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登桥望京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登桥望京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登桥望京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登桥望京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闲来读诗,发现很多关于桥的作品,却不见得都是江南那块地方。
很多的桥,当初也只是静静地在那里,只是供人们行走的一条路径,只是因为一句诗句,让那座桥再也让人无法忘却,贯穿古今。
“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清溪浅浅,明珠淡淡,不论是怎样的人家,都会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斜阳下,青梅竹马的顽童,炊烟袅袅的升起,给我一颗心,伴你一生情。
“桥西暮雨黑,篱外春江碧。”即使再也回不到从前,但我们还是可以从诗词里感受当初,即使我生活的北方没有一湾碧水,我依然可以想见江南的河网。或晴或雨,或彩虹当空,或落日余晖,走在那里的人们,也许根本就没有感觉到有什么特别,只因为他们的生活已经和山水相融,只因为他们见多了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好像没有这样的山水,就无法生活一般。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秋日,谁的愁思易断?秋日,谁的归心似捣?秋日,总是带着一种岁月的沧桑,就那样扑面而来,让人猝不及防,让人暗费思量。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如今的我们,总会在梦里回到乡土,总是在魂里刻着记忆,在都市的水泥丛林里,哪里还有鸡鸣?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哪还有心情望月?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旧日的地点,旧日的风景,旧日的春波碧草,只是当初的我们却变成了孤单的一个人,形单影只的落寞,似乎写进那桥下的水,点滴都是离人的泪。我也曾四下回望,但是依然无法找到你,当我疲惫不堪的时候,坐在河边,望着身边的景致,还是无精打采,还是黯然神伤,感觉这样的地方,没有你陪在身边,我也没有欣赏的心情。沉沉入梦,却见你向我走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我一路行走,一路看,一路寻找,一路感悟。那些不知名的花草,一样带着无与伦比的灵性,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尊严,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寂静的小巷,淳朴的古镇,我再一次的迷失,在夕阳西下的时候。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今天的我们,再也看不到古代的驿站,不知道那时的人们究竟是怎样建立起相互的联系,偶尔会从影视作品里的八百里加急或者一骑红尘妃子笑中,感受到驿站的作用。可是,再怎么喧嚣的驿站,也只是人们片刻停留的场所,更多的时候,还是要奔向远方。谁会注意到远处的断桥,更没有人会注意到那些风雪中开放的花朵,寂寞的开放,寂寞的凋零,孤芳自赏,依旧从容。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青山隐隐,绿水迢迢,人生的际遇,谁能说清?每一次的回望里,那些灯红酒绿,那些慷慨激昂,似乎都会在内心里,停不住想念你的心,思念你的情。扬州,一片烟雨,一缕情愫,一颗红豆,一场盛筵,再也无法和你一起,箫管齐鸣,再也无法与你一起,抵足彻夜。
曾经让自己的心,停泊在枫桥,想要在钟声里,感受寒山寺的古老。
曾经让自己的情,徘徊在断桥,想要在残雪的笑容里,偶遇一段千年的爱情。
曾经让自己的梦,辗转到谢桥,想要在酒意阑珊时,忘了那些陈年旧事。
只是我不停的看,不停的找,不停的寻觅,还是觉得那座桥,其实就横亘在你我之间,我们谁都不想向前迈出一步,又怎能望见彼此?真的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鹊桥仙古诗词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鹊桥仙古诗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鹊桥仙
[宋]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释:
【1】鹊桥仙:词牌名,此调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事。
【2】一竿风月:风月中垂一钓竿。
【3】蓑(suō):蓑衣。
【4】钓台:汉代隐士严光隐居的地方,在今浙江省富春江畔的桐庐县。
【5】况肯:更何况。
【6】红尘:指俗世。
【7】棹(zhào):指船桨。
【8】潮*系缆:潮水满涨时停船捕鱼。
【9】浩歌:指放声高歌,大声歌唱。
【10】严光:即严子陵,汉代著名隐士。
【11】渔父:渔翁,捕鱼的老人。
作品赏析:
陆游这首词表面上是写渔父,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咏怀之作。他写渔父的生活与心情,正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情。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
“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似严光。上片结句说,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卖鱼还生怕走*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下片头三句写渔父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时系缆,在潮落时归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最后两句承上片“钓台”两句,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也是说严光虽拒绝光武征召,但还有求名心。陆游因此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这词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头三句写生活,后两句写心情,但深浅不同。上片结尾说自己心情*似严光,下片结尾却把严光也否定了。
文人词中写渔父最早、最著名的是张志和的《渔父》,*仿作的很多,但是有些文人的渔父词,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代替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不真实。
陆游这首词,论思想内容,可以说在张志和等诸人之上。显而易见,这词是讽刺当时那些被名牵利绊的俗人的。我们不可错会他的写作意图,简单地认为它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作品。
陆游另有一首《鹊桥仙》词:“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也是写渔父的。它上片所写的大概是他四十八岁那一年在汉中的军旅生活。
而这首词可能是作者在王炎幕府经略中原事业夭折以后,回到山阴故乡时作的。两首词同调、同韵,都是写他自己晚年英雄失志的感慨,决不是张志和《渔父》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士心情。读这道词时,应该注意他这个创作背景和创作心情。
古诗原文
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予缝绽。
莲粉飘红,菱丝翳碧,仰见明星空烂。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
译文翻译
闲步信足,不觉已到前院。彩楼已然搭好,和去年此时的一样:华丽的让人眩晕得手足无措。然而,时过境迁,佳人早已不在,茕茕孑立的我看谁在这样沉迷的夜乞巧!相必此情此景,就连汉宫秋月下夜夜笙歌的.影娥池亦只能任凭一潭吹皱的池水空叹了吧!我的心生出还旋寂寞的藤,沿着彩楼蜿蜒,零零落落,缠缠绕绕,纠纠结结。当年你濯濯素手为我缝绽的锦衣华服始终不敢穿在身上——那都是满满的你笑颜如花的念想啊!我的侍从……!不关今日将如何忙乱,也一定要牢记我的叮咛,千万不要触碰那些早已沉压柜底的旧罗衫啊!
夜,无视我的抗拒,准时地来到了。纤云弄巧,今夜的美我不忍享用。也罢,众人皆沉迷于她锦袍缎裳不可企及的魅惑,那么就让我,独驾一叶扁舟,流淌在北海中央,许能寻回昨日你的倩影。我至亲至爱的人哪,你是否看到菱蔓交缠,扯出粉莲*娇羞。它娉娉婷婷,多像你!试图握紧你的我的手落空了。抬头仰叹:璀璨的繁星啊,这良辰美景,亦不过你我想对!哦……那是你吗?手持我送你的妆盒袅娜而至?故人诚不欺我也——!天上人间,你我之恋,弥久恒远……。
注释解释
七夕:农厉七舟七日之夜、俗称七夕。《荆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缕彩,穿七孔针,或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网瓜上,则以符应。”又,《东京华梦录·七夕》云:“至初六、初七日晚,贵家多结彩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阵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歹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故七夕是为古代一大节日,此日除乞巧外,民间还有曝晾经书,弄化生(用蜡作的婴儿),即乞子,同时亦有乞富、乞寿等风俗。
影娥池:池名。《三辅*》谓:汉武帝于望鹄台西建俯月台,台下穿池,月影入池中,使宫人乘舟弄月影,因名影娥池。唐上官仪《咏雪应诏》:“花明栖凤阁,珠散影娥池。”
丁宁:同叮咛。
罗衣:软而轻的丝制衣服。
莲粉:即莲花。
菱丝:菱蔓。
翳:遮掩之意。
钿合:金饰之盒。
盒:古作“合”字。古代女子以此为定情之信物。陈鸿《长恨歌传》谓:“定情之夕,授金钗钿合以固之。”又,李贺《春怀引》:“宝枕垂云选春梦,钿合碧寒龙脑冻。”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不知为何每当读到这句诗,不知为何,心情总是沉重的,这首词乃秦观所写,这首词的意思是云彩在天空变幻出千百种奇巧的样式,牛郎、织女守候在遥远银河*,每年只在七夕的夜晚相会,可这相逢就如同秋风和露水般的交溶,胜过了人间那些日日相守,却不懂珍惜的人间伴侣。 这刻缠绵的情思,像天河里,流了千年的河水,绵绵不绝,这如梦似幻的短暂欢会,却最终还是要结束,牛郎、织女恋恋不舍的各自踏上归去的路,在心中相互劝解:我们的真情已至死不渝,天荒地老,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 当年,秦观为情所困,写下了这首鹊桥仙,试问,如今又有多少人像秦观一样,为情所困呢?
现在正是中小学生的青春期,大部分家长都不允许学生弹恋爱,可我要说:给我们一片自由的天空吧!
轿儿排了,担儿装了,杜宇一声催起。从今一步一回头,怎睚得、一千余里。
关于桥的古诗词
1、湿云不渡溪桥冷。朱淑真《菩萨蛮咏梅》
2、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周邦彦《兰陵王柳》
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4、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杜甫《野望》
5、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张谓《早梅》
6、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徐凝《七夕》
7、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春游湖》
8、水涨鱼天拍柳桥。周邦彦《浣溪沙水涨鱼天拍柳桥》
9、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1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11、*月桥花半吐。真德秀《蝶恋花*月桥花半吐》
12、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13、喜鹊桥成催凤驾。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14、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雍陶《天津桥望春》
15、西风乱叶溪桥树。张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16、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17、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18、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黄庭坚《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
19、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柳永《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20、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21、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22、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苏庠《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
23、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24、当时相候赤栏桥,今日独寻黄叶路。周邦彦《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
25、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黄庭坚《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
26、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杨万里《寒食上冢》
27、司马相如宅在州西笮桥,北有琴台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杜甫《琴台》
1、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宋之问《灵隐寺》
2、春楼不闭葳蕤锁,绿水回通宛转桥。--韩翃《相和歌辞·江南曲》
3、乘星开鹤禁,带月下虹桥。--虞世南《和銮舆顿戏下》
4、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杜甫《横吹曲辞·后出塞其二》
5、长桥今欲渡,葱葱渐见新丰树。--李隆基《初入秦川路逢寒食》
6、步黏苔藓龙桥滑,日闭烟罗鸟径迷。--徐氏 《玄都观》
7、云气横开八阵形,桥形遥分七星势。--骆宾王《畴昔篇》
8、雨霁虹桥晚,花落凤台春。--上官仪《安德山池宴集》
9、悠悠天下士,相送洛桥津。--卢照邻《咏史其二》
10、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张旭《桃花溪》
11、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温庭筠《相和歌辞·常林欢》
12、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张谓《早梅》
13、一去仙桥道,还望锦城遥。--卢照邻《还京赠别》
14、夜夜愁君辽海外,年年弃妾渭桥西。--刘元淑《杂曲歌辞·妾薄命》
15、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董思恭《感怀》
16、杨柳萦桥绿,玫瑰拂地红。--温庭筠《舞曲歌辞·屈柘词》
17、扬州桥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王建《杂曲歌辞·江南三台其一》
18、烟气笼青阁,流文荡画桥。--李峤《春日侍宴幸芙蓉园应制》
19、星桥他日创,仙榜此时开。--宗楚客《安乐公主移入新宅侍宴应制》
20、为报空潭橘,无媒寄洛桥。--祖咏《江南旅情》
21、题桥贵欲露先诚,此日人皆笑率情。应讶临邛沽酒客,逢时还作汉公卿。 --汪遵《升仙桥》
22、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王维 《晓行巴峡》
23、谁知桥上思,万里在江楼。 --李频《东渭桥晚眺》
枫桥夜泊古诗词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枫桥夜泊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通过写江南夜景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忧愁。
1、《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
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2、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
《枫桥夜泊》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泊,停船靠岸。
渔火,打鱼的人点的灯火。对,这里有“伴”的意思。
姑苏,苏州的古称。寒山寺:在苏州西郊枫矫之侧,相传唐僧寒山,拾得曾居此。故名。
张继,南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约住开元至大历末年之间以盐铁判官、检校祠郎员外郎,卒于洪州(今江西南昌)。
在这首诗中,诗人张继精确而细腻地写出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有景有情有声有色,使人从有限的画面中获得悠长的韵味和无穷的美感。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所以任何人读这首诗都不难成诵,并且愈是反复吟咏,便会愈益感到它蕴含丰厚,诗意浓郁。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诗人夜泊时所见,点明了时间是深夜,季节是晚秋。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静之中,偶有乌鸦啼叫划破夜空,反而使周围的气氛显得更加宁谧深沉。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第二句点出诗人夜宿于客舟,是切题之句。原来,在停泊于岸边的客舟中过夜的诗人,其实一直不曾入寐。月落、乌啼、秋霜满天,这是他对远处景物的感受,而江枫和渔火,则是他对*处景物的观察。读这两句,重要的是体会其中包含着的时间过程。从欣赏远景到留心*景,从倚窗不寐到带愁而眠,无疑过去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两句诗所写的,实际上就是诗人勉强睡下去以后依然辗转反侧难以入寐时,对于方才观察所得的记忆与想象。诗人运用由远而*、由虚及实的手法,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他寄居的这条客船上,集中到他这个带着愁绪夜不能寐的羁旅者身上。所谓“江枫渔火对愁眠”,也就是使怀着忧愁的客船夜泊者对着船外的江枫渔火而眠。
也许有人会问:诗人到底有什么忧愁呢?这首诗并没有回答。这正是*诗的一个特点,它无论是写愁还是写乐,着力的是写出一种情绪,一种氛围,一种色彩和调子,而不是写出它的事实,或探讨它的原因。事实上短小到仅有四句二十八字的绝句,本来也不可能讲清事实和原因,诗的扬长避短,便形成了*诗重抒情的特质。
诗的后两句,是用作者在客舱中的所闻所想,进一步衬托自己的孤寂。在万籁俱寂之中,诗人忽然听到远远地传来了钟声,那悠扬、舒缓、飘渺的钟声在夜空中回荡着,于是他猛地想起,著名的寒山寺就在*旁,这钟声一定是从那里传出来的。仿佛撞钟,清音激越,难免会使诗人想到人生逆旅中的种种境遇和遭际。这一点,诗中没有明写,给读者留下了丰富想象的余地。
描写登高的古诗词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描写登高的古诗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1.金城北楼
唐代: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2.人月圆·茫茫大块洪炉里
元代:刘因
茫茫大块洪炉里,何物不寒灰。古今多少,荒烟废垒,老树遗台。
太行如砺,黄河如带,等是尘埃。不须更叹,花开花落,春去春来。
3.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唐代:杜甫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4.谒山
唐代:李商隐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5.登古邺城
唐代:岑参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
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
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
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6.临江仙引·渡口
宋代:柳永
渡口、向晚,乘瘦马、陟*冈。西郊又送秋光。对暮山横翠,衫残叶飘黄。凭高念远,素景楚天,无处不凄凉。
香闺别来无信息,云愁雨恨难忘。指帝城归路,但烟水茫茫。凝情望断泪眼,尽日独立斜阳。
7.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唐代: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8.春日登楼怀归
宋代: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9.登高丘而望远
唐代:李白
登高丘,望远海。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 / 柳枝词》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鹊桥仙·七夕》
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蜀妓《鹊桥仙·说盟说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咏梅》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韦庄《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志南《绝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独立小桥风满袖,*林新月人归后。——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诗》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王建《雨过山村》
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王安石《渔家傲·*岸小桥千嶂抱》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纳兰性德《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春游湖》
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晏几道《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杜甫《野望》
暗香浮动,疏影横斜,几处溪桥。——晏几道《诉衷情·小梅风韵最妖娆》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刘禹锡《杨柳枝 / 柳枝词》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张旭《桃花溪》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黄庭坚《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传*录·卷中·答顾东桥书》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张谓《早梅》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沈周《题画》
相思已是不曾闲,又那得、工夫咒你。——蜀妓《鹊桥仙·说盟说誓》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杜甫《狂夫》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登禅定寺阁(一作登总持寺阁)
宋之问〔唐代〕
梵宇出三天,登临望八川。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烟。
函谷青山外,昆池落日边。东京杨柳陌,少别已经年。
登南神光寺塔院(一本题作登南台僧寺)
韩偓〔唐代〕
无奈离肠日九回,强摅离抱立高台。中华地向城边尽,
外国云从岛上来。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
日宫紫气生冠冕,试望扶桑病眼开。
登咸阳北寺楼(一作登感化寺楼)
张籍〔唐代〕
高秋原上寺,下马一登临。渭水西来直,秦山南向深。
旧宫人不住,荒碣路难寻。日暮凉风起,萧条多远心。
赋得鱼登龙门(用登字)
元稹〔唐代〕
鱼贯终何益,龙门在苦登。有成当作雨,无用耻为鹏。
激浪诚难溯,雄心亦自凭。风云潜会合,鬐鬣忽腾凌。
泥滓辞河浊,烟霄见海澄。回瞻顺流辈,谁敢望同升。
登祝融寺兰若(一作登南岳月宫兰若)
卢肇〔唐代〕
祝融绝顶万馀层,策杖攀萝步步登。
行到月宫霞外寺,白云相伴两三僧。
和答登封王晦之登楼见寄
黄庭坚〔宋代〕
县楼三十六峰寒,王粲登临独倚阑。
清坐一番春雨歇,相思千里夕阳残。
诗来嗟我不同醉,别後喜君能自宽。
举目尽妨人作乐,几时归得钓鲵桓。
登圣善寺阁(一题作登少室山)
褚朝阳〔唐代〕
飞阁青霞里,先秋独早凉。天花映窗*,月桂拂檐香。
华岳三峰小,黄河一带长。空间指归路,烟际有垂杨。
十二月乙卯登岳阳楼丙辰再登
张栻〔宋代〕
维舟径上岳阳楼,风雨排空暝不收。明日重来天色好,君山元自翠光浮。
登后湖(一作登凌湖亭)伤春怀京师故旧
独孤及〔唐代〕
昨日看摇落,惊秋方怨咨。几经开口笑,复及看花时。
世事空名束,生涯素发知。山山春草满,何处不相思。
登嵩山十首 登封坛
苏辙〔宋代〕
登封事已遥,大碑摧风雨。灵坛久销秃,古木中梁柱。峰峦至此尽,苍石无寸土。俯视万仞高,悲辛但狂顾。
登岳阳楼古诗词鉴赏4篇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岳阳楼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译文
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注释
⑴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⑵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鉴赏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创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赏析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尾联“戎马关山北。”“戎马”,就是战马、兵马,指战争。“关山”,泛指,并非专指那道关,那座山。“关山北”,指打仗的地方。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凭轩涕泗流”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作品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大跨度的跳跃。从内容方面说,开篇一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跃过程。颔联中,诗人由上联的写自己推进到写洞庭湖,这里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在写景中,又由吴、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跃。到了颈联,诗人又转回自身的描写,前后联之间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联,诗人又从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国事的描写,上下联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在写国事时,又有一个从国难的跳跃到诗人感情抒发的过程。这就构成了纵横开阔,跳跃性强的特点。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
登岳阳楼
唐代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1.《偈颂一百二十三首·踏断洛阳桥》宋朝
释普度
踏断洛阳桥,直上妙峰顶。拈得家传黑竹篦,搅动龙渊千尺井。四五处雷动风行,八九十春花月影。为人端的无情,独脱单提谁领。竹篦虽折典刑存,闻见犹能发深省。
2.《洛阳桥观水》宋朝
朱正中
点点风帆底处还,似无似有海门山。白鸥却怕潮头恶,闲卧汀花野草间。
3.《洛阳桥三首·嬴氏曾驱*人》宋朝
刘克庄
嬴氏曾驱*人,蔡侯只用一州民。立犀岂不贤川守,鞭石何须役海神。
4.《洛阳桥》宋朝
汪元量
日西来到洛阳城,下马桥边信步行。红紫已无花烂漫,青黄只有草從横。风吹渭水秋砧急,月满秦川夜柝清。我醉欲眠眠不得,更听人唱楚歌声。
5.《蔡忠惠祀歌·洛阳桥》宋朝
宋无名氏
一望五里排琨瑶,行人不忧沧海潮。冲冲来往乘仙飚,蔡公作成去还朝,玉虹依旧横青霄。考之溱洧功何辽,
6.《洛阳桥三首·面跨虚空趾没潮》宋朝
刘克庄
面跨虚空趾没潮,长鲸吹浪莫漂摇。向来徒病川难涉,今日方知海可桥。
7.《洛阳桥》宋朝
刘子翚
跨海飞梁叠石成,晓风十里度瑶琼。雄知建业牙城峙,势若常山蛇陈横。脚底波涛时汹涌,望中烟屿晚分明。往来利涉歌遗爱,谁复题桥继长卿。
8.《颂蔡君谟·洛阳桥》宋朝
福建士人
洛阳桥,一望五里排琨瑶。行人不忧沧海潮,冲冲往来乘仙飚。蔡公作成去还朝,玉虹依旧横青霄。考之溱洧功何辽,千古万古无倾摇。…
9.《洛阳桥》宋朝
陈傅良
跨海为桥布石牢,那知直下压灵鳌。基连岳屿规模壮,势截渊潭气象豪。铁马著行横绝漠,玉鲸张鬣露寒涛。缣图已幸天颜照,应得元丰史笔褒。
10.《洛阳桥三首·周时宫室汉时城》宋朝
刘克庄
周时宫室汉时城,废址遗基划已*。乍见桥名惊老眼,南州安得有西京。
描写登桥望京的古诗词
望京湖的古诗词
写北京银锭桥的古诗词
登楼望月的古诗词
登山望远的古诗词
登高望远的古诗词
形容登楼望湖的古诗词
关于登高望远的古诗词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名句
形容登高远望的古诗词
描写山登高望远的古诗词
桥的古诗词
京州词的古诗词
写桥的古诗词
夏天雨后登高望远的古诗词
当今描写登高望远的古诗词
有登字的古诗词
廊桥的古诗词
六桥的古诗词
南京的古诗词
李京的古诗词
带桥字的古诗词
登顶的古诗词
登高的古诗词
登攀的古诗词
登山的古诗词
著名的桥古诗词
木廊桥的古诗词
带雨桥的古诗词
过廊桥的古诗词
描写古朴的古诗
古诗这个词的拼音
咏物的古诗也不少如梅竹石等
古风的古诗有山
送别诗中借乐景衬哀情的古诗
跑步的古诗视频
李逵的古诗三四段就可以
以乐景写爱情的五言古诗
3个小金人的古诗读后感
英国著名的古诗
初中带云字的古诗
吟咏春草的古诗
赠花卿的古诗图片
李白最著名浪漫的古诗
仿照古诗的诗人
伤心的时候发的古诗文朋友圈
三座山的古诗名
做一张古诗的书签
抓住古诗中的关键词理解古诗
祝福病人健康的古诗
今日头条讲解古诗词的台湾人
儿童独自撑船的古诗
一首有气势的古诗
关于樱花的古诗100首
关于肺炎防控的古诗
夏天描写蝉的古诗
捉鱼的好古诗
判断古诗十九首创作年代的困难
古诗曹雪芹的诗
爱国古诗背后的爱国故事
师生情深互帮互助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