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古诗

关于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69) 语录(6) 说说(19) 名言(10) 诗词(1k+) 祝福(5) 心语(2)

  • 唐朝陈子昂的诗有哪些(陈子昂最具代表的10首古诗)

  •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2),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新人物之一。陈子昂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1.《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登泽州城北楼宴》

    *生倦游者,观化久无穷。

    复来登此国,临望与君同。

    坐见秦兵垒,遥闻赵将雄。

    武安君何在,长*事已空。

    且歌玄云曲,御酒舞薰风。

    勿使青衿子,嗟尔白头翁。

    3.《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燕太子》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

    4.《卧病家园》

    世上无名子,人间岁月赊。

    纵横策已弃,寂寞道为家。

    卧病谁能问,闲居空物华。

    犹忆灵台友,栖真隐太霞。

    还丹奔日御,却老饵云芽。

    宁知白社客,不厌青门瓜。

    5.《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兰若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

    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6.《燕昭王》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7.《度荆门望楚》

    遥遥去巫峡。

    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

    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夜外。

    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

    谁知入楚来。

    8.《晦日宴高氏林亭》

    寻春游上路。

    追宴入山家。

    主第簪缨满。

    皇州景望华。

    玉池初吐溜。

    珠树始开花。

    [阅读全文]...

2022-05-18 03:37:19
  • 《岘山怀古》陈子昂唐诗

  • 唐诗
  •   《岘山怀古》是唐代家陈子昂出蜀入京途中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抒发了诗人怀古之思,也是诗人对他所处的时代的含蓄抨击。

      岘山怀古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注释】

      ⑴岘山:又名岘首山,位于湖北襄阳城南九里,以山川形胜和名人古迹著称。

      ⑵秣马:喂马,放马。临:临*。这里是来到之意。荒甸:郊远。

      ⑶旧都:指古襄阳城。岘山属襄阳治,名城襄阳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望,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距襄阳县西二十里,为隆中,即卧龙先生草庐对策之地。襄阳故城,即其县治。

      ⑷堕泪碣;即岘山上的羊祜碑(碑为方形,碣为圆形。这里即指碑)。

      ⑸卧龙图:指诸葛亮的谋略。应专指《隆中对》。

      ⑹“城邑”句:战国时襄阳为秦、楚交界之处,故云“城邑遥分楚。”

      ⑺“山川”句:襄阳在汉水之滨,汉水入长江,长汉经楚入吴,以上两句写在岘山所见辽阔境界。

      ⑻“丘陵”二句:意思是:丘陵空自高出于*原;而圣贤该有多少已经谢世,二无继起者。慨叹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代谢。

      ⑼“野树”二句:是说远处荒野林木,被苍茫的雾气遮断了;渡口的楼台在傍晚的烟霭中孤零零地耸立着。

      ⑽万里客:离家远行的游子,指作者自己。

      ⑾踌蹰:忧愁徘徊的样子。

      【白话译文】

      喂饱马儿来到城郊野外,登上高处眺望古城襄阳。仍因堕泪碑而感到悲伤,又想起孔明的宏伟政纲。城邑从这里远分为楚国,山川一半入吴到了江东。丘陵在*原上陡然显现,圣人贤人几乎凋亡一空。田野树木断于苍茫烟雾,渡口亭楼在晚气中孤耸。有谁知道我这万里行客,缅怀古昔正在犹疑彷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陈子昂出蜀入京途中。当时作者登临岘山,不觉发思古之幽情,写下这首怀。

      【赏析】

      此诗开头二句“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这两句写作者骑马来远郊,登上岘山,眺望襄阳城。外城为郭,郭外为郊,郊外为甸,秣马于荒甸,说明岘山在襄阳郊外。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荆州,立襄阳郡,自此“冠盖相望,一都之会也”。诗人登临岘山,俯瞰襄阳,不禁想到晋朝的羊祜、三国的诸葛亮。羊祜喜游山,常登岘山,终日不倦,曾对从行者说过:“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羊祜为太守,清名远扬,很受百姓的爱戴,且有献策*吴之功,终身清廉不营私,唯对岘山的青峰白云流连不已。羊祜病笃,荐杜预自代,年五十八卒。襄阳百姓在岘山、羊祜*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以纪念,望其碑者,无不流涕。杜预死后为碑起名曰“堕泪碑”,就是陈子昂诗中所说的“堕泪碣”。

      曹操伐刘表时,表已卒,刘备屯兵樊城,闻讯赴襄阳,曹操即派精锐紧紧追击,刘备兵溃于当阳、长坂;诸葛受命于危难之间,东结孙吴,共御曹魏。赤壁之战,奠定鼎足之势,功盖三分,名成八阵,登临岘山,俯见襄樊,不能不缅怀以南阳布衣而名垂环宇的诸葛武侯。

      “犹悲”、“尚想”,点明“怀古”,也抒发诗人斯人虽逝,而凭吊弥深的感情。

      以下接诸葛功业回顾三国时代,古之楚地,魏、蜀、吴,各个分据;汉水入江处在夏口,夏口城为孙权所筑。《尚书禹贡》谓:“汉水南至大别入江。”大别山,《元和志》谓指汉阳县东北之鲁山,“南枕蜀江,北带汉水”,孙吴据长江天险,因此诗中说:“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遥”既表现楚地辽阔,又表现事已久远,兼指时空。“山川”句,诗人于岘山之上,思绪万千,见汉水曲流岘山之东,而想到滔滔东去的景象。

      三、四句诗人怀想羊祜、诸葛,五、六两句则转谈三国事,并非仅就山川而言,其间包涵了“人谋胜天险”的寓意。羊祜献*吴之策,晋灭东吴诸葛用联吴之策,以抗曹魏;刘备因意气用事,败于夷陵;孙皓以残暴多疑,终致亡国。面对四百多年前的历史遗迹,诗人不禁发出慨叹。

      岘山之南,有后汉襄阳侯*郁故居。*郁在此引水作养鱼池,筑以高堤,间种楸、竹。秋来,楸丝垂垂,修竹亭亭,景致怡人。晋朝时的征南将军山简,都督荆、湘、交、广四州,镇守于襄阳,每过*郁园池,必痛饮至大醉方归。常说:“此我高阳池。”

      刘景升治襄阳时,筑景升台,常登层台之上歌《野鹰来》曲,死后,葬襄阳城东门外二百步。十三世祖、镇南大将军,杜预,字元凯,曾在襄阳兴水利,百姓称之为“杜父”。元凯作两碑,一碑沉万山山下潭水中;另一沉岘山山下水中,碑文述己之功业。元凯沉碑时说:“百年之后,何知不深谷为陵也。”陈子在此即借杜元凯沉碑事,并引申其意,即使百年之后,深谷突起为丘陵,亦是徒然。空有丘陵出,无数英雄豪杰、古圣先贤,都已经凋零作古了。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沔水经过*郁的邑城,出安昌县东北大父山,西南流,注于白水,南面有汉光武故宅,后*苏伯阿曾在此“望气”,称白水乡光武宅有郁郁葱葱的兴旺佳气。陈子昂借此慨叹郁郁葱葱之气已经中断消失了。“苍烟断”、“晚气孤”,诗人借景抒怀,表达他对时政的忧心焦虑。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诗人来自蜀山之中,所以自称“万里客”,“谁知”,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境,“踌蹰”,指惆怅而徘徊。当诗人凭吊遗踪的时候,缅怀治世良材,有为的将帅以及像羊祜、诸葛亮那样永远为百姓思念的贤臣良相,更希望这样的贤圣,代代不绝。

    [阅读全文]...

2021-12-01 02:52:11
  •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诗

  • 唐诗
  •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白话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赏析】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阅读全文]...

2022-01-10 11:18:34
  • 《感遇(第十九)》陈子昂唐诗

  • 唐诗
  •   读了陈子昂的《感遇(第十九)》后,该如何鉴赏呢?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感遇(第十九)》陈子昂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十九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

      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

      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

      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赏析】

      武则天当政时期,搜刮民财,大规模地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佛寺。佛寺的规模超过宫阙。崇佛的工程兴起以后,每天要役使上万人,国库耗竭,民不聊生。

      诗人对此义愤填膺,禁不住把怨刺之笔直接指出了武则天,尖锐地讽刺和揭露武则天崇奉佛教,劳民伤财的荒唐行径,有如痛斥弊政的檄文。

      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用诗来议论时弊。与诗人多次向武则天上呈的那些批评朝政得失的奏章大不相同,它所谈的虽然也是政治、社会问题,但不同于一般直陈其事的政论文,它既是政论,但又首先是诗,是诗与政论的结合。

      开头四句标举懦家仁政爱民的思想,抨击武则天生事扰民的行为。借上古“仁德”之君来讽诫当代胡作非为的君主是中国古代*用的传统手法。因此陈子昂开宗明义地为全诗立论:上古道德之君从来不为一己谋利,而是处处关怀和扶助善良的*民百姓。

      接着三、四两句引出古代著名的贤君与暴君的例子,进行正反对比。诗人以恳切而激烈的语气向当代最高统治者进言:尧一向以节俭著称,乘坐考究的车子决不是他所愿意;你大周皇帝本该励精图治,不去学*万代称颂的圣君尧,难道还去效法那亡国之君商纣王建造瑶台的奢侈行为吗?这里引入了具体的历史人物和有代表意义的事物(“黄屋”与“瑶台”),避免枯燥地直接说理。因而使议论具有了形象性,富有情韵,增强了感染力与说服力。

      “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诗人援引佛教主张清净慈悲的教旨,指出崇佛者穷金玉、兴土木、残生灵,恰恰是悖离了佛家的本意。这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有理有据地否定了当事者为自己辩解的借口。武则天是代李姓皇帝而立,建立武周*的,她执政后急于欺骗民心,让百姓相信大周是“天命”所归。于是奸佞小人趁机而起,投其所好,伪造符箓图谶,宣扬这位女主是西方弥勒佛转世,这正迎合了武则天的迷信心理和政治需要。此后,兴建佛寺之风愈演愈烈。陈子昂针对此驳斥道:来自西方的佛教,本以清净慈悲为主,愈是清净愈见佛道的尊严;自称崇佛的人为什么反而要违背佛道,大兴土木,用金玉塑像造庙这种奢侈行为作为对爱好清净的佛的尊奉呢?这是全诗的第二处反问。

      这个反问,比第一个反问更为有力。如果说,前一个反问中还带有劝导的成分,那末这个反问就完全是怒斥了。这一怒斥,揭穿了崇佛者的虚伪。“奈何”一词诘难有力,使对方没有辩解的余地。

      “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以严格的工对对新建的座座佛寺的宏伟规模与奢华布局进行充分的描绘。

      为了建造高耸云霄的庙宇寺院而将山林砍伐开采殆尽,为了做成金碧辉煌的图案花纹而搜尽了民间的珍珠宝物,给人民带来多大的苦难啊!这里只写建筑物的巨大耗费,而将百姓因此而遭受的深重苦难留给读者去想象和补充。接下去“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二句仍是对偶,但已由实化虚,从前面的描写重新转入议论。两句大意是:这些宏大精丽的巧妙工程,看来连鬼神也难以建成,人怎么竟把它们建成了呢?言外之意是:这些,耗费了多少百姓的血汗和生命!这是全诗浩繁的工程对统治者倒行逆施的第三处反问。这个反问由第一处的劝导和第二处的申斥,上升为愤激的控诉了。诗的最末二句:“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是警告统治者向“愚民”夸示宗教排场,足以造成无穷的后患;玩弄聪明的结果,徒然劳民伤财,使政治更加昏乱。这个结尾正面着笔,慷慨陈辞,说服力极强。以批判昏乱之“道”来呼应开头所歌颂的古圣人之“道”,使得篇章结构严密,说理透辟,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和说服力。

      【作者介绍】

      陈子昂(659~700),唐代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阅读全文]...

2022-06-17 05:02:42
  • 陈子昂唐诗《感遇(其三)》全诗赏析

  • 唐诗
  •   陈子昂的值得我们一读。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陈子昂《感遇(其三)》全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三

      苍苍丁零塞(9),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10),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凶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11)。

      【注释】

      (9)苍苍:青色。丁零:古代北方种族名,曾属匈奴。

      (10)亭堠:指北方戍兵居住守望的堡垒。摧兀:险峻的样子。

      (11)上:一作“下”。

      【赏析】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春,金微州(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一带)都督仆固始叛乱,南下烧杀掳掠,边境受到很大危胁。同年四月,陈子昂怀着“感时思报国”的满腔热忱,参加了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率领的北征军,在疆场战斗了三个月。这首诗,就是他在这次北征中所作。从首句的“苍苍丁零塞”可知,它作于其年五月唐军进驻同城(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的黑城废墟)之后不久。

      丁零,是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匈奴,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元魏时称铁勒或敕勒,唐时称回纥。诗人来到西北边陲,遥望丁零人的居处,只见“荒途”一直伸向苍茫的远方,用“今古”二字表明,当今边防不仅没有新的设施,而且连旧有的古道也荒废了。对于*处的“亭堠”(戍边的城堡),诗人在用“何摧兀”(多么险峻)加以赞叹之后,又列举了士兵的惨死沙场,暴尸旷野。暗示边塞徒有险峻的城堡而已。在《感遇》(三十七)中诗人曾经明确写道:“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在这次北征中,他向朝廷上书的《为乔补阙论突厥表》也曾指出,边防惨败的沉痛教训之一,就是“主将不选,士卒不练”,轻率出兵。由此可知,本篇慨叹士卒丧生,亭堠虚设,旨在抨击朝廷任人不当,守边将帅无能,指挥不当。紧承“暴骨无全躯”,诗人又描绘了“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即今内蒙古一带)的黄昏景色:

      狂风卷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这阴沉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也在塞外遭到了惨败。历史的回顾与眼前的自然环境融汇在一起,渲染了古战场的悲惨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古今在塞外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无限感伤。由对死亡士兵的同情,诗人又推及到对他们的遗孤的关切。“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直接谴责当政者不吊死问生,冷酷无情。“但见”与“谁怜”呼应,对比鲜明,激愤警切,发人深省。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边地荒凉悲惨的景象,抨击了边备空虚、将帅无能,丧师辱国,以及塞上遗孤得不到体恤等弊政,表达了自己对广大兵民的同情。

      在唐*三百年间数以千计的边塞诗中,呼喊出了关切时弊民瘼的第一声。

      在写作上,这首五言以沉郁悲壮之气贯穿其中,直抒胸臆;见闻与感慨也结合得很自然紧密;语言质朴劲健,一扫齐梁浮艳之风。

      【作者介绍】

      陈子昂(659~700),唐代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阅读全文]...

2022-05-13 11:51:28
  • 陈子昂的诗 陈子昂名句有哪些

  •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好贤而不能任,能任而能信,能信而不能终,能终而不能赏,虽有贤人,终不可用矣。

    3.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4.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5.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

    6.要讲道义!但不要生活在道义的阴影里!人们不能给情欲定个时间!——罗曼•罗兰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8.天下最好的调味品是饥饿!——塞万提斯

    9.还汉功既薄,逐胡策未行。徒嗟白日暮,坐对黄云生。

    10.九万八千,天授皇年。

    11.谁见鸱夷子,扁舟去五湖。

    12.圣人去已久,公道缅良难。蚩蚩夸毗子,尧禹以为谩。

    13.骄荣贵工巧,势利迭相干。燕王尊乐毅,分国愿同欢。陈子昂名句

    14.鲁连让齐爵,遗组去邯郸。伊人信往矣,感激为谁叹。

    15.幽居观天运,悠悠念群生。终古代兴没,豪圣莫能争。

    16.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17.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

    18.达兼济天下,穷独善其时。

    19.天下之政,非贤不理;天下之业,非贤不成。

    20.官人惟贤,政之所治。

    21.辞家壮志凭孤剑,报国先声震两河。

    22.三季沦周赧,七雄灭秦嬴。复闻赤**,提剑入咸京。

    23.炎光既无象,晋虏复纵横。尧禹道已昧,昏虐势方行。

    24.仲尼溺东鲁,伯阳遁西溟。大运自古来,旅人胡叹哉。陈子昂名句

    25.逶迤势已久,骨鲠道斯穷。岂无感激者,时俗颓此风。

    26.灌园何其鄙,皎皎于陵中。世道不相容,嗟嗟张长公。

    27.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

    28.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29.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陈子昂名言

    30.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31.玄天幽且默,群议曷嗤嗤。圣人教犹在,世运久陵夷。

    32.一绳将何系,忧醉不能持。去去行采芝,勿为尘所欺。

    33.蜻蛉游天地,与世本无患。飞飞未能止,黄雀来相干。

    34.穰侯富秦宠,金石比交欢。出入咸阳里,诸侯莫敢言。陈子昂语录

    35.宁知山东客,激怒秦王肝。布衣取丞相,千载为辛酸。

    36.微霜知岁晏,斧柯始青青。况乃金天夕,浩露沾群英。

    37.登山望宇宙,白日已西暝。云海方荡?,孤鳞安得宁。

    38.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39.庆云光矣,周道昌矣。

    40.市人矜巧智,于道若童蒙。倾夺相夸侈,不知身所终。

    41.岂不盛光宠,荣君白玉墀。但恨红芳歇,凋伤感所思。

    42.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43.荒哉穆天子,好与白云期。宫女多怨旷,层城闭蛾眉。

    44.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

    45.深居观元化,悱然争朵颐。

    4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7.圣人秘元命,惧世乱其真。如何嵩公辈,诙谲误时人。

    48.非我天子,庆云谁昌。

    49.穰侯富秦宠,金石比交欢。出入咸阳里,诸侯莫敢言。

    50.马上骄豪子,驱逐正蚩蚩。蜀山与楚水,携手在何时。

    51.日耽瑶池乐,岂伤桃李时。青苔空萎绝,白发生罗帷。

    [阅读全文]...

2022-03-25 03:29:49
  • 唐诗《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

  • 唐诗,友人,文学
  • 唐诗《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

      《春夜别友人二首》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春。第一首诗写作者第一次离开家乡赴东都洛阳告别宴会上的场景,充满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第二首诗同样作于告别宴会,诗人向友人坦露心胸,倾吐其为国建功立业的宏愿。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唐诗《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春夜别友人二首

      其一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释】

      ⑴银烛:明亮的蜡烛。

      ⑵绮筵:华丽的酒*。

      ⑶离堂:饯别的处所。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语出《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

      ⑷“明月”二句:说明这场春宴从头一天晚上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长河:指银河。

      ⑸悠悠:遥远。洛阳道:通往洛阳的路。

      【白话译文】

      银烛吐着缕缕青烟,金杯对着盛筵美宴。

      离堂上思念朋友情,分别后山川路途远。

      明月隐蔽高树之后,银河消失曙色里面。

      前往洛阳道路漫长,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创作背景】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旋即写成这组离别之作。

      【赏析】

      《春夜别友人》共两首,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春。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这首离别之作,就从宴会的情景落笔。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首联用对起格,语言富于对称美,同时也使得眼前景物形象鲜明,在对比中显出色彩美。银烛,晶莹洁白的蜡烛。金樽,形容酒杯华贵、考究。绮筵,华美的筵*。这一联遣词华丽,铺陈宴会隆重热闹场面,以烘托出友情的深厚。

      筵*虽然丰盛,但它是为送行而设,因此不免又笼罩上一层离别气氛,使在座的人于欢声笑语之外渐渐产生惆怅与伤感之意。“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一联,承首联而引出离别的.主题。这一联自谢朓《离夜》诗的“离堂华烛尽,别幌清琴哀”二句化出,但比谢诗显得出语更自然意境更深远,明确地抒写出此时此地惜别的情景。

      第三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描写夜空的景色。这里并不是泛泛写景,而是借背景的扩展和时间的推移来进一步映衬别情。长河没晓天,指银河消失在曙色之中。这一联表面看象专写夜空,实则紧扣夜宴。月亮已隐没到高树之后,银河也消失在曙色之中了,人却没有散去,示写双方难舍难分,时间在不觉中逝去,通过夜宴之长,衬托别情之深,这种以景衬情的含蓄手法,比正面抒写离情更有感染力。

      篇末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的问句作结。

      悠悠,遥远;洛阳道,通往洛阳的路。这两句说:此去洛阳的道路十分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能见面?这个结尾,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全诗因反复渲染离情而浸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由于诗人此行是满怀信心地去求取功名,因而诗篇虽略有感伤色彩,但基调却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低徊悲抑之感。

      此诗通篇畅达优美,除了开头一联因场面描写之需而适当选用华丽辞藻外,其余用语都不加藻饰,*淡自然。他所追求的乃是整首诗的深厚和雅。清人纪昀说得好:“此种诗当于神骨气脉之间得其雄厚之味,若逐句拆开,即不得其佳处。如但摹其声调,亦落空腔”。再有,此诗虽写眼前景,心中情,却有所继承和借鉴。有人指出,它“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离夜》即谢朓《离夜同江丞王常侍作》,也是写一次夜宴。两相比较可知,陈诗在章法、用语等方面都明显受了谢诗影响。但陈子昂并没有简单地模拟前人,而是有所创新。谢诗较直露和简洁,陈诗则婉转而细腻,在结构上更善于回环曲折地精心布局,情和景的安排上,先以秾丽之笔铺写宴会之盛,次以婉曲之调传达离别之愁,再以宏大的时空背景烘托出宴会之久与友谊之长,最后以展望征途来结束全篇,层次分明。通篇情景合一,从优美的意象描写中自然地流露感情。胜于一般的离别之作。

    [阅读全文]...

2021-12-22 00:11:54
  • 诗人陈子昂趣事

  • 诗人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泣下。”这首《登幽州台歌》的作者陈子昂,是唐初著名诗人。

      他年轻时候是“京飘"一族,客居京城十年,也没有遇到赏识他才华的人。一日偶然在集市上遇到卖古琴的,要价高达百万,围观者众多,且多为豪贵,但是却没人懂得这把古琴的珍贵之处。陈子昂一看推销自己的机会来了,就上前夸口说自己是弹琴高手,并且重金买下了这把古琴,随即和围观的人约定时日,给大家讲解这把古琴的珍贵之处并现场演奏。

      到了约定那一天,来听琴的人挤得屋子满满的,陈子昂却当众把这把价值千金的古琴摔为两段,感慨道:为何天下人宁愿喜爱不了解的琴,也不去欣赏我的才华呢?随后把自己的诗赋文章挨个赠给来的客人。

      只一日之间,就名满京华。

    [阅读全文]...

2022-03-15 16:04:42
  • 唐诗《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

  • 唐诗,友人
  •   《春夜别友人二首》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春。下面来欣赏下!

      春夜别友人二首

      其一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释】

      ⑴银烛:明亮的蜡烛。

      ⑵绮筵:华丽的酒*。

      ⑶离堂:饯别的处所。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语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

      ⑷“明月”二句:说明这场春宴从头一天晚上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长河:指银河。

      ⑸悠悠:遥远。洛阳道:通往洛阳的路。

      【白话译文】

      银烛吐着缕缕青烟,金杯对着盛筵美宴。

      离堂上思念朋友情,分别后山川路途远。

      明月隐蔽高树之后,银河消失曙色里面。

      前往洛阳道路漫长,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创作背景】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旋即写成这组离别之作。

      【赏析】

      《春夜别友人》共两首,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春。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这首离别之作,就从宴会的情景落笔。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首联用对起格,语言富于对称美,同时也使得眼前景物形象鲜明,在对比中显出色彩美。银烛,晶莹洁白的蜡烛。金樽,形容酒杯华贵、考究。绮筵,华美的筵*。这一联遣词华丽,铺陈宴会隆重热闹场面,以烘托出友情的深厚。

      筵*虽然丰盛,但它是为送行而设,因此不免又笼罩上一层离别气氛,使在座的人于欢声笑语之外渐渐产生惆怅与伤感之意。“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一联,承首联而引出离别的主题。这一联自谢朓《离夜》诗的“离堂华烛尽,别幌清琴哀”二句化出,但比谢诗显得出语更自然意境更深远,明确地抒写出此时此地惜别的情景。

      第三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描写夜空的景色。这里并不是泛泛写景,而是借背景的扩展和时间的推移来进一步映衬别情。长河没晓天,指银河消失在曙色之中。这一联表面看象专写夜空,实则紧扣夜宴。月亮已隐没到高树之后,银河也消失在曙色之中了,人却没有散去,示写双方难舍难分,时间在不觉中逝去,通过夜宴之长,衬托别情之深,这种以景衬情的含蓄手法,比正面抒写离情更有感染力。

      篇末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的问句作结。

      悠悠,遥远;洛阳道,通往洛阳的路。这两句说:此去洛阳的道路十分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能见面?这个结尾,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全诗因反复渲染离情而浸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由于诗人此行是满怀信心地去求取功名,因而诗篇虽略有感伤色彩,但基调却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低徊悲抑之感。

      此诗通篇畅达优美,除了开头一联因场面描写之需而适当选用华丽辞藻外,其余用语都不加藻饰,*淡自然。他所追求的乃是整首诗的深厚和雅。清人纪昀说得好:“此种诗当于神骨气脉之间得其雄厚之味,若逐句拆开,即不得其佳处。如但摹其声调,亦落空腔”。再有,此诗虽写眼前景,心中情,却有所继承和借鉴。有人指出,它“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离夜》即谢朓《离夜同江丞王常侍作》,也是写一次夜宴。两相比较可知,陈诗在章法、用语等方面都明显受了谢诗影响。但陈子昂并没有简单地模拟前人,而是有所创新。谢诗较直露和简洁,陈诗则婉转而细腻,在结构上更善于回环曲折地精心布局,情和景的安排上,先以秾丽之笔铺写宴会之盛,次以婉曲之调传达离别之愁,再以宏大的时空背景烘托出宴会之久与友谊之长,最后以展望征途来结束全篇,层次分明。通篇情景合一,从优美的意象描写中自然地流露感情。胜于一般的离别之作。

    [阅读全文]...

2022-01-25 20:01:42
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古诗 - 句子
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古诗 - 语录
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古诗 - 说说
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古诗 - 名言
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古诗 - 诗词
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古诗 - 祝福
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