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幸送安伯弟的古诗

关于薄幸送安伯弟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薄幸送安伯弟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薄幸送安伯弟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薄幸送安伯弟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8) 语录(43k+) 说说(1) 名言(804) 诗词(218) 祝福(3) 心语(47k+)

  • 关于薄幸的诗句

  •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

    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徐再思《喜春来·闺怨》

    薄幸郎君何日到,想自当初,莫要相逢好。——施耐庵《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杳》

    短命的偏逢薄幸,老成的偏遇真成,无情的休想遇多情。——宋方壶《红绣鞋·阅世》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纳兰容若《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肯如薄幸五更风,不解与、花为主。——秦观《一落索·杨花终日空飞舞》

    薄幸檀郎断芳信,惊嗟犹梦合欢鞋。——王涣《惆怅诗十二首》

    陈女多情玉镜分,陆郎薄幸斑骓远。——张以宁《倦绣篇为云中吕遵义作》

    梦觉云屏依旧空,杜鹃声咽隔帘栊,玉郎薄幸去无踪。——韦庄《天仙子·梦觉云屏依旧空》

    [阅读全文]...

2022-04-09 18:54:45
  • 吕滨老:薄幸

  •   《薄幸》

      吕滨老

      青楼春晚,

      昼寂寂、梳匀又懒。

      乍听得、鸦啼莺弄,

      惹起新愁无限。

      记年时,

      偷掷春心,

      花前隔雾遥相见。

      便角枕题诗,

      宝钗贳酒,

      共醉青苔深院。

      怎忘得、回廊下,

      携手处、花明月满。

      如今但暮雨,

      蜂愁蝶恨,

      小窗闲对芭蕉展。

      却谁拘管?

      尽无言闲品秦筝,

      泪满参差雁。

      腰肢渐小,

      心与杨花共远。

      赏析:

      这是一首恋情词,写一个“偷掷春心”的少女对远在他乡的恋人的怀念与忧思。首尾写现实境况。“春晚”点时序,“寂寂”记氛围,“梳匀又懒”点佳人心态,春禽触发愁思。“记”领起回忆,申说“新愁”,传情、约会、题诗、共醉,一幕幕场景,写出与伊人热恋的温馨。“怎忘得”绾结上文,更推出一特写镜头。“回廊”地点极幽,“携手”两情极密,“花明月满”,爱情的美好不言而喻。“如今”以下折转当前,环境物象顿时暗淡凄清,与“花明月满”形成落差。“无言”“闲品”“泪满”,佳人忧思情态,栩栩纸背,收尾二句更见负荷之重,愁思之远。“暮雨”与“春晚”呼应,“如今”以下种种,将“愁无限”具体深化、刻画精微,意象婉美,爱情之甘苦历历在目。

    [阅读全文]...

2022-03-12 08:44:19
  • 贺铸:薄幸

  •   《薄幸》

      贺铸

      淡妆多态,

      更的的、频回眄睐。

      便认得琴心先许,

      欲绾合欢双带。

      记画堂、风月逢迎,

      轻颦浅笑娇无奈。

      向睡鸭炉边,

      翔鸳屏里,

      羞把香罗暗解。

      自过了烧灯后,

      都不见踏青挑菜。

      几回凭双燕,

      丁宁深意,

      往来却恨重帘碍。

      约何时再,

      正春浓酒困,

      人闲昼永无聊赖。

      厌厌唾起,

      犹有花梢日在。

      赏析:

      这首词以男主人公的口气,写他与情人的恋爱,欢会和不得见面时的刻骨相思。上片追怀往日欢情。第一印象铭记在心,由装扮、容姿、眼波传情,到传递心声、两相结好,此四句写定情;“记”字贯通上下,“轻颦”“浅笑”“娇”“羞”,摹尽少女柔情蜜意,又以“画堂”“鸭炉”“鸾屏”等景物衬垫,此五句写幽会。下片直记今夕离思。“烧灯”“踏青”,游乐之节人不可见,凭燕寄语,传情之笺无由通,重会难期,独处无聊,借酒消愁,永昼难耐,眷念之深,可以想见。全篇记一则爱情故事,记事记人,缘情布景,下字精美,风韵翩翩。

    [阅读全文]...

2022-01-05 06:33:12
  • 诗名含有薄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薄字的诗词

  • 李煜不朝伐之煜降江南*为震雷薄矣·震雷薄

    崔敦礼〔宋代〕

    震雷蒲矣,胡蝇之营。弥江负淮,隩天险矣。宁曰我尽臣度,肃恭威灵。宇宙混同,一方阻。皇明建灵旗,下巨般。震威而怀,靡事戕戮。王师如翰,至则速。风漰雷磕,奄其覆。哀哀逆俦,维喙乞长降。樏车青盖,朝帝乡。妖氛杀翳,旋披攮。膏痿腥{月奥},德泽滂。凯旋金声,奏洋洋。煇燿万国,俱向方。

    钗头凤·世情薄

    唐琬〔宋代〕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装 通:妆)

    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柳永〔宋代〕

    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李商隐〔唐代〕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李清照〔宋代〕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

    纳兰性德〔清代〕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为伊判作梦中人,索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石州慢·薄雨收寒

    贺铸〔宋代〕

    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犹记出关来,恰如今时节。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

    新荷叶·薄露初零

    李清照〔宋代〕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题

    许浑〔唐代〕

    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五侯家。

    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东风第一花。

    卜算子·薄宦各东西

    黄公度〔宋代〕

    薄宦各东西,往事随风雨。先自离歌不忍闻,又何况,春将暮。

    愁共落花多,人逐征鸿去。君向潇湘我向秦,后会知何处。

    [阅读全文]...

2022-06-13 13:21:50
  • 含有伯字的古诗词 带伯字的诗词名句

  •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泰伯篇》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篇》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 墨竹图题诗》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佚名《伯牙绝弦》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佚名《伯牙绝弦》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篇》

    太*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朱厚熜《送毛伯温》

    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战国策·魏一·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篇》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 墨竹图题诗》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杂说四·马说》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萧衍《东飞伯劳歌》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国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朱厚熜《送毛伯温》

    华而不实,耻也。——《国语·晋语·秦伯享重耳以国君之礼》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篇》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萧衍《东飞伯劳歌》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苏轼《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之恶心生。——《国语·鲁语·公父文伯之母论劳逸》

    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国语·鲁语·子叔声伯辞邑》

    孔子大圣,不免武叔之毁;子路至贤,犹有伯寮之诉。——《后汉书·列传·列女传》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左丘明《郑伯克段于鄢》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佚名《伯兮》

    马逢伯乐而嘶,人遇知己而死。——《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三年枕上吴中路。——苏轼《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佚名《伯兮》

    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汉书·传·司马迁传》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萧衍《东飞伯劳歌》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杂说四·马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伯牙》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韩非子·安危》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萧衍《东飞伯劳歌》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佚名《伯牙绝弦》

    雪晓清笳乱起。——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朱厚熜《送毛伯温》

    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劳飞。——毛文锡《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苏轼《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岂无膏沐?——佚名《国风·卫风·伯兮》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及门徒《秋​水​(节​选)》

    梦游处、不知何地。——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佚名《国风·卫风·伯兮》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丘明《郑伯克段于鄢》

    十年一梦扬州路。——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丘明《郑伯克段于鄢》

    [阅读全文]...

2022-03-02 06:24:12
  • 《薄幸》贺铸词作鉴赏

  •   【原文】

      薄幸①贺铸

      淡妆多态,更的的②、频回眄睐③。便认得琴心先许④,欲绾合欢双带⑤。记画堂、风月逢迎、轻颦浅笑娇无奈。向睡鸭炉边,翔鸳屏里,羞把香罗偷解。

      自过了、烧灯后⑥,都不见踏青挑菜⑦。几回凭双燕,丁宁深意⑧,往来却恨重帘碍。约何时再,正春浓酒困,人闲昼永无聊赖。厌厌睡起⑨,犹有花梢日在。

      【注释】

      ①薄幸,词牌名之一,双调一百零八字,上片九句五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

      ②的的:频频、连连。郑仅《调笑转踏》词:“吴姬绰约开金盏,的的娇波流美盼”,同此义。也有版本记作“滴滴”,形容眼波不时注视的样子。

      ③眄睐(miǎnlai):斜望。《古诗十九首》之十六:“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瞒。”

      ④琴心:以琴声达意。

      ⑤“欲绾(wǎn)”句:意谓结同心之好。绾,旋转打结。合欢带,即合欢结。梁武帝《秋歌》:“绣带合欢结,锦衣连理文。”

      ⑥烧灯:指元宵节。

      ⑦踏青挑菜:指踏青节、挑菜节,是古代的两个民间节日。踏青:春日郊游。杜甫《绝句》:“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唐俗,农历二月初二日曲江挑菜,士民游观其间,谓之挑菜节。

      ⑧丁宁:叮嘱,嘱托。

      ⑨厌厌:同“恹恹”,形容精神压抑不舒畅。

      【白话译文】

      她妆束淡雅,绰约多姿,早已使我深深爱慕,哪里还禁得住她频频向我盼顾?我知道她心已暗许,愿同我双双缔结欢娱。不能忘怀清风皓月的良辰,我们在画堂相聚,她轻蹙蛾眉,含情微笑。那模样是多么娇媚美丽。在睡鸭形的香炉旁,在画着双飞鸳鸯的屏风里。她娇羞地悄悄解开罗衣。

      自从过了元宵,直到踏青挑菜的时节,如云的游人仕女中,我不曾寻见她的影踪。多少次相托双燕传信,嘱咐它们带上我的深情,却恨那重重帘幕,阻断了燕儿的路程。佳期密约几时才能再来?我日日醉饮,趁那春意正浓。人又闲,天又长,只觉得百事无心。我无精打采地昏昏愁眠,醒来时花梢还照着高高的日影。

      【赏析】

      从一见钟情到相恋合欢,再到殷勤相思,构成了该词的结构框架。在这曲优美精致又略带感伤的恋歌中,涌动着男主人公对爱情热烈追求、对情人苦苦思念的感情潮水。

      吴曾《能改斋漫录》载:“贺方回眷一姝,别久,姝寄诗云:‘独倚危栏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深思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贺演其诗为《石州引》词。悼亡诗词,不知即为此姬作否?”其中“贺方回眷一姝,别久”,与此词正合。全词的情感核心正是一个“眷”字。“姝”者,美女也,词中所写的“淡妆多态”、“轻颦浅笑娇无奈”,正是“这一个”美女的独特之美──“多态”:“淡妆”是多态的反衬;“轻颦浅笑”是多态之一斑;“娇无奈”则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多态”。而这种形体之“多态”,正是她内心多情而又娇羞的复杂心态的自然流露。此词下片所写相思之苦,也正由“别久”引发。吴曾所引之“姝寄诗”,情思深婉,形象鲜丽,引喻贴切,又可见这位姑娘文才之美。所以作者眷恋不已。如果是这样,这首《薄幸》词当作于二人定情之后、爱人寄诗之前的一段相思时节。

      词中女主人公形象的特色,除了“多态”、多情之外,尤为引人注目的突出之处在于主动。这与传统“佳人”形象有质的区别。试看,她对意中人“的的频回眄睐”,令人销魂;她一旦确认知音,便“琴心先许”、“绾合欢双带”、“把香罗偷解”,又是非常的果断和痛快。在这位真情如火的姑娘身上,可以窥见白朴《墙头马上》中李千金的身影。“的的”二字,颇值玩味;既表现了作者相思时回忆往事的真切情景,又生动传神地托出了女子频送秋波的明确信息。“的的”二字迭用,虽属罕见,但用在这里却非常明晓畅达,充溢着生活气息,活现了出这位勇敢女性的神采。

      这组爱情三部曲的第一部“定情”,纯用白描手法,恰与姑娘的“淡妆”相融谐。第二部“幽会”,不宜用白描了,便以景衬情,选用了“画堂”、“风月”、“睡鸭”、“鸳屏”等典型事物来暗写。第三部“相思”为全词重点,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初次幽会之后再不见那位姑娘“踏青挑菜”,也就是再没有见面的机会。第二层写多次托人传书递简,但阻隔重重,音信难通。第三层写后会无期,百无聊赖,度日如年。这三层步步递进,逼出了一个“苦”字。于是在心中暗暗怨恨那位“冤家”的“薄幸”;于是更加珍惜那不可重复的“定情”与“幽会”,一遍又一遍地回想当初的黄金细节:“淡妆多态……”全词就是这样形成了一个“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循环往复的“情结”结构。

      词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诗体。这首词最本质的方面当然也是抒情,表现男主人公对伊人、对烧灯前欢会的美好而甜蜜的印象和事后强烈的相思。但这种抒情在本篇中主要不是通过与描写景物相结合来体现的,而是靠与叙事结合传达出来的。从上片的两人眉目传情到幽会,以及下片的寻觅、寄意、相思,都包含着一系列情事和曲折。使人感到主人公的思想情感随着事情的发生而显露出来,同时又随着事件的发展而发展。

      从该篇的抒情与叙事关系看,它是以抒情带动叙事,全篇自始至终都出自主人公的主观感受,见出主人公感情的流动,表现出浓厚的抒情气氛。而有关事件,只是挑选那些最关键的细节或人物情态,用极其精炼而富于暗示性的语言点出。而根据那些含蓄的提示,很可能轻松就复原出内容更丰富的情节和场面。如从“更的的频回眄睐”中,可以联想到如《九歌·少司命》中所说的“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那种情节和场面;从“都不见踏青挑菜”中可以想象男主人公到原头陌上,士女群中,眼巴巴地“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情景。

      由于叙事因素加强了,词中便可以通过不同的场面和情节,从更多的侧面对人物展开描写,使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如双方初接触时女子那种淡雅中显风流的“淡妆多态”,那一双“频回眄睐”的会说话的眼睛,表现了这位女子美丽而富于风情。她钟情于男子后,便“欲绾合欢双带”,幽会时“把香罗暗解”,表现了对于爱情生活追求的热烈大胆。男主人公在对女子的追求过程中,则表现了他的一往情深。而从烧灯到挑菜节,在很短时间内因不见伊人,就形成沉重的思想负担,在郊外寻觅,托梁燕寄意。至如春浓、酒困、人闲、昼永的感受,则更深入地体现了他的痴情。

      将叙事成分和抒情成分相融合,有一定的故事性,有较细致的人物描写,是这首词在艺术上具有创造性的地方。拿它和柳永的长调相比,虽然两者在铺叙方面都显得很有功力,但柳词主要是抒情和铺写景物结合,叙事成分还是比较少的。在慢词中织入精妙的故事情节,且手法多样,善于变化,以周邦彦较为突出。而贺铸这首《薄幸》,似乎是柳词和周词之间具有过渡性的作品。

      有一位学者曾说:中国古代文学中存在着一个爱情母题:有所爱,但不能得其所爱,而又不能忘其所爱。这首词也是一个佐证。如果与那些汗牛充栋的才子佳人大团圆的小说戏曲相比,贺铸这首小词所反映的古代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真实性和普遍性,无疑具有更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阅读全文]...

2022-02-20 17:53:50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翻译

  • 文学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翻译

      《送元二使安西》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下面是小编收集的送元二使安西古诗翻译,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一、原文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译文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三、词句注释

      ⑴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 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 库车附*。

      ⑵渭城:秦时 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

      ⑶客舍:旅店。

      ⑷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四、白话翻译

      清晨刚下阵雨,渭城达到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

      朋友啊,再干一杯送别的酒吧,要知道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难见老朋友了。

      五、阅读鉴赏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浥”,湿润。

      善画风景的王维,在诗的一开篇,就描画出一幅清新明朗的图画——早晨的一场细雨,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天气清朗,从长安西去的大道显得洁净清爽。“浥”字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洗尘而不湿路,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的。

      客舍,总是与羁旅相伴;柳,更是离别的象征(“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在离别时常常折柳相送,表示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己”。但在王维的笔下,客舍和杨柳并未令人黯然消魂,反而因一场朝雨的洗涤显得明朗清新。*日里,尘土飞扬,路旁杨柳不免笼罩上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重新洗出了它那青翠的本色,让人感觉它变“新”了。又因柳色之“新”,更映照出“客舍青青”来。

      朝雨过后,清新的空气、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这一切,读来只觉风光如画。这样的.环境让人留恋,然而,却要离别。在这样的环境下离别,人们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绝句只有四句,诗人没有多余的篇幅去敷衍、渲染送行的场面。他只剪取了饯行酒宴即将结束时的一个场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宴*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满含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到了。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却浓缩着最强烈、最深挚的惜别之情。

      阳关,在河西走廊最西头,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进入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之地,王维就曾在另一首送别诗中写过“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的酒,是一杯浸透了诗人全部深挚情谊的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也包含着对朋友的担忧、关切,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言万语,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劝君更尽一杯酒”,或许便是表达此刻千愁万绪的最好方式。不需要多说什么,诗人没有说出的,要比已经说出的丰富得多。和“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样,临别殷勤劝酒,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人们都非常熟悉,在王维之前却从没有人用诗句表达过。一经诗人说出,便使人们感到道出了自己想要说而未能说的肺腑之言,遂传为千古绝唱。明人李东阳说:“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清人赵翼评这两句“至今脍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

      六、评解

      历史留下的赠别送行诗歌不可胜计。但是这首诗描写的是一次最普通的离别,却成为了离别诗中最优秀的篇什。这首诗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情谊,写的是“人人眼中所见,人人心底所感,人人笔下所无”。

      唐时此诗即被谱曲。人们歌唱时,连续反复唱“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所以被称为《阳关三叠》;因诗句以“渭城”开头,又称《渭城曲》。而唐代很多诗人都曾在诗文中提及它,如刘禹锡“旧人惟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李商隐“断肠声里听阳关”等等,足可见其传唱之久远,影响之广泛。

      清人王士禛在其《唐人万首绝句选》中,将此诗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七、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阅读全文]...

2022-03-20 00:51:17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赏析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七言绝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送元二使安西》的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后二句转入伤别,却不着伤字,只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情。下面是关于《送元二使安西》古诗鉴赏的内容,欢迎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这是一首久负盛名的送别诗,在当时即谱入乐府,作为送别曲广为传唱。或称之为《渭城曲》,或称之为《阳关曲》(《阳关三叠》)。

      这首诗是作者为一位姓元的朋友出使安西而作。安西,时为西域诸国总称,因唐代设安西都护府,故称。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城,即现在的新疆库车。当时,自长安赴西域,必经渭城,出阳关或玉门关。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处渭河北岸,在长安附*。阳关,故址在敦煌县西南,因在玉门关之南,故称阳关。

      小诗自写景始,以抒情终。前两句状眼前之景,绘形绘色,如同戏剧舞台上的布景:渭城早春的清晨,蒙蒙细雨拂浥轻尘,雨过天晴,驿道微湿,客舍杨柳青青。这里的“浥”字,十分传神。浥,本为湿润之意,在此作使动用法,谓细雨拂尘而使之湿润。漫漫古驿道,无雨则尘土飞扬,雨大则泥泞难行。而今朝,虽有雨而细小,拂轻尘而不扬,好似天从人愿,特地安置了一个清洁明快的环境。好友出使西域,本为壮举,此番送行,非黯然销魂之别,故诗人笔下的'景物亦非阴沉忧郁之状。然而,西域毕竟尚为荒漠孤寂之地,好友离别在即,势难挽留。所以,在明快的画面中,读者总感到有几丝早春雨后的凉意。这种特定的环境气氛,为后两句抒情确定了基调。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字,恰当确切,内涵丰富。它暗示朋友对饮已三巡数盏,此前的频频举杯、殷勤话别尽在无字处包涵。诗人选取饯行之酒将阑的场面,以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入诗,自然妥贴,意蕴深长,可谓化俗为雅。

      小诗从景入情,情景交融。表现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情调虽深沉但并不悲伤。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阅读全文]...

2022-06-05 14:43:51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①

      王维

      渭城春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②

      【作者】

      599-649,700-761,字摩诘,排行十三。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九年(721)进士。初为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为相,擢为右拾遗,后转监察御史,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陷长安,被执,受伪职。乱*论罪,其弟缙又请削已宦为兄赎罪,责授太子中允。后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乃盛唐山川田园诗派杰出代表。早岁边塞诗沉雄慷慨,意气飞动。山水田园诗或壮丽雄阔,或清幽恬澹,“诗中有画”。五绝绘景传神,超妙自然,七绝语*情遥,风神摇曳,与李白同擅胜场。有《王右丞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注释】

      ①安西:在今新疆*尔自治区库车附*。②阳关: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南古董滩附*。

      【品评】

      这是送友人远赴西北边疆的诗。前两句写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气氛。作者分明从长安直赶到渭河北岸的'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难舍难分,不言可知。但他不这么写,只用渭城“客舍”点出饯行的场所。轻尘、杨柳,都能引发离情别绪,但作者不说风尘仆仆,也不写折柳赠别,而借清晨的一阵微雨洗尘濯柳,展现出“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清”的明丽画面。盛唐人远赴边塞,一般是为了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元二也不例外。

      诗人把送别的场景写得如此明丽,蕴含着安慰、鼓励和祝愿的深情。有人认为这是“以乐景写哀”,可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后两句写客舍饯行,只写出不得不分手时说出的劝酒辞。“劝君更尽一杯酒”,一个“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惜别之情,见于言外。“西出阳关无故人”,而朋友是要到比阳关更远的安西去的。阳关已无故人,何况安西!对元二来说,故人包括为他送行的作者。对作者来说,元二正是故人。“更尽一杯酒”之时,故人尚在一起,分手之后,就只能两地相思了!

      后两句表达的是任何人与至亲好友分手时共有的真情实感,但以前却无人用诗的语言说出。一经王维说出,便万口传诵,谱为乐章,被称为《渭城曲》、《阳关曲》或《阳关三叠》。刘禹锡《与歌者何戡》云:“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云:“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李商隐《赠歌妓》,亦有“断肠声里唱阳关”之句,可见传唱之广。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指出:“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人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外。”所谓“三叠歌之”,即将后两句反复歌唱。这首送别诗,情深味厚而略无衰飒气象,体现了盛唐诗的时代特征。

    [阅读全文]...

2022-07-05 08:20:35
  •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诗句

  •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诗句

      学*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诗句,欢迎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尔自治区库车县附*。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

      【译文】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诗意】

      唐朝时,边疆战乱很多,诗人了解战争的无情,也知道朋友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这一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为朋友祝福,期待着他能够*安归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安宁的美好祝愿!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 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赏析】

      这首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阅读全文]...

2022-03-30 19:41:17
薄幸送安伯弟的古诗 - 句子
薄幸送安伯弟的古诗 - 语录
薄幸送安伯弟的古诗 - 说说
薄幸送安伯弟的古诗 - 名言
薄幸送安伯弟的古诗 - 诗词
薄幸送安伯弟的古诗 - 祝福
薄幸送安伯弟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