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林的古诗

关于播放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播放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播放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播放林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 语录(2k+) 说说(5k+) 名言(600) 诗词(50) 祝福(1k+) 心语(52)

  • 《题西林壁》古诗

  • 阅读
  • 《题西林壁》古诗

      导语:《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它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供各位参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原诗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阅读全文]...

2022-07-15 21:24:18
  • 描写山林的古诗

  • 描写山林的古诗

      古体诗是与*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描写山林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1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4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为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6鸟鸣涧

      作者: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7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夏日山中

      作者: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9独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0终南山

      作者:王维

      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11三峡

      作者: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通:缺;重岩一作:重峦)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同:泝;暮到一作:暮至)

    [阅读全文]...

2022-05-20 22:32:21
  • 古诗大林寺桃花

  • 桃花
  • 古诗大林寺桃花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大林寺桃花,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通古诗,知道作者。

      2.能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3.能流利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录音、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学*《大林寺桃花》

      1.出示古诗,师范读

      2.简介白居易,背诵白居易的古诗

      3.小组学*

      (1)读通全诗,读得正确

      (2)理解诗意

      4.大组交流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意:农历四月,庐山脚下落红满地,浓绿深深——温柔的春天悄悄地离去了。我登上香炉峰顶的大林寺,那巍峨庄严的寺墙内,竟然会有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那灼灼似火的花朵映衬着杏电影的院墙,荡漾着浓浓的春意。我正在感叹归去的春天无处可寻,想不到可爱的春天,却调皮地东躲*,偷偷地跑到这深山的古寺中来了!

      (3)齐读古诗

      5.试背诵

      二.学*《稻田》

      1.出示古诗,师范读

      2.小组学*

      (1)读通全诗,读得正确

      (2)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意:春天的江南水乡,充满了绿色的盎然生机。碧绿的春水涨满了春前的池塘,极目望去,田野上肥壮的稻秧无边无际地向天边延伸,仿佛与低垂的云脚连成了一片。更有那浑身洁白、宛如片片雪白的鹭鸶,破云如雾,来到了精美无比的画屏般的江南水乡嬉戏飞翔。

      (3)齐读古诗

      4.背诵古诗

      大林寺桃花作与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也是白居易的名诗之一。

      大林寺桃花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拼音

      dà lín sì táo huā

      rén jiān sì yuè fāng fēi jìn ,shān sì táo huā shǐ shèng kāi 。

      zhǎng hèn chūn guī wú mì chù ,bú zhī zhuǎn rù cǐ zhōng lái 。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⑶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⑷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阅读全文]...

2022-07-30 11:12:46
  • 关于春天树林的古诗

  • 春天,文学
  • 关于春天树林的古诗

      我漫步在林间,鸟语花香,诸多自然奇景让我彻底陶醉了。大森林风景如画,是一个天然的巨大宝库,我们应该热爱它、保护它。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天树林的古诗,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云锁嫩黄烟柳细,风吹红蒂雪梅残。——出处:阎选《八拍蛮·云锁嫩黄烟柳细》

      2、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出处:谢逸《江神子·杏花村馆酒旗风》

      3、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出处:杨万里《新柳》

      4、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出处:韦应物《东郊》

      5、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出处:刘方*《代春怨》

      6、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出处: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7、杨柳千条拂面丝,绿烟金穗不胜吹。——出处:温庭筠《题柳》

      8、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出处:秦观《画堂春·春情》

      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碧湖湖上柳阴阴,人影澄波浸,常记年时欢花饮。——出处:杨果《小桃红·碧湖湖上柳阴阴》

      11、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出处:杨万里《小池》

      12、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出处:佚名《青青河畔草》

      13、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出处:黄庭坚《南歌子·槐绿低窗暗》

      14、为*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出处:白居易《青门柳》

      15、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出处:李商隐《夕阳楼》

      16、白鸟朱荷引画桡,垂杨影里见红桥,欲寻往事已魂消。——出处:王士祯《浣溪沙·红桥》

      17、宠柳娇花寒食*,种种恼人天气。——出处: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18、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出处:张敬忠《边词》

      19、短长亭子短长桥,桥外垂杨一万条。——出处:钱枚《忆王孙·短长亭子短长桥》

      20、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出处: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21、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出处: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22、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出处:杨巨源《城东早春》

      23、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出处:薛道衡《昔昔盐》

      24、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出处: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25、小立红桥柳半垂,越罗裙飏缕金衣。——出处:纳兰性德《山花子·小立红桥柳半垂》

      26、*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一尊心事百年期。——出处:姜彧《浣溪沙·山滴岚光水拍堤》

      27、日落谢家池馆,柳丝金缕断。——出处:韦庄《归国遥·春欲晚》

      28、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出处:崔颢《黄鹤楼》

      29、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出处:贾至《春思二首·其一》

      30、东风静、细柳垂金缕。——出处:万俟咏《三台·清明应制》

      31、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出处:贾岛《题李凝幽居》

      32、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出处: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

      33、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出处: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34、君行四月草萋萋,柳花桃花半委泥。——出处:纳兰性德《送荪友》

      35、最是多情汴堤柳,春来依旧带栖鸦!——出处:曾棨《维扬怀古》

      36、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出处:杜甫《后游》

      37、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出处:吴文英《唐多令·惜别》

      38、门外垂杨岸侧,画桥谁系兰舟。——出处:万俟咏《木兰花慢·恨莺花渐老》

      39、槐柳野桥边,行尘暗马前。——出处:齐己《送人游塞》

      40、垂柳依依惹暮烟,素魄娟娟当绣轩。——出处:王元鼎《凭栏人·闺怨》

      41、台榭空蒙烟柳暗,白鸟衔鱼欲舞。——出处:纳兰性德《摸鱼儿·午日雨眺》

      42、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踏歌声。——出处: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43、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出处:张孝祥《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44、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出处:白朴《天净沙·春》

      45、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出处:王维《洛阳女儿行》

      46、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匆忙分离去。——出处:惠洪《青玉案·绿槐烟柳长亭路》

      47、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出处: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48、梅片作团飞,雨外柳丝金湿。——出处:雷应春《好事*·梅片作团飞》

      49、离恨远萦杨柳,梦魂长绕梨花。——出处:刘迎《乌夜啼·离恨远萦杨柳》

    [阅读全文]...

2022-01-27 22:44:40
  • 《题裴晋公林亭》古诗鉴赏

  • 《题裴晋公林亭》古诗鉴赏

      古体诗是与*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裴晋公林亭》古诗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题裴晋公林亭》作品介绍

      《题裴晋公林亭》的作者是温庭筠,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78卷。

      《题裴晋公林亭》原文

      题裴晋公林亭

      作者:唐·温庭筠

      谢傅林亭暑气微,山丘零落閟音徽。

      东山终为苍生起,南浦虚言白首归。

      池凤已传春水浴,渚禽犹带夕阳飞。

      悠然到此忘情处,一日何妨有万几。

      《题裴晋公林亭》注释

      ①裴晋公:裴度。度封晋国公。大和八年(834),裴度徙东都留守,时中官用事,国事目非,度不复以出处为意,于东都洛阳午桥庄创别墅,名绿野堂,花木万株,中立凉台暑馆,极园林之胜。白居易、刘禹锡等,皆从之游。见《旧唐书》本传。

      ②谢傅:谢安卒,赠太傅。此喻裴度。

      ③《晋书·谢安传》载,安卒,其甥羊昙经安居所西州门,以马策叩扉,诵曹子建诗:“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閟音徽:音容不存。

      ④谢安隐居东山,年四十馀,桓温请为司马,将发新亭,中丞高裕戏之曰:“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谢安字)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见《晋书》本传。

      ⑤魏晋南北朝时中书省设于禁苑,称凤凰池。唐代宰相称同中书门下*章事,故诗文中每以凤凰池指中书省或宰相。此池凤含有双关之意,隐指宰相。

      ⑥万几:亦作万机。指日常的纷繁政务。《尚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

      《题裴晋公林亭》作者介绍

      温庭筠(约812年-866年),是唐代诗人,又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词风浓绮艳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有“温李”之称,但其成就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来说,都不如李商隐。他当时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

      温庭筠的先世温彦博虽是宰相,而温庭筠是温彦博的裔孙。可是,到了温庭筠的时候,其家世已衰微。温庭筠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经常出入于相府。同时与段成式两家颇睦,互通诗文,辑为《汉上题襟集》,温庭筠遂将女儿嫁给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温庭筠作为词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兰》、词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现存的《花间集》收集了66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温庭筠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310余首,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吴文英等多受他影响。

      《题裴晋公林亭》繁体对照

      卷578—57題裴晉公林亭溫庭筠

      謝傅林亭暑氣微,山丘零落閟音徽。

      東山終為蒼生起,南浦虛言白首歸。

      池鳳已傳春水浴,諸禽猶帶夕陽飛。

      悠然到此忘情處,壹日何妨有萬幾。

    [阅读全文]...

2021-12-08 02:04:56
  • 描写山林美景的古诗

  • 美景,写作
  • 描写山林美景的古诗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描写山林美景的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4、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为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6、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7、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夏日山中(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9、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0、终南山(王维)

      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一、《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宋)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二、《登庐山五老峰》

      李白(唐)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三、《次北固山下》

    [阅读全文]...

2022-07-26 12:59:14
  • 古诗大林寺桃花带拼音

  • 桃花,文学
  • 古诗大林寺桃花带拼音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大林寺桃花带拼音,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林寺桃花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拼音

      dà lín sì táo huā

      rén jiān sì yuè fāng fēi jìn ,shān sì táo huā shǐ shèng kāi 。

      zhǎng hèn chūn guī wú mì chù ,bú zhī zhuǎn rù cǐ zhōng lái 。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⑶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⑷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⑸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

      该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 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 的缘故。

      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一般说, 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庐山海拔高度约1 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原高出1 100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

      对于这个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是无法理解的。这从他在《游大林寺序》中所写的一段话“大林穷远,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风候,与*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一世界者”,可以证明。 其实,气温垂直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不仅在庐山是这样,就是在别处也不例 外。试以喜马拉雅山在我国境内一段山地为例,位于山地东南谷地的察隅、墨脱一带,由于海拔较低,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可以种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温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 000米处,气温下降、雨水减少,只能种青裸、小麦一类作物;再往上,则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场;雪线以上则因终年积雪、气候恶劣,除了偶尔长着几棵雪莲以外,啥植物也长不了。可见,在山地地区,植物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与山地气候要素一一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变异分不开的。所以山地地区的气候就表现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了。

    [阅读全文]...

2022-06-24 18:46:54
  • 描写春天竹林的古诗

  • 春天,文学
  • 描写春天竹林的古诗

      那满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竹子,一走进竹林,你就会闻到淡淡的清香。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春天竹林的古诗,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于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2、《书舍竹》

      宋·蔡确

      窗前翠竹三竿,萧洒风吹满院寒。

      常在眼前君莫厌,化成龙去见应难。

      3、《员当谷》

      宋·苏辙

      谁言使君贫,已用谷量竹。

      盈谷万万竿,何曾一竿曲。

      4、《和师厚栽竹》

      宋·黄庭坚

      大隐在城市,此君真友生。

      根行辰日斫,笋要上番成。

      龙化葛陂去,风吹阿阁鸣。

      草荒三径断,岁晚见交情。

      5、《新竹》

      宋·惠洪

      琅干数本倚墙阴,新笋均条忽作林。

      昨日小轩添得境,却烦佳月碎筛金。

      6、《种竹子题爱心亭》

      宋·范成大

      洒扫宣华舍此君,烟中月下绿生尘。

      他年上叶清风满,莫忘今年借宅人

      7、《新竹》

      宋·朱熹

      春雷殷岩际,幽草齐发生。

      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

      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8、《云溪观竹戏书二绝句》

      宋·陆游

      气盖冰霜劲有余,江边见此列仙癯。

      清寒直入人肌骨,一点尘埃住得无。

      溪光竹色两相宜,行到溪桥竹更奇。

      对此莫论无肉瘦,闭门可忍十年饥。

      9、《新竹》

      宋·杨万里

      青士何年入大荒,羽仪禁者立如墙。

      锦绷半脱娟娟玉,粉节新涂拂拂霜。

      带雨小酣三日后,出墙忽喜一梢长。

      今年秋闰防多署,剩借先生格外凉。

      10、《移竹》

      宋·辛弃疾

      每因种树悲年事,待看成阴是几时。

    [阅读全文]...

2022-04-14 14:19:58
  • 诗名含有林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林字的诗词

  • 为林执中赋茂林十咏 其九 松菊流芳

    王恭〔明代〕

    琴边霜菊袭人芳,鸟外寒松落幔凉。若道丘园心赏薄,渊明何事忆柴桑。

    为林执中赋茂林十咏 其十 桑麻积翠

    王恭〔明代〕

    半亩桑麻绕舍青,雨馀晴翠入閒庭。春来多少生生意,分付林扉昼莫扃。

    同林少宗伯林少司成游灵谷寺

    李孙宸〔明代〕

    暖香新绿满东林,雅会真谐物外心。定里风幡传妙偈,空门山水送清音。

    花光艳日留人醉,莺语将春入柳深。兴洽未须归骑促,晚来松磴共登临。

    为林执中赋茂林十咏 其八 蕉台夜雨

    王恭〔明代〕

    云影蕉台秋气清,半檐凉雨夜深情。湘帘不卷犹残醉,遍向萧萧叶上声。

    为林执中赋茂林十咏 其四 梅边对易

    王恭〔明代〕

    三绝韦编理尚玄,若为残帙究先天。卷帏坐对梅花月,悟得羲皇未画前。

    为林执中赋茂林十咏 其五 烹葵邀客

    王恭〔明代〕

    竹里烹葵挂马鞭,松间敲火起孤烟。谁知半向林中榻,无限风流寄辋川。

    和林叔己咏福寿林塘韵谢杨守举状

    陈淳〔明代〕

    漳台最尊第一峰,分支福寿飞双虹。寿山左蟠气葱葱,福山右峙状窿窿。中有洞壶出尘踪,景物簇聚造化功。不减杜陵门城东,未数漆园旧崆峒。高人卓荦关西公,神仙识趣清瀛蓬。疏瀹寒泉众流潨,刮筑岩石群山嵩。涤洿剔秽辑和冲,飞甍敞栋势如穹。福寿林塘扁其中,银钩铁画灿黑松。以次亭榭随窠空,各各标揭题疎通。濯缨一点尘不丛,澄澄北绕冰壶融。新绿东开青藻芃,磨铜彻底莹渊衷。水竹环之翠垂弓,波光暗射惊鱼虫。西问荷花满地红,千枝万朵烂烧空。行行半山杖履逢,小憩*章景异同。绝巅奇观趋阴朦,四方八达辉明珑。俯瞰闤闠罔利翁,徒登垄断夸嵷嵷。主人绿鬓碧方瞳,寿山嵳峩福海洪。济川才具如飞{舟同},须游凤池职乃充。能苏民瘼如香藭,须从禁苑驰华骢。况屡乘麾天眷隆,阳春脚布随处丰。自当九二任发蒙,均陶生民天降侗。未应山人邀渤仝,登高临清玩曨曈。西邻隐雾有约鼨,欲化龙虎九霄翀。卵翼之恩始而终,端赖余福锡厥躬,庶几攀附于飞雄。

    和林叔己咏扬守福寿林塘之韵

    陈淳〔明代〕

    史君幽趣钟灵台,胸中台画如天开。居閒薄发林塘胜,根原福寿两山来。石骨旁峙虎蹲踞,泉脉下绕龙瀊洄。高低随巧结亭榭,收拾造化成锦堆。绯黄紫绿献态度,纤洪浓淡敷条枚。四时春色常在目,嘘咻无用邹律催。那么禁林凤池上,须君缓步锵鸣瑰。讵容袖手此山下,龟朋鹤侣相追陪。

    和林堂长及林教龙门三滩之什

    陈宓〔宋代〕

    渴绝河流几万年,如何枵腹卧大湫。挟风长使天难暑,嘘气能令岁有秋。倦客拟将陪杖屦,高村赢得擅林丘。*生不为鲈鱼鱠,笑看儿童理钓钩。

    倪云林秋林山色图

    弘历〔清代〕

    元称四大家,逸品推倪迂。师承自北苑,笔与造化俱。

    小景夙所见,秋林位置殊。一扫了了*,不失太古初。

    峣峰既隐轸,雄霓时卷舒。疑有风吹林,已见波绉湖。

    不宁供游历,此中乃可居。画禅大法眼,岂伊邪许徒。

    因忆乔林乔,未识渔庄渔。得陇而望蜀,知足其谁乎。

    呵冻志长言,聊以适三馀。

    [阅读全文]...

2022-06-21 02:28:00
  • 题西林壁古诗词鉴赏

  • 题西林壁古诗词鉴赏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词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⑵,远*高低各不同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⑸。

      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题西林壁》诗意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题西林壁》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面。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7】缘:因为;由于。

      【8】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作品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的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这里不仅冈峦环列,山峰多达九十余座,而且长年云雾缭绕,烟雨弥漫。她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文人骚客讴歌不已。唐朝诗人钱起这样写道: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

      庐山的风雨云雾使诗人感到惊异骇怪。庐山如此神奇莫测,似乎在于云烟雾霭的作用。然而北宋大诗人苏轼却以他独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这便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其实,十几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于是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在这里,诗人透过云雾的迷纱打算直接体认庐山本体。你看,他从横里看观察,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岭;再从侧面端详,则是座座奇峰。无论是从远处望,*处看,还是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见景象全然不同。然而苏轼并没有象其他诗人那样仅仅止于惊叹和迷惘,而是进一步地思索:人们所看到的万千异态毕竟是局部景致,而并非庐山的本来面目。原因就在于游人未能超然庐山之外统观全貌,一味山间留连,“见木不见林”,自然难见其本象。

      结尾二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难道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吗?小而言之,我们研讨某个问题时,不是也有因为钻牛角尖而陷入困境的吗?我们从事某项工作时,不是有时也由于纠缠一些枝节而难以自拔吗?大而言之,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常常也有限于某一局部或某一方面的偏见而未能着眼于全局,把握不住客观事物本质吗?……这一切不都是由于当事者“身在此山中”,因而“不得庐山真面目”的结果吗?这种种人生境遇与游人看山不得其法何其相似啊!

    [阅读全文]...

2022-04-09 05:26:37
播放林的古诗 - 句子
播放林的古诗 - 语录
播放林的古诗 - 说说
播放林的古诗 - 名言
播放林的古诗 - 诗词
播放林的古诗 - 祝福
播放林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