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燮写的竹石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郑燮写的竹石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郑燮写的竹石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郑燮写的竹石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郑燮古诗《竹石》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燮古诗《竹石》,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竹石
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劲一作:韧)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注释
①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②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③立根:扎根,生根。
④原:本来,原本,原来。
⑤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⑥磨:折磨,挫折,磨炼。
⑦击:打击。
⑧坚劲:坚强有力。
⑨任:任凭,无论,不管。
⑩尔:你。
鉴赏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的情怀。
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郑燮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竹 石
清 /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品读】
大清乾隆年间的扬州,正如杜牧诗中所赞的“春风十里”,是文艺青年们向往的诗画圣地。有位老者晚年辞官后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他很个性,画作主题永远不变,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他很任性,卖画专挑买家,人品不好,出高价不可得,品性纯良,可以分文不取。这位怪咖就是诗书画都很了得的郑燮(x i è ),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
郑燮(x i è )
郑燮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鼎盛时期——康乾盛世,他的科举之路也是很奇葩地跨越三位皇帝:康熙五十二年(公元 1713 年)的秀才,雍正十年(公元 1732 年)的举人,乾隆元年(公元 1736 年)的进士。彼时,郑燮已经四十三岁,6 年后才真正进入官场,在山东的范县和潍县做过两任知县,清正廉明,爱民如子,政绩显著。因大灾之年自行开官仓赈济灾民,得罪官员而离职返乡。
郑燮还是一个睿智的哲学家。他有两幅匾额:“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关于它们的传说故事有很多版本,我们就不去追寻。
郑燮在“难得糊涂”下注解到:“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同“着”,读 z h ā o ),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里的“糊涂”是大智若愚、外痴心明,是自我修行的至高境界。“吃亏是福”是与他人相处的至善法则,其中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忍一时风*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郑燮对此也有解说:“为人处,即是为己处。”当我们内心宽广,不计得失,就会得到生活更多的回馈。
正是这样的佛系思想,郑燮在扬州的晚年生活,才剪辑为最恬淡最诗意的影像: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兰竹相伴,黄犬在侧,书画为友。这样的怪味人生,令众生艳羡。
此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郑燮的《竹石图》上。诗人在赞美破岩之竹的坚劲顽强中,隐寓了自己不同流俗的刚硬风骨。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老师在解读这首小诗时,把竹和人的交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见竹是竹”;第二层次,“移情于竹”;第三层次,“人与竹化”。诗人画竹写竹的深意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咬定青山不放松”,运用拟人手法,刻画竹的生长环境。不是青山孕育了翠竹,而是翠竹主动努力和坚持的结果。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定”和“不放松”强调“咬”的程度,力道十足此句重在描写翠竹附着青山的形象,表现出竹子在自然中顽强共生的精神。
“立根原在破岩中。”从大背景到微环境,从一片群居的竹林到一根个体的竹子。此竹的傲然之气来自于脚下坚硬的岩石,当年深深扎根积蓄力量,今日穿透岩石全然不惧。竹和石是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就是彼此的尊重和成全。
“任尔东西南北风,千磨万击还坚劲(j ì n g )。”这两句是主旨句,“坚劲”是全诗的诗眼。无论寒暑侵袭,我自咬定青山,这是一种理想的坚守;无论狂风肆虐,我自岿然不动,这是一份信念的坚定。“千磨万击”,历经挫折,不离故土;“东西南北”,无惧考验,不忘初心。在任何险境中,始终秉持从容
自信,刚直不屈,这就是劲竹的品性,更是君子的风骨。
郑燮的诗画人生告诉我们:你若心中有劲竹,世人看你犹劲竹。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你若精彩,时光不负。你看世界的样子,正是世界看你的样子。
《竹石》
作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简介: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人称“三绝”。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
注释:
1、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人是着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3、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4、立根:扎根,生根。
5、原:本来,原本。
6、破岩:破裂的岩石。
7、磨:折磨,挫折。
8、击:打击。
9、坚劲:坚韧、刚劲。
10、任:任凭。
11、尔: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
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的情怀。
《新竹》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
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
十丈龙孙绕凤池。
译文:
新生的竹子高于老竹子,
它的生长全凭老竹的枝干扶持。
明年又有新竹长出来,
池塘周围便会布满了青嫩的幼竹。
该诗采用比喻的手法,说明一代新人青出于蓝胜于蓝,而新生的力量还需须老一代扶持与关爱。
作者介绍: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今兴化市)人。曾官山东县令等职。为人耿直,不事*,能书擅画,工绘兰、竹、石等。其画取法于明徐渭、清石涛等的大写意,运笔遒劲潇洒,横涂竖抹而不失章法。书法创“六分半”体,又称“乱石铺街体”,以隶书体参入行、楷体而别有韵致。著有《板桥全集》。因其独具艺术创新的言行和长期流寓扬州卖画,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阅读答案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
作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诗人坐在衙署书房里卧在撞上休息,这是窗外清风阵阵,丛竹萧萧,**呜咽;自然界中的风竹声和民间的“疾苦声”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是什么使诗人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2.诗的最后一句“一枝一叶总关情”中的“一枝一叶”运用的是怎样的必须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是诗人时刻在惦记着百姓安危冷暖的体恤民情那颗赤子之心。
2.运用的是双关的手法,“一枝一叶”既指衙署书房窗外的竹子的枝叶,也暗指那些正在饱受风雨饥渴的百姓的啼饥号寒声。表达的是诗人虽然只是一个左右不了大局的“些小州县吏”但却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燮"读音ㄒㄧㄝˋ,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释义:卧在衙门的书斋里静听着竹叶沙沙地响动,总感觉是民间百姓呼饥号苦的喊声。在州县里像我们这些地位卑下的小官吏,民间每一件小事如同画上每一条枝叶总牵动着自己的感情。
赏析: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相关知识: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1]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1、忘了那些藏着梦想的每段忧伤,遇到你之后是怎样乘着风浪找到了方向。
2、幸福,如履薄冰,收起天真的笑脸,学会长大!
3、一辈子就那么几个人真正的对我好,我死都不会忘。
4、剪碎往事,剪到伤心处;抛弃尘俗,抛到悲伤处。
5、人生如同一张纸,纸上谱写人生旳只有莪们自己。
6、当一个人谁都不爱的时候,就可以爱上身边的任何一个人。
7、别爱得太苦,两个错的人分手也许能创造四个人的幸福。
8、不要妄想试图改变谁,因为谁也改变不了谁,只有,他愿不愿意为你改变。
9、没见过爱情的真面目,就不会懂得它的独一性。
10、我不知道我对你有多重要。至少,我知道你对我很重要。
11、曾经的海枯石烂,终究抵不过一句好聚好散。
12、多希望我只是个孩子,给颗糖就笑,摔倒了就哭。不用伪装到面目全非,不用压抑自己的心情。
13、梦回长亭,一场空,佳人何处寻芳踪。九转回廊,多情伤,残宣入卷指尤凉。
14、是我错的太离谱,还是现实颠倒了黑白。
15、想听见你说的任何字眼,会温暖这颗心忘了疲倦。
16、我只是个普通人,渴了会喝水,困了会想睡,痛了大概也会放手吧。
17、即使有一千个人从我身边经过,我依然能够轻松的认出你来,因为其他的人踏着的是地,而你却踏着我的心。
18、总是需要一些温暖。哪怕是一点点自以为是的纪念。
19、时间不是问题,虚拟不是距离,只要你的一句珍惜,我愿舍弃一切,追逐你的足迹,然后我们久伴不离。
20、不要去预见烦恼或担心可能永远不会发生的事情。置身于明媚的阳光之中吧。
21、我不是坚强的人,但我知道该坚强的时候,装也得装出坚强。
22、羞涩的暗恋,什么时候酿成悠久的苦茶。
23、一个人生活,可以很快乐!可是,只有一个人,便不能说是幸福。
24、有时候来这里、只是为了找一份和自己相似的心情。
25、当我卸下伪装走到你面前,才发现,我就是一个笑话。
26、我曾经真心待过你,可你何曾真心待过我。
27、转身之间,我看到了自己路灯下的倒影,是那么的凄凉。
28、虽然涐知道你的承诺,只是虚幻的山盟海誓,但涐还宁愿自欺欺人的相信。
29、他总以为我不在乎,可他没见过我为他流过的泪。
30、当风筝厌恶了天空,能否就会义无返顾的坠入大海。
31、越结束越空洞,选择的是你们,结束的是我,空洞的也是我。
32、痛是理所当然,当我们在为爱而惨,当你说勉为其难,不如我们现在好好的散。
33、如果,你给我的和给别人的一样,那我宁愿不要了。
34、有那么个名字装在心里,有些话就这么腐烂在心里。
35、不要活在别人的嘴里和眼里,生气一分钟就少快乐了秒。
36、一个人的小生活、一个人的小随意、一个人的好心情。
37、我羡慕过很多人,因为他们的陪伴够久够真。
38、有时候,爱情可以让人很幸福,也可以让人很痛苦。
39、转身离开,分手说不出来,海鸟跟鱼相爱,只是一场意外。
40、假装,你的视而不见,原来一直是我的一厢情愿。
41、如果不曾相识,我是否可以挽留那一直守护我身边的人。
42、我和你注定只能是繁华过后的孤灯,在苍茫的背影下写满了无奈的忧伤。
43、咬住嘴唇,努力告诉自己不要哭直到把嘴唇咬破,还是哭了出来。
44、有时候,即使拼尽全力,事情却仍不会按你想的那样发展。
45、成绩,我追了你十几年无怨无悔,只求你在分数出来那天爱我一次。
46、快乐时,听的是音乐。难过时,开始懂了歌词。
47、你总责怪自己给我的东西太少,我却总抱怨你给我的东西太多。
48、我说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你,你一定要坚强,还要保护好自己。
49、你的名字加我的名字,是世界上最美的诗。
50、青春像一场大雨,即使感冒了,还盼望回头再淋它一次。
51、旧时光里的旧容颜,亲爱的,我已勾勒不出你的模样。
[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yán)中。
紧紧咬住青山毫不放松,原来是由于根深深的扎在了岩石缝隙中。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立根:扎根,生根。原:本来,原本,原来。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磨万击还坚劲(jìng),任尔东西南北风。
历经无数的磨难和打击身骨仍然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磨:折磨,挫折,磨炼。击:打击。坚劲:坚强有力。任:任凭,无论,不管。尔:你。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并全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的情怀。
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竹石》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古诗今译: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注释解说:
(1)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3)立根:扎根,生根。(4)原:本来,原本,原来。(5)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6)磨:折磨,挫折,磨炼。(7)击:打击。(8)坚劲:坚强有力。(9)任:任凭,无论,不管。(10)尔:你
品鉴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劲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作者简介:
郑燮[xiè](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即郑板桥,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人称“三绝”。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
郑燮写的竹石古诗
古诗郑燮的竹石的诗意
竹石郑燮的朗读古诗
古诗竹石郑燮的感情
竹石郑燮古诗的特点
竹石古诗郑燮的故事
竹石清郑燮古诗的诗意
竹石郑燮古诗带拼音的
郑燮的竹石古诗以及诗意
郑燮竹石的古诗意思
古诗郑燮的竹石拼音版
竹石清郑燮拼音版的古诗
竹石郑燮古诗描绘的意象
竹郑燮的古诗
竹石清代郑燮的古诗意思
郑燮写的古诗竹
郑燮竹的诗句古诗
描写竹的古诗郑燮
郑燮的新竹古诗
古诗郑燮的新竹
郑燮写的关于竹的古诗
古诗郑燮竹的教案
古诗竹石作者郑燮的拼音视频
竹石郑燮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
古诗竹郑燮的诗意
关于郑燮竹子的古诗
郑燮赞颂劲竹的古诗
竹枝词的古诗郑燮
古诗竹郑燮的注音版
竹的古诗郑燮注音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