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

关于古诗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104) 说说(119) 名言(45) 诗词(2k+) 祝福(2) 心语(84)

  • 关于再别康桥的作者介绍及背景

  • 阅读
  • 关于再别康桥的作者介绍及背景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裕家庭,父亲徐申如拥有一座发电厂、一个梅酱厂、一间丝绸庄,在上海还有一家小钱庄,又是硖石商会会长,人称硖石巨子。下面为大家带来再别康桥的作者介绍及背景,快来看看吧。

      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6年生于浙江海宁,他很早就开始新诗的创作。1923年加入新月诗社,成了这一诗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的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徐志摩在*埋下了一颗颗丰润肥沃的种子,直到今日依旧开着缤纷的花朵。

      写作背景介绍:

      徐志摩1920年曾留学英国的剑桥大学,也就是“康桥”。剑桥是一所800年历史的大学城,有很多古老的建筑,作者对这座大学城怀有很深的感情。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可以说是诗人的精神依恋之乡。1928年的秋天,他带着失意,重回剑桥,故地重游,勃发了诗人的兴致,他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溶进了这首《再别康桥》。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途中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他就这么悄悄的来,又这么悄悄的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诗坛。

      徐志摩语录

      1、你走的太急,我开始怀疑,曾经你是否来过。

      2、假如所有的悲哀、痛苦、失败都是假的,那该多好?

      3、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4、他说爱你的时候,是无心之过,别轻易感动。

      5、分开后,明明只是独自一人,却为何依然解脱不了两个人?

      6、聪明的人,喜爱猜心,也许猜对了别人的心,却也失去了自己的。

      7、让女人念念不忘的是感情,让男人念念不忘的是感觉。

      8、我们认为生存已经没意思,许多人却正在生死之间挣扎。

      9、所以谁又能明白谁的深爱,谁又能理解谁的离开。

      10、没有地图。我们一路走一路被辜负,一路点燃希望一路寻找答案。

      11、这就是为什么爱过之后,总觉得不仅失去他,也失去了一部分自己。

      12、坚硬的城市里没有柔软的。爱情,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

      13、面对,不一定最难过。孤独,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

      14、可惜,世上有很多假情假义,自己的伤心欲绝、痛苦难过、悲哀惆怅、歇斯底里,等等

      15、所以我和其他人在一起,一笑都觉得愧疚,所以我和别人并肩行走,牵手都觉得沉重。

      16、有些女人。会让人觉得,世界上无人舍得对她不好。然而,这个女人。就是得不到她一直盼望着的好。

      17、我是极空洞的一个穷人,我也是一个极充实的富人我有的只是爱。

      18、是时候了。好好地做个女人。穿裙子。扎辫子。不和别人吵架。不翘课。不说脏話。

      19、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20、当一个人沉醉在一个幻想之中,他就会把这幻想成模糊的情味,当作真实的酒。你喝酒为的是求醉;我喝酒为的是要从别种的醉酒中清醒过来。

      21、浮华一生,淡忘一季。空有回忆,打乱缠绵。笑容不见,落寞万千。弦,思华年。那些年华,恍然如梦。亦如,流水,一去不返。不泣离别,不诉终殇。

      22、你早已成我灵魂的一部,我的影子里有你的影子,我的声音里有你的声音,我的心里有你的心;鱼不能没有水,人不能没有氧气;我不能没有你的爱。

      23、年少时,我们因谁因爱或是只因寂寞而同场起舞;沧桑后,我们何因何故寂寞如初却宁愿形同陌路;相爱时,我们明明两个人,却为何感觉只是独自一人?

      24、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

      25、眉,没有一分钟过去不带着想你的痴情,眉,上山,听泉,折花,望远,看星,独步,嗅草,捕虫,寻梦,哪一处没有你,眉,哪一处不惦着你眉,哪一个心跳不是为着你眉!

      26、爱是一场催眠,醒来之后你被谁吸了灵。这就是为什么爱过之后,总觉得不仅失去他,也失去了一部分自己。被爱的人总是掌灵者,去爱的人反而失魂。在每段真心付出的感情中,总有一个人献祭了灵魂,收获了残忍。

      27、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在无法遇见第二个寂寞的人的寂寞冬天。独自行走独自唱歌独自逛街独自看着一整个世界狂欢。人们手牵手地逛着游乐园。他是她的独一。我是所有人的无二。世界充满了我们相遇的几率。我却始终无法遇见你。

      徐志摩的诗

      1、《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阅读全文]...

2022-05-22 20:23:39
  • 望岳古诗意思(望岳创作背景介绍)

  • 创作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首先,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的作品。杜甫的祖父是当时的著名诗人杜审言,他对杜甫的要求很严,据说杜甫7岁就会写诗。年轻时,杜甫有过两次漫游生活。在漫游中,他看到了祖国雄伟秀丽的山川,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在洛阳,他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谈诗论文,结下深厚的友谊。

    《望岳》这首诗,应该就是漫游时期的作品。这首诗不仅描写了泰山雄伟的景象,更重要的是,杜甫以登山为喻,抒发了他勇于奋斗与蓬勃向上的雄心壮志。

    其次,解释诗中的部分词语。

    1.岱宗:即泰山,在现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因为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这是对泰山的尊称。所谓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

    3.齐鲁:指齐国与鲁国。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

    4.青未了:青,指翠绿的山色;未了,指这翠绿的山色无边无际,延绵不断。

    5.造化钟神秀: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神奇秀美。全句的意思是,大自然把它的神奇秀美都集中于泰山。

    6.阴阳割昏晓:这里的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而阴阳,则指泰山的南面与北面。割,即分;昏晓,指黄昏与早晨。全句的意思是说,高耸的泰山把山之南与山之北,分割为早晨与黄昏迥然不同的两部分,山南明亮,山北昏暗。

    7.荡胸生曾云:荡胸,使心胸摇荡;曾,意思就是层,曾云,就是重重叠叠的云雾。

    8.决眦(zì)入归鸟:眦,眼角;决,裂开;全句是说,极力睁大眼睛,远望着鸟儿进入山中,回到窝里。

    9.会当:定要。

    10.凌绝顶:凌,登上;绝顶,这里指泰山的最高峰。

    11.众山小:意思是,觉得群山都非常渺小了;这是意动用法。

    再次,试翻译这首诗。

    若问:怎么样啊,

    这五岳之首的泰山?

    啊,它连接着齐鲁大地,

    那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

    大自然把它的神奇秀美,

    都集中于泰山;

    它使山南阳光普照,

    却让山北一片昏暗。

    那重重叠叠的云气,

    令人心胸摇荡;

    睁大眼睛远望那鸟儿,

    飞回它们的家园。

    我定要登上泰山之顶峰,

    再俯瞰那显得极其渺小的群山!

    最后,赏析这首诗。

    我们先逐句分析。

    第一句:“岱宗夫如何?”这是一个设问句。所谓“设问”就是自问自答。其实是作者替读者提个问题,然后由他来回答。这种修辞手法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引起思考,二是加深印象。你看,“泰山到底是什么样子呀?”当这个问题摆在你的面前时,你是不是自己首先要想想它的样子呀?这岂不是引起你的思考吗?当看罢作者的答案后,不管是否与你所想一致,你获得的印象是不是就更加深刻呢?这就是“设问”的作用,这也就是杜甫用这种手法的匠心所在。从这里可以看出,杜甫是多么欣赏他所望到的泰山,又是多么盼望读者与他共享祖国的壮丽河山啊!

    后面的五句诗,都是诗人的答案。现在分析第二句。

    第二句是“齐鲁青未了”。我们知道,“齐鲁”是指古代的齐国与鲁国,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而“青未了”是什么意思呢?青,这里是绿色;“青未了”是说,整个泰山都是绿绿的,而这种绿色连绵不断,覆盖了齐国与鲁国。请读者注意:诗人不是在泰山顶上介绍泰山的,而是在能看到泰山全貌的某个地方瞭望泰山的。不仅写出了泰山的地理特点,而且写出了它的高度与广度。

    第三句是“造化钟神秀”。这句妙在承上启下。说它承上,是因为诗人要告诉读者“青未了”的根据;说它启下,是因为诗人下面要写大自然究竟把怎样的“神秀”集中到泰山身上。

    第四句是“阴阳割昏晓”。这句写大自然集中到泰山身上的第一种神奇与秀美。那就是让泰山展现出的面容是独特的:当山的南面正是阳光普照时,山的北面却暗暗然如同黄昏一般了。而且,一个“割”字,就把大自然写活了,给读者的感觉似乎是,大自然手里握着神刀,把那么庞大的泰山一下子裁成两半。这显然又用了拟人的手法,于是,诗人有意无意地让大自然有了情感,好像它真的对泰山情有独钟。这种奇特的想象与潇洒的语言,唐诗中不能说没有,但绝对是罕见的。

    第五句是“荡胸生曾云”。这是大自然赐予泰山的第二种神奇与秀美。这句诗是倒句(即倒装句),顺句应是“曾云生荡胸”,意思是层层叠叠的云雾从山中生出,忽东忽西、飘来飘去,令人心胸也随着起伏荡漾。这层层叠叠的云雾岂不是同望山人融为一体了吗?请看,在我们看来,很难学会的情景交融的写法,在杜甫的笔下便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第六句是“决眦入归鸟”。这句诗我看到好多解释。有的解释说:“目光追随归鸟;入,受到眼里,即看到。”有的说:“人目眦决裂,入鸟之归处,言所望之远也。”上述解释恐怕不妥。我觉得“决眦入归鸟”也是倒句,顺句应是“决眦鸟归入”或是“决眦鸟入归”。意思是用力睁大眼睛凝望那群鸟飞进(回)山林,回(进入)到窝中。“决眦”二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在这从未感受过的山鸟归林的景观面前陶醉的样子;“入归鸟”三个字,更写出了诗人不仅要极目群鸟飞翔着、鸣叫着进入山林,而且要真真切切欣赏飞入山林的鸟儿们怎样一个一个回到各自的安乐窝中。这便是描写大自然赐予泰山的第三种神奇与秀美。而诗人在描写泰山神奇与秀美的同时,他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就蕴含于其中了。

    第七、八两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对这两句,历代评论家并无本质的分歧,都认为这两句诗表现了杜甫志存高远的胸怀,是他居高临下、雄视一切那种气势的绝响。“会当”就是一定要,只两个字,就写出诗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强意志;而“凌绝顶”也只三个字,就表现出诗人所追求的是人生的最高峰。这会使今天的读者想到林则徐少年时的豪言壮语:“山登绝顶我为峰。”

    至于这首诗的结句“一览众山小”,那更是诗人望岳时心中腾起的海阔天空的美好想象。

    逐句分析之后,还想简要说说这首诗在写作艺术上的特点。

    1.这首诗从结构上来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句用设问的手法统领下文;第二句到第六句,用景物描写的手法回答第一句的问题;最后两句则是直抒胸臆,倾吐诗人远望泰山后激荡不已的心声。全诗上下贯通,环环紧扣,一气呵成。

    2.用典而了无痕迹。这首诗用了好几个典故,知道的读者会觉得奇妙无穷;不知道的读者,也会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来。因为所用语句不仅通俗易懂,而且都是诗中的有机组成成分。比如,“齐鲁青未了”就源于《史记·货殖传》:“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再如,“一览众山小”则源于《扬子法言》:“登东岳者,然后知众山之峛崺(读lǐ yǐ,连绵)也。”

    3.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人与事物的特点。比如,“齐鲁青未了”,用了摹绘兼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绿色的连绵不断与无边无际;“阴阳割昏晓”,则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力量;而“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又是用倒装兼对偶的手法,写出了泰山使人身心愉悦而畅快的魅力。

    4.善于炼字。如,一个“钟”字,把大自然写成了恋人,使之有了恋人那样的专注与真情;一个“割”字,把大自然写成了匠人,使之有了匠人一般的智慧与巧手。

    总之,这首诗的确写出了惊人之语,体现了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

    纵观杜甫的一生,由于种种原因,在为官方面未见其有大的作为,但在忧国忧民方面,在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同期的诗人是无法与他相比的。至于说到诗的造诣,毫不夸张地说:杜甫真的是登峰造极了,他所写的“一览众山小”的理想,也真的变成了现实!

    [阅读全文]...

2022-02-08 00:48:55
  • 《结交》古诗赏析及作作者介绍

  • 《结交》古诗赏析及作作者介绍

      说起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作品,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游子吟》、《结爱》、《杏殇》等,今天小编分享一首孟郊《结交》供大家赏析.

      原文

      铸镜须青铜,青铜易磨拭。

      结交远小人,小人难姑息。

      铸镜图鉴微,结交图相依。

      凡铜不可照,小人多是非。

      孟郊简介

      孟郊(751-815),唐代著名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少年时期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仕历简单,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死后曾由郑余庆买棺殓葬。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孟郊现存诗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阅读全文]...

2022-04-30 09:31:06
  • 碛中作古诗带拼音解释(碛中作创作背景介绍)

  • 解释,创作
  • 【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沙万里绝人烟。

    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两个月了。诗人回顾两个月的行程,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轮明月照在*沙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表明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两回圆”是经历两月的艺术说法。这句诗含蕴很丰富。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人们爱用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的离合,看到圆月,就会想到与家人的团圆,现在是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

    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读者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不知何处宿,*沙万里绝人烟”。上句故设疑问,提出一个眼前急需解决的宿营问题,下句诗不作正面回答,却转笔写景:好像诗人并不关心今宵宿在何处,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碛中之景,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阅读全文]...

2022-07-14 04:00:03
  • 诗集死水的作者是谁(死水的作者简介和背景)

  • 死水

    作者:闻一多

    朗诵:劳月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阅读全文]...

2022-04-24 16:05:09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 写作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欢迎阅读参考!

      《送元二使安西》原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⑵,客舍青青柳色新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⑷。

      注释

      ⑴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

      ⑵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

      ⑶客舍:旅店。

      ⑷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译文

      清晨刚下阵雨,渭城达到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

      朋友啊,再干一杯送别的酒吧,要知道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难见老朋友了。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然而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已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然而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然而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送元二使安西》写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安西,是唐*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拓展阅读:送元二使安西改写

      渭城的细雨淅淅沥沥地下了一整日。雨水嘀嗒嘀嗒地跳到了池塘上,声音像钢琴曲一般动人、婉转。在这样的天气里,整个世界都干净起来,一尘不染。

      旅店里的柳枝被雨水洗得颜色如同刚吐出的新绿一般。它们扭动着细长的腰肢,跳着优美的舞蹈。

      今天的天空灰蒙蒙的。诗人王维今天的心情如同这天空,灰蒙蒙的。他想起了前几天的一幕:好友元二找到了他,与他站在柳树下。元二张开口,却不说话,一副有言难尽的模样,终于,他长叹一口气,说:“王维兄,皇上命我去安西,我……唉!”这个消息对王维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他无法接受……

      “哎,朋友,想什么呢?”元二问。王维回过神来,忙说:“好兄弟,来,再干一杯吧!”咚!他俩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王维的眼圈红了,他哽咽了:“朋友,我怕你离开了这西阳关,我就再也没有你这样的朋友了!”“不会的,不会的!”元二的泪水也落了下来,滴在了酒杯中。

      “再见了,多多保重!”王维挥动着手臂喊。他目送着元二离开,目送着他消失在这雨幕中。柳条,依旧那么绿,王维对元二的友谊,也会像这柳条,永远,永远青翠透亮吧!

    [阅读全文]...

2022-06-27 03:40:15
  • 《次北固山下》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 创作
  • 《次北固山下》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次北固山下》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创作背景:

      该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驶,油然而生别绪乡思。但是,由于诗人情感内容完全融纳于特定时空的生动可感的自然境象之中,因而诗的情感基调不仅略无哀伤凄婉,反而表现出在昼夜转接、时序交替之际对独特的江南景致与蓬勃的自然生机的发现的喜悦,并且形成高朗壮阔的审美境界。特别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被后人视为盛唐气象的标志。即使是“潮**阔,风正一帆悬”,其阔大的境界实际上也不失为“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审美范型。

      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先天进士,官洛阳尉。曾往来于吴、楚间。多有著述。开元中卒。《全唐诗》存其诗十首。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此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阔”,“阔”,是表现“潮*”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野开阔、大江直流、风*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第三联说明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而无浪,风顺而不猛,*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不禁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于是托雁捎个信:烦劳雁儿飞过洛阳的时候,替自己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阅读全文]...

2022-05-09 21:04:41
  • 开创长吉体诗歌的是谁(开创长吉体诗词的诗作者介绍)

  • 诗歌
  • 我国古代的很多诗人都有一些外号,这些外号可能是*根据他们写作的风格或者题材给他们取的外号。其中,唐朝时期的一位诗人李贺,他的外号就被称为是“诗鬼”。这个外号与一般的其他诗人的外号相差还是很多的,为什么李贺被称为是诗鬼?诗鬼的这个鬼字有什么讲究,为什么会给他起一个这样的外号?难道是李贺对鬼魅之类的情有独钟吗?

    在星光灿烂的大唐诗坛中,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魔”白居易、”诗狂”贺知章、”诗豪”刘禹锡等横空出世的大诗人,还有一位与之齐名的中唐诗人”诗鬼”李贺。

    “诗鬼”李贺,字长吉,是继屈原、李白之后又一位想象力极为丰富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独有的体裁”长吉体”,誉为”鬼仙之辞”。可惜,他27岁就病逝于家乡河南昌谷。

    不过,尽管”诗鬼”李贺英年而去,他”以诗为业”的一生虽说短暂,却成就斐然,留存于世的鬼诗、讽诗、咏物诗、抒情诗共计5卷220首,编汇为《昌谷集》,有”黑云压城城欲摧”、”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声天下白”等流传千古的名句。

    1.李贺其人

    公元790年出生于河南昌谷的李贺,系大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大郑王李亮的后裔。由于武则天上位,大肆杀戮李唐子孙,使得李亮这支远亲,早已沦落破败,到李贺父亲李晋肃这一代时,很是式衰名微。李晋肃仅任过县令,但也过逝得早,只留下妻子郑氏孤苦地抚养年幼的李贺三姊妹艰难谋生。

    自立自强的李贺没有因家道中落而悲愤,他始终以李唐宗室而自勉。小时候的李贺生活很贫苦,常衣不裹服,但他没有哀怨,依旧坚持勤奋读书。

    “天道酬勤”,李贺刻苦求学的事迹使他很快名扬京城。

    李商隐在所著的《李长吉传》中就有记述,言李贺白天背一锦囊骑驴觅句,每遇佳句就置书投于囊中,到了晚上,就”探囊整理,焚膏继晷”,日积月累,李贺的知识底蕴就深厚起来。

    兼之李贺自小才思敏捷,很有天分,七岁时就可以作诗,还擅书法,长于”疾书”,李贺的才华得以显露和绽放。只可惜,父亲李晋肃的过早离世,使得李贺的命运一下坎坷起来。他原本在18岁时欲赴京赶考,但父亲过逝,按规定需服丧3年。

    3年后,21岁时的李贺应邀参加韩愈组织的河南府试,所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得到最高赞誉,一举高中。当年底,李贺即到京都参加进士考试,突然有流言传来,说李贺的父亲李晋肃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相同,李贺有”嫌名”之涉不能参加殿试。无奈之下,李贺只好暂时退出试院,返回故里待定。

    次年五月,李贺在韩愈的保举下,终于通过朝廷的考核,授予从九品的奉礼郎职务。但这个职务李贺仅维持了3年,因妻子病卒,李贺告假料理完妻子的后事后,即忧郁病倒,无奈辞职告病回家乡休养。后来他到潞州给事中张彻那里做了3年的幕僚,到公元817年,张彻*回长安后,李贺只得辞职,终因病重再回故里昌谷,在整理诗作时病故。

    2.李贺的诗

    李贺的入仕之路,很简单,也充满坎坷,虽说有先祖蒙荫,又得韩愈、皇甫湜等贵人的提携,但还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在长期抑郁感伤中英年而逝,留下一生未能尽情施展抱负的遗憾。

    不过,李贺的诗却光耀后世,他与李白、李商隐合称为大唐”诗家三李”,名篇有《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神弦曲等》,还独创了诗歌体裁”长吉体”。故李贺有”长吉鬼才”之誉。

    有名的《雁门太守行》即是少有才名的李贺18岁时,也就是公元808年,到洛阳拜访当时的文坛宗师,后来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而写下的千古名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边塞诗得到韩愈的认可,便对李贺多加关注。后来,李贺进京参加殿试被流言所阻,韩愈还为其写了一篇《讳辩》质问朝廷:”父亲名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考试;要是父亲叫’仁’,那儿子就不做人了吗?”

    尽管如此,但改变不了现实,冰冷的制度就摆在那里,成了一柄带血的利刃。李贺终没能参加进士科科考,韩愈、皇甫湜无可奈何,亲自登门看望慰问李贺。感动之下,李贺写下《高轩过》、《仁和里杂叙皇甫湜》予以答谢。

    后来,李贺在韩愈的保举下,终于在22岁时当上奉礼郎。《致酒行》就是李贺在这一时期写下的,其中就有千古名句: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李贺离开京都长安后,把悲愤之情向金铜仙人倾述,便写下有名的《金铜仙人辞汉歌》: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谢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这首千古名篇,通过金铜仙人见证汉朝的兴亡、洞悉后唐的覆灭后,”清泪如铅水”,仍不忍离开长安的悲愤,借已表达自己在京3年,不过是小小的奉礼郎,仕途上已没有多大希望了。如今妻子又早早过世,还是快快离开长安,料理妻子的后世吧。

    整首诗吐露出李贺的无望,其凄凉心境跃然于纸上。

    3.李贺诗的影响力

    李贺的诗中,抛出了一些流传至今的千古佳句,如”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还得到后世化用、引用,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句: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这首词就曾化用: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七律.人民*占领南京》亦引用了”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诗,转承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强调事物的向前发展不断变化,都是自然规律,无论什么时候,人都应该走正道。

    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还入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列为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选修课。

    这首诗是李贺任奉礼郎期间,凭丰富的想象力,把自己善弹箜篌的感觉物象到风寒露冰的深秋,通过神话故事”女娲补天”过渡到天庭,传入神山,用”吴刚伐桂”、”老鱼跳波”等烘托音乐带来的神奇意境,感人肺腑。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发人联想。

    此外,李贺的诗,还有一类对鬼魅世界的描述,读来鬼气森森,令人毛骨悚然。其实,这只是诗人通过写鬼神的虚诞,借以抨击时政,批判当时沉湎迷信、追求长生不老的社会风气。

    如《神弦曲》中的”百年老枭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南山田中行》中的”鬼灯如漆点松花”,《秋来》中的”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等等。

    这些描述孤坟野鬼的诗,与诗人李贺的心情融为一体,借”鬼”寄托忧愤抒发抑郁之情,展示了独有的艺术形象,这也是李贺之所才称”诗鬼”得名”鬼才”的主要原因。

    4.关于”长吉体”

    李贺开创了诗歌独有的体裁”长吉体”,主要是纪念他”冷艳怪丽”这一独树一帜的文风,因他字”长吉”,遂称”长吉体”。

    李贺的”长吉体”诗,特点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构思独特,用词悲冷凄苦,遣词上多用”苦、寒、冷、魂、鬼、血、冷、泣、腥、死、血”之类的字眼,营造悲冷的奇特氛围,给人“瑰诡”之感。如《秋来》: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全诗以”桐风、衰灯、寒素、冷香、秋坟、恨血”等意象组合在一起,构织了一幅凄凉悲痛的画面。这就是李贺诗特有的风格:诡谲凄异,读来令人胆颤悚然。

    二是多用衰老和死亡意象,常借用怪诞、华美词汇,或运用神话传说,展现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如《天上谣》中的”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梦天》中的”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等。

    三是多受乐府、楚辞影响,多写古体诗、乐府诗,选词炼句不落窠臼,注重”苦吟”,长于”短”篇,借古喻今,以丰富的想象力锤炼语言,达到”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的效果。如《马诗》(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南园》(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阅读全文]...

2022-05-10 19:24:59
古诗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 - 句子
古诗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 - 语录
古诗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 - 说说
古诗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 - 名言
古诗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 - 诗词
古诗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 - 祝福
古诗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