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读后感

关于《行路难》读后感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行路难》读后感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行路难》读后感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行路难》读后感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行路难古诗词

  • 古诗词
  •   《行路难》

      作者: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解】:

      1、珍馐:名贵的菜肴。

      2、垂钓坐溪上:传说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垂钓。

      3、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合用这两句典故,是比喻

      人生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

      【韵译】: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评析】:

      “行路难”多写世道艰难,表达离情别意。李白《行路难》共三首,蘅塘退士辑选其一。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阅读全文]...

2022-10-29 00:00:00
  • 《拟行路难》教案

  • 教案
  • 《拟行路难》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拟行路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鲍照的一首诗作。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诵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学*目标】

      1. 学*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 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学*过程】

      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

      预*检测(自主学*) 1. 给下列重点字注音:

      鲍( ) 酌( ) 踯躅( ) 2. 解题:

      《行路难》是( ),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 )首,歌咏( )。本文是第四首。

      3. 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认真阅读“资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所谓“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

      4.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二、精读,披文入情,咀嚼文字,体悟情感

      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前面,我们已经扫清了文字障碍,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品读揣摩诗歌的语言,深入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一)自由诵读诗文,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人情感:

      “愁”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 (二)研读诗文,解读一个“愁”字

      1.齐读前四句诗,思考:

      (1)哪句诗直言诗人之“愁”? ① “安能行叹复坐愁” ② “愁”的表现是什么? “行、坐”“叹、愁”,(“愁之相”互文)

      ③ 通过诗人的外在行为,想象一下诗人愁到了何种程度? ( 浓重、无可排解)

      ? 这愁绪如此浓重,令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又挥之不去、排解不开。

      (2)诗人为何如此愁苦? “人生亦有命”

      “命”?这和愁苦有何联系?

      我们来学*一种诗歌解读的方法——知人论世。

      ①首先,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说说他看到了怎样的“命”。(知人论世)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际遇。)

      面对这一现实,诗人也只能承认“人生有命”。那么,怎么又说“亦”?

      ②“亦”字承接了上文什么内容?(合作探究) “泻??”

      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 比喻。

      如何理解“安能”?

      (就像水会往不同方向流淌一样,人生在世间也各自有命,这似乎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我怎么能因为这而发愁呢?)

      诗人真的能看开了吗?

      强加在身上的不公*,你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可能看开呢? (自我劝慰之语,内心愤懑不*) 读这四句,读出诗中情感的细微变化。

      (读法指导:一二句*;三四句略上扬,有不*之怨。)

      2.齐读后四句,思考:

      (1)作者借助哪些方式来“自宽”,诗人内心得到宽慰了吗?

      ①“酌酒” ②“歌唱《行路难》”

      (①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种种不*在心头激荡。

      ②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愁之解”,无可排解、压抑郁闷)

      此情此境,让诗人何以堪? (2)诗人情感郁积到极点,不禁悲愤地大吼一声:

      “心??”

      这一句是作者情感的总爆发?

      这是什么句式?和前面哪一句句式相同?情感有何变化?

      (前面,心有不*,想排解;这一句,怒火填膺,忍无可忍) (“愁之怒”,忍无可忍的愤激之语)

      读这三句,读出情感变化。

    [阅读全文]...

2022-09-27 18:23:34
  • 《行路难》读后感5篇

  • 读后感
  •   这次游学可是有史以来最具有挑战性的一次,我们要挑战走23公里。

      首先璞玉班的小同学们同我们一起走到大潵原,然后在大潵原吃完加点就可以返回了,然而我们要继续走,一直走到苏村乡坂里村。

      在这途中我们要经过鱼脊岭、黑虎庙、千年古僵树,才能到达。听到这些你有没有一些腿软?反正我是信心十足。

      半路上我们走走停停,有时我们还哼着小曲儿,每个人都很开心。

      但是慢慢的就不那么快乐了,我也就没那么自信了,我们走到鱼脊岭的时候,大家都开始有点累了,乔老师让休息一会继续走,那太阳比之前又红了好多,照在人身上都有点烫,好像故意在考验我们,走到黑虎庙,我们就坐在一片树林里休息,这时我们都又累又渴,尤其是李一坤,见谁就问谁要水喝,可见水是多么的重要啊,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都舔着干燥的嘴唇脸上露出无奈的表情,这就是难的地方,又没有商店,也不能停下。但是我们也坚持下来了,走了将*4个小时。

      这让我联想到了人生的道路的艰难和李白诗中的一句话: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说的就是人生道路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很多岔路口,但是我们要相信总有一天会挺过去的。

      我明白了只有不断的经历和多磨练自己,才能冷静,从容地面对困难,从而解决困难。

      5、行路难读后感300字

      李白,是唐朝一位著名诗人,作下无数首诗,其中《行路难》这首诗是他被逐出长安时所写。

      行路难的前两句是“金樽清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金杯里的酒,一斗价格十千;盘中盛的菜肴,收万钱。我却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心中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想渡河,冰块却堵塞了大川。要登太行,风雪早早封山了。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一首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却抱有远大的志向,理想。整首诗的字里行间都体现着李白气概豪迈,反应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污浊。难的并不是他的“行路”,而是往后的日子。这也让我明白,日后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准备好去迎接未来的风风雨雨!

      李白的诗,多是含有浪漫主义的诗风。可这篇行路难,却是描写了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之感。

      这篇诗,乃是诗人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中的第一首。诗的前四句写出了朋友对李白的深厚友情,不惜花下重金,为李白饯行。而之后却是写人生路上的艰辛与无奈,整首诗形成了鲜明而又强烈的比对。

      我觉得这首诗,不光是写事,更是一种道理。或许“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就是这首诗的真实写照吧!朋友是永远的,他为了自己不会去吝惜那一点点的钱财,这样的人才是好朋友吧!

      当走出被友情,亲情包围的圆圈,迎来的只是凛冽的苦风而已,这些风风雨雨或许是道路上的磨砺,但也会是阻碍成长的困惑。当没有了朋友的劝告,当只能用自己的感觉去做事的时候,这又是多么的无奈。

      伟大的诗人李白,所描述的并不只是“行路”,那更是做人!在羽毛尚未丰满的时候,脱离友爱,亲情的怀抱,后面的日子是多么的艰苦啊!也许,在那时,诗人所期望的不是荣华富贵,而只是一句关心的话语吧。当挫折和困难来袭,万千宝物都不如一句问候,一双拉起自己的双手,因为那不光是“情”更是鼓励和对激进啊!

      选择自信乐观地活着,带着理想与抱负!太白,你教会了我自信。

      精美的酒杯盛上美酒一斗价值上万钱,精美的食具装满珍贵的菜肴价值也上万钱。停下酒杯、放下筷子,你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四下张望,心情更加沉重,无所适从。想过黄河,寒冰堵塞了河道,想上太行山,山上已覆满了大雪,闲下来正想效仿姜太公在水边垂钓,忽然又像伊尹一样梦到自己乘船坐在太阳边上。行路难,行路难,这么多岔路口,你要走的在哪里?你坚信乘风破浪的时候一定会到来,那时你将高高扬起征帆远渡苍茫的大海。这是《行路难》,这是你的思想的真实写照!

      你**入京本欲实现自己“使寰区大定、海县一清”的政治理想,却不但宏愿难伸,反被奸佞谗毁,终于被迫自请离京。我知道,你对朝廷的昏暗和仕途艰难深怀悲愤,但你却用自信来演绎生命中的另一种姿态,乐观地对自己的才能充满自信,对理想和前途满怀希望,你的志向是“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于是你写下了《行路难》。从中我似乎看到了你政治失意后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仿徨与自信的影子。是的,你失望、你抑郁、你彷徨,但你选择了希望、追求、自信。你要继续前进,去追求、去探寻,不能退缩。

      于是,你在黑暗的朝廷里抗争,寻找实现抱负的机会,浸染着绝望中的希望,有时你会感到置身于无边际荒原的寂寞。作为历史的过客,你坚定地跋涉。“前进,前进,不能停留”是耳畔响起的召唤。你休验了百味人生,在宿命里怀着些许的隐忍,但你没有彷徨,没有停息。因为你是不惮于人生的,因为你对自己的才能,对理想和前途充满自信,因为你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持云帆济沧海!”

      落世孤寂,你有坚定未央,有尽忠无尽。“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啊,这么多岔路口,你要走的路在哪里?你自信有远大前程却被奸佞谗毁,你愤懑,你失望,你彷徨,你抑郁,但最终你选择了用自信去笑对人生。因为你知道,只有坚定自信,人生的目标才不会太远。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你继续向前,去追逐属于自己的前程和政治报复;你继续中跋涉,只为自己的远大志向。你抗争,你寻找,即使走过荆棘,会有刻骨铭心的苦难经历,但绝不能放弃。

      你的自信,飞舞着,在岁月轮回里。你选择自信地活着,带着理想和抱负,你对前程充满自信,写下了《行路难》。

      《行路难》再现了往日的你,我学会了自信。

      这次游学可是有史以来最具有挑战性的一次,我们要挑战走23公里。

      首先璞玉班的小同学们同我们一起走到大潵原,然后在大潵原吃完加点就可以返回了,然而我们要继续走,一直走到苏村乡坂里村。

      在这途中我们要经过鱼脊岭、黑虎庙、千年古僵树,才能到达。听到这些你有没有一些腿软?反正我是信心十足。

      半路上我们走走停停,有时我们还哼着小曲儿,每个人都很开心。

      但是慢慢的就不那么快乐了,我也就没那么自信了,我们走到鱼脊岭的时候,大家都开始有点累了,乔老师让休息一会继续走,那太阳比之前又红了好多,照在人身上都有点烫,好像故意在考验我们,走到黑虎庙,我们就坐在一片树林里休息,这时我们都又累又渴,尤其是李一坤,见谁就问谁要水喝,可见水是多么的重要啊,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都舔着干燥的嘴唇脸上露出无奈的表情,这就是难的地方,又没有商店,也不能停下。但是我们也坚持下来了,走了将*4个小时。

      这让我联想到了人生的道路的艰难和李白诗中的一句话: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说的就是人生道路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很多岔路口,但是我们要相信总有一天会挺过去的。

      我明白了只有不断的经历和多磨练自己,才能冷静,从容地面对困难,从而解决困难。

      在所有的诗人里面,我最喜欢的当属诗仙李白了。而李白的诗中,我最喜欢的非《行路难》莫属。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指李白吃不下饭的情景,第一句“金樽清酒斗十千”,金樽指的是金子装饰的杯子,而清酒则是一种十分名贵的酒,因为当时农家酿的酒都是浊酒,清酒是提纯过的,十分名贵,所以后面说了一斗酒要十千金。玉盘指的是玉做的盘子,珍馐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是佳肴美食的意思,后面说“直万钱”,可以看出李白当时吃的饭菜是多么珍贵。但是如此珍贵的饭菜,李白却“停杯投箸不能食”,毫无食欲品尝它,这里就能看出李白的心情是多么苦闷了。有时候我感冒或者心情不好也会不想吃饭,我总是感觉心里闷闷的,像压了一块大石头,我想李白当时也是这种心情吧!

      “拔剑四顾心茫然”到“将登太行雪满山”指的是李白想要远行却因为天气原因被迫停止。但是后面几句突然画风一变,“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里一般人可能以为李白是去划船了,或者做梦梦见太阳了,其实是李白引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以及伊尹在被商汤提拔为宰相之前,自己梦见了太阳和月亮,这里李白把伊尹比作自己。李白这种在困难中保持乐观的心态,总是令我十分佩服。要在逆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那又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则有李白祝福自己一帆风顺的意义,也被后人用来祝福即将远行的亲朋好友。

      当我心情不好或者遇到困难时,我的心里就会浮现出这首诗,当我轻轻吟诵过之后,心情就会舒畅了。这就是唐诗的魅力啊!

    [阅读全文]...

2022-01-20 11:31:17
  • 行路难教学设计3篇

  • 教学设计
  •   一、预*《行路难》

      二、正课

      1.朗读《行路难》。

      2.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4.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停”

      “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

      (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5.学生再读这首诗歌,背诵。

      三、小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四、板书设计

      行路难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 豪迈乐观)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二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能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达到熟读成诵。

      (2) 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通过学*,体会诗人复杂变化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唐诗,不得不提到李白,提起李白大家会想起那些诗句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他的经典诗歌不胜枚举。李白最大的爱好是喝酒!可是,这样一个酒仙,也有面对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时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寻找答案!(老师板书 “行路难 李白” )

      (二)预*展示

      1、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行路难》教学设计10篇

  •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2、理解思想内容,把握情感

      能力目标:

      1、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3、学*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教学重点】

      1、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

      对鉴赏诗歌的学*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学生预*;搜集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2、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知世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二、诵读整体感知

      1、明确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自由读。

      4、思考讨论情感基调

      三、品味诗句,领悟情感

      1、具体品味诗句,逐步理解情感。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追问:我们之前还在那些诗中学到了比兴的手法,请具体讲解?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2、通过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不认命?

      学生讨论后定下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接下去写借酒浇愁: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知人论诗,把握主旨

      1、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本诗。思考: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结合有关鲍照的生*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阅读全文]...

2022-06-24 20:54:07
  • 《行路难》教学设计10篇

  • 教学设计
  •   教材简析

      这首乐府古题是李白于天宝三年被以“赐金放还”的名义打发出长安时所做。作者做翰林供奉仅两年却受奸佞权贵所害,被迫离开,此诗抒写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逆境中豪迈乐观的气概。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感情变化,苦闷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反复诵读,理解诗句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

      4、赏析重点语句,品读诗人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诗词,感受诗人激荡的情感变化。

      难点:体会诗人悲愤、失意中自信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走*李白

      从小到大我们是在李白诗句的浸润下长大的。在你记忆的宝库中存了多少,请大家动手数数。(学生回忆诗句)

      在丰富的诗句中,李白的形象也渐渐树立在我们心中,请你用一句诗仿照例句说说自己心中的李白。

      (学生回忆自己积累的李白的诗作名句,并借助诗句归结形象。

      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了孤单寂寞的李白。(投影出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真是一个千年万年读不厌、都不透的李白。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诗《行路难》,看看你又将认识一个怎样的李白。

      二、初读感知 扫除障碍

      (一)出示学*目标:

      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自主研讨,理解诗人复杂矛盾的心情。

      体会诗人的高尚品格

      (二)学生自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1)学生自读古诗

      (2)集体齐读,纠正易错字音:塞(sè)

      (三)了解乐府古题。学生再读古诗,把握感情基调。

      (四)师生互读,走进意境。

      (听着你们读,也勾起了老师的朗读欲望,大家听听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点评(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其鲜为人知的背景,谁了解这部作品的背景。)学生点评后教师补充。(出示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诗人“安社稷”“济苍生”的愿望无法实现。《行路难》三首皆是离开长安时在朋友为他饯行的酒宴上所作。

      三、细读品味艰难处境

      (一)学生再读诗文。

      1、诗中哪些词句能看出作者艰难的处境,请你结合诗句分析。

      (学生在品读的同时,用圈点批注法分析词句,老师巡回检查。)

      问题预设:学生会涉及到表现技巧上的问题,如:对比、比喻、反复、设问)

      2、作者的处境为何如此艰难?

      3、他的心情如何?(请同桌之间相互竞读,读出“歧路多彷徨的苦闷”)

      4、穿越时空,假如你是李白,面对这样的境遇,你的心境是怎样的?请同桌之间再次合作,诵读全诗,相互展演。

      (他心中仅有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茫然吗?你从哪里看出的?)

      四、品读形象

      “诗如其人”,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悲而不伤,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坚信长风破浪的日子一定会来临。他将直挂云帆实现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伟业。这就是李白,一个在逆境中不顾影自怜、自怨自哀的李白,而是一个豪迈乐观,穿越了千年依然对我们自信的微笑的李白。我们为他的诗折服,更为其高尚的品质折服。)

      五、感谢有你,李白

      生活中难免经历痛苦与挫折,在多歧的迷茫中我们苦闷过,也彷徨过,认识了李白,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释然。请以“感谢有你,李白”写一段话,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阅读全文]...

2021-11-23 03:17:05
  • 李白行路难原文及赏析共

  • 赏析
  •   行路难

      出自:李白

      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其二

      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 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 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 拥簪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 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 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 归去来!

      其三

      有耳莫洗颍川水, 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 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 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 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 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 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 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 何须身后千载名?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行路难阅读理解及答案 (菁选2篇)

  • 阅读理解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汉族,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⑴樽:古代盛酒的器具。斗十千:形容酒价昂贵。

      ⑵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食物。直:通“值”,价值。

      ⑷长风破浪: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济,渡过。

      【阅读训练】:

      一: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的艺术手法是什么?简要分析。

      3、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二:

      1、①诗中表现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和感情激荡变化的四个动作是?

      ②作者唱出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展望的两句诗是?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3、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2分)

      4、.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5、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6、.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7、.联系全诗,解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8、写出与下面典故对应的人物。

      9、赏析《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

      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2.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

      3:这首诗的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4:“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4分

      5: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诗人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3分

      6: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描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所展现的画面。(2分)

      7:“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其用意是什么?(2分)

      8、联系全诗,谈谈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的理解。(2分)

      6过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7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作用?

      8.诗中采用吕尚和伊尹这两个典故,用意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一:1: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用典。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

      3: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苦闷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4:答: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的两句,表明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对前途充满信心。

      二:1:①::停 投 拔 顾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答: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3: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阅读全文]...

2022-10-26 00:00:00
  • 《行路难》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菁选3篇)

  • 赏析,翻译,唐诗
  •   作品简介

      《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三首七言古诗,抒写了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李白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全诗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具有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高昂的气势。

      作品原文

      行路难

      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其三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词句注释

      (1)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

      (2)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玉盘:精美的食具。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3)投箸:丢下筷子。箸(zhù):筷子。不能食:咽不下。茫然:无所适从。

      (4)太行:太行山,在现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忽复:忽然又。

      (6)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岔路。安:哪里。

      (7)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会:当。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济:渡过。

      (8)社:古二十五家为一社。雉:野鸡。

      (9)弹剑:战国时齐公子孟尝君门下食客冯谖曾屡次弹剑作歌怨己不如意。

      (10)贾生:洛阳贾谊,曾上书汉文帝,劝其改制兴礼,受时大臣反对。

      (11)拥篲:燕昭王亲自扫路,恐灰尘飞扬,用衣袖挡帚以礼迎贤士。折节:一作“折腰”。

      (12)归去来:指隐居。语出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

      (13)首阳蕨:《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索引》:“薇,蕨也。”按薇、蕨本二草,前人误以为一。

      (14)含光混世贵无名:此句言不露锋芒,随世俯仰之意。《高士传》:巢父谓许由曰:“何不隐汝形,藏汝光?”

      (15)自古贤达人:鲍照《拟行路难》:“自古圣贤尽贫贱”。功成不退皆殒身:《史记·蔡泽列传》:“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功已成矣,而遂以车裂。……白起……功已成矣,而遂赐剑死于杜邮。吴起……功已成矣,而卒枝解。大夫种为越王深谋远计……令越成霸,功已彰而信矣,勾践终负而杀之。此四子者,功成不去,祸至于身?”

      (16)子胥: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吴越春秋》卷五《夫差内传》:“吴王闻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赐属镂之剑,子胥……遂伏剑而死。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又见《国语·吴语》。

      (17)陆机雄才岂自保:《晋书·陆机传》载:陆机因宦人诬陷而被杀害于军中,临终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李斯税驾苦不早:李斯,秦国统一六国的大功臣,任秦朝丞相,后被杀。《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喟然叹曰:“……斯乃上蔡布衣……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索引》:“税驾,犹解驾,言休息也。”

      (18)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这两句还是写陆机和李斯。《史记·李斯列传》:“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太*御览》卷九二六:《史记》曰:“李斯临刑,思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门,不可得矣。”

      (19)秋风忽忆江东行:这句写张翰。《晋书·张翰传》:“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为大司马东曹掾。……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或谓之曰:‘卿乃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

      白话译文

      其一

    [阅读全文]...

2022-10-07 00:00:00
2022-04-02 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