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含有黄沙的古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含有黄沙的古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含有黄沙的古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含有黄沙的古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白草原头闻雁声,黄沙碛里马蹄轻。——郯韶《题女真猎骑图·白草原头闻雁声》
月照黄沙碛,风乾白草原。——王恭《塞下》
北历黄沙碛,南游白草原。——何景明《雁门太守行》
黄沙风卷半空抛,云重阴山雪满郊。——赵延寿《塞上》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李白《战城南》
不应白发顿成丝,直为黄沙暗如漆。——骆宾王《畴昔篇》
青陆春芳动,黄沙旅思催。——骆宾王《幽絷书情通简知己》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
暮雪纷纷投碎米,春流咽咽走黄沙。——苏轼《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
愁,黄沙白髑髅。——张可久《金字经·稽山春晚若》
家住黄沙绿水湾,功名土苴任天悭。——陈著《次韵赵寄庵》
行役非中原,海外黄沙碛。——白居易《续古诗十首》
巨鱼吞舟人食人,白浪黄沙入睚眦。——陈恭尹《寄题魏和公吾庐》
白草经春在,黄沙尽日蒙。——欧阳修《奉使道中五言长韵》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周朴《春日秦国怀古》
黠虏时相逢,黄沙暮愁宿。——刘长卿《赠别于群投笔赴安西》
上蔡有良田,黄沙走清渠。——苏轼《答任师中家汉公》
行尽胡天千万里,惟见黄沙白云起。——刘商《胡笳十八拍》
有时照向边塞头,黄沙茫茫白草秋。——屠隆《长安明月篇》
白汗如雨挥,黄沙将人射。——郑镜蓉《夏日钞书小窗如炙念家严远出捕蝗率彼旷野炎蒸百倍因用家严送有邻弟返里原韵示诸妹》
日暮凄风起,黄沙与云*。——杨慎《拟青青河畔草》
黄河道,漠漠黄沙覆枯草。——何中《黄河道》
风吹黄沙石碛冷,霜苇无声弄寒影。——艾性夫《题危见心所藏陈常庵水月障及松鹤芦雁各一首·风吹黄沙石碛冷》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
白日浮云闭不开,黄沙谁问冶长猜。——刘长卿《罪所留系,每夜闻长洲军笛声》
白草黄沙野色分,古今愁恨满乾坤。——王冕《即事·其二·白草黄沙野色分》
况逢炎溽酿急雨,大风挟势飞黄沙。——宋濂《次刘经历韵》
秋风萧索百草斑,黄沙飘飒青海湾。——宗臣《燕歌行二首·其一》
勤操丹笔念黄沙,莫使饥寒囚滞狱。——白居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自劝二首》
战血染黄沙,风吹映天赤。——贯休《古塞下曲四首》
紫塞晓屯兵,黄沙披甲卧。——于濆《塞下曲》
凿河千里走黄沙,沙殿西来动日华。——吴融《水调》
曚曚白日穿云出,漭漭黄沙作雾吹。——梅尧臣《送吕冲之司谏使北》
营开不辨旌旗色,猎猎黄沙捲阵云。——张应申《塞下曲·其一》
可惜五千貔虎士,黄沙不见一人还。——陆之裘《闻边报旁午五首·群胡烧入雁门关》
大漠吹沙诗歌
大漠,一望无际
偶尔几声老鸦的哀鸣
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光秃秃的枯枝
诉说着岁月的'苍桑
打起行囊
如苦行僧般的跋涉
远离都市的喧嚣
远离乡村的果香
踏进心灵的荒漠
不知道,有没有尽头
风,吹散了云
吹起了黄沙
也吹乱了心
也许是太多的执着
总在不经意间
错过了风,
错了美好的风景
留下的
只有这漫天的黄沙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1、西江月:词牌名。
2、夜行黄沙道中:词名。
3、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4、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5、社林:土地庙附*的树林。
6、见:通假字“见”通“现”,发现,出现,显现。
诗意: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阙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阙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常中就显得不*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出了分明临*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阕,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话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阕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m.ju.51tietu.net)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青海:青海湖
2、穿 : 磨穿
3、楼兰:汉西域国家。元封三年归汉,位于今新疆*尔自治区若羌县境内。这里指侵扰西北地区的敌人。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短,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至于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的原因,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王朝*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这里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扞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壮苍凉的,这与诗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大有关系。
“青海长云暗雪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皑皑的雪山,如银蟒漫舞;阴云飞涌,墨色顿至。这里,“青”、“黑”、“白”三色齐涌画面,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国画。在这幅国画中,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而且更突出了光线明暗的作用。雪山的银辉,向人们呈现出一种洁白纯净的美,而“长云”之后的一个“暗”字凌空一笔又涂上了淡黑色,使画面由明暗对照构成了阴沉的战争氛围和苍凉的境界。王昌龄能够将“色”和“光”交织起来,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因而,这里的色彩光线已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属性,色彩光线的描写也不只是起美化画面的作用,它们已融入了丰富的感受和情绪,色彩实际上已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了。“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实际上是采用以色彩传情的写法,达成情景交融的佳句。
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心律,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线,使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m.ju.51tietu.net)。
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绝句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时时温*,“励志的句子”为您收集《黄沙百战穿金甲全诗》,整理经典的古诗绝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全诗
《从军行七首其四》
作者: 王昌龄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注释:
1、青海:青海湖
诗意: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短,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至于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的原因,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王朝*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这里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扞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壮苍凉的,这与诗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大有关系。
青海长云暗雪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皑皑的雪山,如银蟒漫舞;阴云飞涌,墨色顿至。这里,青、黑、白三色齐涌画面,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国画。在这幅国画中,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而且更突出了光线明暗的作用。雪山的银辉,向人们呈现出一种洁白纯净的美,而长云之后的一个暗字凌空一笔又涂上了淡黑色,使画面由明暗对照构成了阴沉的战争氛围和苍凉的境界。王昌龄能够将色和光交织起来,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因而,这里的色彩光线已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属性,色彩光线的描写也不只是起美化画面的作用,它们已融入了丰富的感受和情绪,色彩实际上已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了。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实际上是采用以色彩传情的写法,达成情景交融的佳句。
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心律,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线,使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
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想信您读完黄沙百战穿金甲全诗后,内心有非常多的感慨。这些经典诗句,不仅可以助力我们的写作,也可以助力滋养我们的心灵。小编推出了专题全诗对仗,愿您喜欢。
关于黄河的古诗句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黄河的古诗句,欢迎大家分享。
1、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4、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6、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7、亘地黄河出,天开此一门
8、黄河之水天上来,一去东流不复回
9、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
10、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11、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咏史诗黄河》【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黄河》【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江上——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箜篌所悲竟不还。——李白《公无渡河》
2、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范云《渡黄河》
3、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谢榛《渡黄河》
4、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李贺《塞下曲》
5、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范云《渡黄河》
6、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李世民《咏雨》
7、酒旗戏鼓甚处市。——周邦彦《西河·大石金陵》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9、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王维《杂诗三首》
10、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沁园春·雪》
11、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李流芳《黄河夜泊》
1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13、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李白《战城南》
14、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罗隐《黄河》
15、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许浑《汴河亭》
16、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章碣《焚书坑》
17、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
18、淡烟衰草接郊丘。——苏庠《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
19、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郎士元《送李将军赴定州》
20、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满江红·写怀》
21、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22、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岳珂《祝英台*·北固亭》
23、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24、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25、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26、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温庭筠《拂舞词》
关于黄河的古诗句(精选50句)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句吧,诗句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诗句才能称之为经典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黄河的古诗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1、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李白《古风·其一》
2、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王安石《黄河》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4、斩胡血变黄河水,枭首当悬白鹊旗。——李白《送外甥郑灌》
5、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6、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7、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8、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9、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0、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11、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白居易《望月有感》
12、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13、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白《北风行》
14、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
15、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17、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杜甫《石壕吏》
18、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19、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李白《赠崔侍郎·其一》
20、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李流芳《黄河夜泊》
21、寄泣须寄黄河泉,此中怨声流彻天。——孟郊《闻夜啼赠》
22、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23、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李白《将进酒》
25、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26、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27、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谢榛《渡黄河》
28、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29、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李白《寄远》
30、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31、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李白《古风》
32、黄河直北千余里,冤气苍茫成黑云。——常建《塞下曲四首》
33、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章碣《焚书坑》
34、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杜甫《黄河》
35、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36、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
37、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8、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李益《塞下曲》
39、愿衔众禽翼,一向黄河飞。——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一》
40、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胡曾《咏史诗·黄河》
41、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4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4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4、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柳中庸《征人怨》
45、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寇准《书河上亭壁》
46、亘地黄河出,天开此一门。——顾炎武
47、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8、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9、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刘采春《啰唝曲六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1、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
2、“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4、鸣蝉:蝉叫声。
5、旧时:往日。
6、社林:土地庙附*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7、见:同“现”。
8、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9、西江月:词牌名。
翻译: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
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
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
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
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
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
土地庙附*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常中就显得不*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着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确实是令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关于黄河的古诗句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黄河的古诗句,欢迎大家分享。
黄河的.古诗句 11、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4、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6、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7、亘地黄河出,天开此一门
8、黄河之水天上来,一去东流不复回
9、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
10、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11、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咏史诗黄河》【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黄河》【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江上——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箜篌所悲竟不还。——李白《公无渡河》
2、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范云《渡黄河》
3、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谢榛《渡黄河》
4、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李贺《塞下曲》
5、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范云《渡黄河》
6、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李世民《咏雨》
7、酒旗戏鼓甚处市。——周邦彦《西河·大石金陵》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9、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王维《杂诗三首》
10、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沁园春·雪》
11、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李流芳《黄河夜泊》
1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13、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李白《战城南》
14、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罗隐《黄河》
15、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许浑《汴河亭》
16、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章碣《焚书坑》
17、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
18、淡烟衰草接郊丘。——苏庠《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
19、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郎士元《送李将军赴定州》
20、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满江红·写怀》
21、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22、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岳珂《祝英台*·北固亭》
23、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24、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25、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26、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温庭筠《拂舞词》
黄沙诗句
黄沙的诗句
含有黄沙的古诗句
大漠黄沙诗句
黄沙的古诗
形容黄沙的诗句
描写黄沙的诗句
与黄沙有关的诗句古诗
带黄沙的古诗
黄沙古渡的古诗
黄沙道的古诗
古诗里含有黄沙的诗句
与黄沙有关的古诗
万里黄沙的古诗
浣溪沙黄沙岭的古诗
黄沙为意象的古诗
描写黄沙漫天的诗句
黄沙漫漫的古诗
描写黄沙满天的诗句
描写黄沙恶劣的诗句
黄沙有关的古诗词
黄沙道苏轼的古诗
黄沙和楼兰的古诗
从军行古诗里的黄沙
黄沙百战穿金甲的穿古诗
形容黄沙满天的古诗
描写黄沙满天的诗
形容黄沙漫天的句子
形容漫天黄沙的句子
描写狂风黄沙的句子
唐代所有56个字的古诗
衰荷古诗的活动目标
表达爱情不放弃的古诗
描写送别感人的古诗
走路的古诗词
古诗中的名人乐器
己亥杂诗古诗的拼音版
感恩老师的不常见古诗
痛切心扉的古诗
古诗壬僧儒的春日寄乡友
9行8字的古诗
关于亭园的古诗词
秋天五言的古诗大全
写春的整首古诗大全
古诗夜雪的诗配画简笔画
带楠子的古诗词
描写淮海战役的古诗
适合朗诵的温婉的长篇古诗
关于秋风的古诗词七上
相爱又不能在一起的古诗词
写人品的古诗词
形容荆刺的古诗词
含杯子的古诗
儿童古诗带月子的
日照有关的古诗词
暗示放弃的古诗词
关于血脉亲情的古诗词
360个字左右的古诗文
所见的古诗故事
秋风引古诗的配画
群文阅读他的古诗真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