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介子推写的一首古诗全文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介子推写的一首古诗全文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介子推写的一首古诗全文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介子推写的一首古诗全文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励志的句子、正能量的句子、人生感悟的句子、唯美的句子、祝福语通通都是简短而优美,发人深省。多读读这些充满智慧,充满人生哲理的短句,会让您对人生有更多感司。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朱子家训全文翻译及作者简介。
【朱子家训】
[作者介绍]
朱柏庐(1627-1698年),名用纯,字致一,昆山玉山人,清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其父朱集璜本是驻守昆城的明朝将领,清顺治二年(1645年),在抵御清军的战斗中遇难,朱柏庐昼夜痛哭。当时其弟用白、用锦年龄还很小,朱柏庐既要侍奉老母,又要抚养弟妹,生活极为艰辛。他非常敬仰晋人王哀攀柏庐墓之义,因此自号为柏庐。
在朱柏庐居乡教学期间,他以程朱理学为本,潜心治学,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有很多的弊端,于是便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词颇为痛切。朱柏庐为人正直,严于律己,对当时愿意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都以礼相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朱柏庐染疾,临终前尤嘱咐弟子:学问在丝佥,事业在忠孝。
朱柏庐一生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愧讷集》、《困衡录》、《毋欺录》、《春秋五传酌解》等书。其中,《朱子家训》具有很大的影响,书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至今仍是广为流传的格言警句。
[导读]
《朱子家训》,又叫《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它以朱柏庐自己一生的治学研究成果为根据,以儒家修身、齐家的核心思想为宗旨,广泛收纳各种为人处世的经验编撰而成。
这部书反映了我国古代百姓的一些生活处世原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民间谚语集,其中大多数的谚语很有哲理,寓意耐人寻味,值得我们现代入学*。该书内容大多是教导人如何生存发展和为人处世的,可以说是一部完备的治家范典。
《朱子家训》一书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他采用循循善诱、步步深入的方法进行说教,先谈治家,然后联系修人,再推广到治理国家方面,其内容深入浅出,语言浅显易懂,说理中肯确切,全书仅五百多字,却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
该书继承并发扬了*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师敬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书中还包括一些道教、佛教的处世方法,另外还有一些封建性的糟粕,如对女性的偏见、迷信报应、因循守旧等内容,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有所选择地进行吸收和借鉴。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译文]
每天清晨黎明就要起床,先把水洒在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干净;将*黄昏时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窗。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译文]
一碗粥一碗饭,必须考虑它们是来之不易的。(衣服、布料上的)半丝,半缕线、一定要想它们的获得也是很困难的。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译文]
做任何事都要先做好准备,就像没到下雨的时候,就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一样。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译文]
自己生活,修身养性的时候一定要勤俭节约,而宴请朋友的筵*上则不要吝啬。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译文]
假若用的器具干净整洁的话,即使是泥做的也比金做的要好;假若吃饭吃得少而精的话,即便是普通的蔬菜也胜过珍肴美味。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译文]
不要营造奢华的房屋,不要贪图富饶的田园。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译文]
三姑六婆那些人,她们实在是荒淫和盗贼的媒人(这里不是三姑六婆,而是指一些爱搬弄是非的女人,像水浒里面的王婆),美丽的婢女漂亮的妾,这并不是家里的福分。
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译文]
书童和奴仆不要选相貌俊美的,妻妾一定不要浓妆艳抹的。
祖宗虽远,祭祀巳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译文]
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一定要虔诚;子孙虽然愚笨,四书、五经却要诵读。
居身务期俭仆,教子要有义方。
[译文]
*常做人修身一定要节俭朴实,教育子孙一定要用好的方法。
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
[译文]
不要贪图不属于你的钱财,饮酒的时候不要过量。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译文]
与那些挑着扁担做小生意的人做买卖,不要占人家的便宜。见到穷苦的亲戚或者是邻里,要多加体恤抚慰。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译文]
对人刻薄而发家的,绝没有永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常理的人,很快就会从世上消失。
介子推与清明节的传说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下面我们来看看介子推与清明节的传说,欢迎阅读借鉴。
介子推与清明节的传说
清明节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许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传承两千多年的清明节来了,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缅怀先人,礼敬祖宗的重要意义。扫墓是必不可少的,而扫墓是有一些禁忌和避讳的,要知道有些讲究未加注意,就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扫墓的八大禁忌
一、孕妇避免扫墓
孕妇最好避免清明的扫墓活动,这不仅是阴气重的'影响。从别的方面来说,清明时节是非常拥挤的,为了胎儿的安全,并不建议孕妇去参加,再者扫墓的气象和周边的环境均不利孕妇的健康。此外是女性有例假,也要避免此类活动。
二、不可在墓地照相
大家扫墓的目都是为了祭祀祖宗,而非玩乐。举头三尺有神明,大家扫墓的时候,最好心怀敬意,专心谨慎,千万不要在墓地合影,甚至随意的照相,否则引来了不好气场,就有阴阳失衡的可能,会损害个人的运势。
三、忌穿大红大紫
清明节是不能够穿的大红大紫去上坟的,相信大家也不会穿这样的衣服去参加此类活动的。不过总有人会疏忽大意,在佩戴或是内衣上不经意使用了红色。当然本命年是例外,内衣可穿红色。
四、外人不要参与他人的扫墓
清明的时候作为外人的身份去参与扫墓是比较忌讳的,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毕竟不是一家人,各自加持的气运也不同,可能会造成气场的紊乱,导致不协调而走霉运。
五、身体不佳,时运不济者避免扫墓
一个身体正处于生病状态,或是虚弱状态的,或者最*运气不佳,诸事不顺的人最好不要去参加扫墓活动,因为此类人正处于总体运势低迷的状态,极易招致晦气,说的难听点就是邪灵上身,因为阴晦之物最喜气运低迷的人,这种人缺乏人气,容易侵犯。
六、坟头长草必需修整
坟墓上长植物的,必需要清除,万万不可使其长出气候。这一点最重要不过,要知道,所谓扫墓,就是让你清扫不利于墓地的东西,坟头的草木会对家族的成员造成伤害,包括了气运和健康,都是大大不利的。
七、发不遮额忌买鞋
事实上,清明节也算是鬼节,当然在发型上是需要注意的,特别头发不能够遮住额头,额头是人身体的神灯所在,是不可盖住的。同时鞋子也不要在当天购买,因为鞋同邪,有点常识的朋友大多不会在这天购买鞋子的,以免不吉利。
八、忌嬉骂,非议先人
扫墓完毕后,有人带着孩子去的,可能刚开始还算肃穆,一结束就开始打打闹闹,嘻嘻哈哈了。这是要注意的,要知道坟地毕竟是阴灵沉睡之所,嬉笑怒骂会滋扰阴灵,是大不敬,可能会招致报复,非议先人就更不可取了,假如你路过他人的墓地,对逝者品头论足即是亵渎的行为,届时麻烦上身就怪不得谁了。
九库说说的语句,常常简短而有霸气,充满正能量。人生常常遇到困难,而那些好句子,不经意间直击内心柔软的地方,进而一改颓丧的心情。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朱子家训全文翻译及作者简介。
【朱子家训】
[作者介绍]
朱柏庐(1627-1698年),名用纯,字致一,昆山玉山人,清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其父朱集璜本是驻守昆城的明朝将领,清顺治二年(1645年),在抵御清军的战斗中遇难,朱柏庐昼夜痛哭。当时其弟用白、用锦年龄还很小,朱柏庐既要侍奉老母,又要抚养弟妹,生活极为艰辛。他非常敬仰晋人王哀攀柏庐墓之义,因此自号为柏庐。
在朱柏庐居乡教学期间,他以程朱理学为本,潜心治学,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有很多的弊端,于是便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词颇为痛切。朱柏庐为人正直,严于律己,对当时愿意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都以礼相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朱柏庐染疾,临终前尤嘱咐弟子:学问在丝佥,事业在忠孝。
朱柏庐一生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愧讷集》、《困衡录》、《毋欺录》、《春秋五传酌解》等书。其中,《朱子家训》具有很大的影响,书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至今仍是广为流传的格言警句。
[导读]
《朱子家训》,又叫《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它以朱柏庐自己一生的治学研究成果为根据,以儒家修身、齐家的核心思想为宗旨,广泛收纳各种为人处世的经验编撰而成。
这部书反映了我国古代百姓的一些生活处世原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民间谚语集,其中大多数的谚语很有哲理,寓意耐人寻味,值得我们现代入学*。该书内容大多是教导人如何生存发展和为人处世的,可以说是一部完备的治家范典。
《朱子家训》一书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他采用循循善诱、步步深入的方法进行说教,先谈治家,然后联系修人,再推广到治理国家方面,其内容深入浅出,语言浅显易懂,说理中肯确切,全书仅五百多字,却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
该书继承并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师敬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书中还包括一些道教、佛教的处世方法,另外还有一些封建性的糟粕,如对女性的偏见、迷信报应、因循守旧等内容,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有所选择地进行吸收和借鉴。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译文]
每天清晨黎明就要起床,先把水洒在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干净;将*黄昏时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窗。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译文]
一碗粥一碗饭,必须考虑它们是来之不易的。(衣服、布料上的)半丝,半缕线、一定要想它们的获得也是很困难的。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译文]
做任何事都要先做好准备,就像没到下雨的时候,就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一样。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译文]
自己生活,修身养性的时候一定要勤俭节约,而宴请朋友的筵*上则不要吝啬。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译文]
假若用的器具干净整洁的话,即使是泥做的也比金做的要好;假若吃饭吃得少而精的话,即便是普通的蔬菜也胜过珍肴美味。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译文]
不要营造奢华的房屋,不要贪图富饶的田园。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译文]
三姑六婆那些人,她们实在是荒淫和盗贼的媒人(这里不是三姑六婆,而是指一些爱搬弄是非的女人,像水浒里面的王婆),美丽的婢女漂亮的妾,这并不是家里的福分。
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译文]
书童和奴仆不要选相貌俊美的,妻妾一定不要浓妆艳抹的。
祖宗虽远,祭祀巳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译文]
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一定要虔诚;子孙虽然愚笨,四书、五经却要诵读。
游子吟古诗全文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子吟古诗全文,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游子吟
诗人:孟郊
朝代: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①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说。
②意恐:担心。
③寸草:小草,比喻游子。
④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⑤归:回来,回家。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担心孩子一走很晚才会回来。谁能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创作背景】
《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后世影响】
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又有两位诗人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对后人的影响。
1992年9月香港举办了一项活动——“我最爱的十首唐诗”,评选结果按得票多少为序,最后在众多唐诗中,孟郊的《游子吟》名列榜首。这首诗还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定为向世界各国推荐的学生优秀读物。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时隐居嵩山。*五十岁才中进士,任溧阳县尉。与韩愈交谊颇深。其诗感伤自己的遭遇,多寒苦之音。用字造句力避*庸浅率,追求瘦硬。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孟东野诗集》。
拓展阅读:游子吟改写作文
呼呼!屋外寒风凛冽,动物们都躲了起来,生怕被寒风吹得瑟瑟发抖。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只有几个穿着大衣的人匆匆走过,我即将要去远游,一想到可能几年不能回到这充满温暖的温馨小屋,就不禁感到一阵凄凉。啊,我的母亲,我一定会想念你,时常给您回信的!我的母亲似乎也很伤感,她正在为我赶制衣裳。蜡烛忽明忽暗,她时不时地要低头仔细端详一阵,生怕哪里针脚不细密,会让我着凉。她缝了一针又一针,原本一团团细细的线,在母亲的手里慢慢变成了布,然后裁剪成领子、袖子……在她手里的几根竹针飞快地来回穿梭,看不清是怎么回事,一团线又成了厚实的衣布……
第二天,要出发了,母亲还在织,她尽量使衣服上的线密一些,再密些,似乎把对儿子所有的思念,和对儿子的爱全部倾注在这一针一线之中。我懂母亲为什么这么认真,她是担心我在外面工作,迟迟回不了家。如果不织厚一点,怎能经受得住风吹雨淋日晒呢?母亲这饱含深情的一举一动温暖了我的心,啊!母亲!
衣服织好了,我穿着这件用母亲那双饱经风霜的手和全部爱编织而成的衣裳,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抬起头,映入眼帘的便是那迎风招展的、翠绿的小草,可这一点点绿怎能报答春天那无价、无私的阳光的恩情呢?我低下了头,回想起母亲对我的一件件事,让我深受感动。小草虽然报答不了阳光对他的养育之恩,但却能用自己的绿色来感谢阳光,我也要一生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和行动来回报母亲那神圣充满阳光的母爱!
《游子吟》读后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诗描写了母亲在儿子临行前为他缝衣裳的情景:慈祥而细心的母亲,手中拿着一根细细的线,在仔细地为儿子缝衣服。母亲那一根充满着爱的线缝得又密又牢,就是担心儿子不能回归。读了这首诗令我感触颇深,母亲对儿子的这种爱就象太阳关爱小草一样深情而无私,儿子又该怎样报答对母亲的这份浓浓的爱呢?
如今,时代变了,可是慈母们爱儿女的心,永远不会改变。“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歌词。社会上,慈母比比皆是。报纸上,曾报道过几位慈母的伟大事迹。某地发生大地震,一对母子被困。几天后,他们被救了上来,母亲奄奄一息,而孩子毫发无损。原来,母亲割破了自己的手腕,把血给孩子喝;母亲带着孩子去旅游,结果缆车在半空中掉下,母亲把孩子架在肩膀上,自己被摔死,而孩子却安然无恙……。
母亲伟大的爱,子女应当报效。母亲在你快乐时,会与你共享喜悦;在你难过时,为你分担忧愁,在你成功时,鼓励你更进一步;在你失败时,母亲会激励你不怕挫折。如此无私的爱,子女是一辈子也报答不了的。
即使如此,有些子女却不能很好地珍惜,也不报答。有一位单亲家庭,她的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把他抚养长大,希望他能成材,而他却整天上网打游戏,不好好念书,母亲教育他,他就和母亲还嘴,有时还动手打母亲,这不是太不孝了吗?难道他们不知道“游子吟”吗?真该让他们读读。
读了这首诗,我想起了自己母亲对我的关怀。我生病了,她陪我打针,喂我吃药,夜晚常常不离我左右;我挑食,她就千方百计地为我做好吃的;陪我练琴,指导我学*……这种种关爱,聚成了伟大的母亲。
现在,我只是一个小学生,无法报答妈妈。等我长大了,工作了,我一定要好好孝顺我的妈妈,让她歇歇,享享清福。
读了《游子吟》,我再一次感受到母亲的伟大,也再一次让我坚定了报答妈妈的决心。
《游子吟》古诗全文
游子吟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游子吟》古诗全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游子吟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游子吟》古诗原文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古诗注释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⑵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⑸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游子吟》古诗翻译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竹石》古诗全文
《竹石》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竹石》古诗全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词句解释: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磨砺、磨难、困难”
击:打击。
坚劲:坚”是“坚强不屈、坚韧不拔”。坚劲:坚定强劲。 “劲” 读作“jìng
任:任凭。
尔:你。
古诗大意: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古诗赏析: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体现了诗里的竹子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根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游子吟古诗全文意思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今天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游子吟古诗全文意思,希望你喜欢。
《游子吟》古诗原文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古诗注释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⑵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⑸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游子吟》古诗翻译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游子吟古诗评析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古诗江雪全文解析
导语: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这是他被贬官之后所写的一封来信。他对江上雪景的描绘是不是和我们谈的一致呢?下面我们就学*这首诗。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古诗江雪全文解析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赏析:
诗人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柳宗元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柳宗元只用了20个字,便描绘出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作者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诗人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常的景象。所以,下面的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寒食古诗全文及赏析
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寒食古诗全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词语解释
翃 hóng:飞。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幸之臣。
赏析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臣,以示恩宠。所以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作者】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冬天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他步伐蹒跚,历尽苍桑,饱受风雪的磨难,但是他依然不改对大自然的爱恋。
《》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江雪》
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刘十九》
唐·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梅花》
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北风行》
唐·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又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介子推写的一首古诗全文
介子推的古诗
批判介子推的古诗
介子推的名言
介子推寒食节的古诗
清明节介子推写的古诗
清明节的由来介子推的古诗
关于推敲的古诗全文
竹子的古诗全文
庄子的古诗全文
全文的古诗
介之推的古诗
写子规的古诗全文
游子呤的古诗全文
古诗马的全文
雨的古诗全文
梅的古诗全文
山的古诗全文
古诗《苔》的全文
酒的古诗全文
花的古诗全文
古诗《韵》的全文
有月的古诗全文
淮南子的古诗全文
子衿全文古诗的拼音
听雨古诗的全文
题梅古诗的全文
全文140字的古诗
望岳的古诗全文
有雪字的古诗全文
猛男的经典古诗
情感的古诗词都
幼儿园小孩背古诗的正确方法
改过的坑爹古诗词
凄美押韵的古诗
入门压的古诗
春日田园杂兴的全首古诗
题秋江独钓图古诗的硬笔书法
求一首女人喝酒的古诗
带舞的七字古诗
含四字成语的古诗词初中
背诵古诗时可以进行的游戏
晨和珊的古诗
大雄这学期教的古诗背完了吗
古诗中的国风诗
适合男孩独自朗诵的古诗词
幼儿园学古诗玩的小游戏
赞美母爱的优美古诗
带睿字的的古诗
关于四川的古诗词小班
劝人节哀的温暖古诗词
古诗满春的图片
播放古诗王维的
播放李白诗人的古诗
放首小学生的古诗
孤独高冷的古诗
春眠古诗的画面
播放其他简单一点的古诗
二十二岁相关的古诗词
最打动人心带梦的古诗词
十首国家的完整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