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曲其一的一首古诗

关于长干曲其一的一首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长干曲其一的一首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长干曲其一的一首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长干曲其一的一首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9) 语录(20k+) 说说(1) 名言(1k+) 诗词(247) 祝福(1) 心语(3k+)

  • 《长干曲》古诗阅读及赏析

  • 阅读
  • 《长干曲》古诗阅读及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干曲》古诗阅读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干曲四首·其一》

      [唐]。崔颢

      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题解】

      这首诗写两个以水为家的青年男女在长江相遇时,隔舟对话的情景。诗人截取富有戏剧性的生活片断,表现出女主人公开朗、天真的性格。

      【注释】

      ①《长干曲》:乐府古题,多描写长干里一带妇女生活和感情。长干,长干里,今南京市旧里弄名,在长江南岸。②这首是女子问话,又自我作答,显得很主动。

      【原诗今译】

      你家住在什么地方?

      而妾住在附*横塘。

      只是停下船儿问问,

      也许你是我的同乡。

      【其一鉴赏1】

      这首小诗描写一水乡女子在江上向过往的小伙子攀谈问话的一个细节。它像一场独幕剧,又像一篇微型小说。寥寥四句独白,简单明了,但仔细含茹把玩,却又觉得隽永深长,风神无限。

      诗一上来就直接用主人公的问话开场:“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寥寥十字,从句式上看,不过是一个疑问句和一个陈述句的组合,既没有什么奇思异想,也没有什么僻典故实,从事件上看,不过是人生逆旅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细节:攀谈问话。简单极了,*淡极了。诗人就是在这样一个简单*淡的人生琐事中,看到了诗意的光彩和戏剧化的情节。分析起来,还是饶有趣味的。首先,问话中称对方为“君”,答语中称自己为“妾”,点出问者和所问对象的性别:一个水乡姑娘与一个船家小伙子。诗文中大凡涉及到男女,倾慕迷恋,恩怨憎爱之类的浪漫传奇故事就会随之展开。但此诗并没有沿袭这些俗套,只是写一女子款款问话。她问对方家住何处,也是一般人路遇谋面开始攀谈时的常例。作为一个姑娘,她也只能问别人“家住何处”,若改问姓甚名谁,则既不礼貌,也不合乎身份。所以第一句纯是问语,绝无深意。但话由一女子先问,又是在礼俗甚多的古代,已经够大胆率直了。第二句诗人写女子不待对方回答就自报家门。从社交的一般*惯来讲,女子特别是青年女子的年龄居处是不该轻易告诉陌生人的。诗人这样写,一方面是想说明水乡姑娘的天真无邪,另一方面,也未尝不含有向对方介绍自己情况的用意。俞陛云说这两句“既问君家,更言妾家,情网遂凭虚而下矣。”(《诗境浅说续编》)正点破女子自我介绍中的暗示。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姑娘在大胆攀问又主动介绍之后,才觉得自己有些太唐突,怕引起对方的误解,所以赶忙又加以补充和解释,说自己不过是随便问问,打听对方是不是同乡。这样解释看来十分得体,既掩饰了姑娘的羞涩,又表现了她的敏捷和聪慧。但是稍有阅历的人不难看出,姑娘的这两句解释和补充,欲盖弥彰,把起初恐怕连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内心秘密给点破了。

      末句中的“同乡”一语,表明姑娘是在他乡异地,孤独寂寞,烦闷无聊,所以对家乡的一切都很敏感,于是闻乡音而相问。这样,“同乡”由问话攀谈的借口,转变为寻找慰藉理解的纽带,最后成为系连两个天涯沦落人的感情红线。

      《长干曲》属于南朝乐府《杂曲歌辞》,内容多表现江南水乡船家妇女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崔颢所作《长干曲》共四首,这是第一首。诗用民歌体,表现水乡姑娘的纯真娇憨,虽不过四句问语,但却声态并作,情貌俱现,非常传神。且含蓄蕴藉,“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姜斋诗话》)。

      【其一鉴赏2】

      《长干曲》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收入《杂曲歌辞》。这一曲名始见于南朝乐府民歌。古辞仅见一首:“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描绘广陵女子驾着菱舟逆浪而上,卖弄本领的情景,大胆泼辣的神态皆于自夸的口吻中见出。崔颢的《长干曲》四首便从这首古辞的意思中生发而来。

      古辞中的女子迎浪相邀的人是谁?她在向谁作自我介绍?诗中没有明言。而南朝乐府民歌大多是以女子口吻所唱的情歌,这就使崔颢的《长干曲》能根据古辞所留下的想象余地,将它的意思扩充成四首问答式的民歌,构想出一个采莲少女与一位船家青年在水上相识的一幕情景,表现了人生中偶而相逢的片刻意趣。

      第一首是女子的问话。联系其他三首来看,这个女子应是在江上采莲,见到船家青年,可能因对方的'乡音引起了她的注意,便主动上前搭话。她先问对方住在何处,语气直捷,开门见山。然后不等回答,便介绍自己住在横塘(横塘在今南京市西南,与长干相*)。接着似乎又很快意识到这样直截了当地向一个陌生男子打听住处并自报籍里,未免过于唐突,于是旋即便解释自己之所以停船借问的缘故,是想到彼此可能还是同乡。四句**常常的问话,语意直白而又几经转折,虽不见人,却闻声便可见出这个在水上长大的女子快人快语、热情开朗的性格,天真而大胆的表情中还若有若无地流露出欲与对方结交的情思。

      王夫之评此诗说:“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诗中的有字之处只是截取女子试探性的几句问话,而这幕对话的情节和背景则都在无字之处:江上船只来往、姑娘们结伴采莲的景象,女子对船家口音的反应,她驾着莲舟主动靠*船家的过程,问讯时曲折微妙的心理活动,无不活现在她的声情口吻之中,却又并无一字落入言筌。

      这首诗只是两人相识的开端,但简洁有味的口语,直接发自内心的声调,以及直面相问的开场白,语意中似有若无的情思,启发了无穷的联想,并自然引出了以下的三首问答诗。

      【作者简介】

      崔颢(hào)(704年—75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原籍博陵安*(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县)。唐朝著名诗人。

      出身唐代顶级门阀士族“博陵崔氏”。曾任许州扶沟县尉,官位一直不显。后游历天下,天宝九载前后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载(754)去世。

      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及第,官至太仆寺丞。天宝年间,为司勋员外郎。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早期诗作多写闺情和妇女生活,诗风较轻浮,反映上层统治阶级生活的侧面,后期以边塞诗为主,诗风雄浑奔放,反映边塞的慷慨豪迈、戎旅之苦。

      最为人称道的是《黄鹤楼》,曾使李白叹服。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原集已佚,有辑本《崔颢集》二卷,《唐人集》本。

    [阅读全文]...

2022-03-14 12:53:31
  • 古诗《长干行二首》李白

  • 李白
  • 古诗《长干行二首》李白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长干行》李白,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干行二首

      [唐]李白

      其一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其二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

      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

      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红。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作品赏析

      诗人李白写过许多反映妇女生活的作品,《长干行二首》就是其中杰出的诗篇。它以一位居住在长干里的商妇自述的口气,叙述了她的爱情生活,倾吐了对于远方丈夫的殷切思念。它塑造了一个具有丰富深挚的情感的少妇形象,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

      这是两首爱情叙事诗。第一首诗对商妇的各个生活阶段,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侧面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运用形象,进行典型的概括,开头的六句,婉若一组民间孩童嬉戏的风情画卷。“十四为君妇”以下八句,又通过心里描写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小新娘出嫁后的新婚生活。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更以浓重的笔墨描写闺中少妇的离别愁绪,诗情到此形成了鲜明转折。

      “门前迟行迹”以下八句,通过节气变化和不同景物的描写,将一个思念远行丈夫的少妇形象,鲜明地跃然于纸上。最后两句则透露了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阕诗的不少细节描写是很突出而富于艺术效果的。如“妾发初覆额”以下几句,写男女儿童天真无邪的`游戏动作,活泼可爱。“青梅竹马”成为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又如“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写女子初结婚时的羞怯,非常细腻真切。诗人注意到表现女子不同阶段心理状态的变化,而没有作简单化的处理。再如“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八月胡蝶黄,双飞西园草”,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思妇内心世界深邃的感情活动,深刻动人。

      第二首诗与第一首诗同是写商妇的爱情和离别的诗。第二首诗恰似第一首诗中的少妇风尘仆仆地划着小船来到长风沙的江边沙头上等候久别的丈夫。此诗在描述女子情感脉络上非常细密柔婉,像是山林中的清泉涓涓流畅而又还回曲折,给读者留下数不清的情韵,把少妇的闺怨描写得淋漓酣畅。这首诗中,诗人用“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两句便将女主人公的身世交代得清清楚楚。“五月南风兴”以下四句交代了诗中丈夫的行踪。“昨日狂风度,吹折江头树”则表现了她对夫婿安危的深切关怀,最后,“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红。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以少妇感怀身世的方式将满腔离愁别恨渲染得恰到好处。这首诗将南方女子温柔细腻的感情刻画得十分到位。全诗感情细腻,缠绵婉转,步步深入,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隽永,也属诗歌艺术的上品。

      但是,与第一首诗相比起来,第二首诗显得要稍逊一筹。第二首诗与其他描写闺怨题材的诗一样,是从少妇时期入手,而第一首诗却别出心裁,偏偏从童年时期的两小无猜写起,李白在此诗中打破了陈规,自出机杼。它通过描绘出的一副副生活场景,精心渲染环境气氛,使得人物性格更加生鲜自然,显示出完整性和独创性。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几乎显示了女主人公的一部性格发展史。这些是第二首诗所没有达到的艺术高度。

      透过第一首诗典型化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典型的商人小妇形象。这就是典型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赞美这首诗是最贴切不过了,相形之下,第二首诗略显*庸,一则在于它的遣词用句没有前者的创新性,二者它的叙述方式没有摆脱掉其他相同题材诗歌的影子。它更加注重愁怨的描写,而第一首的最后两句“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则带有一丝脱离封建礼教的**色彩。因此,第一首诗塑造的人物更加鲜明饱满,更令读者喜爱。

      《长干行二首》的风格缠绵婉转,具有柔和深沉的美。商妇的爱情有热烈奔放的特点,同时又是那样地坚贞、持久、专一、深沉。她的丈夫是外出经商,并非奔赴疆场,吉凶难卜;因此,她虽也为丈夫的安危担心,但并不是摧塌心肺的悲恸。她的相思之情正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这些内在的因素,决定了作品风格的深沉柔婉。

      词句注释

      ⑴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下篇一作张潮。黄庭坚作李益诗。

      ⑵床:井栏,后院水井的围栏。

      ⑶长干里:在今南京市,当年系船民集居之地,故《长干曲》多抒发船家女子的感情。

      ⑷抱柱信:典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

      ⑸滟(yàn)滪(yù)堆:三峡之一瞿塘峡峡口的一块大礁石,农历五月涨水没礁,船只易触礁翻沉。

      ⑹天上哀:哀一作“鸣”。

      ⑺迟行迹:迟一作“旧”。

      ⑻生绿苔:绿一作“苍”。

      ⑼胡蝶来:一作“胡蝶黄”。胡蝶,即蝴蝶。清王琦《李太白文集注》云:“杨升庵谓蝴蝶或白或黑,或五彩皆具,唯黄色一种至秋乃多,盖感金气也,引太白‘八月蝴蝶黄’一句,以为深中物理,而评今本‘来’字为浅。琦谓以文义论字,终以‘来’字为长。”作‘黄’字亦有道理。

    [阅读全文]...

2022-01-23 07:28:18
  • 崔国辅《小长干曲》全诗赏析

  • 崔国辅《小长干曲》全诗赏析

      小长干曲

      崔国辅

      月暗送湖风, 相寻路不通。

      菱歌唱不彻, 知在此塘中。

      赏析:

      小长干,属长干里,遗址在今南京市南,靠*长江边。长干曲,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长干里一带江边女子的生活和情趣。崔国辅的《小长干曲》内容也如此。

      这首诗风格清新,语言晓畅,于*淡自然中见含蓄委婉,很耐人寻味。

      这是一首情歌。但作者没有从相见、欢聚、别离等处落笔,而是紧扣江南水乡的特点,抓住特定时间、地点、条件,自然而风趣地表现一位青年男子对一位采菱姑娘的爱慕和追求。

      “月暗送湖风”,诗一开头,即点明时间是夜晚,地点是湖滨。月暗,不是没有月光,而是月色暗淡;湖风用“送”,带有舒展、爱抚的感*彩,切合小伙子此时的感受。因为他很兴奋、很欢快,湖风吹到他的身上就显得特别轻柔,好象大自然特意为他送来的.一般。这一句五字,勾出了一幅月色朦胧、湖风轻拂的艺术画面,造成了一种优美而颇具神秘色彩的环境气氛。

      在这富有诗情画意的水乡湖滨,一位年轻人,踏着月色,沐着凉风,急忙忙、兴冲冲地走着。但是夜色暗淡,道路难辨,走着走着,突然路被隔断了。“相寻路不通”,侧面点出了菱湖之滨的特点:荷塘满布,沟渠纵横,到处有水网相隔。显然,这个小伙子事先并未约会,只因情思驱使,突然想会见自己的恋人。一个“寻”字,传出了其中消息,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正在焦急踌躇之际,优美动听的菱歌吸引了小伙子的注意,他侧耳谛听,仔细辨别是谁的歌声。彻,本为不尽之意,这里用来形容菱歌的时断时续,经久不息,同时也描摹出歌声的清脆、响亮。姑娘们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憧憬,读者能从这歌声中想象出那采菱姑娘天真活泼、娇憨可爱的神情。

      听着听着,小伙子又眉开眼笑了,知道自己的意中人,就在那不远的荷塘中。“知”字十分传神,不仅表现了小伙子心情由焦急到喜悦的变化,而且点明小伙子对姑娘了解得非常透,甚至连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非常熟悉。读者正可从其知之深推测其爱之切。

      短短的一首抒情诗,能写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和思想活动,并有起伏、有波澜,给人以层出不穷之感。若非巧思妙笔,匠心独运,恐怕难以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

    [阅读全文]...

2022-04-03 04:49:24
  • 《长干曲》赏析

  • 长干曲

      崔颢

      其一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

      其二

      家临九江水,

      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

      生小不相识。

      崔颢诗鉴赏

      《长干曲》属乐府《杂曲歌辞》,由长江沿岸建康(今南京市)的一处街坊长干里而得名,多表现这一带妇女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崔颢的《长干曲》共有四首,对古辞既有模仿,又有发展。这里选的是其中第一、第二两首。诗篇描写舟行途中男女问答,风格极似民歌。

      我国民歌历来有男女唱和的传统,形式生动活泼,早在先秦古籍《诗经》里面,就有了像《郑风·东门之墠》这样的男女对歌,《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吴声歌曲》,也保存了许多民间男女互相赠答的歌辞。

      崔颢这两首诗深受民歌影响,用的也是男女对唱的形式。

      第一首是女子的问辞。航行在长江中的女子停船向对方发问:“君家何处住?”接着自我介绍:“妾住在横塘。”也许是女主人公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言语,因此就产生了“或恐是同乡”的想法。

      第二首是男子的答辞。“家临九江水”回答了“君家何处住”的询问。“来去九江侧”表明自己也长年往来江上,两人情况相同。“同是长干人”则证实了女子“或恐是同乡”的猜想。两人都生长在长干里一带,但因幼小时就离家外出,所以虽然是同乡却并不相识。

      两诗通过对唱形式,记叙了青年男女在舟行途中的友好相处。男女唱和的诗篇形式活泼生动,易于充分表达作品主人公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具有亲切动人的艺术感染力。

      这两首诗采用白描手法,格调清新自然,不刻意藻饰,没有艳丽的色彩渲染,不加无谓的妆饰映衬,也不用多余的背景烘托,而是以质朴的口语、简练的文笔、对唱的形式,来勾勒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表现他们互认乡亲的“真意”。

      第一首诗描写女主人公在向对方发出问话之后,不等答复就自诉“妾住在横塘”,于是,这位女子天真纯朴的神态就在问辞中生动地表现出来。第二首诗男主人公在欣然表示我俩本是同乡的答辞之后,发出“生小不相识”的惋惜,以突出他们今日相逢的可贵,从而使他在旅途中喜遇同乡女子的感情心态,也自然地得以展现。

      正因为诗篇用的全是白描手法,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所以格调清新自然,如一泓清水。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称之为“五言绝句”中的“绝调”。

      诗篇虽用简明而浅*的语言,含意却完备而深远。

      如第一首在女子产生“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之前,并没有描写她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这里省略了女子闻乡音的情节,但意思却是完备的。而女子因闻乡音就停舟相问,也反映了她此时此地的处境和心境。她往来江上,漂泊孤零,处境凄凉,内心寂寞,此刻忽闻乡音,不觉欣慰万分,不顾对方是位素不相识的男子,脱口发问。因此诗的语言虽然浅*,蕴含的意思却很深远,深刻地展示了这位女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对此,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称赞说:

      “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可谓深得其中三味。

    整理:zhl201701

    [阅读全文]...

2022-05-06 11:54:05
  • 明妃曲古诗词

  • 明妃曲古诗词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妃曲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宋]王洋

      汉宫沈沈凝紫烟,妾身一入知几年。

      楼高秋月照清夜,亭暖春花熏醉眠。

      忆初送我辞亲戚,便拟光华列旌戟。

      君门安得似人间,咫尺千山万山隔。

      花月朝朝空暮暮,长恋朱颜不如故。

      内家车子散金钱,安得此身沾雨露。

      忽闻花宫选罗绮,单于来朝汉天子。

      但言妾欲嫁单于,万一君王赏桃李。

      大明宫内宴呼韩,出水芙蓉鉴里看。

      徘徊顾影花颜靓,绰约丰容广殿寒。

      当日君王喜且惊,欲留人信去关情。

      若教不杀毛延寿,方信蛾眉画不成。

      茫茫汉塞连沙漠,柳色阳关断肠处。

      故乡阡陌想依然,马上琵琶向谁语。

      命薄身存有重轻,天山从此静埃尘。

      山西健将如君否,此日安危吒妇人。

      人生景物疾如驰,翻覆由来万事非。

      莫笑巫山女粗丑,朝寻楚宫暮柴扉。

      男儿莫厌款段马,女儿莫羡金缕衣。

      君不见巫山歌舞赛神罢,野老至今怀秭归。

      《明妃曲二首》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组诗作品,被称为是咏王昭君最好的诗。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沿用。

      王昭君

      王昭君(约前52年-约8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与貂蝉、西施、杨玉环(杨贵妃)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王明君。

      王昭君维护汉匈关系稳定半个世纪,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明妃曲二首》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明妃曲二首》简介

      《明妃曲二首》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组诗作品,被称为是咏王昭君最好的诗。

      第一首诗描绘王昭君的美貌,着重写昭君的风度、情态之美,以及这种美的感染力,并从中宣泄她内心悲苦之情,同时还揭示出她对故国、亲人的挚爱之情。

      第二首诗描写王昭君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并委曲深入地刻画昭君心事,突出其民族大义,塑造了一个可悲且可敬的明妃形象。全诗语言矜炼深雅,缠绵婉丽,艺术手法多样,风格鲜明独特。作品命题新颖,遭致纷纷议论,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

    [阅读全文]...

2022-01-30 17:18:31
  • 崔颢 《长干曲四首》全诗翻译赏析

  • 崔颢 《长干曲四首》全诗翻译赏析

      长干曲四首

      君家何处住⑵?妾住在横塘⑶。停船暂借问⑷,或恐是同乡⑸。

      家临九江水⑹,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下渚多风浪⑺,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⑻。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注释:

      ⑴长干曲:一作“江南曲”,一作“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

      ⑵何处住:一作“定何处”。

      ⑶横塘:在今南京市西南。

      ⑷借问:请问,向人询问。

      ⑸或恐:也许。一作“或可”。

      ⑹九江:原指长江浔阳一段,此泛指长江。

      ⑺下渚:一作“北渚”。

      ⑻逆潮归:一作“送潮归”。

      译文:

      你家在哪里?我家在横塘。停船暂且相问,也许我们还是同乡呢。 我家与九江相邻,我经常在九江边来来往往。我们虽然都是长干人,却从小就素不认识。

      赏析:

      这组诗的前两首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是那样的*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凡。

      先看第一首的剪裁: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那些题前的叙事,用这种一石两卵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不仅如此,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仅有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船”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江苏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剩下最后一句,只有五个字,该如何着墨?如用“今日得相识”之类的幸运之辞作结束,未免失之*直。诗人终于转过笔来把原意一翻:与其说今日之幸而相识,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识。“自小不相识”五字,表面惋惜当日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这一笔的翻腾有何等撼人的艺术感染力!

      “长干曲”是南朝乐府中“杂曲古辞”的旧题。崔颢这两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自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阅读全文]...

2022-01-02 12:07:46
  • 古诗词改编的歌曲有?

  • 改编
  •   歌词是诗歌的一种,入乐的叫歌,不入乐的叫诗(或词)。入乐的.歌在感情抒发、形象塑造上和诗没有任何区别,但在结构上、节奏上要受音乐的制约,在韵律上要照顾演唱的方便,在遣词炼字上要考虑听觉艺术的特点,因为它要入乐歌唱。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人约黄昏后

      人约黄昏后邓丽君 - 淡淡幽情

      歌曲《人约黄昏后》,歌词为朱淑真《生查子·元夕》(一说为欧阳修所作),邓丽君演唱。

      《生查子·元夕》

      【宋】朱淑真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2、清*调

      歌曲《清*调》,歌词为李白《清*调》三首,邓丽君、王菲演唱。

      《清*调》

      【唐】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3、但愿人长久

      但愿人长久王菲 - 菲靡靡之音

      歌曲《但愿人长久》,歌词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王菲演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月满西楼

      月满西楼龚玥 - 金装小月

      歌曲《月满西楼》,歌词为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龚玥演唱。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阅读全文]...

2022-03-20 23:02:19
  • 《成都曲》古诗赏析

  • 成都,文学
  • 《成都曲》古诗赏析

      《成都曲》是中唐时期张籍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成都的秀丽风光、风土人情及繁华景象,流露出诗人对成都的眷恋之情。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成都曲》古诗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成都曲》

      唐代诗人张籍

      锦江*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注释

      锦江:在四川省,流经成都。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译文

      锦江西面烟波浩瀚水碧绿,雨后山坡上荔枝已经成熟。城南万里桥边有许多酒家,来游的人喜欢向谁家投宿?这首诗描写了成都的秀丽风光、风土人情及繁华景象,流露出诗人对成都的'眷恋之情。诗中句句含景,景景有情,尤其是后面两句*似口语而意味更深远。

      赏析

      这是张籍游成都时写的一首七绝,诗通过描写成都市郊的风物人情和市井繁华景况,表现了诗人对太*生活的向往。因为这诗不拘*仄,所以用标乐府体的“曲”字示之。

      锦江,以江水清澄、濯锦鲜明而著称。它流经成都南郊,江南为郊野,江北为市区,江中有商船。地兼繁华、幽美之胜。诗的前两句展现诗人顺锦江西望时的美景。新雨初霁,在绿水烟波的背景下,山头岭畔,荔枝垂红,四野飘溢清香。那如画的景色十分诱人。这两句写眼前景,景中含情,韵味深长,如跳动的音符,悠扬的旋律,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上面写郊野景色,后两句则是由于“桥”和“酒家”的跳入眼帘,逗引起人们对市井繁华情况的想象。桥下水入岷江流至宜宾,与金沙江合为长江,东流直达南京,唐时商贾往来,船只很多。“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唐时酒家多留宿客人。读了这两句,使人由“万里桥”而想到远商*贾,商业兴盛,水陆繁忙;由“多酒家”想到游人往来,生意兴隆。最后说:游人呀,你究竟选择那一酒家留宿更称心如意呢?从这问人和自问的语气里,使人想到处处招待热情、家家朴实诚恳的风土人情和店店别具风味、各有诱人“闻香下马”的好酒。处处酒家好,反而不知留宿何处更好了。

      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张籍此诗,句句含景,景景有情,特别是后二句,*似口语,却意味深远,读后感到精警而又自然。诗人既善于抓住富于特征的一般景物,又善于抓住思绪中最闪光的一瞬间——“游人爱向谁家宿?”这样就能使一篇之朴,养一句之神;一句之灵,回一篇之运。这就是张籍“看似寻常最奇崛”之风格所在,也是诗作具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作者简介

      编辑播报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登进士第,历任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仕*子司业,故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贫困,眼疾严重,孟郊戏称“穷瞎张太祝”。他对文学社会作用的认识,与白居易相*。与韩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有《张司业集》。

    [阅读全文]...

2022-03-11 03:12:23
  • 关于《塞下曲》的古诗赏析

  • 关于《塞下曲》的古诗赏析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8.弓刀: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

      【译文】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

      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

      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简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

      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塞下曲》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而是迫**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阅读全文]...

2022-04-27 08:59:42
当前热门
长干曲其一的一首古诗 - 句子
长干曲其一的一首古诗 - 语录
长干曲其一的一首古诗 - 说说
长干曲其一的一首古诗 - 名言
长干曲其一的一首古诗 - 诗词
长干曲其一的一首古诗 - 祝福
长干曲其一的一首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