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漠长河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大漠长河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大漠长河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大漠长河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赏析:
《使至塞上》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于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做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表达了诗人的抑郁、愤懑、孤独、寂寞之情,和希望边疆*定的感情。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此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于诗人,是正比,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打磨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
归雁
心中的嫣然
一、译文:
(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像随风远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说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单车:轻车简从 问:出使 边:边塞
征蓬:被风卷起远飞的蓬草,这里借以自喻。 大漠:辽阔的沙漠。
孤烟:指烽烟,古代边境报警或报*安的信号。
长河:指黄河。 逢:碰上。 候骑:巡逻侦察的骑兵。
燕然:古山名。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单于,曾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二、赏析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交代了什么内容?
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了边塞的遥远辽阔。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 诗人自己 ,表达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情感。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雁”自比,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内心的孤寂飘零之感,内心幽微难言激愤抑郁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孤寂的思乡之情。
拓展: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这两句诗写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内心的孤寂与抑郁。
拓展: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特点: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3、拓展: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即可)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孤寂的情感。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画面: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又大又圆的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5、(1)“直”和“圆”的妙处:
“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 “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感。这两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雄奇壮观,也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孤寂之情。
“大”写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的浩瀚无边; “孤”写出了边塞的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2)简要分析颈联景色的特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放眼望去,广阔无垠的大漠中,远处烽火台有一缕孤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期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此句选取了塞外特有的景物“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描绘了雄浑辽阔,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
6、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运用典故。引用“窦宪大破单于军,登上燕然山,刻石勒功”的典故,概括了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决心。
7、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8、诗词主旨
本诗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突出了大漠雄浑的气势,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内心的孤寂和抑郁,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或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an韵,韵脚分别是边、延、天、圆、然。
B.“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其中“属国”指附属国。
C.“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既运用了对偶,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同时写景与叙事相融合,流露了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孤寂落寞的情感。
D.全诗借景抒情,记述了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解析] “属国”指“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
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首诗的意思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上风尘滚滚,遮天蔽日。战士们高举着半卷的红旗出了辕门。先头部队昨晚在洮河北岸与敌人激战,现在已经传来捷报,活捉吐谷浑了。
这是盛唐诗人王昌龄用乐府体写的组诗《从军行》,一共有七首,这是其中的第五首。诗中处处洋溢着战斗的豪迈气概和乐观情绪。
这首诗写的是一支后续部队因前线军情紧急,急忙去增援前军的故事。诗的前两句写塞外环境非常恶劣,无边无际的荒漠上风沙扑面而来,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漫天的风沙吹得日色惨淡,黯然无光。大白天就像黄昏一样,能见度非常低。可是战士们非常勇敢,对这种恶劣的天气一点也不在乎。一听说先头部队正在和敌人激战,立刻准备增援。为了行动迅速,减少行军时的阻力,他们干脆把红旗半卷了起来,一下子就冲出了辕门。
后面两句写没有想到战斗居然出人意料地顺利。战士们刚刚走到半路,还没来得及到达指定地点,就已经传来战斗已经胜利结束的消息,连敌军首领都被活捉了。诗人的自豪之情跃然纸上。这也从侧面描写了唐军战斗力非常强大,先头部队的战士们作战非常勇敢,不等增援部队到达,就已经干脆利落地结束了战斗。
诗中的洮河在现在的甘肃省境内,以前唐朝军队经常和西北少数民族在这里交战,因此这个地名经常出现在唐诗中。吐谷浑是西域鲜卑族国名,这里代指他们的首领。
这首诗写得非常雄浑,盛唐气象跃然纸上,盛唐诗人的作品中经常会流露出这种掩饰不住的自豪之情,正是因为这种气概与豪情,唐诗成为了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与这首诗风格有点像。“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另外六首《从军行》: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大漠风沙里,长城雨雪边。云端临碣石,波际隐朝鲜。 ——高适《信安王幕府诗》
大漠山沈雪,长城草发花。 ——卢纶《送刘判官赴丰州》
晚涉大漠寒,远吊长城古。——方回《秋晚杂书三十首·三岁出瘴岭》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从军行》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
大漠风沙里,长城雨雪边。——高适《信安王幕府诗》
垂地寒云吞大漠,过江春雨入全吴。——方干《水墨松石》
长城旧饮纷胡骑,大漠初惊过汉鼙。——戚继光《出塞二首·石壁凌虚万木齐》
风自长城落,天连大漠宽。——计东《宣府逢立秋》
长城雪色当峰尽,大漠春阴入塞多。——李攀龙《崆峒·其一》
大漠驯骄子,长城属令公。——徐渭《宣府槐龙篇》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二》
风吹大漠黄羊过,天亘长城白草彫。——王戬《送人出居庸》
胡儿饮马长城窟,汉将弯弧大漠天。——杨承鲲《长歌行寄吕中甫山人》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陆游《夜泊水村》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张乔《书边事》
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李白《古风其十四·胡关饶风沙》
寥寥大漠上,所遇皆*。——吴筠《步虚词十首》
大漠阴沉风雪色,蒲梢苜蓿冰沙黑。——杨承鲲《长歌行寄吕中甫山人》
阴风吼大漠,火号出不得。——贯休《古塞下曲四首》
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恶。——白居易《缚戎人-达穷民之情也》
大漠简介
大漠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àmò,释义是无边的沙漠。大漠泛指亚洲东北部高原地区,亦即东亚内陆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达阿尔泰山脉,北连萨彦岭、肯特山、雅布洛诺夫山脉,南抵阴山山脉,两面边缘地带分别被称为漠南漠北。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
3、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4、绝漠蓬将断,华筵槿正荣。
5、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
6、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7、大漠羽书飞,长城未解围。
8、广漠杳无穷,孤城四面空。马行高碛上,日堕迥沙中。
9、十年通大漠,万里出长*。寒日生戈剑,阴云摇旆旌。
10、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
11、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
12、绝漠秋山在,阳关旧路通。
1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14、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15、漠漠沙堤烟,堤西雉子斑。
16、大漠风沙里,长城雨雪边。
1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8、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9、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20、*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21、日暮沙漠陲,力战烟尘里。
22、建牙连朔漠,飞骑入胡城。
23、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24、走马川,雪海边,*沙茫茫黄入天。
25、阴风吼大漠
描写大漠的诗句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句吧,诗句通常按照诗文的格式体例,限定每句字数的多少。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诗句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描写大漠的诗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1、草上孤城白,沙翻大漠黄。秋风起边雁,一一向潇湘。——边上【唐】齐己
2、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3、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从军行【唐】王昌龄
4、大漠风沙里,长城雨雪边。——信安王幕府诗【唐】高适
5、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燕歌行【唐】高适
6、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马诗【唐】李贺
7、大漠羽书飞,长城未解围。——早春边城怀归【唐】崔湜
8、鼓角雄山野,龙蛇入战场。流膏润沙漠,溅血染锋铓。——*胡【唐】李隆基
9、关头落月横西岭,塞下凝云断北荒。漠漠边尘飞众鸟,昏昏朔气聚群羊。——从军行【唐】崔融
10、广漠杳无穷,孤城四面空。马行高碛上,日堕迥沙中。——边城晚望【唐】许棠
11、建牙连朔漠,飞骑入胡城。——送崔融【唐】戴叔伦
12、今夜不知何处宿,*沙万里绝人烟(岑参《碛中作》)
13、绝漠蓬将断,华筵槿正荣。——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唐】崔日用
14、绝漠秋山在,阳关旧路通。——横吹曲辞·出塞【唐】耿湋
15、漠漠沙堤烟,堤西雉子斑。——故城曲【唐】温庭筠
16、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唐】岑参
17、日暮沙漠陲,力战烟尘里。——从军行【唐】王维
18、沙飞朝似幕,云起夜疑城。萧纲《陇西行》
19、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白马篇【魏晋】曹植
20、身逐塞鸿来万里,手披荒草看孤坟。擒生绝漠经胡雪,怀旧长沙哭楚云。——送李将军【唐】刘长卿
21、十年通大漠,万里出长*。寒日生戈剑,阴云摇旆旌。——横吹曲辞·出塞【唐】沈佺期
22、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发白马【唐】李白
23、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唐】杜甫
24、阴风吼大漠,火号出不得。——古塞下曲四首【唐】贯休
25、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恶。——缚戎人【唐】白居易
赞美边塞大漠的诗句
导读: 赞美边塞大漠的诗句 _赞美西湖的诗句:描写边塞生活的诗句描写边塞生活的诗句《出塞》【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描写边塞生活的`诗句
篇一:赞美边塞大漠的诗句.
描写边塞生活的诗句赞美边塞大漠的诗句.。赞美边塞大漠的诗句.。
《出塞》【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塞下曲·其二》【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其二》【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其三》【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赞美边塞大漠的诗句.。
《塞下曲·其一》【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流淌在岁月的长河随笔
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流淌在岁月的长河随笔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山一程,水一程,风雪又一程。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美文流淌在岁月的长河,欢迎浏览。
不知从何时起喜欢上“似水流年”这个词,时光如水,在岁月的长河里静静地流淌,流过山川,流过原野,流过我们的脚下,一路逶迤、永不停息。
总是感叹四季轮回、光阴匆匆:夏日的蝉鸣还在耳边萦绕,就迎来了萧瑟秋风,刚捧起浓浓的秋意,冬的寂静又从眸底款款走来,在寒霜流转的季节,心却飞向了春暖花开——
流光最易把人抛,明明是艳阳明媚、春意正浓,待你将年华交付,一个转身,青春就被抛得很远,谁又能划着生命的小舟打捞起流逝的华年?
时光悠悠,多少往事早已化作缕缕轻烟消逝在远方,世间的许多事物或许并不符合我们的想象,“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山河依旧,人事全非。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向谁诉?”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收获,不是所有灿烂的花开都会结果。
往事长满青苔,容颜染上岁月的印迹,心中亦饮尽尘世的风霜,行走于世间苍凉,看尽流水落花,不知流水与落花谁更有意?
红尘陌路上,我们皆为过客,一些人遇见便觉似曾相识,恍如旧友,倍感亲切;也有些人,让你话不投缘,心生厌烦,便咫尺天涯。
谁没有过桃花依旧,人面何处的无奈与惆怅,就像大地的广袤不能阻止鲜花的凋零;就像天空的蔚蓝无法挽留漂泊的云朵,就像堤岸的深情不能阻止东流的江水——
纵横交错的曾经无法改变,历经的苦痛让我们成长、历经的喜悦让我们难忘。
聚散都是缘,往来皆是客。
既然爱恨终如云烟,何必背负许多,春暖花开时,欣赏遍野的烂漫山花,或到柳色青青的客舍挽几缕清风,惜别遥思千年西出阳关的故人。
炎炎盛夏,聆听风雨的热烈奔放,陶醉火热的繁花似锦。
秋风萧瑟,看小桥流水和落叶飞舞的缤纷,到松涛吟唱的山头,遥望直上碧霄的白鹤,到层林尽染的小溪边赏落日烟霞。
隆冬时节,山河寂静,雪舞翩跹,落梅如雪纷飞,正可踏雪寻梅。
季节的`轮回中,花开有时、花落无声,山重水复。
缘起时,抚一曲高山流水,琴思悠悠;独处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聚时,三、五好友推杯换盏一番,即使没有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亦是人生快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一盘棋,可以下到地老天荒,我们无法追想地老天荒的亘古,也无法做沧桑几度、柯烂斧锈的樵夫,对于我们来说,所谓的百年不过是三万六千回的日升与日落。
儿女渐渐长大,有相濡以沫的人共沐风雨,在万家灯火的夜晚,远远望见有一扇等自己归来的明亮的窗,心中便有一股暖意在升腾。
人生有缘弥可贵,岁月无期当自珍,往事随风,把握的应当珍惜。
闲暇之余,慢煮一壶碧绿的清茶,细品树木意、花草情,简单才快乐,*淡才真实。
人生路上,既有鲜花和阳光的明媚,也会有风雨和寒霜的冷酷,读懂了岁月的艰辛与快乐,生活便会给我们一份从容与恬然。
流年似水,人生漫漫,忙忙碌碌,心中时刻激荡着生活的诗情与梦想。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每当读起苏轼的这首《望江南》,便仿佛闻到一缕茶香,悠然忘尘,进入那个暮春的细雨天,看到满城花开,看到烟雨中的万千人家。
感喟人生不过数十载的光阴,如果不珍惜,年轮就会从身边流走。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的脚步谁也无法阻挡,伴随着飘零在岁月里不舍的依恋,生命之舟不能不扬帆起航,一位诗人说过: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古代文学作品选
Vol.195
作品原文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táo)河北,已报生擒吐谷(yù)浑。
参考译文
塞北大漠被刮起的粉尘让天色也为之昏暗,紧急的前线军情让军队冒着风沙迅速出击。先锋部队昨天夜里与敌人在洮河以北激战,传回的战报说他们已经生擒吐谷浑的首领。
解读分析
这首诗选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从军行七首》第五首。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这首诗的选材角度很新颖,它正面描写的是一支后续增援部队,在狂风怒吼、飞沙走石的恶劣气候中,为减少风沙助力,半卷红旗向前线进发。这种紧张的军事气氛和唐军逼压敌境的凌厉攻势,使人感到一场恶战迫在眉睫。然而行至中途传来捷报,前军大胜,连敌人的主帅也被活捉。诗中只是将前军的战果从侧面带出,却可以使人从内在的联想中想象其战斗情境,意蕴无尽。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支横行大漠的劲旅,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
然而,富有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诗人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表现了唐军高昂的士气。他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交手的后援部队,后援部队尚且如此彪悍,更不用说前锋部队了,这一场胜战实在是理所应当。这样一种打破俗套的构思手法实在是巧妙!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王维·唐)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
--白马篇【魏晋】曹植 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
--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唐】岑参 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
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
--发白马【唐】李白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唐】李贺
蒙古高原词曲:阿汝汗演唱:齐峰编曲:吕学东缩混:李军高高的大漠荒野上山川连绵林海茫茫山林淌出的江河水奔流不息源远流长倾诉着远古神山上苍茫咆哮的传 说仿佛听见父亲召唤的回响那是铁骑驰骋 锤炼的民族呼唤着牛羊走向远方古老神奇的地方永远向往的地方那就是蒙古高 原我的家乡辽阔的大漠原野上草原碧绿天地苍茫高原闪 烁的湖 泊圣境幻化微波荡漾隐现出远古森林中白鹿嘶鸣的故 事仿佛听见母亲呼唤的期望那是马背摇篮 养育的民 族俯瞰着勒勒车 走向天堂古老神奇的地方永远向往的地方那就是蒙古高原我的家乡
契丹王妃蒙古王妃大漠谣情系西夏王大漠鹰飞
敕》,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
是由鲜卑语译语的。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展现出我国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①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川。
敕勒是古代一个游牧民族,活动在今甘肃、内蒙一带。
②阴山――就是大青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③穹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④见――同“现”,呈现。
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
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
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
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
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穹庐是游牧异议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 ,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
所以我们说,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我们并且认为,这首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这里。
没有固定的皇宫,所谓的匈奴王庭、突厥牙帐都不过是游牧过程中的驻地而已。
爱你爱到死播放歌手:同恩语言:国语所属专辑:海角七号 电影原声带发行时间:2008-10-24
新疆和蒙古,元朝漠北行省就包括这两个地方
大漠长河的古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古诗
有长河的古诗
含有长河的古诗
长河里的古诗
长河之上的古诗
大漠的诗句
古诗大漠的意象
长河的古诗王维
大漠苦冷的古诗
落日长河的古诗
语文是古诗的长河
大漠英雄的古诗
宣传大漠的古诗
大漠诗句
边塞大漠的古诗
长河情的古诗七绝
七绝长河的古诗
描写大漠的诗
大漠飞沙的诗句
关于大漠的诗句
长河之畔的祝福
赞美大漠的古诗
表达大漠的古诗
大漠的孤烟是哪首古诗
含大漠的诗句古诗
与大漠有关的古诗句
大漠孤烟古诗的图片
王维的大漠古诗名
关于大漠边塞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