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羽的古诗

关于韩羽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韩羽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韩羽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韩羽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 语录(2k+) 说说(5k+) 名言(533) 诗词(23) 祝福(1k+) 心语(53)

  • 描写关羽的古诗句

  • 文学
  • 描写关羽的古诗句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描写关羽的古诗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描写关羽的古诗句

      1、治病然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陀。 骨上肉开应刮毒,盆中血满若流波。樽前对答犹谈笑,青史英名永不磨。 ——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2、跃马斩将万众中,侯印赐金还自封。横刀拜书去曹公,千古凛凛国士风。——元人郝经《重建庙记》

      3、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钢。月缺魄易满,剑折复铸良。 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男儿有死节,可杀不可量! ——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4、羽血未乾蒙陨命,蒙妻正哭妾分香。天地有心诛汉贼,但迟数月取襄阳。——宋·陈普 《咏史下·关羽四首》其四

      5、夜半征鼙响震天,襄樊*地做深渊。怪风怒拨汉江水,巨浪齐吞罾口川。 八月霖霪飞黑雨,七军偃仰丧黄泉。关公神策谁能及?华夏威名万古传。 ——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6、惟凭立国安邦手,先试青龙偃月刀。 ——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7、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鼕鼕。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8、望盖挥鞭骑若风,将军飞入万军中。马奔赤兔翻红雾,刀偃青龙起白云。虎豹堕牙山鸟静,凤凰坠羽树林空。历观史记英雄将,谁似云长白马功? ——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9、誓把功勋建,须将恩义酬。奋身诛虎豹,用命统貔貅。 白马颜良死,延津文丑休。英雄谁可似?不负寿亭侯。 ——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10、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三国演义》诗一(颂关羽)

      11、寝*羹杯几载同,不知玄德访隆中。吕蒙陆逊诚奸贼,消为孙登作妇翁。——宋·陈普 《咏史下·关羽四首》其二

      12、千万雄兵莫敢当,单刀匹马斩颜良。只因云长武艺强,致使猛将束手亡。 ——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13、气盖世,勇而强。万众中,刺颜良。——宋人黄茂才《武安王赞》

      14、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欺,当年一鼓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 ——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15、来往军中胆气高,*欺许褚胜张辽。又夸益德真勇猛,致使当阳喝断桥。 ——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16、开疆施妙略,决水运良谋。功盖三分国,英雄敌万夫。 孙权应丧胆,曹操欲迁都。华夏威风震,声名绝代无。 ——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17、将军气概与天*,匹马单刀独自行。干里寻兄恩义重,五关斩将鬼神惊。 鼓声响处人头落,旗影开时血刃红。堪笑蔡阳无计算,山鸡要与凤凰争! ——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18、将军降汉不降曹,千里寻兄岂惮劳。送别许都关外路,刀尖曾挑锦征袍。 ——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19、将军禀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虽为感恩者,竟是思归客。流落荆巫间,裴回故乡隔。离筵对祠宇,洒酒暮天碧。去去勿复言,衔悲向陈迹。——《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唐 郎士元

      20、将军秉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唐人郎君胄《壮缪侯庙别友人》

      21、剑气凌云,实曰虎臣。勇加一国,敌号万人。——宋无名氏《武成王庙从祀赞》

      22、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 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 ——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23、功成自合归玄德,解印封金离许都。不羡金银光照室,惟思恩义走长途。 人言俊杰千年少,我道将军万古无。不是追兵无铁骑,曹公尤重去时书。 ——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24、东吴赴会,单刀往还。足摇地轴,手撼天关。 鸿门小可,渑池等闲。关公之名,威震江山! ——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25、粗豪车胄运机筹,要害仁慈刘豫州。赖得云长施义勇,青龙刀劈乱臣头。 ——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26、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日月,名誉振乾坤。 忠勇高三国,神谋陷七屯。至今千古下,军旅拜英魂。 ——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27、北人更欲生关羽,犹倚糜芳信士仁。曹操雄心怀白马,董昭空自弄精神。——宋·陈普 《咏史下·关羽四首》其三

      28、白马当年事困危,将军立效干功时。斩头出阵来无阻,策马提刀去莫追。 壮志威风千古在,英雄气概万夫奇。堂堂庙貌人赡仰,忠勇惟君更有谁? ——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29、巴山汉水本兴刘,诸葛才华备赞留。但得关髯师广武,北州韩信在南州。——宋·陈普 《咏史下·关羽四首》其一

      30、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欺,当年一鼓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

      关羽简介

      关羽(220年),字云长,本字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东汉末年名将。

      汉末亡命涿郡,与张飞从刘备起兵。刘备得徐州后,使关羽行太守事。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进,击破刘备,关羽被俘,遂随曹操于官渡迎击袁绍军,刺袁绍大将颜良于万众之中,封汉寿亭侯,不久辞归刘备。后随刘备依附荆州牧刘表。建安十三年,曹操入荆州,刘备率众南逃,关羽与之共至夏口。及曹操败于赤壁,刘备收江南诸郡,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刘备西定益州,使关羽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年(215年),关羽尽逐孙权所置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吏。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拜为前将军,围攻曹操将征南将军曹仁于樊城,时值汉水泛滥,左将军于禁所督七军皆被淹没,又斩将军庞德,自许(今河南许昌)以南往往遥应,威震华夏。曹操派*寇将军徐晃往救,而吴乘机袭取江陵,关羽遂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与儿子关*同为吴军俘杀。追谥壮缪侯。好《左传》,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以忠义见称于后世。

      关羽去世后,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朝雍正时期,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地位等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名列“五虎上将”之首,使用青龙偃月刀。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在宗教文化方面,关羽被道教尊为关圣帝君、文衡帝君,被佛教尊为护法伽蓝菩萨(伽蓝神、盖天古佛,被道教尊为协天大帝、翔汉天神等。

      主要事迹

      1、温酒斩华雄:曹操率领关东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刘关张三兄弟跟随曹操之时默默无闻。曹操那时手下的前锋孙坚等人都是一等一的优秀大将。但都被华雄所斩杀。从此华雄便不可一世起来。并且接二连三地斩杀了曹操好几员猛将。关羽此时主动请缨要求前去作战。曹操无奈之下,给关羽斟了一杯热酒,关羽要求回来再喝。拍马前去时众人无为为他捏了一把汗。正要探听情况时,马铃响声已经传了过来,关羽手提着华雄的人手扔到了地上,而刚才斟好的酒还余温尚存。从此关羽名声大振。

      2、三英战吕布:历史上记载吕布有勇无谋,贪恋美色等,但他的武功却是很多人所不能战胜的。有此事为证。当年就连曹操也说过这句话:吕布英雄,天下无敌!并且招集了十八路诸侯专门擒拿此人。战中,吕布愈加精神抖擞。于是便出现了刘、关、张三兄弟上马共同对付吕布各种撕杀,八路人马都看呆了。在吕布想撤退之时,八路人马大喊着一齐掩杀过来。可见此时的场景得有多么地惊心动魄啊。

      3、赚城斩车胄:刘备要脱离曹操的控制,特意把军马放在徐州,那里由车胄守住,曹操命令车胄暗害刘备,车胄和陈登设计好后。陈登念刘备爱民仁慈之心,不忍下手并且密告于刘备。关羽将计就计并且伪装曹军来援助,车胄领兵出城时一举拿下斩首,入城安抚百姓。

      4、屯土山约三事:曹操率军讨伐徐州刘备,刘备趁曹军未立稳时劫寨但被杀得大败。刘备单骑冲出重围仓皇投奔袁绍,张张败走芒砀山,而关羽保护着刘备的妻小在下邳城死守。后曹操爱关羽这个人才,便设计抓住关羽想让他归降。后在曹将张辽的劝说下为了刘备的同生共死的盟约,和刘备的'妻小,无奈才留了下来。虽然身在曹营,锦衣玉食,待遇优厚,但一打听到刘备的消息后,乘着曹操送的赤兔马毫不犹豫地走了。

      5、斩颜良诛文丑:关羽在曹操面前说:“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上马、提刀、睁眼、竖眉冲阵。奔颜良。颜良欲问来者何人,措手不及,被云长一刀,刺马下。下马、割首级、栓马项、飞出阵,如入无人之境。

      6、挂印封金 : 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以后,跟关羽和张飞失散了,独自投奔河北袁绍。曹操使用计策夺取了了徐州的下邳,把关羽围困在一座土山上,派遣跟关羽有一面之交的张辽来劝降。为了刘备的家小,关羽只得跟随曹操。关羽斩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为曹操解围,立了大功,曹操上表奏请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还专门铸成一枚大印送给关羽。后来有了刘备的消息后,来身曹操告辞却总也见不着人,关羽知道他们的用意,就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相府。然后把历次所收受的金银都封存起来,把汉寿亭侯的大印悬挂在大堂上,带着以前的部将,护送着两位嫂夫人,向着官道进发,去投奔刘备了。

      7、五关六将:关羽在辞别曹操后去找他的结拜兄长刘备,但在过关卡时,却遭遇了各种阻挠,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孟坦;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过五关斩六将”因此得名。

      8、义释曹操:赤壁之战曹操只剩下几十人败走华容道,此道是曹操逃走的必经之路,由关羽在此把守,曹操无路可逃后,在谋臣的劝说下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及以前的旧日恩情,最终放了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9、关羽战长沙:刘备在赤壁大胜之后,在与周瑜争夺荆州的过程中胜利,收取荆州诸郡,但长江以南的荆州四郡打算投降曹操。于是,刘备命赵云,张飞,分别攻克零陵,桂阳,武陵三郡。关羽轻视诸葛亮的介绍,轻视黄忠,带五百校刀手杀奔长沙。结果,与黄忠大战打成*手。后来关羽不杀马失前蹄的黄忠,而黄忠射箭没杀关羽。太守韩玄大怒,欲杀黄忠,但被魏延所救,献了长沙。

      10、单刀赴会: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便派吕蒙率军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派关羽去争夺三郡。关羽为了荆州之事只身过江,与鲁肃会面*间因荆州之事闹翻了,关羽于是变色而起,从周仓手中夺过大刀,假装怒叱道:“这是国家大事,休得多嘴,快快给我退出!”明叱周仓,实在鲁肃!接着,关公推醉,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胁迫着鲁肃退出了四面埋伏的地方,成功地退出。

      11、攻拨襄阳: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刘备占领了汉中后自立为汉中王,儿子刘禅立为王世子。刘备引百官回到成都,修筑宫廷,广积粮草,多造兵器,以图进攻中原。曹操闻听大怒,便挑唆孙权进攻荆州,自己趁机讨伐汉中。刘备封关羽为五虎将之首,位列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之前。刘备令关羽攻打樊城。关羽放弃了孔明联吴抗曹的策略,粗暴地拒绝了孙权派来的求婚使者,然后留少数人守荆州,自己带领兵马进攻襄阳,与曹仁大战,首战告捷。

      12、水淹七军:关羽率兵攻取樊城。曹操遣于禁、庞德救援。庞德预制棺木,誓与关羽死战。于禁嫉庞之功,移七*屯城北罾口川;关羽乘襄江水涨,放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庞德。

      13、刮骨辽毒:关羽曾经被乱箭所射中,贯穿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痊愈,(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经常疼痛。医生说:"箭头有毒,毒已深入骨髓里,应当剖开手臂打开伤口,刮骨头除去毒素,这个隐患才可以除去。"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剖开它。当时关羽正在和诸位将领围坐在一起喝酒,手臂鲜血淋漓,漫出盛血的盘子,但是关羽却割肉喝酒,谈笑如常.表现出了关羽不怕痛 不怕苦 不怕死 视死如归的大丈夫的帅气光彩风度。

    [阅读全文]...

2021-12-30 19:38:44
  • 晚春韩愈古诗

  • 韩愈
  • 晚春韩愈古诗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不唯在散文创作上颇有建树,来看看他的晚春吧,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晚春韩愈古诗,欢迎参考借鉴。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才思:才华和能力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不仅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细审诗意,诗人当是赞赏杨花的。"无才思"应是故作顿挫的谐谑之笔。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阅读全文]...

2022-03-14 16:54:55
  • 韩愈古诗集锦

  • 韩愈
  • 韩愈古诗集锦

      山石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 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韩愈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味无清风。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庙内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手持杯蛟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瞳?。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石鼓歌

      韩愈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阅读全文]...

2021-12-08 21:00:44
  • 《晚春》韩愈古诗词

  • 韩愈,文学
  • 《晚春》韩愈古诗词

      《晚春》是韩愈的作品,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晚春》韩愈古诗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晚春

      作者: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柳絮

      【榆荚】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背景】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半百。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赏析】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通常的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

      站在这个角度,花草树木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月不饶人,懂得发奋图强,一展人生价值。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大好年华!

      我们是否还可以换一个揶揄嘲讽的角度去思考呢?

      我们将此诗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所以费尽心思只为最后的一抹浮华;柳絮榆钱不屑这些伎俩,飘逸逍遥,俯看芸芸纷争”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个人作品

      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400篇。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门人李汉曾编其遗文为《韩愈集》四十卷,今有《韩昌黎集》传世。

      《韩愈文集》的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整理注释的韩集有马通伯《韩昌黎文集校注》、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童第德《韩集校铨》等。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

      《全唐诗》编其诗十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2首。

      【拓展内容】

      《晚春》教案

      【教学目标】

      1、弄清诗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全诗,做到能当堂背诵。

      2、揣摩诗的主旨。

      【教学重点】

      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揣摩诗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教学方式】

      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背同讲的方式,掌握全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有关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

      二、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1、关于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2、关于背景: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半百。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所见后感悟而作,同时又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三、朗读诗歌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朗读全诗,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

      1、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芳菲(fēi)榆荚(jiá)解(jiě)

    [阅读全文]...

2022-01-10 14:08:59
  • 晚春古诗韩愈翻译

  • 韩愈,文学
  • 晚春古诗韩愈翻译

      《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下面是晚春古诗韩愈翻译,请参考! 

      《晚春》

      【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柳絮

      榆荚: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的,荚小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芳菲:形容花的芳香。 杨花榆荚: 杨花就是柳絮, 榆荚, 榆树的荚又叫榆钱。

      【背景】

      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半百。

      【译文】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通常的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

      站在这个角度,花草树木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月不饶人,懂得发奋图强,一展人生价值。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大好年华!

      我们是否还可以换一个揶揄嘲讽的角度去思考呢?

      我们将此诗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所以费尽心思只为最后的一抹浮华;柳絮榆钱不屑这些伎俩,飘逸逍遥,俯看芸芸纷争,如何?

      【赏析】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 仿佛看到一幅喧闹繁盛的'风景画, 草木原本是没有知觉的, 但是诗人却赋予它生命, 让它具有智慧, 晓得春天即将离去, 要及时把握。 草木尚能如此, 何况是我们呢? 如果一再的蹉跎, 就只有老大徒伤悲了。 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作诗, 很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再加上用字浅白, 更能够轻易的表达出诗中的原意。

      晚春

      唐韩愈

      cǎomzhīchūnbjiǔguī,bǎibānhngzǐdufāngfēi。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ynghuāyjiwcisī,wijiěmntiānzuxuěfēi。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哲学家。因其常据郡望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世称之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注释解说:

      ⑴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

      ⑵不久归:这里指很快就要过去了。

      ⑶百般红紫:即万紫千红,色彩缤纷的春花。斗芳菲:争芳斗艳。

      ⑷杨花:指柳絮。榆荚:榆的果实。初春时先于叶而生,联缀成串,形似铜钱,俗呼榆钱。

      ⑸惟解:只知道。漫天:满天。

      全诗解释: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全诗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这勇气非常。这就给人以: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此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亦不落俗套。诗人全用拟人手法,糅人与花于一体,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堪称*中翻新,颇富奇趣。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此处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

    [阅读全文]...

2022-04-23 02:20:48
  • 含有羽字的古诗词 带羽字的诗词名句

  • 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史记·苏秦列传》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韩非子·喻老》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佚名《国风·豳风·七月》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庄子·内篇·人间世》

    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战国策·秦一·苏秦始将连横》

    *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佚名《燕燕》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司马迁《项羽之死》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可有梅花寄一枝?雪来翠羽飞。——吴锡麒《长相思·以书寄西泠诸友即题其后》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韦庄《菩萨蛮》

    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荀子·乐论》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王维《少年行四首》

    夫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说苑·杂言》

    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李白《胡无人》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佚名《蜉蝣》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萧绎《采莲赋》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史记·十二本纪·项羽本纪》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前赤壁赋》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佚名《卷阿》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王维《少年行四首》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高适《燕歌行》

    养虎自遗患——《史记·十二本纪·项羽本纪》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陆游《夜泊水村》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李白《塞下曲六首》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钱起《与赵莒茶宴》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李白《夏日山中》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辛弃疾《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

    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

    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朱敦儒《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

    螽斯羽,诜诜兮。——诗经《螽斯》

    安能蹀躞垂羽翼!——鲍照《拟行路难·其六》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李贺《野歌》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王维《老将行》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白居易《长恨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刘邦《鸿鹄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司马迁《鸿门宴》

    绛雪生凉,碧霞笼夜,小立中庭芜地。——吴文英《拜星月慢·林钟羽姜石帚以盆莲数十置中庭宴客其中》

    少年射虎名豪,等闲赤羽千夫膳。——元好问《水龙吟·从商帅国器猎于南阳同仲泽鼎玉赋此》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佚名《鸨羽》

    顾谓戚夫人,彼翁羽翼成。——李白《山人劝酒》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辛延年《羽林郎》

    [阅读全文]...

2022-05-16 04:44:44
  • 韩愈古诗《送桂州严大夫》

  • 韩愈
  • 韩愈古诗《送桂州严大夫》

      《送桂州严大夫》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送别友人严谟时所作的一首五律。这首诗将深挚的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清丽工稳,质朴淡远,既是写景名篇,又是送别佳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古诗《送桂州严大夫》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送桂州严大夫①

      苍苍森八桂②,兹地在湘南③。

      江作青罗带④,山如碧玉簪⑤。

      户多输翠羽⑥,家自种黄柑⑦。

      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⑧骖⑨。

      【译文】

      郁郁苍苍繁荣茂盛的八桂之地,此地就在湘南。

      那里的江河蜿蜒曲折,如青罗带一样柔曼迤逦,那里的山如碧玉篸一样翠绿峻秀。

      家家户户多缴纳翡翠鸟的羽毛,都自己种植黄甘。

      远远胜过登仙而去,无须借飞鸾为坐骑去飞升成仙。

      【注释】

      ①桂州:即今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自古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称誉,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②苍苍:深绿色。森:高耸繁茂的样子。八桂:指桂州,即今广西桂林。

      ③湘南:桂林在湘水之南。

      ④江:指漓江。 青罗带:青绿色的绸带。

      ⑤碧玉簪:碧玉簪子。簪子,别在女子发髻的条状物。

      ⑥输:缴纳赋税。翠羽:翠鸟的羽毛可做成名贵的装饰品。

      ⑦“自家”句,说桂林盛产柑橘,几乎家家种植。

      ⑧不暇:没有空闲。

      ⑨骖(cān餐)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这里作动词用,驾的意思。

      【创作背景】

      公元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韩愈的朋友严谟以秘书监为桂管观察使(桂州总管府的行政长官),离京上任前,时任兵部侍郎的韩愈作此诗赠别。

      【赏析】

      杜甫未到桂林而有咏桂林的诗(《寄杨五桂州谭》)。韩愈未到桂林,也有咏桂林的诗,这就是公元822年(长庆二年)为送严谟出任桂管观察使所作的《送桂州严大夫》。可见在唐代,桂林山水也已名闻遐迩,令人向往。

      诗一起便紧扣桂林之得名,以其地多桂树而设想:“苍苍森八桂。”八桂而成林,真是既贴切又新颖。把那个具有异国情调的南方胜地的魅力点染出来。“兹地在湘南”,表面上只是客观叙述地理方位,说桂林在湘水之南。言外之意却是:那个偏远的地方,却多么令人神往,启人遐思!以下分写山川物产之美异。

      桂林之奇,首先奇在地貌。由于石灰岩层受到水的溶蚀切割,造成无数的石峰,千姿百态,奇特壮观。漓江之水,则清澈澄明,蜿蜒曲折。“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极为概括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是千古脍炙人口之佳句。但*人已有不以为然者,如郭沫若《游阳朔舟中偶成》云:“罗带玉簪笑退之,青山绿水复何奇?何如子厚訾州记,拔地峰林立四垂。”日人吉川幸次郎《泛舟漓江》云:“碧玉青罗恐未宜,鸡牛龙凤各争奇”等。其实,桂林之山虽各呈异态,但拔地独立却是其共同特点,用范成大的话来说:“桂之千峰,皆旁无延缘,悉自*地崛然特立,玉简瑶簪,森列无际,其怪且多如此,诚为天下第一。”(《桂海虞衡志》)而漓江之碧澄蜿蜒,流速缓慢,亦恰如仙子飘飘的罗带。所以这两句是抓住了山水形状之特征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实只是秀丽甲于天下,其雄深则不如川陕之华山、峨嵋。桂林山水是比较女性化的。韩愈用“青罗带”、“碧玉簪”这些女性的服饰或首饰作比喻,可以说妙极,不能说不奇,也不能说“不宜”。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二句则写桂林特殊的物产。唐代以来,翠鸟羽毛是极珍贵的饰品。则其产地也就更有吸引力了。加之能日啖“黄柑”,更叫宦游者“不辞长作岭南人”了,这二句分别以“户”、“家”起,是同义复词拆用,意即户户家家。对于当地人来说是极普通的物产,对于来自京华的人却是感到新异的呢。

      以上两联着意写出桂林主要的秀美奇异之处,酝酿够了神往之情。最后归结到送行之意,严大夫此去桂林虽不乘飞鸾,亦“远胜登仙”。这是题中应有之义,难能可贵的是写出了逸致,令人神远。

      韩诗一般以雄奇见长,但有两种不同作风。一种以奇崛见称,一种则文从字顺。这首诗属于后一类。写景只从大处落笔,不事雕饰;行文起承转合分明,悉如文句。无论哪种风格,均为韩诗本色。

      【作者】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拓展阅读:关于韩愈的典故

      (一)、谏诤之路

      韩愈曾与柳宗元、刘禹锡同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地区大旱。韩愈查访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了消息,上报朝廷说,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这激起了韩愈的一腔怒火。他奋笔疾书,向皇上递交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反映真实情况,并请求减免这一地区的租税。韩愈这一举动不仅没有引起唐德宗的重视,反而在小人谗言之下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元和十四年(819年),早已被调回长安的韩愈又以一篇《论佛骨表》上疏直谏,对兴师动众、耗费巨资,掀起迎拜佛骨狂潮的宪宗加以劝诫。他在文章中恳请,将佛骨“投之于水火,永绝根本,以断天下后世的迷信疑惑”“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一切灾殃,由臣承担,上天鉴福,绝不怨悔”。可唐宪宗读后大为震惊,要对韩愈处以极刑。多亏一众官员为韩愈求情,他才幸免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被贬后,韩愈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他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文死谏,武死战”,这是*古代为官者的最高境界。韩愈曾写道:“愿辱太守荐,得充谏诤官。”可见,他的仕进理想就是做好一名谏官。要做好谏官,就不能怕得罪人——哪怕是皇帝。“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词。”虽然他最终并没能做成谏官,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信条。

      (二)、风流成性

      据传韩愈很纵欲,妻妾成群,以致性功能大为衰退。他经常服用壮阳药,古代的壮阳药中多有硫磺成分,多食有害,于是韩愈听了他人建议,把硫磺研成末喂公鸡,等公鸡长大后再食鸡肉,使公鸡先吸取了硫磺的毒性,从而间接获得硫磺的壮阳功效,可是这样吃多了还是使他死于此。宋人陶谷《清异录》上说:“昌黎公逾晚年颇亲脂粉,故可服食;用硫磺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灵库’,公间日进一只焉”,但是,“始亦见功,终致绝命”。

      《马说》的出现,正是表现韩愈的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痛斥昏庸统治者的愚妄无知。

    [阅读全文]...

2022-04-14 20:06:29
  • 为何项羽死了韩信的悲剧就开始

  • 为何项羽死了韩信的悲剧就开始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唐宋典籍记载为周王族诸侯国项国后代,姬姓,项氏,名籍,字羽,泗水郡下相县(今江苏省宿迁市)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何项羽死了韩信的悲剧就开始,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公元前203年9月,项羽拔营东归,向彭城方向移动。这年10月,刘邦的军队会同韩信、英布、彭越等各路诸侯的军队共30万大军在固陵会师。韩信被刘邦任命为总统帅,负责全权指挥对于项羽的合围战略。这一年的12月,汉军终于将项羽和他的10万大军围困于垓下。

      一开始,项羽还想凭借10万之众作拼死一搏。但是,韩信可不是项羽的老对手刘邦,韩信用兵谋略远在刘邦之上。韩信把30万人马分成10队,布置了十面埋伏阵,把项羽团团围住。项羽凭借血气之勇,多次冲击韩信的正面阵地,但韩信每次都将中军稍稍后退,避开楚军锐气,而将两翼展开,实行侧面攻击。项羽的多次突围,每次都迅疾如电,势不可挡,但每次在韩信的周密部署下无不功败垂成,最后不得不退入大营,坚壁自守。到了夜晚,韩信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项羽听了,暗暗吃惊:“难道汉军已经全部占领了楚国,为什么汉军里有那么多楚人呢?”楚军将士也被这歌声勾起了思乡之情,无心再战,纷纷逃散,一夜之间,项羽身边只剩下千余人。

      英雄末路的项羽再突围至长江西岸的乌江亭时,前有江水,后有追兵,感到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于是在心灰意冷之下拔剑自刎。楚汉相争最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宣告结束,刘邦如愿以偿地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项羽既死,韩信的悲剧也就开始了。对于刘邦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剥夺韩信的军权,这是一刻也不能停留的大事。所以,项羽一死,刘邦就带上夏侯婴等亲信,向他索还兵权。

      刘邦开门见山地对韩信说:“将军的功劳很大,我的确忘不了你。但是,如今天下已经太*,如果军队还由你来统帅,对你没有什么好处,别人还可能会因此发生误会和嫉妒。如果有什么误会,叫我怎么对得起你呢?”韩信听刘邦这么说,也感到无可奈何。韩信手下的步兵主要由曹参指挥,骑兵主要有灌婴指挥,主要将领傅宽、靳歙等也是刘邦的亲信。所以,刘邦没有怎么费力就夺回了兵权。

      因为韩信在齐时间比较长,也有一定的威信,刘邦的.第二个动作是迫使韩信离开齐地,免得日后韩信根基深厚了难以对付。刘邦听取了张良的意见,改封韩信为楚王,而把齐地封给儿子刘肥,让曹参做齐相。刘邦出手之快,令韩信根本无从防备,但军权已经失去,也不敢违抗刘邦的命令。况且韩信是个政治上短视的人,他觉得自己是楚人,楚国的封地范围也不小,在自己老家当王,衣锦还乡的感觉也不错。

      所以对于刘邦的小动作,韩信虽然心里不是太舒服,但还是很坦然地配合。从此,韩信就离开了齐国,来到楚地担任楚王。韩信来到楚都下邳,找到从前给自己饭吃的老妇人,赠送给她一大笔钱。又找到自己年轻时蹭饭吃的亭长,说:“你真是个小人啊,做好事不能坚持到底。”随后,赏赐给他们一百个铜钱。亭长夫妇看着手中一百个铜钱,真是后悔莫及。

      后来,韩信把当初强迫他钻裤裆的屠户也找来。那家伙被带来王府时吓得要命,两眼不敢正视韩信,以为韩信要杀他。韩信笑着说:“**吗要杀你呢?我要杀你当初就杀了,任意**是有罪的,我只不过是留下自己这条命做点大事罢了。”这个屠户没有被杀,反而被韩信任命为捕盗的小官。

    [阅读全文]...

2022-04-01 20:11:55
  • 喜韩少府见访古诗翻译(喜韩少府见访全诗赏析)

  • 胡令能,唐朝隐居诗人,但《全唐诗》仅仅保存他四首诗,《喜韓少府見訪》是其中的代表作。今天我们解读这首名诗,看看这首名诗是怎样写成的。从而帮助我们的同学、快速提升七言绝句的阅读和写作水*。

    我们知道,《喜韓少府見訪》这首七言绝句共有四句:忽聞梅福來相訪,笑著荷衣出草堂。兒童不慣見車馬,走入蘆花深處藏。这四句诗实际上是绝句诗结构的四个组成部分,它们依次是起句、承句、转句和合句。通常我们*惯称之为“起承转合”。

    那么,胡令能的《喜韓少府見訪》是怎样写成的呢?

    唐朝元和年间,胡令能隐居莆田,逃避仕途,不屑为官;他一副道家风骨,整日逍遥世外。某日,胡令能得到好友梅福造访的消息非常高兴,当猜测到韩少府又要劝自己出仕,想到自己归隐不久很难抵御世俗的诱惑,最终还是决定回避,藏进了芦苇深处。事后胡令能决定作拒访诗一首,记录下回避韩少府造访这件事情,以此明志。这躲入芦花和藏于深处两个意象,组合成了这首拒访诗的合句:走入蘆花深處藏。合句中的一个走字,准确表达了胡令能回避挚友造访时的坚定决心。

    顺便解释一下合句,古诗词里的“合句”又叫“结句”,意思是“完结、结局”。从诗文结构的角度讲,“合句”就是七言绝句里的“结局”。

    有了合句即有了结局,深谙为诗之道的胡令能知道,接下去就是要构思这首拒访诗的起句。胡令能还知道,诗的起句,顾名思义,就是拒访诗的开端。胡令能对自己的内心说:“现在,我们面对我们的合句我问你,我们合句即走入蘆花深處藏的前提是什么?走入蘆花深處藏的前提就是我们的起句。”

    胡令能自己的内心回答说:“走入蘆花深處藏的前提是,我突然得知我的好友韩梅福韩少府前来造访。因此,我们的起句应该是忽闻梅福来相访。”

    胡令能对自己的内心说:“好,我们的起句就是忽聞梅福來相訪。有了这首拒访诗的合句和起句,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构思这首拒访诗的转句。现在,我们再次面对我们的合句我问你,我们合句即走入蘆花深處藏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走入蘆花深處藏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转句。”

    胡令能自己的内心回答说:“因为我隐居不久最怕世俗的诱惑,面对世俗的诱惑我难以回绝,但凡有人造访相劝我都会到处躲藏,不予接待。就像小儿怕见官员的车马阵仗一样。因此,我们的转句应该是儿童不惯见车马。”

    胡令能对自己的内心说:“不错,兒童不慣見車馬,正是我们这首拒访诗的转句。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构思这首拒访诗的承句。承句,既是转句的前提,又是起句的结果。我们面对我们的转句我问你,我们转句即儿童不惯见车马的前提是什么?儿童不惯见车马的前提就是我们的承句。”

    胡令能自己的内心回答说:“儿童不惯见车马的前提就是,我急忙穿上用荷叶缝制的衣服离开了自己所住的草房子,因此,我们的承句应该是急著荷衣出草堂。”

    胡令能对自己的内心说:“不,这里“急”字应该改为“笑”字,因为一方面挚友造访,自己应该高兴,另一方面,自己这样躲避来访的挚友,连自己都觉得可笑。因此,笑著荷衣出草堂,才是这首拒访诗的承句。

    承句里的“笑”字,准确表达了胡令能此时的心境。胡令能自己的内心问道:“那么请问,这首拒访诗的题目叫《拒韓梅福造訪》,意思是拒绝韩梅福来访行不行?”

    胡令能对自己的内心说:“不,题目应该是《喜韓少府見訪》。这里的一个“喜”字,表达的是我们的高兴,这“少府”二字,表明来访者是位出仕的官员,这里的一个“见”字,又表明我们完全处在被动地位。现在,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它写下来,以便日后再做斟酌。”

    胡令能自己的内心回答说:“好吧,我们现在就把它写下来。题目是《喜韓少府見訪》,起句是忽聞梅福來相訪,承句是笑著荷衣出草堂。转句是兒童不慣見車馬,合句是走入蘆花深處藏。”

    这就是千古名诗《喜韓少府見訪》诞生的*。

    有评论者说,这首诗是胡令能写迎接访者时心情。头两句诗从正面写“见访”情景。后两句写孩子们见官员车马而跑入芦苇丛中藏匿起来的情景。如此解读《喜韓少府見訪》这首七绝古诗,实在是驴唇不对马嘴,暴露出评论者既不懂得诗人胡令能的隐居心志,也不懂得起码的为诗之道。

    [阅读全文]...

2022-03-08 17:56:52
  • 晚春韩愈翻译赏析(晚春古诗的解释)

  • 韩愈,解释
  •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创作背景:是写暮春景色的七绝,融景与理为一炉。

    3.作品鉴赏:

    (1)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诗人描写“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实则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2)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避短用长,争鸣争放,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

    4.作品主旨:诗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在得知春将归去时,各呈姿色,争芳斗艳的景象,表达诗人惜春的情感,也蕴含着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之意。

    5.重点探究: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斗”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思路:字词分析,三步走,字词本义+扣紧文本(句子主体+何事+何特点)+深层含义。

    语言组织参考:

    ·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思路:跟字词分析一样,三步走。(同上)

    语言组织参考:

    ·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行列的景象。

    ·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6.思维导图:

    [阅读全文]...

2022-06-28 01:17:10
韩羽的古诗 - 句子
韩羽的古诗 - 语录
韩羽的古诗 - 说说
韩羽的古诗 - 名言
韩羽的古诗 - 诗词
韩羽的古诗 - 祝福
韩羽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