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句带龙下句带云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上句带龙下句带云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上句带龙下句带云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上句带龙下句带云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龙头节的古诗词
二月二,龙抬头,抬走烦恼与忧愁;二月二,龙抬头,抬来幸福与满足;二月二,龙抬头,抬走苦闷与波折;二月二,龙抬头,抬来吉祥与好运。祝你快乐!接下来小编整理了龙头节的古诗词,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二月二》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
[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二月二日》
[宋]晁说之
柳花多情不肯新,可怜失尽汉家春。
二年不识挑生菜,万国谁知有杀身。
群盗犹多南渡客,征鸿难问北归人。
始知前日一樽酒,上帝升*与尔亲。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皀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陇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二月二日*上赋》
[宋]贺铸
仲宣何遽向荆州,谢惠连须更少留。
二日旧传挑菜节,一樽聊解负薪忧。
向人草树有佳色,带郭江山皆胜游。
载酒赋诗从此始,它年耆老话风流。
《田家以二月二日晴雨占谷价枕上口占》
年代:宋
作者:洪咨夔
葛根已尽麦方青,延颈东来米价*。
怕听三更三点雨,要占二月二朝晴。
拓展:
龙抬头为什么称为龙抬头节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古时,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线以下。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线以上,接*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后来,这天也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龙抬头节”、“春龙节”了!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有什么
实际上,之所以说“二月二,龙抬头”,是与古代观测天象的天文学有关。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又根据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将其分为四宫,并依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四种动物。
其中东宫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很像想象中的龙形星象,便称其为东方苍龙(其它为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每年农历二月二傍晚,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代表龙角的角宿开始从东方地*线上显现(而整个“龙身”即其它六宿尚隐没在地*线以下),故称为“龙抬头”。
那么为什么要在“二月二”祭龙呢?这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二月二,正值惊蛰前后,也是农田春耕、春播季节,能否风调雨顺,这直接关系到一年庄稼的丰歉。而在古代诸神谱系中,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为了求得龙神行云布雨,二月二这天,人们便在龙神面前摆供,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除唱大戏娱龙之外,有的地方还要舞龙、戴龙尾、开笔(旧时这天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祝愿孩子长大后能断文识字)等,以求得“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在民间,则盛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下令龙王三年不得降雨。龙王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便将龙王赶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并立碑告示天下:“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直到第二年二月初一,一位中年妇女背了一袋黄豆走亲戚,途中不慎将黄豆撒了一路,阳光下,这些黄豆闪闪发光。人们看见后高兴地说:“这不就是金豆吗?炒熟了不就开花了吗?”第二天即二月二,家家户户把炒好的、开了花的.黄豆供在当院,看管龙王的太白金星一看,确实是“金豆开了花”,便让龙王重返天宫。
后来,人们为了怀念、纪念龙王,便在每年的二月二炒黄豆,一边炒嘴里还念叨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吃(黄)豆花,大人小孩给一把。”明朝玉米传入*,之后,人们又用香喷喷的爆玉米花祭祀龙王,一直流传至今。
二月二祭祀龙王,还寄寓着人们“引龙伏虫,驱毒除瘟,保佑*安”的愿望。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惊蛰过,百虫苏,蝎子、蜈蚣都露头。”百虫萌动,易传疾病,易伤五谷,而“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因此人们“引龙伏虫”,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驱毒除瘟,保佑人畜*安,五谷丰登。
明代沈榜《宛属杂记》载:“二月引龙,熏百虫……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步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撒灰十分讲究,也很有意思:用簸箕盛草木灰,从家门口撒一条龙到河边,再用谷糠撒一条龙引到家,意为送走懒(青)龙,引来钱(黄)龙,保佑人畜*安;从临街大门口一直撒到厨房灶间,并绕水缸一圈,叫做“引钱龙”;将草木灰撒于门口,镇门避灾;将草木灰呈龙蛇状撒于墙角,以招福祥避虫害。
老百姓过年,讲究个长长久久,圆圆满满。因此,从广义上讲,自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王爷开始,就算过年了,到二月二龙(王爷)抬头,才算真正结束。比如陕北乡间直到现在还流传着一段民谚:“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初一过大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了年过完。”对老百姓而言,二月二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认为这天不仅是苍龙“登天”之日,更是新一年的开始。
因为二月二一般处在惊蛰前后,大地春回,万物复苏,春耕在即,百事开端,因此,除祭祀龙神外,民间往往还要举行多种纳吉活动,如舞龙灯、戴龙尾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剃龙头*俗,即二月二要理发,为什么偏偏要在这一天理发呢?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而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而陕北在这天,不仅要唱大戏、舞龙灯、放烟火,十里八乡的秧歌队还要聚拢在一起,热热闹闹地扭一天,图个圆满。
为了纳吉,连二月二这天吃的食物也要加上“龙”的头衔。如这天吃面条叫吃“龙须(面)”、水饺称作“龙耳”、米饭称作“龙子”、春饼称作“龙鳞”、馄饨称作“龙眼”,馄饨面条一块煮则叫做“龙拿珠”,等等。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文心雕龙·宗经》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知音》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送别|友情|感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内篇·逍遥游》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六韬·龙韬·立将》
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查德卿《蟾宫曲·怀古》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李煜《忆江南·多少恨》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阳被犬欺,得志猫儿雄过虎,落毛凤凰不如鸡。
鉴悬日月,辞富山海。百龄影徂,千载心在。——《文心雕龙·征圣》
义典则弘,文约为美。——《文心雕龙·铭箴》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阴符经·上篇》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易传·系辞传下·第五章》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文心雕龙·情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阁夜》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文心雕龙·神思》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泽流焉。——《文子·卷六·上德》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物色》
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易传·文言传·乾文言》
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文心雕龙·养气》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文心雕龙·神思》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文心雕龙·熔裁》
将赡才力,务在博见——《文心雕龙·事类》
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文心雕龙·风骨》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文心雕龙·原道》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柳永《鹤冲天·黄金榜上》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文心雕龙·物色》
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文心雕龙·养气》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飞龙御天,故资云雨之势;帝王兴运,必俟股肱之力。——《晋书·列传·第三十五章》
龙吟虎啸,凤翥鸾翔,大丈夫之气象。——《格言联璧·持躬类》
宿龙宫滩古诗词
古诗原文
浩浩复汤汤,滩声抑更扬。
奔流疑激电,惊浪似浮霜。
梦觉灯生晕,宵残雨送凉。
如何连晓语,只是说家乡?
译文翻译
浩浩荡荡的流水,在滩头时抑时扬。奔驰的流水令人疑心是闪电划过,惊起的白浪就象是浮霜一般洁净。
大梦醒来,只觉油灯罩着一轮光圈,深宵将尽,微雨送来清新的凉爽。为什么我们通宵达旦的谈语,说来说去都是说的家乡琐事?
注释解释
龙宫滩:在广东省阳山县阳溪上。
汤汤(shāng):大水急流的样子。
抑:低。更:又。扬:高。
激电:电闪雷鸣。
惊浪:大浪。浮霜:浪头的泡沫白如浮霜。
梦觉:梦醒。晕:灯照水气而生的晕圈。
宵残:天亮之前。
连晓语:夜间说话到天亮。
创作背景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德宗死,唐顺宗李诵即位,大赦天下。韩愈遇赦北上,离开阳山途经龙宫滩时见其景险奇,触景生情。于是便作了此诗。
诗文赏析
该诗前四句是写龙宫滩之险奇,接下面两句则是诗人触景生情,景心互动,产生了共鸣。特别是那“宵残雨送凉”之句,天将破亮,可还是浙浙沥沥地下着小雨,小雨送凉,这个“凉”字在此既是写实又是写感。阳山是个山区,气候宜人,加之龙宫滩这个特殊之地,又是“宵残”之时,确实是个地道的`“凉”。再个是诗人含冤遭贬阳山一年之多,满腹的委屈和压抑,*时犹如一把无名之火,燃烧在心头,终焦躁不安。今幸遏大赦,当然自觉自待,“凉”在心头了。这一个“凉”字写活了诗人独享的快意。
该诗最后两句写到:“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此景此地,此时此情,一旦梦醒,自然会心情激动,睡意全无,打开开心的话匣,套套不觉一直说到天亮,说的是故乡河阳老家都是他最最思念的地方。该诗另一半想必是他回朝后,要大展宏图,实现他不懈追求的宏愿。该诗情景相融,浑然一体,主题明朗,语序流畅,是历代中华诗词中一枝独秀的奇花。
此诗中写尽了水势之浩荡,波涛之汹涌,惊涛令人如闻狮吼,骇浪激流快如闪电。就连经验丰富、见过无数大风大浪的船老大,对此情景也不敢掉以轻心。
描写云南的古诗词
云南这个名字据说是因“彩云之南”得来,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云南也因丽江古城、束河古镇、泸沽湖、拉市海、大理古城、和顺古镇、玉龙雪山、滇池、翠湖、异龙湖、抚仙湖等风景名胜成了这几年的旅游热地。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描写云南的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云南上人》
作者: 释行海 (宋代)
雁云蛩雨异乡秋,闻道君家水石幽。
时节飘零皈去好,路歧南北使人愁。
《云南即事》
作者: 楼琏(明代)
五云南国在天涯,六诏山川景物华。
摩岁中山标积雪,纳夷流水带金沙。
翠蛙鸣入云中树,白雉飞穿洞口花。
独有江南征戍客,寻常清梦苦思家。
《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云南》
作者: 皮日休(唐代)
云南背一川,无雁到峰前。墟里生红药,人家发白泉。
儿童皆似古,婚嫁尽如仙。共作真官户,无由税石田。
《大观楼长联》
作者:孙髯翁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云南曲》
作者:刘湾(唐代)
百蛮乱南方,群盗如猬起。骚然疲中原,征战从此始。
白门太和城,来往一万里。去者无全生,十人九人死。
岱马卧阳山,燕兵哭泸水。妻行求死夫,父行求死子。
苍天满愁云,白骨积空垒。哀哀云南行,十万同已矣。
《四明山诗云南》
作者: 陆龟蒙(唐代)
云南更有溪,丹砾尽无泥。药有巴?卖,枝多越鸟啼。
夜清先月午,秋*少岚迷。若得山颜住,芝差手自携。
[南北朝]何逊
林密户稍阴,
草滋阶欲暗。
风光蕊上轻,
日色花中乱。
相思不独欢,
伫立空为叹。
清谈莫共理,
繁文徒可玩。
高唱子自轻,
继音予可惮。
注释:
【1】风光:在风中闪动的草木之光色。谢胱《和徐都曹出新亭渚》诗云“风光草际浮。”李周翰注云:‘‘风本无光,草上有光色,风吹动之,如风之有光也。”
【2】高唱:指范云赠诗。范诗有“布鼓诚自鄙”句,是自谦的话,本句针对范诗“布鼓”句。
【3】继音:言答范诗。
【4】予可惮:是自励之辞,就是何可惮呢。惮,畏难的煮恩。
作品赏析:
赠答诗是古人一种交际手段,因此答诗讲究与赠诗意义相应,又因地位之别,在命意运藻上更注重恰如其分。这些在南朝,较唐代更严。何逊答诗也为十句,与范云原唱丝丝入扣,而意思甚深。
范来诗前四句分二层写景,何也先以四句景语作二层写答之,但意象迥别。先写*景,再写远景,林密树繁,虽是春日,而门前却微觉阴沉,阶前新草欲滋,但却缺少充分的阳光;相反远处花丛中光风轻拂嫩蕊,日色闪耀其中,这才是春之骄子。这景象分明是把自己比作阶前草而以花丛比幸运者,语意针对来诗比自己为得春天哺育的春桂青蒲,而谓自己其实并不真正幸运,并未受到与他人相等的照顾。
中二句是转折,从上述景象对比中,诗人说:我也很想念您范云前辈,因而郁郁不欢,独自伫立,频频空叹。这是因来诗“临花空相望,对酒不能歌”而作答的,而意思甚曲。“不独欢”、“空为叹”是真情,是因前四句自觉命运不佳,日光偏照他人而生的,但字面却说自己与前辈同怀相思之情。这情恐怕不很真切。同在一郡,过从甚便,而何以前此已“绝经过”,来诗相招了又何不命驾速往,却还“伫立”不前呢?真是深可玩味。
然而“清谈”二句,多少透出了其中消息。这二句应来诗称自己多绮思佳作而为答。南朝玄风甚盛,清谈是时尚,能说胜理,即为时重,而文章之学则等而下之了。诗说:无人与我共作清谈而究胜理,只有您所说的绮思繁文空为自我欣赏。这里最可细味的是来诗只说“绮文”,答诗却拈出个“清谈莫共理”来,言外之意,颇有怪范云只以文章许自己而未见我清谈之胜的意味。
殢人娇·或云赠朝云
苏轼〔宋代〕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碍。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
好事心肠,著人情态。闲窗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玉楼春·雪云乍变春云簇
冯延巳(一说欧阳修)〔五代〕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见春归,莫为伤春眉黛蹙。(见春归 一作:得春归)
再和云龙歌留陆务观西湖小集且督战云
杨万里〔宋代〕
我愿身为云,东野化为龙。龙会入渊云入岫,韩子却要长相逢。作意相寻偏不值,不知今年是何岁。剡藤玉板赠一番,延珪鸟丸洒未乾。乃是故人陆浚仪,诗骨点化黄金丹。谓宜天禄贮刘向,不然亦合云台上。却令去索催租钱,枉却清风明月三千篇。夜装明发走不彻,半篙剌碎严滩月。老夫不愿万户侯,但愿与君酒船万斛同拍浮。老夫不怯故将军,但怯与君笔阵千里相追奔。少陵浣花旧时屋,太白青山何处坟。二仙死可埋丘阜,二仙生可著韦布。名桂广寒宫里树,非烟非云亦非雾。长使玉皇掉头诵渠句,诗府谁得玉匙开。诗坛谁授黄钺来,留君不住君急回。不道西出阳关无此杯,西山金盆尽渠颓,斯游明日方怀哉。
普照僧生云轩云闲阁
洪咨夔〔宋代〕
雨来山出云,雨过云归海。悠然天地间,得此大自在。
赠片云片云者司马公所命王姬名也
胡应麟〔明代〕
窈窕尊前态,娉婷画里颜。客疑游洛水,神似降巫山。
夜月辉眉黛,朝霞动髻鬟。不应撩宋玉,名字落人间。
酹江月 云巢 云譬道,巢譬天地,道学者号也。
陈霆〔明代〕
乾坤空洞,是何年营构,尽堪栖息。万点飞云凭顿放,大道本来充塞。
霁月光风,青山绿树,妙意超形色。絪缊变化,个中示我安宅。
长笑林下山间,无心世故,一枕眠苍石。造化斡旋身上事,天地本吾居室。
无去无来,非空非相,泰宇元虚寂。与君勘破,鸢鱼总是粗迹。
西云梅花盛开用元默西云韵
湛若水〔明代〕
梅花清太极,雪月与通灵。老树从心折,春风就手迎。
映溪流不竞,脱蒂了无声。惊起罗浮梦,凭轩见八溟。
渡江云·锦云香满镜
卢祖皋〔宋代〕
锦云香满镜,岸巾横笛,浮醉一舟轻。别愁萦短鬓,晚凉池阁,此地忽逢迎。柄圆敧绿,倚风流、还恁娉婷。凭画阑,嫣然输笑,无语寄心情。盈盈。露华匀玉,日影酣红,记晚妆慵整。还暗惊、人间离合,羞对池萍。三年一觉西湖梦,又等闲、金井秋声。销魂久,夜深月冷风清。
巫山一段云 白岳晴云
李齐贤〔元代〕
菖杏春风后,茅茨野水头。晴云弄色蔼林丘。雨意未能休。京县民无赋,郊田岁有秋。明朝去学种瓜侯。身世寄菟裘。
自小云顶上云顶寺
陆游〔宋代〕
素衣虽成缁,不为京路尘,跃马上云顶,欲呼飞仙人。飞仙不可呼,野僧意甚真,煎茶清樾下,童子拾堕薪。我少本疏放,一出但坐贫。缚裤属櫜鞬,哀哉水云身。此地虽暂寓,失喜忘吟呻。故溪归去来,岁晚思鲈蓴。
李中主读书台(旁有龙池。龙至,水腾涌,谓
黄克晦〔明代〕
自筑书台读五车,锦屏千叠护残霞。何年云雨池中物,终古河山客里家。松下岩泉犹带墨,风前木笔漫生花。夕阳无限迟回意,空对高僧问《法华》。
龙兴观金箓建醮(景龙二年)
王翰〔唐代〕
泰山岩岩兮凌紫氛,中有群仙兮乘白云,
陈金荐璧兮□□□。
赠门人林见龙跃龙入学二十四韵
黎景义〔明代〕
渥水骝驹汗染藘,溟池鹏奋翼云舒。五陵在昔誇年少,九牧而今验庆馀。
信是粤材多竹箭,应知荆产亦璠玙。三罗早识虬先隐,二琏宁惭玚次璩。
吴会凤雏来雒下,汝南龙子起*舆。鸟翚奕奕箕裘巧,衣马翩翩剑佩舒。
调里埙篪清宛转,楼前花萼蔚扶疏。自饶巨力能稽古,相与深情竞起予。
卓尔不群霄际鹤,天然无饰沼中蕖。悟玄了解侔君实,作赋英名逼子虚。
设处碧山诸代史,旁通黄石几篇书。观鳞听羽生机动,弄月吟风乐意摅。
快睹聚星宵映座,争看佳气曙充闾。桃霞李雪纷成列,藻洁芹香采既胥。
色借瑞雯侵黑发,时欣化雨洒蓝裾。神传画谱浓还淡,韵妙桐丝疾又徐。
骥足并驰超灶远,龙泉联跃发硎初。无双士必趋金陛,数万言将献玉除。
明哲此身堪补衮,澄清卬志任登车。仪形伫采图烟阁,管颖含光射石渠。
晚雪渊凝行未忍,春风淡荡坐何如。心天虑旅须县镜,艺圃荒芜可荷锄。
小范秀才肩宇宙,元侯文学越*居。儒冠大可匡时务,吾道原非效蠹鱼。
龙江行送黄士明归龙江
卢龙云〔明代〕
樵山巀嶪罗群峰,中天削出青芙蓉。樵湖尽注飞流水,一湾东下江犹龙。
中产高人萃清淑,古今上下蟠心胸。往往应时多遇合,文章行业淩苍穹。
君年逾壮学日积,飞扬意气追前踪。霜蹄得路轻千里,养成六翮将摩空。
天子求贤初爰立,前星瑞协映储宫。异日明良知济美,青云早附毕天工。
水龙吟 题陈龙岩韬龙岩弟四图
钱斐仲〔清代〕
数间野屋临秋水,只有闲鸥相识。烟霞伴侣,琴樽对仗,此庐新葺。
幽意萧萧,红蕉露泻,碧梧阴直。正风帘乍卷,海蟾飞上,湖光冷、摇虚白。
堕地渔樵堪适。笑吴侬、莼鲈偏忆。牙签玉轴,百城自拥,丹铅细核。
梦里家山,龙眠岩屋,几曾忘得。向故人寄语,被云留住,作西泠客。
龙龛龙集并序
王恭〔明代〕
莲宇最高处,青萝隐丹梯。钟鸣海色动,四壁闻天鸡。
簝竹苍梧野翠分,石林阴洞未归云。香炉峰小开窗见,水乐声寒隔坐闻。
回风飒飒吹松栝,落日澄潭见毫发。龙眠水底呼不醒,千岁寒漦雨苔滑。
而我发遐想,兴来随所之。缘云踏鸟道,披荒上天池。
天池色映黄姑水,手接飞藤洗双耳,鬼谷仙源杳霭间,雁荡天台只如此。
望海亭中载酒来,石楠花气拂金杯。葛衣醉倒翻经榻,纱帽狂歌施食台。
龙龛法似心无垢,宴坐禅扉说空有。玄度难酬支遁词,凿齿曾于道安厚。
浮梁少尹欲朝天,群从相看惜别筵。遥想五云双阙下。
时时飞梦绕林泉。
谒陵游九龙池八首 其五 九龙池
程敏政〔明代〕
山脉贯龙腹,山髓出龙口。九道下成池,千年溉灵囿。
龙*景为康佥宪题 其四 龙穴晓云
张宁〔明代〕
神物何年化,行云日霭然。灵氛迷石洞,翔影落沉渊。
岂是无心出,何因有梦传。田家镇相望,霖雨自年年。
描写紫云英的古诗词
紫云英是一种极为普通的农村植物。说它是花,它并不享有花的那种公主般的待遇,人们只是把它作为稻田的基肥和家畜饲料;说它是草,它的嫩茎上又举起一枝枝有如小火把一般的花朵。以下是描写紫云英的古诗词,欢迎阅读。
《诗经》中有两处出现“苕”这个植物,且都读[tiáo]。一是“苕之华,芸其黄矣”,这里的“苕”是鼠尾草;另一处是“防有鹊巢,邛[qióng]有旨苕”,出自《诗经·陈风·防有鹊巢》,这里的“苕”是何种植物呢?
1.邛有旨苕
《毛传》在解释“邛有旨苕”只有简单一句:“苕,草也。”而在解释“苕之华”时更加详细:“苕,陵苕也,将落则黄。”而《尔雅》对于“苕”只有一种解释:“苕,陵苕。黄华,蔈[piào];白华,茇[bá]。”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以下简称“陆疏”)认为二者是不同的植物。在《陆疏》中,“苕之华”,“一名鼠尾,生下湿水中,七八月中华紫,似今紫草。华可染皂,煮以沐发即黑。”[1]对于“邛有旨苕”,则解释到:
苕苕,饶也。幽州人谓之翘,夏生,茎如劳豆而细,叶似蒺藜而青,其茎叶緑色可生食,如小豆藿也。[2]
显然,根据《陆疏》,“苕之华”是鼠尾草,而“旨苕”之“苕”是“绕”,二者是不同的植物。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引清人马瑞辰的观点,将“旨苕”等同于“苕之华”[3],是不对的。
那么,“旨苕”的“苕”是什么植物呢?
清人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在“翘摇”这一条目下引用了《防有鹊巢》,并从音韵学的角度解释“翘摇”与“苕”的关系:
苕,一名苕饶,即翘摇之本音。苕而曰旨,则古人嗜之矣。[4]
据《*植物志》,翘摇,正式名小巢菜,学名Vicia hirsuta,豆科,野豌豆属,一年生本草,攀援或蔓生,一般生于海拔200-1900米山沟、河滩、田边或路旁草丛。[5]符合“邛有旨苕”的描述——邛,丘也。
所以,《防有鹊巢》之“苕”,实乃今日之小巢菜,味道大概是甜的,古人采而食之。今人夏传才《诗经学大辞典》[6],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7]将《防有鹊巢》之“苕”解释为紫云英,日本人细井徇《诗经名物图鉴》中也如此,这对不对呢?
2.轻衫醉卧紫荷田
紫云英,学名 Astragalus sinicus,豆科,黄耆属,与小巢菜同科,但不同属。二者是两种植物,不可混淆。紫云英产于长江流域各省区,生于海拔400-3000米间的山坡、溪边、田间地头及潮湿处,花冠紫红色,春季开花。这是一种非常好看的小野花,每年春风吹到江南,紫云英就结伴开遍整个田野,远看就像一片紫色的云海,相当壮观。
晚清举人徐珂(1869-1928)编有《清稗类钞》——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其中对紫云英的形态有较为详细的描写:
紫云英为越年生草,野生,叶似皂荚之初生,茎卧地,甚长,叶为复叶。春暮开花,为螺形花冠,色红紫,间有白者,略如莲花,列为伞状,结实成荚。
“紫云英”这个名字出现得晚,始见于*传统绘画的经典教材《芥子园画谱》,这本画谱由李渔资助刻于康熙十八年(1680年),其中“草虫花卉草木书谱”载:“紫云英:一名荷花紫草。”
荷花紫草是紫云英在江浙一带的俗名,以其花形酷似缩小版的荷花而得名,《浙江通志》载:
紫荷花,朱彝尊《鸳鸯湖棹歌注》:“草生田中,花开如茵,可坐卧,每籍此泥饮。[8]
朱彝尊(1629—1709)是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清代著名词人、学者,“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王士祯(1634—1711)、陈维崧(1625—1682)齐名。其《鸳鸯湖棹歌》一百首,与紫云英有关那首是这样写的:
春来河蚬不论钱,竹扇茶炉载满船。
沽得梅花三白酒,轻衫醉卧紫荷田。
朱彝尊49岁(1678)那年,康熙诏征博学鸿儒,次年三月,朱彝尊顺利考取,进入“史馆”纂修《明史》。但在五年之前(1674),他曾到北京拜访纳兰性德,岁暮思乡,遂作《鸳鸯湖棹歌》。这一思乡之作,以嘉兴当地风土人情为创作题材,风格清新自然,比如上面这一首就写了河蚬、梅花酒、三白酒及紫云英几种江南风物。
河蚬[xiǎn]是一种淡水湖泊中的贝壳,圆底三角形,肉鲜美;三白酒是乌镇人的自酿米酒,也叫甜白酒,宋代已有,民国《乌青镇志》称此酒“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9];而紫荷田就是开满紫云英的田野。
风和日丽之春日,沽美酒,携好友,去到那开满紫云英的田野,酒酣则就地躺下,周围都是轻风花草香,这是何等惬意的事情!难怪朱彝尊要说“每籍此泥饮”,即借此以强留饮酒。而最后一句中的“轻衫”,让人不由得想起唐代诗人韦庄那句“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不过江浙人在田里种紫云英不是为了留人饮酒,而是用作绿肥。《嘉兴府志》云:“又名孩儿草,田家莳[shì]以壅田。”“莳”即栽种,“壅田”即肥田。据了解,紫云英的培肥效果极为突出,能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提倡低碳农业和有机农业的今天,紫云英绿肥的作用不可小觑。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多用紫云英来养地培肥。[10]另外,紫云英也是我国主要的蜜源植物之一,紫云英蜜又名红花草蜜或草子蜜,是我国南方春季主要蜜种。
朱彝尊说紫荷田“花开如茵,可坐卧”,在湖北江城乡下长大的我对此有亲身体验。那时还在上小学,在一个明丽春日,和小伙们一起去田野里,河水潺湲,遍野新绿,尚未翻垦的稻田里则开满了紫云英,刚能没过脚踝,踩上去特别柔软。我们把牛丢在一边吃草,在紫云英的海洋里追逐,打滚……这是很遥远的记忆了,但那片开满紫红野花的春天却从未褪色。很久很久以后,读到韩育生老师《诗经里的植物》(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时,我才知道它的名字叫紫云英。
据说紫云英这个名字与云母有关。云母是一种矿物,在《神农本草经》中位列上品。《名医别录》按颜色将云母分为六种:云华、云英、云珠、云液、云砂、磷石。据葛洪《抱朴子》:“五色并具而多青者,名云英,春宜服之。”[11]紫云英这么美的名字,大概是从这里来的。云英宜于春日服用,而“紫云英”也正好也在春天开。
在得名紫云英之前,这种野草被贯以各种“苕”名,如苕菜、苕翘、苕子、苕子菜、马苕子等,这恐怕是今人将紫云英与《防有鹊巢》之“旨苕”相混淆的原因吧。
[1](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46页。
[2](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咸丰五年(1855)丁晏校正本,卷上第15页。毛晋本,“夏生”作“蔓生”。
[3]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77页:“苕,蔓生植物,一名鼠尾、凌霄,生在低湿的土地上。”马瑞辰《毛诗笺传通释》,中华书局,第414页,引《尔雅》谓“苕,陵苕。”进而引《苕之华》以证之,将二者相混淆。
[4](清)吴其濬著,张贤瑞等校注:《植物名实图考校释》,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页。
[5]《*植物志》:第42(2)卷265页。
[6]夏传才:《诗经学大辞典》,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1275页:“苕在不同诗句中同名异物,分别释为紫云英和凌霄花。”
[7]王力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80页。
[8]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清雍正朝 浙江通志 5》,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359页。“泥饮”,是强留饮酒的意思。
[9](清)袁枚著;王刚编《随园食单》,江苏文艺出版社,2015年,第372页。
[10]林新坚等:《紫云英研究进展》,《草业科学》2011年第01期。
[11](明)李时珍著;张守康等校:《本草纲目》,*中医药出版社,1998年版,第214页。
池上古诗词鉴赏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池上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池上原文: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翻译:
译文二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译文二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注释①撑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③解:明白,懂得。④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⑤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赏析:
夏天到了,村边的池塘里景色迷人。碧绿的荷叶,一片连一片,一片接一片,就像一把把大伞,撑在水中。雪白的荷花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开放,还有的花已经谢了,露出了一个个绿色的小莲蓬。
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头上扎两个髻,穿一身红衣裤,蹦蹦跳跳地从家中出来,他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高兴地跳上一条小船,解开船绳,拿起船桨,划向池塘的深处。小男孩一边欣赏美丽的荷花,一边摘了几个莲蓬,划船回来。可是他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小船冲开浮萍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痕迹。
这情景被诗人看在眼里,他微微一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原文: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
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白,懂得。
④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⑤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赏析: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可信。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小娃娃瞒着大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莲,采到白莲后他高兴坏了,兴奋得竟忘记了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公然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跑回家,在湖里清晰地留下了他小船经过的痕迹。诗人把一个充满童趣的画面和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bān),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试题】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2.三四句描写了作者在雨后池上所见的`具体景物有哪些?诗中所写景物勾勒的是哪个季节的图画?
【参考答案】
1.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后池水*静、明净(清澈)的状态。
2. 垂杨、荷叶,春季。
(20xx年广东省肇庆市中考语文试题)
【补充注释】
(1)淡磨:轻磨拂拭。古代用铜作镜子,铜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见人影。(2)檐楹(yányíng):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
(3)垂杨:杨柳。荷心:荷叶。
【译文】
春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几乎与地面相*。那*静的水面如淡磨的明镜,光亮耀人,倒映出屋檐下的梁柱。池边垂柳苍翠欲滴,忽然一阵春风拂过,万千杨柳枝条顿时袅娜地舞动起来。它们纷纷抖落一身晶莹的水珠,洒向那池中的荷叶,霎时传来很多清脆的响声。
【作者简介】
刘攽(1023~1089)北宋史学家,刘敞之弟。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一说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鉴赏】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图,从诗中写到的东风、垂杨、荷花等物象来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确切些说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首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静,只淡淡地出一“*”字。如果只读这一句,会觉得它过于*常,但在这句之后紧接以“淡磨明镜照檐楹”,却境界顿出。“淡磨”二字颇可玩味。施者是春雨,受者是池面,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比中有比,比中有拟人,这就使“水如镜”这一浅俗的比喻有新鲜之感。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春雨后池上异常*静、明净的状态,并能进而联想到前此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淡磨明镜照檐楹”,创造的正是非春雨后池塘莫属的艺术境界。与此相适应,这两句语势*缓,无一字不清静,连略带动感、略为经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给读者以一种轻淡的心理感受,显得毫不着力。
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雨停了,风住了,池边垂柳苍翠欲滴。忽然一阵风起,万千杨柳枝条袅娜飘动。杨柳似有知,风雨中洗尽污浊,欣喜中乘风起舞。舞动时抖落一身水珠,洒向池中荷叶,传来嗒嗒万点声。风狂雨骤时,杨柳枝条不停摆动不会引人注目,雨打荷叶响声一片也不会声声入耳。只有在风停雨住之后,一切归于沉寂,才会留意那突然风穿杨柳出现的舞动,才会捕捉到柳枝上的水珠抛向荷叶时发出的点点声响。
由风起而垂杨舞,由垂杨舞而荷声万点的连锁反应,反映了作者雨后静观自然的怡然心态。后二句则由静而动,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这里,诗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娑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无一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与前二句相比,别是一番情趣。与此相随,语势节奏也由*缓而转向急促,字字飞动起来。“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随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上述有形的与无形的、动态的和声响的景物联贯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
雨后池上景物之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首句*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而以第三句为主,尽宛转变化工夫,再以第四句发之,诗人用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之妙。
语文七下必背古诗词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七下必背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木兰诗】(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
【山中杂诗】(吴均"南朝)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王维"唐)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李白 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岑参"唐)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安。
【滁州西涧】(韦应物"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约客】(赵师秀"南宋)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论诗】(赵翼"清)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2、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王僧儒《侍宴》
3、风如拔山努,雨如决河倾。——陆游《大风雨中作》
4、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张正见《后湖泛舟》
5、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苏轼《有美堂暴雨》
6、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7、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8、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9、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白居易《司马宅》
10、前日看花心未足,狂风暴雨忽无凭。——梅尧臣《惜春》
1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1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13、一雁下投天尽处,万山浮动雨来初。——查慎行《登宝婺楼》
14、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15、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张谓《郡南亭子宴》
16、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17、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18、雨急山溪涨,云迷岭树低。——戴叔伦《宿灵岩寺》
上句带龙下句带云的古诗词
上下句的古诗词
上句日下句月的古诗词
有趣的古诗词上下句
古诗词名句上下句
古诗词的上下句关系
爱国的上下句古诗词
带有雨的古诗词上下句
带眼的古诗词上下句十句
古诗词下句对上句的技巧
包含雪字的上下句古诗词
古诗词中含有柳字的上下句
古诗词中含有月字的上下句
歌咏元宵节的古诗词上下句
填古诗上下句的题
上下句带月的古诗
有名的上下句古诗
与民齐者强的下句古诗词
古诗词中上下句蕴含数字的诗句
古诗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的下句
有家字的上下句古诗
带菊的古诗上下句
上句接下句
古诗含月的上下句
带手的古诗上下句
关于梅的上下句古诗
童年的古诗上下句
上下句都有鸡的古诗
关于孝的古诗上下句
上下句都有春的古诗
赞美国画的说说
父母偏心的说说心情
每早被鸟儿叫醒的说说
霸气女说说
qq说说大全朋友的话
也来说说网络文学
放弃不属于自己的说说
同事说说或心情
微信说说想念一个人
有关下雨天的伤感说说
宝宝笑得说说
想来一个不醉不归说说
关于好想一个人的说说
兄弟的说说霸气
爱情伤感说说图片
知道自己得病的说说
重新认识下吧空间说说
压力很大想解脱的说说
对一个脾气不好的说说
重男轻女的空间说说
自己过生日发幽默说说
感觉自己好笨的说说
分手剪头发的伤感说说
有关荡秋千的说说
用女朋友的照片发说说
谣言的说说
不懂你的人的说说
关于夜晚刮大风的说说
爱情傻瓜的说说
脸过敏心烦说说
想吃肉了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