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大庾岭北驿的古诗和意思

关于题大庾岭北驿的古诗和意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题大庾岭北驿的古诗和意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题大庾岭北驿的古诗和意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题大庾岭北驿的古诗和意思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44) 说说(227) 名言(3) 诗词(3k+) 祝福(10) 心语(5k+)

  • 题大庾岭北驿诗词鉴赏

  • 题大庾岭北驿诗词鉴赏

      按大师王国维的说法,诗词达到中华文化的巅峰。《人间词话》中引用了很多或优美或弘壮的诗词,或情或境,境界之美,妙入毫巅。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题大庾岭北驿诗词鉴赏,希望大家喜欢!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译文及注释

      「翻译」

      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

      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鸟儿不进,我却行程未止远涉岭南,

      真不知何日何时,我才能遇赦归来?

      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

      深山老林昏暗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

      抑或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注释」

      ⑴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北驿:大庾岭北面的驿站。

      ⑵阳月:阴历十月。

      ⑶殊:还。“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

      ⑷瘴: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

      ⑸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

      ⑹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

      「赏析」

      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景色:“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黄昏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这景象又给诗人*添了一段忧伤。因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静的时候,而诗人心潮起伏,却无一刻安宁。丛林迷瞑,瘴气如烟,故乡望眼难寻;前路如何,又难以卜知。失意的痛苦,乡思的烦恼,面对此景就更使他不堪忍受。

      恼人的'景象,愁杀了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昏暗的境界,又恰似他内心的迷离惝恍。因此,这二句写景接上二句的抒情,转承得实在好,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使抒情又推进一层,更加深刻细腻,更加强烈具体了。

      最后二句,诗人又从写景转为抒情。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意思是说: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

      情致凄婉,绵长不断,诗人怀乡之情已经升发到最高点,然而却收得含吐不露。宋人沈义父说:“以景结情最好”,“含有余不尽之意”。(《乐府指迷》)这一联恰好如此,诗人没有接续上文去写实景,而是拓开一笔,写了想象,虚拟一段情景来关合全诗。这样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情韵醇厚,含悠然不尽之意,令人神驰遐想。

      全诗写的是“愁”,却未着一“愁”字。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感到愁绪满怀,凄恻缠绵。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陆时雍《诗镜总论》)。这首诗正是在道景言情上别具匠心。全诗情景交融,用词考究,思乡之忧伤与行程之艰难紧密结合,表达了强烈的哀伤与沉痛之意,感人肺腑。

    [阅读全文]...

2022-05-15 15:21:22
  •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   《题大庾岭北驿》

      作者: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释:

      1、阳月:阴历十月。

      2、瘴: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致病之气。

      3、陇头梅: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

      译文:

      阴历十月的时候,

      大雁就开始南飞,

      据说飞到大庾岭,

      它们就全部折回。

      鸟儿不进,

      我却行程未止远涉岭南,

      真不知何日何时,

      我才能遇赦归来?

      潮水退落了,

      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

      深山老林昏暗暗,

      瘴气浓重散不开。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

      向北遥望故乡,

      抑或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赏析:

      大庚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庚岭时所作。

      全诗写贬谪岭南的伤感,于旅途中抒*怀。开头以比兴入手,写望雁思乡,再写岭南境恶,更衬怀乡情切。最后两句由写景转为抒情,暗祈能见到红梅采寄亲眷,以表衷情。

      诗旨在写“愁”,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以景托情,情真意切,柔婉动人。

    [阅读全文]...

2021-11-26 19:30:17
  • 《题大庾岭北驿》原文、译文

  • 《题大庾岭北驿》原文、译文

      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大庾岭北驿》原文、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大庾岭北驿》原文:

      宋之问〔唐代〕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题大庾岭北驿》译文:

      十月份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我还未到达目的地,还要继续前行,真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再次归来?

      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深山林中昏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应该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题大庾岭北驿》赏析: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的景物及所想象的意象,借景抒情,引用一则“雁过梅岭”的奇妙传说,再结合自己当前的处境,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坎坷的慨叹和思念家乡的感情。全诗情调低回婉转,感情真挚动人,诗旨在写“愁”,全篇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传情达意,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开头两句写诗人看到的景象和由此联想到的事情。大庾岭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诗人怀乡的忧伤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

      接下来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大雁能够在这里停下来和诗人还要继续南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引发诗人无限的伤感,大雁尚且按时可以飞回北方,诗人自己却不知何时才能回归,表达了诗人留恋与不舍的悲戚心情。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的'景色:黄昏到来,江潮初落,水面*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这景象又给诗人*添了一段忧伤。因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静的时候,而诗人心潮起伏,却无一刻安宁。丛林迷暝,瘴气如烟,故乡何在,望眼难寻;前路如何,又难以卜知。失意的痛苦,乡思的烦恼,面对此景就更使他不堪忍受。

      恼人的景象,愁杀了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昏暗的境界,又恰似他内心的迷离惝恍。因此,这二句紧接上二句的抒情,转承得实在好,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使抒情又推进一层,更加深刻细腻,更加强烈具体了。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这两句是说,明晨登高望乡之处,理应见到岭头初绽的梅花。

      最后两句,诗人又从写景转到抒情。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它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总是可以见到的!《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显然,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多么希望也能寄上一枝梅花,安慰家乡的亲人啊!

      整首诗通过描写见到的景物,委婉而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饱含的被贬痛苦以及思念家乡的忧伤。全诗写的是“愁”,却未着一“愁”字。尽管如此,诗人还是表达出愁绪满怀,凄恻缠绵。这首诗正是在道景言情上别具匠心。全诗情景交融,用词考究,思乡之忧伤与行程之艰难紧密结合,表达了强烈的哀伤与沉痛之意,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题大庾岭北驿》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宋之问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东南)途经大庾岭北驿时所作。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他却成了谪罪之人,被发配岭南,在人生道路上从高峰跌入深谷,胸中不免充满了忧伤和痛苦。当他到达大庾岭时,眼望那苍茫山色,想到一岭之隔,咫尺天涯,顿时,他那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于是写了好几首诗。此诗是其中一首。

      作者简介:

      宋之问(约656—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阅读全文]...

2022-04-08 11:58:43
  • 《题大庚岭北驿》阅读答案

  • 阅读
  • 《题大庚岭北驿》阅读答案

      《题大庾岭北驿》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的景物及所想象的意象,借景抒情,引用一则“雁过梅岭”的奇妙传说,再结合自己当前的处境,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坎坷的慨叹和思念家乡的感情。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题大庾岭北驿》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题大庾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②。

      【注】

      ①大庾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

      ②《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⑶殊:还。“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

      ⑷瘴: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

      ⑸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

      ⑹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

      第一题:

      (1)“南飞雁”这一意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 分析。(4分)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行赏析。(4分)

      (3)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4)请说说颈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并简要分析这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5)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请结合尾联,揣摩宋之问暗用这一典故的意图。(2分)

      答案:

      (1)“南飞雁”的作用是和诗人形成对比。(1分)“南飞雁”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南飞而要往北返回,诗人却还要流放到更荒远的南方,(1分)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流放途中的.凄惨和绝望。(2分)

      (2)颈联实写,写诗人贬谪途中所见景色:水面静寂江潮初落,林间迷蒙瘴气缭绕。(1分)尾联虚写,写诗人的想象:明晨再望故乡,虽不见故乡但岭上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1分)虚实结合,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苦和被流放到荒远地方的悲哀心情。(2分)

      (3)前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或对照手法),大雁止飞不进,北归有期,而我却行程未止,难以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2分);由雁及人,表达了诗人忧伤、思乡等复杂的内心情感(2分)。

      (4)这里描写的是静寂、昏暗的景象:黄昏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浓重得散不开。(2分)这两句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1分)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的抒情而蓄势。(1分)

      (5)明晨踏上梅岭,遥望故乡,多么想跟古人一样寄一枝梅,来安慰家乡的亲人。(1分)运用这一典故再次表达了思乡之情,深化了主旨。(1分)

      第二题:

      (1)诗歌以“比兴”开头,从 触发出 的情感。

      (2)哪两句诗由写景转为抒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作者为什么期待在“明朝望乡处”要看见“陇头梅”?

      (4)“南飞雁”这一意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5)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南飞雁 思乡

      (2)“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抒发了怀乡情切之情。

      (3)采寄亲人,以表衷情。

      (4)“南飞雁”的作用是和诗人形成对比。(1分)“南飞雁”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南飞而要往北返回,诗人却还要流放到更荒远的南方,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流放途中的忧伤和悲戚。(3分)

      (5)颈联实写,写诗人贬谪途中所见景色:江潮初落水面静寂,林间迷蒙瘴气缭绕。(1分)尾联虚写,写诗人的想象:明晨再望故乡,虽不见故乡但岭上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1分)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被流放的忧伤和思乡的愁苦。(2分)

      第三题:

      1.“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2分)

      2.此诗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任意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颈联描写了诗人凄凉孤寂的气氛。江上潮水下落,水面*静得令人寂寞,林间雾气弥漫,林间瘴气缭绕,暮色渐浓。

      2、(1)大雁的南飞与诗人不知归期做对比,突出诗人怀土思乡的忧伤、哀怨、痛苦。(2)诗人用“江静”反衬了自己内心无一刻宁静的哀怨痛苦,(3)用昏暗的境界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以景衬情,烘托出愁苦的心情。

      译文

      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鸟儿不进,我却行程未止远涉岭南,真不知何日何时,我才能遇赦归来?

      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深山老林昏暗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抑或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赏析:

    [阅读全文]...

2022-03-02 09:54:08
  • 题西林壁意思解释(题西林壁古诗意思简单)

  • 解释,简单
  • “中华经典资源库”项目由教育部、国家语委策划,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具体实施。邀请百余位权威学者和艺术家,创新融合诵读、讲解、书写三种形式,用影像精品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47岁,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途经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据说,进山前他曾发誓不写诗,但很快自食其言,不仅写诗,而且写了好几首,其中一首《题西林壁》还广为流传,成为咏庐山的经典之作。

    那么,是什么让大文豪苏轼不想写诗,却又光速反悔、写到停不下来?作为庐山之行的总结篇,《题西林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后感”呢?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01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关于“不写”,有两种猜测。

    一种可能,是效仿李白。

    李白登黄鹤楼曾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认为崔颢的《黄鹤楼》无人能及,自己也很难超越,不如搁笔。

    同样的情形,对于苏轼而言,有李白《望庐山瀑布》珠玉在前,自己再写也难出其右,不如尽情游赏,饱饱眼福,落得轻松自在。

    一种可能,是停笔避祸。

    我们都知道,此前苏轼经历了人生最大的挫折——“乌台诗案”。他因诗获罪,身陷囚牢百余天,一度以为必死无疑,写诗与弟苏辙诀别。

    后虽保住一命,却开始了漫漫贬谪生涯。因此,“写诗有风险,动笔需谨慎”。想要纵情山水又避免招来祸端,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多看、少说。

    但是,秀美的山川激荡着诗心,苏轼的才华声望也不允许他低调。进山不久,受到山中人热情的问候,他就按捺不住作诗一首:“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有了第一首,苏轼也就不再束缚自己,一连作了七首诗,《题西林壁》便是这七首游庐山组诗的总结之作。

    02 看山不是山,慧眼山外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苏轼这个游客做得十分称职,在庐山的十几天没干别的,全方位各角度把庐山仔仔细细看了个遍,准确地抓住并写出了庐山风景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特点。

    即便如此,苏轼还是清醒地认识到,其实他仍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到此处,诗的内涵早已超越了写景抒情的层面,抵达了人生感悟与理性哲思的境界。

    03 玄思山中来,局外看人生

    入乎其内则不见山之全貌。身在山中,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无法形成对庐山的整体观照。

    出乎其外不见山之眉眼。未曾进山,只是遥遥一望,则无法感受山的草木与泉石、呼吸与神韵。

    看山如是,看人、看事、看世界亦如是。

    要去经历、去体验,也要学会跳出一己一时一地的局限,从一个局外人、旁观者的角度,去认识自己的内心、看清事物本质,反思自己未曾意识的言行,理解他人未曾言明的难处,找到曾经遍寻不得的人生真相。

    后来,苏轼历经颠沛,暮年回首一生,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对自己屡遭贬谪的自嘲,也是对这段苦难岁月的价值肯定,更是他站在山外回望时,看到的人生“真面目”。

    彩蛋和预告

    刚刚我们提到苏轼对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十分推崇,赞道“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诗”。

    的确,李白的诗惊人魂魄,读完恨不能亲眼一见庐山瀑布的恢弘壮丽。而苏轼的这首诗则避其锋芒,另辟蹊径,从理性哲思的角度增添诗的底蕴与神采,得以与白诗比肩而立。正因如此,这两首诗也堪称“唐诗主情,宋诗尚理”的最佳注释。

    下期,就让我们再游庐山,一同领略李白笔下如九天银河般的庐山瀑布,领略唐诗的情韵与真淳。

    [阅读全文]...

2022-06-04 10:31:15
  • 从军北征古诗意思(古诗从军北征的朗读)

  • 从军北征

    李益 (唐)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l 第一句:天山雪后海风寒。

    把山放在上面,代表天山,放在雪花的后面,代表雪后,

    图上端放了一片海,代表海风,有雪,海风肯定是寒的。

    l 第二句:横笛偏吹行路难。

    右下角的图片,横着的笛子,偏着头在吹,是位姓陆的男子。

    l 第三句:碛里征人三十万。

    碛读音:qì,沙漠的意思,与“气”同音,

    出征的人听说为敌来扰,很生气。记住这个字,其他的应该很容易联想起来了。

    l 第四句:一时回向月明看。

    刀头比较像“1”,将军的头转了180度,表示回首,看的是月亮的中间,用紫色的线表示目光。

    l 最后整理一下顺序

    [阅读全文]...

2022-07-26 23:10:09
  • 长歌行古诗意思

  • 写作
  • 长歌行古诗意思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歌行古诗意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歌行

      作者: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早晨,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简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好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好像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好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好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好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是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是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这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的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阅读全文]...

2022-05-27 16:41:30
  • 枫桥夜泊古诗意思

  • 枫桥夜泊古诗意思

      《枫桥夜泊》是张继最著名的一首诗,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枫桥夜泊古诗意思,欢迎阅览。

      枫桥夜泊

      作者: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赏析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使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其名句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阅读全文]...

2022-05-31 22:20:10
  • 己亥杂诗的古诗意思

  • 写作
  • 己亥杂诗的古诗意思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己亥杂诗的古诗意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

      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浩荡,广阔无边的样子,这里形容愁思无穷无尽。离愁,离别的愁思。白日,指太阳。

      吟鞭:诗人的马鞭。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古诗今译】

      带着满怀离愁别绪,趁着西下的斜阳,扬鞭催马,远走天涯。纷纷飘零的落花绝不是无情之物,化作春泥还要培育出更美的鲜花。

      【赏析】

      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祚(zuò),字璱(sè)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杰出的思想家、诗人和学者。共有《己亥杂诗》315首,多咏怀和讽刺之作,写于已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

      这首诗是龚自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的。这首诗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时的愁绪,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虽已辞官赴天涯,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效忠朝廷与国家的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句既有抒情,又有叙事的,诗人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了豪放洒脱的气概,感慨的是离别之忧伤;洒脱的是终于逃脱了令人窒息的官场樊笼,可以轻松愉快地到外面的世界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的,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夕阳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是诗人当时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的。

      诗的后两句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的心境,用“落红”来比喻自己虽年事已高,告老还乡,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的.,仍要做些于国于民有益的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历来为人们传颂的经典名句,它一方面是诗人的抒怀言志,另一方面也是诗人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真实写照,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

      诗人以“白日斜”来烘托离愁,以“吟鞭东指即天涯”抒写退出官场事故纷争后的洒脱豪放,以“落红”暗示自己“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进亦忧,退亦忧”的忧国忧民情怀,可见诗人辞官心情是极其复杂的,也是极其痛苦的。全诗寄情于物,形象贴切,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阅读全文]...

2022-07-26 20:17:47
  •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翻译(题西林壁的诗意和翻译)

  • 诗意
  •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由黄州被贬到汝州担任团练副使时,在途中经过江西九江,游览庐山时所作。当时身处瑰丽壮美的庐山之中,山水环绕,绿树成荫,作者不由得兴致盎然,遂写下这篇佳作。

    诗人通过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壮美面貌,借景说理,指出观察事物、看待问题应该客观全面,不可局限于一隅,如若仅仅主观片面的看待问题,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通过实实在在的描写诗人游览庐山时,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位置所看到丘壑纵横、峰峦叠嶂的庐山的不同景象,生动形象的刻画出庐山千姿百态,壮美秀丽的风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为何看不出庐山的真面目呢?只是因为身处庐山之中,被庐山的峰峦所障目,看不到庐山的全部面貌。这两句诗内涵丰富,告诫我们一个为人处世的道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译文】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古今诗人都有对庐山壮美奇景的赞叹: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朱元璋《庐山诗》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初游庐山 *

    庐山面目真难识,叠嶂重峦竟胜奇。

    乍雨乍晴云出没,时高时下路*陂。

    盘桓最好宜花径,伫立俄延读御碑。

    如许周颠遗迹在,访仙何处至今疑。

    [阅读全文]...

2022-06-30 03:15:45
题大庾岭北驿的古诗和意思 - 句子
题大庾岭北驿的古诗和意思 - 语录
题大庾岭北驿的古诗和意思 - 说说
题大庾岭北驿的古诗和意思 - 名言
题大庾岭北驿的古诗和意思 - 诗词
题大庾岭北驿的古诗和意思 - 祝福
题大庾岭北驿的古诗和意思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