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辛弃疾的清*乐村居古诗

关于宋辛弃疾的清*乐村居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宋辛弃疾的清*乐村居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宋辛弃疾的清*乐村居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宋辛弃疾的清*乐村居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67) 语录(8) 说说(14) 名言(6) 诗词(1k+) 祝福(75k+) 心语(541)

  • 辛弃疾《清*乐·村居》译文及赏析

  • 诗人
  • 辛弃疾《清*乐·村居》译文及赏析

      《清*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辛弃疾《清*乐·村居》译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

      ⑴清*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名。《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韵。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今吴语)。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同“无”。

      ⑻卧:趴。

      鉴赏: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叙述描写。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片写大儿子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点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所作。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抗金的政治主张,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压。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所以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赏析: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阅读全文]...

2022-05-14 23:23:25
  • 辛弃疾《清*乐·村居》

  • 清*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音同无)

      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清*乐·村居:清*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乐”在此处读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ǎo)(也读yùn和wò):对古代老妇的敬称。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⑦织:编织。

      ⑧亡赖:亡,同“无”“。亡”读wu,在这里意思这里指顽皮、淘气。

      ⑨卧,趴。

      译文

      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

      溪边长满翠绿的青草,

      用吴地的方言,

      互相逗趣取乐 ,

      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手艺真巧。

      最令人欢喜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

      趴在溪头草丛, 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

      赏析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

    [阅读全文]...

2022-06-02 22:46:50
  • 辛弃疾古诗《清*乐·村居》

  • 辛弃疾古诗《清*乐·村居》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辛弃疾古诗《清*乐·村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清*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正剥莲蓬。

      前言

      《清*乐·村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注释

      ⑴清*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⑷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⑸翁媪(ǎo):老翁、老妇。

      ⑹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⑺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⑻亡赖:”亡“读wú,通假字,通“无”。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⑼卧:趴。

      翻译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更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阅读全文]...

2022-03-04 15:17:44
  • 清*乐辛弃疾读音

  • 诗人
  • 清*乐辛弃疾读音

      清*乐是辛弃疾的作品之一,下面一起来看看清*乐辛弃疾读音的更多详细内容吧!欢迎阅读!

      清*乐辛弃疾读音:

      qīng píng lè ·cūnjū

      清*乐·村居

      zuò zhě:xīn qì jí

      作者:辛弃疾

      máo yán dī xiǎo ,xī shàng qīng qīng cǎo 。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zuì lǐ wú yīn xiàng mèi hǎo ,bái fā shuí jiā wēng ǎo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dàér chú dòu xī dōng ,zhōng ér zhèng zhī jī lóng 。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zuì xǐ xiǎo ér wáng (wú)lài ,xī tóu wò bāo lián péng 。

      最喜小儿亡(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鉴赏: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四十八岁的,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但随即又因台臣王蔺的弹劾,被免掉了职务,作者不得不回到在上饶灵山之隈建成不久的带湖新居过退隐的生活。作者不仅没有因被迫闲居而苦恼,反倒有摆脱官场纷扰的愉悦。因此,在闲居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赞美带湖风光、歌唱村居生活的词篇。这首词便是其中之一。题目中的“山园”,就是他的带湖居第。

      洪迈的《稼轩记》说,这里“其纵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有三十尺”,“既筑室百楹,才占地什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决决,居然衍十弓”。“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整个庄园,廊庑曲折,花木扶疏。亭台有植杖亭、集山楼、婆娑堂、信步亭、涤砚渚……陈亮的《与辛幼安殿撰书》则说,“作室甚宏丽”,朱熹曾“潜入去看,以为耳目所未睹”。“检校”,是查核的意思。

      上阕写闲居带湖的满足。“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上句写景,说山园的松竹高大,和天上的白云相连,饱含着赞赏之情,使人想到的是林木葱笼,环境清幽,准确地把握住了隐居的特色。如果舍此而去描绘楼台亭阁的宏丽,那就不足以显示是隐居了,而会变为庸俗的富家翁的自夸。下句抒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这一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的。《老子》一书中,即从正面教诲人说“知足者富”,“知足不辱”,又从反面告诫人说“祸莫大于不知足”。作者这一思想,虽然是消极的,但是比那些勾心斗角、贪得无厌之徒的'肮脏意识却高尚得多。这两句领起全篇,确定了全篇的基调。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从一个侧面来写生活上的“足”。上句说同邻里的关系融洽,共同分享欢乐。“拄杖”,表明年老。估计词人这时,已是年过半百。“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据下文,这里所说的应是秋社分肉。下句说山园富有。“白酒”此指田园家酿。“床”,指酿酒的糟床。“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李白《南陵叙别》有句云:“白酒初熟山中归,黄鸡啄麦秋正肥。”如此说富有,意*夸而不俗。因为饮酒是高人雅士的嗜好,所以新分到了社肉,又恰逢白酒刚刚酿成,岂不正好惬意地一醉方休吗?读了这两句,不禁使人想起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下阕“书所见”,表现闲适的心情。“西风犁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藉“西风”点明时间是在秋天。“犁枣山园”,展现出庄园内的犁树和枣树上果实累累的景象,透露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枣。“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反映词人对偷犁、枣的儿童们的保护、欣赏的态度。这两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杜甫《又呈吴郎》的“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都是对扑打者采取保护的、关心的态度,不让他人干扰。然而两者却又有不同:杜甫是推已及人,出于对这“无食无儿一妇人”的同情。作者是在“万事人今足”的心态下,觉得这群顽皮的儿童有趣,要留着“老夫静处闲看”;杜甫表现出的是一颗善良的“仁”心,语言深沉,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片万事足后的“闲”情,笔调轻快。

      陆游乡居时曾说“身闲诗简淡”。作者的这首词,也是因“身闲”而“”简淡“的。它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而将主人公形象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实在耐人寻味,这也正是它”简淡“的妙处。

      作者: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30],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人所占,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阅读全文]...

2022-02-13 03:56:33
  • 辛弃疾《清*乐村居》的原文及诗意赏析

  • 诗意,学*,知识
  • 辛弃疾《清*乐村居》的原文及诗意赏析

      导语: 《清*乐·村居》由辛弃疾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全词纯用白描手法,描绘农村人家的生活画面,情态活灵活现,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辛弃疾《清*乐村居》的原文及诗意赏析,欢迎阅读!

      古诗的原文:

      《清*·村居》

      作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古诗的诗意:

      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翠绿的青草,用吴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乐 ,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大儿子在河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手艺真巧。最令人欢喜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趴在溪头草丛, 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

      古诗的赏析: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阅读全文]...

2021-12-24 20:00:13
  • 《清*乐.村居》词牌名是什么 辛弃疾的清*乐诗词集合

  • 优美,诗歌
  •   清*乐,词牌名。辛弃疾曾经拿他写过一首诗—《清*乐.村居》,同时也是古风音乐社。辛弃疾,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清*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辛弃疾的清*乐诗词集合

      1.《清*乐·书王德由主簿扇》

      溪回沙浅。红杏都开遍。鸂鶒不知春水暖。犹傍垂杨春岸。

      片帆千里轻船。行人想见_眠。谁似先生高举,一行白鹭青天。

      2.《清*乐·清词索笑》

      清词索笑。莫厌银杯小。应是天孙新与巧。剪恨裁愁句好。

      有人梦断关河。小窗日饮亡何。想见重帘不卷,泪痕滴尽湘娥。

      3.《清*乐·呈昌父,时仆以病止酒,昌父日作诗数遍,末章及之》

      云烟草树。山北山南雨。溪上行人相背去。惟有啼鸦一处。

      门前万斛春寒。梅花可煞摧残。使我长忘酒易,要君不作诗难。

      4.《清*乐·为儿铁柱作》

      灵皇醮罢。福禄都来也。试引鹓雏花树下。断了惊惊怕怕。

      从今日日聪明。更宜潭妹嵩兄。看取辛家铁柱,无灾无难公卿。

      5.《清*乐·寿赵民则提刑,时新除,且素不喜饮》

      诗书万卷。合上明光殿。案上文书看未遍。眉里阴功早见。

      十分竹瘦松坚。看君自是长年。若解尊前痛饮,精神便是神仙。

    [阅读全文]...

2022-01-24 20:39:52
  • 《清*乐.村居》改写

  • 《清*乐.村居》改写(精选27篇)

      《清*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下面小编带来的《清*乐.村居》改写。

      一个晴空万里的早上,宋代诗人——辛弃疾在河边散步,忽然,他无意中看见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草屋。

      茅草屋的后面是一片竹林,再远处是几座高山,那茅草屋的前面是一条流淌的小溪。

      溪水清澈透明,连小溪里的游鱼都看得很清楚,在阳光的照耀下,溪面变得波光粼粼。水面上有美丽动人的荷花,有的荷花完全盛开,有的荷花含苞待放,还有的荷花似放非放,那荷花白里透粉,粉里透红,像是一位面带轻纱的少女。一丛丛青翠欲滴的小草长得十分茂盛,在小溪的衬托下更显得碧绿可爱。

      辛弃疾隐隐约约地听到风中有喝醉酒的两人在对话,可却不知道是哪两位老人在对话。走*一看,哦,原来是茅草屋的主人,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和老奶奶在用南方的方言聊家常。仔细听,老爷爷说:“你做的饭真好吃。”老奶奶说:“我做的饭当然好吃啦。”老爷爷又说:“正是因为你做的饭这么好吃,才把咱们的三个儿子养得这么好,这么孝顺。”

      小溪的东边有一片肥沃的土地,老两口的大儿子在豆苗地里除草。一边除草一边自言自语:“这豆子很快就成熟了,我们一家就可以吃上新鲜的豆子了。”他努力地除草,还时不时得擦下汗。

      茅草屋的左边有一棵健壮挺拔的梧桐树,二儿子正坐在梧桐树下编织着鸡笼,他一边看着奔跑的小公鸡和老母鸡,一边微笑着说:“小鸡们快快长大,你们的鸡笼马上就做好了,你们很快就有家了。”小鸡们好像听懂了他的话是的,跑得更欢了。

      尚未成年的三儿子十分调皮,什么事也做不了,于是他趴在小溪旁边,一边调皮地抓着河里的小鱼,一边吃着自己剥的莲子。他边吃边含糊不清地说:“哎,真是太好吃了,我要把我剥好的莲子拿回家给家人尝尝鲜。”

      看到此情此景,辛弃疾忍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著《清*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午后,四周都静悄悄的,只有蝉儿在鸣唱。辛弃疾走出去,突然想到小溪边的老朋友家串串门儿。他沿着小溪走,看着一条条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不知不觉走到了朋友家门口。

      只听见里面传来谈笑声,他走过去,因为房檐太矮,他只能弯着腰透过窗户往里瞧。“老伴儿,你看咱大儿子多勤快,上午天不亮就去田里了,现在还忙着呢。”辛弃疾往东看去,大儿子正卖力地锄着草,草帽也一上一下地跳着舞,好像在为他喊加油呢!现在正是最热的时候,他一定热得衣服都湿透了吧!辛弃疾刚要直起腰,又听他们说:“老伴儿,咱二儿子手可巧啦!比姑娘还巧,这不,他又在编鸡笼呢!明天肯定又能卖个好价钱!”辛弃疾忍不住往院子旁的大树下瞧去,二儿子的鸡笼已经差不多完工了,他正认真地整理。一些鸡围在编好的鸡笼旁边,咯咯咯地叫着,好像在问:“这是什么?好漂亮!”辛弃疾手还没碰到门把,又听到了一串笑声:“咱们真有福气!不过,咱们的小儿子上哪儿淘气去了?”辛弃疾往四周望望,在小溪边看到了小儿子,他正在吃莲蓬,趴着也不老实会儿,腿一会儿在空中乱摆,一会儿又侧身躺着,仔仔细细地剥起了莲蓬。一阵风送来一阵凉爽,辛弃疾推开门,对两位老人说:“你们小儿子正在溪边吃莲蓬呢!”老公公一见是辛弃疾来了,笑得合不拢嘴,对他说:“是啊,是啊,他就喜欢吃莲蓬。快请坐,来,喝杯酒。”

      辛弃疾还没坐稳,小儿子就拿着两片荷叶冲了进来。“爸,妈我在溪边摘了两片荷叶,你们不是没帽子吗?以后去集市买东西,可以戴“荷叶帽”!”老婆婆笑着把小儿子抱在怀里,说:“咱们儿子一个个都是那么乖,我们真有福气!”辛弃疾一连喝了好几杯酒,他从酒中还品到了一家人的相亲相爱,快乐幸福。

      这是一个绕溪的小村庄,溪边有依稀的小草、小花和那精致的莲蓬。溪边有小屋,小屋是用茅草做的,虽又低又小,但在夏天可以遮阳;秋天和冬天可以取暖。

      这户人家有五口人:老翁、老妇、大儿、中儿、小儿。

      这天老妇和老翁坐在一起,聊家常。每当聊到老妇年轻时的美貌,老翁就不自禁地微笑,同时为老妇整理她那凌乱在风中的银发,好像最初那一见钟情的样子。在不经意中,老翁一边喝茶,一边怀念着过去,已无法自拔!

      大儿子也在溪东边锄豆,一边干,一边想:等**完了活,有了钱,我就去娶媳妇!这一直鼓舞着他锄地,成为乐精神食粮!

      中儿子在家门口用草、木、枝织鸡笼,他一边干一边念:“我!一个心灵手巧的男人,不能浪费才华,一定要让家族发扬光大!”

      小儿子才五岁出头,朦胧中什么也不懂,只见他爬到一棵莲蓬边,看着中间的莲子说:“你好!我能和你玩吗?”他等了许久,发现莲子并未动,急得摘下一个莲子放入嘴中。啊!真苦!好难吃!那红润的脸蛋立马浮现出苦涩的表情。过了一会儿,他冲到了老妇的怀中,拿起水杯,一口饮尽,才解莲心之苦!

      这就是一个小户人家一天的生活。

      在不远的山村,靠*溪边的一间茅草房屋,稻草做的房顶在阳光下金光闪闪,溪里那一片一片绿中点缀着几朵亭亭玉立的荷花和蓬蓬。茅屋旁几棵笔直的松树挺立着,远处的山峰连绵不断。

      我沿着石头铺的小路往茅草屋的方向走,便听见了两个苍老的声音和“咕咚……咕咚……”喝酒的声音,只见屋里有两个老人坐在窗口,品尝美酒,谈着往年的一些愉快时光和生活经验,脸上有着红晕,开心地笑着。我看见那最大的儿子在小溪东边正在种田,看他头戴斗笠,拿着锄头,汗流浃背,还不时用毛巾擦一擦,从头上流下的汗珠。苗儿茁壮地成长,看来又是丰收的一年。

      二儿子正坐在家门口,一手拿着快编织好的鸡笼,另一只手拿着一条条竹条,认认真真地编织,那鸡笼小巧可爱,他旁边的鸡都忍不住,想要钻进去试一试它们的新笼子!二儿子心灵手巧地编出了一个又一个鸡笼。

      最可爱的是小儿子了,他趴在溪边,头上扎着两个小羊角辩,剥着刚从荷塘里摘的那绿油油的莲蓬。他一边剥一边吃,嘴里吧唧吧唧地吃着,让你看了就垂涎三尺,恨不得也跑过去和他一起吃。

      多好的乡间情景,我都恨不得永远都住在此地。

      有一天,诗人辛弃疾在城市里工作的时候想起了家,便推开一切工作去家里面看看。

      到了乡村后,辛弃疾看见了邻居的家和谐的情景,便想做一首诗。情景是这样的:邻居茅房的屋檐非常小、矮。屋子正好挨着小溪边,溪边有许许多多的绿绿的青草,小溪里也有许多荷花和小鱼,景色非常美丽。

      这时候,他刚好看见老翁和老太太在喝酒,喝着喝着老两口就有了便有了醉意。只听见他们在用家乡话来互相逗乐。这时候,辛弃疾也微微一笑。

      他看见了老翁、老太太的大儿子拿着锄头穿着衬衫在溪边锄豆,二儿子拿着木条忙着织鸡笼,他最喜欢的小儿子正在趴着把刚采摘回来的莲蓬的莲子剥开呢。

      辛弃疾便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写成了一首诗:“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作完这首诗后,便回到了家里。

      屋檐是用茅做的,十分低小。旁边有一条小溪,小溪清澈见底,如湛蓝天空一般,明镜如水,非常美丽,鱼儿们活蹦乱跳的,好像在向人们招手。小草和百花也不甘弱,各各都争奇斗艳,把周围点缀的格外美丽。屋檐下,老人们望着优美的风景,心被深深陶醉,带些洒意在相互取乐,都笑了。旁边的竹子们听到了,在加快生长,一个个笋拔地而出,旁边的母鸡们听到了,在快快产蛋,他们都想给些老人的温暖和爱护。

      溪东,大儿子在锄豆,很勤劳,稍微有些累意,便站在田中,以求暂时的休息,若热,便脱掉上衣,再进行劳作。

      屋旁,二儿子在织鸡笼,非常心巧,很专注,一但有错,立马改正,一个个鸡笼脱颖而出,老人看此番情景,欣慰的笑了。

      最开心的还是小儿子,在剥莲蓬,十分顽皮、淘气,把剥好莲藕放到这边,又放到这边,时不时还把莲藕扔在水里打水漂玩。

      一家人其乐融融,十分美好。

      夏天,在长满青草的溪边,有一座小茅屋,里边住着老公公、老婆婆和他们的三个儿子,他们过着幸福、安详的日子。

      有一天,老公公和老婆婆在茅屋里互相说话、取笑,他们的心情很愉快。那么,三个儿子在干什么呢?原来他们在各自干各自的事呢!

      茅屋外,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太阳照在他的身上,弄得他汗流浃背。

      二儿子正坐在板凳上编织鸡笼子,他一丝不苟,编得可认真了。

      小儿子呢?原来小儿子趴在小溪的旁边,正剥莲蓬呢!他扎着两个小辫子,直冲着天,一双小脚丫快活地在空中蹬来蹬去。看得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小儿子比大儿子和二儿子更加憨态可掬、惹人喜爱。也许他的年龄还小,等到大一些时,就也要到田里锄杂草了。

      这一家人住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过着*安幸福的生活。对于喜欢和*宁静生活的人看来,多么像一幅优美的乡村生活画卷啊!太令人神往了!

      一座矮小的茅屋,在一条潺潺的小溪旁。小溪的旁边长了一株株翠绿的小草,又大又圆的荷叶上的小水珠像一个个孩子在上面打滚。

      屋里传来了带着微微醉意的南方口音,还时不时传来一阵笑声。往里一瞧,原来是一对白了头发的老翁老妇啊!

      大儿子正在溪的东边锄地。只见他拿起锄头,卖力的干起活来。干累了,就把弯的腰直起来,放下锄头擦着脸上如雨般的汗水。休息完后,又拿起锄头“嘿呦,嘿呦”的干起来。

      二儿子在绿树荫底下,拿起竹条,左一下,右一下的编起鸡笼来。一群鸡在旁边观看,时不时叫一俩声,好像在说:“太好了,你可真厉害啊!”

      咦,最小的儿子去哪了?哦!原来他在荷叶旁边采莲蓬吃莲子!只见他趴在地上,两只手紧紧的握住莲蓬的秆,使劲往外拔。“啪”莲蓬被扯了下来,但太用力,重心不稳,滚了一圈,把白衣服变成了黑衣服。可他却跟没发现似,侧躺着轻轻的剥开莲蓬放了一颗到嘴里去;“嗯不错,给哥哥们去尝尝吧!”说罢便来到他们身边,给他们每儿一颗莲子,他们吃了都赞不绝口。

      在这温暖阳光的沐浴下,这一大家子显的和谐美好。

      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四周清山环抱。村里绿树成荫,花红柳绿,遍地长满了绿茵茵的青草和五彩缤纷的花朵。一条小溪穿村而过,宛如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

      一座低矮的茅屋后,一棵棵苍绿的大树挺立着,南瓜藤顺着屋檐攀着瓜架,在屋顶结出了一个个圆滚滚的小南瓜。门前的小溪长满了一个个鼓鼓的莲蓬,旁边簇拥着一朵朵娇艳的荷花。溪水波光粼粼,清澈见底,岸边长满了青草,水底还有小鱼和小虾在游戏玩耍。一对老夫妻,操着浓重的吴音,惬意地在屋里闲聊着。

      他们为什么没有去劳作,而在这里闲聊着?原来他们有几个勤劳的儿子。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除杂草,一滴滴汗珠染湿了他的衣襟,却滋润了一棵棵绿油油的小豆苗。他仿佛看见了秋收时一颗颗饱满的豆粒,干的更起劲了。心灵手巧的二儿子坐在屋前编织着鸡笼,随着他的手不停的翻动,一个鸡笼已初具规模了。惟有可爱的小儿子十分顽皮,正悠闲地趴在溪边剥莲蓬。

    [阅读全文]...

2022-02-26 20:25:08
  • 《清*乐·村居》原文及翻译

  • 《清*乐·村居》原文及翻译

      《清*乐·村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清*乐·村居》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音同"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乐·村居》翻译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乐·村居》注释

      ⑴清*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⑷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⑸翁媪(ǎo):老翁、老妇。

      ⑹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⑺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⑻亡赖:”亡“读wú,通假字,通“无”。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⑼卧:趴。

      《清*乐·村居》赏析1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 ,“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更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 ,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 、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 ,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 ,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清*乐·村居》赏析2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标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见长,慷慨悲壮,笔力雄厚。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清*乐·村居》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清*乐·村居》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它通过“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西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些农村特有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

      利用网络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意氛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

      二、媒体设计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通常以单机操作、单线型课件形式表现教师的教学设计,但是,这种课件有局限性,往往一位教师用了,其他教师就无法使用,使用不当甚至会造成一种新的满堂灌──“电灌”。新时期,新课程,新方式,对教学资源的运用提出了新课题。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在《清*乐·村居》的教学中以网络为*台,设计了课程资源网页。该网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美文诵读、词义点拨、课文动画、宋词简介、田园佳句等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整个媒体设计具有可选性、实效性、多层性、可操作性、可再生性。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教与学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教师的教法实际上是对学生学法的渗透与指导。

    [阅读全文]...

2022-07-15 17:29:40
  • 清*乐村居的诗意

  • 诗意
  •   《清*乐·村居》

      作者:辛弃疾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1、清*乐:词牌名。村居:题目

      2、茅檐:茅屋的屋檐。

      3、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4、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5、翁媪:老翁、老妇。

      6、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7、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8、亡赖:”亡“读wú,通假字,通“无”。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9、卧:趴。

      诗意: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

      听起来温柔又美好,

      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

      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

      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更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阅读全文]...

2022-06-08 02:27:51
  • 辛弃疾:清*乐·忆吴江赏木樨

  •   《清*乐·忆吴江赏木樨》

      作者:辛弃疾

      少年痛饮,

      忆向吴江醒。

      明月团团高树影,

      十里水沉烟冷。

      大都一点宫黄,

      人间直恁芬芳。

      怕是秋天风露,

      染教世界都香。

      赏析:

      这是辛弃疾闲居上饶时与他的朋友余叔良的一首唱和之词。余叔良其人情况不详。这首词题曰:“忆吴江赏木樨”。木樨,亦作木犀,桂花别名。辛弃疾咏桂花的词不少,如上首《太常引·建康中秋》即是。

      但这首词写得别有情趣,它不专门扣住桂花题材,而是能离开桂花本身,把自己的经历结合来写,意境更为开阔,感情更加亲切。

      本词上片“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四句,作者从自己的游踪引入桂花。少年时有个秋夜,在吴江痛饮醒来,看见一轮明月,中间映着团团的桂树影子;江边桂树,十里花香,飘散在烟波江上,倍添清冷之气:天上人间,都笼罩在桂香桂影之中。吴江即吴松江,在今苏州南部,西接太湖。辛弃疾年轻时游过吴江,所以他对此地颇为怀念。大概吴江*,当时桂花颇盛,所以他咏桂花便想起吴江之游。“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两句,这里用“团团”来写桂树,水沉,香名,这里用指桂花馨香。词人借自己一次客中酒醒后看桂影、闻桂香的经历来写桂花,情调豪放,生动自然。

      下片“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数语,由写作者自己的经历,转到桂花本身。宫黄,指古代宫女以黄粉涂额,是一种淡妆,这里是指桂花。桂花体积小,宛如淡施宫黄,可是开在人间,竟然这样芳香。花小、色黄、香浓,正是桂花特征。这几句把桂花特征都写到,但着重写它的香味,抓住重点,与上片相呼应。

      这首词意境优美,写桂花能抓住其特征,联想自然,用词简练,不愧为词中佳品。

    [阅读全文]...

2022-03-30 07:56:10
宋辛弃疾的清*乐村居古诗 - 句子
宋辛弃疾的清*乐村居古诗 - 语录
宋辛弃疾的清*乐村居古诗 - 说说
宋辛弃疾的清*乐村居古诗 - 名言
宋辛弃疾的清*乐村居古诗 - 诗词
宋辛弃疾的清*乐村居古诗 - 祝福
宋辛弃疾的清*乐村居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