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登高博见的古诗词

关于有关登高博见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登高博见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登高博见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关登高博见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57) 说说(129) 名言(1) 诗词(8k+) 祝福(54) 心语(1)

  • 杜甫《登高》诗词

  • 杜甫
  • 杜甫《登高》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登高》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首联:飞回,回旋地飞。

      颔联:远眺丛林,一望无际的黄叶在萧萧树木中飘悠悠,俯瞰大江,汹涌澎湃的江水滚滚滔滔向工流。

      颈联:长年作客他乡,每每面对秋景而感伤;一年多病而独自登高。谛听远眺而倍加凄凉。

      尾联:时世艰难而鬓发花白,尤恨不能为国分忧,困顿失意而疾病缠身,只能戒酒不得解愁。

      赏析:

      明胡应麟云:“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评曰:“若‘风急天高’则一篇这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

      本诗系杜甫于代宗大历二年重阳节登高望远、触景生情之作,亦为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前四句是一幅雄迈壮美的“秋景图”,意境载阔,气势磅礴;后四句并只是个人的叹老嗟贫。而是感叹世事多艰难,人民多灾祸。

      简介: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北征》)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而闻名,这时诗人独自登上高处,视线从高到低,举目四望,侧耳聆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诗人在倾诉着无穷无尽的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长年漂泊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让人感到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对句,将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用语精当,气势宏伟,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实在不足为过。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将以上两联所蕴含的感情进一步明朗化,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国伤时的惆怅表现得富有层次性和立体感:一悲漂泊憔悴,离乡万里;二悲深秋萧瑟,苍凉恢廓;三悲人生苦短,喜怒无常;四悲羁旅他乡,作客异地;五悲暮年登高,力不从心;六悲体弱多病,处境艰难;七悲孤苦伶仃,愁苦难遣……工整严谨的对句,不仅饱含了诗人像落叶一样排遣不尽的羁旅愁,也饱含了诗人像江水一样驱赶不尽的孤独恨,丰富的内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杜甫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的脉搏和时代的强音!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已经使诗人白发日多,苦不堪言,本欲借酒遣愁,但由于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以排遣,这又无端地给诗人增添了一层深深的惆怅和无奈的慨叹。这里诗人将潦倒不堪归结于时世艰难,其忧国伤时的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坂上走丸之气势,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这种质朴而博大的胸怀,让人品读咀嚼,至再至三,掩卷深思,叹惋无穷!

    [阅读全文]...

2022-04-04 20:28:12
  • 描写登高的古诗词

  • 文学
  • 描写登高的古诗词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描写登高的古诗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1.金城北楼

      唐代: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2.人月圆·茫茫大块洪炉里

      元代:刘因

      茫茫大块洪炉里,何物不寒灰。古今多少,荒烟废垒,老树遗台。

      太行如砺,黄河如带,等是尘埃。不须更叹,花开花落,春去春来。

      3.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唐代:杜甫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4.谒山

      唐代:李商隐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5.登古邺城

      唐代:岑参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

      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

      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

      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6.临江仙引·渡口

      宋代:柳永

      渡口、向晚,乘瘦马、陟*冈。西郊又送秋光。对暮山横翠,衫残叶飘黄。凭高念远,素景楚天,无处不凄凉。

      香闺别来无信息,云愁雨恨难忘。指帝城归路,但烟水茫茫。凝情望断泪眼,尽日独立斜阳。

      7.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唐代: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8.春日登楼怀归

      宋代: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9.登高丘而望远

      唐代:李白

      登高丘,望远海。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阅读全文]...

2022-05-30 00:52:46
  • 登高的诗词

  • 登高的诗词

      九日登山

      【唐】李白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北征》)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而闻名,这时诗人独自登上高处,视线从高到低,举目四望,侧耳聆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诗人在倾诉着无穷无尽的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长年漂泊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让人感到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对句,将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用语精当,气势宏伟,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实在不足为过。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将以上两联所蕴含的感情进一步明朗化,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国伤时的惆怅表现得富有层次性和立体感:一悲漂泊憔悴,离乡万里;二悲深秋萧瑟,苍凉恢廓;三悲人生苦短,喜怒无常;四悲羁旅他乡,作客异地;五悲暮年登高,力不从心;六悲体弱多病,处境艰难;七悲孤苦伶仃,愁苦难遣……工整严谨的对句,不仅饱含了诗人像落叶一样排遣不尽的羁旅愁,也饱含了诗人像江水一样驱赶不尽的孤独恨,丰富的内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杜甫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的脉搏和时代的强音!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已经使诗人白发日多,苦不堪言,本欲借酒遣愁,但由于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以排遣,这又无端地给诗人增添了一层深深的惆怅和无奈的慨叹。这里诗人将潦倒不堪归结于时世艰难,其忧国伤时的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坂上走丸之气势,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这种质朴而博大的胸怀,让人品读咀嚼,至再至三,掩卷深思,叹惋无穷!

      秋山明净,秋水澄澈,秋云从容。登临处,一览重阳风景。/携来美酒千盘,野花万朵纵横,好宾朋,一路放歌行。幽远情趣,旷达胸怀,古今同。但愿明年九月九,山更明净,水更澄澈,云更从容。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颧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汉江临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光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登楼》:花*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孟浩然 「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 「九月十日即事」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 「送友人」

      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申欢 「兜玄国怀归诗」

      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 「九日宴」

      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崔国辅 「九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王缙 「九日作」

      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 「登山歌」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 「九日送别」

      欲强登高无力也,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秦系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戴叔伦 「湘川野望」

    [阅读全文]...

2022-03-03 19:10:08
  • 重阳登高的诗词大全

  • 重阳,古诗文
  • 重阳登高的诗词大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重阳登高的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同徐侍郎五云溪新庭重阳宴集作

      【唐】独孤及

      万峰苍翠色,双溪清浅流。已符东山趣,况值江南秋。

      白露天地肃,黄花门馆幽。山公惜美景,肯为芳樽留。

      五马照池塘,繁弦催献酬。临风孟嘉帽,乘兴李膺舟。

      骋望傲千古,当歌遗四愁。岂令永和人,独擅山阴游。

      2.重阳日有作

      【唐】杜荀鹤

      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偷撏白发真堪笑,牢锁黄金实可哀。

      是个少年皆老去,争知荒冢不荣来。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3、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4、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5、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6、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7、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8、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9、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10、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九日登山

      【唐】李白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阅读全文]...

2021-12-28 02:56:02
  • 古诗《登高》的赏析

  • 古诗《登高》的赏析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登高》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

      杜甫《登高》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

      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

      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赏析

      《登高》一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杜甫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杜甫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杜甫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杜甫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杜甫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登高》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登高》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杜甫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杜甫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登高》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登高》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北征》)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而闻名,这时诗人独自登上高处,视线从高到低,举目四望,侧耳聆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诗人在倾诉着无穷无尽的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长年漂泊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让人感到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对句,将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用语精当,气势宏伟,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实在不足为过。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将以上两联所蕴含的感情进一步明朗化,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国伤时的惆怅表现得富有层次性和立体感:一悲漂泊憔悴,离乡万里;二悲深秋萧瑟,苍凉恢廓;三悲人生苦短,喜怒无常;四悲羁旅他乡,作客异地;五悲暮年登高,力不从心;六悲体弱多病,处境艰难;七悲孤苦伶仃,愁苦难遣……工整严谨的对句,不仅饱含了诗人像落叶一样排遣不尽的羁旅愁,也饱含了诗人像江水一样驱赶不尽的孤独恨,丰富的内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杜甫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的脉搏和时代的强音!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已经使诗人白发日多,苦不堪言,本欲借酒遣愁,但由于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以排遣,这又无端地给诗人增添了一层深深的惆怅和无奈的慨叹。这里诗人将潦倒不堪归结于时世艰难,其忧国伤时的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坂上走丸之气势,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这种质朴而博大的胸怀,让人品读咀嚼,至再至三,掩卷深思,叹惋无穷!

    [阅读全文]...

2022-03-30 13:03:36
  • 杜甫 登高_杜甫诗词绝句

  • 杜甫
  • 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好句摘抄网为您收集《杜甫 登高》,推荐这些经典的古诗绝句。

    《登高》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注释:

    1、渚:水中的小洲。

    译文:

    天高风急秋气肃煞,

    赏析:

    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是不是觉得杜甫 登高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杜甫绝句,请您阅读。

    [阅读全文]...

2022-05-28 15:00:44
  • 含有博字的古诗词 带博字的诗词名句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第二十章》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苏轼《稼说送张琥》

    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德经·第八十一章》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必死之病,不下苦口之药;朽烂之材,不受雕镂之饰。——《抱朴子·外篇·博喻》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德经·第八十一章》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儒行》

    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荀子·大略》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中庸·第二十六章》

    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墨子·02章 修身》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

    *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辛弃疾《清*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格言联璧·持躬类》

    将赡才力,务在博见——《文心雕龙·事类》

    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论衡·卷十三·别通篇》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论衡·卷十三·别通篇》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礼记·儒行》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辛弃疾《清*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中庸·第二十六章》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辛弃疾《清*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篇》

    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辛弃疾《清*乐·博山道中即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陆游《鹊桥仙·华灯纵博》

    博学笃志,切问*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工夫——《围炉夜话·第一七六则》

    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德,学富五车。——《幼学琼林·卷四·文事》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

    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墨子·02章 修身》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后汉书·列传·张衡列传》

    举物而暗,无务博闻。——《墨子·02章 修身》

    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间,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辛弃疾《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君子多知而择焉,博学而算焉,多言而慎焉。——《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第四十九》

    言*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二节》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五节》

    不向长安路上行。——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陆游《鹊桥仙·华灯纵博》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时价。——辛弃疾《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一川松竹任横斜,有人家,被云遮。——辛弃疾《江神子·博山道中书王氏壁》

    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陆游《鹊桥仙·华灯纵博》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事以典故为据,故当博洽,不然臆说杜撰也。——《格言联璧·学问类》

    [阅读全文]...

2022-01-01 17:19:04
  • 关于登山古诗词名句(最出名的6首登山古诗词)

  • 唐代:李白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唐代: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

    唐代: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作者已经对人生有所觉悟,并找出自己的答案。这首诗就是他心境的写照,有人以为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并对之解释,其实不然“偷得”也好,“又得”也好,并非对人生的消极应对,而是一种自然之道。

    唐代: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全诗运用叙述的手法,给我们呈现出几个老农痛苦的生活的场景。

    唐代:皇甫冉

    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

    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

    唐代:长孙佐辅

    逐胜不怯寒,秋山闲独登。依稀小径通,深处逢来僧。

    侧石拥寒溜,欹松悬古藤。明书问知友,兴咏将谁能。

    [阅读全文]...

2022-03-19 04:09:43
  • 《登楼》古诗词鉴赏

  • 《登楼》古诗词鉴赏

      【注解】:

      1、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锦得名,杜甫的草堂即临*锦江。

      2、来天地:与天地俱来。

      3、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灌县西。

      4、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5、北极句:广德元年(七六三)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弘为帝,代宗至陕州(今河南陕县),后郭子仪收复京城,转危为安。此句喻吐蕃虽陷京立帝,朝廷始终如北极那样不稍移动。北极:北辰。

      6、西山寇盗:指吐蕃。同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后剑南西川诸州也入吐蕃。意谓朝廷终不因侵扰而稍改。故吐蕃也莫相侵。

      7、《梁父吟》:乐府篇名。相传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父吟》。但现存《梁父吟》

      歌词,系咏晏婴二桃杀三士事,与亮隐居时心情似不相涉,故学者疑之,一说亮所吟为《梁父吟》古曲。又一说吟者是杜甫自己。按:李白也曾作《梁甫吟》,此处之“聊为”,疑杜甫也欲作此曲以寄慨。

      【韵译】:

      登楼望春*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

      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

      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象北极星不可动摇;

      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

      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父吟。

      【评析】: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首句的“*”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花*高楼”写*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阅读全文]...

2022-07-25 16:13:18
有关登高博见的古诗词 - 句子
有关登高博见的古诗词 - 语录
有关登高博见的古诗词 - 说说
有关登高博见的古诗词 - 名言
有关登高博见的古诗词 - 诗词
有关登高博见的古诗词 - 祝福
有关登高博见的古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