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晚秋古诗的特点

关于长安晚秋古诗的特点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长安晚秋古诗的特点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长安晚秋古诗的特点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长安晚秋古诗的特点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45) 说说(29) 名言(1k+) 诗词(1k+) 祝福(7) 心语(6)

  • 唐诗《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

  • 唐诗,长安
  • 唐诗《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

      《长安秋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作者登上高楼鸟瞰整个长安,眺望终南山,描写长安周边秋高气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高蹈绝俗、明净开阔的襟怀。下面小编带来的唐诗《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

      《长安晚秋》原文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长安晚秋》注释

      (1)云物:指天空中的云雾。 拂曙:拂晓。

      (2)高秋:深秋。

      (3)横塞:越过关塞

      (4)篱菊:篱笆旁的菊花。晋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5)红衣:指红色的莲花瓣

      (6)渚莲:水中州渚上长的莲。

      (7)鲈鱼正美:西晋齐王司马冏执政时,张翰(字季鹰)为大司马东曹掾。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苏州莼菜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事见《晋书·张翰传》。后来这个故事就被用来表示思乡之情

      (8)南冠:楚冠。

      《长安晚秋》译文

      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曙光将出的寒意,唐朝的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长安晚秋》赏析一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象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能具体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这首诗的好处,还在于它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于写意画。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这就更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晚唐诗往往流于柔媚绮艳,缺乏清刚遒健的骨格。这首五言短章却写得意境高远,气势健举,和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神合之处,尽管在雄浑壮丽、自然和谐方面还不免略逊一筹。(刘学锴)

      《长安晚秋》赏析二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 ,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凉” 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 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迷住,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 ,觅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 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是在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如此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杜牧如此激赏 ,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 :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 ,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愁容满面。紫菊半开,红莲凋零 ,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 ;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枯荷,追忆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 、好景无常的伤感 ;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 ,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 的陶渊明 ,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 “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的秋景 , 无不触发着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 ;末联则抒写胸怀, 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 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 ;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 学楚囚 ”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 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 ,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结合起来, 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 ,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 ,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 ;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染 ,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长安晚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2、体会晚唐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3、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教学重点]:

      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检查:

      《无题》、《九日齐山登高》相关知识。

      二、导入新课:

      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今天我们接触晚唐另一位诗人赵嘏。学*一下他的《长安晚秋》

      三、自读,通过翻译全诗解决基础问题

      1、翻译,中心:秋天拂晓时,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叶尽谢。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这首律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2、重点词语:拂曙 宫阙(建筑物,而“阕”为词的分段,又叫“片”)横(飞过)塞

      3、典故:鲈鱼正美——司马冏执政、张翰辞官回家,表达思乡之情。

      南冠楚囚——晋侯、钟仪(楚国俘虏),南,楚地;“南冠”代囚徒或战俘。

    [阅读全文]...

2022-05-28 14:30:06
  • 长安晚秋赏析

  • 长安
  • 长安晚秋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长安晚秋》是唐代诗人赵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长安晚秋赏析,供大家参阅!

      原文

      唐代: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译文

      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

      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

      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

      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注释

      ⑴凄清:指秋天到来后的那种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萧索之意。清,一作“凉”。拂曙:拂晓,天要亮还未亮的时候。流:指移动。

      ⑵汉家宫阙(què):指唐朝的宫殿。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⑶残星,天将亮时的星星。雁横塞:因为是深秋,所以长空有飞越关塞的北雁经过。横,渡、越过。塞,关塞。

      ⑷长笛:古管乐器名,长一尺四寸。

      ⑸紫艳:艳丽的紫色,比喻菊花的色泽。篱:篱笆。

      ⑹红衣:指红色莲花的花瓣。渚:水中小块陆地。

      ⑺鲈(lú)鱼正美:西晋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齐王司马冏执政时,任为大司马东曹掾。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菜莼妒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⑻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间之日:‘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悦之,召而吊之。’后用以“南冠”指囚徒或战俘。

      赏析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这两句是说: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纪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借菊之憔悴写人的愁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诗人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阅读全文]...

2022-04-22 17:59:22
  • 长安秋望赵嘏赏析(长安晚秋的诗歌赏析文章)

  • 长安,诗歌
  • 公元827年,正值唐文宗大和初年,诗人赵嘏到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但不幸名落孙山。在落第之后,他并没有立即归乡,而是客居在长安。在一个秋天,诗人登高望远,心中感慨万千,写下了《长安秋望》一诗,原文如下: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凄冷的云雾在拂晓时分流动,长安城中的皇家宫殿巍然高耸,仿佛触动了高高的秋空。在一个秋天的拂晓,诗人登高望远,此时的云雾已让人颇感凉意,映着破晓的晨光,云雾四散流动,在流动的云雾笼罩之下,巍然耸立的皇家宫阙也仿佛随之流动了起来,让诗人产生了宫阙仿佛要触动秋天高远的天空的错觉。在这一联中,诗人总括眼前的风景,以“凄凉”一词衬托出此时的心境,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天幕下还有几点未落的星星,大雁排着队从北方飞来。在一声哀婉的长笛声中,我独自倚在楼台中。此时正是拂晓时分,诗人看到,天幕上还有几颗星星没有落山,大雁排着队掠过正在破晓的天空。正当诗人的注意力被眼前这些秋天早晨特有的景象所吸引时,不知从何处传来了一声哀婉的长笛声,看来,在这破晓时分,伤心的人不止诗人一个。于是,诗人在这哀婉的笛声中,独自倚楼,默想心事。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篱笆边半开的紫色菊花静静地散发幽香,池塘中的莲花已经落尽了红色的花瓣。破晓之后,天光渐亮,眼前的景象已经历历可辨,在晨光中,诗人看到篱笆附*的菊花已处于半开半放的状态了,池塘中的红色荷花已经凋落殆尽,只剩下枯荷残枝,已经能够看到以往掩映在荷叶之下的水中的小块土地了。诗人借紫菊半开、荷叶落尽等秋景,抒发了时光蹉跎感慨,表达了渴望归隐的愿望。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此时的鲈鱼正美味,可我却没有回到家乡。在长安城中,我徒劳地戴着南冠充当着囚徒。“鲈鱼正美”是说晋代的张翰见到秋风起,便想起家乡的鲈鱼莼羹正是味美的时候,便弃官而归。在这里,诗人借“鲈鱼正美”表达迫切的思乡之情。“南冠”指的是,春秋时期楚国人钟仪被囚禁于晋国而坚持戴楚国帽子的故事,在这里诗人借“南冠”指自己身不由己,难以归乡,在长安的生活仿佛是囚徒一般,不知道出路在何方。

    此时的诗人名落孙山,客居长安,前路迷茫,在秋天里,他心中有很多无法排遣的愁绪。此时,摆在诗人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继续在长安等待机会,二是归乡。这两种想法在心中交织,诗人无法做出选择。于是,在拂晓时分,诗人登上高处,希望能够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虽然有不舍,但诗人已经做出了选择,他要离开长安,结束这种囚徒般的生活。

    [阅读全文]...

2022-02-13 01:59:21
  • 《长安秋望》古诗全文赏析

  • 长安
  • 《长安秋望》古诗全文赏析

      《长安秋望》

      作者:赵嘏;朝代:唐代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翻译」

      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曙光将出的寒意,唐朝的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注释」

      (1)云物:指天空中的云雾。拂曙:拂晓。

      (2)高秋:深秋。

      (3)横塞:越过关塞

      (4)篱菊:篱笆旁的菊花。

      (5)红衣:指红色的莲花瓣。

      (6)渚莲:水中州渚上长的莲。

      (7)鲈鱼正美:西晋齐王司马冏执政时,张翰(字季鹰)为大司马东曹掾。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苏州莼菜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事见《晋书·张翰传》。后来这个故事就被用来表示思乡之情

      (8)南冠:楚冠。

      「创作背景」

      这首七言律诗是赵嘏客居长安时期所作。赵嘏曾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诗人独在异乡,见深秋凄凉景象,顿生怀乡思归之情,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

      《长安秋望》是唐代诗人赵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通过眺望中的见闻,描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思念故乡的心情。

      首联“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颔联“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迷住,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觅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是在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如此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愁容满面。紫菊半开,红莲凋零,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枯荷,追忆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的秋景,无不触发着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末联“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长安秋望》这首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赵嘏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阅读全文]...

2022-05-11 01:31:52
  • 长安秋望古诗译文(长安秋望古诗翻译及赏析)

  • 长安
  • 公元827年,正值唐文宗大和初年,诗人赵嘏到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但不幸名落孙山。在落第之后,他并没有立即归乡,而是客居在长安。在一个秋天,诗人登高望远,心中感慨万千,写下了《长安秋望》一诗,原文如下: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凄冷的云雾在拂晓时分流动,长安城中的皇家宫殿巍然高耸,仿佛触动了高高的秋空。在一个秋天的拂晓,诗人登高望远,此时的云雾已让人颇感凉意,映着破晓的晨光,云雾四散流动,在流动的云雾笼罩之下,巍然耸立的皇家宫阙也仿佛随之流动了起来,让诗人产生了宫阙仿佛要触动秋天高远的天空的错觉。在这一联中,诗人总括眼前的风景,以“凄凉”一词衬托出此时的心境,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天幕下还有几点未落的星星,大雁排着队从北方飞来。在一声哀婉的长笛声中,我独自倚在楼台中。此时正是拂晓时分,诗人看到,天幕上还有几颗星星没有落山,大雁排着队掠过正在破晓的天空。正当诗人的注意力被眼前这些秋天早晨特有的景象所吸引时,不知从何处传来了一声哀婉的长笛声,看来,在这破晓时分,伤心的人不止诗人一个。于是,诗人在这哀婉的笛声中,独自倚楼,默想心事。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篱笆边半开的紫色菊花静静地散发幽香,池塘中的莲花已经落尽了红色的花瓣。破晓之后,天光渐亮,眼前的景象已经历历可辨,在晨光中,诗人看到篱笆附*的菊花已处于半开半放的状态了,池塘中的红色荷花已经凋落殆尽,只剩下枯荷残枝,已经能够看到以往掩映在荷叶之下的水中的小块土地了。诗人借紫菊半开、荷叶落尽等秋景,抒发了时光蹉跎感慨,表达了渴望归隐的愿望。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此时的鲈鱼正美味,可我却没有回到家乡。在长安城中,我徒劳地戴着南冠充当着囚徒。“鲈鱼正美”是说晋代的张翰见到秋风起,便想起家乡的鲈鱼莼羹正是味美的时候,便弃官而归。在这里,诗人借“鲈鱼正美”表达迫切的思乡之情。“南冠”指的是,春秋时期楚国人钟仪被囚禁于晋国而坚持戴楚国帽子的故事,在这里诗人借“南冠”指自己身不由己,难以归乡,在长安的生活仿佛是囚徒一般,不知道出路在何方。

    此时的诗人名落孙山,客居长安,前路迷茫,在秋天里,他心中有很多无法排遣的愁绪。此时,摆在诗人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继续在长安等待机会,二是归乡。这两种想法在心中交织,诗人无法做出选择。于是,在拂晓时分,诗人登上高处,希望能够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虽然有不舍,但诗人已经做出了选择,他要离开长安,结束这种囚徒般的生活。

    [阅读全文]...

2022-07-01 14:54:28
  • 齐安郡晚秋杜牧赏析(杜牧齐安郡晚秋古诗题)

  • 《齐安郡晚秋》 杜牧 (唐)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秋风瑟瑟,柳影渐渐稀疏。

    我所居住的地方显得更加寂静、苍茫。

    游赏黄州的山水,闲云倒影在水中,

    让人赏心悦目,闲来吟啸抒怀,

    日子倒也过得闲适自得。

    残灯暗淡的雨夜,

    一起下棋的友人已经散去,

    酒醒后孤枕难眠,又看到北雁南飞。

    当年英雄豪杰争雄的赤壁还在,

    而如今只有我这样的蓑翁在此垂钓。

    散后;一作欲散。

    齐安郡:即黄州。

    此诗为杜牧受*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阅读全文]...

2022-04-13 16:17:47
  • 长安清明_古诗清明全文

  • 清明,长安,祝福
  • 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励志的句子”为您收集《长安清明》,推荐这些经典的古诗绝句。

    这些古诗绝句您喜欢吗?小编还为您整理更多绝句古诗等专题,请您欣赏含有长安的唯美句子。

    [阅读全文]...

2022-07-12 20:46:04
  • 关于长安的古风句子 描写长安的古诗词

  • 古风,长安,唯美
  • 长安是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一个古都,这里有着非常繁华的街道,有着最为豪华的宫殿。长安城下就是天子脚下,人们在这里生活,十分的幸福。古时候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来过长安,对于长安的盛况也描写得十分细致。

    1、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4、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5、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6、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唐·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7、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

    8、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唐·杜甫《月夜》

    9、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唐·李白《听胡人吹笛》。

    10、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11、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13、几段唏嘘几世悲欢,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14、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

    15、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16、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17、闻说长安金紫贵,不奔风雨即红尘

    18、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19、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阅读全文]...

2022-06-11 19:57:35
  • 体琭汉字特点的古诗131句

  • 经典
  •   1、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秋歌》

      3、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温庭筠《杨柳枝》

      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5、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徐再思《无题》

      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7、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杜甫《潼关吏》

      8、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9、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阮籍《咏怀》

      10、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11、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魏风·硕鼠》

      1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13、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

      1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15、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6、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魏风·伐檀》

      17、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魏风·伐檀》

      18、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19、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20、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孔雀东南飞》

      21、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22、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长歌行》

      2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24、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25、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李贺《老夫采玉歌》

      1、谐音诗句: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注释:“因荷而得藕”和“因何而得偶”是谐音,“有杏不须梅”和“有幸不须媒”是谐音,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2、同旁诗句:远*通达道,进退返逍遥。

      注释:这首诗是利用汉字的偏旁特征作诗,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同一偏旁。

      3、数字诗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注释:这首诗是用数字一到十来写的。

      4、拆字诗句: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注释:这首诗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字分成了几个字,并组成词语。

      5、连环诗句: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注释:从任意一个字开始,按照规律可以读出许多首诗。

      6、叠词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注释:叠词增强了诗句的表现程度,体现了汉字的音律美。

      1、谐音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晴”和“情”谐音,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2、同旁诗:浙海江深波浪流,慇懃思想怨悲愁。客官宵定寒窗宿,达道逍遥远*逰。(利用汉字的偏旁特征作诗,每个诗句中每一个字都是同一偏旁)

      3、叠词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叠词增强了表现程度,富有汉字的音律美)

      4、拆字诗: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咏黄鹤,志士心未已。(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字分成几个字,组成词语,暗寓此字)

      5、连环诗: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从任意一个字开始,按照规律可以读出许多首诗,同一个字在不同部位有不同意象)

    [阅读全文]...

2022-03-08 08:28:44
长安晚秋古诗的特点 - 句子
长安晚秋古诗的特点 - 语录
长安晚秋古诗的特点 - 说说
长安晚秋古诗的特点 - 名言
长安晚秋古诗的特点 - 诗词
长安晚秋古诗的特点 - 祝福
长安晚秋古诗的特点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