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出征回乡的古诗

关于形容出征回乡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形容出征回乡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形容出征回乡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形容出征回乡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1) 语录(3) 说说(16) 名言(618) 诗词(721) 祝福(1) 心语(131)

  • 回乡偶书古诗带拼音(回乡偶书古诗朗读)

  • 贺知章:半生出走为游子,一径归来不少年

    ——慢读《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画像

    这个人,他性格两极分化得厉害。

    说他狂,他就狂,人人说他狂,他干脆自称“四明狂客”。当然,这是老年以后的事了。最初,他也只是个萧山乡下的懵懂小子,没有狂的资本。

    证圣元年(695),贺知章中了状元——有史可考的浙江省第一位状元。

    然而,朝中无人,状元也不好做官。很多年,他一直在七八品之间来回磨叽,就是升不上去。

    63岁上,他才慢慢进阶,进入升迁程序。66岁,成了礼部副职,兼太子的老师。

    他一生没大起过,可从没落过——小落都没有,一直在起、起、起……仕途得意,才华纵横,由不得贺知章不狂起来了。

    不是妒人踩人的狂——鼠辈才那样。他爱才护才,给人的全是好处,积德甚多。私下时才狂放不羁,比如,金龟换酒和李白痛饮;写草书一口气写二十纸停不下笔;酒能从早喝到晚……这个“狂”是冲着自己使劲。厚道人总得有个出口。

    贺知章与他的朋友们

    诗人们都是一代哺育一代。先秦尤其如此。这个优良传统到唐代继续传承,文人相亲还没有衍生成文人相轻。

    他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见到了李白。当时贺知章83岁,李白41岁——李白应该都不知叫他哥还是爷爷更合适。后来,想他想得哭,写了好多诗纪念他,老了还带着儿女去上坟,到死都没忘他的知遇之恩。

    才高,情商也高;人好,脾气也好,所以书法圈、诗歌圈、酒友圈都欢迎他。

    历经六个皇帝,他没见过战争,不参与党争,从没外放,也从没被贬,在世界第一大都市一呆就没挪窝,幸福地将开元盛世包裹进自己的生命,活到即便今天也算高寿的86岁。

    约天宝二年(743),他得了场大病,不醒人事,后来死里逃生,当即上表奏明玄宗,请求回乡做道士。

    玄宗写诗赠送,太子持学生之礼,率文武百官一送老远。这份恩遇,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中可谓空前绝后。

    他却逃回家乡杭州,归隐之心越发强烈——虽然归得委实有些迟了。

    那一年,岑参考进士,来到长安,壮志干云;

    那一年,杜甫穷困在途,琢磨着两年后到长安来,解决温饱问题;

    那一年,李白潇洒地和玄宗说“bye-bye”,离开长安,去云游天下;

    …… ……

    贺知章呢?他只想回家——可能隐隐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所以才那么急迫地,想落叶归根。

    然后,就有了这首诗。

    贺知章与李白是忘年交,更是知音

    人们爱找诗眼。是的,诗眼灼灼,格外突出,好。可那些没诗眼、通篇都是普通字的,一旦好起来,却是好诗中的好诗呢。

    这首诗像说话,*实上口,读下来就懂了,都没必要拆分讲解。有点像麒派老生,带些沙哑,可中气十足,没高调子,唱腔和念白差不多。

    吴越之地,软语温存。“怀来”辙,念来若“一期”韵,全诗晒太阳一样,舒服温暖:

    回家了,好亲啊!离开熙熙攘攘的京城,也离开黄金铺地般的仕途——我们的朝代可是人类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啊,此刻所在的时期,又正是我朝的黄金时代。老头子我顶着满脑袋岁月的灰,回到出生地。

    少小离家,父母尚健;此刻转来,不见双亲,心头自是有些悲伤。然而不长不短的几十年,从生到死,谁不是暴风骤雨一辈子?而处处离别。家乡灵隐寺内有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随佛转念,自谓非“不及”,也“不过”,半称心已是大满足,便深藏悲伤,醉醺醺,一辈子就差不多了。

    人离开家乡,就飘飘荡荡了

    ——其实,36岁外出考学,不算“少小”,但85岁回头看,觉得真年轻啊。隔了数十载的烟尘,遐想在心头漫卷千遍。

    什么都变了,什么也没变。乡音还是那么浓,几十年混迹京城,也没能磨去半点,鬓边白发掉得稀落不成样子了,当年它们浓密如燃烧的山峦。

    归乡,就是心的回家,回到童年的纯洁,乱七八糟的时光在这个清净之所被整合,委屈被修补,污浊被净化,一个新我被重构。一条河流重返源头,看到自己原本的清澈。

    接下来,他记下一群孩子:

    孩童如新花之开,雏鸟之啼,总叫人轻松。他们可能*时见不到多少外边来的人吧?也许因为我太老,老得稀奇?看他们慢慢地、欲躲还围地过来了,小声低语,似乎在讨论什么。

    我也有些好奇呢。哈哈。于是就问:“你们在说什么呀?是在笑话我太老吗?”

    “没有,”一个孩子急急解释,似乎怕伤了我这颗老心,“我们只是说怎么没见过您罢了。”

    岁月更新,人事成昨,物也好,情也罢,都不会留在原地。所以,家乡对自己而言,既熟悉又陌生,那么,自己对家乡而言呢?……

    哦,也许已经全然陌生了吧?你看,孩子笑了,抬头望向我:“可是……您是从哪里来的客人呀?”

    没关系,人总与家乡有割不断的联系,即便离开得太久,恍如隔世。比如那孩子,也许是我某个同年玩伴的重孙呢,虽感陌生,但语气亲昵,大欲攀谈,这笑容可真叫个温暖纯真啊。

    ——他貌似轻松,还略带调侃,然而谁又知道,慈爱之下,老诗翁心里没有叹息自己今生离去不曾踏归门,一旦归来竟白头?耽于浊世浮沉,不曾膝下尽孝,不曾守灵台,不曾如田舍之家享天伦,其中微凉,人间可懂?

    这一天,距离他的仙逝还有一年多的时间。

    诗人不知道。他的家乡也不知道。

    [阅读全文]...

2022-04-16 04:37:28
  • 回乡偶书古诗

  •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解:

      1、鬓毛摧: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译文: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阅读全文]...

2021-12-08 05:32:06
  • 回乡偶书儿童古诗

  • 儿童
  •   《回乡偶书》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1、鬓毛摧: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回乡偶书》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阅读全文]...

2022-01-07 19:53:27
  • 《回乡偶书》古诗译文及赏析

  • 文学
  • 《回乡偶书》古诗译文及赏析

      《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回乡偶书》古诗译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回乡偶书》

      作者: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

      其一

      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

      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

      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

      其二

      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

      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

      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赏析:

      其一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其二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像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的全部内容,看完之后希望在对大家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有帮助的同时,还可以调动我们自学、探讨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以及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祝大家学*进步!

    [阅读全文]...

2021-12-01 20:37:05
  • 回乡偶书二首古诗的意思(回乡偶书其二解释诗意)

  • 解释,诗意
  • 天刚蒙蒙亮,窗外的蝉声就此起彼伏地响个不住,那“嗡嗡——哇”的叫声是那么高亢嘹亮,仿佛是在告诉人们:它们才是这个夏天的主角。

    每每听到这叫声,就会不由自由地想起大山深处的老家。

    夏日午睡醒来,小院里静悄悄的,那些躲在柳荫里的蝉儿高一声低一声地叫着,妈妈坐在阴凉处,手里忙着总也做不完的针线活。

    那情那景就像一幅画一样定格在时光里,成了我永远也触摸不到的乡愁,老家还在,蝉鸣亦在,只是树下再也不见了做针线的妈妈。

    只道当时是寻常。好像世间事莫不如此,身处其中的我们不知道彼时的珍贵,及至时过境迁才悟得其中的种种美好,只是再也回不去了。

    初读不识诗中意,读懂亦是诗中人。关于乡愁,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就给予了我们此种体验,现在和我一起来欣赏。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其一》

    简译:离家时青春正好,归来时风烛残年,一开口,还是家乡的口音,看容颜,亦是老态龙钟鬓稀疏。

    孩子们见了衰颓老迈的诗人,还以为是远道而来的客人,笑着问道,客人您是从哪里来的?

    赏析:少小离家对老大回乡,乡音未改对两鬓稀疏,天真儿童对白发衰翁,这三组鲜明的对比,说不尽时光荏苒、岁月无情。

    全诗朴实自然,如同绘画的白描一般,既有回乡的欢愉之情,也有对人世沧桑的感慨之叹,真是令人回味无穷。

    公元744年,86岁的贺知章辞官归乡,此时,距离他37岁中状元离开家乡,已经过去了将*50年的时间。

    数十年宦海奔波,白发盈颠的垂暮之年,还能有幸叶落归根,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这情形,怎一个悲喜交集可形容。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 ,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镌刻在骨子里的乡音,但是,自己明明应该是这里的主人,却被孩子当成了远道而来的客人,又怎不让诗人感慨万千呢。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故乡就是一种情结,久久地盘亘在游子的心头,离开越久,思念越深。

    年轻的时候,只想着离家越远越好,老了的时候最想念的还是家乡的点点滴滴,只是,有时候,当我们真正理解这种情结的时候,已经是诗中人了。

    离别家乡岁月多,*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其二》

    简译:离开家乡的时间太长了,回到家乡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都已变化太多了。

    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门前的镜湖水,春风微拂,湖面泛着一圈一圈的涟漪,碧波依旧是旧时的模样。

    赏析:数十载背井离乡,归来时已是物是人非,至爱亲朋,故交旧友,多半已经不在人世了。

    说起往事,除了诧异,除了叹息,除了感慨,除了怀念,好像在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唯有一句“*来人事半消磨”以概矣。

    独立镜湖之畔,放眼望去,水天一色,碧波潋滟,美不胜收,虽是阔别数十载,湖光山色却还一如当年。

    人事消磨,山河依旧。白发苍苍的老者,拄杖独立镜湖之畔,多少历史的沧桑,已然穿透了纸背,直抵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如果说,《回乡偶书》的第一首还有一丝亲人久别重逢的欣喜之情在内,那么,这一首则充满了无限的感伤之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沧桑之感油然而生,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如何的渺小,天地一瞬,不过倏忽之间而已。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少时读宋之问的《渡汉江》,不能理解诗人的忐忑和紧张,回家不就是该是归心似箭吗?

    一位隐居终南山的自由作家,在他新书的扉页写下这样一句话:“山中的槐花可以开好多年,而我只能看几十年。”

    人事日非,山河依旧。长大后,读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忽然明白了故乡两个字对于游子的真正寓意。

    贺知章的这两首《回乡偶书》之所以传诵久远,就是因为它是作者的有感而发、真情流露,整首诗浑然天成,朴实无华,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

    只有能够打动人心,才会走进人心,才会令人感同身受,从而有所启发,《回乡偶书》就是如此。

    初读不知诗中意,读懂已是诗中人。原来,乡愁,从我们离开家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只是,真正懂得总是要在历尽千帆之后……

    [阅读全文]...

2022-06-25 13:02:15
  • 儿童古诗回乡偶书

  • 儿童
  •   《回乡偶书》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解:

      1、鬓毛摧: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

      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 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共19首。

      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司马承祯称为仙宗十友。

      书法

      贺知章的作品被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他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贺知章书法善草隶,窦臮《述书赋》称:“湖山降祉,狂客风流,落笔精绝,芳词寡俦,如春林之绚采,实一望而写忧。”窦蒙注云:“(贺知章)每兴酣命笔,好书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诗笔惟命……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

      窦氏兄弟评唐名家书多讥贬,惟推崇贺知章“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可知贺知章当时书法之声誉。李白有《送贺宾客归越寺》云:“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为世传诵。

      传世书法作品中,墨迹有草书《孝经》、石刻《龙瑞宫记》等。《孝经》全卷纵笔如飞,一气呵成,龙蛇飞舞,神采奕奕。略取隶意,融入章草,以求高古。既有唐人的严谨作风,又有晋人流润飞扬的风姿,对晚唐和宋人书风影响巨大。

      

      现存诗19首,多为祭祀乐章和应制诗。

      包括《咏柳一作柳枝词》、《采莲曲》、《答朝士》、《回乡偶书二首》、《晓发》、《送人之军》、《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顺和》、《望人家桃李花》、《泰和圣制送张说巡边》、《雍和》、《泰和》、《福和》、《太和》、《表和》、《大和》、《奉和御制春台望》等。

    [阅读全文]...

2022-02-02 12:37:08
  • 描写出征的诗句

  • 描写出征的诗句

      (第一首)

      铁马萧萧报疾驰,冲霄将士具威仪。

      阅兵犹似出征日,一望长街尽骥骐。

      (第二首)

      御敌边关争战急,黄沙散漫路难行。

      虽知此去无归日,拔剑来生亦远征。

      (第三首)

      一纸命令往北征,十万熊罴似潮涌。

      兴师已定云霄志,雪恨那堪儿女声。

      寄语虽嫌情意短,跨鞍顿觉马蹄轻。

      叮咛及时读新报,频频捷语亦消魂。

      (第四首)

      国家有难勇出征,四将亲临夏点兵。

      百舰千机齐列阵。蓝天碧海共存荣。

      (第五首)

      东出南下太*洋,编队协同训练忙。

      航母“飞鲨”初试剑,海天一体铸铜墙。

      (第六首)

      不畏关山千里路,冰心一片付征鞍。

      唯求明月春秋照,莫忘他乡有木兰。

      (第七首)

      四年广警磨剑中,明朝出征展神功;

      一骑绝尘仰天啸,横扫佛山山几重。

      (第八首)

      羊年喜瑞春来早,访惠聚动起热潮。

      别舍和*渠边家,勤筑渭干河畔巢。

      借得前经见贤齐,融村爱民系心牢。

      三年接力进竿头,村民满意乐陶陶。

      (第九首)

      五洲从未见*和,事不随心便动戈。

      此处狼烟还未少,那方鸣镝已增多。

      万家黎庶空悲切,几顶峨冠叹奈何。

      壮士应知亡国恨,龙泉作枕待阎罗。

      (第十首)

      女排不怕远征难, 日韩泰国只等闲,

      各项技术皆称浪, 尤其垫球飞不完,

      地板常拍人嗟叹, 球迷看得心中寒,

      可笑排协不知羞, 赔光仍能笑开颜.

      (第十一首)

      涛声依旧梦犹酣,骤起尘嚣惊夜阑。

      铁幕欲遮八万里,长车必破九重天。

      旌旗猎*光现,银汉萧萧血脉连。

      了却*生肝胆事,凉风处处著诗篇。

      (第十二首)

      得意在当年,登坛秉*。

      汉推周勃重,晋让赵宣贤。

      儒德尼丘降,兵钤太白传。

      援毫飞凤藻,发匣吼龙泉。

    [阅读全文]...

2022-03-13 15:34:04
  • 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

  • 文学
  • 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3.衰:疏落。

      4.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6.乡音——家乡的口音。

      [译文]

      年少时离开家乡老了才回来,

      家乡的口音没改而两鬓的头发已花白。

      孩子们看见了个个都不认识,

      笑着问我这个远方的客人是从哪里来?

      [简析]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贺知章是武后时进士,历任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唐玄宗时辞去官职,当时已是85岁的高龄,诗人离开家乡几十年,突然回到家乡不被相认的境遇被刻画得非常深刻。这首诗写了作者年少离开家乡,到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才回到家乡所遇到的家乡的变化,一个“客”字刻画了作者的失落和茫然,此情此景,看似可笑可悲,实际上是抒写了岁月流逝,人世沧桑的深沉感情,十分真切地传达了久客返乡的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回乡偶书的故事]

      一天,贺知章告别了自己效劳50余年的宫廷,回到自己久别的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

      当他刚走进村子时,就被一群孩子们围个水泄不通。孩子们认为这位陌生的老人走错的路,或是找亲戚家,便热情打招呼;“老爷爷,您是哪的人?要去哪里?”贺知章看看可爱的孩子说:“我就是50年前离开家乡的贺知章啊!”孩子们听了都很惊讶:“贺老爷,贺大人!”贺知章笑了笑,手指着村口的那棵老柳树说:“你们看这棵大树,就是我离开家乡前栽植的。如今它已经几十米高了,也粗壮了很多。哎,岁月不饶人哪!”说完,在孩子们的簇拥下,贺知章走进了村庄。当走到村里的一口井旁时,他又停下了脚步,看看井水依然清澈旺盛,井旁的那棵老榆树已经是沧桑枯老,心里难以*静。

      村里的人们听说贺知章回来了,都出来迎接。贺知章看看一个个似曾相识、又很陌生的面孔不禁心生感慨,当即用熟练的乡音吟诵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在场的人听了都感触颇深,并将此诗代代相传。

    [阅读全文]...

2022-07-10 12:54:36
  • 形容古代出征送行句子

  • 古代,古风,唯美
  • 蒿 里 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是汉乐府旧题.为古代的挽歌.汉乐府古辞尚存.见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相和歌辞·相和曲>.曹操的<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 袁绍等关东诸将起兵讨董卓.结果虽然造成自相戕杀的军阀混战局面.但其始未免不心存忠义.是[心在王室的正义之举.故首四句仍予以肯定.[军合以下六句一转.写关东诸将各怀异心.不免导致争权夺利的混战.[踟躇句以[雁行喻诸军貌合神离.尤其生动.[势利四句.扣紧[势利二字.写尽诸将的自私心理.[铠甲以下四句写战争给军民带来深重的苦难.概括而形象.[生民二句直抒胸怀.怜世悯人热肠自见.使本诗更具思想深度. 全诗气度雄阔.笔力雄健.诗以叙事起.以抒发战争带给人民深重灾难之情终.是诗亦是史.[诗史之誉.足以当之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 其一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少年行王昌龄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奉和严公军城早秋 杜甫秋风袅袅动高旌 玉帐分弓射虏营 已收滴博云间戍 欲夺蓬婆雪外城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古代的 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龚自珍《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现代的 *《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阅读全文]...

2022-07-21 04:55:33
2022-04-19 21:35:02
形容出征回乡的古诗 - 句子
形容出征回乡的古诗 - 语录
形容出征回乡的古诗 - 说说
形容出征回乡的古诗 - 名言
形容出征回乡的古诗 - 诗词
形容出征回乡的古诗 - 祝福
形容出征回乡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