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阶段白描古诗的修辞手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小学阶段白描古诗的修辞手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小学阶段白描古诗的修辞手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小学阶段白描古诗的修辞手法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白描的修辞手法
“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描的修辞手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白描介绍
白描原是*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文学范例
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1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如《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的报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事态的发展。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依风景或环境,间接揭示出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活动,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态。
与绘画一样,无论工笔还是彩墨,无论水彩还是油画,都可自成一格,各有特色;文学创作上的白描手法与其它手法并不相斥。
2王愿坚《七根火柴》中有两段文字,一段是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交给卢进勇时: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另一段是,卢进勇赶上部队,把火柴交给指导员时: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本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两段中,通过简简单单的两个“一、二、三、四……”的白描,使我们展开丰富的联想,能真切的感受到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读第一个“一、二、三、四……”我们仿佛看到无名战士要把自己用生命保护下来的火柴交给卢进勇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心里在说,我有火柴呀,七根呢,你看!说出了一。在数二时伤口一疼,声音很低,很短。数三时他在跟疼痛做斗争,也在积聚所有的生命的力量,他尽可能的深吸了一口气,把三四由低到高的挤了出去,而且说四时他声音坚定,目光坚定。他仿佛看到了,围着火堆,战士们在养精蓄锐;枪林弹雨中,战士们在冲锋杀敌……说完四后他嘴角有笑,面容安详。第二个“一、二、三、四……”是卢进勇赶上部队,完成了无名战士的重托,把火柴交给了组织时说的。说一时他的心情是神圣的,庄重的。说二时,想起无名战士在草地牺牲的情景,他两眼噙满泪水,声音发颤。数三时,卢进勇语气中充满了完成任务的放松与欣慰。数四时,想到红军北上抗日的大业,这火柴将点燃轰轰烈烈的抗日烽火,语气高昂奋进。相信,每个读过此文的人都不会忘记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的“一、二、三、四……”
3在动作描写中,运用白描手法,可使人物内心情感的表露更准确、语言凝练。
看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师》中的描写:
“仅仅有一次,他的教鞭好象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他也笑了。”
就在这**实实的字里行间,蔡老师对学生们的关爱,如一股涓涓细流,从每名读者的心中涓涓流出,绵长深远。
描写手法类——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白描/工笔、虚实/动静诗人抒情言志离不开景物描写,而景物描写方法又是复杂多样的。从景物描写手法上来鉴赏,一般要注意作者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正面和侧面、实写和虚写、动景与静景、远景与*景、形色声味等),要把握和分析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烘托和渲染、白描和工笔、对比和衬托、比兴手法、象征手法等),要理解和辨析描写景物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用典、对偶等)。
在以上所举术语中,下面几组是考生在鉴赏中经常混淆的,现具体辨析如下:
1、烘托/渲染
烘托和渲染原都是*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后者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现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创作,也是两种为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的描写手法。
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根据甲物和乙物的关系,烘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根据甲、乙物的对象特征,烘托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类:(1)以人烘托人。如乐府诗《陌上桑》中诗人分别借“行者”“少年”“锄者”等人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2)以物托物。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全诗除了首句点明描写对象“微雨”外,其余都是通过描写其它景物来写“雨”的,诗人成功运用以物托物的艺术手法,仿佛使人感觉到船帆上、鸟羽上、天际上、大树上全都笼罩着蒙蒙细雨。又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中描写的对象是夜雪,但诗人却从触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烘托出雪之大、之猛。(3)以物托人。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劣环境的烘托,刻画了钓叟的独特个性及其乐观豁达的情怀。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三次描写月光,分别烘托出了琴声的美妙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渲染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指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它主要是从正面来描写对象的。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图。后四句以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活动为中心,显得活泼、自然、有趣。采用复沓句式而略有变化,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渲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有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联想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又如杜甫《兵车行》中的第一段,作者着意描绘了送别的场面,从而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2、衬托/对比/烘托
诗词中描写的景物往往不止一个,其地位也不是并列的。“衬托”“对比”“烘托”这组术语就反映了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主次关系。高考中经常考查考生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但考生不明白这三者的区别,往往混为一团。
衬托和对比都是把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突出另一事物的特征。但二者有着鲜明的差异:对比主要强调事物间的差异性,所列举的事物都是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如姜夔的《扬州慢》、李白的《越中览古》等怀古、凭吊类的诗歌大多通过古今对比来表达物是人非的伤感或黍离之悲。而衬托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列举的事物间有主有次,并非*等、并列关系。如白居易的《夜雪》一诗中,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夜雪”,诗中还描写了冰冷的衾枕,明亮的窗户、折断竹子的声响,所举事物间有主有次,采用的就是衬托手法。衬托和烘托手法的异同:相同点是所列举的事物间都有主次之分,都是为强调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当二者所列举的事物不止一个时,这两种手法可以通用。但衬托只是烘托的一种具体形式,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事物不一定交待出来;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得交待,二者相互映衬。烘托必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而衬托可以是一对一的映衬,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映衬。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正衬和反衬的异同,这两个述语是衬托手法的两种具体运用。正衬是指用相同性质或特点的事物来衬托。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反衬是利用事物的对立面来衬托另一事物。这种手法在借景抒情诗中运用十分广泛而典型,一般分为: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前者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借春日的美景来反衬词人的离别情感;后者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借助天山恶劣的环境来表达戍边战士的乐观的革命情怀。
3、白描/工笔
白描本是*画技的一种,一般用墨线粗线条勾勒,不着颜色,移用到文学创作上,即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简洁明了地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采用白描手法写的诗歌,看似*淡,细细品味,却意味深长。如孟浩然《春晓》、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都惜墨如金,分别粗线条的勾勒出春天的景象和诗人归隐田园的情景。
而工笔则是对事物注重局部细节描写,对之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写。如王维的《待储光羲不至》:“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诗人紧扣题目中的“待”字,描写了诗人等待客人到来的种种情景:清早启门待客来,但坐立不安,时坐时起。接着又描写听觉上的幻境,然后又通过景物描写(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从早到晚,友人还是没有来,而是自己多情(空复情)。在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景物),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急切心情以及好友未至的怅惘心情。
4、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和动静结合是古诗词中描写景物最常用的两种角度。在高考命题中,分析诗词虚实和动静手法的题目出现频率较高,考生在具体辨析时也容易混淆。虚实相生在诗词中是指现实中的景、物、事与想象中的景、物、事互相映衬,相互渗透和转化,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思想或情感的艺术手法。它能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情趣。在文学作品中,“实”与“虚”只是相对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景、物、境,包括客观的、具体的、有据的、有形的、已知的、现实中的、眼前耳濡目染的各种“象”。所谓“虚”是指虚拟的景、物、境,包括主观和、无形的、无据的、假设的、已经过去的或者未来将出现的景象,还包括梦境和神仙鬼怪世界等。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中,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物实情,写词人与心上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片主要描写了别后生活的设想,全是虚写。全词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别离时的依依不舍的心情。又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古风》(西上莲花山)及李清照的《渔家傲·记梦》三首游仙诗都是通过描写光怪陆离的仙境来反映现实社会的黑暗。在诗词中,虚景与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鲜明的对比来突出中心。如姜夔的《扬州慢》中虚写了昔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华景象,实写了经过战乱后的“尽荠麦青青”的凄凉景象,一实一虚两幅画面对比鲜明,深切抒发了词人的黍离之悲。有时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关系来突出中心。如欧阳修的《踏莎行》,上片实写,通过初春景象来反衬行人的离别愁绪,下片虚写,通过假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相,来写愁思,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想念妻子。
动、静是对诗词中的景、物作动态或静态角度的描写,它往往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或寄寓作者思想情感。动、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境和意趣。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在前三联中成功地运用了动静结合和虚实结合的手法,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静谧、恬淡的田园图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为后面作者表达归隐思想作铺垫。
白描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描修辞手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基本解释
白描原是*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范文
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如《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的报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事态的发展。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依风景或环境,间接揭示出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活动,使读者如见其人。
1、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态。
与绘画一样,无论工笔还是彩墨,无论水彩还是油画,都可自成一格,各有特色;文学创作上的白描手法与其它手法并不相斥。
王愿坚《七根火柴》中有两段文字,一段是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交给卢进勇时:
“ 同志,你看着… …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
另一段是,卢进勇赶上部队,把火柴交给指导员时: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本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
2、两段中,通过简简单单的两个 “一、二、三、四… …”的白描,使我们展开丰富的联想,能真切的感受到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读第一个“一、二、三、四… …”我们仿佛看到无名战士要把自己用生命保护下来的火柴交给卢进勇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心里在说,我有火柴呀,七根呢,你看!说出了一。在数二时伤口一疼,声音很低,很短。数三时他在跟疼痛做斗争,也在积聚所有的生命的力量,他尽可能的深吸了一口气,把三四由低到高的挤了出去,而且说四时他声音坚定,目光坚定。他仿佛看到了,围着火堆,战士们在养精蓄锐;枪林弹雨中,战士们在冲锋杀敌… …说完四后他嘴角有笑,面容安详。第二个“一、二、三、四… …”是卢进勇赶上部队,完成了无名战士的重托,把火柴交给了组织时说的。说一时他的心情是神圣的,庄重的。说二时,想起无名战士在草地牺牲的情景,他两眼噙满泪水,声音发颤。数三时,卢进勇语气中充满了完成任务的放松与欣慰。数四时,想到红军北上抗日的大业,这火柴将点燃轰轰烈烈的抗日烽火,语气高昂奋进。相信,每个读过此文的人都不会忘记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的“一、二、三、四… …”
3、在动作描写中,运用白描手法,可使人物内心情感的表露更准确、语言凝练。
看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师》中的描写:
“仅仅有一次,他的教鞭好象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他也笑了。”
就在这**实实的字里行间,蔡老师对学生们的关爱,如一股涓涓细流,从每名读者的心中涓涓流出,绵长深远。
描写手法类——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白描/工笔、虚实/动静 诗人抒情言志离不开景物描写,而景物描写方法又是复杂多样的。从景物描写手法上来鉴赏,一般要注意作者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正面和侧面、实写和虚写、动景与静景、远景与*景、形色声味等),要把握和分析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烘托和渲染、白描和工笔、对比和衬托、比兴手法、象征手法等),要理解和辨析描写景物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用典、对偶等)。
在以上所举术语中,下面几组是考生在鉴赏中经常混淆的,现具体辨析如下:
1、 烘托/渲染
烘托和渲染原都是*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后者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现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创作,也是两种为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的描写手法。
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根据甲物和乙物的关系,烘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根据甲、乙物的对象特征,烘托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类:(1)以人烘托人。如乐府诗《陌上桑》中诗人分别借“行者”“少年”“锄者”等人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2)以物托物。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全诗除了首句点明描写对象“微雨”外,其余都是通过描写其它景物来写“雨”的,诗人成功运用以物托物的艺术手法,仿佛使人感觉到船帆上、鸟羽上、天际上、大树上全都笼罩着蒙蒙细雨。又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中描写的对象是夜雪,但诗人却从触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烘托出雪之大、之猛。(3)以物托人。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劣环境的烘托,刻画了钓叟的独特个性及其乐观豁达的`情怀。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三次描写月光,分别烘托出了琴声的美妙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渲染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指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它主要是从正面来描写对象的。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图。后四句以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活动为中心,显得活泼、自然、有趣。采用复沓句式而略有变化,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渲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有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联想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又如杜甫《兵车行》中的第一段,作者着意描绘了送别的场面,从而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2、 衬托/对比/烘托
诗词中描写的景物往往不止一个,其地位也不是并列的。“衬托”“对比”“烘托”这组术语就反映了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主次关系。高考中经常考查考生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但考生不明白这三者的区别,往往混为一团。
衬托和对比都是把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突出另一事物的特征。但二者有着鲜明的差异:对比主要强调事物间的差异性,所列举的事物都是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如姜夔的《扬州慢》、李白的《越中览古》等怀古、凭吊类的诗歌大多通过古今对比来表达物是人非的伤感或黍离之悲。而衬托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列举的事物间有主有次,并非*等、并列关系。如白居易的《夜雪》一诗中,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夜雪”,诗中还描写了冰冷的衾枕,明亮的窗户、折断竹子的声响,所举事物间有主有次,采用的就是衬托手法。 衬托和烘托手法的异同:相同点是所列举的事物间都有主次之分,都是为强调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当二者所列举的事物不止一个时,这两种手法可以通用。但衬托只是烘托的一种具体形式,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事物不一定交待出来;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得交待,二者相互映衬。烘托必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而衬托可以是一对一的映衬,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映衬。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正衬和反衬的异同,这两个述语是衬托手法的两种具体运用。正衬是指用相同性质或特点的事物来衬托。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反衬是利用事物的对立面来衬托另一事物。这种手法在借景抒情诗中运用十分广泛而典型,一般分为: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前者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借春日的美景来反衬词人的离别情感;后者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借助天山恶劣的环境来表达戍边战士的乐观的革命情怀。
3、 白描/工笔
白描本是*画技的一种,一般用墨线粗线条勾勒,不着颜色,移用到文学创作上,即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简洁明了地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采用白描手法写的诗歌,看似*淡,细细品味,却意味深长。如孟浩然《春晓》、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都惜墨如金,分别粗线条的勾勒出春天的景象和诗人归隐田园的情景。
而工笔则是对事物注重局部细节描写,对之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写。如王维的《待储光羲不至》:“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诗人紧扣题目中的“待”字,描写了诗人等待客人到来的种种情景:清早启门待客来,但坐立不安,时坐时起。接着又描写听觉上的幻境,然后又通过景物描写(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从早到晚,友人还是没有来,而是自己多情(空复情)。在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景物),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急切心情以及好友未至的怅惘心情。
4、 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和动静结合是古诗词中描写景物最常用的两种角度。在高考命题中,分析诗词虚实和动静手法的题目出现频率较高,考生在具体辨析时也容易混淆。 虚实相生在诗词中是指现实中的景、物、事与想象中的景、物、事互相映衬,相互渗透和转化,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思想或情感的艺术手法。它能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情趣。 在文学作品中,“实”与“虚”只是相对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景、物、境,包括客观的、具体的、有据的、有形的、已知的、现实中的、眼前耳濡目染的各种“象”。所谓“虚”是指虚拟的景、物、境,包括主观和、无形的、无据的、假设的、已经过去的或者未来将出现的景象,还包括梦境和神仙鬼怪世界等。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中,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物实情,写词人与心上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片主要描写了别后生活的设想,全是虚写。全词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别离时的依依不舍的心情。又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古风》(西上莲花山)及李清照的《渔家傲·记梦》三首游仙诗都是通过描写光怪陆离的仙境来反映现实社会的黑暗。 在诗词中,虚景与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鲜明的对比来突出中心。如姜夔的《扬州慢》中虚写了昔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华景象,实写了经过战乱后的“尽荠麦青青”的凄凉景象,一实一虚两幅画面对比鲜明,深切抒发了词人的黍离之悲。有时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关系来突出中心。如欧阳修的《踏莎行》,上片实写,通过初春景象来反衬行人的离别愁绪,下片虚写,通过假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相,来写愁思,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想念妻子。
动、静是对诗词中的景、物作动态或静态角度的描写,它往往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或寄寓作者思想情感。动、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境和意趣。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在前三联中成功地运用了动静结合和虚实结合的手法,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静谧、恬淡的田园图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为后面作者表达归隐思想作铺垫。
【高考精题回放】
1、(200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5分) 凉州词注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远与*、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边城景象:暮雨菲菲,大雁低空飞,沙漠绿洲上的芦笋长势很好,后两句以虚写为主,遥想了驮队远行的情景,虚中有实。
2、(2008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 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
白描是不是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描是不是修辞手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答:白描是修辞手法。
范例
1、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如《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的报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事态的发展。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依风景或环境,间接揭示出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活动,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态。
与绘画一样,无论工笔还是彩墨,无论水彩还是油画,都可自成一格,各有特色;文学创作上的白描手法与其它手法并不相斥。
2、王愿坚《七根火柴》中有两段文字,一段是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交给卢进勇时:
“ 同志,你看着… …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
另一段是,卢进勇赶上部队,把火柴交给指导员时: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本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
两段中,通过简简单单的两个 “一、二、三、四… …”的白描,使我们展开丰富的联想,能真切的感受到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读第一个“一、二、三、四… …”我们仿佛看到无名战士要把自己用生命保护下来的火柴交给卢进勇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心里在说,我有火柴呀,七根呢,你看!说出了一。在数二时伤口一疼,声音很低,很短。数三时他在跟疼痛做斗争,也在积聚所有的生命的力量,他尽可能的深吸了一口气,把三四由低到高的挤了出去,而且说四时他声音坚定,目光坚定。他仿佛看到了,围着火堆,战士们在养精蓄锐;枪林弹雨中,战士们在冲锋杀敌… …说完四后他嘴角有笑,面容安详。第二个“一、二、三、四… …”是卢进勇赶上部队,完成了无名战士的重托,把火柴交给了组织时说的。说一时他的心情是神圣的,庄重的。说二时,想起无名战士在草地牺牲的情景,他两眼噙满泪水,声音发颤。数三时,卢进勇语气中充满了完成任务的放松与欣慰。数四时,想到红军北上抗日的大业,这火柴将点燃轰轰烈烈的抗日烽火,语气高昂奋进。相信,每个读过此文的人都不会忘记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的“一、二、三、四… …”
3、在动作描写中,运用白描手法,可使人物内心情感的表露更准确、语言凝练。
看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师》中的描写:
“仅仅有一次,他的教鞭好象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他也笑了。”
就在这**实实的字里行间,蔡老师对学生们的关爱,如一股涓涓细流,从每名读者的心中涓涓流出,绵长深远。
描写手法类——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白描/工笔、虚实/动静 诗人抒情言志离不开景物描写,而景物描写方法又是复杂多样的。从景物描写手法上来鉴赏,一般要注意作者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正面和侧面、实写和虚写、动景与静景、远景与*景、形色声味等),要把握和分析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烘托和渲染、白描和工笔、对比和衬托、比兴手法、象征手法等),要理解和辨析描写景物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用典、对偶等)。
在以上所举术语中,下面几组是考生在鉴赏中经常混淆的,现具体辨析如下:
1、 烘托/渲染
烘托和渲染原都是*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后者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现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创作,也是两种为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的描写手法。
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根据甲物和乙物的关系,烘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根据甲、乙物的对象特征,烘托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类:(1)以人烘托人。如乐府诗《陌上桑》中诗人分别借“行者”“少年”“锄者”等人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2)以物托物。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全诗除了首句点明描写对象“微雨”外,其余都是通过描写其它景物来写“雨”的,诗人成功运用以物托物的艺术手法,仿佛使人感觉到船帆上、鸟羽上、天际上、大树上全都笼罩着蒙蒙细雨。又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中描写的对象是夜雪,但诗人却从触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烘托出雪之大、之猛。(3)以物托人。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劣环境的烘托,刻画了钓叟的独特个性及其乐观豁达的情怀。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三次描写月光,分别烘托出了琴声的美妙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渲染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指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它主要是从正面来描写对象的。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图。后四句以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活动为中心,显得活泼、自然、有趣。采用复沓句式而略有变化,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渲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有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联想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又如杜甫《兵车行》中的第一段,作者着意描绘了送别的场面,从而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2、 衬托/对比/烘托
诗词中描写的景物往往不止一个,其地位也不是并列的。“衬托”“对比”“烘托”这组术语就反映了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主次关系。高考中经常考查考生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但考生不明白这三者的区别,往往混为一团。
衬托和对比都是把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突出另一事物的特征。但二者有着鲜明的差异:对比主要强调事物间的差异性,所列举的事物都是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如姜夔的《扬州慢》、李白的《越中览古》等怀古、凭吊类的诗歌大多通过古今对比来表达物是人非的伤感或黍离之悲。而衬托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列举的事物间有主有次,并非*等、并列关系。如白居易的《夜雪》一诗中,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夜雪”,诗中还描写了冰冷的衾枕,明亮的窗户、折断竹子的声响,所举事物间有主有次,采用的就是衬托手法。 衬托和烘托手法的异同:相同点是所列举的事物间都有主次之分,都是为强调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当二者所列举的事物不止一个时,这两种手法可以通用。但衬托只是烘托的一种具体形式,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事物不一定交待出来;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得交待,二者相互映衬。烘托必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而衬托可以是一对一的映衬,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映衬。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正衬和反衬的异同,这两个述语是衬托手法的两种具体运用。正衬是指用相同性质或特点的事物来衬托。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反衬是利用事物的对立面来衬托另一事物。这种手法在借景抒情诗中运用十分广泛而典型,一般分为: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前者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借春日的美景来反衬词人的离别情感;后者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借助天山恶劣的环境来表达戍边战士的乐观的革命情怀。
3、 白描/工笔
白描本是*画技的一种,一般用墨线粗线条勾勒,不着颜色,移用到文学创作上,即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简洁明了地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采用白描手法写的诗歌,看似*淡,细细品味,却意味深长。如孟浩然《春晓》、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都惜墨如金,分别粗线条的勾勒出春天的景象和诗人归隐田园的情景。
而工笔则是对事物注重局部细节描写,对之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写。如王维的《待储光羲不至》:“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诗人紧扣题目中的“待”字,描写了诗人等待客人到来的种种情景:清早启门待客来,但坐立不安,时坐时起。接着又描写听觉上的幻境,然后又通过景物描写(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从早到晚,友人还是没有来,而是自己多情(空复情)。在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景物),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急切心情以及好友未至的怅惘心情。
4、 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和动静结合是古诗词中描写景物最常用的两种角度。在高考命题中,分析诗词虚实和动静手法的题目出现频率较高,考生在具体辨析时也容易混淆。 虚实相生在诗词中是指现实中的景、物、事与想象中的景、物、事互相映衬,相互渗透和转化,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思想或情感的艺术手法。它能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情趣。 在文学作品中,“实”与“虚”只是相对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景、物、境,包括客观的、具体的、有据的、有形的、已知的、现实中的、眼前耳濡目染的各种“象”。所谓“虚”是指虚拟的景、物、境,包括主观和、无形的、无据的、假设的、已经过去的或者未来将出现的景象,还包括梦境和神仙鬼怪世界等。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中,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物实情,写词人与心上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片主要描写了别后生活的设想,全是虚写。全词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别离时的依依不舍的心情。又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古风》(西上莲花山)及李清照的《渔家傲·记梦》三首游仙诗都是通过描写光怪陆离的仙境来反映现实社会的黑暗。 在诗词中,虚景与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鲜明的对比来突出中心。如姜夔的《扬州慢》中虚写了昔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华景象,实写了经过战乱后的“尽荠麦青青”的凄凉景象,一实一虚两幅画面对比鲜明,深切抒发了词人的黍离之悲。有时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关系来突出中心。如欧阳修的《踏莎行》,上片实写,通过初春景象来反衬行人的离别愁绪,下片虚写,通过假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相,来写愁思,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想念妻子。
动、静是对诗词中的景、物作动态或静态角度的描写,它往往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或寄寓作者思想情感。动、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境和意趣。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在前三联中成功地运用了动静结合和虚实结合的手法,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静谧、恬淡的田园图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为后面作者表达归隐思想作铺垫。
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这句诗是比喻胡地的雪有如春天到来后遍地的梨花一样白,诗人用梨花来衬托出胡地的.边塞风光。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
3、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 李白 《春思》
燕塞春草,才嫩得象碧绿的小丝, 秦地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树枝。
作者描写了人隔两地的不同景色,表达了互相相思之意。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把春风比作“剪刀”,还拟人化地用了一个“裁”字,表现了初春柳树的美态,精心刻画出其形、其色、其神,尤其是“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比喻,新奇、灵动又自然贴切,令人叫绝。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用满江的春水比喻满腹的仇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仇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仇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中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6、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词中他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 、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
1、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无名氏《西洲曲》)
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
3、君当作磬石,妾当作蒲苇。(无名氏《孔雀东南飞》)
4、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5、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6、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8、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出自苏轼的《中秋月》
9、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出自李贺的《马诗》
10、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出自萨都刺的《上进即事五首》之三
11、东门沽酒饮我曹,心情万事如鸿毛。出自李颀的《送陈章甫》
12、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出自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3、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出自李煜的《望江南》
14、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出自苏轼的《永遇乐》
1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
小学必会的6种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从小学开始就在接触的语文知识,下面是小编搜索整理的6种小学必会的修辞手法,欢迎参考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
1、比喻:
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2、拟人:
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
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夸张:
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5、设问:
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例句:语文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6、反问:
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6种修辞手法是小学语文的基本,熟练掌握不仅对作文有好处,对语文阅读也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要想在作文上有进一步的提高,还需大量的阅读和练*,加上科学的方法。
作用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
(5)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形式
简介
比喻就是通常说的打比方,即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比喻句常有比喻词,如“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是”“变成”“仿佛”“真像”·····等。
分类
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又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
明喻:是常用是或像等词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明喻的表达方法是:A像B。(会出现明显的比喻词)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喻词。
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没有比喻词。
露似珍珠月似弓。(明喻)
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暗喻)
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下黄色的泪珠里。(借喻)
注意事项
感情色彩
(1)比喻要有感情色彩。更重要的是要表现作者对这一事物的思想感情。
突出事物的特点
(2)在*作中,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了解比喻原理
(3)了解比喻的特点不要随便写要遵守把什么比作什么的比喻原理。
生动
(4)使文章更生动、形象,也变得更具体。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练*题
在小学语文学*中,也会经常出现一些使用修辞手法后的句子,然后让孩子说说这些句子使用修辞手法后的作用,而孩子对这类题似乎难以应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修辞手法练*题,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2、拟人: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拟物: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4、扩大夸张: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5、缩小夸张: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6、超前夸张: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7、排比: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8、对偶(正对):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流水对):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9 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10 反问: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11 引用(直接引用):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间接引用):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2 借代(部分代整体):*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特征代本体):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具体代抽象):南国烽烟正十年
(工具代本体):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专名代泛称):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13、反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4、对比: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5、联想: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16、通感:“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17、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18、顶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
19、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
20、回环: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21、移情: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就是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颗颗“相思泪”。)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比喻)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反问)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拟人)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拟人)
5、芦苇,一片片,一蔟蔟,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线上飘拂着,给乡村*添了一道风景。(比喻)
6、工人叔叔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夸张)
7、是什么?这是我们*人的志气。(设问)
8、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反问)
9、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比喻)
10、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拟人)
11、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对偶)
1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1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
1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比喻)
15、姑娘一闪身向外跑,屋子里连扫帚也在欢笑。(拟人)
一、判断下列句子是否属于比喻句。
1、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
2、骏马和老牛也好像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
3、小徐长得像她妈妈。( )
4、棉花像白花一样白。( )
5、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飘飘悠悠飞起来。( )
修辞手法有哪些
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而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这几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
8种修辞手法详析
1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 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⑵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⑶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⑷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
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同类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猜度)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
(表示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
(表示列举)
2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
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
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⑶比拟的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带修辞手法的好段落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带修辞手法的好段落的资料,欢迎阅读哦。
1.信任是发酵友谊的菌苗。(比喻)
2.自在飞花轻似梦。(引用)
3.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对比)
4.只要你飞,那堵墙就比你矮。(形象化)
5.自信是船上的帆,它让船勇往直前,自信是鸟的翅膀,它让鸟直冲云天。(比喻)
6.路在嘴上,在别人的嘴上,你应该多问多听;路在脚下,要靠自己,靠毅力走出来。(形象化)
7.雨像银灰色的蛛网,银灰色的蛛网罩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灰沉沉的,像墙角的屋顶剥落的白粉。(比喻)
8.相信自己是我们生活最有力的音符,听取别人也是一段不可或缺的小插曲。(比喻)
9.朋友,张开你透明的双翼,向五彩缤纷的世界飞去吧。(拟物)
10.时间像一块橡皮,漫不经心地将那些美好的记忆檫去了许多。(移就,比喻)
11.花儿是潮汛的诺言,远方是道路的诺言,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共遵一个诺言。(比喻等)
12.我们成功了,幸福的泪水伴着骄傲一起流下,痛快地肆无忌惮地流下。(移就)
13.面对别人的意见,我轻轻地拨出自己心灵的密码,听取心灵的判决。(比喻)
14.当我来到你们班,看到你们认真学*,我就感到有一片肥沃的土地需要耕种。(比喻)
15.善于倾听的人是一位智者。犹如春天的花儿抓住了阳光,夏天的小草遇到了甘露。(比喻)
16.花开千般美丽,柳甩万种风情。请微笑面对人生,做什么事都应该从容。(比拟等)
17.然而,我又碰壁了,孱弱的风帆经不住风浪的考验,已经支离破碎了。(移就)
18.自信是一颗亮丽的珠宝,是一泓甘冽的清泉,是你通向成功的渡船。(比喻,排比)
19.如果说别人的忠告是久旱的甘露,那么自信就是田野里葱茏的禾苗。(比喻)
20.如果我们只是听取别人的意见,大众的意见,随波逐流,我们就会在潮流中淹没自己。(比喻)
21.如果说美好人生是万丈高楼,自信就是*地。如果说人生是一个成功的结局,自信就是失败后的第一个脚印。(比喻)
22.如果说成功是跨越大海,那么信心就是扬帆起航的勇气和永不言败的毅力,而意见则是顺风顺水的协助和罗盘针的指引。(比喻)
23.在漫漫人生旅途上,总有几段漆黑的洞穴需要我们独自穿越,在这里,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我们只有坚信自己,握紧拳头,同时虚心听取四方真诚的声音,才会披荆斩棘,摘取成功的雪莲。(比喻)
24.在拥挤的人群中,我轻轻地舞着,许多人投来惊异的目光,我知道那目光有诧异也有欣赏。我告诉自己,你欣赏也好,诧异也罢,都不能使我的舞步凌乱。(比喻)
25.自信是面对诱惑时摆出的拒绝的姿态,自信是面对凛冽的风,艰难的困境时努力进取的动力,自信是追求自己的理念信仰时巨大的信心和勇气。(比喻)
26.泪水已经流尽,苍白的脸上写满了破碎的神情??越来越*,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可喉咙里像有一把刀,让年幼的他无法发出一丁点声音。玉佛在金黄的阳光下泛出温暖的光茫。(比喻)
27.外婆冰冷的目光想一把刀刺在他身上。(移就,比喻)
28.盲目的自我崇拜拉住了我的后腿,使我不能向前,我的心被困顿的脚步堵着,有一条小虫,不,是几条小虫在啃噬着我的心脏。(移就,比喻)
29.我第一次到大姨家,风景真的好美。可让我这个乡下娃儿感受到了城市生活的气息。我舔着风的清香,飞了起来??怎么样,我把信任给了那个中学生(我向他问路)一半,我成功了吧。我把相信切成两半,我一半,你一半。(形象化)
30.虽然没有江河的壮阔,却有小溪的清澈;虽然没有蓝天的深邃,却有白云的飘逸;虽然没有花儿的清香,却有小草的翠绿。(类比)
31.新兵的笑容掉在悬崖半空,用那吃惊的眼注视着我手中扬起的教鞭,于是一齐踢腿,一齐转身,渐渐地整个动作有条不紊。(移就,比喻)
32.或许,命运的不幸将自己缤纷的梦撞碎,或许天地的.无情将自己夜以继日的辛勤当作泡影放飞,或许许许多多地难以理解而又实实在在的困难与挫折早已将意气风发的拼搏与百折不挠的干劲化为道道忧愁终归寂寞??(移就)
33.山与山之间有水隔着;家与家之间有门隔着;人与人之间有心阻着。人世情有爱连着。(类比)
34.不知道航向的船,什么风对它都不会是顺风,让我们坚定生命之船之航向,勇敢地排除浪头、风的阻挠,奋力驶向前方。(移就,比喻)
35.如果你是一棵刚萌芽的小草,你就必须听取长辈哪里才有和煦的阳光肥沃的土地的忠告;如果你是一只刚出巢的雏鹰,你就必须接受长辈如何才能翱翔在蓝天白云之间的训导;如果你是一个刚出茅庐的园艺师,你就必须接受经验丰富的员工的教诲,也许他的学历没有你高,但经验是他的资本。(比喻,排比)
36.大海浩淼无边,大海波澜壮阔;大海是小溪的家,大海是小溪永远不灭的梦。(描摹,比喻)
37.雄鹰将自己的方向定于万仞高山才成就了它的矫健激昂,飞蛾将自己的方向定在光明的地方才成就了它寻求光明的梦想,河蚌将自己的方向定在忍受痛苦的煎熬才成就了珍珠的璀璨夺目。(形象化,排比)
38.有时,我静静地在黑暗的角落里舔着伤口,独处给我自信的力量。(拟物)
39.路就在前方,风尘扬起我一路豪情一路歌。(移就)
40.十年前的他,背负着唯一的一把剑,面对着讥笑与漫骂,从一个人胯下钻过;十年后的他,身披铠甲,凝目远方,面对秦朝万里疆土,他用手中的剑一点点地吞噬。
41.相信自己就像秤砣一样坚定,相信别人如阳光一抹在心头。(比喻)
42.风雨彩虹,铿锵玫瑰,再大的困难也要自己去背。所以在前行之中,要将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更加灿烂、亮丽,就需要我们向着路,掌着自己的方向盘,直走阳光下边,到达属于自己的驿站。(移就,比喻)
43.把真爱捧在自己手掌心,我坚信一滴水也可以变成一股清泉,一朵花有可以变成一坐花园。我还要把我的真爱毫不保留地献给那些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的人。(移就,夸张等)
44.有人说,人生不是一条无波河,而是莫测的大海一个,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格外小心。(比喻)
45.扣紧的弦可以奏出美妙的音乐,松弛的弦却无法让音符在上面快乐地跳跃;拉紧弓可以将箭圆满射出,过度拉紧的弓却很遗憾地折断。恰到好处的一池碧水,可以依依风菏举;过满的一河水,却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灾难。正如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要把握好这个度。(比喻)
46.叔本华说:人生就是事先知道肥皂泡终究要破裂却仍努力将他吹得更大更远的一种无奈。(引用,比喻)
47.自信是树,开出希望之花;自谦是水,滋润生命之树。(比喻)
48.相信自己是左岸,听信别人的意见是右岸,人们的心在左岸和右岸间流出一条河,如果你能够找到度,你就可以搭起一座桥,来连通两者,成为成功者。(比喻)
49.人生是一大部书,日是它的标点,月是它的段落,年华是它的章节。我们每个人在谱写自己的生命之书时,都应怀着与生俱来的那种信念去拼搏去创造去追求。(比喻)
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
2、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颗自己种下的恶果,是一条好果实中的蛀虫。
3、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青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句问侯,给学生春天的温暖。
4、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5、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6、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7、李医生给人看病,药方没开,病就好了三分。
8、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没有生气;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没有光明;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没有方向。
9、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10、春天是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春天是出生的婴儿,娇小可爱。
11、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小红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长的山村。
12、这么重的东西,我怎么拎得动呢?
13、居里夫人只要在专利书上签个字,所有的困难不是都可以解决了吗?
14、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长江东流奔腾不息,那是在启示我们为理想奋斗。
15、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16、小树摆动着枝叶,向我们点头笑。
17、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
18、这橘子酸得我的牙都快掉了。
19、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双臂劳动了;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20、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1、春风像一只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得更加绚丽多彩 。
22、南国的红豆啊,红得活泼,像泉水的叮咚,让人清爽。南国的红豆啊,红得艳丽。像朝阳的初生,让人神往。
23、深秋,枯黄的树叶像飞舞的黄蝶从树上飘落下来,地上尽是落叶。
24、我该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我反复想,反复想,终于有了答案,不放弃!
25、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山岭巍峨起伏,显示的是自己坚强的体魄。
26、团团如果跌一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
27、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28、啊!大家都愉快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
29、如果我要拥有一片绿洲,我就用我的汗水去开垦它;如果我要拥有一片绿洲,我就用我的诚心去改造它;如果我拥有一片绿洲,我就用我的智慧去播种它。
30、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
31、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32、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33、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34、指故意颠倒词序以避免形成对偶的一种修辞手法。
35、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36、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37、隆隆之声传来,抬头看去,只见一架银灰色的庞然大物出现在头上。前身昂扬,两翼舒展,恰似一头上古鹰鹫盘旋于黛蓝长空之上。
38、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9、*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40、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41、这条公路很长很长,就像一条长长的飘带一直伸向天边。
42、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着欢乐的歌儿。
43、你永远寓居在太阳升起的处所,你永远栖身在人民心里
44、秋便以翩跹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
45、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46、云朵般大小的飞机在蓝天上如火箭有样飞翔。
47、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48、风儿清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49、实现四个现代化,难道不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吗?
50、爱读书,是一种美德。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入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51、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
带修辞手法的诗句
很多诗句都是带修辞手法的,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带修辞手法的'诗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偶
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低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夏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杜甫《登高》
霜落熊升树,林空路饮溪——梅尧臣《鲁山山行》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斛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冬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春夏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爱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乡村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由*及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塞外风光、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自然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潮**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刘桢《赠从弟》
哲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时光
无何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伤春)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山居之乐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吴均《山中杂诗》
自况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愁绪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环境
小学阶段白描古诗的修辞手法
运用白描的修辞手法的古诗
小学判断古诗的修辞手法
小学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拟人
含修辞手法的古诗
诗句的修辞手法
古诗的修辞手法兴
古诗的修辞手法题
用修辞手法编的古诗
写修辞手法的古诗
修辞手法句子
句子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句子
有修辞手法的句子
修辞手法的句子是
蜂的古诗修辞手法
作用修辞手法的古诗
秋词古诗的修辞手法
诗词的修辞手法
引用修辞手法的古诗
运用古诗的修辞手法
用仿拟修辞手法的古诗
示儿古诗的修辞手法
关于用修辞手法的古诗
用修辞手法写句子
句子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摘抄
句子都修辞手法
古诗的比喻修辞手法
古诗文的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