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歌的教学

关于关于古诗歌的教学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古诗歌的教学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古诗歌的教学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古诗歌的教学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94) 语录(20) 说说(10) 名言(11) 诗词(1k+) 祝福(7) 心语(115)

  • 《渔歌子》古诗教学设计

  • 《渔歌子》古诗教学设计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渔歌子》古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材解读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个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味优美语言,学会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远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的渔翁……这画面是那么清新,这色彩是那么明丽,整个天地浸润在朦朦烟雨中,宁静而美好。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会方法。本学期,他们在第一单元学会《忆江南》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A类(基础目标)

      认识4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准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诵诗词。

      2、B类(核心目标)

      展开想象,体会词中的画面感,感受"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并感悟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在这些感受与感悟中引起情感共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与体现。

      3、C类(延伸目标)

      了解"渔夫"在古诗词中的文化意象。

      三、预*作业

      认准生字词;了解作者张志和的生*。

      四、教学过程

      (一)忆主题、酝诗情。

      1、同学们,我们都是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乡村生活对我们来说是*以为常的,可是你们知道吗,正是因为这种悠闲舒适、与世无争的特点,被城里人所向往,今人如此,古人也是这样。我们学会过哪些描写乡村生活的诗歌呢?

      2、是啊,乡村生活是翁卷笔下"才了蚕桑又插田"的忙碌,是范成大笔下"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天真。那么在唐代诗人张志和的笔下,乡村生活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志和的《渔歌子》感受他笔下的乡村。【板书:渔歌子唐张志和】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这是什么体裁呀?我们以前学过词么?(白居易的《忆江南》)词和诗有什么区别呢?同桌讨论一下。

      4、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合作闯过诗词旅途上的四道关卡,摘取胜利的果实,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赶紧看看我们将要打通的哪四关?大家一起来读一下:(第一关、字正腔圆读正确;第二关、抑扬顿挫读韵律;第三关、入情入境读画面;第四关、知人论事读情感)。

      (二)闯四关、读诗情。

      1、字正腔圆读正确。

      (1)通过自读、同桌互读的形式把词读正确。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完成。

      (2)谁为大家展示自己的朗读功力?这首词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几个字,但是想读好可不太容易,我们一起来看: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鳜鱼的"鳜"字非常的生僻,好多成年人都读不对,还有"箬笠、蓑衣"都不太常见。现在跟我读: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同学们,箬笠和蓑衣是什么东西呢?看一下"箬笠"这两个字是什么偏旁部首?可能和什么有关?(箬笠是用竹篾编制的斗笠,而蓑衣呢,是用草编织的雨衣)

      (3)读准字音之后,请同学们再通过同桌互读的形式读词,要字字落实。

      2、抑扬顿挫读节奏。

      (1)抑扬顿挫地朗诵,与同桌商量着试着读出词的节奏。每首古诗都有不同的节奏,每个人也有自己不同的节奏,现在同学们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读词,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

      (2)请你来展示一下,你用的是二二三的节奏,请同学们按照这个节奏来试读一下。诗词中的每次停顿要做到语断而气连,千万不要读的断开。请你再读一下,你用的是二二二一的节奏。老师也有两种读法介绍给大家,看远处跳过来一只小青蛙,它的节奏是"呱、呱、呱、呱",举起你们的右手,我们学着青蛙叫的节奏来读一遍。青蛙刚走又来了一只小麻雀,麻雀跳的节奏是"呱呱呱呱、呱呱呱",来我们再跟着麻雀的节奏跳一遍。

      (3)除了刚介绍的读诗节奏,还有一种节奏。我们知道一二声称为*声,三四声称为仄声,*声读的悠长一点,仄声读的稍快一点,(课件),听老师来示范一下。现在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会*仄的韵律美。男生先试读一次,我们女生也不能落后,再来试读。

      (4)除此之外呢,在注意诗歌字与字之间节奏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标点符号,不同的标点符号也说明停顿的时长不同,逗号时间短,句号时间长。让我们跟着大屏幕上的节奏再齐诵这首诗。

      3、入情入境读画面

      (1)诗歌是一朵绽放的花,俏丽迷人;诗歌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画,引人入胜;诗歌是一方清秀宜人的山水,醉人心扉;诗歌是人类最美的语言。诗词中的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音乐声中、在老师的朗诵声中张开想象的翅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2)同学们真是听的如痴如醉,相信此时你们的眼前一定出现了很多的画面吧,先让我们走进词的第一句,看看它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看到了西塞山和白鹭。西塞山在哪里?江南的山是什么样子的?生:秀美的。我们来欣赏一下秀美的西塞山(课件)。白鹭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白鹭飞翔的姿态特别的优美。注意:"鹭"字的写法指导。

      哪位同学能把这些词连成一句话组成一幅画面呢?(秀美的西塞山前,姿态优美的白鹭在自由的飞翔。)

      (3)我们再走进第二句的美景中去尽情的欣赏一番吧。你看到了什么?(桃花、鳜鱼、流水)桃花是什么颜色的?长在什么地方?桃花树下有什么?给流水加上一个形容词你想用哪个词?河水里有什么?我们来认识一下鳜鱼是什么样子的?(课件)试着用这几个词连成一句话来描述一下这美景吧。(三三两两的桃花开在岸上,潺潺的流水中有淡电影的鳜鱼在不时的跃动着。)

      (4)秀美的西塞山,姿态优美的白鹭,三三两两的桃花,潺潺的流水,淡*跳跃的鳜鱼,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写意山水画啊?【板书:山水画】

      (5)引读:看啊,在秀美的西塞山前,从水田里飞过来的白鹭上下翻飞,姿态优美,在这明媚的大好春光里自由嬉戏——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三月的阳光里,桃花盛开,那片片粉红倒映在水中,红的花绿的水,引得水中的鳜鱼也争相追逐这落花——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烟花三月,草长莺飞,阳光在河面洒下点点金光,肥美的鳜鱼也不甘寂寞,时不时的跃出水面,也想欣赏这迷人山水画,看到这美景,张志和的信不由的欢悦起来,让我们用欢快的语气读出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6)这美景让人流连忘返,所以张志和"斜风细雨"也"不须归","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读到这两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作者在湖上钓鱼。)箬笠是什么颜色的?蓑衣呢?再加上青山绿水和白鹭,色彩美不美?除了这色彩还有什么?(斜风细雨)为什么是斜风细雨啊?春天的风雨也是多情的、温柔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飞翔的鸟、跃动的鱼,拂过脸颊的微风、洒落湖面的细雨,再加上沉稳不动的青山,有动有静,美不美?作者流连在美景之中不舍得回去,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觉啊?对了,不舍的,舒缓的。请你来试一下,看来这美景还没有完全吸引住你。【板书:垂钓人】

      (7)想着那一幅幅画面,我们在美读中尽情的欣赏这美景吧(课件)。

      4、知人论事读情感

      (1)风和日丽的时候作者徜徉在秀美的山水之中,风雨来临也"不须归"。作者为什么不归呢?学会诗词讲究知人论事,课前预*时候咱们搜集了张志和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张志和(课件)。

      (2)所谓无官一身轻,心无挂碍才能真正领略这山水之美。在这里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张志和钓鱼从来不设鱼钩不放鱼饵,那么他钓的是什么啊?同学们讨论一下。请你说一下,你来说,钓的是美景,钓的是闲情。那同学们大胆的想像一下,"不须归"的"须"字还能换成什么字呢?(舍、愿、想……)

      (3)引读:不舍归,一袭蓑衣,一顶斗笠,便融入这青山绿水之中,请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自在的张志和啊——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阅读全文]...

2022-02-09 19:37:38
  •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
  •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教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备课充足,能使上课发挥得更加的好。在备课《游山西村》这首诗时,我就感叹于诗人用词的精炼、准确,仅“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把作者当时由疑惑到惊喜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蕴涵的东西很多,有对美的诠释,不仅景美而且人情更美。

      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质疑,我们班一向走神的疗国欣站起来就问:“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意思?我让学生分解字来解释,“柳暗”柳是指什么?学生回答:“柳树”,“暗”呢?“就是柳树很多,很荫深。”“花明”,学生对这个没有能理解,我引导说春天的鲜花开得怎样,“鲜花一丛丛,颜色很鲜艳”。谁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说?梁乐儒拿起书:“这句诗是说陆游骑着驴走在山间,山一座又一座,水一条又一条,陆游怀疑前面没有路了, 忽然他发现柳树荫深,鲜花鲜艳,不远处看到了一个村庄。”我一听,骑驴,就知道他是从看插图知道的,我立即传递给学生另一种学*诗歌的办法,看插图。借助机会,我顺势让学生找找,“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山、水、柳树、花。”我指着诗句轻声地问:“只写了景物吗?有写心情的吗?”

      学生受到了挑战,悄悄地诵读了诗句,“有,疑字,诗人看到重重山,怀疑没有路了。”我激动地说:“好,读得真认真,再看看,还有吗?”另一个学生说:“老师还有,又字,我体会到了陆游当时看到村庄他很高兴。”“能把高兴换一个词吗?”“惊奇”接*了,又高兴又惊奇,可以说“惊喜”,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了诗人心情的转变过程,我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就是“情景交融”。学生听得特别的认真。*时问题最多的蒙哲*站起来问:“张老师,这句话说诗人去山西村的路上,为什么放在后面写?是不是弄错了。”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故意说;“是啊,是诗人弄错了吧?同意吗?”学生若有所思地进入了思考,有个同学说:“我不同意,诗人没有写错,他是把他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回忆说给山西村的村民听。”说得对啊,其实这是一种倒叙的写法,这样更加的突出了最后两句,我这样一说学生,就联系到上个学期学*的《燕子专列》也是采用了这种写法。

      这节课在师生的共同对话中推进了学*的深入,最后结束,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去进行扩诗。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人的“愁”,感受古诗的魅力。

      2、理解诗人是怎么表达“愁”的。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愁。

      教学难点:

      与“月亮”做对比,感受用“钟声”来写愁的独特魅力。

      一、引入诗歌

      1、出示当代诗人陈小奇歌曲《涛声依旧》,抽生读。

      2、说“无眠”的意思,找“无眠”的*义词。

      3、提问: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屏幕出示)十年旧约江南梦……师过渡: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抽生读

      提问: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大屏幕出示)

      师过渡: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齐读诗句)

      4、提问:师: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

      又听到了什么?

      5、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齐读。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为什么都在写钟声?

      二、检查朗读,指导朗读

      1、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板书枫桥夜泊。

      2、自由读

      3、抽生读(读准确)

      4、师生读

      (读出节奏和韵律)

      三、走进诗歌,感悟诗歌

      师过渡: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愁眠)

      1、带着这种情感齐读诗歌

      2、把“愁眠”这个词语圈出来。(板书“愁眠”)“愁眠”是什么意思?

      3、提问: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寂寞的感觉吗?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寂静的感觉吗?为什么读《枫桥夜泊》,你感到的却是忧愁、是孤独、是寂静、是凄凉呢?

      5、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咱们一样一样地说,读读第一句诗,看到了什么?师板书月落

      过渡:因为“愁眠”,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师板书江枫

      过渡:落叶飘零,江枫瑟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板书渔火

      6、过渡: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又听到了什么?

      板书乌啼

      过渡:当乌啼声飘过,茫茫秋夜反而变得更加沉寂。还听到了什么?师板书钟声

      是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板书

    [阅读全文]...

2022-07-06 04:27:06
  • 古诗教学教案

  • 教学
  • 古诗教学教案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教学教案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学生预*:

      读读课文,同学间相互帮助,看能读懂多少。

      第一课时

      学*《春晓》

      一、导入新课,学*“古、诗、首”三个字

      1、指名背诵儿歌。

      2、指名背诵古诗(随意)。

      3、小朋友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大家认识吗?

      (板书:古诗)

      4、学生自学、互学、扩词游戏。

      5、你会背诵5首,他会背诵8首,哪位小朋友认识这个几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书出来让学生认读,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板书“首”字。

      二、学*古诗《春晓》

      1、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⑴ 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⑵ 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⑶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眠:读(mián),不读(mín)。

      闻:前鼻音(wén)。

      ⑷ 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2、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⑴ 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⑵ 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 晓:可以先告诉学生“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再让学生联系晓的日字旁理解。

      ② 眠: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是睡觉的意思。

      ③ 闻:先让学生看门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问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听)。顺便进行扩词练*(新闻、闻名、耳闻、见闻) 。

      ④ 啼鸟:可以倒过来让学生理解(鸟啼)。

      ⑶ 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处处闻啼鸟”和“处处闻鸟啼”两个句子,在这首中用哪个好?为什么?

      ⑷ 粗略讲讲诗意。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再予以点拨指导。

      3、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⑴ 感悟韵律:

      ① 齐读古诗。

      ② 引导学生发现“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知识。

      ③ 自由练*朗读:

      边读边体会“晓、鸟、少”三个字在诗歌中很顺口(押韵)。

      ⑵ 感悟节奏:

      ①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② 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③ 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⑶ 想象意境:

      ① 课件或挂图:

    [阅读全文]...

2022-01-13 07:23:47
  •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
  •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英英学古诗》是一篇“文包诗”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诗句的意思及作者。《静夜思》这首诗绝大部分同学早就都能背诵,但却并不真正理解诗的意思。对于对话这种形式也没见过,更不会读对话。因而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让学生理解唐诗《静夜思》的意思,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能读出课文对话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范读引路,以读促悟,利用插图,创设情境的做法,取得了很不错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注意到了教学的层次性,在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时,先进行范读,让孩子们体会出节奏,读出节奏。接着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再进行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感情,韵味。这样,孩子们易于接受,学得轻松。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话特点时:先进行师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对话的特点,然后再指导读自然、流利,要像*时说话一样。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静夜诗》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热情。

      我在这节课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语言不够简练,太过随意。

      其次,自己范读的次数有些多,应多给学生们机会。

      第三,对于古诗意思的理解处理的有些不到位,应该引导学生把意思背一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从这节课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精心研究教材教法,精心组织课堂语言,争取让自己的课堂遗憾愈来愈少,亮点越来越多。

      是一篇对话文章,课文以奶奶和英英的对话的形式引出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而且这首诗很多同学都能背得出,可能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对形式上有所不解,结果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确实如此,有个别的同学连几次对话都不知道,因此我就先让孩子们看看这篇课文和原来学过的课文有什么地方不同,接着再让他们说说是和谁在说话,说了几次,学生便一一作了回答,然后我再告诉孩子们,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与众不同,它是一篇对话的文章,这样,孩子们也就领悟了。

      上好这篇文章,感觉孩子们的课堂表现很*淡,当然也有起波澜的时候,特别是在理解古诗意思的时候,有孩子就通过观察想象,告诉了我们,李白在这个月圆之夜,中秋节的团圆之夜,当其他人都在和家人团聚的时候,李白却独自一人在他乡,感受着孤独之情,难免会想念故乡,想念故乡的亲人。接着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有学生就结合自身体验说出了身在异乡的特别感受,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拿起书,再读读课文的时候,他们的朗读出乎我的意料,让我也体会到了他们像李白大诗人那样的淡淡忧伤。

      我想,好的感受就要引导学生激发广阔的思维,从而才能真正的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

      《英英学古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能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这一节课是我们二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的展示课。提到集体备课,我不得不感谢我们组其他三位语文老师对我的无私帮助,刚开始我备课的初稿存在不少漏洞,同事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我觉得他们的水*都很高,提的建议对我很有帮助。经过修改,最终完成了复备任务。这次展示课我主要讲了第一课时的内容。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对话的表现形式,理解《静夜思》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再开展分角色朗读训练,背诵课文,学写生字,拓展搜集背诵李白的其它诗作。

      本课的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背诵了自己积累的古诗,调动了学生学*的兴趣,接着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对话的表现形式。通过朗读对话,使学生理清英英学古诗的过程,最后通过看图,联系生活,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古诗《静夜思》表达的思想感情,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这节课上下来,我感觉有几个不足之处。第一,课件当中的字太小了,学生看不清楚。第二,过于注重讲读课文,学生朗读的形式太单调。如果能指导他们分角色朗读会更好。第三,在理解古诗之前,先让引导学生解释诗题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引以为鉴,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再精细一些,再完善一些。

      《英英学古诗》这篇课文用了和以往不同的方式——对话形式,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饶有兴味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教材有意创设具体生活情景,既学*对话的语言表达形式,又蕴藉古诗教学的内涵,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教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英英把学到的古诗背给奶奶听,奶奶很高兴。你们有没有学过古诗吗?

      生:有,好多呢。

      师:那你们愿意背给老师听吗?

      生:愿意。(生纷纷举手)

      生:老师,我妈妈很早就教会我《静夜思》了,我背给你听……

      (师以书上的形式提问,引导学生按对话形式背诵古诗)

      师:你背得真好,比英英学得快。

      生:老师,可以背其它学过的古诗吗?

      师:当然可以,你还会背别的诗呀?快背给我听听。

      生:老师,我在家了学过《草》这首诗,是我奶奶教的,我背给你听……(师引导提问,学生说不完整的诗意加以补充。)

      师:你真了不起,学得可真多。同学们都想把自己学过的古诗背给老师听呀,老师给你们想个办法:坐在一起的两个小朋友各做一回小老师,用书上的对话形式背给小老师听一听。

      通过这个环节,不但训练了学生口语对话能力,还激发了学生背古诗的兴趣,在课结束之前我延伸课堂:

      师:刚才,我们把学过的古诗背给老师听,同学听,回家后也可以像英英一样背给爷爷、奶奶听,爸爸、妈妈听。

      师:老师决定在两周后举行一次赛诗会,以学*小组为一小组,分别把自己学过的古诗教给小组里的同学,看哪一小组的同学学得古诗多。

      这一环节,我用两周的时间给学生准备,学生压力不大,感觉也不累,但自主学*古诗的兴趣很高,有的学生还天天向我汇报学*的情况,我不断地表扬激励他们,带动了全班学生,让我真正感觉到学生在具体生活情景中,学*古诗的兴趣被激发了。

      《英英学古诗》是典型的“文包诗”课文,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故事《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体会到〈静夜思〉一诗中的思乡之情,是有一定难度的, 在本案例中,我抓住了诗题中的三个字:静、夜、思,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图,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走进“静夜”的情境中,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情感,思诗人之思,品诗中之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突破了体味诗意的难点。我并没有直接按课文的程序来上。我先设计了一系列话题,让同学们先观察图中的月亮与我们*时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而同学们也畅所欲言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进入了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来了。于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诗《静夜思》,让同学们了解李白在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同时也充分迎合了他们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想象的过程中,开拓诗的意境,再现诗人感受。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热情。

      这是苏教版小语第三册语文教材中第3篇课文《英英学古诗》。课文记录的是英英和奶奶的对话,通过对话让学生学*《静夜思》这首诗。这篇课文的特别之处就是既是一篇对话形式的课文,有时一篇文包诗。总的来说,这堂课上得很失败。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文本钻研不透,对《静夜思》的诗意理解得浅显化,思路也不清晰。没有抓住诗题与诗意的联系,其实上两句可以抓住月光引导学生体会秋夜的静美,下两句扣“思”,引导学生体会望月思之内容、思之愁闷。没有抓住这一点来展开我的教学,这是我最懊悔的地方。为了弥补这一个缺憾,我课后特地又去查了《静夜思》的资料,果然有了新的发现,“窗前明月光”的“床”,我们一般把他理解为是诗人睡的床,然而对于这个“床”字,人们还存在这令一番解读。有人认为这个“床”指的是室外的井床,因为古代的窗户是不透明的,月光很难照进屋子,即使是把窗户打开,月光也只能照进一小片,很难让人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觉。从这一角度看来,把“床”解释为井床似乎更加恰当,一大片的月光照在井床边,诗人走到屋外,看见这样的情景,还以为是地上结了一层白霜。

      二、 准备不充分。对二年级学生已有的只是经验不是很了解,而且一开始自己没有进入状态,因而当学生的回答超乎了我的预设或者根本不着边际时,我就乱了阵脚,,忽视了课堂是一种动态的生成,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就很生硬。还有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就是连板书也遗忘了.

      三、 没能很好地做到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把自己预设的答案强加给了孩子。整堂课我都以我的教案为中心,用我的视角和思想,把学生框死在一个狭窄的空间。课堂上与学生的对话,并没有与学生达成一种愉悦的精神的交流,整个气氛比较紧张,也许我的话中要透露给学生的信息很明确,但学生始终没有跟上我的步调。在后半节课学生的注意力开始不集中了,纪律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为了抓紧时间上课,也没有好好的去管制。这一点后来想想做得非常不好,课后仔细想想,当时如果停下来,表扬一下表现好的同学,学生的注意力相对会集中很多。

      四、还有一个问题是我的课堂教学中一直存在的,但是没有去深思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朗读评价。我在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朗读完了以后,我只会评价有感情没有感情,经过了这堂课以后,我决定好好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发现老师在评价学生朗读情况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评价这一个层面上,而是应该对学生有一种正面的强化,例如:老师听了你的朗读,仿佛真的看到了??你真是一个朗读高手,老师觉得你哪个词读得特别好等等,这样老师不仅评价了学生的朗读,还对学生好的方面进行了一种肯定。

      由这堂课看出,我在教学方面,还是非常稚嫩,教学机智、应变能力与课堂的调控能力明显不足,自己需要不断地锤炼。尽管存在很多缺点,但我还是从这一节失败的'课里学到了很多。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是我教给学生们的,同时也是我要做到的。

      《英英学古诗》是“文包诗”课文,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讲解课文时,我并没有直接按课文的程序来上。而是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先观察图中的月亮与我们*时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进入了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来了。

      于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诗《静夜思》,让同学们了解李白在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同时也充分迎合了他们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想象的过程中,开拓诗的意境,再现诗人感受。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热情。

      本学期,我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课题研究。如何把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与语文教学有机统一呢?为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大胆地尝试。下面是我教《英英学古诗》一课中的一些体会: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一精神与诵读经典诗文的基本原则是“不求甚解,须知大意”的指导思想相符合。因此,教学本课,我注意在诵读过程引导学生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例如:指导学生诵读古诗采取“在情境中朗读”的方法,利用题头课文插图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分角色练读,充分朗读第二次对话内容。利用第二幅图,配上清幽的音乐,教师用充满诗意和感情的语言描绘画面,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中;再让学生看图想象:“中秋节,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层层深入地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最后回到古诗朗读上,通过指导学生各自朗读、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的要求。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迎合了二年级小朋友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学生想象的同时,开拓的意境,再现了诗人的感受。 我想,在低年段古诗教学中词句的疏通,当淡出时则淡出,抛去繁琐古板的分析和死记硬背。这样,学生既能轻松地学*古诗,激发学*古诗的兴趣,又领略到古诗文独有的意境之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阅读全文]...

2022-05-04 04:12:50
  •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9篇)

  • 教学,反思
  •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9篇)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教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绝句》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的积雪,是远景。 “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景。“泊”,停泊着,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路途的遥远。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自己也很喜欢这首诗,本月的明日之星就选择了这首诗,但上下来却发现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整个教学设计的环节欠合理,朗读指导也没到位,互动环节也没互动好。说来惭愧,在上这堂课之前,曾经听了其他老师上这节课,她一边上,我也一边在想:自己这个环节会怎样处理,应该怎样处理。也和师傅讨论过某些环节该如何处理,如何设计,但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发现自己思考的还是远远不够,没有细细地解读文本。 在朗读环节的设计中,没有精心处理好朗读的层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因此在课堂上要体现朗读的指导过程。在这节课上,我也重视了古诗的朗读,并设计了多处朗读,但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却没有好好地指导。到课的尾声,学生本来读得蛮好的,并且熟读成诵了。但我却提出了让学生划一划节奏,根据节奏来朗读,这就又回到了浅层次的朗读上了。课结尾时,学生已经理解了诗的意思了,应该是深层次的指导朗读,让学生在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而不应该只根据节奏点来读一读。在“初读”环节上,我的要求太高了,初读便提出了边读边思考诗的意思,问的问题太广了,缺乏针对性。其实,“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感悟了诗人的感情,断句就不会成为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在朗读的层次上多下功夫。

      在理解诗句的时候,说出来有些脸红,自己都没有彻底弄懂“东吴”的意思,结果一遍遍地问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自己也没给出明确的答案。还有在比较“飞”和“冲”哪个字用的好时,通过手势,指导学生理解“冲”,“冲”字点出了方向,学生也明白了。但在指导朗读时,我却让学生简单地做着飞的动作读这句诗,这样就误导了学生,还是停留在对“飞”的理解,而不是“冲”,本来是想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的理解,结果却成了这堂课的败笔。在课上,有个互动的好契机,我没能及时抓住。一学生读完诗后,说这首诗写得很好,用了对联,我的第一反映是学生说错了,应该是对仗。其实现在想想,当时学生想表达的就是对仗,只是不知道怎么说,当时我只要引导下,学生就马上理解了,并且能够在诗中找出对仗的地方,因为我的愚昧,失去了和学 生互动的机会。在今教学中,要多钻研教材,准确地去解读教材,把握精要,积极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时代背景没有应适时出示。我的教学设计将杜甫写《绝句》时的背景资料放在理解诗句的含义之后,在拓展的时候才讲述了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目的是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并学*同时期写得另外一首《绝句》。但效果不佳,学生的反映**。看来,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有助于理解语言文字的帮助,要选用最佳时机,才会取得最佳效果。在这节课中,我的板书也没有在最佳时机出示,板书应该是每篇课文的精华,我在写“有动有静”时是在学生朗读的时候写得,没有利用好板书,板书不应该是为了完成而写之,应该要对学生的学*有帮助。这首诗还适合利用副板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思及写法,我在设计时没有合理周详地考虑。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除了上面所说的,还有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譬如说,在认真听学生回答,及时作出反应这方便还很欠缺,对学生的>倾听还不够;粉笔字也需要再花时间、精力去苦练;对学生的学情了解的还不够;教学时间还应掌握好,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语言的力度不够,渲染的气氛不到位,没有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课文中,削弱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爱上古诗!在今后的工作中还是要不断磨练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下功夫苦学,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勤学好问,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学*,不断充实自己,达到师傅那种应用自若的状态。学无止境,继续加油!

      备课充足,能使上课发挥得更加的好。在备课《游山西村》这首诗时,我就感叹于诗人用词的精炼、准确,仅“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把作者当时由疑惑到惊喜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蕴涵的东西很多,有对美的诠释,不仅景美而且人情更美。

      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质疑,我们班一向走神的疗国欣站起来就问:“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意思?我让学生分解字来解释,“柳暗”柳是指什么?学生回答:“柳树”,“暗”呢?“就是柳树很多,很荫深。”“花明”,学生对这个没有能理解,我引导说春天的鲜花开得怎样,“鲜花一丛丛,颜色很鲜艳”。谁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说?梁乐儒拿起书:“这句诗是说陆游骑着驴走在山间,山一座又一座,水一条又一条,陆游怀疑前面没有路了, 忽然他发现柳树荫深,鲜花鲜艳,不远处看到了一个村庄。”我一听,骑驴,就知道他是从看插图知道的,我立即传递给学生另一种学*诗歌的办法,看插图。借助机会,我顺势让学生找找,“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山、水、柳树、花。”我指着诗句轻声地问:“只写了景物吗?有写心情的吗?”

      学生受到了挑战,悄悄地诵读了诗句,“有,疑字,诗人看到重重山,怀疑没有路了。”我激动地说:“好,读得真认真,再看看,还有吗?”另一个学生说:“老师还有,又字,我体会到了陆游当时看到村庄他很高兴。”“能把高兴换一个词吗?”“惊奇”接*了,又高兴又惊奇,可以说“惊喜”,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了诗人心情的转变过程,我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就是“情景交融”。学生听得特别的认真。*时问题最多的蒙哲*站起来问:“张老师,这句话说诗人去山西村的路上,为什么放在后面写?是不是弄错了。”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故意说;“是啊,是诗人弄错了吧?同意吗?”学生若有所思地进入了思考,有个同学说:“我不同意,诗人没有写错,他是把他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回忆说给山西村的村民听。”说得对啊,其实这是一种倒叙的写法,这样更加的突出了最后两句,我这样一说学生,就联系到上个学期学*的《燕子专列》也是采用了这种写法。

      这节课在师生的共同对话中推进了学*的深入,最后结束,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去进行扩诗。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反思 古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一代的华夏儿女。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结合自己多年对古诗词的教学,谈几点反思。

      (一)让古诗词回归“诵读“之本。千百年来,美读呤诵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吟”。说明诵读作用重大。古典诗词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节奏。要体会这种美、必须诵读。诵读有理解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诵读有助于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全身心投入作品,展开文本对话。让学生自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不管秋取哪种形式,都要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以便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正确的诵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词的角色, 有利于理解古语词的含义,感觉它的韵律美、节奏美,调动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

      (二)让古诗词回归人文之本。

      我国古代的诗人、词人中有很多是思想家,他们的诗词体现了许多我们称之为“传统”的东西,它可以内化为“素养”的营养。让学生学*、背诵古诗词,不但可以积累典型语文材料,在心田播下民族文化种子,还有助于他们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健康的人格。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报国激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伤世感怀。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

      善,培育高尚的人文精神。

      (三)让古诗词教学回归积累。古诗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许多精华名句流传不衰,已经成为融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就当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古诗词名句,会为文章增色。为了强化这种意识,可以采取“每周一诗”和“名句对对”的办法。一周出示学生一首古诗词,要求诵读,或把名句中的上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对。

      (四)让学生插上想象、联想的翅膀。具体可以这样操作:

      1、引导学生运用画画的形式,将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和包含的意境细致、形象地描绘在画纸上,让学生产生创作的冲动,满足创作的欲望。

      2、通过让学生在课外收集作者的其他古诗词,收集与课文同类内容的古诗词,收集有相同意象的诗句、词句,同样可以使学生学会联想,培养发散性思维。例如我教王翰的《凉州词》时,让学生联想其他描写军旅生活的诗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卢纶的《塞下曲》、范仲淹的《渔家傲》,王晶龄《从军行》和《出塞》等。教王昌龄的《出塞》时让学生联想其他边塞诗: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3、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联想,运用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改写诗词,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五)让学生点燃创造的火花。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学生在自主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理解错误,甚至闹出笑话,这时我们就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积极地加以肯定,以要适当的引导。此外,用“放电影”方式,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放电影”就是让学生闭上双眼,在 轻柔的音乐声中或在老师的诵读声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呈现一幕幕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景,不同的学生就象不同的电影导演。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古老“的诗词奏响”创新“的凯歌。篇二: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古诗词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备课时设想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古诗词?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准备把前两首诗的教学在一节课完成。注重整个学*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本课两首《少年行》、《马》是唐代诗人王维和李贺所作,前者通过赞美少年的力大无穷,沉重勇敢,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后者通过描写马渴望上战场,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诗歌风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作探究去探讨这种现象,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知人论诗、知时论时”。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预*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两首诗歌的比较学*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取得了较好的学*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少年行》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少年的力大无穷、智勇双全,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有效学*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篇三: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对于我来说总是觉得枯燥无味,备课时无从下手,上课时又觉得没有内容可讲,每次的古诗课上都是老师的一言堂,总是觉得这种文章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内容又单调,自己给学生说说,学生会背会默写就算了。在我读了《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做小主人》中“古诗教学”这一章以后,我对古诗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该文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理解能力、总结提高三个方面,全面、系统地讲解了古诗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们自主学*的学*方法。文章中经典的理论、生动的案例、具体的指导,犹如一盏指路灯,使我豁然开朗。重新审视古诗教学我有了新的感受和想法。

      一、学*古诗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1.提倡不求甚解

      古诗用字凝练意境深远。小学生学*古诗重在积累,从积累中感悟,从积累中培养语感。小学生理解能力差,但记忆力特别强。所以在学*中重在读,而不在于“懂”,教师在课堂上重于指导,而不在于“讲”。学生会背不一定理解得准确,但在脑子里深深刻上烙印,使其终生受益。 2.开展多种活动

      古诗具有音美、意美、形美的特点,教学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活动。如根据诗意,组织学生表演、绘画、改写等,把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还可以定期开展背诗比赛,通过活动,增进对诗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3.鼓励学生仿写

      这里的“仿写”并不是让学生写古诗,而是让学生跃跃欲试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尝试着写诗。古诗讲究格式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好奇心强,乐意模仿。可以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模仿诗人的样子写下来,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古诗是语文教学的好教材

      通过学*这一章的内容我从新品味诗句深深地体会到古诗经典无一不是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的集中体现,因此学生学*这些古诗,无疑是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写作范例。 1.学观察

      如《题西林墙=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一句,是诗人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横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大岭;“侧看”庐山又成了高大挺拔的山峰。“远”、“*”、“高”、“低”,都是指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对庐山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诗人从不同的观察点不仅写出了庐山的突出特征,而且还从哲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认识事物的原则:要了解、掌握事物的真相、本质,必须摆脱限于一时一地的片面性。在以后的学中我可以让学生通过品味这些诗句体会到观察事物不仅应细致,而且要边看边想,在写作中才能更好地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2.学想象

      创新源于想象。学*古诗中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写作水*。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突出了瀑布之高之长,气势磅礴,读后憾人心魄,如临其境。学*这样的古诗,让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立意的新奇、构思的巧妙、想象的丰富、意境的深远,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而且对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 3.学语言

      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是学生学*祖国语言的范本,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历来受到赞叹,把这个字换成“来”、“到”、“入”、“过”、“满”等字也通顺合理,但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写出了春风有色,它染绿了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让人仿佛看到绿茸茸的细草铺满江岸,看到万物争春的生动场面。引导学生领会诗人对用字的精心选择和设计,对他们作文的遣词造句,无疑有很大帮助和启迪。

      三、古诗是品德教育的切入点 1.通过学*古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首首精练的古诗,不仅是诗人才华横溢的结晶,也是他志向高远的体现,在我们熟知的唐宋诗人中,有立志为国驰骋沙场的辛弃疾、王维;有忧国忧民的杜甫、陆游;有藐视*的李白、苏轼??他们的作品处处体现着高尚的情操和爱国的情怀。生活中的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示儿》这首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短短的八个字,道出了诗人对抗战事业的满怀必胜信心,其殷殷的爱国之情怀,读了无不使人动容。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正是现代小学生品德教育中需要加强的。引导学生学*这些诗词,无疑是在学生心目中,植下了爱国之根,注入了民族之魂。 2.通过学*古诗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古诗是一种高品位的精神文化。它对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品位,培养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华文化向来崇尚清高雅洁之美,古诗中也注入了这种尚清意识。“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托物言志,表现了坚定的志向,歌颂了高尚的品格。引导学生读这样的诗,为他们提供了摆脱低俗文化的不良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审美水*。

      总之,我要在以后古诗教学中充分借鉴“古诗教学”中的教法与学法,紧扣语文课标的精神,努力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书声琅琅,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地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学到读书、写作的方法,提高学*的能力,使古诗教学生动有趣,异彩纷呈。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人的“愁”,感受古诗的魅力。

      2、理解诗人是怎么表达“愁”的。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愁。

      教学难点:

      与“月亮”做对比,感受用“钟声”来写愁的独特魅力。

      一、引入诗歌

      1、出示当代诗人陈小奇歌曲《涛声依旧》,抽生读。

      2、说“无眠”的意思,找“无眠”的*义词。

    [阅读全文]...

2022-06-17 20:11:55
  • 小班诗歌教学活动教案

  • 诗歌
  •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班诗歌教学活动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活动目标:

      1、初步培养幼儿古诗朗读的兴趣。

      2、引导幼儿边表演边朗读古诗。

      二、活动准备:

      一幅山水画,音乐磁带。

      三、活动过程:

      (一)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幼儿谈论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1、事先布置好场地,教师带领幼儿入场。

      2、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引入主题。

      ①小朋友们,春天的时候你们去山上玩过吗?(玩过)在山上你看到了什么呢?

      ②(大树)大树上住着谁呢?(小鸟)如果你过去抓它,小鸟会扑棱一下飞走吗?

      ③(小溪)水声好听吗?(好听)

      ④(小花)春天里小花都开放了,非常漂亮,小朋友们看到的小花是什么颜色的?到了冬天花怎么了?还在吗?

      ⑤你见到大山了嘛?谁能说说你见过的山是什么颜色的?

      ⑥小朋友们玩的地方可真多,有山有水有鸟有花,真漂亮!

      (二)以郊游的形式带领幼儿去看画。

      1、师:今天老师也带小朋友们去美丽的山上玩一玩,看看山上有些什么?让我们背上背包出发了!

      2、带领孩子一边开汽车一边欣赏路上的风景(轻音乐起)师:走呀走,走呀走;碰到小草问声好:“嗨,你好!”看小鸟在我们头上飞过了,我们也学小鸟飞吧,飞的高,飞的低;好美的小花呀,亲亲它吧;前面有条小河,我们变成小鱼游过去,游呀游,转个弯吧;游到岸上休息一下,擦擦汗吧。前面是个小山坡,让我们蹦蹦跳跳的跳上去;这是一条石子路,我们踏步走吧;后面的小朋友可要跟上了;起风了,我们找个地方躲一躲。(带领幼儿到座位上休息)

      (三)引导幼儿观看图片,并初步讲解诗句的意思。

      1、教师与幼儿围在画的周围,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

      师:哇,小朋友看这个地方漂亮吗?(漂亮),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有哪些漂亮的东西?

      (幼)找到小花,

      (师)好漂亮的小花,春天过去了,可小花还依然开放的很漂亮(春去花还在);

      (幼)有一座山,(师)我们走远一些看看山宝宝今天穿了件什么颜色的衣服?

      (幼) 很漂亮的衣服,有很多颜色(远看山有色);

      (教师手指水)看山宝宝旁边是谁呀?(水)悄悄的走进水宝宝的身边听听,它发出声音了吗?

      (有声音的)竖起小耳朵,再听听水宝宝真的发出声音了吗?

      (没有)(*听水无声);

      好漂亮的小鸟,和小鸟打个招呼吧:嗨!你好。咦!小鸟怎么不理我们?我们轻轻的走过去摸一摸,奇怪?小鸟怎么不动的?(这是画上的小鸟)哦!原来这是一幅画!

      2、教师小结:

      师:难怪小朋友刚才没有听到水的声音,小鸟也没有被吓跑,这是为什么?(因为这是一幅画)在很久很久以前许多读书人喜欢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用简单的好听的话写下来,变成诗让别人朗诵。那么古时候有位叔叔就因为非常喜欢这幅画,所以写了首诗,名字就叫“画”。

      (四)和着音乐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

      1、教师范读古诗一遍。师:今天老师把这首“画”的古诗带来了,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2、幼儿再次静听录音一遍:我们再仔细听听录音机里的叔叔(阿姨)他(她)是怎么念的,你听他说到了什么?怎么说的?

      3、跟读古诗两遍。

      A、跟随录音朗诵第一遍。师:真是好听的诗,小朋友们也跟着这位阿姨来念一念吧。

      B、朗诵第二遍。师:小朋友念的真棒,让我们象录音机里的阿姨一样用好听的声音再念一遍。

      4、配乐朗诵古诗。

      ①配乐朗诵古诗第一遍。

      师:和这位阿姨念的一样好听。听,好美的音乐,让我们用好听的声音配上美美的音乐来朗诵一遍。

      ②配乐朗诵古诗第二遍。

      师:配上音乐来朗诵,真是太好听了。老师还想听听这么美的声音,让我们再来朗诵一遍。

      (五)用肢体语言来表演古诗内容。

      1、师: 念的太好了,让我们轻轻地把画拿到自己跟前对着画再来念一遍(以手的形式拿下画) 2、教师与幼儿一起表演《画》的内容两遍。

      ①表演第一遍。画(手拿画摇摇头)远看山有色(把画拿远些并人往后)*听水无声(突然把画贴在耳朵旁边,并摇头)春去花还在(把画慢慢移到一边,停一下,然后用手点一下画面)人来鸟不惊(摇摇头,停住)。

      ②与画一起表演第二遍。师:和画宝宝一起朗诵非常有趣,我们把它放到小脚上来朗诵会更有趣。

      (六)延伸活动:让家长去猜谜

      1、师:画宝宝说你们表演的真不错。这首古诗的意思记住了吗?我们回家后就把今天学的诗象谜语一样说给爸爸妈妈听听,让他们猜一猜,这个谜语说的是什么?看看他们谁能猜中!

      2、带领幼儿出场地:现在让我们先到中班和大班哥哥姐姐那里去考考他们,好吗?

    [小班诗歌教学活动教案]

    [阅读全文]...

2022-03-04 03:05:07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在学*中养成读书、识字、写字的良好*惯。

      3、喜欢学*古诗。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课前准备】

      识字卡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交流有关诗人李白、杜甫及他们的诗歌的信息。

      2、从《绝句》引出“五绝”“七绝”,适当介绍该类古诗。

      二、学生字

      1、检查预*情况:

      试读课文。

      2、自主识字:

      自己拼读生字,边读边想怎样记住字音、字形。

      3、认读9个生字,介绍识记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学生用卡片清读生字。

      5、认字游戏。

      三、学*《望庐山瀑布》

      1、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自读课文、练*读通顺。

      3、合作学*:

      读诗句,看图说话,感知诗意。

      4、练*有感情地朗读,意会诗的意境。

      5、自主选择方式背诵古诗。

      四、写字

      1、认读第一首诗4个要写的字。

      2、共同研究并写好“流” 字。

      五、迁移方法,学*《绝句》

      1、谈谈自己想怎样学*《绝句》。

      2、小结方法。

      3、独立或合作尝试。

      4、学*汇报。

      六、总结

      【评析】

      本课设计着力从如下方面体现立足基础,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

      1、扎扎实实,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语文素养是靠点点滴滴的语文基础和长期持之以恒的语文实践积淀、整合而成。低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能力,是语文素养摩天大厦的基石。根基的扎实、牢固程度至关重要。本课教学在识字、写字、读书、说话等基础教学方面目的明确,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像“流”字的书写,从观察,到揣摩字的结构,笔画的改变、位置、疏密及在田字格的布局,再到一笔一画认真临写,既抓住了写字的能力培养,又注重陶冶情操,让学生感受汉字书写所体现的规范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读训练,从认清字词的通读,借助插图意会诗意的熟读,到直抒胸臆,升华情感的美读,循序渐进,重在精品的积累,形成语感,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兴趣和期待。

      2、改革方式方法,激励自主实践并实现超越:

      方式方法的选择、确定,是以提高学生学*的参与度和实效为原则的。本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凭借,创设了各种各式、宽松和谐、富于情感、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信心和聪明才智的活动。例如开课时的信息交流,能引起对课外积累的重视,扩展信息量,让知识面广的同学露一手;介绍生字的学*方法,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共享资源,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自择方式的朗读展示,看图写话,让他们口吟、眼看、耳听、手写、脑记,各种感官参与,有利于个性发展、差异发展;举一反三学《绝句》,更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由的时空,发展的*台。整节课,独立,合作学*适时安排,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不是等待别人的授予,而是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自主建构生成知识、形成能力,经历实践,情感、价值观同时获得转变,在自奋其力中实现超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的场景。

      3、感受古诗文学和意境的美,从中懂得求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同时能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求知的道理。

      教学方法:熟读成诵,读中感悟

    [阅读全文]...

2022-05-06 00:12:33
  • 古诗教学反思(15篇)

  • 教学,反思
  • 古诗教学反思(15篇)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追《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个节目的点击率很高,在诗词热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人那颗跳动了千年的诗心,心动不如行动,公开课就选诗词。

      为了让学生读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为了能让学生通过文字看到诗歌的本真,我选择了以下策略:金文猜字,感受汉字魅力。一个金文的送字,让大家看到了中华文字之美以及古人造字的智慧。化诗为画,品味文字之境。抓住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风格,引导学生将诗歌绘制成一幅图画呈现于黑板之上,再由图画进入诗歌,让同学们讲述画中元二与王维难舍难分的离别情景,感受诗人与友人的深情厚谊。吟诵,体会古诗韵味之美。过去我也知道诗歌是可以成诵的,但到底怎么诵?是个难题。千课万人之行给了我答案,我大胆尝试,课堂效果不错!经典送别诗多篇连读,感受情感变化。送别诗有很多,其情感表达不尽相同,抓住同类诗对比,感受不同诗人写送别时的情感表达的不同之处,打开眼界看世界,只为让我们的孩子走到更远的地方,看到更美的风景。

      好课在于多磨,这节课还有许多需要琢磨之处,细节仍需精修,教学机智仍需加强,个人素养仍需提高,教学之路其修远矣,吾愿上下而求索!

      在教学本课之前,古诗《静夜思》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篇,在学*之前我就预料到每个学生就应差不多都会背,可是透过课前摸底发现其实好多根本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我会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长句都读不好,怎样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呢在走进课堂的那一刻,我心里还是没有底,但我明白我不能像*时那样上了。所幸一堂课下来,倒也有了新的启发。

      学*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完美的意境。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的美。然后*意读的同学站起来战时自我的风采,让学生都很羡慕他,从而带动其他同学也愿意站起来读,还透过小教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练*朗读,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朗诵、背诵古诗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也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根据拼音自我练*读,发现自我读得不正确的能够请同桌帮忙。然后透过与“字娃娃”交朋友的游戏来调动认字的用心性。、将生字与音节打乱,“找朋友”、“认朋友”等游戏性的教学环节中,同学们都十分喜欢。学生愿意在玩中学,这样既补充了丰富的拼读练*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了学生学*拼音的兴趣。在认读的过程中,我还注重字音的纠正,如:“床”“光”“望”“乡”都是后鼻音,学生读起来不容易读标准,我采取的方法是: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再读不准的就看教师的口型读,直到学生读准为止。

      古诗词年代久远,语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要想理解诗句,除了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之外,还有进行反复的朗读,在读中感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学生才可能理解诗句。

      下面总结合古诗词教学的特点,总结一些教学经验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扫清字词障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掌握生字词,能够读通课文,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对整首诗歌有个整体感知,初步体会古诗要表达的情感。

      二、注重诵读指导。诵读的自然在于各个学*时段安排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质量。初读时要读,指名读,听读,齐读,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正确;理解诗句时要读,默读,落重音读,把停顿读正确,把节奏读正确;吟诵时要读,配乐读,看图诵读,把诗意读出来,把情感读出来。

      三、图文结合,读中理解诗意,悟出诗情。图文结合讲求自然,切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需要帮助时引导学生看看图;感受诗情讲求自然,同一首诗,由于每人的阅读经历不同,理解就会不同。诗人有诗人的情,读者有读者的情,时空不同,老少有异。只要个性的理解来自于对诗意的正确把握,来源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一切情皆可融入景物之中。

      四、适当地拓展延伸。每首古诗都有明显的主题,根据通过阅读相关的古诗,既容易让学生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又拓展了学生的类文阅读,可谓一举两得,学生学*兴趣浓厚,教学效果不错。

      古诗词页存在着不足之处:在朗读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教学方法不够新颖,学生受知识储备的影响,理解就会出现偏差。今后应该多联系生活,谈体会和感悟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感情朗读古诗的能力。

      美术作品里的败笔会使作品黯然失色,课堂上语文老师绘画的败笔却能使课堂变得更美。下面这节课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和孩子们共同学*杜甫的一首古诗《绝句》,才刚把诗句理解完,就有孩子提议:老师,这首诗那么优美,让咱们把它画成一幅画吧?说实在的,这个提议我在备课的过程中也设计了,本想在学生学完和背熟古诗后才进行的。但又一想,既然是孩子们提出的,我何不随了他们的意呢?于是我便让他们根据理解把这首诗“画”出来,孩子们这回可兴奋了,齐刷刷地拿出纸笔认真画起来。五分钟后,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我一激动也拿起了粉笔,在黑板上画了起来,不料画到屋子的窗时,几个孩子就忍不住在下面叫了起来:“老师,你画错了!”这回可轮到我纳闷了,我结合诗句左看右看,就是没有发现破绽,于是就问他们为什么说老师画错了呢?他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老师,你的窗画错位置了,那扇窗应该画在雪山的前面,不应该画在它的旁边。”我还没来得及问清原因?一位*时就很活跃的小男生索性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雪山前画了一扇窗,接着便问我:“老师,书上的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应该是把雪山装在窗框里,您说对吗?”我听了,带头鼓起掌来,不为别的,就为学生们已经自己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体会“含”字的意境。更让我兴奋的是,接下来学*过程中,孩子们的学*积极性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就在诗画浓浓的氛围当中,我和孩子们顺利完成了一次“诗画之旅”。

      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位教育家的话:兴奋与激动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对学*内容表现出兴趣,进而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确如此,无意中窗户“装”错了地方,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探究的心理,热情高涨,兴致盎然,思维火花在欢乐的气氛中碰撞。文本与生活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最佳的融合,感悟也如泉水般在学生心中喷涌而出。

      感谢这笔败笔,要不是它,学生最多也是在我的引导下去发现、去领悟“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含”,因为我在预设的目标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但我知道肯定不会有今天课堂上这样的效果,因为那样的主动权在老师的手中。感谢这笔败笔,使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雨后春笋、似火山喷发。以前总担心离开了我的引导,学生无法理解文本,时刻都想着该如何牵着学生走,现在我觉得我最需要做的是如何在课堂上把握互动和交往的时机,唤起孩子们心中的求知欲。

      在上赤壁赋之前有点忐忑,文言文历来是最难上的,没上好的话就会学生上得无趣,老师教得费劲,因此准备功夫一定要做足,备了很长时间的课,由字到词,由句到文,一字一句都细细琢磨,准备了四个课时,希望能面面俱到。今天,终于上完了,在计划内完成教学。再回过头来反思这几天的教学,收获多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

      首先是引入背景介绍,但是对背景却没有作过多的解释,感觉背景被放置的目的性不强。

      “教师的角色,就是方向的引导者,探究的合作者,情感的激发者,方法的指导者。”打个比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与作用,应不是《焦点访谈》式的独白,用一个个材料证明主持人一个个观点,让你接受;而是《实话实说》式的对话,话题选定以确立目标,问题引动以产生体悟,对话交流来呈现思想,点拨梳理来渗透观点! 正如叶圣陶所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在课堂上,学生是学*的主人,是发展主体;教师是学生学*、发展的帮助者、促进者,起主导作用。作为教师,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学生学*目的不明确时点拨学*目的,引发学*动机;学生难以把握自己时,点拨学*心理,让学生掌握自己;学生学*出现疑难时,点拨学*疑难,帮助跨越障碍;学生学*方法欠佳时,点拨学*方法,交给钻研钥匙;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时,点拨知识运用,体会收获乐趣。但在课堂上,在某些关键句子上我的点拨还不到位,比如就“变”和“不变”的理解上,学生不能理解为何“自其不变者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我的解读有无力之感,这说明自己在文本的研读上还存在缺憾。

      高一的学生正是培养*惯和打地基的最佳时期,所以老师一定要在抓基础上落实好。再有对文言基础知识点的落实。对于文言文教学一方面要注重文,但是基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就要注意对言的处理,只有言的内容落实好了,文言文教学才能水到渠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言的梳理上我用了三个课时,这样在第四个课时理解全文时学生才会事半功倍。

      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教师才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叶圣陶)在高效课程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更要注意点燃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成为体验者; 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教师精心组织,让学生成为探索者;教师巧妙设计,让学生成为创造者;教师灵活调控,让学生成为反思者。课堂上用加分来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回顾前面学*过的两篇文言文《劝学》《师说》中的文言现象,踊跃发言,这一点收效很好,学生不但学会举一反三,还学会了积累整理相关知识点。

      几点反思,多多积累,为接下来的教学作好充足准备,加油!

      《村居》是第4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在学*过《春晓》一诗,体验了诗人孟浩然带来的对春天的喜爱、珍惜之情后,再来体会在诗人高鼎眼中的田园乡村中的春天。

      在课前预*中已经安排范读,安排学生对生字进行圈画,注音,这对课堂上对生字的认读打下了基础。在上课时,首先进行范读,让学生再次体验对诗句韵律的把握,而后让学生自读。但在安排自读过程中,学生总是齐读,这方面要多加训练,让学生明白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读法,以更好的进行朗读训练。

      诗中“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前半句的意思学生可以理解。而后半句不好理解,这部分采用了直接讲授。但是整体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的体会很泛泛,虽然通过想象进行启发,学生对春天的美丽有所感受,但不够强烈,说明*时的情感积累不够,也说明情感升华还不到位。

      在生字讲解中,对会认字和会写字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进行了区分,学生能够加深印象;在识字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组词及时增加同音不同字的区分,多音字的积累,这些有助于学生对生字加以掌握。但在生字教学中存在练*不够的问题,只是在诗文中让学生认字,而没有单独考察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在会写字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多参与,让学生自己体验字的书写,建立写字的结构观念。

      在整首诗文的讲解中,教师主导地位太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没有让学生真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诗文体验中。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设置的问题没有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在今后的课堂上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需要注意的。

      在*惯养成方面,还需要不断强化,在课堂上学生的坐姿、举手、回答问题等课堂表现有所改善,而写字的正确姿势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惯养成不能单单看这一节课的表现,还要经过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另外需要加以关注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

      《池上》这首诗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在谈对“偷”的理解时教室象开了锅的沸水,孩子象小麻雀一样争论不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问题的感悟与质辩:小娃去采白莲到底是天真还是“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所以这个“偷”字更能体现出小娃的天真可爱。

      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其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图片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

      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孩子分角色演一演,这项工作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对这首诗有更真切的体悟。

      这首诗的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捕捉到秋天那令人心醉的动人景象,描摹出秋野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意境。通篇诗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语言优美生动,易于朗读和背诵。在作者的笔下苹果姐姐会因为天气凉了,嚷着要披红袄;葡萄妹妹要披紫袍……这首诗富有童真童趣,贴*学生情感,学生学起来自然兴趣盎然,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出于对学生认知水*和已有的经验的考虑,教学开始,我让学生听教师范读诗文,并看所展示的秋天景象图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很好地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来。

      在教学时,我将诗歌展开成一幅幅画面,把图文对照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抓住抒情这条线,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这样,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当然诗歌重在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意境,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穿插朗读指导,让学生充分理解并领会诗歌的内涵,由整体到部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参与到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自评、互评,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释义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惯。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天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季节。

      《秋天》是诗人王宜振书写的一首对秋天的赞歌。本课语言优美,很有童趣。秋天离我们很*,孩子们很喜欢秋天,在他们眼里是各种各样的秋天。所以在学*这首诗歌前,我让孩子们留心一下上下学上,找找秋天的影踪。学*《秋天》,我由秋天的太阳为什么会“更红更娇”?空气会“更甜更好”?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探究下文的兴趣.学*诗歌,主要采用反复诵读,体会文字所描述的场面两个步骤去学*。这个是我听了俞教导的课后的收获。我觉得教学应从扶到放,教会学生学*诗歌的方法。让孩子们自己尝试去学*。

      样的语文训练非常扎实。于是在我的课上现学现卖,尝试着把课堂回归学生,踏踏实实的让学生通过诵读,去体会诗歌的文字。特别是三、四、五小节。这一部分文字浅显易懂,可以完全让学生去合作探究,只在一些难句上稍加指点。只是我还是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说,总怕他们不会说。

      然而我明白,只有让学生大胆的说,鼓励他们说,这样的课堂才是扎实有效的。

      古诗的教学一直是语文老师眼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每个人都明白,如果古诗教学得好,那将会给孩子带来多大文化的体味与快感,但是处理起来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古诗教学“五步法”——:

    [阅读全文]...

2022-02-28 03:47:32
  • 鉴赏诗歌语言教学反思

  • 语言,诗歌,反思
  •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诗人辈出,在上一阶段的学*中,我们学*了大量古诗词,通过学*,我们了解了诗经的现实,楚辞的浪漫,乐府的叙事,汉魏的风骨,并初步领略了唐诗、宋词的高远和深邃,其中,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恬淡优美,柳永得缠绵悱恻,清照的婉约凄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鉴赏诗歌语言教学反思,欢迎参考~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手法。

      2、让学生明确高考诗歌鉴赏中对于“炼字”的考查方式。

      3、让学生学会鉴赏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

      4、让学生学会作答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炼字”题型。

      二、重点难点:

      1、怎样鉴赏“炼字”。

      2、怎样作答高考中的“炼字”题。

      三、导课:

      有一天黄庭坚在苏小妹家与苏轼闲谈,苏小妹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各加一字,成为两句五言诗。请同学们替苏小妹“炼字”,看谁填的好,是否能超过苏轼、黄庭坚和苏小妹。

      “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板书)

      四、感受高考:

      1、高考考查炼字的题型:

      1)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5)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为什么?

      2、考查方向与重点

      61方向: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重点是动词和形容词。

      61高考动向:*几年语文高考有很多地区的试题出现了炼字题。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61答题步骤: 步骤一:释词义明手法(先看炼的字是什么词性,结合词性,解释词的含义、明确词的手法。)

      61步骤二:描景象、摹情态(结合炼字所在具体诗句分析,写出了什么景物特点或者在描摹情景状态时有何效果)

      61步骤三:点作用、表感情(在诗歌情感角度起到什么作用,并且是什么情感)

      五、巩固练*(2010年四川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故答案总结为:“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六、鉴赏思路

      步骤一:释词义明手法(板书)(先看练得的字是什么词性,结合词性,解释词的含义、明确词的手法。)

      步骤二:描景象、摹情态(板书)(结合炼字所在具体诗句分析,写出什么景物特点或者在描摹情景情态时何效果)

      步骤三:点作用、表感情(板书)(在诗歌情感角度起到什么作用,并且是什么情感)

      七、课堂练*

      巩固练*(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61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二绝句》中的一 首。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61“软”指柔软,以触觉写视觉,“涌”指涌出,运用比拟的手法。(步骤一)

      61春日的傍晚,夕阳柔软的红光照在东山上,而东山被白雪覆盖,仿佛是银山像自己涌来。(步骤二)

      61“软”生动的写出夕阳余晖的可感可触,柔和温暖;“涌”形象的写出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步骤三)

    [阅读全文]...

2022-06-24 21:35:17
  • 关于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 诗歌,高中,反思
  •   导语:*几年,随着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入与完善,在新课标概念下,高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而对于高中语文来说,诗歌鉴赏是目前高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高考,诗歌鉴赏题十一分,对于福建学生而言,这是一座大山,一座有点难以逾越的大山,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不知怎么搞的就是那么害怕,就是那么无语。每次考试得分率很低,不少人连诗歌的基本内容都无法读懂,只是瞎蒙乱写而已。

      于是我不能不想想: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背唐诗宋词,小学也要求背七十多首,初中又背了五六十首,到了高中至少也背四五十首,一共加起来我们的学生至少背了两百多首诗歌。按道理能够背两百多首诗歌的学生文学素养应该不太差,而实际上这些背了那么多的学生为什么对高考的十一分的古典诗歌鉴赏题居然束手无策?这是我们这些当老师的不能不反思。

      是不是我们这些学生从小背诵诗歌的时候根本就是无心?还是这些学生的语文老师没有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还是我们这些古典诗歌对这些学生没有一定印象力?

      这些问题作为语文老师可能我们并没有仔细思考过,顶多是每次在教学生学*古典诗歌的时候,我们才会想起如何教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如何理解诗歌,当时我们上课的时候讲解诗歌并不是按照高考诗歌考题的模式来讲,我们只是从纯粹的欣赏的角度来讲,学生听讲的时候也只是以一种并非认真的态度来听,除非这首诗歌是他喜欢的,除非他的确是对诗歌有兴趣,不少学生在上诗歌的时候都是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甚至有些麻木的状态。

      现在进入复*的状态,有必要对以前学过的诗歌进行一个小结,既要让学生多背一些过去学过的诗歌,也要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慢慢地理解与感悟诗歌的特点,特别是应该适当地给予学生诗歌诵读与理解的方法与策略的指导。这个工作要做深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这些学生的诗歌基础并不是很扎实,以前所学过的那些诗歌对于他们而言仿佛是遥远的记忆,仿佛是隔世的电影。

      而要让学生由以前那种相对麻木相对混沌的状态转入相对积极相对明确的状态并非易事,因为大部分学生对这些古典诗歌并没有办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没有办法在朗读背诵这些诗歌的过程中获得美妙的体验和成就感。而这是需要我们这些语文老师寻找到一个切入点,一个能够让学生经过语文老师指点之后能够慢慢进入诗歌鉴赏门口的点。这很重要。学生一旦能够从这个点开始理解了如何读诗,如何赏诗,如何品诗,这些工作是可以慢慢地一个个开展。当然真正要达到如此境地却非易事,至少是需要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至少得让学生在学*诗歌的过程中有一点点的收获,有一些进步,至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会像以前那样对诗歌无动于衷,对诗歌麻木不仁。

      我相信,只要我们当语文老师的能够很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并且能够以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讲述,让自己的学生能够接受与理解,学生是可以一点点进步与提升的。虽然诗歌鉴赏很难,虽然学生的基础不好,但我们一定要努力去教,去帮助每个学生,尽可能使他们有所进步。

    [关于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阅读全文]...

2022-01-25 05:39:35
关于古诗歌的教学 - 句子
关于古诗歌的教学 - 语录
关于古诗歌的教学 - 说说
关于古诗歌的教学 - 名言
关于古诗歌的教学 - 诗词
关于古诗歌的教学 - 祝福
关于古诗歌的教学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