诗集》3卷,收有10卷本及《全唐诗》佚诗5首。《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旧唐书·卢简辞传》和《新唐书·文艺传》。

    附赛大家集字帖:

    [阅读全文]...

2022-02-01 00:03:26
  • 塞下曲唐卢纶古诗插画139句

  • 经典
  • 冬天古诗配画图片大全

      又到了一年的冬天,一场场风又与我们不期而遇。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冬至夜怀湘灵》

      唐·白居易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冬夕》

      唐·岑参

      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

      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

      《初冬夜饮》

      唐·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冬夜送人》

      唐·贾岛

      *明走马上村桥,花落梅溪雪未消。

      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无限路迢迢。

      《穷冬曲江闲步》

    [阅读全文]...

2022-06-20 08:05:06
  • 塞下曲卢纶其二古诗意思(塞下曲其二原文赏析及诗意)

  • 诗意
  •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有名的大将军,他们保家卫国,上阵杀敌,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成为很多人敬仰的偶像。唐朝诗人卢纶就十分崇拜汉朝的“飞将军”李广。

    那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了,但是各地藩镇的势力还很强大,动不动就发生战争,卢纶就希望自己能够在军营中效力。正巧,唐朝的一位很有名的大将军浑瑊(jiān)那里缺人,就把他招去当了元帅府的判官。

    军营里的生活让卢纶灵感爆发,他又想起了自己的偶像李广将军,有了军营的生活经历,他就可以写一些李广将军的故事了。他记得曾经在《史记·李将军列传》里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晚上,李将军带着卫兵巡逻,忽然发现在昏暗的密林深处,风吹得草不停的晃动,感觉草里好像有东西。为了避免危险,将军拿出弓箭,一箭射了过去。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箭射过去之后,草木也不动了,但是因为天太黑,什么都看不清楚,将军就带着卫兵回营了。

    第二天一大早,将军又带着人去树林中查看,只见那只箭深深地射进了一块石头的棱角里,“*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得是多大的力量啊!

    卢纶心想李将军这么大的力量,敌人如果知道了一定会吓得逃跑的,不知道李将军还能不能找到他们呢?想知道答案就去《塞下曲(其三)》中看看吧。

    这首诗采用了用典的手法,写将军夜猎的情景,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记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李广出外打猎,看到草丛中有石头,以为是老虎就用箭去射,结果箭头没在草丛中看不见了,走*去看原来是将箭射进了石头里。”通过引用典故将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阅读全文]...

2022-03-29 03:51:21
  • 塞下曲卢纶拼音版古诗(塞下曲原文赏析及翻译)

  • 如何给小孩进行古诗词启蒙呢?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儿子2岁半的时候,一次我想教他背诗。他根本就不听,自己跑一边玩去了。我就表现地很爱看书的样子,并且大声读诗。但是仍然没有吸引他。我就反复读,他玩着玩着就跟着我念叨一句,一会儿又跟着念叨一句。第二天,我提一个字,他竟然能把整句说出来。几天后竟然能连着说下来。原来古诗词启蒙和英文启蒙是一样的,就是多听。

    我整理了小学必背的古诗词,跟我一起每天一首古诗词启蒙吧。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作者

    卢纶:唐代诗人。字允言。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后官至检校户部郎中。有《卢户部诗集》。

    翻译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阅览更多小学必背古诗词,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品智女人”。

    [阅读全文]...

2022-01-31 15:42:55
  • 卢纶:塞下曲·鹫翎金仆姑

  •   《塞下曲·鹫翎金仆姑》

      作者:卢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注释:

      1、鹫:大鹰;

      2、翎:羽毛;

      3、金仆姑:箭名。

      4、燕尾:旗上的飘带;

      5、蝥弧:旗名。

      译文: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

      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

      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

      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赏析:

      这组诗,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诗是歌咏边塞景物。第一首写将军动员出发时的声势。

    [阅读全文]...

2022-03-02 08:43:37
  • 卢纶《塞下曲》赏析译文及鉴赏

  • 卢纶《塞下曲》赏析译文及鉴赏

      《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作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卢纶《塞下曲》赏析译文及鉴赏,希望大家喜欢。

      《塞下曲》原文

      唐代: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译文

      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大雁惊飞,单于的军队想要趁着夜色悄悄潜逃。

      正想要带领轻骑兵一路追赶,大雪纷纷扬扬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塞下曲》注释

      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月黑:没有月光。

      单于(chán 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遁:逃走。

      将:率领。

      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逐:追赶。

      满:沾满。

      《塞下曲》鉴赏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单于夜遁逃”,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的必胜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不仅仅因为轻骑快捷,同时也显示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鉴赏二

      这是一首描写守关将士夜追逃兵的诗,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只有短短20个字,却饱含了大量的信息,激发读者产生无穷的想象。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场面,但通过读诗,完全可以通过领悟诗意和丰富想象,绘出一幅金戈铁马的战争画图来。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这样的景是难于刻画的:“月黑”,则茫无所见;“雁飞高”,则无迹可寻。雁飞而且高。是由声音觉察到的。这样的景,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正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直接逼出下句“单于夜遁逃”来。单于本是古匈奴的君主,这里借指敌军统帅。敌军在夜间行动,应当有各种可能。然而诗人但谓“单于夜遁逃”。读诗至此,顿觉一股豪迈之情扑面而来。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夜色的掩护仓惶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必胜的信念,足令读者为之振奋,于上句造成的神秘气氛中,发一惊采。敌酋遁去,我军纵兵追擒,这是自然的发展。

      三、四句写己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欲将轻骑逐”,是追兵将发而未发。不用大军而仅派“轻骑”,绝不仅仅因为快捷,同时也还显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仿佛敌人已是瓮中之鳖,只须少量“轻骑”追剿,便可手到擒来。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虽然站立不过片刻。而大雪竟落满弓刀。“大雪满弓刀”一句,又发惊采,将全诗意境推向高潮。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这是一幅非常动人的画图:在静谧中蕴藏着呐喊,在昏暗中酝酿着闪电。虽然是在漆黑的夜间,勇士们被白雪勾画出的英姿仍然是“焕尔触目”。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读者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虽然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塞下曲》创作背景

      作者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人生和仕途都极为不顺。朱泚之乱过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提拔卢纶为元帅府判官。在军营中,卢纶看到的都是雄浑肃穆的边塞景象,接触到的都是粗犷豪迈的将士,故而创作了这首边塞诗。

      《塞下曲》作者介绍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卢户部诗集》。

      《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描写了边塞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反战思想。第二首从凄凉的环境着手,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第三首诗记述了一次征战的全过程,充分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对戍边普通士卒的深深同情。第四首诗写一位将军因战殉国后被埋葬的场面,透露出了作者对朝廷对有功将士的不公,以及对连年征战的批判。

      作品鉴赏

      其一

      唐代边事频仍,其中有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也有许多拓地开边的非正义战争。这些战事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无休止的穷兵黩武。主要由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同时也有统治者煽动起来的某些人的战争狂热作祟。这首小诗,显然是对后者的功诫。

      这首诗可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为第一层,描绘边塞的秋景。作品所写是“八月萧关道”的景象,但诗人首先描绘的则是一幅内地的秋色图:“蝉鸣空桑林”,绿色的桑林叶落杈疏,显得冷落而萧条,又加之寒蝉的鸣叫,更寒意大起,诗中的主人公就在这样的季节踏上奔赴萧关的道路,走出一个关塞又进入另外一个关塞,边塞的景色就更为凄凉不堪了:他看到的只是“处处黄芦草”。诗人先以内地的秋景为衬垫,进而将边塞的秋景描写得苍凉之极,其用意在于暗示战争的残酷和表达诗人对此的厌恶之情。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表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其二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2][5][6]

      其三

      第三首诗记述了一次征战的全过程,从征兵到战斗结束,充分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对戍边普通士卒的深深同情。

      前两句记述将军领旨征兵,暗示了这是一次规模浩大的会战,统兵者权倾一时,名耸天下。第三、四句写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而大军沿途经过的州郡也预先按制迎送。这四句描写声势浩大,为下文伤亡之重做了铺垫。接着写出征的结果:参战的几万将士无一生还。虽然言语浅白,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纷纷”,将慷慨赴死的悲壮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但这些戍卒的生命又不同草芥。作者隐愤难*,发出了“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的呼声,这是作者那颗忠直爱国殷殷之心的自然流,虽然这次惨败,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最后两句含蓄地揭示了这次惨败的重要原因,即战略物资奇缺,以步兵之帅与强大的游牧骑兵部落在广漠里作战,必然失败。所谓兵者,国之大事,不得已而用之,战前不作充分的准务,就仓促应战,其失败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两句也含蓄地讽刺了唐王朝视战争如儿戏的草菅人命行为。[2]

      其四

      第四首前两句以汉朝霍去病代指唐朝立下赫赫战功的边疆将领。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将军。然后写将军的部下都前来祭奠他,他的死讯使广大的北方边境为之震动。这四句从侧面烘托了将军生前深孚众望,深受士卒爱戴,威震边疆的名将风采,他的死是天下百姓的一大损失。

      第五、六句写了忠实的部曲在将军生前随他转战北方广大而漫长的边境地带,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今将军去世,他们的功勋人多被取消了,而且他们所率领的部队不久也会被调离开去。接着写将军的旧部们虽被剥夺了功勋,但还将被派往别处的的边地驻防,他们悲愤不已,却也只能是对天痛哭。

      全待叙事严整有序,笔力雄健奔放,格调悲壮沉雄,诗人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记录了一位将领的丧葬场面,并由此而折射出军队之中由于有功难赏,致使英雄流涕的不公*现像,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深刻的内部矛盾,对有功将士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更遣”二字值得玩味,愈显朝廷对有功将士的不公,扼腕叹息。

    [阅读全文]...

2022-03-21 05:24:08
  • 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

  • 塞下曲·林暗草惊风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注释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边角。

      译文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赏析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阅读全文]...

2022-05-20 01:51:32
  • 卢纶《塞下曲》的作品鉴赏

  • 写于卢纶的人生和仕途都极为不顺,早年间他多次应举不第,后经元载、王缙等举荐才某的管职。朱泚之乱过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提拔卢纶为元帅府判官。这是卢纶边塞生活的开始,在军营中,卢纶看到的都是雄浑肃穆的边塞景象,接触到的都是粗犷豪迈的将士,故而创作了这首边塞诗。

      这首诗只有短短20个字,却饱含了大量的信息,激发读者产生无穷的想象。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场面,但通过读诗,完全可以通过领悟诗意和丰富想象,绘出一幅金戈铁马的战争画图来。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这样的景是难于刻画的:“月黑”,则茫无所见;“雁飞高”,则无迹可寻。雁飞而且高。是由声音觉察到的。这样的景,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正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直接逼出下句“单于夜遁逃”来。单于本是古匈奴的君主,这里借指敌军统帅。敌军在夜间行动,应当有各种可能。然而诗人但谓“单于夜遁逃”。读诗至此,顿觉一股豪迈之情扑面而来。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夜色的掩护仓惶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必胜的信念,足令读者为之振奋,于上句造成的神秘气氛中,发一惊采。敌酋遁去,我军纵兵追擒,这是自然的发展。“欲将轻骑逐”,是追兵将发而未发。不用大军而仅派“轻骑”,绝不仅仅因为快捷,同时也还显示厂一种高度的自信。仿佛敌人已是瓮中之鳖,只须少量“轻骑”追剿。便可手到擒来。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虽然站立不过片刻.而大雪竟落满弓刀。“大雪满弓刀”一句,又发惊采,将全诗意境推向*。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这是一幅非常动人的画图:在静谴中蕴藏着呐喊,在昏暗中酝酿着闪电。虽然是在漆黑的夜间,勇士们被白雪勾画出的英姿仍然是“焕尔触目”。“离首即尾、离尾即首”虽然是绝句的难点,但诗人倘能大胆剪裁,巧妙构思,抓住典型环境与典型场景,完全能够写出精采的佳作。

    整理:wjl201604

    [阅读全文]...

2021-12-20 01:54:54
  •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全诗翻译赏析

  •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全诗翻译赏析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是唐代诗人卢纶的组诗作品。这六首诗通过写将军发令出征、夜巡射虎、雪夜慑敌、奏凯庆功、宴舞狩猎等场面,表现了边塞真实生动的军旅生活与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性格情怀,将边关将士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磅礴气势描绘得生灵活现,跃然纸上。全组诗既是一个整体,而每一首又都能独立成章,内容丰满,寓意隽永,气势雄阔。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全诗翻译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这两句是说,将军站在那里一声号令,千军万马,万众一心,一起行动。聊聊十字,把一支军队动员出发时的雄壮整肃的气势,严明的军纪和主帅的形象,都描写了出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艺术感染力很强。

      原文

      出自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之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注释

      1、张仆射:一说为张延赏,一说为张建封。塞下曲:古时的.一种军歌。

      2、鹫翎:箭尾羽毛。金仆姑:神箭名。

      3、燕尾:旗的两角*,若燕尾状。蝥(máo,一说音wù)弧:旗名。

      4、独立:犹言屹立。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千营:形容部队众多。

      共一呼:按一个命令行动。

      参考译文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赏析

      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 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燕尾绣蝥弧”,是写将军手执的旗臶。“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臶,《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臶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发布新令。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轻轻一扬,就“千营共一呼”,在整齐而雄壮的呐喊声中,“千营”而“一”,充分体现出军队纪律的严明,以及将军*时对军队的严格训练,显示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力。这一句看似**叙述,但却笔力千钧,使这位将军的形象更为丰满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五言绝句中,像这首诗这样描写场面如此壮阔,声势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见。前两句对仗工整,在严整中收敛力量;后两句改为散句,将内敛的力量忽然一放,气势不禁奔涌而出。这一敛一放,在极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阅读全文]...

2021-12-26 16:19:22
卢纶的塞下曲古诗其6 - 句子
卢纶的塞下曲古诗其6 - 语录
卢纶的塞下曲古诗其6 - 说说
卢纶的塞下曲古诗其6 - 名言
卢纶的塞下曲古诗其6 - 诗词
卢纶的塞下曲古诗其6 - 祝福
卢纶的塞下曲古诗其6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