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除夕唐白居易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除夕唐白居易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除夕唐白居易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除夕唐白居易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白居易《除夜》古诗
白居易至少写过三首以上《除夕》的诗。这首诗写于830年除夕。本文就来分享一篇白居易《除夜》古诗,欢迎大家阅读!
《除夜》
唐代: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头六十人。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个人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了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种类别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的,其浅切*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以及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创作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品风格
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
古诗松树唐白居易
古诗是大家日常学*生活中必须要接触的东西,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写了很多古诗,小编在这里就给大家收集了一篇白居易的古诗《松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原文:松树
白金换的青松树,
君既先栽我不栽。
幸有西风易凭仗,
夜深偷送好声来。
释义
白金是指雨水,君是指老天爷,这里的君有仰望并且调侃的意思。雨水换来了松林的成长,既然老天能滋养万物,我就不需要操心了, 后两句代表作者当时轻松的心情,幸而有西风吹来,深夜里带来了松林因为传过阵阵松涛来舞动的声音让我陶醉。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主要成就:
翰林学士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江州司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的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现九江)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白居易还规定,西湖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白居易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
文学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诗史上占有重要的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的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的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的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的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拓展:关于松树的古诗句子
1、缘岸蒙笼出见天,晴沙沥沥水溅溅。——皎然《赤松》
2、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3、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苏轼《送杭州进士诗叙》
4、何当一百丈,欹盖拥高檐。——《严郑公阶下新松》
5、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李白《古风》
6、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苏轼《寄题刁景纯藏春坞》
7、偃亚长松树,侵临小石溪。——白居易《题遗爱寺前溪松》
8、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杜甫《古柏行》
9、烟叶葱茏苍麈尾,霜皮剥落紫龙鳞。——白居易《题流沟寺古松》
10、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岑参《感遇》
11、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
12、百尺森疏倚梵台,昔人谁见此初栽。——崔涂《题净众寺古松》
13、寸寸凌霜长劲条,路人犹笑未干霄。——崔涂《涧松》
14、真树孤标在,高人立操同。——皎然《咏敡上人座右画松》
15、几年苍翠在仙家,一旦枝枯类海槎。——李涉《题苏仙宅枯松》
16、虽小天然别,难将众木同。——杜荀鹤《题唐兴寺小松》
17、赖此松檐下,朝回半日闲。——白居易《松斋偶兴》
18、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白居易《涧底松·有松百尺大十围》
春林初盛,春水初生,春风十里,岁岁年年,时光的脚步从不停歇,转眼又是一年春风起时。
春风来不远,就在屋东头。
和我一起读关于春风的古诗词,沐浴久远时光里的日暖风和。
01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唐 白居易《春风》
赏析:京城的春天来得早,春风先吹开了皇家园林里的早梅花,然后又让樱桃花,杏花,桃花和梨花次第开放。
春风十里,荠麦青青。春风拂过,乡间田野里的荠菜花和榆荚都欢呼雀跃频频招手,好像再说,春风为我而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春风最是无私,从未厚此薄彼。
不管是园中名花贵草,还是田间地头的无名花草,不管是繁华京都,还是偏远乡野,只要是时节一到,它立刻就会把它们装扮一新,使它们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繁华景象。
春风浩荡,在诗人的笔下,春风是如此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灵动活泼,所到之处,都会留下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诗人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02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清 袁枚《春风》
赏析:春风像一位尊贵的客人一般,它一到,立刻就会给山川大地带来一派生机勃勃的繁华景象。
春风来的时候,冰消雪融,河流解冻,山川返青,草木萌动,一切都呈现出了欣欣然的景象。
春风拂过的身后,草木萌发,鲜花盛开,生机盎然万紫千红的春天已然粉墨登场了。
没有姗姗迟来,诗人笔下的春风是雷厉风行的,它是急速地大踏步地走来,而且一来就让春天马上回归大地,让天地万物都即刻沐浴在温暖和煦的春光里。
诗人简介: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文笔与纪晓岚齐名,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作品传世。
03
春风动春心,流木瞩山林。
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南北朝 佚名《子夜四时歌》
赏析:阳光和暖,惠风和畅,郊外踏青,漫步在欣欣向荣的春山上,诗人的心情特别舒畅。
放眼望去,群山青翠,山花烂漫,鸟儿欢唱,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繁华景象。
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春风吹拂,万象更新,一切都是生命中最好的样子。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
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南北朝 佚名《子夜四时歌 春林花多媚》
赏析:春暖花开,野外林中的花草树木争芳斗艳,鲜艳明媚,可是在这美好的春光里,小鸟的鸣叫声却显得有些孤单寂寞。
春风拂面,温暖和煦,令人陶醉,多情的它似乎善解人意,轻轻地吹起游春少女的衣衫。
春林初盛,春花灿烂,春鸟欢唱,春风浩荡,在诗人的笔下,春天是如此的灵动鲜活。
04
春风依旧,著意隋堤柳。搓得蛾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宋 赵令畴《清*乐 春风依旧》
赏析:贺知章说,二月春风似剪刀,万条垂下绿丝绦。
相较之下,赵令畴眼里的春风可就温柔多了,它是一双温暖柔软的巧手,在风和日丽的时候,轻轻地揉搓着隋堤上的柳条,直到把它们都变成了娇嫩的鹅电影。
春风吹绿青草痕,看看又是一年春天,诗人想起去年此时和心上人一起流连在隋堤上赏春踏青的情景,那时是多么的美好。
今年的今天,诗人只能独自漂泊在外,归期无望,要相见,隔年期,怎能不倍感忧伤呢。
如果把一个人置于此种折磨之中,用不了多少时日,他就会郁闷而亡。
昔日春风浩荡,幸福甜蜜,而今天各一方,归期渺茫。
隋堤春柳依旧,心中人却天各一方相见无期,面对如此巨大的人生反差,诗人怎能不心绪难*肝肠寸断呢。
人们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物依旧,人非昨,这是无可奈何的惆怅和落寞,是人生的无常,唯有且行且珍惜,才不会辜负。
诗人简介:赵令畴,字德麟,自号聊富翁,宋太祖次子燕王之玄孙,著有《侯青鲭》八卷。
春天吹,春风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
花开花落,春风几度,儿时的歌谣还在耳边回响,时光的脚步已经匆匆走过了那么多年。
流年似水,多少的的人事已经渐行渐远,许多的无可奈何也已经成了岁月里的云淡风轻。
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原来,人生走到最后,剩下的只是生命的顿悟,然后守着岁月静好,闲看春风拂过青草地,一年又一年……
白居易的古诗(精选29首)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居易的古诗(精选29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忆江南·江南忆》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5、《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6、《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7、《忆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8、《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古诗除夜白居易的意思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除夜白居易的意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除夜》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
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译文及注释】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
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作品鉴赏】
《除夜》描写年末漂泊在外的情形,表达了作者身在异乡的深深思乡之情。
《除夜》首联点题,写出年末而漂泊在外、有家难归的情形,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抒发了作者身在异乡,思乡思亲的浓浓伤感之情。
【诗人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唐]白居易
感时思弟妹,不寐百忧生。
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
病容非旧日,归思逼新正。
早晚重欢会,羁离各长成。
注释:
①经年:经年累月,喻时间很久。②除夜:古人讲之除夜,一指“除夕”,即十二月最后一日之夜晚;一指冬至前一日,亦称“除夜”。诗中有“归思逼新正”,逼是临*,新正即新年。冬至一过,即*新年,故此“除夜”指冬至前一日之“除夜”。《除夜寄弟妹》是一首五律。白居易与其弟妹同胞情深,关系融洽。这两句是说,与弟妹流离东西,各在万里这外,一别很久,在此除夜,一人对着孤灯,思念之情不能自禁。这两句俨然一幅孤灯夜坐图,十分传神。
1、《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
之一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之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2、《相和歌辞短歌行二首》
之一
曈曈太阳如火色,上行千里下一刻。
出为白昼入为夜,圜转如珠住不得。
住不得,可奈何,为君举酒歌短歌。
歌声苦,词亦苦,四座少年君听取。
今夕未竟明夕催,秋风才往春风回。
人无根蒂时不驻,朱颜白日相隳颓。
劝君且强笑一面,劝君复强饮一杯。
人生不得长欢乐,年少须臾老到来。
之二
世人求富贵,多为身嗜欲。
盛衰不自由,得失常相逐。
问君少年日,苦学将干禄。
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
布衾不周体,藜茄才充腹。
三十登宦途,五十被朝服。
奴温已挟纩,马肥初食粟。
未敢议欢游,尚为名检束。
耳目聋暗后,堂上调丝竹。
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
彼来此已去,外馀中不足。
少壮与荣华,相避如寒燠。
青云去地远,白日终天速。
从古无奈何,短歌听一曲。
3、《相和歌辞反白头吟》
炎炎者烈火,营营者小蝇。
火不热真玉,蝇不点清冰。
此苟无所受,彼莫能相仍。
乃知物性中,各有能不能。
古称怨报死,则人有所惩。
惩淫或应可,在道未为弘。
譬如蜩鷃徒,啾啾啅龙鹏。
宜当委之去,寥廓高飞腾。
岂能泥尘下,区区酬怨憎。
胡为坐自苦,吞悲仍抚膺。
4、《相和歌辞怨诗》
夺宠心那惯,寻思倚殿门。
不知移旧爱,何处作新恩。
5、《相和歌辞采莲曲》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6、《杂曲歌·辞悲哉行》
悲哉为儒者,力学不能疲。
白居易《鸟》古诗详解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鸟》古诗详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鸟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词句注释
①道:说。
②莫:不要。
③子:小鸟。望:盼望。
白话译文
谁说这群小鸟的生命微小,与所有的生命一样都有血有肉。
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幼鸟正在巢中等候着母鸟回来。
作品鉴赏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发出劝戒之声,劝导人们爱惜鸟类,表现出白居易的善良、仁爱之心。
白居易深受儒、道、佛的影响,与儒者论理,与居士论道,与佛家论经。假如说李白是世间的精灵,随性而为;白居易就是入世的苦行僧,兼济天下,仁义无边,又在知足中寻求解脱。
据说洛阳纸贵,据说长安居不易,白白居易曾是高傲的才子,后来与得道高僧相交,长期感其心理其情,白居易逐渐明白世间的生灵都有同样的生命,本没有贵贱之分。一首简单易懂的《鸟》,把鸟儿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一样,人不可以为自己强,而任意决定小鸟的.生死。
假如说自然界的定义是生灵皆*等,那么人类社会的规则强化万物为三六九等。白白居易听高僧说,恶虽小不可为,善虽小必为。他曾经以为的生命不*等,终于转化为自然界的万物*等。此诗说的是鸟,其实喻义着现实社会,皇家贵族性命高吗?贫穷百姓生命微乎?都是一样的皮肉,都有母子情深,白居易希望社会充满爱和欢乐。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白居易夜雨古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夜雨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①。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②。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③。
况此残灯夜④,独宿在空堂⑤。
秋天殊未晓⑥,风雨正苍苍⑦。
不学头陀法⑧,前心安可忘⑨。
注释
①乡:家乡。
②瞻望:往远处或高处看,敬仰并寄以希望。
③夕:日落的时候:夕阳。夕照。朝夕相处。无夕:日日夜夜。
④残灯:不好的事。夜:黑夜,代指前途的黑暗。
⑤空堂:空屋。
⑥晓:到来,来临。
⑦正:此时。苍苍:纷纷。
⑧头陀:苦行僧。
⑨安:怎么。
译文
我有着深深思念的人,却相隔在远远的异乡。我有所感怀的事情,深深的刻在心上。她在遥远的异乡我不能去靠*,似乎也没有可以用来传情的太阳。内心痛苦万分却无处化解,日日夜夜未曾停止思念。我的前途似乎也迷茫无望,孤独的在空空的屋子里睡觉。秋天尚未来临,却已风雨纷纷。不曾学过苦行僧的佛法,如何忘记曾经的过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白居易四十岁。从“独宿在空堂”可以看出,此诗是为一个与作者相爱的女子而写。且学者周相录考证,这个女子就是白居易几度在诗作中提到过的“东邻婵娟子”湘灵。
赏析
首句开门见山,写出了所要记叙的事情,强烈的感情色彩也在无需意像的渲染的情况下,立刻展现在读者面前。四句话形式上两两相同,但情感上却是层层深入的,第一句提到了人的思念和远,都是**的.概述,点到为止,并没有提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的思念她。第二句则重点写到了思念,写到思念的程度,也并没有深写。行文至此,全诗的中心已经点明框架,已经明晰,但还只是一幅,如果用画画作比的话,构图,或者说是工笔前的白描图,线条简洁而有力。第三句对第一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乡远远的程度,对故乡,更准确的说是对故乡的生活,故乡的人的思念之深。第四句是对第二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一、三句是写实,故乡、人都是客观存在的。二、四句是写虚,回忆中的事和肝肠绞痛的感觉是作者主观的感情。一实,一虚,把气氛渲染开来,行文至此,白描已经被染,出现了淡淡的色彩,阴阳、冷暖色初步分明。作者付与“人”一个“隔”,付与“事”一个“结”字。“隔”、“结”都是冰凉凉的字眼,给人一种一对火热的恋人被活生生分扯开来的感觉。作者用两个冰冷的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火热的情感,而火热又败于冰冷,这时引出自己肝肠绞痛的感觉显得自然,又打动了读者。在这里,作者又用了一个打动人的动词“瞻望”。乡远,瞻望却不可相望见,可是还要望,纵是眼望不见那心也早已回到了那故乡的恋人身畔。
前四句是对一个长时间一直以来状态的写,从“况此”一句开始,作者就开始描绘一个夜雨的场景了。作者在描写夜雨场景的时候,却是惜字如金。他只用了两句话二十个字。这两句话不写思,不写念,不写人,不写事,只是用简洁的言语描绘了许多意像,灯、堂、天、风雨。一个况字说明这四句所描写的这些是在前四句的前提上进一步增加的。所以,在情感上也是在前四句的思念上增加的。一个“况”字就替代了千言万语的心理描写。“夜”是时间,在“夜”之前作者用了一个名词作形容词来形容“夜”,“残灯”。灯从晚上点,点到残,一定已是深夜。作者夜不能寐,久久的思念着心中的恋人。残灯昏暗的光下,长长的灯芯使光闪烁着,作者在这情景万分伤心,没有言自然显得寂静,寂静使屋子显得“空”,显得寂寥。“空”不一定是真的缺少家具,而是因为缺少“人”。夜雨同话五更的人“空堂”不一定是堂“空”也写出作者心中的怅然若失。“秋天”“未晓”“风雨”更是融情于景。“苍苍”二字既是对风雨的描写,又是作者此时的心境。这两句,不着一字思念,而又字字句句把作者的思念之情着色,分染过的白描已经基本上上好了颜色。最后一句话,可谓画龙点睛之笔,使用直抒胸意的写法,将全诗推向高潮。想忘,又不能忘,想忘,又不敢忘。作者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就在这无果的结局中谢幕,无数的思念,向何处倾诉。
整首诗贯穿着白居易的大、简、妙风格,虽是写爱情,写思念,但不像多数爱情诗一样婉约,他大气、又不失细腻,这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种情感之至,一种浑然天成。这首诗不是唐代所流行的工整的今体诗,他共有七句话,前四句大量的重复用字,也并不合乎诗歌的*惯。意像的描写被放在了叙事之后,全诗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也没有大量的兴、比之作,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格律的羁绊,用最直白的语言,抒发了最真挚的情感。
古诗草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依依惜别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草白居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好友,茂密青草代表我深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野草一直长到古老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样子。
赏析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画面。古原草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力量,毁灭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力量,再生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胜利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理想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卒后葬于河南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刑部尚书。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古诗词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
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
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弊筐。
听其相顾言,
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
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
岁宴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
尽日不能忘。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早期讽谕诗中的佳作,为后来新乐府、泰中吟等讽谕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诗人在这首诗里通过看割麦这个简单情节,表现出当时农民劳动的艰辛、生活的困苦,揭示了造成这种苦难的原因 苛捐杂税的繁重,把抨击柔头直接指向横征暴敛、搜括民财、兼并土地使农民破产的封建剥削制度,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试题】
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名句“ , ”一脉相承。
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参考答案】
1、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2、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20xx年高考语文试题浙江卷)
【鉴赏】
此诗是《秦中吟十首》中的第九首,作于元和五年前后,当时诗人在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前蜀韦榖编《才调集》收此诗,题作“伤阌乡县囚”。
此诗与《秦中吟十首》中的《轻肥》一诗思想内容相*,中所说虽是阌乡一地,在当时却具有普遍意义。作者只是客观地描述了情况:一方面朱门车马穷奢极侈;另一方面无辜的囚犯冻死狱中。对比之中,主题自然显现。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似。表现手法基本相同;都是把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不同生活境遇加以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歌舞》这首诗把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相对照,对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作了无情的鞭挞,对被迫沦为“囚犯”的劳动人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前者详写,后者却只在末尾重笔点出。因为“冻死”二字已能尽囚犯之惨状,因此简洁而有力;而朝廷贵官的'奢糜生活,则必须详尽铺写,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除夕唐白居易的古诗
唐代白居易的七夕古诗
古诗唐白居易的
唐白居易的古诗还
古诗白居易的秋夕
鸟的古诗唐白居易
鸟唐白居易的古诗
鸟(唐)白居易的古诗
古诗是唐白居易写的
白居易写的除夜古诗
唐朝白居易的古诗
白居易的七夕古诗
唐白居易的古诗草
唐白居易的古诗离山
早冬唐白居易的古诗
白鹭唐白居易的古诗
唐人白居易的古诗
白居易写夕阳的古诗
鹦鹉唐白居易的古诗
播放唐白居易的古诗
唐白居易的古诗四行
粤语古诗唐白居易的
唐白居易的古诗夏至
鸟的古诗唐代的白居易
与春天唐白居易的古诗
古诗夜雪唐白居易写的
是唐朝白居易写的古诗
江雪唐白居易的古诗
唐白居易的古诗小学
唐代白居易的古诗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