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黄沙的古诗

关于带黄沙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带黄沙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带黄沙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带黄沙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8) 语录(2k+) 说说(3) 名言(515) 诗词(296) 祝福(1k+) 心语(56)

  • 关于黄沙的诗句

  • 白草原头闻雁声,黄沙碛里马蹄轻。——郯韶《题女真猎骑图·白草原头闻雁声》

    月照黄沙碛,风乾白草原。——王恭《塞下》

    北历黄沙碛,南游白草原。——何景明《雁门太守行》

    黄沙风卷半空抛,云重阴山雪满郊。——赵延寿《塞上》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李白《战城南》

    不应白发顿成丝,直为黄沙暗如漆。——骆宾王《畴昔篇》

    青陆春芳动,黄沙旅思催。——骆宾王《幽絷书情通简知己》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

    暮雪纷纷投碎米,春流咽咽走黄沙。——苏轼《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

    愁,黄沙白髑髅。——张可久《金字经·稽山春晚若》

    家住黄沙绿水湾,功名土苴任天悭。——陈著《次韵赵寄庵》

    行役非中原,海外黄沙碛。——白居易《续古诗十首》

    巨鱼吞舟人食人,白浪黄沙入睚眦。——陈恭尹《寄题魏和公吾庐》

    白草经春在,黄沙尽日蒙。——欧阳修《奉使道中五言长韵》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周朴《春日秦国怀古》

    黠虏时相逢,黄沙暮愁宿。——刘长卿《赠别于群投笔赴安西》

    上蔡有良田,黄沙走清渠。——苏轼《答任师中家汉公》

    行尽胡天千万里,惟见黄沙白云起。——刘商《胡笳十八拍》

    有时照向边塞头,黄沙茫茫白草秋。——屠隆《长安明月篇》

    白汗如雨挥,黄沙将人射。——郑镜蓉《夏日钞书小窗如炙念家严远出捕蝗率彼旷野炎蒸百倍因用家严送有邻弟返里原韵示诸妹》

    日暮凄风起,黄沙与云*。——杨慎《拟青青河畔草》

    黄河道,漠漠黄沙覆枯草。——何中《黄河道》

    风吹黄沙石碛冷,霜苇无声弄寒影。——艾性夫《题危见心所藏陈常庵水月障及松鹤芦雁各一首·风吹黄沙石碛冷》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

    白日浮云闭不开,黄沙谁问冶长猜。——刘长卿《罪所留系,每夜闻长洲军笛声》

    白草黄沙野色分,古今愁恨满乾坤。——王冕《即事·其二·白草黄沙野色分》

    况逢炎溽酿急雨,大风挟势飞黄沙。——宋濂《次刘经历韵》

    秋风萧索百草斑,黄沙飘飒青海湾。——宗臣《燕歌行二首·其一》

    勤操丹笔念黄沙,莫使饥寒囚滞狱。——白居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自劝二首》

    战血染黄沙,风吹映天赤。——贯休《古塞下曲四首》

    紫塞晓屯兵,黄沙披甲卧。——于濆《塞下曲》

    凿河千里走黄沙,沙殿西来动日华。——吴融《水调》

    曚曚白日穿云出,漭漭黄沙作雾吹。——梅尧臣《送吕冲之司谏使北》

    营开不辨旌旗色,猎猎黄沙捲阵云。——张应申《塞下曲·其一》

    可惜五千貔虎士,黄沙不见一人还。——陆之裘《闻边报旁午五首·群胡烧入雁门关》

    [阅读全文]...

2022-02-17 10:01:38
  • 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带拼音

  • 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带拼音

      读古典诗词,品百味人生,养浩然正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带拼音版,欢迎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拼音】

      xī jiāng yuè ·yè háng huáng shā dào zhōng

      zuò zhě :xīn qì jí

      míng yuè bié zhī jīng què ,qīng fēng bàn yè míng chán 。

      dào huā xiāng lǐ shuō fēng nián ,tīng qǔ wā shēng yī piàn 。

      qī bā gè xīng tiān wài ,liǎng sān diǎn yǔ shān qián 。

      jiù shí máo diàn shè lín biān ,lù zhuǎn xī qiáo hū jiàn 。

      桥:(有的版本为“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人教版上为“桥”)

      见:通假字“见”念“现”

      注释

      1、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

      2、西江月:词牌名。

      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4、鸣蝉:蝉叫声。

      5、旧时:往日。

      6、社林:土地庙附*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7、见:同“现”。

      8、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修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此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鉴赏

      此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常中就显得不*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粹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此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确实是令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此是一个*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创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美芹十论》等,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阅读全文]...

2022-07-28 02:40:51
  • 黄沙百战穿金甲全诗_村居全诗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绝句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时时温*,好句摘抄网为您收集《黄沙百战穿金甲全诗》,整理经典的古诗绝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全诗

    《从军行七首其四》

    作者: 王昌龄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注释:

    1、青海:青海湖

    诗意: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短,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至于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的原因,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王朝*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这里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扞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壮苍凉的,这与诗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大有关系。

    青海长云暗雪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皑皑的雪山,如银蟒漫舞;阴云飞涌,墨色顿至。这里,青、黑、白三色齐涌画面,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国画。在这幅国画中,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而且更突出了光线明暗的作用。雪山的银辉,向人们呈现出一种洁白纯净的美,而长云之后的一个暗字凌空一笔又涂上了淡黑色,使画面由明暗对照构成了阴沉的战争氛围和苍凉的境界。王昌龄能够将色和光交织起来,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因而,这里的色彩光线已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属性,色彩光线的描写也不只是起美化画面的作用,它们已融入了丰富的感受和情绪,色彩实际上已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了。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实际上是采用以色彩传情的写法,达成情景交融的佳句。

    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心律,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线,使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

    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想信您读完黄沙百战穿金甲全诗后,内心有非常多的感慨。这些经典诗句,不仅可以助力我们的写作,也可以助力滋养我们的心灵。小编推出了专题全诗对仗,愿您喜欢。

    [阅读全文]...

2022-01-24 01:02:04
  • 宁夏银川黄沙古渡旅游景点

  • 旅行
  • 宁夏银川黄沙古渡旅游景点

      导语:宁夏银川黄沙古渡旅游攻略。黄沙古渡是一处古老的黄河渡口,明朝庆靖王朱栴诗《黄沙古渡》描述了这里的壮丽景色,也阐述了黄沙古渡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下面是有关黄沙古渡旅游景点的介绍,一起来看看黄沙古渡有哪些旅游景点吧。

      黄沙古渡简介:

      黄沙古渡位于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紧靠203省道,距银川市直线距离25公里,与贺兰山遥遥相望。27*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内,汇集了黄河、大漠、湿地、湖泊、田园为一体的自然景观,是生态、运动、休闲、绿色旅游的最佳选择!自古黄河九曲十八弯,只有在这里您才可以真正体会到“大漠黄河,塞北江南”的感觉,黄沙古渡是明清宁夏八景之一,相传康熙微服私访及亲征噶尔丹、昭君出塞和亲、蒙恬北击匈奴皆由此渡河西进。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旃曾作《黄河古渡》,黄沙漠漠浩无垠,古渡年来客问津。万里边夷朝帝阙,一方冠盖接咸秦。风声滩诸波光渺,雨打汀洲草色新。西望河源天际远,浊流滚滚自昆仑。以此描述黄沙古渡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如今,黄沙古渡将以其独特的塞北风光、黄河文化及*风情成为宁夏东线旅游的一颗新星!

      黄沙古渡主要景点:

      古渡口-康熙渡黄河的地方

      相传秦蒙恬、汉卫青守边时曾驻扎在此,汉昭君出塞和亲由此渡河,明朝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栴封庆靖王镇守宁夏巡边时多次到古渡口,并留诗《黄沙古渡》描述这里的塞外景色。明代为了保护这个渡口畅通无阻而修筑了戍台,史记“宁河台”。清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时由此渡河,古渡口现存有康熙渡黄河时的木船。

      月牙湖-昭君出塞留在大漠的圣湖

      相传,王昭君怀抱琵琶离开长安,随着垂老的呼韩邪单于,走在黄沙漫天的塞外,一个人忧思自叹,百无聊赖,无由解忧,无限伤感。这日,行至黄沙古渡处,远远望着北去的黄河水,思乡之情瞬间迸发,“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巍峨,河水湍湍。父兮母兮,道阻悠长。呜呼唤哉,忧心恻伤”。道出了昭君出塞时无限凄婉,胡笳悲鸣,骏马奔驰,饮腥食膻,胡邦异俗。在千里黄尘之外万里关山之间,已经天涯一方了,不由得泪如泉涌。昭君的泪滴在黄沙上,瞬间化成了一汪形似月牙的湖,波光灿灿,一眼望不到边,周围草丰树绿,环境十分优美。公元一四三八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栴镇守宁夏时,多次来往黄沙古渡处,并为月牙湖写有“月湖夕照”:万顷清波映夕阳,晚风时骤漾晴光。瞑烟低接渔村*,远水高连碧汉长。两两忘机鸥戏浴,双双照水鹭游翔。北来南客添乡思,仿佛江南水国乡。

      宁夏民俗文化博物馆 - 把根留住啊

      传承、保护、挖掘宁夏历史文化遗产,真实反映、见证宁夏历史文明的发展变迁历程和民间典藏,反映不同时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展现宁夏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的聪明智慧和结晶,展示宁夏地区厚重文化底蕴和民俗文化的无限魅力,保存宁夏地区人民生活中的一段历史记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黄沙古渡成立“宁夏民俗文化博物馆”,抢救、征集、收藏到宁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俗珍贵物品13000多件。

      黄沙古渡国家湿地公园-塞外奇景

      黄沙古渡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宁夏黄沙古渡原生态旅游区内,东临鄂尔多斯台地,西靠黄河,北依都斯图河,南邻兵沟古汉墓群,总面积22.7*方公里,为黄河冲积*原段,由黄河河流、泛洪*原、宜林沙地三类地貌组成。黄沙古渡国家湿地公园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公园内有芦苇、蒲草、沙蒿、蒲公英、沙枣树、花棒、柠条、沙柳、新疆杨等植物;还有大天鹅、灰鹭、沙燕等40余种鸟类和30多种动物在此栖息繁殖,是黄河与大漠相拥形成的'一大奇观,是纯天然、原生态的观光胜地。

      黄龙镇河

      相传远古时期,大禹治水途径当地,目睹河水泛滥给百姓造成的灾害,大禹奏请玉皇大帝命“黄龙”在此镇守黄河。从此黄河在其它河段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唯黄沙古渡处的河道千年不变,保护了陶乐及月牙湖周边的百姓安康,百姓都说:这是黄龙镇河的功绩,黄沙古渡的黄沙就是:“黄龙的化身”。

      以上就是有关宁夏银川黄沙古渡旅游攻略,相信大家有所了解了,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阅读全文]...

2022-07-04 10:19:48
  • 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

  • 诗意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1、西江月:词牌名。

      2、夜行黄沙道中:词名。

      3、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4、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5、社林:土地庙附*的树林。

      6、见:通假字“见”通“现”,发现,出现,显现。

      诗意: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阙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阙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常中就显得不*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出了分明临*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阕,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话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阕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m.ju.51tietu.net)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阅读全文]...

2022-06-12 03:02:46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 学生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赏析

      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常中就显得不*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前四句就是单纯的抒写当时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阅读全文]...

2022-03-27 13:57:32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

  • 诗意,阅读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欢迎阅览。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①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

      ②《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③黄沙:黄沙岭,在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④别枝:旁枝。

      ⑤旧时茆店:过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庙。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大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简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诗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惊鹊﹑鸣蝉﹑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夏夜特有的情趣。

    [阅读全文]...

2022-03-04 02:22:37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改写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改写

      导语:《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阕,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接下来小编整理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改写,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今天,我终于回到了这里——黄沙岭。

      漫步在这儿,抬头看着多么明亮的月光,多么美丽。然而人们早已经熟睡。只有喜鹊早早就停留在树梢头,发出清脆的响亮啼叫声。却被月光突然惊动,飞离了树梢。从一个小小的鸟背影,慢慢变成一小点,最后消失在星星间。

      半夜,现在只有我了吧?我心里想着。突然一阵清凉的风吹过,啊,可爱的风姑娘,你也没睡哪?风姑娘温柔地抚摸我的脸庞。四周又突然响起了蝉声,小伙子们,你们也没睡哪?哈哈,你们遇见风姑娘了吗?

      与蝉们告了别,风姑娘又和我调皮了。把稻谷花的迷人香气吹到我的脸上,鼻孔里,嘴里。哦,今年又有大丰收吧?我使劲地闻着稻花香气,呼——多清爽!

      与风姑娘告别,我漫步在小池塘,一边欣赏着迷人的月色,一边凝望着仿佛没有流动的池塘的水面上。过一会儿,四周又响起了小青蛙的叫声。先是打招呼的一两下,随后越来越响,越来越响,不知有多少蛙。一阵又一阵的蛙声,像一个大乐队,真好听呢!

      慢慢地,我离开了小池塘,来到老山下。向着天空仰望,漫步在这样的夜晚,多好!星星围绕在月亮四周,七个,八个,我竟数起来了。边走边看,银河仿佛又多了一种美丽的层次感。

      咦,怎么有水滴?我摸摸头,又一滴。慢慢,水滴得越来越快。下雨了!我赶紧跑离了山脚,向熟悉的小村跑去。

      穿过一片小小的树林,没错,就是这里,这座土地庙!再看看,是那家过去曾经游玩过的熟悉的小客店,它还在这儿!道路一个转,哦!我兴奋地跑过去,熟悉的小桥和小溪流突然出现在了我的眼前,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一切都和原来一样。

      熟悉的黄沙岭,我又来了!

      幽静的夜晚,漫步在黄沙道中,望着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圆似玉盘,无暇且明亮,似嵌在那黑幕中了,朦朦胧胧,柔和美好,轻柔似母亲般的铺洒银辉,为行人照亮前方的道路。似乎是零散如薄片的云雾把月亮带到了树梢边,好像是惊动在树枝上栖息的喜鹊,“叽咕”一声拍动翅膀扑棱棱地飞走了,在那月色划过。

      清凉的.风吹来了远方清翠的蝉叫声,无限环绕耳畔,那声音一起一伏,忽*忽远。稻花田里,嫩绿的稻穗上缀着几朵金黄小巧的花儿,椭圆的花瓣微微下垂,几片几片地聚在一起,尽情绽放,好似在比美呢!那花瓣轻如纱、黄似金、润如玉,直掩盖着那嫩黄的花蕾,整朵小巧玲珑,如妖滴滴的少女,茂盛如繁星。一阵风过,花儿随风轻倒,朵朵花挨着稻,片片香香满田。一阵浓浓的花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我顿觉得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已浸润在这花香中,大口张开呼吸着。使人神清气爽,十分迷恋。这似乎在向我诉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秋天再来赏稻穗吧!”这时青蛙也争先恐后地附和,欢唱着:“是呀是呀,丰收年!”听呀!参差不齐却又洪亮,为这静谧的夜添了一笔活泼靓丽的色彩。都是大自然在为秋日到来欢快奏乐呢!那样清翠悦耳。

      呜,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一切都模糊了,闪烁明亮的星星在天边时隐时现,稀少的好像只有七八个。雨小的好像只下了两三滴,这时,我得去避雨了,猛地想到了以前居住过的茅屋小店,就在土地庙附*树木旁,哪里去了?我带着疑惑拐了个弯呀!在那碧波轻漾、小溪流淌的木桥旁忽然出现了。

      哎,一时欣赏乡村美景,竟糊涂成这样。这乡村啊,流连忘返啊!

      在夏日的一个夜晚,天气闷热,我躺在床上,思潮起伏,想到黄沙岭散步。

      一轮金黄的圆月挂在天边,像一盏为人民照亮道路的明灯。郁郁葱葱的树木在皎洁的月光中,像是一个手掌,把月亮捧在手心中当掌上明珠。在黄沙岭的路上,我经过一颗大树,一只小鸟鹊被我的脚步声吓到,扑打着翅膀飞走了。圆月中划过一条弧线,鸟鹊消失在寂静的夜空中。一阵凉爽的清风吹来,树上的蝉在不停地鸣叫着:知了,知了。

      咦,什么香味?我左顾右盼,发现了一片田地。那片田地上种了许多稻谷,开满了白色的小花,四周白色一片。原来那香味是从花中飘来的。这浓郁的清香在清风中扑鼻而来,让人觉得心旷神怡。在大树下,有一群农民也在观赏着这美景。看这些稻花这么香,一定是大丰收啊!一个农民兴奋地说道。那是一定的,今年就等着丰收吧!这时,连池塘的青蛙们都叫了起来,好像在和农民们一起欢呼呢!

      天色慢慢变得更暗了,我抬头一看,只见天边上还有七八个星星在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连月亮姐姐都躲在了云朵的后面。突然,几点雨滴滴到了我的脸上,我知道要下雨了。树下的农民都各自向自己的家奔去,我也急忙找起躲雨的地方。

      我急促地寻找着以前那熟悉的茅店,但却怎么也找不到。雨水打在小溪里,溪里的鱼儿被吓的到处乱窜。我走过溪上的小桥,忽然,发现在土地庙的旁边,我熟悉的茅店就在眼前,原来是我走错路了!

      伴随着夏日中的一丝清风,我情不自禁地吟起诗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阅读全文]...

2022-07-03 19:32:04
2022-07-18 17:16:06
带黄沙的古诗 - 句子
带黄沙的古诗 - 语录
带黄沙的古诗 - 说说
带黄沙的古诗 - 名言
带黄沙的古诗 - 诗词
带黄沙的古诗 - 祝福
带黄沙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