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次商山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旅次商山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旅次商山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旅次商山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这首诗通过移居来抒写羁旅之思,显得宛转曲折,自然真切,富于情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吧,我们这里有详细的解释哦。
旅次朔方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诗鉴赏
这是一首写羁旅愁情的七绝。前二句写久客并州的感触。
作者客居并州已十年,十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所积累起来的乡愁,对一个异乡客居的人来说,是煎熬得够难受的,“归心日夜忆咸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日夜思乡的愁苦心情。
可是,命运好象与诗人作对似的,他非但不能回咸阳,反而又踏上更遥远的征程。后二句接着写北渡桑乾河后的心情。
桑乾河离并州二百余里,由此北行,便是荒寒的朔漠地带,这对诗人来说,无异于是远去天涯,这思乡之情,变得更为深重了。既是如此,作者为什么不返回故乡,反而要远赴朔方呢?这原因没有点明,但从诗中的“无端”二字,却颇可玩索。“无端”就是无缘无故,没来由之意,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的意思。果真如此吗?只不过是极其含蓄地表露出一种求取功名富贵未遂、进退两难、身不由己的感慨罢了。当时一般读书人,为了仕宦,不得不离开父母妻子,流寓异乡,甚至到边远地区去游宦。诗人也是如此。十年以前,他远游并州,只望求得个一官半职,而十年过去了,却依然故我,这对他来讲,心情是很抑郁难堪的。所以虽然日夜思归,却是有家难归啊!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忍受痛苦,另觅出路了。所以他远赴朔方,也还是为了功名富贵,这真是事与愿违了。但既以心为形役,就只得忍受内心日夜被煎熬的思家的痛苦了。诗中“更渡”二字,正包含有事与愿违之意。
由于离家日远,思乡之情也就更为深切,所以当渡桑乾河北去的时候,诗人不禁回首南望,以至于“却把并州作故乡”了。产生这种心情,看来似乎有点微妙,其实也是非常自然的。过去作者客居并州十年,只忆念故乡咸阳,觉得并州可厌不如归去,因为并州究是他乡,与咸阳相比,感情自然不及咸阳深。
但现在离开并州,远赴朔方,不仅不能回到咸阳,而且连并州也不能回了。并州在唐代曾称北都,繁荣一时,后设太原府,是着名的城市,与荒寒的朔方相比,*故乡得多,也好得多了。况且作者在并州一住十年,在这长期客居之中,自然也有了感情。事实上,它在诗人心中,已经成了第二故乡,所以回首南望并州,自然也就感到亲切而怀念起来,正象在并州时忆念咸阳的心情一样了。这种微妙心情,凡是长期羁旅异乡的人,想来都有同感。
这首诗通过移居来抒写羁旅之思,显得宛转曲折,自然真切,富于情味。施补华《岘佣诗话》认为,此诗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都是“曲折清新,风格相似。”《挑灯诗话》说:“非东西南北之人,不能道此。”详说甚是。
整理:zhl201703
《旅次朔方》全诗翻译及赏析
刘皂《旅次朔方》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
无端:原意为没有起点或没有终点,引申指无因由,无缘无故。《楚辞·九辩》:“蹇充倔而无端兮,泊莽莽而无垠。”王逸注:“媒理断绝,无因缘也。”更渡:即再渡。
却望:回头远看。唐杜甫《暂如临邑至山昔山湖亭奉怀李员外率尔成兴》诗:“暂游阻词伯,却望怀青关。”
参考译文
我旅居并州已经十年风霜,归心似箭日夜思念着咸阳。
不知为何再次渡过桑干水,回头望去反觉并州是故乡!
译文二:
离开家乡后客宿在并州这个地方已经有十年,我回归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着故乡咸阳。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渡过桑乾河,现在并州已经成了我的第二家乡。
赏析
《渡桑干》是唐代诗人刘皂(一说贾岛)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写诗人离开家乡后长期客居并州,又北渡桑干河时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命运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未用任何渲染之笔着意描写,而是以倾诉的方式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刘皂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旅居并州十年,但一事无成,于是便返回家乡。但是当他渡过桑干河,回头望着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怀念并州的情绪又涌上心头。在惆怅之际,他写下了这首诗篇。
诗的前半写久客并州的思乡之情。十年是一个很久的时间,十年积累起的乡愁,对于旅人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回去。无名氏《杂诗》云:“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虽地理上有西北与东南之异,但情绪相同,可以互证。后半写久客回乡的中途所感。诗人由山西北部(并州、朔方)返回咸阳,取道桑干流域。这“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十年以前,初渡桑干,远赴并州,为的是什么,诗中没有说。而十年以后,更渡桑干,回到家乡,又是为什么,诗中说了,说是没来由,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这其实不过是极其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只好千里迢迢,跑到并州作客,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终于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罢了。但是,出乎诗人意外的是,过去只感到十年的怀乡之情,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万万没有想到,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在这久客之中,又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事实上,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所以当再渡桑干,而回头望着东边愈去愈远的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思乡情绪,即怀念并州的情绪,竟然出人意外地、强烈地涌上心头,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前一矛盾本来似乎是惟一的`,而“无端更渡”以后,后一矛盾就突了出来。这时,作者才感到,“忆咸阳”不仅不是唯一的矛盾,而且“忆咸阳”和“望并州”在作者心里,究竟哪一边更有分量,也难于断言了。以空间上的并州与咸阳,和时间上的过去与将来交织在一处,而又以现在桑干河畔中途所感穿插其中,互相映衬,宛转关情。这就生动地表现出每一个有久客还乡的生活经验的人都有过的那种非常微妙同时又非常真实的心情。
刘皂《旅次朔方》全诗翻译赏析
旅次朔方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译文
在并州客宿已经过了十年,我回归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咸阳。
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度过桑乾,现在并州已经成了我的第二家乡。
赏析:
在许多诗集中,这首诗都归在贾岛名下,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贾岛是范阳(今北京市大兴县)人,不是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人,而在贾岛自己的作品以及有关这位诗人生*的文献中,从无他在并州作客十年的记载。又此诗风格沉郁,与贾诗之以清奇僻苦见长者很不相类。《元和御览诗集》认为它出于贞元间诗人刘皂之手。虽然今天对刘皂的生*也不详知,但元和与贞元时代相接,《元和御览诗集》的记载应当是可信的。因此,我们定其为刘作。
此诗题目,或作《渡桑乾》,或作《旅次朔方》。前者无须说明,后者却要解释一下。朔方始见《尚书·尧典》,即北方。但同时又是一个地名,始见《诗经·小雅·出车》。西汉置朔方刺史部(当今内蒙古自治区及陕西省的一部分,所辖有朔方郡),与并州刺史部(当今山西省)相邻。桑乾河并不流经朔方刺史部或朔方郡,所以和朔方之地无关。并州在唐时是河东道,桑乾河由东北而西南,流经河东道北部,横贯蔚州北部,云、朔等州南部。这些州,当今雁北地区。由此可见,诗题朔方,乃系泛称,用法和曹植《送应氏》“我友之朔方,亲昵并集送”一样。而刘皂客舍十年之并州,具体地说,乃是并州北部桑乾河以北之地。
诗的前半写久客并州的`思乡之情。十年是一个很久的时间,十年积累起的乡愁,对于旅人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回去。无名氏《杂诗》云:“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虽地理上有西北与东南之异,但情绪相同,可以互证。后半写久客回乡的中途所感。诗人由山西北部(并州、朔方)返回咸阳,取道桑乾流域。无端,即没来由。更渡,即再渡。这“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要细细体会。十年以前,初渡桑乾,远赴并州,是为的什么呢?诗中没有说。而十年以后,更渡桑乾,回到家乡,又是为的什么呢?诗中说了,说是没来由,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果真如此吗?不过是极其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只好千里迢迢,跑到并州作客,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终于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罢了。但是,出乎诗人意外的是,过去只感到十年的怀乡之情,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万万没有想到,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在这久客之中,又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事实上,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所以当再渡桑乾,而回头望着东边愈去愈远的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思乡情绪,即怀念并州的情绪,竟然出人意外地、强烈地涌上心头,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前一矛盾本来似乎是惟一的,而“无端更渡”以后,后一矛盾就突了出来。这时,作者和读者才同样感到,“忆咸阳”不仅不是唯一的矛盾,而且“忆咸阳”和“望并州”在作者心里,究竟哪一边更有分量,也难于断言了。以空间上的并州与咸阳,和时间上的过去与将来交织在一处,而又以现在桑乾河畔中途所感穿插其中,互相映衬,宛转关情。每一个有久客还乡的生活经验的人,读到这首诗,请想一想吧,难道自己不曾有过这种非常微妙同时又非常真实的心情吗?
曹松唐诗《南海旅次》阅读答案附赏析
曹松《南海旅次》此诗抒写羁旅之情。首联“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从广州的著名古迹越王台落笔,但却一反前人的那种“远望当归”的传统笔法,独出心裁地写成“忆归休上”,以免归思泛滥,不易裁断。如此翻新的写法,脱出窠臼,把归思表现得十分婉曲深沉。
原文
南海旅次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 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 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 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 年年争发被春催。
注释
⑴南海:今广东省广州市。
⑵越王台:汉代南越王尉佗所建,遗址在今广州越秀山。
⑶裁:剪,断。
⑷当:一作“逢”。无雁处:大雁在秋天由北方飞向南方过冬,据说飞至湖南衡山则不再南飞了。南海在衡山以南,故曰“无雁处”。
⑸霜尽:此处指天亮了。广州天气暖和,天一亮霜便不见了。
⑹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围墙。荡:一作“带”。
1、这首诗以什么为结构线索?是怎样表达作者感情的?(5分)
2、最后一联哪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5分)
3、从前两联看,诗人的归思为什么“不易裁”? (3分)
4、颈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5、请赏析尾联的妙处。(3分)
答案:
1、作者以翻腾起伏的思绪(归思)作为全诗的线索。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万缕归思(乡思)。
2、“催”字用得好。“催”为催促,这里是春风催促花儿开放的意思。诗人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予抑制状态的归心,进面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那就像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竟相怒放,不由自主。比喻出人意表,生动贴切.表现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制。(意思对,分析合理即可)
3、登高望乡,归思难收;客居南海,远寓故乡;家书断绝,音信不通。(3分,每点1分)
4、清晨城头上号角吹响,寒霜消散;城外渐渐消退的潮水中茁漾着月影。营造凄清的氛围,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4分,每问2分)
5、尾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内心的归思比作待放的百花,年复一年,被春风唤醒、引发,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难以抑制的乡思.(3分)
赏析:
《南海旅次》是唐代诗人曹松的作品。此诗作于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之前。曹松是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人,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这首诗就是他连年滞留南海(郡治在今广东省广州市)时的思归之作
此诗抒写客居南海(治今广东广州)的羁旅之情,诗以作者翻腾起伏的思绪作为结构线索,在广州的独特地理背景的衬托下,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万缕归思。全诗情景交融,境界苍凉,格调沉郁,笔触迂曲婉转,写得凄恻感人,在抒写长年漂泊的羁旅愁绪之时,也隐约地流露出屡试不第、壮志难酬的失意情怀。
此诗抒写羁旅之情。首联“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从广州的著名古迹越王台落笔,但却一反前人的那种“远望当归”的传统笔法,独出心裁地写成“忆归休上”,以免归思泛滥,不易裁断。如此翻新的写法,脱出窠臼,把归思表现得十分婉曲深沉。
颔联“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南海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他收不到家书的沮丧心情。言外便有嗟怨客居过于边远之意。李煜的“雁来音信无凭”(《清*乐·别来春半》),是写见雁而不见信的失望;而曹松连雁也见不到,就更谈不上期待家书了,因此对句用“谁道有书来”的反问,来表现他的无限懊恼。
颈联“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展示了日复一日唤起作者归思的凄清景色。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这一联的描写使读者想起唐诗中的有关诗句:“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武元衡《单于晓角》);“回潮动客思”(李益《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在唐人心目中,明月、晓角、残潮,都是牵动归思的景色。如果说,李白的《静夜思》写了一时间勾起的乡愁,那么,曹松这一联的景色,则融进了作者连年羁留南海所产生的了无终期的归思。
归思这样地折磨着作者,*常时日,还可以勉强克制,可是,当新春到来时,就按捺不住了。因为新春提醒他在异乡又滞留了一个年头,使他归思泉涌,百感交集。“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春的典型心境,把他对归思的抒写推向高潮。句中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进而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那就像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想象一下号称花城的广州,那沐浴在春风里的鲜花的海洋,读者不禁为作者如此生动、独到的比喻赞叹不已。这出人意表的比喻,生动贴切,表现出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写到这里,作者的南海归思在几经婉转之后,终于得到了尽情的倾吐。
这首诗在艺术上进行了富有个性的探索,它没有采用奇特的幻想形式,也没有采用借景抒情为主的笔法,而是集中笔墨来倾吐自己的心声,迂曲婉转地揭示出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细微的思想感情,呈现出情深意曲的艺术特色。
南海旅次原文: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南海旅次注释:
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原:推本求源,推究。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一少牢:用猪、羊各一头作祭品。牢,祭祀用的牲畜。组:丝带,这里指绳索。抑:或者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乃:你,你的。顾:看。函:用木匣装。忽微:极细小的东西。纳:放回。仇雠:仇敌。《书》曰:语出《尚书·大禹谟》。及:等到。所溺:沉溺迷爱的人或事物。
南海旅次译文: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只有乐工(是所溺的成分)吗?于是作《伶官传》。
南海旅次赏析:
曹松是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人,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这首诗就是他连年滞留南海(郡治在今广东广州市)时的思归之作。 作者以翻腾起伏的思绪作为全诗的结构线索,在广州的独特 背景的衬托下,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万缕归思。 首联“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从广州的着名古迹越王台落笔,但却一反前人的那种“远望当归”的传统笔法,独出心裁地写成“忆归休上”,以免归思泛滥,不易裁断。如此翻新的写法,脱出窠臼,把归思表现得十分婉曲深沉。金圣叹称赞这两句“忽然快翻‘远望当归’旧语,成此崭新妙起”(《圣叹批 》甲集),是说得不错的。 颔联“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南海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他收不到家书的沮丧心情。言外便有嗟怨客居过于边远之意。李煜的“雁来音信无凭”(《清*乐》),是写见雁而不见信的失望;而曹松连雁也见不到,就更谈不上期待家书了,因此对句用“谁道有书来”的反问,来表现他的无限懊恼。 颈联“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展示了日复一日唤起作者归思的凄清景色。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这一联的描写使我们想起 中的有关诗句:“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武元衡《单于晓角》);“回潮动客思”(李益《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看来,在唐人心目中,明月、晓角、残潮,都是牵动归思的景色。如果说,李白的《静夜思》写了一时间勾起的乡愁,那么,曹松这一联的景色,则融进了作者连年羁留南海所产生的了无终期的归思。 归思这样地折磨着作者,*常时日,还可以勉强克制,可是,当新春到来时,就按捺不住了。因为新春提醒他在异乡又滞留了一个年头,使他归思泉涌,百感交集。“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春的典型心境,把他对归思的抒写推向*。句中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进而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那就象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想象一下号称花城的广州,那沐浴在春风里的鲜花的海洋,我们不禁为作者如此生动、独到的比喻赞叹不已。这出人意表的比喻,生动贴切,表现出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写到这里,作者的南海归思在几经婉转之后,终于得到了尽情的倾吐。 这首诗在艺术上进行了富有个性的探索,它没有采用奇特的幻想形式,也没有采用借景抒情为主的笔法,而是集中笔墨来倾吐自己的心声,迂曲婉转地揭示出复杂的心理 和细微的思想感情,呈现出情深意曲的艺术特色。
整理:zhl201611
《南海旅次》
年代: 唐 作者: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作品赏析
【注释】:
曹松是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人,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这首诗就是他连年滞留南海(郡治在今广东广州市)时的思归之作。
作者以翻腾起伏的思绪作为全诗的结构线索,在广州的独特地理背景的衬托下,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万缕归思。
首联“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从广州的着名古迹越王台落笔,但却一反前人的那种“远望当归”的传统笔法,独出心裁地写成“忆归休上”,以免归思泛滥,不易裁断。如此翻新的写法,脱出窠臼,把归思表现得十分婉曲深沉。金圣叹称赞这两句“忽然快翻‘远望当归’旧语,成此崭新妙起”(《圣叹批唐诗》甲集),是说得不错的。
颔联“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南海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他收不到家书的沮丧心情。言外便有嗟怨客居过于边远之意。李煜的“雁来音信无凭”(《清*乐》),是写见雁而不见信的失望;而曹松连雁也见不到,就更谈不上期待家书了,因此对句用“谁道有书来”的反问,来表现他的无限懊恼。
颈联“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展示了日复一日唤起作者归思的凄清景色。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这一联的描写使我们想起唐诗中的有关诗句:“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武元衡《单于晓角》);“回潮动客思”(李益《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看来,在唐人心目中,明月、晓角、残潮,都是牵动归思的景色。如果说,李白的《静夜思》写了一时间勾起的乡愁,那么,曹松这一联的景色,则融进了作者连年羁留南海所产生的了无终期的归思。
归思这样地折磨着作者,*常时日,还可以勉强克制,可是,当新春到来时,就按捺不住了。因为新春提醒他在异乡又滞留了一个年头,使他归思泉涌,百感交集。“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春的典型心境,把他对归思的抒写推向*。句中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进而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那就象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想象一下号称花城的广州,那沐浴在春风里的鲜花的海洋,我们不禁为作者如此生动、独到的比喻赞叹不已。这出人意表的比喻,生动贴切,表现出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写到这里,作者的南海归思在几经婉转之后,终于得到了尽情的倾吐。
这首诗在艺术上进行了富有个性的探索,它没有采用奇特的幻想形式,也没有采用借景抒情为主的笔法,而是集中笔墨来倾吐自己的心声,迂曲婉转地揭示出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细微的思想感情,呈现出情深意曲的艺术特色。
整理:zhl201609
次北固山下古诗原文译文注释解析与赏析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次北固山下古诗原文译文注释解析与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 一作:青山下)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英文In Castle Peak Road outside,...
名句解析
潮**阔 风正一帆悬 “潮**阔”,“阔”,是表现“潮*”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
鉴赏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现在的江苏镇江北。王湾,洛阳(先河南洛阳)人。《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作特色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
创作背景
该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
赏析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和谐而优美。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
作者介绍
王湾
王湾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带山的古诗(精选105首)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下面是带山的古诗大全,请参考!
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游钟山》
宋·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4、《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晓行望云山》
宋·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6、《题天柱峰》
唐·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
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7、《江上望皖公山》
唐·李白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清晏皖公山。口绝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8、《咏江郎山》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仞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9、《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古诗大全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商隐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代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大中末年,病逝于郑州。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作品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晚晴》
深居府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後,归飞体更轻。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乐游原》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
《乐游原》
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
青门弄烟柳,紫阁舞云松。
拂砚轻冰散,开尊绿酎浓。
无悰托诗遣,吟罢更无悰。
《华清宫》
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蛾眉不胜人。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译文翻译
路上行人,踏起的阵阵尘埃四处飞扬,行客相逢的时候,都交口称道:这座大楼像幻觉中出现的奇景。他们指点着最高处的檐牙,称赞它建筑的奇异雄伟,像波浪起涌,浮云飘动。今年这一带有万里长的地方,金兵没有来侵犯,人们过着太*的日子。但是,这还不够,还要废除长淮的界限,恢复原来宋朝的版图。我们要建立一支有千骑的地方军,用以保卫地方上的安宁。登上高楼,凭靠着栏干观望,东南临安的上空,有一股吉祥的气象,这可能是皇帝下决心要发兵打过长淮去,收复西北的神州。
有很长的时间了,怀念嵩洛的李德裕早已去世了;有人笑我,为什么在这个楚尾吴头的地方不走?看吧!像刀弓一样的田中小道上,往来的车马像流水似的.连绵不断。从现在起,我们要尽情地享受这赏心乐事的快乐,要尽快安排酒令诗筹等娱乐器具,以供应人们来这里饮酒赋诗的时候用,我们要把这里建设成华胥国,虽然这是个梦,但是,我们祝愿人们年年来这里象旧地重游一样。
注释解释
(1)征埃:行路人走起来的尘埃。
(2)幻出:虚构的意思。
(3)檐牙:古代建筑屋檐上翘的叫飞檐,沿着屋檐的边沿下垂的叫檐牙。
(4)长淮:指淮河之长。淮河源出河南桐柏山,东经河南、安徽,注入江苏的洪泽湖而入长江。全长约二千公里。金兵侵略时,宋室南逃,双方议定,以淮河为界。“罢长淮”,就是不承认以淮河为界。
(5)千骑:辛弃疾在滁州建立了一支地方武装。农忙时生产,闲时训练,战时打仗。
(6)凭栏:倚着栏干。
(7)佳气:吉祥的气象。
(8)神州:泛指中国。
(9)怀嵩:怀嵩楼。怀嵩楼即今北楼,唐李德裕贬滁州,作此楼,取怀嵩洛之意。(《舆地纪胜·滁州景物下》)
(10)楚尾吴头: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可称“楚尾吴头”。
(11)陌上:田野小道。
(12)华胥(xū):人名。传说是伏羲氏的母亲。﹝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列子·黄帝》)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时年三十三岁,在知滁州任上。辛弃疾到滁州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经过一番努力,不到半年的时间,各方面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与人民同享欢乐,建了这座奠枕楼。楼成后,他怀着喜悦的心情,与友人李清宇同游奠枕楼,兴之所至,写了这首词以和李清宇。
诗文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词由登楼而有感,登高远望,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作者胸怀天下,仍不能忘怀的是还在沦陷的中原大地,但作者同样对失地的收复充满希望。
上片描写奠枕楼的宏伟气势以及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五句以来往行人的口吻来描述高楼的气势,一是奠枕楼建设速度之快,如同一夜之间拔地而起;二是奠枕楼高耸入云,气势非凡。“征埃成阵”,“今年太*万里”是人民安乐的根本条件,点出了行客如云,市场繁茂,以前的饥荒凄凉的景象,已经绝迹。接下来写的是登上楼以后的感受。首先,作者感到欣喜,因为金兵没有来侵扰,老百姓今年获得了一个安定丰收的好年景。作者的思路沿着滁州这一个地区扩展到全国,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最后把矛头直接刺向南宋当朝:“东南佳所,西北神州。”弓刀陌上,车马如流是作者把思路从广阔的视野又收回到奠枕楼周围的实景中去。在楼上远眺,一是寄希望于南宋朝廷,二是面对中原感到痛心不已,东南虽然可以苟安一时,但是不可以忘记了北伐中原的大业。
下片头三句“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是由古人联想到自己。当年李德裕在滁州修建了怀嵩楼,最后终于回到故乡嵩山。但是作者自己处于这个南北分裂的时代,祖国不能统一,故土难回,肯定会让李德裕笑话自己。这里已经道出了词人心中的悲痛,但看着楼下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作者又有了信心。辛弃疾初到滁州,见到的人民是:“方苦于饥,商旅不行,市场翔贵,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风作,惴惴然不自安”。(见《铅刀编·滁州奠枕楼记》)而现在完全换了另一种景象,这是他初现身手的政绩,也是他的骄傲。“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作者无法抑制自己喜悦的心情,感到自己即将有所作为,一定能够让滁州百姓的生活像黄帝梦中华胥国那样宁静和*。
这首词豪放雄伟,起伏跌宕,层次分明,步步深入,是辛弃疾南渡后,在抗金前哨的一首重要的词作。
旅次商山的古诗
旅次朔方的古诗意思
描写商旅的古诗
再次踏上旅途的古诗
关于商山的古诗
《商山早行》的古诗
次北山居的古诗
商山赠隐者的古诗
古诗商山早行的作者
再次见到青山的古诗
李商隐的山谷古诗
古诗商山早行的主旨
《商山早行》的古诗朗读
关于商山早行的古诗题
有关商山的书法古诗
商山早行的古诗原文
商山早行的古诗小报
溪山行旅图的古诗
每一次旅行句子
商山早行的拼音版古诗
商山四皓赞的古诗朗读
《商山早行》的古诗拼音版
形容商山洛水的古诗
商山早行的千古诗句
我想听商山早行的古诗
山西旅游的古诗
爬泰山的旅游古诗
王湾的古诗次北固山下
初次见到天门山的古诗
《次北固山下》的古诗意
让时光惊艳的古诗
感慨人际关系的古诗词
禅与孤独的古诗
春天古诗的素描画
有关月的古诗10首
古诗有桃花山太阳的
四言五字的古诗字特别简单
写出带有谐音的古诗
高一要学的古诗词和文言文
社日的古诗鉴赏
跟竹和梅有关的古诗
六一儿童节古诗的诗歌
关于氓的古诗词默写
描写江边小城的古诗
描写全身酸痛的古诗词
庆三八的古诗
关于孺子牛的古诗简体字
有关于春暖花开的五言古诗
开头是波的古诗
带雨的花古诗朗读
我和古诗的故事200字
古诗词的生命意义
关于班级的同学古诗
关于暮夏与初秋的古诗
墙角数枝梅古诗的题目
朗诵古诗长歌行的背景音乐
带有云晴两字的古诗
最奇特的江水填古诗之最
有关班级的文言文古诗
找关于庐山的古诗
咏梧桐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