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苏轼的中秋古诗改编成的歌曲

关于由苏轼的中秋古诗改编成的歌曲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由苏轼的中秋古诗改编成的歌曲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由苏轼的中秋古诗改编成的歌曲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由苏轼的中秋古诗改编成的歌曲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44) 说说(188) 名言(23) 诗词(4k+) 祝福(162) 心语(5)

  • 苏轼中秋节的古诗

  • 中秋节,苏轼,文学
  • 苏轼中秋节的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中秋节的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苏轼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苏轼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水浒·施恩三人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上海古籍出版社《水浒传》266页)中曾出现过词曲,下片首句为“高卷珠帘”,其余相同。

      【注释】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指月宫。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另注:

      (12)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韵。

      (13)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14)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15)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16)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把,握着

      (18)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摇曳.

      (1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照进雕花的窗户,照到不眠的人.绮户,装饰着花纹或图案的窗户.

      (20)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间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之时圆呢?

      (2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们都能身体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中.婵娟,指月亮.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阅读全文]...

2022-02-28 00:17:22
  • 古诗词改编的歌曲有?

  • 改编
  •   歌词是诗歌的一种,入乐的叫歌,不入乐的叫诗(或词)。入乐的.歌在感情抒发、形象塑造上和诗没有任何区别,但在结构上、节奏上要受音乐的制约,在韵律上要照顾演唱的方便,在遣词炼字上要考虑听觉艺术的特点,因为它要入乐歌唱。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人约黄昏后

      人约黄昏后邓丽君 - 淡淡幽情

      歌曲《人约黄昏后》,歌词为朱淑真《生查子·元夕》(一说为欧阳修所作),邓丽君演唱。

      《生查子·元夕》

      【宋】朱淑真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2、清*调

      歌曲《清*调》,歌词为李白《清*调》三首,邓丽君、王菲演唱。

      《清*调》

      【唐】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3、但愿人长久

      但愿人长久王菲 - 菲靡靡之音

      歌曲《但愿人长久》,歌词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王菲演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月满西楼

      月满西楼龚玥 - 金装小月

      歌曲《月满西楼》,歌词为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龚玥演唱。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阅读全文]...

2022-03-20 23:02:19
  • 苏轼古诗《阳关曲·中秋月》赏析

  • 苏轼
  • 苏轼古诗《阳关曲·中秋月》赏析

      导语:《阳关曲·中秋作》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苏轼古诗《阳关曲·中秋月》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阳关曲·中秋月

      宋代:苏轼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注释

      ⑴阳关曲:本名《渭城曲》。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韵。宋秦观云:《渭城曲》绝句,*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曲》。属双调,又属大石调。按,唐教坊记,有《小秦王曲》,即《秦王小破阵乐》也,属坐部伎。

      ⑵溢:满出。暗寓月色如水之意。

      ⑶银汉:银河。唐袁晖《七月闺情》:“不如银汉女,岁岁鹊成桥。”

      ⑷玉盘:喻月。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赏析

      这首小诗,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是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好像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是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此夜明月显得格外圆,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处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是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是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诗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诗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诗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诗,苏轼此诗与王维诗*仄四声,大体切合,是诗家依谱填诗之作。

      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5];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阅读全文]...

2022-02-13 02:38:29
  • 苏轼的中秋节的古诗

  • 中秋节,苏轼
  • 苏轼的中秋节的古诗

      导语:苏轼作为我们古代的.一大文豪,其作的诗也是很精彩的,接下来为大家介绍苏轼的中秋节的古诗文章,仅供参考!

      苏轼的中秋节的古诗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念奴娇·凭高眺远

      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

      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

      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

      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

      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

      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

      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南歌子·苒苒中秋过

      苏轼

      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化世一尘沙。

      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方士三山路,渔人一叶家。

      早知身世两聱牙。好伴骑鲸公子、赋雄夸。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

      苏轼

      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

      歌君别时曲,满座为凄咽。

      留都信繁丽,此会岂轻掷。

    [阅读全文]...

2021-12-09 14:08:31
  • 改编古诗很有创意的中秋节的诗歌精选

  • 创意,中秋节,改编
  • 1)、李白家的月饼

    床前明月光,豪华精包装。分开饼一看,*加糠。

    2)、杜甫家的月饼

    细草微风曳,今年礼特别。中间夹金戒,上峰最欢悦

    3)、柳宗元家的月饼

    无权鸟飞绝,没钱人踪灭。下岗被强拆,凄凉中秋节

    4)、苏轼家的月饼

    明月几时有?举饼问青天。青天已不在,房价冲破天。

    5)、辛弃疾家的月饼-菩萨蛮

    月饼欲共权利语,谁知权利欲无数。送出难收回,目的来不来?

    领导事事发,都是嘴巴白。归途笑沙鸥,回屋全家愁。

    6)、岳飞家的月饼-满江红

    怒发冲冠,吃月饼,难看圆月。抬望眼、揪心南海,心潮激烈。十三亿人系疆土,千里西沙被南越。莫等闲,奋起岳家枪,荡妖孽

    7)、陆游家的月饼

    月饼不圆万事空,但悲不见西沙同。王师南*倭寇时,家祭无忘告乃翁。

    8)、范仲淹家的月饼

    手拿月饼忧而忧(送者),嘴吃月饼乐而乐(收者)。可怜一座岳阳城,随着洞庭干起裂。

    9)、徐志摩家的月饼

    悄悄的我金饼送,乐乐地你收入怀中。我问孩子事,你答节后就调动

    10)、琼瑶家的月饼

    我有几盒月饼,盘算与谁能共?多少秘密藏其中,收饼之人能懂。饼外言语浓浓,饼内目的重重。饼来饼往俱有心,留下帘帘春梦

    网缘情缘月饼甜,中秋夜语思绪翻。

    带去问候和祝愿,好运好花好月圆。

    一年十二月儿圆,今夜分明更耐看。

    我愿玉盘照亲友,月圆花好幸福添。

    我家月饼脆香甜,春去秋来思浪翻。

    思绪飞飞上重九,我家月儿何时圆?

    [阅读全文]...

2022-04-15 20:55:58
  •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全诗

  • 苏轼,中秋,诗歌
  • 导语:水调歌头中秋苏轼全诗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 、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 ,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全诗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中秋之夜,词人与相聚的亲朋欢聚畅饮,通宵达旦之后,想到自己的兄弟之一 —— 子由尚在远方,长达七年的分离,不禁使酒醉之后的词人大发感概,醉意醺然之时,仿佛月亮也在与自己作对,明明是骨肉分离之际,她偏以圆月示人。

    本词充分体现了词人高超的写作手法,他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人在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上阕借明月自喻孤高,下阕用圆月衬托别情。通篇咏月,但处处关合人事,在月的阴晴圆缺之中感叹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全篇以词人无奈而又美好的祈盼结尾,也透着浓浓的哲学意味。

    虽然此词无论写作手法还是意境都属上乘,但仍然是醉话,不过苏轼的文学造诣及个人素质毕竟不同凡响——即便是醉话也讲得如此唯美和富有哲理,可见素质之于人的重要性了。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全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分类标签: 描写月亮 哲理诗 宋词三百首 初中 高中 豪放诗

    【注释】: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⑥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  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  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  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  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  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  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  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  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  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  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  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  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  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 、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 ,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 ,表面上是恼月照人 ,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 ,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 、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 ,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阅读全文]...

2022-02-13 11:16:13
  • 中秋节苏轼的诗句

  • 中秋节,苏轼
  • 中秋节苏轼的诗句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节苏轼的诗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2、中秋谁与共孤光。——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3、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苏轼《念奴娇·中秋》

      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6、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

      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8、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苏轼《念奴娇·中秋》

      9、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0、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苏轼《念奴娇·中秋》

      11、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12、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苏轼《阳关曲》

      1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4、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2、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秋凉一作:新凉)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阅读全文]...

2022-03-22 15:06:42
  •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全文

  • 中秋,苏轼,阅读
  •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全文

      《水调歌头》一词其清旷健朗之格调大异于花间、金奁之柔媚婉约,初露东坡豪放词风范,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但更为启人心智、隽永有味的还是苏轼对人生、对物理的睿智的思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全文,供大家学*。

      《水调歌头》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水调歌头》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水调歌头》主题: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拓展内容】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2、达旦:早晨;白天

      3、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4、但:只。

      5、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诗人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诗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水调歌头》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见姮娥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

      赏析

      据诗人《吴船录》,此词作于公元1177年(淳熙四年)中秋,这年五月诗人因病辞去四川制置一职,乘舟东去。八月十四日至鄂州(今湖北武昌),十五日晚参加赴知州刘邦翰设于黄鹤山南楼的赏月宴会。《吴船录》云:“天无纤云,月龟甚奇,江面如练,空水吞吐,*生所遇中秋佳月,似此夕亦有数。况复修南楼故事,老子于此兴复不浅也。……作乐府诗一篇,俾鄂人传之。”

      《水调歌头·多景楼》

      陆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

      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

      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

      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

      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

      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

      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赏析

    [阅读全文]...

2021-12-27 08:46:57
  • 苏轼《中秋月》

  • 苏轼
  •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

      (1)银汉:即银河。玉盘:指月亮。

      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赏析

      这首小词 ,题为“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 》,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 ”,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 ”、“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 ,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 ,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 ”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 ”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 ,“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 ”的意思,是抒“ 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阅读全文]...

2021-12-08 01:30:30
  • 苏轼中秋节的诗句

  • 苏轼,中秋节,节日
  •   1、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2、中秋谁与共孤光。——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3、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苏轼《念奴娇·中秋》

      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6、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

      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8、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苏轼《念奴娇·中秋》

      9、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0、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苏轼《念奴娇·中秋》

      11、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12、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苏轼《阳关曲》

      1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4、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阅读全文]...

2022-05-07 18:31:49
由苏轼的中秋古诗改编成的歌曲 - 句子
由苏轼的中秋古诗改编成的歌曲 - 语录
由苏轼的中秋古诗改编成的歌曲 - 说说
由苏轼的中秋古诗改编成的歌曲 - 名言
由苏轼的中秋古诗改编成的歌曲 - 诗词
由苏轼的中秋古诗改编成的歌曲 - 祝福
由苏轼的中秋古诗改编成的歌曲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