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蜀道难》读后感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蜀道难》读后感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蜀道难》读后感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蜀道难》读后感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蜀道难》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蜀道难》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是一首让古今文人拍案称奇的诗章。
诗歌开篇即凭空起势,骤响彻天。诗人把三个叹词相叠,两个形容词各带一个语气词并列,另用一个比喻,来突出蜀道之难,诗句气势磅礴,使读者在心目中对蜀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按由秦入蜀的路线(长安—太白山—峨眉山—青泥岭—剑阁—成都),具体写蜀道之难。
先写蜀道开辟之难。诗歌夸张地说自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后来五丁力士拽蛇导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次写蜀道旅途之难。以“六龙回日”的神话和想像,用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反衬,用悲鸟、子规作烘托,极写山的高峻奇险;以“冲波逆折”“飞湍瀑流”的直接描写,用“崖转石万壑雷”的夸张手法,极写水的湍急凶险。
继写蜀道人事之难。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诗人怀着对国事的担忧、对人民的关切之情,警告当局要吸取历史教训,防止地方军阀据险作乱,残害人民。
文末的结语写蜀道之难导致的结果。行人望蜀兴叹,徒唤奈何,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人以鬼神莫测的笔法,纵横驰骋,时间上从四万八千年之前的混沌初开至战国而至中唐;空间上从长安跨越数座大山而至成都,从上可摩天的山巅到激流回旋奔腾的深壑;其他,从行人至鸟兽,从神话传说至当今世道……腾挪跌宕,惊心动魄,把蜀道之难渲染得淋漓尽致。
本诗为乐府诗,形式自由,每句字数从三言至十一言,参差错落,且三次换韵,非常适合表达大自然的奇观和诗人热情奔放的思想感情。诗歌融神话、传说、谚语与景观、人事、心理于一炉,想像丰富奇特,夸张新颖独到,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前、中、后出现三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产生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全诗从形式到内容,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李白一生都怀有建功立业的求仕思想,性格自由豪迈,入京求仕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又有“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是那样的雄健奔放,那样的充满激情,那么的感情至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一叹之不足而二叹,二叹不足而至于再叹的基调。诗中大量运用神话,用夸张的手法来写蜀道难行及战祸之烈。使蜀道风光既神奇又壮伟,令人惊奇振奋,抓住名山水特色,展示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奇险、高峻之貌。通过传神的历史,使全诗充满奇险色彩和浪漫气氛。
“六龙回日”写其高,“冲波逆折”写其险,“黄鹤南飞”“猿猴攀愁”写其峻,“飞流争喧”写其险,“扪参历井”写其危,“悲鸟、雄飞雌、子规”写其空悲。总之,作者运用大量想象和形象的夸张,把蜀道的难和伟抒发的淋漓尽致。
气象上,如从高山壁画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连绵不断的出现在面前,让人叹为观止啊!
还有,诗人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因而成为千古传颂之佳句,反复咏叹描绘了由亲人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
结尾写战祸之烈,一方面写剑阁的险要,易守而难攻,易生叛乱,不可留;另一方面写蜀道军事叛乱的残忍景象,抒发诗人对现实的隐忧,他看清在繁华一片的气象下统治阶级的腐败,因而深表愤恨与不满,以奔放不羁的笔调写了政治上的求仕心,也表达了对人民的热爱。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凭的李白,一切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命运大致相同,都是一直遭到排挤,一生失意,通过诗句表达对专权黑暗政治的不满,但他们的失意在诗中消极的表现,如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白居易“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侵月”,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无不体现作者的感叹,蕴藉忧愤。而李白单单除外,“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岂是悲叹?是他那鲜明的浪漫。
是诗,亦是生命——读《蜀道难》有感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有校园的地方,就有李白的诗。每个*的孩童从五六岁开始就知道一位诗人——李白。
从咿呀学语开始的“床前明月光”到初中时耳熟能详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以至今日所学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字一句乃至一笔一划皆溢出你的才华,现出你的智慧,透出你的`浪漫,看出你的豪放,听出你的感叹。在我活过的这十几年中,几乎每一天都有你的影子,也许这一生都被你的诗萦绕。但我愿意沉入你的诗海中,品味那甘甜的诗香!
你所作的诗数以千计,它们像你的脚步,在人生的每一片森林,每一个弯道,每一堆土丘,每一泽泥潭之中??它们便是你一生的写照。当你挥笔而下时,涌万念于心头,集千愤于笔触。殊不知,你的每一字皆影响后人,成为他们生命中的歌,生命中的印记。你的诗,也许在一刹那改变了他们的信念,使他们在迷惘的泥淖中,找到生命的出路,而后像你一样洒脱的活着!
当时空之界变得模糊,我相信你所走的路,我们也将走过。让我用你那不朽的诗歌,作为我生命的印记。因为你的诗不是随意泼墨,而是一种执着,一个信念,一曲生命之歌。
所以,是诗,亦是生命!
致酒中诗仙——李白
飞雁十行,南来北往总是情。人家百户,烛光炊烟身心静。皓月千里,床头明月遥相寄。大地万垄,只求一醉不复醒。繁星亿枚,天涯各处皆遇你。
酒中诗仙,斗酒千篇诗亦命!
世人皆知,蜀道之难,万物不可及。摒弃书本的道理,我想重新看看你的这首诗,我也想知道,哪个才是真实的你。
我不知道,哪个才是你的真实意图。千百年来,那么多人都在追寻你的足迹。蜀道之难,究竟是十六岁的你对友人的劝告,还是初入长安的你对自己的感叹。我向来不想相信书本上所说的最贴切,一切未定之前,一切都是变数。不过,从长安直入蜀道,可见你对家的情结何其之深。或许,年少的你对友人的前行倍感不值,又或许,你对自己的前行深感痛心……我非神,也不能知晓千年前的你到底如何想。但是,蜀道之难的劝告,何尝不能用在你最后一次入长安呢?子美尚且梦中劝你不要前往,而这一首看似悲叹看似赠友的诗,那绘出的一幅幅画面,那一句句劝告,何尝不是和最终的你所吻合了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你很早之前,就已经知道,知道应当还家,也知道那**如麻的豺狼四处都是。你知道那是狼窝,但你没有听你自己的劝告,最终的你终究还是去了。子美梦里的你,也去了。或许,大家都知晓,其实你就是这般。所谓蜀道之难,不过是写给旁人看看,叹叹心里的感慨。等到真正做起来,你永远不会因为磨牙吮血与**如麻而早早还家。你的锦城,你的梦,还有你的远大抱负与理想,你不会放弃。其实,你的狂傲与自负在众人眼里其实可为笑柄,明明不行,却说的自己可以一般。但是,也正是你的狂傲与自负,受着你的才华支撑,得以让众人为之倾倒!如若我是子美,我断然不会劝你回来,我会告诉你——蜀道难,却难不倒你李太白!
李白,我不知道把你前所作与你后所行联系起来是否妥当,我也不知道这迷离之中哪个才是真实的你……但是我愿意去走*你,非世俗之事故,而去体会你的感受,诗仙的角度,狂傲的路。
作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清新飘逸,豪迈旷达,已成了*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扛鼎之作,而《蜀道难》,就是这诸多审美对象中的一个经典。
一首《蜀道难》,不仅道尽了李白的全部人格力量,而且凸现了大气磅礴的崇高美,演绎了迅疾变幻的运动美,奔涌出参差错落的音韵美,真正是谱写了一首浪漫主义的绝唱。
李白的人格力量是什么?勿庸置疑,那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是“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的狂放。一个“狂”字,是他喷薄如日热情似火的情感的体现,也是他对自己精神家园本能的执着的选择:对“钟鼓馔玉”的嗤之以鼻,蔑视鄙弃,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抗争,毅然绝弃;对祖国壮丽山河的一往情深,无比热爱!
“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篇开头的一句绝叫,绝不是萎缩懦弱冷漠沉沦之徒所能写出的。只有李白,只有胸中激荡着狂涛巨澜的李白,才能从心底油然呼来,叫板而出!
只有李白,只有有着风卷残云般气魄的李白,才能让蜀道上连天的群峰,壁立的悬崖,汹涌的恶水,凄凉的丛林,还有那磨牙吮血的恐怖,全都渲染出大气磅礴的长轴画卷,才能凸现出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崇高。
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空间上难度上的极度扩张;“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时间上的极度绵延拓展;“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五丁开山”的巨大的神勇力量;“飞湍瀑流争豗”的汹涌激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奇险峥嵘,这一切的一切,在诗人如椽巨笔的挥洒下,没有一个不是突破景物常态的,没有一个不是宏大壮阔的,没有一个不是粗拙奇谲的,也没有一个不是令人心动魂悸的!总观全诗内容,真正体现了一种雄健伟岸,高峻奇险,浑然天成的崇高美,一种气象不凡的壮阔美!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百字”,正因为情感的狂放不羁,酣畅淋漓,李白才要一唱三叹,回环跌宕;正因狂放不羁,情不由己,李白才能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上天入地,才能奇特的想象,斗胆的夸张。正因为狂放不羁,全诗才能在情感的旋律线上,在诗歌的整体气势上,在篇章的布局上,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急骤奔突;才能呈现出风驰电掣般的运动美,变幻莫测的迅疾美!才能给人以长风之出谷,雷电之惊闪,万马之奔腾的强烈的震撼力!
由于奔放不羁,豪迈恣肆,古乐府单一古板的句式,已远远适应不了李白那如长江大河般奔涌的情感了,于是,突破旧乐府的句式特点,也就成为必然。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最长的九字句,这些长短不齐,流转自如的句式,也只有这些句式,才能像“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轻重缓急地表达出诗人奔放如风,迅疾如电的豪迈情怀,才能涂抹出气象不凡的浪漫主义的壮丽画卷。笔力的雄浑洒脱,龙腾蛇行;语言的参差错落,摇曳生辉,都使狂放浪漫的绝唱,*添了酣畅的流转美,起伏的参差美和动人撼人的节奏美!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当李白迷醉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陶醉在巴山蜀道上的一幅幅雄奇俊美的图画时,他的“狂放”“洒脱”,可谓发挥到了极致!
《蜀道难》,一首狂放的浪漫的绝唱,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都是诗人狂放之情主宰下的鬼斧神工般的走笔渲染,写意泼墨!
作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清新飘逸,豪迈旷达,已成了*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扛鼎之作,而《蜀道难》,就是这诸多审美对象中的一个经典。
李白借“蜀道”这一特定的审美对象,通过描写“蜀道”之“难”,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体悟与认识。而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就是《蜀道难》的魅力之所在。而今,往日的嗟叹与无奈都变成了令人欣赏的美景、奇观,“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的千年古道,也变成了宽阔的道路,行人车辆不断。
一场突如其来的人间灾难悄然而至,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地动山摇,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桥梁坍塌,公路被山体滑坡、泥石流阻断……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再一次出现了“蜀道难”的局面。
面对困境,有的人选择面对,有的人则躲避。而我们的*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抗震救灾的重任。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身体和困难抗争,从瓦硕下面救出一个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生命;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从4999米严重缺氧的高空,空降地震灾区救助灾区人民,创造了世界军队空降史的奇迹;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挖凿堰塞体导流明渠,排除了堰塞体溃坝湖水淹没下游绵阳市的险情,创造了世界上成功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是呀,蜀道难,但难不倒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也难不到我们英勇。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有“蜀道难”的境遇。面对困难,我们应该怎么选择?文学家王国维曾把人生的境界分为三种: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无论何时何地,王国维想告诉我们的是,要有那份别样的豁达、顽强和坚持不懈。而刘墉先生则把这三种境界分别比作骆驼、狮子、婴儿。现在的我们就像骆驼一样为了走出沙漠,就算再苦,也必须坚持。只有走出沙漠,才有活的机会。中年的我们好像狮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为了让家人过更好的生活而拼命工作,满足自己的物质或是精神上的需要。晚年的我们却回归到婴儿时的天真,与世无争,很淡定的过完余生。无论我们像什么,我们都要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做最想做的自己。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当李白迷醉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陶醉在巴山蜀道上的一幅幅雄奇俊美的图画时,他的“狂放”“洒脱”,可谓发挥到了极致!
这是一首让古今文人拍案称奇的诗章。
诗歌开篇即凭空起势,骤响彻天。诗人把三个叹词相叠,两个形容词各带一个语气词并列,另用一个比喻,来突出蜀道之难,诗句气势磅礴,使读者在心目中对蜀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按由秦入蜀的路线(长安—太白山—峨眉山—青泥岭—剑阁—成都),具体写蜀道之难。
先写蜀道开辟之难。诗歌夸张地说自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后来五丁力士拽蛇导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次写蜀道旅途之难。以“六龙回日”的神话和想像,用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反衬,用悲鸟、子规作烘托,极写山的高峻奇险;以“冲波逆折”“飞湍瀑流”的直接描写,用“崖转石万壑雷”的夸张手法,极写水的湍急凶险。
继写蜀道人事之难。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诗人怀着对国事的担忧、对人民的关切之情,警告当局要吸取历史教训,防止地方军阀据险作乱,残害人民。
文末的结语写蜀道之难导致的结果。行人望蜀兴叹,徒唤奈何,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人以鬼神莫测的笔法,纵横驰骋,时间上从四万八千年之前的混沌初开至战国而至中唐;空间上从长安跨越数座大山而至成都,从上可摩天的山巅到激流回旋奔腾的深壑;其他,从行人至鸟兽,从神话传说至当今世道……腾挪跌宕,惊心动魄,把蜀道之难渲染得淋漓尽致。
本诗为乐府诗,形式自由,每句字数从三言至十一言,参差错落,且三次换韵,非常适合表达大自然的奇观和诗人热情奔放的思想感情。诗歌融神话、传说、谚语与景观、人事、心理于一炉,想像丰富奇特,夸张新颖独到,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前、中、后出现三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产生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全诗从形式到内容,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
初知李白,是在那几句朗朗上口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不知为何,那时还小小年纪的我遍一下子爱上了那首诗,只浅浅明白,那首诗里,是乡思。因为《静夜思》我知道了有个诗人叫李白,字太白,被人们称为“诗仙”。记忆中,有一种酒,醇香而且回味,叫做“诗仙太白”,我不知道这酒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只觉得,李白的诗便如这酒般醇香,回味悠长。
品那一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只此一句,便贯穿了整篇文章,激昂、澎湃的感情,回味悠长的留香,豪情万丈的呐喊。我对他的认识又深了一分,我对他的喜爱增了一分。他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唯美比过他人;他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细腻赛过他人;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豪情更是胜过他人。
品那一盏“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如此一笔,勾勒出险而峻的蜀山绝壁,领世人进入那群峰之间,邀世人共观那峭壁绝岩。曾经也思考过,为什么李白的诗会如此让人沉醉入迷,他的诗既不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怀天下,也不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可是,那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水终是落在了我们心间;那一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月光终是照在了我们身上;那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踏歌声终是响在了我们的耳畔……如此一笔,看似不留痕迹,实则带走了我们的心。
品那一壶“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仅此一句,酣畅淋漓,他带着那一声声惊天动地的声响,连同那蜀道的艰险,一同呈现在世人前。读诗,是享受美的过程。读李清照的“唯恐双锡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读出了满满愁丝;读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读出了淡淡怀恋。唯有读李白的“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读出了万丈豪情的同时,还听到了震耳的水流声,看到了争流的瀑布倾泻而下。
小时候,有人曾问我最喜欢的私人是谁,我说是李白。当时只傻傻的把他写的诗很多,流传至今的也有1000余首当做理由。也仅仅是这么个简单的理由,我才更愿意去了解,了解李白,了解李白的诗。因为了解,才更愿意去细细品读,在午后的阳光下用心去感受。也曾经,为背诵不下那一篇篇长篇阔论而苦恼,但很快就被对诗所带来的心灵震撼所替代。他的诗,如酒,悠久醇香、回味无穷;如歌,缠绵交错、余音绕梁;如画,亦真亦假,流连其中;如舞、如鼓、如天边一抹红霞……
小时便会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想着能写出这样诗句的人该是怎样的仙风道骨。直到初学《蜀道难》时,便又想如此谪仙般的人物怎会有这般畏叹。之后反复思索,终不得果。只觉人生路似蜀山道,坎坷叹,波折叹,不如学太白那样心破九霄,得一世肆意洒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仕途坎坷,世俗薄他。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便是一场惊鸿。皇帝钦点不可耀,奸媚诋毁最为悲。面对这满目破碎的山河,盛唐不存,世态炎凉。经历安史之乱,蒙冤牢狱之灾,便是敬亭山后再无诗仙。是这世俗薄情,待他不善,还是这仕途坎坷,比蜀道路险,亦或是……他虽反复惊叹蜀道难行,却一直再走。不寄托高堂的庄严,不艳羡官场的利禄,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千年的风吹过,蜀道依存,他宁折不弯的风骨犹在。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是阶级腐败,忧国忧民。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蜀道究竟有多高险,让他一叹之不足而二叹,二叹不足则再叹。这其中的反复咏叹,是叹蜀道之难,还是叹军事叛乱,是叹锦绣繁华下的千疮百孔,阶级腐败,还是叹他这颗愤恨不*,忧国忧民的心。这又怎会是悲叹,仰天长啸,谁又与君知!独坐花荫下,独自痛饮酒。“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怕锦城金醉纸迷,乐不思蜀,乱了天下。他为国为民的丹心犹在。
“问君西游何时还”——是人生路坎,心破九霄。
“他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四海无乡,酒入豪肠。七分月光,酿龛世梦。余下月光啸三分剑气,绣口一吐便半个盛唐。我常于明月处想起他,思他的眉眼,思他的傲骨,思他的狂浪不羁,思他的肆意洒脱。便从中想到一个佩剑的白衣侠客,随身携着酒壶,且吟笑且徐行,慢慢消失在我的眼中,身后蜀山道上是他洒下的万千银辉。纵使人生路坎,但心破九霄。不如学太白豁达豪情,潇洒走一回。他笑看红尘的态度犹在。
子之诗词,杰力人上。大骋阙词,至于如此。
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之后便再读,亦是悲叹。不如看淡坎坷,心破九霄。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白对蜀道发自内心的描述,也是在诗歌开始对蜀道的总体概述。危乎高哉的地方,难于上青天的地方,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呢?我们就不能不去吗?不能啊!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那是我们的祖先用生命换来的壮阔景象,是让神灵也敬佩的伟大铸造的传世奇迹。到蜀道,是去寻梦,是一种追寻更是一种继承。是在“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蛮荒之所,去找寻那一种属于自己氏族本质的精神支柱。即便是在历经了千年之后,流行歌曲里仍然唱着。
“文章千古事”这事曹丕的高论,但是忠实的实践者却是李白。一篇《蜀道难》道出了千古奋进者的心声。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一首《蜀道难》,不仅道尽了李白的全部人格力量,而且凸现了大气磅礴的崇高美,演绎了迅疾变幻的运动美,奔涌出参差错落的音韵美,真正是谱写了一首浪漫主义的绝唱。
李白的人格力量是什么?勿庸置疑,那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是“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的狂放。一个“狂”字,是他喷薄如日热情似火的情感的体现,也是他对自己精神家园本能的执着的选择:对“钟鼓馔玉”的嗤之以鼻,蔑视鄙弃,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抗争,毅然绝弃;对祖国壮丽山河的一往情深,无比热爱!
“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篇开头的一句绝叫,绝不是萎缩懦弱冷漠沉沦之徒所能写出的。只有李白,只有胸中激荡着狂涛巨澜的李白,才能从心底油然呼来,叫板而出!
只有李白,只有有着风卷残云般气魄的李白,才能让蜀道上连天的群峰,壁立的悬崖,汹涌的恶水,凄凉的丛林,还有那磨牙吮血的恐怖,全都渲染出大气磅礴的长轴画卷,才能凸现出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崇高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空间上难度上的.极度扩张;“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时间上的极度绵延拓展;“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五丁开山”的巨大的神勇力量;“飞湍瀑流争喧豗”的汹涌激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奇险峥嵘,这一切的一切,在诗人如椽巨笔的挥洒下,没有一个不是突破景物常态的,没有一个不是宏大壮阔的,没有一个不是粗拙奇谲的,也没有一个不是令人心动魂悸的!总观全诗内容,真正体现了一种雄健伟岸,高峻奇险,浑然天成的崇高美,一种气象不凡的壮阔美!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百字”,正因为情感的狂放不羁,酣畅淋漓,李白才要一唱三叹,回环跌宕;正因狂放不羁,情不由己,李白才能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上天入地,才能奇特的想象,斗胆的夸张。正因为狂放不羁,全诗才能在情感的旋律线上,在诗歌的整体气势上,在篇章的布局上,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急骤奔突;才能呈现出风驰电掣般的运动美,变幻莫测的迅疾美!才能给人以长风之出谷,雷电之惊闪,万马之奔腾的强烈的震撼力!
由于奔放不羁,豪迈恣肆,古乐府单一古板的句式,已远远适应不了李白那如长江大河般奔涌的情感了,于是,突破旧乐府的句式特点,也就成为必然。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最长的九字句,这些长短不齐,流转自如的句式,也只有这些句式,才能像“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轻重缓急地表达出诗人奔放如风,迅疾如电的豪迈情怀,才能涂抹出气象不凡的浪漫主义的壮丽画卷。笔力的雄浑洒脱,龙腾蛇行;语言的参差错落,摇曳生辉,都使狂放浪漫的绝唱,*添了酣畅的流转美,起伏的参差美和动人撼人的节奏美!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当李白迷醉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陶醉在巴山蜀道上的一幅幅雄奇俊美的图画时,他的“狂放”“洒脱”,可谓发挥到了极致!
《蜀道难》,一首狂放的浪漫的绝唱,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都是诗人狂放之情主宰下的鬼斧神工般的走笔渲染,写意泼墨!
最*我读了诗人李白所写的《蜀道难》一文,这篇文章虽然不是第一次读,但是当再次读完后又让人感慨万千,又一次被李白的那种浪漫主义情怀带进了诗里,《蜀道难》凸现了大气磅礴的崇高美,演绎了迅疾变幻的运动美,奔涌出参差错落的音韵美,真正谱写了一首浪漫主义的绝唱。现淡淡读了文章后的感想:
作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清新飘逸,豪迈旷达,已成了*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扛鼎之作,而《蜀道难》,就是这诸多审美对象中的一个经典。
李白的人格力量是什么?勿庸置疑,那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是“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的狂放。一个“狂”字,是他喷薄如日热情似火的情感的体现,也是他对自己精神家园本能的执着的选择:对“钟鼓馔玉”的嗤之以鼻,蔑视鄙弃,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抗争,毅然绝弃;对祖国壮丽山河的一往情深,无比热爱!
总观全诗内容,真正体现了一种雄健伟岸,高峻奇险,浑然天成的崇高美,一种气象不凡的壮阔美。只有李白,只有有着风卷残云般气魄的李白,才能让蜀道上连天的群峰,壁立的悬崖,汹涌的恶水,凄凉的丛林,还有那磨牙吮血的恐怖,全都渲染出大气磅礴的长轴画卷,才能凸现出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崇高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空间上难度上的极度扩张;“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时间上的极度绵延拓展;“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五丁开山”的巨大的神勇力量;“飞湍瀑流争喧豗”的汹涌激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奇险峥嵘,这一切的一切,在诗人如椽巨笔的挥洒下,没有一个不是突破景物常态的,没有一个不是宏大壮阔的,没有一个不是粗拙奇谲的,也没有一个不是令人心动魂悸的!总观全诗内容,真正体现了一种雄健伟岸,高峻奇险,浑然天成的崇高美,一种气象不凡的壮阔美!
《蜀道难》,一首狂放的浪漫的绝唱,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都是诗人狂放之情主宰下的鬼斧神工般的走笔渲染,写意泼墨!知道李白的《蜀道难》的人,应该很多,他给人以辽阔的远景,一种地*线的宽广的感觉,又有一种崩天开地的豁然。
这是一种我们民族的本质,艰辛却坚定,不易却执著。
一首《蜀道难》,不仅道尽了李白的全部人格力量,而且凸现了大气磅礴的崇高美,演绎了迅疾变幻的运动美,奔涌出参差错落的音韵美,真正是谱写了一首浪漫主义的绝唱。
李白的人格力量是什么?勿庸置疑,那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是“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的狂放。一个“狂”字,是他喷薄如日热情似火的情感的体现,也是他对自己精神家园本能的执着的选择:对“钟鼓馔玉”的嗤之以鼻,蔑视鄙弃,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抗争,毅然绝弃;对祖国壮丽山河的一往情深,无比热爱!
“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篇开头的一句绝叫,绝不是萎缩懦弱冷漠沉沦之徒所能写出的。只有李白,只有胸中激荡着狂涛巨澜的李白,才能从心底油然呼来,叫板而出!
只有李白,只有有着风卷残云般气魄的李白,才能让蜀道上连天的群峰,壁立的悬崖,汹涌的恶水,凄凉的丛林,还有那磨牙吮血的恐怖,全都渲染出大气磅礴的长轴画卷,才能凸现出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崇高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空间上难度上的极度扩张;“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时间上的极度绵延拓展;“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五丁开山”的巨大的神勇力量;“飞湍瀑流争喧豗”的汹涌激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奇险峥嵘,这一切的一切,在诗人如椽巨笔的挥洒下,没有一个不是突破景物常态的,没有一个不是宏大壮阔的,没有一个不是粗拙奇谲的,也没有一个不是令人心动魂悸的!总观全诗内容,真正体现了一种雄健伟岸,高峻奇险,浑然天成的崇高美,一种气象不凡的壮阔美!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百字”,正因为情感的狂放不羁,酣畅淋漓,李白才要一唱三叹,回环跌宕;正因狂放不羁,情不由己,李白才能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上天入地,才能奇特的想象,斗胆的夸张。正因为狂放不羁,全诗才能在情感的旋律线上,在诗歌的整体气势上,在篇章的布局上,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急骤奔突;才能呈现出风驰电掣般的运动美,变幻莫测的迅疾美!才能给人以长风之出谷,雷电之惊闪,万马之奔腾的强烈的震撼力!
由于奔放不羁,豪迈恣肆,古乐府单一古板的句式,已远远适应不了李白那如长江大河般奔涌的情感了,于是,突破旧乐府的句式特点,也就成为必然。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最长的九字句,这些长短不齐,流转自如的句式,也只有这些句式,才能像“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轻重缓急地表达出诗人奔放如风,迅疾如电的豪迈情怀,才能涂抹出气象不凡的浪漫主义的壮丽画卷。笔力的雄浑洒脱,龙腾蛇行;语言的参差错落,摇曳生辉,都使狂放浪漫的绝唱,*添了酣畅的流转美,起伏的参差美和动人撼人的节奏美!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当李白迷醉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陶醉在巴山蜀道上的一幅幅雄奇俊美的图画时,他的“狂放”“洒脱”,可谓发挥到了极致!
《蜀道难》,一首狂放的浪漫的绝唱,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都是诗人狂放之情主宰下的鬼斧神工般的走笔渲染,写意泼墨!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白对蜀道发自内心的描述,也是在诗歌开始对蜀道的总体概述。危乎高哉的地方,难于上青天的地方,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呢?我们就不能不去吗?不能啊!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那是我们的祖先用生命换来的壮阔景象,是让神灵也敬佩的伟大铸造的传世奇迹。到蜀道,是去寻梦,是一种追寻更是一种继承。是在“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蛮荒之所,去找寻那一种属于自己氏族本质的精神支柱。即便是在历经了千年之后,流行歌曲里仍然唱着。
“文章千古事”这事曹丕的高论,但是忠实的实践者却是李白。一篇《蜀道难》道出了千古奋进者的心声。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蜀道难》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蜀道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在我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大家知道是哪位诗人吗?是的,他就是李白。我们学*过不少李白的诗歌,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床前明月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曾经有人认为,李白所做的诗歌都是在喝醉酒的情况下创作的,是酒引出了他的诗意。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吗?还是另有玄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蜀道难》,对他进行一番彻底地了解。
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孟 《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四、听名家范读,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诗
五、课文讲解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2.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 ……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4)“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①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②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③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3.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4.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六、整体感知
1.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2.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一、教材分析:
1、大纲和单元中的定位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学*白和杜甫的诗,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以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力。新的高考大纲明确规定:中学生应该初步具备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并且高考试题也由过去的客观题型变成主观题型。这无疑增加了考生答题的难度。所以,*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鉴赏的主要内容是诗词的表现手法和主要写作特色,也要兼及思想内容和名言警句的赏析。
第一课《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对诗的政治寓意不加深究;而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的空间,教师给予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2、教学目标
学*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知人论“诗”;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章法、气象、基调及艺术风格。
2)、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自然是背诵。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是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和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理解以及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
4、课时安排:二课时
二、教法选择: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针对我们学生的认知水*,采用“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提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有清丽的词句,但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意境的语句,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体浓”……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他的字里行间,果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
大家还记不记得高二时我们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哪有通篇记述梦境的人间哪有这般的山水而李白所用的哪里是人间的言语!他的句子没有任何格律的束缚,有的是《诗经》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他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飞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穿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毫无拘束地*。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解说:此导语教学设计>设计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营造一种诗情氛围,让学生了解李白诗歌的多样性;另一方面突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后面教学步骤的展开作铺垫。)
(二)回顾李白生*和作品特点。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三)听名家范读,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诗。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四)齐读第一段:(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先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
1、词义点拨:
①危:高。②于:比。③何:多么。④当:挡。⑤钩连:沟通相连。⑥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⑦度:越过。
2、诗歌的语言受押韵及*仄限制,词序有所颠倒,让学生指出哪些地方是颠倒的,应如何顺句。
3、段落解读: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引导学生研究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
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3)“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5)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五)分析体读第二段:
1、词语点拨:
①但:只。②从:跟随。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④去:离。⑤盈:满。⑥倚:靠,。⑦湍:急流。⑧砯:拟声词。
蜀道难
作者:李白 朝代:唐朝
原文: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 一作:也如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拼音版
yī yù xì ,wēi hū gāo zāi !shǔ dào zhī nán ,nán yú shàng qīng tiān !
cán cóng jí yú fú ,kāi guó hé máng rán !
ěr lái sì wàn bā qiān suì ,bú yǔ qín sāi tōng rén yān 。
xī dāng tài bái yǒu niǎo dào ,kě yǐ héng jué é méi diān 。
dì bēng shān cuī zhuàng shì sǐ ,rán hòu tiān tī shí zhàn xiàng gōu lián 。
shàng yǒu liù lóng huí rì zhī gāo biāo ,xià yǒu chōng bō nì shé zhī huí chuān 。
huáng hè zhī fēi shàng bú dé guò ,yuán náo yù dù chóu pān yuán 。
qīng ní hé pán pán ,bǎi bù jiǔ shé yíng yán luán 。
mén cān lì jǐng yǎng xié xī ,yǐ shǒu fǔ yīng zuò zhǎng tàn 。
wèn jun1 xī yóu hé shí hái ?wèi tú chán yán bú kě pān 。
dàn jiàn bēi niǎo hào gǔ mù ,xióng fēi cí cóng rào lín jiān 。
yòu wén zǐ guī tí yè yuè ,chóu kōng shān 。
shǔ dào zhī nán ,nán yú shàng qīng tiān ,shǐ rén tīng cǐ diāo zhū yán !
lián fēng qù tiān bú yíng chǐ ,kū sōng dǎo guà yǐ jué bì 。
fēi tuān bào liú zhēng xuān huī ,pīng yá zhuǎn shí wàn hè léi 。
qí xiǎn yě rú cǐ ,jiē ěr yuǎn dào zhī rén hú wéi hū lái zāi !(yě ruò cǐ yī zuò :yě rú cǐ )
jiàn gé zhēng róng ér cuī wéi ,yī fū dāng guān ,wàn fū mò kāi 。
suǒ shǒu huò fěi qīn ,huà wéi láng yǔ chái 。
cháo bì měng hǔ ,xī bì zhǎng shé ;mó yá shǔn xuè ,shā rén rú má 。
jǐn chéng suī yún lè ,bú rú zǎo hái jiā 。
shǔ dào zhī nán ,nán yú shàng qīng tiān ,cè shēn xī wàng zhǎng zī jiē !
拓展
《 蜀道难》主旨
对《蜀道难》一诗的主旨,说法颇多。教材参考书说,从最后一段看,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写到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是描 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诗鉴赏词典》说“关于本篇,前人又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 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 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我以为作品的主旨并非一定要符合作者本来的意图,因为作品一旦产生,它也是不以作者初衷为转移的客观,只要从 作品实际出发,也可以发掘其客观性的主旨。本诗也应如此。根据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以及其所生活的时代特点,我认为蜀道难的`主旨可以理解为:探险者的 礼赞和悲歌;表现着怀才不遇者的愤懑与痛苦。
诗作首先是用超时空的视觉从历史、地理、传说的角度极写蜀道的高耸险峻;接着则用在蜀道途中跋涉者的所见所闻,极写蜀道的阴森恐怖;最后又用历尽沧桑者的口吻叙述着凭依险峻独霸一方的故事,极言争战蜀道的惨烈悲壮。
【教材内容】
唐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继承了*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传统,在学生充分的学*解读这两首诗之后,再次让学生走进这两首诗,利用本节课的比较阅读,更加深入的从四个角度去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和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不同,并通过写作交流呈现自己的理解。
【教学目标】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1、探究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唐代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其中出现了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是(学生齐声回答)李白、杜甫。韩愈在他的诗中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给予他们的诗歌以的高度赞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的诗歌,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不一样的情怀。
(过渡语:首先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目标,大家齐读一下)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二、合作探究涵咏诗歌就需要朗读,古人云“三分诗靠七分读”,包含情感的吟诵,可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然我们再次聆听关于《蜀道难》和《蜀相》的朗诵
1、诵读品韵味(设置朗读情境)找四名同学分别跟着音乐来朗诵这两首诗。朗读结束之后同学们谈出听后的感觉总结出李白和杜甫不同的风格。
老师板书:豪放飘逸沉郁顿挫老师提问: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区别他们的这种不同风格呢?学生思考回答出四个方面。
老师板书:意象手法情感意境老师布置任务:下面我们就分成四个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讨论。一组分析意象,二组分析手法,三组分析情感,四组分析意境。相互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
2、细读文本,多角度分析李杜诗歌风格的不同,完成表格
学生充分的讨论之后,交流讨论结果。
1、一组同学联系诗句,找出意象,分析李白笔下的意象“吞吐山河,包孕日月”,体积巨大,而杜甫的诗句写了*常细微的事物。老师总结“象由心生”,意象解读对理解诗歌很重要。
2、二组同学联系诗句,找出手法,分析出李白善于运用大胆地夸张和想象来表达他的情感,而杜甫却借乐景写哀情,借古伤今含蓄、迂回的传情达意。老师做出评价。
3、三组同学联系诗句,分析出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赞美,热爱,对国事的担忧而杜甫则是仰慕、伤感和壮志难酬。老师做出评价“诗者,吟咏性情也”。
4、四组同学分析出李白诗歌的意境雄奇壮观,大气磅礴,而杜甫诗歌的意境却是幽静、寂寞和阴冷的。老师做出评价“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意境需心领神会。
老师总结:在充分的交流之后,我们更加明确了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老师提问:你们能再回忆几首李杜的诗歌来展现他们这种不同的风格吗?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三、回顾所学,加深对李杜诗歌不同风格的理解学生回顾背诵李白、杜甫的诗歌并分析,老师指导学生依据风格去朗诵。用声音去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大约七八人展示)过渡:从大家朗读中可以看出,李白杜甫的诗歌已深入人心,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更深厚的情感和认识,下面我们就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进入下一环节四、表达感知,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学生写作然后交流,小组推荐优秀作品展示,学生点评。老师展示作品并朗诵:在我的心中,有一个长长的影子,纵跨上下千余年,青衫长袖。持剑把酒,他,就是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眼中的李白,一身傲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我眼中的李白,满心情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在我眼中的李白,洒脱豪放。李白,一代诗仙,盛唐狂人,用豪情作巨笔,写下了锦绣大唐。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李白杜甫诗歌风格迥异的原因,希望同学们从中也能学到一些解读诗歌的方法。六、布置作业:课下背熟这两首诗,并整理好本节课的学*笔记。
【板书设计】
亦真亦幻话诗意
豪放飘逸沉郁顿挫
【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感知,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过程与方法:品读鉴赏,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走进诗人心灵,感受诗人赤子之心。
【学*重点和难点】
一、学*重点:
1、诵读诗歌,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
2、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
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自主学*
3、小组合作探究
4、点拨法
5、多媒体情境教学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童声版的《望庐山瀑布》,营造轻松的学*氛围,引起学生对李白诗歌的回忆,进入学*诗歌的氛围。
导入语:李白的诗歌传承千载,我们的童年、少年都伴随着李白的诗歌,名山大川给了漫游祖国的李白创作灵感,让他写出了很多奇文,今天我们一块学*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具代表性的诗歌《蜀道难》。
二、学*目标展示
三、活动:学生自读学*目标,学*重点、难点,做到目标明确。
三、预*检测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如此一作:也若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译文
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了吧,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高峻无路只有飞鸟可通行,此山可以直通峨眉山巅。
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开山英雄壮士,这样以后高险的山路和栈道才相互勾连。
蜀中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的泥路曲曲弯弯,百步九折萦绕着山峦。
屏住呼吸仰头就可触摸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这蜀道的峭岩险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茂密树丛之间。
月夜又听到杜鹃凄凉悲啼,在空山中传响回荡,令人愁思绵绵无穷尽!
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使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飞流撞击着巨石在山谷中滚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这样危险的地方,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什么非要来这里不可呀?
剑阁所在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
驻守的官员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难免要变为豺狼,据险作乱。
每日每夜都要躲避猛虎和长蛇,它们磨牙吮血,**如麻。
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难以攀越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注释
《蜀道难》:古乐府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噫吁嚱:惊叹声,蜀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
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
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何:多么。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
尔来:从那时以来。
教学目的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李白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学*《蜀道难》这首诗要引导学生认真疏导文句、熟读成诵,把握文章结构、章法,了解其主旨、寓意,从而深刻体会李白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疏通文句,为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1、唐诗的分类
古体诗: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叫做古诗,或者古体诗。
*体诗: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称做*体诗或今体诗。
*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
2、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初唐成就最高的是陈子昂。
盛唐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人,以及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成就最高的是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中唐的代表有“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和“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欣赏图片
初读文本,粗品诗意。
二、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与杜甫并称“李杜”(“老李杜”)。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三、解题。
1、感悟诗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蜀道,蜀地的道路。难nán,艰难。﹙进入﹚蜀地的道路艰难(难行)。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代蜀中商品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初入长安时所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词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在诗中,作者极力描绘蜀地山川的险要,预示这样的地理条件易为野心家所利用,以期唤起朝廷的注意。因而诗中寄寓着作者的隐忧,反映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怀。
2、蜀道简介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连山绝险,独路如门,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说。
3、背景
唐代蜀中商品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初入长安时所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词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在诗中,作者极力描绘蜀地山川的险要,预示这样的地理条件易为野心家所利用,以期唤起朝廷的注意。因而诗中寄寓着作者的隐忧,反映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怀。
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棨《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四、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fú萦绕yínɡrào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ménshēn
峥嵘zhēnɡrónɡ抚膺tuān巉岩chán飞湍tuān长咨嗟zījiē喧豗huī
砯崖pīnɡ崔嵬cuīwéi吮血shǔn秦塞sài
3.提问:根据课前预*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4、合作性学*
了解文意
步骤:分三步进行“整体—局部—整体”
方法:独立思考—对照注释—共同讨论
2.通假举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研读,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板书)
(二)、布置、检查预*作业。
1.检查预*作业。
2.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3.字词的检查,可采用让个别学生上黑板默写、上讲台讲解等形式,内容以课下注释为主。
4.《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介绍。
(三)、整体感知。
这部分教学内容实际上还是以检查课前的预*为主。
教师: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像力量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绘出蜀地山川奇险壮丽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教师: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或全文的行文脉络是什么?)
明确: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咏叹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再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乱。这三叹分别渗透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的字里行间。
(四)、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1.布置讨论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最后由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订正。
(1)开头用“噫吁 ,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 ”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 !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有这样一个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而又长久与内地隔绝,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人们会从蜀地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们的双手搬倒了险恶的高山,杀死了凶猛的大蛇,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4)诗的第二自然段以对那位“君”——假定的友人劝阻“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开始,到对友人的质问‘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极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极言蜀道的险。这些具体的描绘,形象、生动地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作者仍觉得不够到位,又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惊奇雄险。
(5)本诗的主旨在于表现蜀道的惊险,但第二自然段写进“号古木”的“悲鸟”和“啼月夜”的“子规”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笔锋一转,劝朋友不要西游,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政治远见?
明确:诗人从蜀道的艰险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可能发生的祸患。诗人对当时潜伏着的军阀割据严重危机的担心,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忧虑,从而给这个歌颂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一种发人深思的严肃的思想内容。
(五)、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这首诗有什么突出的艺术特色,由各小组负责同学归纳学生的发言分为几条,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明确:
1.大胆的夸张。
2.奇特的想像。
3.强烈的感情。
4.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
(六)、课堂小结
《蜀道难》饱蘸着诗人豪放浪漫的激情,突出地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和奇异的神话传说刻画了蜀道的高峻险要,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种种令人望而生畏、惊心动魄的画面,形成雄放飘逸的艺术风格,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可谓“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晚唐皮日休)
(七)、布置作业
背诵《蜀道难》
四、板书设计
设计思想:
1、治学方法的指导、治学精神的培养是本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2、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所学诗歌融入我们的文化血脉中,“使其言皆出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
3、教学结构采用板块式,写、辨、删、改、读、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逐一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蜀道难》读后感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800字
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第二段读后感
蜀道难教学反思
李白《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反思
蜀道难教案范文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原文翻译及赏析
蜀道难教案范文2000字
蜀道难教案范文3000字
蜀道难读后感300字
蜀道难教案范文800字
蜀道难教案范文1000字
蜀道难教案范文900字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蜀道难教案范文1500字
《行路难》读后感
色难与色悦读后感
怨天尤人难翻身读后感
行路难李白读后感800字
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100字
历万难功成真经读后感100字
读后感
读后感范文读后感
刀锋读后感-读后感
形容护理团队的句子
儿科医生业务工作总结
医院单位会计总结范文
医院挂号员自我检讨
五险统一征缴工作总结
执业医师变更情况说明范文
护理带教个人先进事迹范文
护士晋级申请范文
学校校医室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提升方案
医院二甲复审工作总结
年度车间范文
电力生产班组工作总结
冲压公司年度工作计划
车间团支部工作总结
丸剂车间工作总结
梳棉保全年终工作总结
水费回收工作总结
项目完成自查报告范文
工程造价部门工作总结
植保植检站工作总结
企业人事聘任书范文
影楼运营总监工作总结
企业后勤工作年终总结范文
个人景区服务工作总结
后勤采购工作总结
勤工部个人工作总结
行政总监总结范文
助班党支部工作总结
企业党支部三年来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