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课堂古诗韩愈的诗歌创作风格

关于乐乐课堂古诗韩愈的诗歌创作风格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乐乐课堂古诗韩愈的诗歌创作风格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乐乐课堂古诗韩愈的诗歌创作风格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乐乐课堂古诗韩愈的诗歌创作风格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k+) 语录(95) 说说(119) 名言(36) 诗词(5k+) 祝福(38) 心语(3)

  •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风格

  •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饮酒》[结庐在人境]、《和郭主簿》等。抒写了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并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情厚谊。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凋敝,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现实世界。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乞食》等。

      2.咏怀诗和咏史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相*,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如《饮酒》、《拟古》、《杂诗》、《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多属这一类。

      3.其它:陶渊明的行役诗是其宦游其间的作品,多是写行役之苦和厌倦仕宦思慕归隐的内容。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赠答诗多是写朋友之间的友情。如《答庞参军》、《与殷晋安别》等。此外陶渊明还有一些哲理诗。如《形影神》等。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1.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朱熹说:“渊明诗*淡,出于自然。”(《朱子语类》)苏轼说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上卷《评韩柳诗》)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三十首》)陶诗除了这种基本风格外,还有一些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的诗歌。朱熹也曾谈到他豪放的一面:“陶渊明诗,人皆说是*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

      2.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3.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陶渊明诗歌的风格,苏轼认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貌似“枯淡”,而中实膏美(《东坡题跋·评韩柳诗》:“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过之,而温丽精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澹者,谓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惠洪《冷斋夜话》:“东坡尝曰: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秦观亦云“陶潜之诗长于冲淡”(《韩愈论》:“昔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公干之诗长于豪逸,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谢灵运、鲍照之诗长于峻洁,徐陵、庾信之诗长于藻丽。”)杨时《龟山先生语录》:“陶渊明所不可及者,冲淡深粹,出于自然。”曾纮曰:“余尝评陶公诗造语*淡而寓意深远,外若枯槁,中实敷腴,真诗人之冠冕也。”(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四引)葛立方《韵语阳秋》:“陶潜、谢朓诗,皆*淡有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刿目雕琢者所为也。”吴澄《送袁用和赴彭泽教谕诗序》:“其为诗也冲澹,华而不炫,如絅里之锦,读者莫知其藏绚丽之美也。”(《吴文正集》卷二十一)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渊明托旨冲淡,其造语有极工者,乃大入思来,琢之使无痕迹耳。”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元亮得步兵之澹。 ”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阮、陶二公,抗迹尘寰,神致冲淡,妙寄笔墨之外。”

      陶渊明诗文风格多端,题材丰富,但只有田园诗才能前逾古贤、后难继武,因此,谈论陶渊明作品,就应该立足于田园诗,其它题材的作品,如咏史、读书、行旅、赠答等,虽能丰富陶诗的内涵,却并不能代表陶诗的卓越品质。陶渊明田园诗感情流露舒缓自如,抒情方式*淡自然,其“素淡”的风味,乃剥落繁华所致,发源于真,归乎自然,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非有意为之所能及。之所以会形成此种风貌,应当和他深切膺服老庄美学思想有密切的关联。

      老子从其道论出发,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推崇“淡乎其无味”(《老子》第三十五章)的美学境界,所以会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第十二章)认为浮华绚丽的事物往往使人心智迷乱,被蒙蔽而看不到大道之美。所以老子提倡“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第二十八章)庄子承续老子的哲学思考,也崇尚自然质朴的审美趣味。比如写道:“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刻意》)庄子推崇自然朴素之美,反对一切人为的束缚、刻意的雕琢、虚伪的华饰。未经雕饰的原木是朴,没有染色的白帛为素。朴素是事物的天然本色、原始状态。庄子以朴素为美,正是取它的这种含义、“朴素”即未经雕琢饰染的自然之美。《天运》说:“夫鹊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天鹅自来白,不是因为日日洗澡,乌鸦天生黑,也不是天天日晒的结果,两者都是出于本然,这就是朴,这才是美。因此庄子反对“饰羽而画”(《列御寇》),在天然美丽的羽毛上再涂以华彩,只会破坏朴素的美。“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刻意》)素是不受外界熏陶濡染,保持天然本色,犹如没有染色的白帛。

      其实“朴”的观念在《老子》《庄子》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文艺观等诸多方面,在此单纯从美学观上加以考察。“朴”的美学要求就是*淡自然,简单真切,罢黜一切不必要的铺陈、藻饰、雕琢,因此老、庄都对矫情做作的语言进行了批评。《老子》第八十一章有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王弼注曰:“实在质也”,“本在朴也”。可知老子重视的是质实的内容而不是华美的形式。张松如说老子指明的是:“信实之言多尚朴直,故不美;甘美之言多尚华饰,故不信。”(《老子校读》)质朴的语言往往可传达简洁而准确的内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第四十一章),越简单的形式往往有越丰富的内容,所以老子提倡“朴”,与他尚真、尚自然的思想相一致。庄子也认为: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庄子·齐物论》)华丽繁缛的语言只会遮蔽言说的真面目,无足取法。基于这种重内容而轻形式的思想,《庄子》一书进而形成了“忘言”的观点:“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外物》)言只是达意的一种工具,故“得意”才是目的,而不必在为达到目的而借助的工具上大作文章。语言都可以完全忘却,摒弃不用,因而对语言进行藻饰、雕琢更是毫无必要。

      综上所述,老、庄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文艺观念:至高的美就是天地自然的本原,质朴无华,不烦绳削。语言所要表达的是大道之美,是真意,因此语言也要有真实朴素的风格,如果可以领悟到大道的意味的话,甚至言说也成为累赘。

      陶渊明无疑认可接受了老庄所阐发的美学趣味,所以古今论陶均不离“素淡”,安盘言陶诗“冲澹深粹,出于自然”(《颐山诗话》);徐骏说它“淡泊渊永,复出流俗,盖其情性然也。”(《诗文轨范》)宋叶梦得《玉涧杂书》写道:“陶渊明真是倾倒所有,借书于手,初不自知为语言文字也,此其所以不可及。”他是把自己内心所体验到的事象或感受,倾其所有,尽性发露,而无意于玩弄语言文字的技巧,这就使得他所描述和表达的事物,获得了如同生活本身那样的色泽和味道。例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等。所有这些描述都带有着生活、自然的原生形态,没有任何艺术雕琢的痕迹,本色本香,却能够给读者带来美好独特的阅读体验。

      又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春林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和郭主簿》其一)诗人描写的是*常的田园景物和村居生活,前四句生动地描写了田园夏日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畅适的心境。中间十二句写*静的田园生活,读书、弹琴、饮酒、劳作,与幼子玩耍,这些*常的小事却给诗人带来了极大乐趣,它使诗人从仕与隐的困惑和焦虑中彻底摆脱出来,寻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真正意义上的解脱。陶渊明所追求的解脱不是功名富贵,而是在日常的、看来是凡庸的农村田园生活中保持自己的理想、节操,获得心灵的自由、*静和安乐。所以,陶诗中所描写的田园生活不只是写实,其中蕴含了诗人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襟怀气度,这也是陶诗虽然素淡却韵味悠长的奥秘所在。诗的最后两句把读者的思绪引向了风俗淳美的古代社会,使诗的内涵大大增加,整首诗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的不凡意境,百读不厌。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文学自觉的时代,宗白华说:“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从这个时候起,*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向,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美学散步·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在艺术创造过程中,陶渊明或许并不排斥审美的加工,而只是加工得舟过水无痕,雁过空无迹。葛洪《冷斋夜话》这样解释陶渊明诗作*淡朴素的风格:“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则说:“渊明托旨冲淡,其造语有极工者,乃大入思来,琢之使无痕迹耳。”

      再次需要强调的是,陶诗在*淡自然绝不是人们常说的单调乏味的*淡,只是寡淡无趣,面目可憎,其妙处高处在于寄至味于*淡,有象外之象,境外之境,*却*得有趣,淡却淡得有味。例如《移居诗》其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敝床*。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首诗只是描述了移居南村及其与邻里交往的寻常情景,但其中汩汩流淌着至深至浓的人情。正因为陶诗意味淡而实厚,因此历代诗论家认为,读懂陶诗需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人生况味和生活阅历。黄庭坚《跋渊明诗卷》说:“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智。”一是反复咀嚼,领会其中的蕴涵。清伍涵芬《读书乐趣》写道:“陶渊明诗语淡而味腆,和粹之气,悠然流露,最耐玩味。……人初读,不觉其奇,渐咏则味渐出。”

      建安文学为*文坛带来悲慨苍凉之美;西晋诗人贡献了绮丽之美;而陶渊明则开拓了以自然*淡朴素为美的天地。吟咏陶渊明的田园诗,有如展开一幅趣味盎然的田园生活画卷,只觉山清水秀,徐风拂面,但看炊烟袅袅,犹闻飞鸟啼鸣,令人忧烦扫尽,陶然忘机,不禁心醉意迷,心驰神往。

      【拓展内容】

      陶渊明的诗歌成就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①内容*淡自然,内容贴*生活,亲切淳真,富于真情实感。所描绘的场景、叙写的事情,为人们熟知*见。通过朴素自然的田园风光的描写,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不加雕饰,把生活的情景和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这就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如《归园田居》中的“少无适俗韵”的描写,“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淡自然,这些生活情景及诗人的志趣,心情,都是诗人真实的感受,写得十分亲切。

      ②浑融完整,意境高远。作者善于创造意境,他的田园诗中多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入诗,既有客观实境,又有意中之境。使自然景物都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它往往与具体的景物和诗人的真挚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具以情景为主,把人们引向一种更加高远而深沉的境界,这种情、景、理的高度融合,即诗与哲理的结合,更使陶诗意境高远,清新拔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一词,很朴实,但又含有一种韵味,是不经意的看到了南山,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非常亲和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淡的语言中得到了表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一种客观的景物描写,从”飞鸟相与还“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充分的肯定和满足的情感,韵味很深。

      ③精工而本色的语言。陶诗的语言朴素、直率,毫无斧凿之痕,*淡、本色,简练朴素,明白易懂,但绝不是浅薄粗俗。他诗中那些看似极其普通的“田家语”,实则是经过艺术提炼的,是诗人苦心经营的结果,其中有许多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中的“翼”字、《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均能于本色中见精工,于朴素中见华采。钟嵘在《诗品》中评价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阅读全文]...

2021-11-29 17:41:11
  • 张若虚的诗歌创作风格

  • 张若虚的诗歌创作风格

      导语:张若虚,初唐诗人,流传于后世的诗仅有两首,擅写闺怨。诗风上承齐梁,下开盛唐,在诗歌的历史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让我们了解一下张若虚的诗歌创作风格吧!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然而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为这首诗,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我接触张若虚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的我特痴迷古典诗词,每每遇到关于诗词曲赋的文章总是爱不释手。读完这首诗,我便对那种幽美而邈远的意境感喟至深。春、江、花、月、夜,每一种景物都可作出成千上万首诗。然而张若虚却蘸墨挥笔,将所有的景色都囊括在一首诗中,且写得这么的深邃与美丽,让人不得不惊服于他的才气!

      后来,我便开始对张若虚产生了痴迷。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才能编织出如此动人心魄的诗篇?

      于是,我开始收集他的诗词、查阅他的生*。然而历史对于他的记载实在是太少太少,没有他的情感经历,也没有他的诗集传世,而关于他生*的描述也只有寥寥数语。

      惟一让人能够窥见他一二的,只有那仅存的两首诗。一首是《代答闺梦还》,一首便是《春江花月夜》。

      看来要走*他,就必须走*这两首诗。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真可谓是一个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将春江月夜中的美丽景色点染得无比的奇异——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折折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无疑,张若虚对月光的观察是极其细致与精微的,否则不会得此神笔。由此观之,张若虚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可以说是严谨而审慎的,一个能够发现细微事物的美丽的人也应当是一个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任的人。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有人说,这几句是张若虚在探索宇宙的奥秘。我不全这样认为,诗人固然是遐思冥想、神思飞跃、天马行空,但诗人仍紧紧联系着人生,追求与探索着人生至善至美的境界和哲理。

      我忽然想起了曹植的那句“天地终无极,人命若朝霜”和阮籍的那句“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他们感慨的多半是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但是张若虚却不同,他跳出了前人的窠臼,别开生面,只一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便显出了一种超然的洒脱与达观。这当是初唐的那种蓬勃的生命交响的回音吧!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离愁别绪仿佛是人世间永远也说不厌的话题,张若虚笔锋突转,思妇和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便跃然纸上,潺潺流动。这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千百年后的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闻一多说:“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了。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扫清了盛唐的路。”如此的赞誉,恐怕也只有张若虚配享!

      然而,据文史学家考证,张若虚的诗作长期湮没无闻,从唐至元,他的《春江花月夜》诗几乎无人所重。直至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的《古今诗删》才收录了他的这首诗。

      可以想象,在初唐的诗径上,张若虚走得是多么的孤独与艰辛。或许彼时的他本就是一首诗,一首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长诗。由于看不懂的人多了,这首诗便被耽搁下来。幸运的是,在经过千百年的大浪淘沙之后,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终究是保留了下来,还得到了“以孤篇压倒全唐”的美誉。

      徜徉在《全唐诗》的书页间,凝视着张若虚这个孤独得令人心碎的名字,思绪不由自主地沉浸在他时而柔情婉约、时而凄迷悱恻的文字里,不能自已。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境觅春晖。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魄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这首《代答闺梦还》欲出宫体之篱,似启温李之风。

      诗人首句点题,先写思妇送走自己戍边的丈夫,依依惜别的场面凄清动人,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再写离别之后,女主人公陷入漫长的苦思,但仍然强打起精神梳妆打扮,并通过用燕子、罗幕、蜜蜂、画衣、桃李、管弦等一系列意象来点缀和渲染,将思妇百无聊赖却又想借此给心上人带来惊喜的心情彰显无疑。最后作者写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该回来的人却还没有回来。进入梦乡的思妇却陷入了“惟梦闲人不梦君”的新的苦恼中,于孤独中醒来后又只能在重重的叹息声中无奈的再次掩上窗扉。

      这首诗对于人物心理描写的方式可谓是别具一格。句句不直接描绘心境,可句句写的都是心境。这是张若虚的一首拟闺怨诗,单从诗人的用心良苦(别具一格的人物心理描写、看似直接实则含蓄的心境描绘以及借景抒情的侧面烘托手法)上就可看出其是发自心底的真情流露。

      张若虚出生在扬州,那是一个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地方,历朝历代都是文人墨客们的'驻足之地。作为“吴中四士”之一的张若虚自然也在其列,想必他的这首《代答闺梦还》就是写于此。如此思之,张若虚应该算是一个痴情的文人吧。他的红粉知己也应当是像秦淮八艳那样有着让人惊艳的容貌、有着令人欣羡的文才和有着柔情似水的性格的女人吧。但是这些都已经无从考证,他的过往、他的传奇就像花瓣凋零融于泥土一样,散佚在了时光里、散佚在了漫长的历史中,让人寻不到踪迹。

      作为一个士大夫,张若虚没能像宋之问、阎朝隐那样成为一代宫廷幸臣,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兖州兵曹;作为一个诗人,他也没能像李白、杜甫一样佳作等身,还得到“诗仙”“诗圣”的美誉。但是他有他的美丽,他有他的洒脱。

      张若虚的诗风上承齐梁,下开盛唐,在诗歌的历史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与初唐四杰一起为盛唐诗歌的兴盛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后人评价张若虚说,“在他的面前,李贺、李商隐挹其鲜润;在他的诗面前,宋词、元曲尽其支流”。伟哉张若虚!他像一只孤独的雄鹰,在初唐的天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他像一颗耀眼的明星,在寥落的夜空中闪着永志不灭的光辉!

    [阅读全文]...

2022-04-06 14:58:58
  • 温庭筠的诗歌创作风格(温庭筠词的风格概括)

  • 晚唐诗人中,最具代表的诗人,其一是李商隐,其二则是温庭筠,后者诗歌写得唯美,词也非常靓丽,被誉为“花间词派”的鼻祖,对后代诗人和词人创作有着很深的影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温庭筠的十首诗词,体会文字背后的魅力。

    据记载,温庭筠存世的诗作有三百余首,以古体乐府诗见长,五言七律成就最大。其诗婉曲含蓄,奇古绮丽,律诗清峻,其中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等题材的诗作典丽精工,风格多样。温庭筠在吸取前人之精华的同时,又加入自己独特的创作见解及风格,成为后世文人追逐的对象。

    由于时代的特殊性,晚唐诗人已经失去了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更多的是追求出新,同时呼吁社会及朝廷挽回时局的必要性。时代的压抑感让当时的文人无法引吭高歌,但诗歌艺术追求方面更加先进,在美学价值和艺术性方面,他们追求个性*,在诗歌创作上呈上升态势,促进了诗歌的发展进程。在晚唐的芸芸众生中,温庭筠是佼佼者,是成就最大的诗人之一。

    温庭筠不仅是晚唐最为重要的诗人之一,又是词家的开山鼻祖,他的诗词反映了时代政局,作品中体现诗人的独特性,加之不错的出身及肆意放达的性格,使其在当时拥有不苟于世的傲气,在他的作品中得以体现。另外,据记载,温庭筠长相丑陋,由于外在的缺陷,让其更加有欲望将作品写美,让人忘却他的丑陋,而赞美其诗美。

    总体来看,温庭筠的诗歌以“绮丽”著称,在他的身上能够看到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委婉的表现出远大抱负及悲天悯人的一面。同时对自然景物的偏爱,在他的作品中给人清丽的感觉。温庭筠用新艳的变法和辞藻描绘出世俗生活,读完让人不觉得庸俗。

    从风格上来看,温庭筠的诗词风格并不统一,不同类型的作品体现出不同的特色,可以看到他对诗歌艺术的追求,但对审美特征是不变的,尤其那些美轮美奂的句子,读完让人能够感受到他的情绪与感触,还能让人感受到诗人的生存境遇与生存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温庭筠对色彩和形式之美,有着执着的追求。在诗歌色彩的讲究和韵律之美,及对偶和谐之美方面,体现出*的倾向。尤其在韵律方面,他常常使用双声和叠韵辞藻,增加可读性与韵律,读完给人一种音乐美之感。

    另外,晚唐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他的作品中用词精致,描写细腻,最为接*词的创作方式。由于文学形式的不同,温庭筠用写诗的手法运用在词的身上,独创意向群的写法,成为象征的符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抒情方式,对后代词人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一直沿用至今。

    在晚唐,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不同风貌的诗词让其冠绝一时,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温庭筠十首诗词,体会文字背后的绮丽,读完你一定会对他顶礼膜拜的。

    商山早行

    [唐]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咸阳值雨

    [唐]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玉楼春

    [唐] 温庭筠

    家临长信往来道,乳燕双双拂烟草。

    油壁车轻金犊肥,流苏帐晓春鸡早。

    笼中娇鸟暖犹睡,帘外落花闲不扫。

    衰桃一树*前池,似惜红颜镜中老。

    苏武庙

    [唐]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杨柳枝

    [唐] 温庭筠

    馆娃宫外邺城西,

    远映征帆*拂堤。

    系得王孙归意切,

    不同芳草绿萋萋。

    赠少年

    [唐] 温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早秋山居

    [唐] 温庭筠

    山*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春日野行

    [唐] 温庭筠

    骑马踏烟莎,青春奈怨何。

    蝶翎朝粉尽,鸦背夕阳多。

    [阅读全文]...

2022-01-14 12:55:04
  • 诗歌创作技巧

  • 诗歌
  • 诗歌创作技巧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歌创作技巧,欢迎参考阅读!

      诗歌创作技巧:

      *仄

      现代汉语中有阴*(一声)、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四种声调,古代汉语中也有四种声调,但和现代汉语不完全同,它们是*、上、去、入四声。*仄中的“*”指的就是*声,“仄”指的就是上、去、入三声。在格律诗中,*仄的基本形式主要有四种:

      1、***仄仄(*起仄收式)

      2、**仄仄*(*起*收式)

      3、仄仄**仄(仄起仄收式)

      4、仄仄仄**(仄起*收式)

      以上为五言的基本形式,七言的基本形式是在*前加“仄仄”、在仄前加“**”。另外,格律诗中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也就是在七言句中第一、三、五字可*可仄,五言句中第一、三字可*可仄;与此相对,七言句中第二、四、六字必*或必仄,五言句中第二、四字必*或必仄。

      以上几种基本格式错综变化就构成了格律诗。在变化过程中,主要遵循如下规律:

      在一联当中,*仄是相对的,换句话说就是*仄相反,即出句是*的对句就是仄,出句是仄的对句就是*。

      在一截当中,*仄是相粘的,换句话说就是*仄相同,即上一联的对句是*的下一联的出句也是*,上一联的对句是仄的下一联的出句也是仄。

      押韵

      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出来,一般都包括了声母、韵母和声调,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g是声母,ong是韵母;又如“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 、“聪”cōng这几个字,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两个以上同韵的字放在相同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韵又叫做“韵脚”。格律诗要求偶数句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所押的韵必须是*声韵;必须一韵到底。

      对仗

      诗的对仗主要针对的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它要求这两联当中相同位置的词在词性上要相同,换句话说就是属于同一类词,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拓展)诗歌鉴赏技巧和方法: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阅读全文]...

2022-03-02 19:46:10
  • 杜甫的诗歌风格有哪些(杜甫诗歌创作特点)

  • 杜甫,诗歌
  • 人们常说:“学诗当学杜诗”,就是说学作诗要先学*杜甫的诗。那么中国古典文学史上诗人那么多,为什么大家一致认为杜甫的诗能作为“教科书”式的典范呢?我大致总结了三点。

    首先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之深远,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浑厚精炼,穷绝工巧,感情真挚,惯以*实的言语,描写出的深刻、细腻且鲜明感人的形象。

    其次在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

    最后杜甫在韵律上格律严谨,沉郁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听之不忘,易于背诵。特别的是他对仗句擅长,那绝对堪比《笠翁对韵》般的存在。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对仗句。对仗句也叫对子,对仗句是按照字音的*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是古代诗歌中很重要的一种修辞格式,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已存在了,它体现了诗歌均衡美的特色。在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般都是很有讲究的,必须要用到对仗句(偷春格除外),这是对诗人对于文字运用精炼程度的一种考验,也是律诗区别于绝句的重要标志。

    杜甫显然对于对仗句那简直就是手到拈来的精炼,先不说他在律诗方面的出色,即便是我们*时读的绝句,也包含了大量对仗句式。我们首先来读一首我们小学时候就学*过的杜甫的一首诗。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其中“两个”对下句的“一行”,“黄鹂”对下句的“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这在词性和*仄都很工整,而且三、四句也是对仗句哦!这不是个例,而绝对是杜甫写诗的一种癖好,如果不信,那么我们把杜甫绝句的对偶全汇总 一下给大家看一下吧!

    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首》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武侯庙》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绝句二首》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八阵图》

    “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绝句》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三绝句》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绝句四首》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绝句四首》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绝句四首》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绝句四首》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漫成一绝》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绝句漫兴九首·其四》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已传童子骑青竹,总拟桥东待使君。”《李司马桥了承高使君自成都回》

    “为嗔王录事,不寄草堂赀。”《王录事许修草堂资不到聊小诘》

    “久判野鹤如霜鬓,遮莫邻鸡下五更。”《书堂饮既,夜复邀李尚书下马,月下赋绝句》

    “江山路远羁离日,裘马谁为感激人。”《重赠郑钅柬绝句》

    “闷到房公池水头,坐逢杨子镇东州。 ”《答杨梓州》

    “已收滴博云间戍,欲夺蓬婆雪外城。”《奉和严公军城早秋》

    “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

    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

    “固知贫病人须弃,能使韦郎迹也疏。”《投简梓州幕府,兼简韦十郎官》

    学*好了对仗句,对联就能很好掌握了,所以说不但学诗要学杜诗,学*对联的朋友们也可以以杜诗作为学*参考资料,因为对联跟对仗句的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当然对仗是修辞方式,对联是文学形式,对仗是工具,对联是产品,没有对仗的修辞手法写不成对联。

    [阅读全文]...

2022-02-25 11:46:53
  • 谈谈诗歌创作

  •   写这篇文章,目的是引起争论,引起文友们谈自己对现代诗的看法。当今的诗界对现代诗有各种各样的看法,那么我们这些爱写诗的人又怎样看待诗呢?

      

      最*在火种*台上看过不少的诗,说说自己的印象:好诗不少,这是主流,一般的作品更多,但也有很大一部分的诗,让人看不懂,让人去猜测。这样的诗说是朦胧也好,故作深奥也好,我个人觉得是不值得提倡。

      

      我们要说任何题材的作品,不管是小说、散文、杂文、还是诗歌。既然要写,要发表,首些我们要面对就是读者。读者怎么看才是最重要的。当然如果只为自己玩赏,只为自我陶醉,那又另当别论。聂鲁达说:“一个诗人如果他不是现实主义者,就会毁灭;可是一个诗人仅仅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也会毁灭。如果诗人完全是非理性主义者,诗只有他自己懂的话,是相当可悲的。但是一个诗人,如果只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就连驴子也懂得他的诗,那更糟。”聂鲁达这段话提出两个问题:现实主义和非现实主义,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诗人首先必须是现实主义者,但在写作中又不能完全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去写作。翻译成中国诗界的说法就该是:做为一个诗人必须懂得写实和写虚在诗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对于那种非理性主义者,聂鲁达的观点则是完全否认的:“如果诗人完全是非理性主义者,诗只有他自己懂的话,是相当可悲的。”话回到前题:写诗到底是为什么?这个题目有点大,但是终点。当然在我们的*台中,很多人喜欢写诗,其主要原因是自己喜欢,是自己对文学的一种爱好,但这还不够。仅仅是因为喜欢,仅仅是爱好,那么你将永远维持在一个不高的水*上,永远得不到提高。因为你只想自我陶醉,只想自欺欺人。莎士比亚说:“疯子,情人和诗人,都是满脑子结结实实的现象,疯子看见的魔鬼,比广大的地狱里所能容纳的还多,情人和疯子一样癫狂,他从一个埃及人的脸上会看到海伦的美。诗人转动着眼睛,眼睛里带着精妙的疯狂,从天上看到地下,地下看到天上。他的想象为从来没人知道的东西构成,他笔下又描出他们的状貌,使虚无飘渺的东西有了确切的寄寓和名目。”这里莎士比亚很具体的说明了诗是什么,是:“他笔下又描出他们的状貌,使虚无缥缈的东西有了确切的寄寓和名目。”为什么要这样做,很明显就是为了人们能看到,还能看得懂。所以我主张所有题材的作品,不管你是哪一类,首些要做到就是让人要看的懂。

      

      其二,中国的诗词从来主张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写实和写虚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手段,如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去,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为什么这样广为流传,那就是大家都看得懂,好读好记,朗朗上口。致细拆解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明显的写实景,清明节公历四月四号或五号,农历则是三月上旬,这个时节正是春雨润无声的时节,虽说按四季而分,按公历算已经是春末的时节,但实际上在农历上看则正是春寒料峭的时节。清明指出时间,雨纷纷这是实景,所以说这句诗是写实。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里的断魂不是死亡,而是行人心情的描写,可能是一人行路的寂寞孤独,也可能是春寒让人受不了。可是这里杜牧没写实,却是用“断魂”来表现行人的心理动态,既做到了*仄的压音,又让读者去发挥充分的想象,使这诗更加的丰满,更加的立体感。后面两句都是写实就不多说了。

      

      其三,写诗和写其他题材的作品,都必须要有一个前题,那就是灵感,没有灵感没有激情,写不出好文章。特斯若斯说:“诗歌可能是这样或那样的,它不应该是这样或那样的不可,但是,它永远都应该充满激情,永远都应该有先见之明。”无病*,死板硬套,挤牙膏,不是写作的最佳状态。只有在有灵感有激情的状态下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写诗也亦然。

      

      其四,写任何作品都必须有一个主题,诗歌也一样。这里我就拿我们火种公益文学网站上发表过的一首诗来加以说明。这个作者叫陆青石,作品是《致朋友》

      

      看不见您的身影

      听不见您的声音

      您像断线的风筝

      随风飘去了天空

      杯觥交错间

      酒杯里装下的是美酒

      装不下的

      是我对您的无尽牵挂

      思念

      像潮水般起落

      每冲刷一次

      沙滩的记忆就被抺*一遍

      

      思念

      像秋雨般冰凉

      每播洒一次

      就是一度深寒

      

      归来吧!您

      我们的朋友

      您被千斤般生活重压迷惘

      像只迷途的羔羊

      混沌在传说中遍地都是金银的牧场

      您在徘徊?

      您会惆怅!

      面对艰难的生存

      您甚至于绝望

      您,您总要找到回家的方向

      秋天

      我们采摘大蜀山森林公园的树种

      为您铺设一条孕育春天的回家路

      春天

      我们折枝古巢湖堤岸翠绿的柳条

      为您编织一条盛满丰收的回家路

      夏天

      我们祈求淮河里波涛汹涌的浪潮

      为您让出一条保你*安的回家路

      冬天

      我们铺绿庐州城内外道路的泥泞

    [阅读全文]...

2022-07-06 01:08:25
  • 浅谈杜审言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

  • 杜甫
  • 浅谈杜审言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

      毕业论文无论对普通大学毕业生还是成教毕业生都是个挠头的问题,开题报告、参考文献等等都是让人十分烦恼的事情,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诗圣”杜甫,与其祖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在诗学渊源上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核、艺术特征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杜审言的影响。这种影响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家风、家学以及诗歌家法传承等方面。

      【关键词】杜审言;杜甫;儒学传统;诗学传统;诗歌艺术;影响。

      众所周知,杜甫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后人常常评价杜甫是*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这让人不免思考他身上是否汲取了其祖杜审言的诗歌营养。现从家风、家学以及诗歌家法等方面来探讨杜审言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

      一、家风、家学承袭

      (一)儒学传统的影响

      杜甫在《进鵰赋表》中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反映出杜甫出生在一个富有儒学传统的家庭。杜甫家族的儒学传统可以追溯到他的远祖杜预。杜预是晋代名臣兼名儒,并且还是《左传》研究专家。杜甫曾在《祭远祖当阳君文》中,称颂先祖:“《春秋》主解,稿隶躬亲。呜呼笔迹,流宕何人”,并起誓:“不敢忘本,不敢为仁!”。对于祖父杜审言,杜甫更是推崇备至:“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到于今而师之”[1]。杜甫对于儒学的信仰直接承杜审言而来。杜甫的《进雕赋序》言:“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先臣就是其祖杜审言,杜甫对杜审言的崇敬,加上主动的学*,使得杜审言的儒者思想在杜甫身上潜移默化,更加奠定了杜甫对儒学的信仰。

      儒学传统渗透到杜甫的诗歌创作中,形成了其诗歌思想感情层面的深沉因素。青年的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表达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儒家入世思想。如果说这只是盛唐时代背景下的诗歌所特有的感情基调的话,那么经历了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后,杜甫所感受到的就不再是繁盛,而是衰败与离乱。此刻他将原先入世的积极意识转化成深沉内敛的忧患意识,这也符合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主张。

      面对国家危难,他痛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而一旦大乱初定,他又狂喜得流泪,“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啼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面对人民疾苦,杜甫更是施以“民胞物与”的博爱情怀,这种情怀表现为一种推己及人的人道主义思想。杜甫的人道主义不同于孔丘、孟轲那样俨然以救世主自居,而是包含着一种利他主义精神。杜甫在“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悲惨境况中,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不仅体现在国家人民身上,还体现在自然界万物中。杜甫曾说过“一重一掩吾肺腑,山花山鸟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这种亲*自然,与自然为伍的情怀极大地丰富了他诗歌创作的题材范围。代表作品有《病柏》《枯棕》《病橘》《瘦马行》等等。“仁民爱物”的人道主义情怀也是源自于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核。

      无论前期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还是后来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都是根源于儒学传统的历史传承。杜甫诗中渗透出来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深沉情感本源,正是来自于儒学的传统涵养。清代理论批评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可见“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儒学品格才是杜甫诗歌催人泪下的人格力量之所在。

      (二)诗学传统的影响

      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和崔融、李峤、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杜审言极负诗才,尝与人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杜审言的文才在当时文坛的确享有盛誉。宋之问曾评价其诗风:“惟灵昭昭,度越诸子,言必得俊,意常通理,其含润也,若和风欲曙,摇露气于春林,其秉艳也,似凉雨半晴,悬日光于秋水”,并肯定了其“度越诸子”的地位;另外陈子昂也曾云“杜司户炳灵翰林,研机策府,有重名于天下,而杜秀于朝端,徐、陈、应、刘,不得劘其垒,何、王、沈、谢,适足靡其旗,而载笔下寮,三十余载,秉不羁之操,物莫同尘,合绝唱之音,人皆寡合”,给予了杜审言诗歌的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杜审言的历史地位。

      杜审言的诗名多多少少给予杜甫一些自信。杜甫在《赠蜀僧闾丘师兄》曾言:“吾祖诗冠古”),在《武宗生日》中有“诗是吾家事”,在《同元始君舂陵行》中有“吾人诗家秀,博采世上名”,一方面可见其自豪感,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杜氏家族是以诗学传家的。杜甫在《壮游》里云:“往者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可见他早年所学主要是诗赋与书法,受诗学传统的影响。

      从杜审言身上传承下来的诗赋之学,影响到杜甫诗歌创作的表现手法。杜甫的一些诗,叙述夹议论,有“小雅”的因素,有赋的铺排技巧,散文的句法,形成一种“以文为诗”的特点。杜诗采散句入诗,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避免了*体诗因为格律束缚所造成的板滞。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啼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全诗将一种狂喜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用一些口语化、通俗化的词语,如“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尾联更是采用了流水对的方式,使诗歌仿佛散文一般,感情流畅自然,毫不受律体的束缚。能够将律诗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这是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

      然而杜甫的“以文为诗”不只是停留在词句的散文化上,还表现为意兴的有机结合,感情的一波三折上,如《九日蓝田崔氏庄》诗云:“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首联诗人情感从悲秋—自宽—尽欢极尽转折变化,才刚落笔就笔锋急转,为全诗奠定了悲中尽欢的基调:颔联才叙写了尽欢之貌,颈联就以“蓝水千落”“玉山高并”这样的哀景起兴,传达出诗人心里的落寞之情;尾联则是由景及人,以自然的不变来反衬人的多变,现在能做的就是“醉把茱萸看”,这一细节动作将诗人心中强抑的惆怅之情托胸而出。众所周知,“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是杜甫儒家涵养的体现,“顿挫”则是他诗歌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而这恰恰正是杜甫“以文为诗”的诗歌句式与手法的表现方式。

      杜甫所受的诗赋学传统的影响,开启了“以文为诗”诗歌表现手法的一种转变,这是杜甫在诗学传统影响之下的发展。杜甫在文学思想上主张:“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这里的“亲风雅”就是杜甫诗学传统的证明,而这里的'“转益多师”也包含他所尊崇的祖父杜审言。

      二、诗歌艺术手法的影响

      (一)首先体现在诗歌的意蕴风格上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曾言:“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这表现了他的审美理想更倾向于壮美之境。而在杜审言现存的四十三首诗中,其中有一部分写得气魄宏大,营造出雄浑壮阔之境。杜甫《八哀诗》中就曾借大诗人李邕之口评价祖父的诗作:“例及吾家诗,旷怀扫氛翳。慷慨嗣真作,咨嗟玉山桂。钟律俨高悬,鲲鲸喷迢递”,其中“鲲鲸喷迢递”的气象,与杜甫所追求的“鲸鱼掣海”的审美趣味相接*。

      比较杜审言《登襄阳楼》与杜甫《登岳阳楼》可知,两诗颔联同是写楚之地貌特点,杜审言的“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同是写象,但后者气势更为庞大,境界超然。原因在于杜审言诗作于被贬流放之际,诗人通过楚山壮阔之景,来反衬他个人仕途失落的怆然情怀;而杜甫的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和人民,因此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除了写象之外,更象征着国家的战乱危机。所以较之前者,杜甫诗意境更为高远雄浑,感情更加深沉博大。但是从观察角度上看,两人都是由高处俯视,从构思方式上都是表现水势的壮观,很显然前者是后者借鉴的范式。对此,明人胡震亨曾指出“审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闳逸浑雄,少陵家法婉然”可谓一语中的地指出了审言在诗歌风格上对杜甫的影响。

      (二)其次体现在词句的吸收,句法的运用以及章法布局上

      关于祖孙二人在句式上的相承,宋·王得臣有此言论:“杜审言,子美之祖也。则天时,以诗擅名,与宋之问唱和。有‘雾绾青条弱,风牵紫萝长’,又‘寄语洛城风与月,明年春色倍还人’这句。若子美‘林花着雨胭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又云‘传话风光更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虽不袭取其意,而语脉盖有家法矣。”杨万里也持同一看法,他认为:“今观必简之诗,若‘牵风紫蔓长’,即‘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句也;若‘鹤子曳童衣’,即‘儒衣山鸟怪’之句也;若‘云阴送晚雷’,即‘雷声忽送千峰雨’之句也;若‘风光新柳报,宴赏落花催’,即‘星霜玄鸟变,身世白驹催’之句也。予不知祖孙之相似,其有意乎?抑亦偶然乎?”。这些都说明了杜甫在诗歌的遣词造句上直接摹仿乃祖之处。除了直接地采祖父佳句入诗外,还承袭了祖父诗歌的句法特点。比如杜审言的“雾绾青条弱,风牵紫萝长”,将隐喻的因果关系倒置,不说雾笼柳丝,却言柳丝绾雾;不说风拂藤蔓,却言藤蔓牵风。像这样的关系倒置在杜甫的诗歌中也常常运用,如《日暮》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本该是“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又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七》的“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也是把因果关系倒置。

      不仅字句的吸收、句法的运用,就连整体章法上也有相类的。如杜审言的《和康五庭芝望月有怀》:“明月高秋迥,愁人独夜看。暂将弓并曲,翻与扇俱团。雾濯清辉苦,风飘月影寒。罗衣此一鉴,顿使别离难。”而杜甫的《月夜》中有:“今夜鄜州月,闰中只独看”,“看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等句,分明化用祖父的诗句,在情境与意象上都很接*。对此*人易孺表示:“今予读其《和康五望月有怀》一首,有‘雾濯清辉苦,风飘素影寒’之语,尤于工部‘香雾云鬟’、‘清辉玉臂’一联,有消息相通之妙,其余气韵胎息,恍若符合者,开篇皆然。”很显然,这里杜甫的《月夜》乃是取法于其祖。

      (三)最后体现在诗体上,尤其是五律的影响

      杜审言在诗歌上的最大成就是对律诗的定型和形式的革新作出了贡献。杜审言极力追求*体诗格律的精密化,宋人陈振孙就曾在《直斋书录解题》中云“唐初沈、宋以来,律诗始盛行,然未以*侧失眼为忌,审言诗虽不多,句律极严,无一失粘者”。除此之外,他还追求体势的严整化。这在杜审言的五律中体现得最为突出。他的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旧思欲沾巾。”全诗严整雄浑,句律精切,其颔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不仅对仗工稳,而且在用字讲究,一个“出”和“渡”字既生动地描绘了客观景象,又突出了主观上吃惊的心理,表达了诗人见到早春的惊喜感。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将其推为“初唐五言律第一”。这种“体自整栗,语自雄丽,其气象风格自在”[10]的五言律对杜甫五律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说《登岳阳楼》,一个“坼”和“浮”字既写出了洞庭湖的浩瀚气势,又象征了国家大厦将倾的危机。此诗被胡应麟推为“盛唐五言律第一”,这样看来初盛唐的五律第一分属祖孙二人,就在于二人之诗在气势风格上的共通。

      除了五律之外,杜审言在联章体与排律方面,给予杜甫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这一点许多学者已做了详尽的阐述,这里就不再赘言了。

      参考文献

      [1]杜甫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四[M].中华书局.2004?.134—135

      胡小石.李杜诗之比较[A].杜甫研究论文集[C].中华书局.1960.226—227

      欧阳修等新唐书杜审言传[M].中华书局点校本2003.195

      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全唐文》卷二四一.中华书局?.1983.206—207

      陈子昂.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陈伯玉文集》卷七.上海商务印书馆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2334—2335?

      宋王得臣.麈史·诗话部.见于《全宋笔记》第一编第十册.大象出版社.2003

      宋杨万里.杜必简诗集序.诚斋集卷八二.吉林出版社.2005*人易孺.杜审言集跋.唐宋三大诗宗集.民智书局.1933

      [10]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一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1022—1023

    [阅读全文]...

2022-02-12 04:14:32
  • 晚春唐韩愈的古诗

  • 韩愈
  • 晚春唐韩愈的古诗

      《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在读晚春这首诗的时候, 仿佛看到一幅喧闹繁盛的风景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晚春唐韩愈的古诗,欢迎阅读参考。

      《晚春》

      【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柳絮。

      榆荚: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的,荚小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芳菲:形容花的芳香。 杨花榆荚: 杨花就是柳絮, 榆荚, 榆树的荚又叫榆钱。

      惟解:只知道。

      漫天:满天。

      【背景】

      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半百。

      【译文】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通常的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

      站在这个角度,花草树木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月不饶人,懂得发奋图强,一展人生价值。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大好年华!

      我们是否还可以换一个揶揄嘲讽的角度去思考呢?

      我们将此诗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所以费尽心思只为最后的一抹浮华;柳絮榆钱不屑这些伎俩,飘逸逍遥,俯看芸芸纷争”,如何?

      【赏析】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 仿佛看到一幅喧闹繁盛的风景画, 草木原本是没有知觉的, 但是诗人却赋予它生命, 让它具有智慧, 晓得春天即将离去, 要及时把握。 草木尚能如此, 何况是我们呢? 如果一再的蹉跎, 就只有老大徒伤悲了。 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作诗, 很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再加上用字浅白, 更能够轻易的表达出诗中的原意。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阅读全文]...

2022-02-08 21:53:42
  • 杜甫诗歌创作特点

  • 杜甫
  • 杜甫诗歌创作特点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后的一些年,没有受到多少嘉奖和重视,宋朝理学的发展确保了杜甫作为诗的典范和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杜甫诗歌分期

      杜甫诗歌现存1400多首,写诗可分四个时期: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杜甫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有诗赠李白,“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堪称快意。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可惜的是,由于两人后半生际遇都相当坎坷,这次分别之后便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仅获得少许资助,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一边,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任职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九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在严武的帮助下,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千余首,占全部杜诗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

      作品集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特色

      取材方面,杜甫是社会派诗人,趋向现实主义,内容广泛,富时代性,取材于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杜诗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从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杜甫经历了大时代的动乱,写下大量的实录式写实名篇。其名篇中,特多写实之作,如名作《丽人行》,反映上层社会的奢淫。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创造出深刻动人之意境。

      思想方面,杜诗中有儒家思想,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彩,有“诗圣”之誉。杜诗善用理智去仔细观察人生社会的实况,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人民的苦乐,有强烈政治意识,继承并发扬诗经、汉乐府民歌及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

      手法方面,杜诗善写人物对话和独白,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来描写。杜诗也善于抒情,结合抒情和叙事,又结合抒情和写景,寄情于景。杜诗叙事注重客观描述,让故事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而少发议论。

      语言方面,杜甫写作态度非常严肃。语言精炼,准确并时有创新,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和方言俚谚入诗。形象生动,多姿多采。

      体裁方面,杜甫作品众体兼善,五七言古体、律诗绝句,无所不工。他往往用不同的诗体,表达不同的内容,叙事多用较少格律限制,便于铺叙描写的古体诗,抒情则多用*体诗。

      杜甫大量创作七言律诗,作品内容广泛,技巧纯熟,注重声律对仗,格律严谨,语言锤炼,为历代典范之作,达到极高的成就,使七律创作臻于成熟。他又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社会的民生疾苦。

      风格方面,杜诗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气魄阔大雄伟,诗歌意象鲜明强烈。风格多样,丰富多姿,或雄浑奔放,或清新细腻,或沉郁悲凉、或辞藻富丽、或*易质朴、或通俗自然。杜诗融冶吸收前人艺术技巧,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新风格。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杜甫的诗歌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

      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末王叔文当永贞革新垂败时,反复吟诵杜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以抒悲愤。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陈善《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成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唯工部诸作,气象巍峨,规模巨远,当其神来境诣,错综幻化,不可端倪。千古以还,一人而已。”

      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诗歌的“建筑美”,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杜诗炼字与对仗高超的体现。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另一说是,杜甫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

      但也有不喜欢杜甫诗者,杨亿就不喜欢杜甫,刘放《中山诗话》云:“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

      杜甫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阅读全文]...

2022-06-29 19:36:22
  • 余光中诗歌创作特点(余诗的古典特征与现代特点)

  • 古典
  • 【书籍简介】

    《愿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余光中诗歌集)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

    精选余光中80组经典诗作,跨越诗人整个创作生涯

    分为『乡愁』『绮情』『浮生』『邂逅』『目光』『至美』六辑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凭借一首《乡愁》诗感动了海内外无数读者,被誉为“乡愁诗人”。

    很多人不清楚的是,余光中的诗歌风格呈现出多样多变的特征,不仅只有乡愁诗出彩。他初期模仿新月派格律诗,后受英美诗歌影响较大;赴美期间接触西方绘画和音乐,对他诗歌的主题和节奏亦有影响,譬如迷上摇滚乐后写了《江湖上》《民歌手》《摇摇民谣》《当我到六十四岁——老歌新唱忆披头士》等一系列诗作;再后又复归中国古典文学,最终形成了不拘一格而又颇为动人的诗风。

    这本诗集依次分为『乡愁』『绮情』『浮生』『邂逅』『目光』『至美』六辑,每一辑的名字也是主题,收录了余光中不同时期、年代的诗作,且每一首都标明了创作时间,读者可以饱览其各异的诗风及变化。

    封面

    “愿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出自土耳其诗人塔朗吉的《火车》,全诗如下:

    去什么地方呢?这么晚了,

    美丽的火车,孤独的火车,

    凄苦是你汽笛的声音,

    令人记起了很多事情。

    为什么我不该挥手舞手巾呢?

    乘客多少都跟我有亲。

    去吧,但愿你一路*安,

    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这是余光中的译作,他在散文《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中说该诗是他最喜欢的火车诗。诗中的火车寓意人生,“有时是出发的兴奋,有时是回程的慵懒,有时是午晴的遐思,有时是雨夜的寂寞”(《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去吧,但愿你一路*安,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表达了鼓励和美好祝愿,给予前行者勇气、信心和温暖。我想,喜欢着这首诗的余光中,该是个无比和善温情的人吧。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诗的“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匀齐)。余光中的诗就充分展现出这三种美妙。

    音乐美属于听觉层面,闻一多概括为“有格式,有音尺,有*仄,有韵脚”(《诗的格律》),或许声律圆融,或许抑扬顿挫,但读起来都让人感到音节调和、朗朗上口。

    绘画美和建筑美属于视觉层面。绘画美主要通过词藻使读者建立具体的印象来实现,包括意象选择和勾画,营造意境和烘托氛围,让读者产生画面感。

    建筑美主要指节的匀齐和句的匀齐。闻一多特别强调,这种匀齐不固定为某种格式,而要根据诗的内容量体裁衣,达到“精神与形体调和的美”(《诗的格律》)。

    余光中

    余光中许多诗都达到了“三美合一”的程度,比如我最喜欢的、也是余光中代表作之一的《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这首诗视觉上有建筑美。诗共4节,每节5句,格式一致,字数相同(第4节第2句略微有出入),音节相等,重叠反复的方式一样,排列起来十分整饬。它完全符合节的匀齐和句的匀齐,就像一座齐整的建筑。同时,小节中句有长短,使得齐整中不失变化,就像翘角飞檐,*添了几分灵动。

    视觉上还有绘画美。首先表现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选取“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个意象为主体,古典传统而意蕴隽永。余光中在《论意象》一文中谈及“象”与“意”的关系:“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其实就是意象与意境、摹象与造境的关系。

    长江是母亲河,江水如酒,醉人的不是长江水本身,而是对于它象征的生我养我之故土的眷恋、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痴迷、根的追寻,加之酒入愁肠、化作乡思脉脉令人如醉。

    有将“海棠红”解作清晚期至民国早期的中国版图,其状似海棠叶。以血色修饰土地,以沸血形容乡愁的烧痛,强烈的视觉冲击,炽烈的情感抒发,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背井离乡而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的日子,那些对影饮月、心事无人可诉的孑然,那些*静外表下的情潮涌动——“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

    还有与信纸同白的雪花、坚贞幽香的腊梅,无一不在倾吐乡愁,无一不在表白深情。余光中用这四个意象作了四幅画,一画一景,一景一境,让乡愁变得可视化,蕴藉唯美,浪漫动人,促进读者更好更准确地还原诗人的“内在之意”。

    [阅读全文]...

2022-04-22 05:50:41
乐乐课堂古诗韩愈的诗歌创作风格 - 句子
乐乐课堂古诗韩愈的诗歌创作风格 - 语录
乐乐课堂古诗韩愈的诗歌创作风格 - 说说
乐乐课堂古诗韩愈的诗歌创作风格 - 名言
乐乐课堂古诗韩愈的诗歌创作风格 - 诗词
乐乐课堂古诗韩愈的诗歌创作风格 - 祝福
乐乐课堂古诗韩愈的诗歌创作风格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