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登高远眺的古诗词

关于形容登高远眺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形容登高远眺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形容登高远眺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形容登高远眺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65) 说说(132) 名言(6) 诗词(8k+) 祝福(54) 心语(1)

  • 登高远眺的诗句

  • 文学
  • 登高远眺的诗句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句吧,诗句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高远眺的诗句,欢迎大家分享。

      1、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日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张琰《春词二首》

      2、簪茱泛菊俯*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郑絪《九日登高怀邵二》

      3、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羊士谔《寄裴校书》

      4、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5、岩磴列云旗,吾君访道时。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望远回天顾,登高动睿词。愿因山作寿,长保会昌期。——孙逖《奉和登会昌山应制》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8、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9、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白居易《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

      10、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司空图《白菊三首》

      11、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司空图《重阳阻雨》

      12、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13、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高适《宋中十首》

      14、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15、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6、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17、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18、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19、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王缙《九日作》

      20、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21、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武元衡《塞上春怀》

      22、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23、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崔国辅《九日》

      24、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25、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26、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戴叔伦《湘川野望》

      27、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28、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司空图《九月八日》

      29、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武元衡《登阖闾古城》

      九日登高

      唐 刘禹锡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

      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 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 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重九日宴江阴

      唐 杜审言

      蟋蟀期归晚,茱萸节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兴要长寿,卑栖隔*臣。

      龙沙即此地,旧俗坐为邻。

    [阅读全文]...

2022-02-16 01:10:44
  • 登高远眺的诗句

  • 古诗文
  • 登高远眺的诗句

      古人所做的诗句大多以山水为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高远眺的诗句,欢迎参考阅读!

      1、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武元衡《塞上春怀》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3、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4、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李贺《句》

      5、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6、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高适《宋中十首》

      7、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8、簪茱泛菊俯*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郑絪《九日登高怀邵二》

      9、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崔国辅《九日》

      10、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1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12、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13、欲强登高无力也,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秦系《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14、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王缙《九日作》

      15、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羊士谔《寄裴校书》

      16、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司空图《白菊三首》

      17、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司空图《九月八日》

      18、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白居易《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

      19、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日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张琰《春词二首》

      20、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司空图《重阳阻雨》

      2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5、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26、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27、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28、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风急天高,猿哭,青史百鸟飞。一望无际的树木凄凉,长江滚滚而来。万里伤心的秋天总是客人,百年多的病痛独自登台。讨厌浓密的络腮胡子,放下了新混浊的酒杯。——杜甫《登高》

      轻松搭建高*台,悠闲地提供春发。见上文《海录碎事》。——里号《句》

      柔和风景温暖芬芳的富林池塘。登上高处远眺,神美不是我们的故乡。——申焕《兜玄国怀归诗》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菱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戴叔伦《湘川野望》

    [阅读全文]...

2022-01-15 00:13:06
  • 登高眺远的意思(关于登高远眺的古诗)

  • 我一直很怀念学校生活,很感念老师的教导,正是因为在贫穷的年代受到了应有的教育,我才有今天美好的生活。记得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面说过:“很多东西是需要和人分享的,好心情和别人分享会给别人带来愉悦;糟心事和别人分享能把内心的‘毒素’排出来。”随着年纪的增大,求学过程中的一些往事会不时地跳跃到我的脑海里,有点不吐不快的感觉。请允许我分享一下求学过程中的一些趣事吧。 ——题记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的高中时代就如身处岩石中的竹子一样,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万劫不复,只有坚守自己的信念,克服困难,才能实现我的梦想。初中毕业,以一分之差未能考上师范学校,失去了当小学老师端着铁饭碗为父母分忧解愁的机会,不得已只能去上前途未卜的高中。

    离家去县城读高中,和在家门口上初中是完全不同的天地。首先是要住集体宿舍、吃食堂,穿戴还要讲究一点,这就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无形中给父母增添了不少的负担。那时候,在学校食堂买饭票需要粮票,农村人哪来的粮票,只有用小麦和清油去乡粮站兑换。那时县城中学的住宿条件也很简陋,十几个人一个宿舍,木制的架子床,两张看不出本来面目的课桌并在一起存放饭盒等生活用品,冬天还需要生火炉子取暖。学校每晚11点熄灯,强制性地要求住校学生统一休息。但是,学*的压力太大,哪能一到11点就睡觉的?只好趴在床上看书学*。因为家里穷没钱买蜡烛,同学们就用废旧墨水瓶自制小煤油灯点灯苦读,宿舍里烟雾缭绕,第二天大家的鼻孔都是黑的。

    第一次出门在外,如何适应集体生活成了第一要务。好在一个宿舍的同学,虽来自不同的乡镇,但家庭境况大同小异。大家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以学*为重,通过苦学而跳出农门。因此,同学们都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谁有病痛或生活困难都互相照顾,谁从家里带来了好吃的都会分而食之。记忆最深刻的是家在 “三线工厂”的一位祖籍四川的同学带来的辣椒酱特别好吃,没等拿出来就一抢而光,到现在我都对各种辣椒酱情有独钟。来自十里八乡的同学不分彼此,亲密无间,那份纯洁的友情在我的孩子身上是体会不到的。

    高中生活既紧张而又单调乏味,除了体育活动外,听评书成了同学们最喜欢的课外活动,广播电台的评书节目也人性化地安排在每天午饭和晚饭时。那时候,没有电影电视,书籍也很少,不像现在传播渠道多样、资讯云集,整个社会都处于文化断层时期,人们的业余生活基本是一片空白,好在有线广播比较普及。对学生而言,听收音机也是一种奢望,家境好一点的能买得起袖珍收音机,同学们便端着饭碗围着袖珍收音机边吃边听,这时候大家都自觉地屏住呼吸连大气都不敢喘,为的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还有的雷打不动端着饭碗到校门口的电线杆下边吃边听,听到紧要处馒头嚼在嘴里都忘了咽,听到开怀时米饭更是喷了对面一脸。我要感谢评书,正是收音机上听到的单田芳的《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刘兰芳的《岳飞传》、《杨家将》等评书,弥补了我中国古典名著的空白。

    最有意思的还是我学英语的一些趣事。八十年代初,因为没有英语老师,农村中学普遍没有开设英语课,所以,我中考时英语是零分。当时学校把英语差的学生编了一个班,私下里称为“农村班”,目的是集中补*英语。记得第一次上英语课,老师进门一句“Good morning”下面无人应答,因为同学们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我们边上高中课程、边补*初中内容,高中英语第一课“卡尔.马克思”居然整整学了一个学期,就这样还有好多同学只学会了ABC。为了加快学*进度,老师每节课都要让同学们学着用英语作自我介绍或造句,*时夸夸其谈的我,这时候舌头一点不听使唤,半天也挤不出一句像样的句子。

    那时我们晚上回到宿舍,洗漱完毕后躺在床上边八卦边讨论英语怎么学。在勤学苦练的同时,我们很想知道英语老师是怎么学英语的。经再三打听,才知道英语老师当初的水*也和我们一样,是因为在新华书店工作,每天就抱着英语字典记单词,经过不懈的努力,才掌握了学*英语的技巧,英语水*居然成了当时县城的翘楚,才被县中学挖去当了英语老师。从此之后,我就开启了拼命学英语的“马拉松”。晚上宿舍关灯后点着煤油灯在被窝里抄句子;凌晨早早起床在路灯下顶着寒风酷暑记单词;休息日背着干粮翻过围墙到学校边上的柳湖公园里念课文。就这样,高中三年我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英语上。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正是因为咬定青山般的刻苦努力,我的英语成绩突飞猛进,高考时不仅没有拖后腿,反而成了加分项。而同宿舍的其他同学,却因为英语的原因,大多被挡在了大学门外。

    整个高中的学*是非常紧张的,我都觉得时间不够用,还有很多的课文没有复*到,心情极度的恐慌和压抑。为了缓解压力,高三的寒假回老家过年,我没有再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复*功课,而是全身心投入到排练社火中。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在中国西北,每年春节,各乡村群众自发组织各种社火活动,社火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中国宋代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 “萧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可见其延绵之久。

    社火是分组排练的,我参加的是踩高跷这一组,必须年轻力壮的、胆子大的、没有恐高症的人才能排练这个。踩高跷是社火当中最难的,腿上绑的高跷的杆子要一米三四高,再加上人的身高,仿佛在三米多的高空中。对初学者来说,首先是把人扶到高处坐下,再由大人把高跷杆绑到练*者腿脚上,再扶起来站直,两侧两个人用扶手扶着慢慢走。如果身体协调性好的人,训练几个小时就可以自行走了,协调性不好的人,三天五天还不敢自己走。那时候,参与社火练*没有任何报酬,全凭自己一厢情愿,不像现在可能还要发点补贴什么的,练饿了自个回家吃饭。

    正月初九是正式表演社火的时候,每个村子的社火队都会派人探听其他队的虚实,偷取经验,取长补短,所以,不到关键时候社火头是不会把绝招拿出来晒的。只有等到前一天,组织者会根据参与者的身形、脸形、个头等分配角色,然后天还没亮就开始化妆、穿行头。记得当年我扮演的是三国时期的“五虎”大将赵云,赵子云那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形象着实让我高兴了好长时间。整个假期我都是在欢乐、自由、毫无压力的氛围中度过的,精神得到了极度的放松,回到学校后学*劲头倍大,学*效率提高了不少。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考我虽然没有考好,但总算考上了大学。回想三年的集体生活,同学之间求同存异,没有发生过大的不愉快,留下的却是一段难忘的回忆。现在聚到一起,大家都十分怀念那段决定命运的青春岁月。

    当岁月远去,当往事随风,当韶华不再,那漫漫求学路上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若干年后幻化成心底的暖,演变成难忘的歌,一直伴随着我。(完)

    作者简介:张强(康桥),男。依崆峒山,傍泾河水。生桫椤塬,学哈尔滨。年逾五十,历经风霜。出身医科,偏爱诗文。弄情笔墨,*修武学。“兰马”拥趸,万步有约。运动达人,健康桥梁。曾在《散文选刊》《视野》《家乡》《飞天》《甘肃日报》《*凉日报》《甘肃农民报》等媒体发表散文数篇。

    [阅读全文]...

2022-02-25 09:50:05
  • 登高远眺的诗句

  • 登高远眺的诗句

      1、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日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张琰《春词二首》

      2、簪茱泛菊俯*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郑絪《九日登高怀邵二》

      3、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羊士谔《寄裴校书》

      4、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5、岩磴列云旗,吾君访道时。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望远回天顾,登高动睿词。愿因山作寿,长保会昌期。——孙逖《奉和登会昌山应制》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8、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9、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白居易《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

      10、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司空图《白菊三首》

      11、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司空图《重阳阻雨》

      12、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13、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高适《宋中十首》

      14、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15、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6、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17、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18、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19、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王缙《九日作》

      20、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21、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武元衡《塞上春怀》

      22、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23、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崔国辅《九日》

      24、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25、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26、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戴叔伦《湘川野望》

      27、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28、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司空图《九月八日》

      29、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武元衡《登阖闾古城》

    [阅读全文]...

2022-03-19 19:54:48
  • 有关王之涣的诗登楼远眺

  • 有关王之涣的诗登楼远眺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王之涣的诗登楼远眺,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首诗《登鹳雀楼》寥寥数语,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描绘了一幅苍茫壮阔,气势雄浑的画面。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点评:

      这是一道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作者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

      说到“著名诗人”,并不是说他做诗很多(比如清朝某位明君一生写诗四万,我们也不称其“著名”),而是说他做的诗非常“经典”,现存其六首诗当中,便有两首顶级绝句,除了《登鹳雀楼》之外,还有那首《出塞》(又名《凉州词》),都是妇孺皆知的名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寥寥十个字,便勾勒出一幅雄浑壮美的山水图画。其气象毫不亚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付回”;而其笔法的“随意”、“直白”,又能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相比。《红楼梦》四十八回,香菱论诗道:“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我们有时*惯于另辟蹊径、故作高深,反而把诗句弄得不伦不类、生涩怪病。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来时的路。唐诗的高明就在于它的自然和率真!自宋以后,诗词中强用生词的、狂用典故的,比比皆是,但纠其实质却十分苍白,还不如一位老农直来直去一吼一哭来得快活!

      以至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纳兰词时这样讲:“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诗贵在清新自然。“*”玩儿惯了文字游戏,反而不如“满人”的“返璞归真”了。(当然这话有点绝对)。

      而《登鹳雀楼》的高明之处,更是在于结句,不经意间引出了“登高――望远”的哲意来。哲理诗在宋代比较流行,很多文人做诗也力求挖出哲理来,然而“相请不如偶遇”,与其刻意地“编排”,不如自然的流露!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市,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

    [阅读全文]...

2022-03-28 05:23:03
  • 杜甫《登高》诗词

  • 杜甫
  • 杜甫《登高》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登高》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首联:飞回,回旋地飞。

      颔联:远眺丛林,一望无际的黄叶在萧萧树木中飘悠悠,俯瞰大江,汹涌澎湃的江水滚滚滔滔向工流。

      颈联:长年作客他乡,每每面对秋景而感伤;一年多病而独自登高。谛听远眺而倍加凄凉。

      尾联:时世艰难而鬓发花白,尤恨不能为国分忧,困顿失意而疾病缠身,只能戒酒不得解愁。

      赏析:

      明胡应麟云:“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评曰:“若‘风急天高’则一篇这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

      本诗系杜甫于代宗大历二年重阳节登高望远、触景生情之作,亦为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前四句是一幅雄迈壮美的“秋景图”,意境载阔,气势磅礴;后四句并只是个人的叹老嗟贫。而是感叹世事多艰难,人民多灾祸。

      简介: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北征》)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而闻名,这时诗人独自登上高处,视线从高到低,举目四望,侧耳聆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诗人在倾诉着无穷无尽的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长年漂泊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让人感到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对句,将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用语精当,气势宏伟,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实在不足为过。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将以上两联所蕴含的感情进一步明朗化,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国伤时的惆怅表现得富有层次性和立体感:一悲漂泊憔悴,离乡万里;二悲深秋萧瑟,苍凉恢廓;三悲人生苦短,喜怒无常;四悲羁旅他乡,作客异地;五悲暮年登高,力不从心;六悲体弱多病,处境艰难;七悲孤苦伶仃,愁苦难遣……工整严谨的对句,不仅饱含了诗人像落叶一样排遣不尽的羁旅愁,也饱含了诗人像江水一样驱赶不尽的孤独恨,丰富的内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杜甫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的脉搏和时代的强音!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已经使诗人白发日多,苦不堪言,本欲借酒遣愁,但由于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以排遣,这又无端地给诗人增添了一层深深的惆怅和无奈的慨叹。这里诗人将潦倒不堪归结于时世艰难,其忧国伤时的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坂上走丸之气势,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这种质朴而博大的胸怀,让人品读咀嚼,至再至三,掩卷深思,叹惋无穷!

    [阅读全文]...

2022-04-04 20:28:12
  • 形容登高望远所感慨的诗句 登高望远霸气诗词_登高望远的抒情句子

  • 抒情,霸气,感慨
  • 九库说说包括名人名言、唯美句子、标语口号、经典台词、祝福语等等,经过众口相传和时间淘洗,留下的都非常意蕴深长,发人深省,或开心一乐,或顿生感悟。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形容登高望远所感慨的诗句 登高望远霸气诗词,希望于您有所收获。

    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司空图《白菊三首》

    簪萸泛菊俯*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欧阳詹《九日广陵登高怀邵二先辈》

    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司空图《白菊三首》

    岩磴列云旗,吾君访道时。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望远回天顾,登高动睿词。愿因山作寿,长保会昌期。孙逖《奉和登会昌山应制》

    簪萸泛菊俯*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欧阳詹《九日广陵登高怀邵二先辈》

    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武元衡《登阖闾古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司空图《重阳阻雨》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王之涣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秦系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欲强登高无力也,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戴叔伦 【湘川野望】 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

    朱放 【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武元衡 【塞上春怀】 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

    郑? 【九日登高怀邵二】 簪茱泛菊俯*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

    羊士谔 【寄裴校书】 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

    欧阳詹 【九日广陵登高怀邵二先辈】 簪萸泛菊俯*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

    白居易 【九日寄行简】 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田地*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

    白居易 【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 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

    司空图 【重阳阻雨】 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

    司空图 【九月八日】 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王缙《九日作》

    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司空图《九月八日》

    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李贺《句》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高适《宋中十首》

    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李贺《句》

    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王缙《九日作》

    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劝学》(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注释:勤奋学*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

    《明日歌》(明/文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注释:明天又明天,明天何等的多啊!如果我们一生做事都要等到明天再去做,那么势必要虚度光阴,一切事情都会错过机会,到头来俩高手空空,悔之晚矣。

    《今日诗》(明/文嘉)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阅读全文]...

2022-07-11 13:09:07
  •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赏析

  • 秋日
  •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作者: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诗文解释】

      古台上草木凋零,秋天来临引起了思乡的情绪,荒野的寺院来往的人少,云峰隔在水外更显得幽深。夕阳的光辉照在古台上,寒空中的磬声在林中回荡。为南朝的事情惆怅不已,只有长江从古到今独自奔流。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词语注释】

      古台:指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

      寒磬:清冷的磬声。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诗文赏析】

      诗人登上古台吊古咏怀,吴公台的凄清冷落带给诗人孤寂的情绪,诗人想起南朝事,颇多感慨,心生惆怅。全诗抚今追昔,写景寄情,感情深沉。

    整理:zhl201612

    [阅读全文]...

2022-01-06 01:52:07
  • 登高的诗词

  • 登高的诗词

      九日登山

      【唐】李白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北征》)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而闻名,这时诗人独自登上高处,视线从高到低,举目四望,侧耳聆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诗人在倾诉着无穷无尽的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长年漂泊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让人感到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对句,将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用语精当,气势宏伟,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实在不足为过。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将以上两联所蕴含的感情进一步明朗化,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国伤时的惆怅表现得富有层次性和立体感:一悲漂泊憔悴,离乡万里;二悲深秋萧瑟,苍凉恢廓;三悲人生苦短,喜怒无常;四悲羁旅他乡,作客异地;五悲暮年登高,力不从心;六悲体弱多病,处境艰难;七悲孤苦伶仃,愁苦难遣……工整严谨的对句,不仅饱含了诗人像落叶一样排遣不尽的羁旅愁,也饱含了诗人像江水一样驱赶不尽的孤独恨,丰富的内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杜甫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的脉搏和时代的强音!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已经使诗人白发日多,苦不堪言,本欲借酒遣愁,但由于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以排遣,这又无端地给诗人增添了一层深深的惆怅和无奈的慨叹。这里诗人将潦倒不堪归结于时世艰难,其忧国伤时的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坂上走丸之气势,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这种质朴而博大的胸怀,让人品读咀嚼,至再至三,掩卷深思,叹惋无穷!

      秋山明净,秋水澄澈,秋云从容。登临处,一览重阳风景。/携来美酒千盘,野花万朵纵横,好宾朋,一路放歌行。幽远情趣,旷达胸怀,古今同。但愿明年九月九,山更明净,水更澄澈,云更从容。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颧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汉江临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光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登楼》:花*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孟浩然 「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 「九月十日即事」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 「送友人」

      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申欢 「兜玄国怀归诗」

      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 「九日宴」

      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崔国辅 「九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王缙 「九日作」

      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 「登山歌」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 「九日送别」

      欲强登高无力也,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秦系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戴叔伦 「湘川野望」

    [阅读全文]...

2022-03-03 19:10:08
形容登高远眺的古诗词 - 句子
形容登高远眺的古诗词 - 语录
形容登高远眺的古诗词 - 说说
形容登高远眺的古诗词 - 名言
形容登高远眺的古诗词 - 诗词
形容登高远眺的古诗词 - 祝福
形容登高远眺的古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