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关于开元塔的一首古诗

关于宣城关于开元塔的一首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宣城关于开元塔的一首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宣城关于开元塔的一首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宣城关于开元塔的一首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1) 语录(4k+) 说说(9) 名言(1) 诗词(413) 祝福(3) 心语(313)

  • 《送张五諲归宣城》鉴赏

  • 古诗文
  • 《送张五諲归宣城》鉴赏

      导语:《送张五諲归宣城》是唐代王维所作一首五言律诗。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张五諲归宣城》鉴赏,欢迎阅读!

      一、作品介绍

      《送张五諲归宣城》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6卷第35首。

      二、原文

      送张五諲归宣城

      作者:唐·王维

      五湖千万里,况复五湖西。

      渔浦南陵郭,人家春谷谿。

      欲归江淼淼,未到草萋萋。

      忆想兰陵镇,可宜猿更啼。

      三、注释

      1、张五湮:(约公元七四二年前后在世)排行第五,又称张五,永嘉人。(图绘宝鉴作湮。此从唐才子传等)字不详,永嘉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天宝初前后在世。初隐居少室山下,闭门读书,不问世事。后应举官至刑部员外郎。工诗,善草隶,兼画山水。与李颀友善、王维为兄,皆为诗酒丹青之契。天宝中,谢官归故里以终。諲诗格高古,有集传世。

      2、宣城:即宣州,天宝元年改为宣城郡,治所在宣城(今属安徽)。

      3、南陵:唐宣州宣城郡属县,即今安徽南陵。

      4、“未到”句:《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萎萎(草盛貌)。”

      5、兰陵镇:《魏书·地形志中》谓谯州梁置,魏因之,所领高塘郡辖县四,其一日兰陵。《旧唐书·地理志》:“(舒州)宿松(今安徽宿松)……梁置高塘郡”。高塘郡既在宿松,兰陵亦当在宿松附*。按:兰陵为湮归宣城途中经行之地(諲盖自长安出蓝关南行抵汉水,再顺汉水入江,而后沿江东下至南陵)。

      四、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ié),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五、繁体对照

      送張五諲歸宣城王維

      五湖千萬裏,況複五湖西。

      漁浦南陵郭,人家春谷谿。

      欲歸江淼淼,未到草萋萋。

      憶想蘭陵鎮,可宜猿更啼。

    [阅读全文]...

2022-07-18 23:23:55
  •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的古诗赏析

  •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的古诗赏析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六句以六朝文物消失和天光水色依旧对比,表达一种人事无常而自然永恒的感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的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描绘了一幅明丽的图景: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和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承上联“今古同”想到宛溪的山水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于是顿生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或:联想八年前曾游此地,今故地重游,虽明丽的风景依旧,无奈年华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于是顿生人世易变的感慨。

      出自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释】

      ⑴此诗作于文宗开成(836-840)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城东有宛溪,城东北有敬亭山。城中开元寺,原名永乐寺,东晋时建。

      ⑵人歌人哭:指人生之喜庆吊丧,即生死过程。《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⑶范蠡:春秋时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五湖。《吴越春秋》:“范蠡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

      ⑷五湖:旧说太湖有五湖。

      【译文】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赏析: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貌吧。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于是,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

      诗人的情绪并不高,但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鸟去鸟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明丽的景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明朗、健爽的因素与低回惆怅交互作用,在这首诗里体现出了杜牧诗歌的所谓拗峭的特色。

    [阅读全文]...

2021-12-14 08:44:13
  • 关于开元的诗句

  • 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辛弃疾《贺新郎·听琵琶》

    开元已来数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

    贞观铜牙弩,开元锦兽张。——杜甫《复愁十二首》

    降及开元中,奸邪挠经纶。——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白居易《新丰折臂翁》

    分手开元末,连年绝尺书。——杜甫《逢唐兴刘主簿弟》

    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春。——白居易《勤政楼西老柳》

    君不见开元至化垂衣裳,厌坐明堂朝万方。——韦应物《骊山行》

    忆昔开元朝上皇,宫中赐食七宝床。——宋濂《题李太白观瀑布图》

    开元皇帝东封时,百神受职争奔驰。——刘禹锡《*齐行二首》

    开元有谪仙,酒隐向安陆。——梅尧臣《送樊秀才归安州》

    忆昔开元正太*,儿家生长在天京。——孙蕡《骊山老妓行》

    忆昔开元天地*,武皇十月幸华清。——鲍溶《温泉宫》

    忆在开元馆,食柏练玉颜。——元稹《台中鞫狱忆开元观旧事呈损之兼赠周兄四十韵》

    开元歌舞古草头,梁州乐人世嫌旧。——王建《行宫词》

    伟矣开元中,王道真**。——陆龟蒙《徐诗》

    自言生长开元中,武皇恩化亲沾及。——李涉《寄河阳从事杨潜》

    尝闻开元时,令长多赐戒。——梅尧臣《送毛秘校罢宣城主簿被荐入补令》

    复睹开元日,臣愚献颂声。——韦应物《奉和圣制重阳日赐宴》

    昔在开元中,韩蔡同赑屃。——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

    直从开元初,到今色不变。——李复《辛顺忠唐得道之士真身今在河州寺》

    前此英词接扶荔,曲江一赋传开元。——阮元《唐荔园》

    一年养蚕四番熟,安得长似开元时。——姚勉《禽言十咏·看蚕娘子得几许》

    孝思敦至美,亿载奉开元。——苏颋《奉和圣制过晋阳宫应制》

    遏云妙响发朱唇,不让开元许永新。——高启《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时至正己亥岁》

    东城父老语於我,推本刱自开元时。——梅尧臣《薛九公期请赋山水字诗》

    长歌短舞芙蓉句,开元元和尚无之。——方回《题寒山拾得画像》

    去天尺五抱峰,峰头凿出开元字。——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

    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李清照《浯溪中兴碑诗》

    故事开元重牡丹,沉香亭北冷泉南。——唐寅《牡丹图·故事开元重牡丹》

    开元简介

    1. 开元(Kāiyuán),释义:泛指开端,开头,开始的新阶段。亦有新纪元的意思,即黄帝历。

    2.开元(713年12月—741年12月)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29年。出自《汉书·李寻传》:“汉兴至 今二百载,历纪开元,皇天降非材之右,汉国再获受命之符。”

    [阅读全文]...

2021-12-03 04:04:20
  • 送张五諲归宣城赏析

  • 送张五諲归宣城赏析

      古诗词以其最浓缩的情感、最醉人的意境在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欣赏前人留给我们的诗词瑰宝,是一种文学熏陶。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送张五諲归宣城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送张五諲归宣城》作者:王维

      【作品介绍】《送张五諲归宣城》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6卷第35首。

      【原文】送张五諲归宣城作者:唐王维五湖千万里,况复五湖西。渔浦南陵郭,人家春谷谿。欲归江淼淼,未到草萋萋。忆想兰陵镇,可宜猿更啼。

      【注释】

      1、张五湮:(约公元七四二年前后在世)排行第五,又称张五,永嘉人。(图绘宝鉴作湮。此从唐才子传等)字不详,永嘉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天宝初前后在世。初隐居少室山下,闭门读书,不问世事。后应举官至刑部员外郎。工诗,善草隶,兼画山水。与李颀友善、王维为兄,皆为诗酒丹青之契。天宝中,谢官归故里以终。諲诗格高古,有集传世。

      2、宣城:即宣州,天宝元年改为宣城郡,治所在宣城(今属安徽)。

      3、南陵:唐宣州宣城郡属县,即今安徽南陵。

      4、未到句:《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萎萎(草盛貌)。

      5、兰陵镇:《魏书地形志中》谓谯州梁置,魏因之,所领高塘郡辖县四,其一日兰陵。《旧唐书地理志》:(舒州)宿松(今安徽宿松)梁置高塘郡。高塘郡既在宿松,兰陵亦当在宿松附*。按:兰陵为湮归宣城途中经行之地(諲盖自长安出蓝关南行抵汉水,再顺汉水入江,而后沿江东下至南陵)。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阅读全文]...

2022-03-01 13:33:11
  •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 李白,杜鹃花
  • 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注释

      ①蜀国:四川。

      ②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③宣城:今安徽宣城。

      ④杜鹃花:即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

      ⑤三春:指春季。

      ⑥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译文

      曾经在蜀国见到过杜鹃鸟,在宣城又见到了杜鹃花。杜鹃叫一回,我的泪流一次,伤心欲绝。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时时念叨着家乡三巴。

      赏析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归来后,此时正流落江南,寄人篱下。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惨。老来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迈患病。于是,浓重的乡思就袭上了诗人心头。

      诗是感物而起兴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此时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不能回到故乡去。青年时代,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不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觉得没有面目见蜀中父老。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点明时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诗句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阅读全文]...

2022-03-17 10:59:34
  •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诗词

  •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诗词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李白 唐

      白若白鹭鲜,清如清唳蝉。受气有本性,不为外物迁。

      饮水箕山上,食雪首阳颠。回车避朝歌,掩口去盗泉。

      岧峣广成子,倜傥鲁仲连。卓绝二公外,丹心无间然。

      昔攀六龙飞,今作百炼铅。怀恩欲报主,投佩向北燕。

      弯弓绿弦开,满月不惮坚。闲骑骏马猎,一射两虎穿。

      回旋若流光,转背落双鸢。胡虏三叹息,兼知五兵权。

      枪枪突云将,却掩我之妍。多逢剿绝儿,先著祖生鞭。

      据鞍空矍铄,壮志竟谁宣。蹉跎复来归,忧恨坐相煎。

      无风难破浪,失计长江边。危苦惜颓光,金波忽三圆。

      时游敬亭上,闲听松风眠。或弄宛溪月,虚舟信洄沿。

      颜公二十万,尽付酒家钱。兴发每取之,聊向醉中仙。

      过此无一事,静谈秋水篇。君从九卿来,水国有丰年。

      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下马不作威,冰壶照清川。

      霜眉邑中叟,皆美太守贤。时时慰风俗,往往出东田。

      竹马数小儿,拜迎白鹿前。含笑问使君,日晚可回旋。

      遂归池上酌,掩抑清风弦。曾标横浮云,下抚谢脁肩。

      楼高碧海出,树古青萝悬。光禄紫霞杯,伊昔忝相传。

      良图扫沙漠,别梦绕旌旃。富贵日成疏,愿言杳无缘。

      登龙有直道,倚玉阻芳筵。敢献绕朝策,思同郭泰船。

      何言一水浅,似隔九重天。崔生何傲岸,纵酒复谈玄。

      身为名公子,英才苦迍邅。鸣凤托高梧,凌风何翩翩。

      安知慕群客,弹剑拂秋莲。

    [阅读全文]...

2022-07-24 20:43:18
  • 《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古诗鉴赏

  • 《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古诗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古诗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

      年代:唐

      作者:岑参

      双凫出未央,千里过河阳。马带新行色,衣闻旧御香。

      县花迎墨绶,关柳拂铜章。别后能为政,相思淇水长。

      作品赏析

      【注解】:

      ⑴“双凫”句:谓宇文舍人要离开长安到外地做官。未央,汉代长安宫殿,借代长安。双凫,当指县令。

      ⑵“县花”二句:意为宇文舍人带着县令特有的铜印墨绶却元城走马上任。县花,元城县开放的百花;墨绶,县官所用的墨色丝带,也叫黑绶;铜章,铜印。

      【鉴赏】:

      古代文人聚会吟诗酬唱,有一种规矩叫“分韵”。即随便找一句古诗,如“君看衡阳雁”,然后大家依次挑其中一字为韵分别做诗。这是岑参用送别宇文舍人时分得的韵字“阳”做成的送别诗。陈铁民先生《岑参集校注》认为,此诗约作于天宝11载至13载作者在长安时。宇文舍人,原在京城做皇帝*臣,现在要到元城(今河北大名)做县令,岑参特意作诗相送。从岑参用淇水长比相思长可知,淇河在唐代有很高的知名度,是文人抒情常用的.诗歌意象。

      古诗《灭胡曲》

      年代:唐

      作者:岑参

      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

      作品赏析

      【注解】:

      ⑴都护:此处指封常清。

      ⑵虏尘净:一作“虏塞净”,指没有战争。

      ⑶天山:横贯新疆中部,西部入中亚西亚,全长2500公里。[2]

      译文

      封将军新*消灭了胡人的主力,战士们和战马也都大口地喘着粗气。

      敌人被消灭干净,边塞一片萧索、寥落,险峻的天山依旧那么孤单地高耸屹立。

      【鉴赏】:

      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主要描写边疆安宁时战士们的生活情景。

      前二句,“气亦粗”写出战士们征战极为辛苦劳累,又可见战士们因战胜敌人而士气高昂,欢欣鼓舞,还可见战士们为来之不易的安宁而高兴的同时,也有稍加休憩的愿望。如此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马都大口呼吸的典型细节,并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想必当时诗人和战士们一样,也是“气亦粗”,于是抑制不住内心那份创作冲动,感而为义,发而为诗。

      后二句,“净”字极言边塞十分安宁,也饱含着胜利的喜悦,还饱含着对艰苦征战的回味咀嚼。“孤”字既写出了天山突兀而出的奇景,更是诗人面对边疆安宁、寂寞的景象时放达心境的体现。“虏尘净”、“天山孤”两相对照,生动地反映了以前胡人驰骋天山,曾经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如今天山依旧,胡人已遁迹远去这一变化过程。

      全诗读来,如闻战阵的战鼓之声,短促有力,铿锵动人,掷地有声,毫不拖泥带水,于极短的篇幅中,有叙事、有写景,形象地刻画出边塞*静时的生活情景,表现了诗人奋战边塞的万丈豪情和卓越的艺术水*。

      《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

      作者:唐·岑参

      双凫出未央,千里过河阳。

      马带新行色,衣闻旧御香。

      县花迎墨绶,关柳拂铜章。

      别后能为政,相思淇水长。

      《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得阳字)》注释

      ①舍人:唐中书省置起居舍人二人,通事舍人十六人,并从六品上。宰元城:为元城县令。元城在今河北大名。

      ②未央:汉长安宫殿名。此借指唐皇宫。

      ③河阳:县名。汉置,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隋移今孟县南。

      ④“衣闻”句:舍人之职常得以接*天子,故云。

      ⑤县花:用潘岳事。

      《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得阳字)》作者介绍

      岑参(cén shēn) (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南阳(今属河南)人。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其诗题材广泛,长于七言歌行。

      岑参的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岑参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有《岑嘉州集》。

    [阅读全文]...

2022-05-28 19:20:58
  •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原文及赏析通用

  • 李白,杜鹃花
  •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原文及赏析通用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就写过一首很感人的思乡之作,也就是这首《宣城见杜鹃花》,这首诗在李白众多的作品中,算不上是最经典的作品,但绝对是最能够打动我们一首诗,通篇描写得感人肺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蜀国曾闻子规鸟,

      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

      三春三月忆三巴。

      赏析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归来后,此时正流落江南,寄人篱下。

      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惨。老来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迈患病,于是,浓重的乡思就袭上了诗人心头。

      诗是感物而起兴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不是故乡的花吗?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今日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

      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怎能回到故乡去呢?青年时代, 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谁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有何面目见蜀中父老呢?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

      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

      末句点明时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诗句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注释:

      1、宣城,今安徽宣城市。杜鹃花,又名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时,正是杜鹃鸟啼的时候,故名杜鹃花。

      2、子规,即杜鹃鸟。因鸣声凄厉,能动旅人归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3、三春,这里指春季。三巴,巴郡(今重庆市)巴东(今奉节东北)、巴西(今阆中)的总称。三地均在今四川省东部。

    [阅读全文]...

2022-05-11 22:00:53
  • 宣城市住房公积金查询个人账户

  • 宣城市住房公积金查询个人账户

      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和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对等缴存的长期住房储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宣城市住房公积金查询个人账户,欢迎阅览。

      方法一: 宣城住房公积金在线查询

      宣城公积金查询网:http://www.xcgjj.cn/

      说明:1.“公积金在线查询”,可查询本人公积金缴存情况和结存余额,以及本人公积金贷款的还贷情况和贷款余额。

      2.输入本人公积金单位帐号+个人帐号,即“公积金帐卡”帐号(单位帐号7位,个人帐号5位)。

      3.首次查询个人帐户会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如密码遗失或需修改密码,请拨打电话3032173,进行重新设置或修改。

      来源:宣城住房公积金查询数据由宣城公积金网提供

      方法二:宣城住房公积金查询电话

      住房公积金统一查询电话:0563-3032173

      说明: 宣城市公积金管理中心统一查询电话:0563-3032173,同时可以咨询人住房公积金查询、公积金贷款利率、住房公积金贷款等问题。

      方法三:宣城住房公积金上门查询

      宣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简介:直属宣城市人民*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独立的副处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下设郎溪、广德、宁国、泾县、绩溪、旌德六个县(市)管理部,内设综合科、业务科、资金管理科三个职能科室。

      说明:持本人身份证直接到宣城住房公积金管理股管理中心-城市]公积金查询

      地址:宣城市宣金路口1号

      邮编:242000

      咨询电话:0563-3032173

      电子邮箱:nwjxcgjj@163.com

      拓展阅读

      宣城住房公积金支取最新流程

      办事程序

      职工申请> 职工所在单位审核、盖章>中心审核、审批>划款

      办理材料

      1申请住房公积金支取必备资料:

      1、加盖单位财务章或公章的《宣城市住房公积金支取审批表》;

      2、申请人身份证原件,委托他人办理,需提供委托书和代办人身份证原件;

      3、婚姻状况证明原件;

      4、申请人储蓄存折或银联卡(有结算账户功能)复印件。

      2申请住房公积金支取选择性资料:

      住房消费类

      一、购买新建商品住房

      1、房屋所有权证或经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购房合同(商品房买卖合同、商品房销售合同网上登记备案证明)原件;

      2、首付款发票原件;

      3、属于拆迁安置的,需提供拆迁安置补偿协议。

      二、购买二手住房

      1、经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购房协议和房屋所有权证原件;

      2、契税完税凭证原件。

      三、建造、翻建住房

      1、规划部门建房、翻建批准文件原件;

      2、支付费用凭证原件。

      四、大修自住住房(凡需牵动或拆换部分主体构件,但不需全部拆除的住房)

      1、房管部门出具的危房鉴定报告原件;

      2、房屋权属证明原件;

      3、工程预决算及支付费用凭证原件。

      五、租赁自住住房的

      1、房屋登记部门出具的无房证明原件;

      2、填写完整的.《承租人情况表》原件(下载中心提供下载)。

      六、偿还市本级及市辖县市区住房公积金贷款

      提供必备资料即可。

      七、偿还外地公积金贷款、住房商业按揭贷款

    [阅读全文]...

2021-12-15 16:06:31
  • 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 李白
  •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⑴

      作者: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⑵,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⑶,双桥落彩虹⑷。

      人烟寒橘柚⑸,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⑹,临风怀谢公⑺?

      【注释】

      ⑴谢脁北楼:即谢脁楼,为南朝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故址在陵阳山顶,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谢脁是李白很佩服的诗人。

      ⑵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⑶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

      ⑷双桥:指凤凰桥和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所建。彩虹:指水中的桥影。

      ⑸人烟:人家里的炊烟。

      ⑹北楼:即谢脁楼。

      ⑺谢公:谢脁。

      【作品译文】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

      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时间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相*,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不久。李白在长安为*所排挤,被赐金放还,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3年(天宝十三载)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的秋天,李白两度来到宣城,此诗当作于公元753年或754年的中秋节后。

      【赏析】

      谢脁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代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景色十分明净。诗人凭高俯瞰,“江城”犹如在图画中一样。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严羽《沧浪诗话》说:“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描写。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上面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从结构的关系来说,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静地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镜”来形容,用语十分恰当。“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年)的建筑。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影水中,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青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璨色彩。这更像是天上的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这两句与诗人的另一名作《望庐山瀑布水》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似。两者同样是用比拟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同样用一个“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联系起来;然而同中有异,异曲同工:一个是以银河比拟瀑布的飞流,一个是用彩虹写夕阳明灭的波光中双桥的倒影;一个着重在描绘其奔腾直下的气势,一个着重在显示其瑰丽变幻的色彩,两者所给予读者的美感也不一样,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的活泼空灵,则同样十分高明。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诗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察是深刻的,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他站得高,望得远,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炼的形象语言,在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透漏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他不仅写出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笔丝丝入扣。

      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二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朓所建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一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这里值得注意是“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怀”,是李白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诗人“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

      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当摇落秋风的时节,诗人那寂寞的心情,读者是可以想象的。宣城是他旧游之地,此时他又重来这里。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到谢朓,这不仅因为谢朓在宣城遗留下了像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因为谢朓对宣城有着和诗人相同的情感。当李白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朓所吟赏的山川,缅怀他*素所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虽然古今世隔,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感;正因为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当时复杂的情怀,很难有人能理解。

    [阅读全文]...

2022-02-09 18:18:00
宣城关于开元塔的一首古诗 - 句子
宣城关于开元塔的一首古诗 - 语录
宣城关于开元塔的一首古诗 - 说说
宣城关于开元塔的一首古诗 - 名言
宣城关于开元塔的一首古诗 - 诗词
宣城关于开元塔的一首古诗 - 祝福
宣城关于开元塔的一首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