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带有陈和唐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带有陈和唐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带有陈和唐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带有陈和唐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2),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新人物之一。陈子昂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1.《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登泽州城北楼宴》
*生倦游者,观化久无穷。
复来登此国,临望与君同。
坐见秦兵垒,遥闻赵将雄。
武安君何在,长*事已空。
且歌玄云曲,御酒舞薰风。
勿使青衿子,嗟尔白头翁。
3.《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燕太子》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
4.《卧病家园》
世上无名子,人间岁月赊。
纵横策已弃,寂寞道为家。
卧病谁能问,闲居空物华。
犹忆灵台友,栖真隐太霞。
还丹奔日御,却老饵云芽。
宁知白社客,不厌青门瓜。
5.《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兰若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
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6.《燕昭王》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7.《度荆门望楚》
遥遥去巫峡。
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
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夜外。
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
谁知入楚来。
8.《晦日宴高氏林亭》
寻春游上路。
追宴入山家。
主第簪缨满。
皇州景望华。
玉池初吐溜。
珠树始开花。
《岘山怀古》是唐代家陈子昂出蜀入京途中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抒发了诗人怀古之思,也是诗人对他所处的时代的含蓄抨击。
岘山怀古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注释】
⑴岘山:又名岘首山,位于湖北襄阳城南九里,以山川形胜和名人古迹著称。
⑵秣马:喂马,放马。临:临*。这里是来到之意。荒甸:郊远。
⑶旧都:指古襄阳城。岘山属襄阳治,名城襄阳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望,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距襄阳县西二十里,为隆中,即卧龙先生草庐对策之地。襄阳故城,即其县治。
⑷堕泪碣;即岘山上的羊祜碑(碑为方形,碣为圆形。这里即指碑)。
⑸卧龙图:指诸葛亮的谋略。应专指《隆中对》。
⑹“城邑”句:战国时襄阳为秦、楚交界之处,故云“城邑遥分楚。”
⑺“山川”句:襄阳在汉水之滨,汉水入长江,长汉经楚入吴,以上两句写在岘山所见辽阔境界。
⑻“丘陵”二句:意思是:丘陵空自高出于*原;而圣贤该有多少已经谢世,二无继起者。慨叹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代谢。
⑼“野树”二句:是说远处荒野林木,被苍茫的雾气遮断了;渡口的楼台在傍晚的烟霭中孤零零地耸立着。
⑽万里客:离家远行的游子,指作者自己。
⑾踌蹰:忧愁徘徊的样子。
【白话译文】
喂饱马儿来到城郊野外,登上高处眺望古城襄阳。仍因堕泪碑而感到悲伤,又想起孔明的宏伟政纲。城邑从这里远分为楚国,山川一半入吴到了江东。丘陵在*原上陡然显现,圣人贤人几乎凋亡一空。田野树木断于苍茫烟雾,渡口亭楼在晚气中孤耸。有谁知道我这万里行客,缅怀古昔正在犹疑彷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陈子昂出蜀入京途中。当时作者登临岘山,不觉发思古之幽情,写下这首怀。
【赏析】
此诗开头二句“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这两句写作者骑马来远郊,登上岘山,眺望襄阳城。外城为郭,郭外为郊,郊外为甸,秣马于荒甸,说明岘山在襄阳郊外。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荆州,立襄阳郡,自此“冠盖相望,一都之会也”。诗人登临岘山,俯瞰襄阳,不禁想到晋朝的羊祜、三国的诸葛亮。羊祜喜游山,常登岘山,终日不倦,曾对从行者说过:“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羊祜为太守,清名远扬,很受百姓的爱戴,且有献策*吴之功,终身清廉不营私,唯对岘山的青峰白云流连不已。羊祜病笃,荐杜预自代,年五十八卒。襄阳百姓在岘山、羊祜*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以纪念,望其碑者,无不流涕。杜预死后为碑起名曰“堕泪碑”,就是陈子昂诗中所说的“堕泪碣”。
曹操伐刘表时,表已卒,刘备屯兵樊城,闻讯赴襄阳,曹操即派精锐紧紧追击,刘备兵溃于当阳、长坂;诸葛受命于危难之间,东结孙吴,共御曹魏。赤壁之战,奠定鼎足之势,功盖三分,名成八阵,登临岘山,俯见襄樊,不能不缅怀以南阳布衣而名垂环宇的诸葛武侯。
“犹悲”、“尚想”,点明“怀古”,也抒发诗人斯人虽逝,而凭吊弥深的感情。
以下接诸葛功业回顾三国时代,古之楚地,魏、蜀、吴,各个分据;汉水入江处在夏口,夏口城为孙权所筑。《尚书禹贡》谓:“汉水南至大别入江。”大别山,《元和志》谓指汉阳县东北之鲁山,“南枕蜀江,北带汉水”,孙吴据长江天险,因此诗中说:“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遥”既表现楚地辽阔,又表现事已久远,兼指时空。“山川”句,诗人于岘山之上,思绪万千,见汉水曲流岘山之东,而想到滔滔东去的景象。
三、四句诗人怀想羊祜、诸葛,五、六两句则转谈三国事,并非仅就山川而言,其间包涵了“人谋胜天险”的寓意。羊祜献*吴之策,晋灭东吴诸葛用联吴之策,以抗曹魏;刘备因意气用事,败于夷陵;孙皓以残暴多疑,终致亡国。面对四百多年前的历史遗迹,诗人不禁发出慨叹。
岘山之南,有后汉襄阳侯*郁故居。*郁在此引水作养鱼池,筑以高堤,间种楸、竹。秋来,楸丝垂垂,修竹亭亭,景致怡人。晋朝时的征南将军山简,都督荆、湘、交、广四州,镇守于襄阳,每过*郁园池,必痛饮至大醉方归。常说:“此我高阳池。”
刘景升治襄阳时,筑景升台,常登层台之上歌《野鹰来》曲,死后,葬襄阳城东门外二百步。十三世祖、镇南大将军,杜预,字元凯,曾在襄阳兴水利,百姓称之为“杜父”。元凯作两碑,一碑沉万山山下潭水中;另一沉岘山山下水中,碑文述己之功业。元凯沉碑时说:“百年之后,何知不深谷为陵也。”陈子在此即借杜元凯沉碑事,并引申其意,即使百年之后,深谷突起为丘陵,亦是徒然。空有丘陵出,无数英雄豪杰、古圣先贤,都已经凋零作古了。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沔水经过*郁的邑城,出安昌县东北大父山,西南流,注于白水,南面有汉光武故宅,后*苏伯阿曾在此“望气”,称白水乡光武宅有郁郁葱葱的兴旺佳气。陈子昂借此慨叹郁郁葱葱之气已经中断消失了。“苍烟断”、“晚气孤”,诗人借景抒怀,表达他对时政的忧心焦虑。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诗人来自蜀山之中,所以自称“万里客”,“谁知”,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境,“踌蹰”,指惆怅而徘徊。当诗人凭吊遗踪的时候,缅怀治世良材,有为的将帅以及像羊祜、诸葛亮那样永远为百姓思念的贤臣良相,更希望这样的贤圣,代代不绝。
关于唐诗的古诗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指的是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其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接下来小编整理了关于唐诗的古诗,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1、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骆宾王《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李峤《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4、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6、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玉树和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7、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0、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1、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2、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3、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4、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5、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6、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7、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8、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9、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0、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1、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2、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3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4、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5、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36、白居易《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7、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38、李绅《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9、李绅《悯农》(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0、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1、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2、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3、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趋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44、罗隐《蜂》:不论*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45、胡令《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6、范仲淹《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47、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8、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9、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观雨陈与义古诗赏析翻译
《观雨》是南宋诗人陈与义创作的七言律诗。诗首联点明了诗人此时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行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雨陈与义古诗赏析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观雨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观雨字词解释:
⑴山客:隐士。晋葛洪《抱朴子·正郭》:“若不能结踪山客,离群独往,则当掩景渊洿,韬鳞括囊。”
⑵龙钟:身体衰老,行动不灵便者。
⑶不解耕:这里指不熟悉农事。
⑷开轩:开窗。
⑸危坐:古人以两膝着地,耸起上身为“危坐”,即正身而跪,表示严肃恭敬。后泛指正身而坐。
⑹云气:云雾,雾气。
⑺万壑(hè)千林:形容众多的山谷和林子。壑,坑谷,深沟。
⑻海:这里指暴雨。
⑼山角:山的转角向外突出处。
⑽晦(huì):昏暗不明。
⑾乾(gān):“干”字的异体字,干燥。
⑿甲兵:盔甲和兵器。
观雨翻译:
老态龙钟的隐士不熟悉农事耕作,却大开窗户正身坐于屋中,看窗外阴晴变化。
屋前的江流与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c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
水域吹来的风压得竹枝伏了又起,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
我不嫌弃居所破败漏雨,正好借此风雨洗刷军队的兵甲刀枪。
观雨背景:
《观雨》作于1130夏。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兵在东南战线攻破临安(今杭州)、越州,继而从海上追击宋朝皇帝,高宗从明州逃至温州。在两湖(湖南湖北)一线,金兵于1130年春天进逼湖南长沙。当年二月长沙守帅向子湮积极组织军民顽强抵抗,形势略有好转。诗人在卞京(今河南开封)失陷后,流寓湖南邵阳,此时正住在贞牟山上。一场夏雨翩然而降,诗人的思绪也随着雨丝在纷飞。该诗虽然写的是雨景,但却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极大关注,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了。
观雨赏析:
作为南北宋之交的杰出诗人,陈与义在诗歌创作方面推崇并学*杜甫。所作着眼现实,关注国运民生;用典较少,词句明净,不像其前辈诗人黄庭坚等那样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观雨》一诗虽然也有用典故之处,但*易晓昶;由于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等辞格,使得此作境界辽阔,意蕴丰富。
首联“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点明了诗人此时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行为。“山客”是诗人自谓,“客”点明处境,“龙钟”写诗人精神状态;“不解耕”表明诗人不会(懂)农桑。这里,与其说作者在介绍自己,不如说他在述说那个不幸的时代。寓居异乡,是因为国破家亡;精神疲惫,是因为颠沛流离;不事农桑,是由于在这战乱扰攘的年代无法进行和*生产。首联的出句,写出了诗人对这个特定时代的鲜明态度,是因,是“客”;对句才是果,是“主”,“危坐”表现了诗人郑重的神态及沉重的心情。“阴晴”是运用双关,既是天气的变化,也是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这又与前面的“不解耕”自然衔接,“观雨”与“时局”二者圆和无迹。
颔联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诗人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现了他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绪:广大地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就是整个国家颠覆播迁的写照。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这里的“云”“雨”又是两层含义巧妙的融会在一起。
尽管云雨的猛烈遮蔽万物,雨中的万物并没有全然屈服,时局也并非黑暗一片。乌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挠的抵抗,摇摇欲坠的危局中也有一丝生机(这里主要是指当时的长沙守帅向子湮的积极抗金举动)。颈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竹枝顽强地挺立着,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了光明。这里诗人对雨势变化观察的细致入微,表明他对现实的高度关注。
尾联用典,出句化用了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对句也是老杜的“尽洗甲兵长不用”诗句的`化用,在此均为反其意而用之。作者由雨又想到了一个典故:武王伐殷时,天降大雨,姜太公说:“这是上天在为我们洗刷兵甲,助我伐纣!”我大宋王朝如果兴兵伐金,也可以借助这大雨洗刷兵器。果真如此,我个人的屋子漏雨又何妨!“当然这里的“雨”所指是有助于抗金的好的事物。比如积极的抵抗政策、行之有效的作战措施、戮力同心的上下配合、催人奋进的舆论氛围等等,与上面所指的晦暗的压迫势力、飘摇欲坠的危势等等是不同的(这也是广义的“双关”)。这是作为意象的多义性决定的,更是诗人关心时局、希望政局好转的本意决定的。
当然,全诗还运用了拟人、对仗等辞格,使得气韵雄沉;但关键还是双关的应用,把眼前的自然现象、把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感与对现实的焦灼而深刻的思虑天衣无缝般地有机融为一炉,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内涵,气足神完,极具审美意义,是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
个人资料: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送陈章甫李颀古诗词
《送陈章甫》是唐代诗人李颀写给友人陈章甫的赠别之作。全诗用语轻松,格调豪放,虽为送别之作,但绝无儿女沾巾之态,别具一格。下面是小编收集的送陈章甫李颀古诗词,欢迎阅读。
【原文】:
《送陈章甫》作者: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注解】:
1、饮:使喝。
2、津口:管渡口的.小吏。
3、故林:犹故乡。
【韵译】:
四月好风光,南风和暖麦儿黄,枣子的花还未落,桐叶已长满。
故乡一座座青山,早晚都相见,马儿出门嘶声叫,催人思故乡。
陈章甫光明磊落,胸怀真荡然,脑门宽阔虎眉虬须,气派非凡。
胸怀万卷书,满腹经纶有才干,这等人才,怎能低头埋没草莽。
想起洛阳东门买酒,宴饮我们,胸怀豁达,万事视如鸿毛一般。
醉了就睡,那管睡到日落天黑,偶尔仰望,长空孤云游浮飘然。
黄河水涨,风大浪高浪头凶恶,管渡口的小吏,叫人停止开船。
你这郑国游子,不能及时回家,我这洛阳客人,徒然为你感叹。
听说你在故乡,至交旧友很多,昨日你已罢官,如今待你如何?
【评析】:
李颀的送别诗,以善于描写人物著称。此诗的开头四句写送别,轻快舒坦,情怀旷达。中间八句,写陈章甫志节操守,说他光明磊落,清高自重。这八句是诗魂所在(前四句写他的品德、容貌才学和志节;后四名写他形迹脱略,不与世俗同流,借酒隐德,自持清高)。最后六句,用比兴手法暗喻仕途险恶,世态炎凉。然而诗人却不以为芥蒂,泰然处之。
笔调轻松,风格豪爽,别具一格。
杜甫《悲陈陶》古诗词鉴赏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悲陈陶》古诗词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赏析】:
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冬,唐军跟安史叛军在这里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来自西北十郡(今陕西一带)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陈陶战场,景象是惨烈的`。杜甫这时被困在长安,诗即为这次战事而作。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杜甫是怎样写的呢?他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象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间着一“更”字,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叛乱而继续斗争。
从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冬。十月二十一日,唐军跟安史叛军在陈陶作战,结果唐军大败,死伤四万余人。来自西北十郡(今陕西一带)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陈陶战场,景象非常惨烈。杜甫这时被困在长安,目睹叛军的骄纵残暴,有感于陈陶之败的惨烈而作此诗。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开篇就是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十个字**无奇,却营造出了阔大幽远的境界,凝结了人类的脉脉相思。广阔无边的海面上,一轮明月升起。诗人用“生”不用“升”,一方面说明月初升时仿佛凭空诞生,另一方面暗示内心相思之情猛然产生。世间的人,各处一方,然而明月升起之时,每个人抬头仰望,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明月将天各一方的人联结在了一起。
明月皎洁,按说应该是一个美好的夜晚,但是诗中的主人公却生起了怨气,因为这美好的明月,让他思念起了心爱的人。再美好的明月,没有相爱的人一起欣赏,就只会惹人相思,让人伤心。因为相思,就睡不着觉,于是就怨恨起,这夜为什么这么长。
月光与烛光,让房间里亮堂堂的,满屋的光让房间显得特别大,反衬出主人公形单影只的孤独,所以主人公要吹灭蜡烛,他还感受到了露水滋润带来的寒凉。“灭烛”、“披衣”将相思情状写得活灵活现,“光满”、“露滋”是主人公孤独寂寞外化出来的感受。
人一看到美好的事物,最想的就是与心爱的人分享,所以主人公便想捧起一捧美丽的月光,赠与心爱的人,然而,心爱的人远在天涯,月光也无法捧起,所以主人公只能回到床上睡觉,只期望能在梦中与心爱的人相会。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闻一多先生评其“淡到看不见诗”。
淡到看不见诗还是好诗吗?是的,因为它回到了生活的本真,它不是去远方寻找诗意,而在生活中发现诗意,它回到了生活最纯朴的快乐。
诗的开篇,便起得极简淡自然,故人准备了鸡和黄米饭,邀请我到乡间他的家里做客。没有一个多余繁复的字。
来到乡间,诗人便描写了乡间的风景。村庄隐隐,被绿树环抱掩映,显出来种静谧之美,村庄之外,一脉青山横斜出去。这两句写景极富画意,率然天成。*树远山,以色彩之浓淡点染(“绿”浓“青”淡),写村庄的周围的环境,以线条的变化勾勒(树“合”山“斜”)。
第三联写诗人与友人对饮的情状。他们将房屋的窗户打开,面对着空阔的打谷场喝酒,家中的环境往往是逼仄的,所以要打开窗户。一打开窗户,视界顿时开阔,外面的绿树青山,让人的内心更加愉悦透亮。他们畅饮聊天,聊的不是时事政治,不是功名世路,而是桑麻农事,聊的是生活的本真一蔬一食。
酒足饭饱,诗人要离去了,但他显然还沉醉在这样纯朴的快乐之中,于是便与主人相约,等到重阳那天,我还来这里,一起对菊饮酒。这一次已经不是主人相约,而是诗人主动来“就”,可见孟浩然在这里得到了真正的快乐。
当孟浩然经历了“不才明主弃,多病帮人疏”之后,他在农家饮乐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时所写的诗,这首诗写得气势磅礴、想象瑰丽,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仙的独特魅力。
诗的首联,叙述诗人从蜀地乘船来到了荆门,进入了古楚国的地界。
荆门是高山与*原的分野,随着船进入*原,高山渐渐远去消失,只有长江在广阔的*原大荒上奔流。本来,山是静的,动的是诗人,但李白用“随”、“尽”二字,仿佛动的是群山,群山随着*野的侵入,渐渐远去消失,于是天地变得广阔无边。在这里,李白成了静观者,仿佛天地变换都在诗人胸中。这两句诗展现出李白包举宇内的广阔胸怀,充满着一种豪情万丈的力量。
月下飞天镜,明月倒映在长江中,仿佛一面明净的镜子,因为船行长江之上,江水中的明月也随着船而走,看起来就像一面会飞的镜子。云生结海楼,江上云霞缭绕,变换出各种瑰丽的景象,就像海市蜃楼。这一联写得极其浪漫瑰丽,让我们感受到了李白那奇异的想象力。
最后,诗归结到了乡思上来,诗人离家万里,故乡的人和事都已经远去,只有这从故乡流出来的长江水,依然万里相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居秋暝》,写出了一种空澄明净的人生美学,诗中的空山,不仅仅是环境描写,而是他内心的象征。
一场秋雨,洗过黄昏的终南山,让山变得清新,让人的内心无比愉悦。明月穿过松林照下,清流的泉水在石头上流淌。竹林中传来一阵喧闹声,那时洗衣服的少女回家了,小湖上莲叶颤动,那时打渔人在下船打渔。且任那春天的美景逝去,这秋天的景色同样美好,古人常劝山中的王孙出山求官,却不知这山中的美景更能让人留下来。
王维的内心,就像这空山,被新雨洗得清新明亮,山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便是了无挂碍的内心,清澈透明,愉悦自足。然而这种空明澄澈,不是超凡脱俗,不是绝去红尘,在这空山之中,还有浣女,还有渔人,但诗人与他们保持了一个舒适的距离,这个距离,不会让王维脱离人世,成为世外高人,也不会让王维堕入红尘,成为红尘禄蠹。
人往往有两个极端,一是沉沦世俗,被红尘欲望裹挟,一是超越一切,成为太上忘情之人。实际两者都是执著,一个执著于欲望,另一个执著于超越欲望,而王维既不沉沦,也不超越,而是自由地游走于两者之间,形成他自己的风流。
最后两句也不可轻看,人生最大的两个遗憾,一是时光易逝,一是功名未就。古人常用春光逝去来感叹时光流逝,而王维却”随意春芳歇“,春天逝去了也就逝去了,这秋天的美景,同样让人快乐,每段人生有每段人生的精彩,不必执著于过去。”王孙自可留“则是用典来阐明诗人对功名的态度,古人劝山中王孙出山做官,而王维却说这山中的美景值得王孙留下来。
王维用人生的美学态度,破解了人生的两大遗憾。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别的诗人用诗来言志忬怀,而王维用诗来表达他的人生美学。
对于我来说,《终南别业》并不是一首简单的山水隐逸诗,而是一首充满人生哲学的诗,诗中有一种美的人生态度,将生活上升到了美的高度。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王维从中年便喜欢“道”,晚年终于安家在终南山边上。对于王维来说,这个“道”应该就是“佛道”,这也是王维被称为诗佛的原因,但王维诗中的意境虽与佛家相*,但他并不像诗僧那样用诗来写佛家的道理,而是更多写他生活的意趣,写他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美。所以我觉得王维的“道”,是生活之道,是美学之道,是怎样让人生自由自在的道。
兴来每独往,盛事空自知。他内心兴致好的时候,经常一个人独来独往,这种美好的感觉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孤独在别的诗人那里是痛苦的,是难以忍受的,但在王维这里,却是快乐的。他享受孤独,享受孤独中自我的自由自在。他不需要别人来使完满,他自己就是完满的存在。只有自我的完满,才能真正地享受孤独。
于是,他一个人觉着溪水前行,直到尽头,他坐在石头上,看云慢慢升起。他在自然中感受到美的真谛,在天地之大美中升华人生。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他偶然遇到一位山林中的老人,便在一起谈笑,以至于忘掉了回家的期限。最后这一联,看似不经意,却依然包含人生哲理。王维在与老人的谈笑中,忘掉了回家期限,就是在生活的美中,忘掉了人生的各种限制。
一个“期”字,恰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个人的自我的期望,家人对你的期望,社会对你的期望,这些都是人生的限制,使你不得不活成别人的样子。忘掉这些外在的期许,人生便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活法。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古代的诗人很少写妻子,就算写,他们也不会去写妻子的美,这是受古人的伦理思想所限制的,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情欲投身在烟花女子身上,但不会在诗中写自己对妻子的情欲。
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的《月夜》就显得犹为难得,他正面写了妻子的美,这种美的背后,潜藏着男人对女人的情欲。
这首诗写的是杜甫在长安是对远在鄜州的妻子的想念。开篇从想象写起,诗人想,今夜明月当空,远在鄜州的妻子只能独自一个人望着月亮,那看见尚小的儿女,还不理解母亲对长安的父亲的思念。夜空中的雾气,浸湿了妻子的鬓发,妻子的香气散播在雾气中,明月的清辉撒在妻子的玉臂上,透出阵阵寒冷。什么时候才能一起依偎有窗前,让明月照干彼此的泪痕。
这一首诗让我们看到了杜甫的深情,是丈夫对妻子的深情,这里的妻子,不仅仅是伦理上的妻子,还是情欲上的妻子,是红玫瑰与白玫瑰统一于一体的妻子。这种深情集中体现在“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中,在这一联的描写中,着重呈现了女性身体的美感。身体的幽香挑动着嗅觉的欲望,湿润的云鬟、洁白的玉臂,挑动着触觉的欲望。妻子在明月下久久贮立的身姿,变成一纯粹美感的画面,画面背后,是诗人杜甫爱怜的目光。
欧丽娟在《原来唐诗可以这样读》一书说:“(妻子的形象)被赋予浓厚的感官美与感觉性,呈现女体在嗅觉、触觉、视觉上的细腻质感,引向一种原始情欲的范畴。”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其时好友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靠,于是离开成都,来到了忠州。
诗的开篇,从*处小处写起,江岸上,微风吹拂着细草,夜幕下,停泊着一艘桅杆高高的小船。这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个人处境,“细”、“微”、“危”、“独”四字,不仅准确地写出了杜甫旅夜独宿的情景,还暗含着他孤寂悲凉的心境。这夜幕下的孤舟,便是诗人的化身。
到第二联,诗人突然转入极大极远的景象,原野无限广阔,满天星斗低垂,明月倒映在长江中,仿佛在随着长江奔流。这一联境界壮阔气势磅礴,与首联形成强烈的对比,展现出一种动人心魄的美,传达出杜甫在逆境中的博大胸怀和兀傲不*的感情。
第三联写诗人的现实处境,使用的是反讽的笔法,我的声名岂是因为诗文而显著,官位倒的确是因为老病而退休了。实际是,杜甫的名声本就是因为诗文而显著的,但是杜甫更希望自己是因为建功立业成名,而不希望自己因诗文成名,他的官位是被皇帝罢免的,老病只是托辞。这种反讽,透露出杜甫内心的不*,他看到国家艰难,想为国立功,但现实却给他开了个玩笑。
最后,杜甫用沙洲上的鸥鸟,来比喻人生的处境,他在这世上漂泊,就像那无处依靠的鸥鸟。
整体来说,这首诗是写诗人对命运控诉,对人生处境的无奈,但诗中壮阔的景象,让人感到杜甫虽处危苦穷促之境,却依然眼界阔大,胸怀广阔。诗中的情感悲慨却不衰颓,诗中有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这也是杜甫人格伟大的地方。
漫步在花园中出现在眼前的是粉色的小花,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哦,夏天是粉色的。
1、《过故人庄》
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仲夏》
唐·樊旬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3、《孟夏》
唐·贾龠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4、《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夏景》
明·朱瞻基
景雨初过爽气清,玉波荡漾画桥*。
穿帘小燕双双好,泛水闲鸥个个轻。
6、《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7、《闻蝉》
唐·耒鹄
绿槐影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8、《夏日六言》
宋·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9、《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0、《夏日对雨》
唐·裴度
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初夏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大小的粼粼光斑。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池上早夏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香开酒库门。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初夏且幽庄
卢照邻
伺有高踪客,耿介坐幽庄。
卞哩人事少,风烟鸟路长。
瀑水含秋气,垂藤引夏凉。
苗深全覆陇,荷上半径塘。
钓诸青鬼没,才田白鸳翔。
知君振奇藻,还嗣海隅芳。
初夏
李世民
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
阴阳深浅叶,晓夕重轻烟。
哢莺犹响殿,横丝正网天。
佩高兰影接,绶细草纹连。
碧鳞惊棹侧,玄燕舞檐前。
何必汾阳处,始复有山泉。
诉衷情 初夏偶成
段克己
东风帘幕雨丝丝,梅子半黄时。
玉簪微醒醉梦,开却两三枝。
初睡起,晓莺啼。倦弹棋。
芭蕉新绽,徙湖山,彩笔题诗。
盛夏
夏日山中
懒摇白羽扇,*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夏夜叹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古诗关于陈唐的
带有陈和唐的古诗
唐陈深的古诗东西
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古诗
唐朝陈子昂的经典古诗
关于陈陈的古诗
有陈的古诗
陈鹤的古诗
陈慎的古诗
陈琴的古诗
陈湘的古诗
陈雨的古诗
陈滨的古诗
陈宫的古诗
陈著的古诗
含陈的古诗
陈西的古诗
陈与义的古诗
陈彬的古诗
陈柯的古诗
陈的短古诗
古诗里有姓陈的
古诗里有陈字的
陈志文的古诗
陈燕的古诗
陈大范的古诗
有陈和宫的古诗
陈森写的古诗
陈廷敬的古诗
陈乐之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