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

关于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449) 说说(1k+) 名言(183) 诗词(1k+) 祝福(14k+) 心语(14)

  • 2021年七夕节时间、来历和*俗

  • 时间,七夕节,知识
  • 2021年七夕节时间、来历和*俗

      一直以来,情人节都深受情侣们的欢迎,因此各个和情节人沾边的节日,*些年来也是频频出现在大众眼中。而自古以来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都被认为是*的七夕节,那么,2021七夕节是几月几日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2021七夕节是什么时候。

      2021年七夕节是在2021年8月14日 星期六 辛丑年(牛年)七月初七

      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节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和妇女穿针乞巧的*俗,后来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被赋予了爱情的意义。又因为织女有一双能织云霞的巧手,而民间的少女们都希望能得到织女的灵气,所以在七夕节那天才有了“乞巧”的*俗。

      七夕节有什么风俗

      七夕节的*俗有拜织女、兰夜斗巧、七姐诞、种生求子、妇女洗发等。

      1、拜织女。“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

      2、兰夜斗巧。该*俗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

      3、七姐诞。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4、种生求子。旧时*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5、妇女洗发。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七夕节要干什么

      在这一天,情侣可以一起约会,逛街。七夕节发源于*,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在七夕节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在情人节的*俗中,鲜花和巧克力是庆祝时必不可少的。这是男性送女性最经典的礼物,表明专一、情感和活力。玫瑰代表爱情是众所周知的,但不同颜色、朵数的玫瑰还另有吉意。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阅读全文]...

2022-02-22 06:50:17
  • 元宵节的*俗

  • 元宵节
  • 元宵节的*俗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节。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由于*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那么元宵节有哪些*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相关资料,供大家阅读了解!

      1.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由来己久的*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称“汤圆”“圆子”“水圆”“汤丸”“浮圆子”“乳糖圆子”,生意人美其名为“元宝”,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与自然天象有极微妙的对应关系。“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了人们全家团圆幸福的心情。

      说起汤圆,*代史上还有一个掌故。话说*称帝遭到举国反对,手下逢迎者引《巴陵县志》说“圆、元语同,又有完了义”,说“元宵”谐音“袁消”,乃诅咒之词。袁听信其言下令“元宵”一律改叫汤圆。但这个传说一直未见文字依据。**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2.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安。

      3.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耍龙灯”在我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在艺术创作中,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创造,“耍龙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4.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

      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安。

      5.元宵节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猜灯谜是一项妙趣横生的游艺活动。灯谜起源于西汉的隐语,后发展成为民间谜语,又叫“打灯谜”。

      据记载,在南宋,猜灯谜就已经成为元宵节的一种游戏方式了。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云:“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这“藏头隐语”,即是谜语。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称为灯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欢迎。

      我国民间所产生的灯谜浩如烟海,千变万化。人们有时用“像老虎一样难以射猎”来形容谜语难猜,因而“灯谜”又称为“灯虎”,其中用文句作谜面的叫“文虎”,用诗句作谜面的叫“诗虎”,猜谜就叫“射虎”或“打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灯谜文化至今风韵不绝,特别是到了元宵节,不少地方于街道闹市悬挂灯谜让人猜射,使节日的气氛更加热烈。如今,民间猜谜已不限于元宵,有的地方*时朋友相聚也会猜上一阵子灯谜,猜谜已成为人们日常文化娱乐的一种形式。

      6.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

      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7.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8.元宵节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满族元宵节的*俗

      元夕占卜

      满族人家卜水旱占丰歉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泡黄豆。元夕取秫秸一节劈开,内装黄豆十二粒,自排顺序,仍两合夹豆,以线来束缚置水缸中,十六晨取出,视豆粒羸瘦丰盈来卜十二月水旱。二是蒸面灯。将黄豆面捏成油灯状,捏成后放入锅里蒸熟,揭锅时依每个月灯碗的干湿、水多少来预测各个月份的寒暖、旱涝。

      打画墨儿

      正月十五元宵节,满族人家流行一种往亲族脸上抹黑的风俗,称之为“打画墨儿”。满族的规矩最多,做媳妇的不但在公婆等长辈面前得规规矩矩的,就是对大伯子也得毕恭毕敬。可是每到农历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就打破了常规。兄弟媳妇与大伯子可以互相打画墨儿,叔嫂之间那就更没啥忌讳了。甚至可以不拘辈数去和叔公打画墨儿。打画墨儿这一做法,起先是满族对错误者的一种惩罚,一个人若是违背了族规,就用锅底灰抹黑了脸,叫他到大街示众,表示他已没脸见人了。后来打画墨儿就成为*安、吉祥的象征。

      摆秧歌阵

      绕场穿花,姿态灵活的跑旱船与踩高跷丰富了东北大秧歌。秧歌起源于稻作生产,东北秧歌传统演出程序是先拜庙,后拜门,再走街。踩秧歌以走大场为主,名曰走阵,秧歌领队多穿旗袍,头戴红缨凉帽,身穿马褂红袍,有天门八卦阵、地门八卦阵、葫芦阵、*阵,动作奔放,舞姿优美,表现满族八旗官兵征战与狩猎场面,显示了东北人民古朴粗犷、豪迈的民族气质和崇尚武功的民族精神。

      跳笊篱姑姑舞

      狂欢之夜,笊篱姑姑(一种舞蹈,产生于满族的一个民间传说)也上街。一把竹编笊篱,在凸面上糊白纸,在纸上画出姑娘的脸,涂胭脂,扎彩巾,戴绒花,即为笊篱姑姑,选一聪明、伶俐 、漂亮、不说谎的十三四岁少女,打扮得花枝招展,手捧“笊篱姑姑”,走进人群。笊篱姑姑正史少有记载,传说原为一村姑,一日在河边洗菜,曾将笊篱拴上红绳,作为小船,渡送了被明军追赶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被满族奉为女神。人们以歌舞形式,表达对她的崇敬与纪念。笊篱姑姑舞,深刻地描绘了满族传统的交通、岁时节日、文艺娱乐、民族历史及信仰祭祀等民俗世相,翔实地再现了满族民俗文化的多层面。

    [阅读全文]...

2022-01-03 20:45:40
  • 关于元宵节*俗的古诗

  • 元宵节
  • 关于元宵节*俗的古诗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元宵节*俗的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着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隋炀帝

      *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阅读全文]...

2022-01-11 15:46:48
  • 潮汕地区元宵节的*俗

  • 元宵节
  • 潮汕地区元宵节的*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这天在潮汕,有各种具有潮汕特色的民俗活动。这是因道教信奉三官神(天官、地官、人官),以正月十五为天官当令,称上元节,祈望天官赐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潮汕地区元宵节*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吊喜灯

      灯火在祀神礼节中是作为光明喜乐的象征。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此日,潮汕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的*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音,故潮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此外,如果去年元宵以后生了男孩子,农历正月十三起家人就必须挑起一对红灯笼,并在灯屏下贴着红纸写上姓名,欢天喜地挂到乡中宗族祠堂的灯架上,以此象征着家中添了丁。每晚家人要抱着孩子到祠堂中,一面往自己的灯笼里点燃蜡烛,使灯笼通红,一面接受周围乡人的祝贺。元宵夜更是庄严、热闹。

      求喜物

      元宵此日,乡村中多有设坛拜神活动。各神庙宗祠灯火齐明,烟雾弥漫,善男信女争先参拜,拥挤异常,热闹非凡。神坛前所摆设的鸡、鹅、鸭、糖果、米果品、花烛、大吉(潮州柑)等祀品被视为神物。参拜的男女纷纷卜取祭品,取回家中,这就叫做"求喜物"。人们认为用了这些神物后,就可以让家门*安、添财添丁。卜取神物回家的人家,明年要照还或多还所拿的神物。于是有些人便乘拥挤之机会,偷偷拿走坛前的祭品回家吃,意谓"吃兴盛"。

      度过桥

      元宵节,潮汕大都有度桥的*俗,这在旧方志中也有所记载,清顺治《潮州府志》和乾隆《揭阳县志》载:"(上元)妇女度桥投块,谓之‘度厄’"。在揭阳,元宵此日,男女老幼争先度过桥,后生兄祈望日后娶贤妻;姑娘祈嫁个好夫婿,产男孩;老者则祈求健康长寿;小孩子则祈求长大**。在普宁洪阳也有"十五夜行头桥"的*俗。"头桥"即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太*桥,其两侧栏杆两端都有两头石狮。每逢元宵夜,男女老幼共同走过太*桥。过桥时不可回头,否则"回头不吉利",过桥的人们还有摸石狮子的*俗。正在读书的小孩喜摸石狮鼻,谓"摸狮鼻,写雅字";未婚的小伙子喜摸狮肚,谓"摸狮肚,娶雅女么";而已怀孕的妇女则喜摸狮耳,说是"摸狮耳,生阿弟"。

      做丁桌

      在潮汕乡村,上年生过男孩的人家,元宵夜还要在祠堂设宴请客,以庆"出丁",俗称"做丁桌"。宴客时有两种*式,一种叫"龙船*"即用好多只方桌连结起来,客人围在两旁吃饭,形同划龙船;另一种叫"走马*",即无论亲朋疏厚,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摆上菜色,招待另一批客人的来临,接连不断。这后一种*式一般是较有钱且较慷慨的人家才会这么做。在旧社会,潮人攀比心强,死爱面子,凡生了男孩的人家都十分注重办丁桌,并以办得体面为荣。即使是贫困人家,为了不失面子,便四处借钱,造成负债累累,或者是忍痛卖了哥哥,将所得之钱银用来应付沉重的办桌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阿细卖阿大"这一俗语的来历。**后,由于时代的前进,思想在进步,潮人虽仍有元宵办丁桌的*俗,但多改为在自家里进行,且单限于宴请较亲的亲戚和较好的朋友,丰俭由人,无人计较。

      落祠堂、坐大菜

      在不少较为偏僻的乡村,过去有一种叫"新娘落祠堂"的元宵*俗,即是村里当年新婚的新娘,元宵夜要到宗祠去观灯。新娘事先必须打扮一番,上穿大红褂子,下着长裙。富贵人家的媳妇要头戴凤冠,珠帘垂面。普通人家的媳妇则戴用染色羽毛及色绒扎成的半月形的"文明帽",再用二丈多长、中间一团大花的红绸,缚戴在"文明帽"上,然后让红绸从两鬓下垂到地面。这样的打扮,真是"婀娜随风转,窈窕世无双",仿佛是仙女下凡来。打扮完毕后由同伴,或者亲戚相陪到祠堂观灯。宗祠里面,人群攘攘,有人为了观灯,有人却纯粹为了看新娘。新娘们到了祠堂后,先焚香祷祝,祈求明年得子。拜毕,绕堂一周,逐屏观看。嗣后走出祠堂看"神前戏",同时,也让他人观看,然后方可回家。这一*俗,就称为"新娘落祠堂",现已少见。

      未婚的'姑娘,在这一夜,会拉上同伴,静悄悄地跨进人家的菜园子,然后羞答答地坐在芥菜上面,此所渭"坐大菜,明日选个好夫婿",这是妇女们至关重要的一个机会。这种民俗,现在也很难见到了。

      掷喜童

      元宵此日,乡村大都有人在祠堂大埕、街头巷尾的开阔处,搭起一个彩棚,里面用泥土塑成一尊巨型的弥勒佛,袒胸**、笑容可掬。弥勒佛光秃秃的头、肩、肚脐、大腿等部位都摆设有男女"泥喜童"。人们站在一丈多远的竹栏杆外,用铜钱瞄准弥勒佛身上的泥喜童。中者喜童即归其所有,而在一些较难命中的部位,如头顶、耳朵等,命中者则一赠二三不等;不中者铜钱即归摆弥勒佛的棚主所有。这是一项老少都喜爱的活动。据说命中"男喜童"者,今后就生男孩。因此,那些结婚不久的年轻夫妻,或者刚娶儿媳妇又急于抱孙子的公公们、奶奶们也积极参与此项活动。一经命中,棚主和周围的人就会向他喝彩、道贺。自己更是喜滋滋甜蜜蜜地把"男喜童"抱回家中,认为中了头彩,有好兆头,今年定能早生贵子发财。

      赏灯

      潮汕俗语曰:"一年一度元宵明。"这一天,明月皎洁,高悬碧空,而人间万家灯火、金碧辉煌,真可谓天上人间,俱成灯火世界了。元宵节在潮汕人眼里,地位只稍亚于春节。故此,从十三日起,便已经开始准备过节了。例如,海丰人在十三日便开始"搭灯棚"了。这天,街头卖灯笼的,将各式各样的灯笼高高悬挂,供人观赏选购,而且神庙和宗祠里都挂着很多花灯。小孩子更显得兴奋异常,在那里敲锣打鼓,叫做"开灯"。普通人家要备很多茶点请亲戚来吃喝,这叫做"喝灯茶"。即使没人邀请,但只要你有雅兴,随便走进一户人家,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

      在农村,如果当年有生男孩的人家,自农历十一日起,就陆续到乡中宗族祠堂挂灯。有钱人家挂四至五层,普通人家一至两层。花灯的底座系用竹架搭成,上面的人物则用铅线丝纸做躯壳,再按不同身份穿上真人一样的服装,面部用石膏作模裱纸脱胎,外面涂粉,再用国画颜色涂绘。人物可大可小,周围再配景。每座灯屏下贴着的红纸写明该户姓名,以让人观赏比较。从十一日挂灯这一天起,称为"起灯"。"起灯"实际上是"起丁",是新出生男孩的入族议式,暗含祝前程光明远大的意思。这是重男轻女的旧俗,封建落后思想的一种表现。起灯人家,自起灯之日起,每晚都要到宗族祠堂去点灯,直到十八日收灯为止。

      赏灯一俗,传说自汉代便有了。汉惠帝刘盈死后,周勃、陈*扫除诸吕,拥刘恒为帝。*定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每当这个晚上,刘恒出宫游玩,与民同乐,这是元宵的开始。而正式在上元夜燃灯之俗始于隋唐。《隋书。音乐志》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外,绵亘八里,以昏达旦。"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百枝灯树》载:"韩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坚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此俗代代相传。

    [阅读全文]...

2022-03-10 09:23:09
  • 元宵节的由来和*俗

  • 元宵节,文化
  • 元宵节的由来和*俗

      元宵节,*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元宵节的由来和*俗,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元宵节的介绍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象征著春天的到来,人们吃元宵、赏灯、猜灯谜,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

      二、元宵节的历史由来

      元宵节是*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三、元宵节的*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阅读全文]...

2021-11-29 16:08:32
  • 河南元宵节*俗有什么

  • 元宵节,河南,祝福
  •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虽然大部分地区过元宵的*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的元宵节还是有自己独特的风味。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河南元宵节*俗,欢迎大家阅读。

      河南元宵节介绍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放灯的*俗介绍

      元宵放灯的*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河南各地元宵节*俗:

      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

      在河南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郲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长兴河南人最独特的*俗,就是在元宵之夜,家家户户都得在祖宗墓前,用竹蔑和红纸扎上灯笼,点燃其间的蜡烛任其燃尽。元宵节一般的*俗是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舞狮,即使是河南人,也少见在祖宗坟前点灯的*俗。因此长兴民间所谓此乃河南人的*俗,实为谬误。

      长兴河南人元宵节送灯的传统源自光山县的独特*俗

      长兴河南人民国初年,河南光山县、罗山县等中原移民进入长兴,至今其后裔约有*20万人,他们大多聚居在*原地带,百年来仍然保持其祖籍地的传统风俗,且乡音未改。发展至今,他们尽管来自于中原不同地域,乡音却已经趋同,我祖父母分别来自于湖北和湖南,因为生活在河南人聚居之村落,也已被同化,*时说话都是信阳那边的方言。

      在河南信阳商城、光山、新县的部分地区有这么个送灯的*惯。

    [阅读全文]...

2021-11-24 10:22:30
  • 关于元旦的古诗*俗

  • 元旦,智慧
  • 关于元旦的古诗*俗

      元旦,*节日,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下面就由小编来跟大家介绍一下元旦的古诗和*俗吧!

      【元旦的*俗文化】

      杯盘碎片送朋友

      丹麦人在元旦前夜,家家户户都要将*时打碎的杯盘碎片收集起来,待夜深人静时偷偷地送至朋友家的门前。元旦的早晨,如果谁家门前堆放的`碎片越多,则说明他家的朋友越多,新年一定很幸运。

      妇女坐上*椅

      西德人过元旦,要表演妇女夺权的喜剧。许多地方的妇女成群结队地冲进市*大厅,闯入*办公室,坐上*办公椅,表示接管*权力。

      摔瓶打罐扔脸盆

      意大利的一些地方,元旦前夜午夜时分,如果你在路上行走是很不安全的,因为这时人们都要把屋里的一些破旧瓶、缸、盆等扔出门外砸碎,以示除旧迎新。

      喝光余酒交好运

      法国人在新年到来之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余酒全部喝光,以致许多人喝得酩酊大醉。他们认为,元旦时如果家中还有剩余的酒,新一年里交厄运。

      深更半夜吃葡萄

      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夜全家团聚。到12点时,以教堂钟声为号,争着吃葡萄,每敲一下钟,必须吃下一颗葡萄,而且要连着吃下12颗,表示来年一帆风顺。

      元日——(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旦试笔(选一)——(明)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丁卯元日——(清)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田家元旦——(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玉楼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了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阅读全文]...

2021-11-23 00:41:47
  • 元宵节的古诗

  • 元宵节,名言
  • 元宵节的古诗(精选25首)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元宵节的古诗(精选25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2、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3、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4、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5、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6、《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7、《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8、《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9、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10、《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 金梁桥外月如霜。

    [阅读全文]...

2021-12-03 13:36:25
  • 元宵节*俗作文500字作文

  • 元宵节,祝福
  •   伴随着窗外隆隆的烟花爆竹声,中国人传统的新年在元宵节迎来了最后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俗作文500字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元宵节*俗作文500字一

      今年的元宵节,比以往元宵节都不太一样,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富裕起来,灯也随之好看了起来。昨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到街上去看灯。虽然北方的天气寒冷无比,但寒冷挡不住人们的热情

      刚到马路上,只见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

      我和爸爸妈妈也随着人流汇入了灯区�;�;德胜街。只见那德胜街的大牌楼,五光十色,“千万”条金电影闪光灯从六七米的“高空”悬下,如瀑布一般,真是“疑是金河落德胜”啊。哎呀,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繁多,这么出奇的灯。看都看不过来。瞧,那一盏盏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花灯真是令人大饱眼福。有红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鸡”,活泼可爱的“小猴子”……你看那只神气活现的凤凰!。两只宝珠般的圆眼,放射出白光。美丽极了。直把我看得目瞪口呆

      我们继续往前走,只听见不知道是从哪里传来的歌声“在我的地盘你就得听我的……”。那肯定就是移动通信公司的宣传了。果然,前面有一个舞台。上面虽然空空如也,但旁边是一个手机,(还挺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做手机广告)手机的屏幕上还有动画。哦,怪不得听见歌声,只见屏幕里的周杰伦正卖力地拿着话筒,唱着呢!看来,元宵节不仅灯好看,还处处充满商机。

      这边刚刚送走了周杰伦,那边的刀郎又来了。因为那熟悉的旋律“20xx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的时候来的更晚一些”真悠闲啊。原来是为九曲黄河阵做广告啊。看那九曲黄河阵,左拐右拐,精妙无比,正如人生道路上,虽然左拐右拐,但最后还是会出去,获得胜利。

      月亮渐渐西落,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但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

      春节过后便是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是必定是要吃元宵的。

      吃元宵的*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的说法不一。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内红外白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从此元宵节跟吃元宵便成了一种历史。

      在中国元宵跟汤圆是两回事。元宵跟汤圆在古代统称“汤圆”。后来时移事迁,北方称之为“元宵”南方称之为“汤圆”叫法不同,做法也不一。我山东籍书北部,正月十五自然要吃元宵的。

      正月十四,妈妈就和我忙着做起元宵来了

      妈妈拿出从老家捎来的糯米粉,倒在簸箕里,接上一碗凉水,取出从超市买来的冻馅,就着手做元宵了!妈妈先将几个蘸过水的黑芝麻馅儿放到簸箕里,飞快的晃动簸箕,馅儿上就裹上了一层糯米粉。接着,妈妈又熟练地将裹上糯米的黑芝麻馅儿过一下凉水,再次发到簸箕里滚动。如此四五次,一个玲珑小巧的元宵就做好了!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几次失败后也做好了几个元宵。

      做好之后放到通风处晾晒一夜,正月十五便着手煮元宵了。

      看着滚好的糯米皮包着黑漆如墨的黑芝麻馅儿,溜进冒着袅袅轻烟的沸水里,一股莫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煮好,晾凉后,元宵上桌啦。白净雪亮的小元宵不禁令我垂涎三尺。舀起一个,迫不及待的送到嘴里。轻轻一咬,香甜可口的黑芝麻便流了出来。糯而不黏的皮儿,香儿不腻的馅儿,咽了下去,嘴里依然留着芝麻的喷香……

      在北方,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圆月一样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正月十五闹元宵,在元宵节这一天,春节就算是真正地过完了。在这一天,人们要观灯,放烟花,吃元宵或汤圆。我,最喜欢在元宵节看花灯,赏灯了。

      来到大街上,只见大街路灯上都挂满了灯笼,16个路灯为一组,一边8个。我们走走走,走到桥上,桥上也支起了灯笼“门”。“门”的第一排有4个大灯笼,上面写着“恭贺新春”;第2排10个灯笼;下面就16个一排;直到倒数第2排,又是10个;最后排也是4个,上面也有4个大字,为“新春快乐”。

      再看桥中心的小广场的休息长廊,一共有10个大理石座椅,大理石座椅上方有4个大灯笼,大灯笼也是10组。*均每个小格格,也是每个大理石座椅上都有4个大灯笼,呈弧形,最侧边还挂着一个大灯笼.

      好了,让我们再去其它地方看看吧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南靖人民一年一度的元宵焰火晚会。我们来到中山桥,只见那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等待着焰火晚会的开始,有的小朋友手里还提着花灯。

      到了八点整,"嗖嗖嗖……"烟火喷上大堤,让大堤上显示出了"东南海渡假村"六个大字。"啪"的一声,一个火点如同离弦的箭一般飞上天空,绽开了灿烂的笑容。好漂亮,多像小天使头上的光环啊!又是"*啪"的几声,烟花接连不断地奔上天空:有的烟花起初里面是电影,到最后却变成紫色了;有的喷上天空,绽开了银白色的花朵,箭雨冲天,随后像流星似的落到了人群和屋檐上;有的烟花如同蜜蜂出巢,四面纷飞……

      夜空中,百"花"争艳,争奇斗艳的火树银花像一个个调色盘,把漆黑的夜空描绘成一幅色彩缤纷的元宵喜乐画。你瞧,那烟花:红的如火,黄的如金,绿的如草,白的如银,紫的如茄……人群立刻沸腾起来,以往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的"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壮丽景象,今天在这里让观看的男女老少大开眼界,大家情不自禁地欢呼喝彩起来。

      水上芭蕾,犹如一群穿着金色长裙的仙女在荆江河上翩翩起舞。水上芙蓉更是让人拍手叫绝,犹如小星星的火花向四面喷射,时而高时而低。河边又出现的一只正在展翅开屏的孔雀,你瞧它的羽毛,这变是紫色,那边却变成了柠檬黄,我心里暗暗想:"这''''''''''''''''''''''''''''''''孔雀''''''''''''''''''''''''''''''''挺臭美的嘛!"人们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有的把嘴巴张得大大的,有的眼睛瞪得像铜铃,有的指指点点赞不绝口。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只见大堤上又一次呈现出一幅令人击节赞美的图画--一排烟火像瀑布似的从天而降,"哗哗哗"那响声也如瀑布一般。忽然,我眼前一亮,我看见几个叔叔拿着手机和照相机正拍照。我一拍脑门,小声嘀咕着:"哎呀,瞧我这记性,出门时干吗那么急,把照相机都搁在家里。"

      最后,"啪"的一声巨响,这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要被震得颤动起来似的。伴随着巨响,好像有什么亮点从天而降。我仔细一瞧,原来是一盏盏红灯笼如仙女散花,播满夜空,悠然下降。"红灯照,照出了全家福。红烛摇,摇来了好消息……"不错,这五彩缤纷的烟花不正象征着南靖人民的生活正蓬勃向上吗?

      今夜多么的迷人啊!绚丽的烟花、火红的灯笼,林立的楼房、如潮的人流,把节日里的南靖装点得分外妖娆,更充分展现了南靖人民心中丰收的喜悦和美好的祝愿。

    [阅读全文]...

2022-04-20 08:04:16
  • 元宵节的古诗

  • 元宵节
  • 元宵节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元宵节的.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2、《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3、《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着词声。

      4、《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5、《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6、《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7、《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8、《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9、《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10、《折桂令元宵》

      (元)佚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阅读全文]...

2022-04-17 22:21:59
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 - 句子
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 - 语录
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 - 说说
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 - 名言
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 - 诗词
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 - 祝福
元宵节的时间*俗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