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硕士简历范文

关于生态学硕士简历范文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生态学硕士简历范文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生态学硕士简历范文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生态学硕士简历范文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生态学实*报告

  • 实*报告,职场文书
  • 生态学实*报告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态学实*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一、实*时间:

      xx

      二、实*地点:

      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实*目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xx地区生态环境及垂直土壤分布差异条件对天然植被的影响。以及自然保护区的设置作用。经过实地考察,熟练运用课本知识,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动手调查的本事,团队分工及其团队协作本事。

      实*出行路线:南宁(都南高速公路至府城出口,经府城、雷江二级公路)——xx旅游区大门区——xx旅游区。

      四、实*地概况

      4.1、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及历史沿革

      1965年7月经自治区林业厅批准,成立xx林场,归属自治区林业厅管辖,委托南宁地区林业局代管。

      1975年自治区林业厅和南宁地区行署决定停止采伐天然林,林场工作重点转移到保护森林资源。

      1981年8月自治区人民*批准将xx林场改建为自然保护区,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xx自然保护区”(自治区级),属事业单位,隶属关系不变。

      20xx年7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xx年8月隶属南宁市林业局主管。保护区人员编制218人。

      4.2、保护区性质和保护区类型

      以北回归线上保存较完整的常绿阔叶林为特色,以保护多样性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珍稀频危特有动植物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以自然保护、科研教学、宣传教育为主要管理任务,适度开展多种经营和森林生态旅游。所辖部分区域是广西大学的实*科研基地,为此我们得以在此实*参观。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网络中,具有典型地带性特征的国家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4.2.1、重要保护价值

      xx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或生物地理上具有突击的代表性,森林植被保存之好,植被类型如此之多,实在罕见。其多样性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价值在国际国内是较为少有的。xx保护区是199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认定的*40处具全球意义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是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基地。

      xx目前已知有植物209科764属20xx种,野生脊椎动物有294种。xx的动植物物种占广西已知种数的比例都在30%以上,构成了小面积高密度的生物多样性区域。是广西不一样植物区系的交汇点,动物区系特征上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质。是林学专业学*和实*的基地。

      4.3、保护区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五、实*情景

      在离xx大门入口2公里处,做一个100*方米的森林记名样方调查,在不一样海拔高度处,观察记录各海拔出的植物种类。

      该样方乔木层主要以马尾松为主,灌木层以桃金娘、岗松为主。有很强的热带植物指示性。还有木姜子、漆树、鸭脚木等混杂在群落中,草本层以铁芒箕最多棕叶芦次之。总体的植被覆盖率高达95%以上。该记名森林样方能够命名为马尾松-桃金娘-铁芒箕群落。

      2.2线路踏查

      在590米的鱼跃龙门处主要植物有八角(人工林)、马尾松、杉木等。灌木有野牡丹、山茶等。草本有许多蕨类植物。土壤为赤红壤。

      在海拔900米的飞翔伞基地我们看到更多的山茶科的植物,马尾松相对减少。苔藓类增多。但依然有较明显的优势群落结构。土壤为红壤。

      上升到1100米左右的橄榄大峡谷,山茶科及槭树等阔叶树十分多。有深山含笑、半疯荷、山虎楠、毛桂、粗皮桦、罗孚栲等。优势种不明显。土壤为山地黄壤。

      在1200米左右的神奇之旅植被更加的多样化,有大头茶、甜椎、小叶罗汉松、船柄茶、银荷木、长叶木姜、基脉楠、吊丝红、羊角杜鹃、五裂槭、毛杨桐、蛇葡萄等等优势种极不明显。土壤为山地黄壤。

      其间我们还能够看到十分难得一见的灌草带,在南方的土石山中竟然没有乔木先锋树种的演替现象。

      六、实*收获与感受

      夏日炎炎,细雨霏霏,我们乘车而上,在各个典型区域下车考察听教师讲解。如仙境般的感受让人异常兴奋。在低海拔的热带丛林看到虽有较大的人为干预。但完整的群落结果依然让人觉得清新自然。在鱼跃龙门观望点,我们看到武鸣盆地的壮观和美妙,向脊的山脉构成鲤鱼的样貌在眼前跳跃。明白我以往就读的广西民族高中所在的大致方位。猜想着我们高中年代看日出日落的那几座大山是否就是此山。一阵风吹来云蒸雾绕,有时梦境般的美妙。在飞翔伞基地和山花烂漫、灯笼花苑我们脚踩才、石灰石在朦胧的大雾中感受飞翔的心境。观赏着杜鹃花后凋零和生长。留下了密集的相机的咔嚓声。两次走过橄榄大峡谷和云龙佛光景点但都蒙在大自然的婚纱中,看着悬崖峭壁和上头长着的龙须草叶子上、不停地参出的泉水,感觉但丝丝的秋意。清风吹过,两侧的山体显现出高大魁梧的震撼力。步入神奇之旅,山上古木参天,偶有荒草连天。林中鸟叫虫鸣,兽走猿攀,几乎是人间的天堂,动植物的乐园。在北回归线纪念杯及科普走廊我们看到很多相关的知识和动植物气息。进入天书草坪,路上有不少的银荷、槭树和竹子。大片的碧草,酸甜的杨梅,矮化的杉木等等能够看到对面山上的微波转发站和最高的山峰在层层的烟雾中托着。大有凡人不可及之势。

      进入养生之旅,黄杞、檫木、石楠、青冈、樟树、红苞木、中*树等等。数不尽数的树木展此刻眼前。其中有称化石铁杉的长苞铁杉,雄伟高大的..松等等,一路风景,一路学问。在园林设计和生态保护的双作用下,给我们学*和游玩的感受。前往金龟瀑布的路上,我们一路观看一路感叹。上百级的阶梯和不可思议的古木是我们的惊叹!回来的路上,我们进入知青林,测出了70.5cm的杉木,以及在我脚下留情竹叶青。

      经过xx的实*,深切体味到林业工作的不容易。经过本次实*,不但得到了森林生态学上的实践,同时,经过教师讲解,树木分类学、土壤学也得到了相应的实践和巩固,并且能够把学过的各个学科的知识都融合了进来。团队之间的协调和相互协助工作的经验也进一步得到提高。这次是去xx风景区实*,让我有机会去接触国家自然保护区,还有经过xx黄伍导游的解说,我们懂得了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一些基本情景以及xx风景区的亮点之所在。

      引言

      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过去、此刻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仅使用,并且美观的环境空间。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从外在的视觉影像来看,城市是由其*面结构、天际轮廓、各色建筑、街市设施、区域地标、开放的空间、植栽园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构成,然而这些都是城市人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行为方式下构成的物质形态,其间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则、社会心理、人文情感及历史沧桑。

      20世纪著名的城市学和建筑学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实现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种褒奖,那么为城市的发展构成而付出的全部牺牲就将毫无代价。无论扩大的权力还是有限的物质财富,都不能抵偿哪怕是一天丧失了的美、欢乐和亲情的享受。”“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时却可发现这种现象是无初步在的,周围的建筑物仿佛能够讲话、能够行动,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样;并且经过城市的物质结构,过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决定、久已构成的价值观念等,都继续存活下来并且散发着影响。”

      正是为了充分认识到城市环境与在建构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人的作用,作为城市生态学的学*者,我们于20xx年4月5日进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实*。

      一、实*概况

      我们于早晨8:00从北大逸夫二楼前出发,经过光华楼、图书馆、燕南园、*铜像、蔡元培铜像,到达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鱼,出北大西门,穿过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柳浪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到达颐和园南如意门,观看门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到达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达万寿山和东宫门,结束实*。沿途就绿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做了必须的调查,获得了必须的资料,也得出了一些自我的思考和结论。

      二、实*资料及分析

      1、关于一条有争议的路

      走进北大东门,能够看到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作为北大少有的几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条争议颇多的路,路边整齐的人工保养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北大。这条路周围集聚着北京大学比较现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号楼、二号楼、逸夫一楼、逸夫二楼、逸夫苑、理科教学楼等等。而在这条路的尽头又是富有传统韵味的仿古式楼群。

      很多人认为,路面的宽阔与笔直与周围建筑的仿古式屋顶不大协调。除了整齐的人工草坪,路的两面是栽种得整齐得*乎过分的小树,而路的尽头则是生长多年的高大而遮荫的大树,不协调的感受更加强烈。

      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谓的“视觉适应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很少研究特定的环境,只是单纯地去套用一种种看上去很好很先进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环境对建筑等人为设施的特殊要求。

      也许这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问题。就如同北大学校中随处可见的新式建筑与老式建筑的交相辉映,也许不能算是完美的选择。

      2、学校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园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楼和*房小院,那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必须都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名教授”。单说50年代,燕南园里就住着马寅初、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林庚诸先生,之后又搬进来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也以往在此生活过。这足以反映其内涵的深厚与文化积淀了。

      燕南园中独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们学术研究的梦想环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理解采访的时候指出,尽管略显古老,自我也不会想到要去改变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个原因是,尽管很多书都捐给了图书馆,家里的藏书也导致装修的不便。然而更加关键的一点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种能够使人安下心来读书治学的环境。多年的积淀,已经使这个小小的园子充满了书香之气……

      那么,除了书香,对于久在那里居住的人们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实*过程中理解采访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那里居住时间都超过了35年。他们普遍认为,燕南园有着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它位于一个台地上,地势比周围都高,这是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而其间各色的植物,又为园子供给了一个协调的生态环境。作为极具特色的住宅园林,燕南园吸引着各方来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还以往在此写生,研究其建筑特色。

    [阅读全文]...

2022-11-03 11:00:15
  • 生态学实*报告

  • 实*报告,职场文档
  •   在学*、工作生活中,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态学实*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引言

      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过去、此刻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仅使用,并且美观的环境空间。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从外在的视觉影像来看,城市是由其*面结构、天际轮廓、各色建筑、街市设施、区域地标、开放的空间、植栽园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构成,然而这些都是城市人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行为方式下构成的物质形态,其间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则、社会心理、人文情感及历史沧桑。

      20世纪著名的城市学和建筑学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实现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种褒奖,那么为城市的发展构成而付出的全部牺牲就将毫无代价。无论扩大的权力还是有限的物质财富,都不能抵偿哪怕是一天丧失了的美、欢乐和亲情的享受。”“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时却可发现这种现象是无初步在的,周围的建筑物仿佛能够讲话、能够行动,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样;并且经过城市的物质结构,过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决定、久已构成的价值观念等,都继续存活下来并且散发着影响。”

      正是为了充分认识到城市环境与在建构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人的作用,作为城市生态学的学*者,我们于20xx年4月5日进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实*。

      一、实*概况

      我们于早晨8:00从北大逸夫二楼前出发,经过光华楼、图书馆、燕南园、*铜像、蔡元培铜像,到达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鱼,出北大西门,穿过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柳浪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到达颐和园南如意门,观看门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到达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达万寿山和东宫门,结束实*。沿途就绿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做了必须的调查,获得了必须的资料,也得出了一些自我的思考和结论。

      二、实*资料及分析

      1、关于一条有争议的路

      走进北大东门,能够看到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作为北大少有的几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条争议颇多的路,路边整齐的人工保养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北大。这条路周围集聚着北京大学比较现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号楼、二号楼、逸夫一楼、逸夫二楼、逸夫苑、理科教学楼等等。而在这条路的尽头又是富有传统韵味的仿古式楼群。

      很多人认为,路面的宽阔与笔直与周围建筑的仿古式屋顶不大协调。除了整齐的人工草坪,路的两面是栽种得整齐得*乎过分的小树,而路的尽头则是生长多年的高大而遮荫的大树,不协调的感受更加强烈。

      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谓的“视觉适应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很少研究特定的环境,只是单纯地去套用一种种看上去很好很先进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环境对建筑等人为设施的特殊要求。

      也许这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问题。就如同北大学校中随处可见的新式建筑与老式建筑的交相辉映,也许不能算是完美的选择。

      2、学校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园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楼和*房小院,那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必须都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名教授”。单说50年代,燕南园里就住着马寅初、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林庚诸先生,之后又搬进来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也以往在此生活过。这足以反映其内涵的深厚与文化积淀了。

      燕南园中独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们学术研究的梦想环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理解采访的时候指出,尽管略显古老,自我也不会想到要去改变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个原因是,尽管很多书都捐给了图书馆,家里的藏书也导致装修的不便。然而更加关键的一点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种能够使人安下心来读书治学的环境。多年的积淀,已经使这个小小的园子充满了书香之气……

      那么,除了书香,对于久在那里居住的人们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实*过程中理解采访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那里居住时间都超过了35年。他们普遍认为,燕南园有着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它位于一个台地上,地势比周围都高,这是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而其间各色的植物,又为园子供给了一个协调的生态环境。作为极具特色的住宅园林,燕南园吸引着各方来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还以往在此写生,研究其建筑特色。

      然而燕南园也有其不足之处。被采访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来游览观光的人群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和洁净,过路的汽车扬尘和制造噪音,给园内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其二是公厕的问题。公厕占用的土地是过去孩子们的游戏场,而由于疏于管理,公厕的建设不仅仅消灭了孩子的游乐,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实在燕南园中,每户独立的住宅中都有独立的卫生设施,公厕的设立只是为园外小商小贩供给了便利。作为北大学校中少见的几个室外公厕之一,它的设立自然有其道理,然而选址在富有文化底蕴和深厚内涵的燕南园,选址在老教授们读书治学的燕南园,或许并不是很合理。

      其三是办公与住宅的矛盾。正如一位被采访者指出,燕南园中有的住宅已经被学校划归某些行政机构,行政机构的办公进一步打破了园子的宁静,不能不引起深思。

      燕南园的风韵,代表的正是北大风韵的一部分,是治学的风范和怡然的性情。它的完整,是北大的不可分割的一分。也许,它的宁静不应当遭到打破和窥伺……

      3、苹果园的变迁静园草坪

      著名的静园草坪过去是一片苹果园,作为草坪,它代替的是过去的东草坪的地位。以往的东草坪就在此刻的新图书馆的位置,它以往是很为学生们所喜爱的一片浪漫草坪。有一名北大学生这样写道:“东草坪是北大老图书馆东边的那块地儿。那里以往是高晓松那帮拿把破吉它到北大糊弄小女生的主儿极尽能事的舞台,更是我们北大人读书休憩的好地方。很多北大的情侣相识、相约、相恋在东草坪,他们对这块草地的感情更深厚。……李嘉诚说:这块地儿空着怪可惜的,我给你们点儿钱,再修半截图书馆吧。一年后,那里再没有一人一张报纸一本书的景象了,一座比最高人民法院还庄严肃穆的建筑淹没了本来该发生的好多故事。”

      后经学生强烈要求,原先的苹果园就被改成了草坪。草坪的浪漫又恢复了,然而那片学校中不可多得的果园却永远地失去了。多少总是有些可惜的。

      一、实*目的

      经过对霍山的实*,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能够使课堂资料不再空洞,有助于我们培养社会实践本事。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确定各种生态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的思想和决心。经过对霍山的实*研究,对霍山周围环境的植被有了更深的观察,了解霍山的植被覆盖情景以及植被物种的来源等,对以后预防自然灾害有了必须的帮忙。对我们今后的就业工作有很大的帮忙,提高了我们实际操作的本事。

      二、实*要求

      1、实*中听从教师安排,认真听指导教师讲解。

      2、认真细致观察霍山植被覆盖现象,作好记录。

      3、学会分析植被分布的方法,培养生态分析本事。

      4、用皮尺和米尺分别测量10﹡10,5﹡5,1﹡1的样方内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胸径等数据。

      5、实*结束后,编写一份生态学实*报告。

      三、实*任务

      1、在野外对各种植被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种类和分布观察分析。

      2、初步对几大类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兴唐寺、霍山等地的分布状况。

      3、初步观察霍山的植被分布特征,学*分析植被特征的方法。

      四、实*安排

      6月5日到6月10日

      实*地点:霍山

      1.动员准备阶段

      经过实*动员、实*情景介绍,使学生了解实*的目的、资料、安排及要求到达的目标。从思想上和物质上做好准备,时间为一天。

      准备工作包括:(1)每班按4-5人编一组,指定每组的实*组长;(2)检查野外用品,及其它劳保装备(手套、铁锹等);(4)了解野簿的记录格式。

      2.教学阶段

      在教师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野外基本工作方法的基本训练,为期一周。

      基本训练资料有:(1)植物的鉴别;(2)霍山地形植被特点;(3)植物标本野外采集;(4)室内标本制作;(4)标本的鉴定、描述和保存;(5)生物丰度和分异度的统计。

      要求有:(1)每一天及时整理当天收集的资料、清绘图件及上墨;(2)每一天要作实*小结;(3)每一天预*与第二天实*有关的资料。

      3、编写实*报告阶段

      编写实*报告主要培养学生整理、归纳和综合分析实际调查资料的本事,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时间为为3-4天。

      要求:(1)教师讲明资料整理的目的和要求,图件的格式、报告的提纲;(2)学生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完成图件的编绘及报告初编;(3)教师认真辅导,审阅图件、批改报告初稿;(4)学生用三分之一时间修改,清抄。

    [阅读全文]...

2022-11-03 11:00:54
  • 生态学实*报告

  • 实*报告,职场文书
  • 生态学实*报告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态学实*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一、实*时间:

      xx

      二、实*地点:

      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实*目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xx地区生态环境及垂直土壤分布差异条件对天然植被的影响。以及自然保护区的设置作用。经过实地考察,熟练运用课本知识,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动手调查的本事,团队分工及其团队协作本事。

      实*出行路线:南宁(都南高速公路至府城出口,经府城、雷江二级公路)——xx旅游区大门区——xx旅游区。

      四、实*地概况

      4.1、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及历史沿革

      1965年7月经自治区林业厅批准,成立xx林场,归属自治区林业厅管辖,委托南宁地区林业局代管。

      1975年自治区林业厅和南宁地区行署决定停止采伐天然林,林场工作重点转移到保护森林资源。

      1981年8月自治区人民*批准将xx林场改建为自然保护区,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xx自然保护区”(自治区级),属事业单位,隶属关系不变。

      20xx年7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xx年8月隶属南宁市林业局主管。保护区人员编制218人。

      4.2、保护区性质和保护区类型

      以北回归线上保存较完整的常绿阔叶林为特色,以保护多样性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珍稀频危特有动植物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以自然保护、科研教学、宣传教育为主要管理任务,适度开展多种经营和森林生态旅游。所辖部分区域是广西大学的实*科研基地,为此我们得以在此实*参观。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网络中,具有典型地带性特征的国家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4.2.1、重要保护价值

      xx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或生物地理上具有突击的代表性,森林植被保存之好,植被类型如此之多,实在罕见。其多样性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价值在国际国内是较为少有的。xx保护区是199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认定的*40处具全球意义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是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基地。

      xx目前已知有植物209科764属20xx种,野生脊椎动物有294种。xx的动植物物种占广西已知种数的比例都在30%以上,构成了小面积高密度的生物多样性区域。是广西不一样植物区系的交汇点,动物区系特征上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质。是林学专业学*和实*的基地。

      4.3、保护区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五、实*情景

      在离xx大门入口2公里处,做一个100*方米的森林记名样方调查,在不一样海拔高度处,观察记录各海拔出的植物种类。

      该样方乔木层主要以马尾松为主,灌木层以桃金娘、岗松为主。有很强的热带植物指示性。还有木姜子、漆树、鸭脚木等混杂在群落中,草本层以铁芒箕最多棕叶芦次之。总体的植被覆盖率高达95%以上。该记名森林样方能够命名为马尾松-桃金娘-铁芒箕群落。

      2.2线路踏查

      在590米的鱼跃龙门处主要植物有八角(人工林)、马尾松、杉木等。灌木有野牡丹、山茶等。草本有许多蕨类植物。土壤为赤红壤。

      在海拔900米的飞翔伞基地我们看到更多的山茶科的植物,马尾松相对减少。苔藓类增多。但依然有较明显的优势群落结构。土壤为红壤。

      上升到1100米左右的橄榄大峡谷,山茶科及槭树等阔叶树十分多。有深山含笑、半疯荷、山虎楠、毛桂、粗皮桦、罗孚栲等。优势种不明显。土壤为山地黄壤。

      在1200米左右的神奇之旅植被更加的多样化,有大头茶、甜椎、小叶罗汉松、船柄茶、银荷木、长叶木姜、基脉楠、吊丝红、羊角杜鹃、五裂槭、毛杨桐、蛇葡萄等等优势种极不明显。土壤为山地黄壤。

      其间我们还能够看到十分难得一见的灌草带,在南方的土石山中竟然没有乔木先锋树种的演替现象。

      六、实*收获与感受

      夏日炎炎,细雨霏霏,我们乘车而上,在各个典型区域下车考察听教师讲解。如仙境般的感受让人异常兴奋。在低海拔的热带丛林看到虽有较大的人为干预。但完整的群落结果依然让人觉得清新自然。在鱼跃龙门观望点,我们看到武鸣盆地的壮观和美妙,向脊的山脉构成鲤鱼的样貌在眼前跳跃。明白我以往就读的广西民族高中所在的大致方位。猜想着我们高中年代看日出日落的那几座大山是否就是此山。一阵风吹来云蒸雾绕,有时梦境般的美妙。在飞翔伞基地和山花烂漫、灯笼花苑我们脚踩才、石灰石在朦胧的大雾中感受飞翔的心境。观赏着杜鹃花后凋零和生长。留下了密集的相机的咔嚓声。两次走过橄榄大峡谷和云龙佛光景点但都蒙在大自然的婚纱中,看着悬崖峭壁和上头长着的龙须草叶子上、不停地参出的泉水,感觉但丝丝的秋意。清风吹过,两侧的山体显现出高大魁梧的震撼力。步入神奇之旅,山上古木参天,偶有荒草连天。林中鸟叫虫鸣,兽走猿攀,几乎是人间的天堂,动植物的乐园。在北回归线纪念杯及科普走廊我们看到很多相关的知识和动植物气息。进入天书草坪,路上有不少的银荷、槭树和竹子。大片的碧草,酸甜的杨梅,矮化的杉木等等能够看到对面山上的微波转发站和最高的山峰在层层的烟雾中托着。大有凡人不可及之势。

      进入养生之旅,黄杞、檫木、石楠、青冈、樟树、红苞木、中*树等等。数不尽数的树木展此刻眼前。其中有称化石铁杉的长苞铁杉,雄伟高大的..松等等,一路风景,一路学问。在园林设计和生态保护的双作用下,给我们学*和游玩的感受。前往金龟瀑布的路上,我们一路观看一路感叹。上百级的阶梯和不可思议的古木是我们的惊叹!回来的路上,我们进入知青林,测出了70.5cm的杉木,以及在我脚下留情竹叶青。

      经过xx的实*,深切体味到林业工作的不容易。经过本次实*,不但得到了森林生态学上的实践,同时,经过教师讲解,树木分类学、土壤学也得到了相应的实践和巩固,并且能够把学过的各个学科的知识都融合了进来。团队之间的协调和相互协助工作的经验也进一步得到提高。这次是去xx风景区实*,让我有机会去接触国家自然保护区,还有经过xx黄伍导游的解说,我们懂得了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一些基本情景以及xx风景区的亮点之所在。

      引言

      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过去、此刻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仅使用,并且美观的环境空间。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从外在的视觉影像来看,城市是由其*面结构、天际轮廓、各色建筑、街市设施、区域地标、开放的空间、植栽园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构成,然而这些都是城市人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行为方式下构成的物质形态,其间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则、社会心理、人文情感及历史沧桑。

      20世纪著名的城市学和建筑学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实现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种褒奖,那么为城市的发展构成而付出的全部牺牲就将毫无代价。无论扩大的权力还是有限的物质财富,都不能抵偿哪怕是一天丧失了的美、欢乐和亲情的享受。”“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时却可发现这种现象是无初步在的,周围的建筑物仿佛能够讲话、能够行动,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样;并且经过城市的物质结构,过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决定、久已构成的价值观念等,都继续存活下来并且散发着影响。”

      正是为了充分认识到城市环境与在建构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人的作用,作为城市生态学的学*者,我们于20xx年4月5日进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实*。

      一、实*概况

      我们于早晨8:00从北大逸夫二楼前出发,经过光华楼、图书馆、燕南园、*铜像、蔡元培铜像,到达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鱼,出北大西门,穿过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柳浪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到达颐和园南如意门,观看门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到达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达万寿山和东宫门,结束实*。沿途就绿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做了必须的调查,获得了必须的资料,也得出了一些自我的思考和结论。

      二、实*资料及分析

      1、关于一条有争议的路

      走进北大东门,能够看到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作为北大少有的几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条争议颇多的路,路边整齐的人工保养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北大。这条路周围集聚着北京大学比较现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号楼、二号楼、逸夫一楼、逸夫二楼、逸夫苑、理科教学楼等等。而在这条路的尽头又是富有传统韵味的仿古式楼群。

      很多人认为,路面的宽阔与笔直与周围建筑的仿古式屋顶不大协调。除了整齐的人工草坪,路的两面是栽种得整齐得*乎过分的小树,而路的尽头则是生长多年的高大而遮荫的大树,不协调的感受更加强烈。

      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谓的“视觉适应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很少研究特定的环境,只是单纯地去套用一种种看上去很好很先进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环境对建筑等人为设施的特殊要求。

      也许这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问题。就如同北大学校中随处可见的新式建筑与老式建筑的交相辉映,也许不能算是完美的选择。

      2、学校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园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楼和*房小院,那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必须都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名教授”。单说50年代,燕南园里就住着马寅初、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林庚诸先生,之后又搬进来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也以往在此生活过。这足以反映其内涵的深厚与文化积淀了。

      燕南园中独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们学术研究的梦想环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理解采访的时候指出,尽管略显古老,自我也不会想到要去改变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个原因是,尽管很多书都捐给了图书馆,家里的藏书也导致装修的不便。然而更加关键的一点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种能够使人安下心来读书治学的环境。多年的积淀,已经使这个小小的园子充满了书香之气……

      那么,除了书香,对于久在那里居住的人们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实*过程中理解采访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那里居住时间都超过了35年。他们普遍认为,燕南园有着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它位于一个台地上,地势比周围都高,这是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而其间各色的植物,又为园子供给了一个协调的生态环境。作为极具特色的住宅园林,燕南园吸引着各方来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还以往在此写生,研究其建筑特色。

    [阅读全文]...

2022-11-03 11:00:15
  • 生态学实*报告

  • 实*报告,职场文档
  •   在学*、工作生活中,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态学实*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引言

      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过去、此刻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仅使用,并且美观的环境空间。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从外在的视觉影像来看,城市是由其*面结构、天际轮廓、各色建筑、街市设施、区域地标、开放的空间、植栽园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构成,然而这些都是城市人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行为方式下构成的物质形态,其间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则、社会心理、人文情感及历史沧桑。

      20世纪著名的城市学和建筑学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实现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种褒奖,那么为城市的发展构成而付出的全部牺牲就将毫无代价。无论扩大的权力还是有限的物质财富,都不能抵偿哪怕是一天丧失了的美、欢乐和亲情的享受。”“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时却可发现这种现象是无初步在的,周围的建筑物仿佛能够讲话、能够行动,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样;并且经过城市的物质结构,过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决定、久已构成的价值观念等,都继续存活下来并且散发着影响。”

      正是为了充分认识到城市环境与在建构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人的作用,作为城市生态学的学*者,我们于20xx年4月5日进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实*。

      一、实*概况

      我们于早晨8:00从北大逸夫二楼前出发,经过光华楼、图书馆、燕南园、*铜像、蔡元培铜像,到达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鱼,出北大西门,穿过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柳浪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到达颐和园南如意门,观看门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到达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达万寿山和东宫门,结束实*。沿途就绿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做了必须的调查,获得了必须的资料,也得出了一些自我的思考和结论。

      二、实*资料及分析

      1、关于一条有争议的路

      走进北大东门,能够看到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作为北大少有的几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条争议颇多的路,路边整齐的人工保养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北大。这条路周围集聚着北京大学比较现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号楼、二号楼、逸夫一楼、逸夫二楼、逸夫苑、理科教学楼等等。而在这条路的尽头又是富有传统韵味的仿古式楼群。

      很多人认为,路面的宽阔与笔直与周围建筑的仿古式屋顶不大协调。除了整齐的人工草坪,路的两面是栽种得整齐得*乎过分的小树,而路的尽头则是生长多年的高大而遮荫的大树,不协调的感受更加强烈。

      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谓的“视觉适应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很少研究特定的环境,只是单纯地去套用一种种看上去很好很先进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环境对建筑等人为设施的特殊要求。

      也许这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问题。就如同北大学校中随处可见的新式建筑与老式建筑的交相辉映,也许不能算是完美的选择。

      2、学校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园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楼和*房小院,那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必须都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名教授”。单说50年代,燕南园里就住着马寅初、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林庚诸先生,之后又搬进来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也以往在此生活过。这足以反映其内涵的深厚与文化积淀了。

      燕南园中独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们学术研究的梦想环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理解采访的时候指出,尽管略显古老,自我也不会想到要去改变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个原因是,尽管很多书都捐给了图书馆,家里的藏书也导致装修的不便。然而更加关键的一点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种能够使人安下心来读书治学的环境。多年的积淀,已经使这个小小的园子充满了书香之气……

      那么,除了书香,对于久在那里居住的人们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实*过程中理解采访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那里居住时间都超过了35年。他们普遍认为,燕南园有着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它位于一个台地上,地势比周围都高,这是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而其间各色的植物,又为园子供给了一个协调的生态环境。作为极具特色的住宅园林,燕南园吸引着各方来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还以往在此写生,研究其建筑特色。

      然而燕南园也有其不足之处。被采访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来游览观光的人群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和洁净,过路的汽车扬尘和制造噪音,给园内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其二是公厕的问题。公厕占用的土地是过去孩子们的游戏场,而由于疏于管理,公厕的建设不仅仅消灭了孩子的游乐,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实在燕南园中,每户独立的住宅中都有独立的卫生设施,公厕的设立只是为园外小商小贩供给了便利。作为北大学校中少见的几个室外公厕之一,它的设立自然有其道理,然而选址在富有文化底蕴和深厚内涵的燕南园,选址在老教授们读书治学的燕南园,或许并不是很合理。

      其三是办公与住宅的矛盾。正如一位被采访者指出,燕南园中有的住宅已经被学校划归某些行政机构,行政机构的办公进一步打破了园子的宁静,不能不引起深思。

      燕南园的风韵,代表的正是北大风韵的一部分,是治学的风范和怡然的性情。它的完整,是北大的不可分割的一分。也许,它的宁静不应当遭到打破和窥伺……

      3、苹果园的变迁静园草坪

      著名的静园草坪过去是一片苹果园,作为草坪,它代替的是过去的东草坪的地位。以往的东草坪就在此刻的新图书馆的位置,它以往是很为学生们所喜爱的一片浪漫草坪。有一名北大学生这样写道:“东草坪是北大老图书馆东边的那块地儿。那里以往是高晓松那帮拿把破吉它到北大糊弄小女生的主儿极尽能事的舞台,更是我们北大人读书休憩的好地方。很多北大的情侣相识、相约、相恋在东草坪,他们对这块草地的感情更深厚。……李嘉诚说:这块地儿空着怪可惜的,我给你们点儿钱,再修半截图书馆吧。一年后,那里再没有一人一张报纸一本书的景象了,一座比最高人民法院还庄严肃穆的建筑淹没了本来该发生的好多故事。”

      后经学生强烈要求,原先的苹果园就被改成了草坪。草坪的浪漫又恢复了,然而那片学校中不可多得的果园却永远地失去了。多少总是有些可惜的。

      一、实*目的

      经过对霍山的实*,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能够使课堂资料不再空洞,有助于我们培养社会实践本事。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确定各种生态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的思想和决心。经过对霍山的实*研究,对霍山周围环境的植被有了更深的观察,了解霍山的植被覆盖情景以及植被物种的来源等,对以后预防自然灾害有了必须的帮忙。对我们今后的就业工作有很大的帮忙,提高了我们实际操作的本事。

      二、实*要求

      1、实*中听从教师安排,认真听指导教师讲解。

      2、认真细致观察霍山植被覆盖现象,作好记录。

      3、学会分析植被分布的方法,培养生态分析本事。

      4、用皮尺和米尺分别测量10﹡10,5﹡5,1﹡1的样方内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胸径等数据。

      5、实*结束后,编写一份生态学实*报告。

      三、实*任务

      1、在野外对各种植被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种类和分布观察分析。

      2、初步对几大类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兴唐寺、霍山等地的分布状况。

      3、初步观察霍山的植被分布特征,学*分析植被特征的方法。

      四、实*安排

      6月5日到6月10日

      实*地点:霍山

      1.动员准备阶段

      经过实*动员、实*情景介绍,使学生了解实*的目的、资料、安排及要求到达的目标。从思想上和物质上做好准备,时间为一天。

      准备工作包括:(1)每班按4-5人编一组,指定每组的实*组长;(2)检查野外用品,及其它劳保装备(手套、铁锹等);(4)了解野簿的记录格式。

      2.教学阶段

      在教师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野外基本工作方法的基本训练,为期一周。

      基本训练资料有:(1)植物的鉴别;(2)霍山地形植被特点;(3)植物标本野外采集;(4)室内标本制作;(4)标本的鉴定、描述和保存;(5)生物丰度和分异度的统计。

      要求有:(1)每一天及时整理当天收集的资料、清绘图件及上墨;(2)每一天要作实*小结;(3)每一天预*与第二天实*有关的资料。

      3、编写实*报告阶段

      编写实*报告主要培养学生整理、归纳和综合分析实际调查资料的本事,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时间为为3-4天。

      要求:(1)教师讲明资料整理的目的和要求,图件的格式、报告的提纲;(2)学生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完成图件的编绘及报告初编;(3)教师认真辅导,审阅图件、批改报告初稿;(4)学生用三分之一时间修改,清抄。

    [阅读全文]...

2022-11-03 11:00:54
  • **高考生态学考试复*知识点

  • 考试,**高考
  •   1.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3.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4.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5.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6.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8.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化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9.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10.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11. 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12. 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13. 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即生物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14. 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K=N(T-C) (式中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时间,T为*均温度,C为发育阈温度)

      15. 土壤质地:土粒按直径大小分为粗砂、细粒、粉砂和粘粒,不同大小土粒的组合称为土壤质地

      16.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的数量和大小以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等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高考生态学考前重要知识点

  • **高考
  •   1、试述逻辑斯蒂克方程的应用条件与局限性

      逻辑斯蒂克方程在数学上简单,明确。模型中的两个参数r和k都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这一模型基本上概括了自然界生物种群增长的最一般的规律,它的现实性十分明显。但是自然中界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该模型也有一定的应用条件与局限性,亦即应用的前提条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描述的是世代重叠的`单个种群的增长动态过程,没有考虑与其它生物种群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等关系。

      (2) 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或负荷量,用k表示,在实践中k值往往较难确定。

      (3) 所有各个个体在其繁殖潜力上是均等的,即假定在所有的时间内种群均有相同比例的个体处于繁殖状态。实际上,未成熟个体和成熟个体在繁殖上的贡献相差甚大,即使是成熟的个体在繁殖上也有差异。

      (4) 具有稳定的年龄结构组配。

      (5) 繁殖能力维持恒定,不受气候和其它环境条件变化莫测干扰,即r是常数。

      (6) 密度对种群增长的抑制是即时的,无时间滞后效应。

      (7) 环境阻力是种群密度的线性函数,即种群增长随密度增加阻力逐渐地按比例下降。

      在现实中种群的增长过程要比逻辑斯蒂克增长复杂得多,由于种群内、种间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变化,种群的年龄结构、繁殖能力、环境空间容量等都在发生变化。此外,人为干扰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对种群的动态变化也有很大的影响。

      2、种群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有哪些?了解种群间相互作用在农林业实践中有何指导意义。

      (1) 种群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可以分为:竞争、偏害作用、寄生、偏利作用、互利共生以及中性作用等六种。

      (2) 了解种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在林业生态实践中具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营造混交林和复层林时一定要选择在生态*性,生活型等方面有较大差异的树种进行混交,例如:阳性与耐荫树种,浅根性与深根性树种进行混交,避免树种间的剧烈竞争。据研究榆属与栎树,白桦与松树,是相互抑制的,不能栽植在一起。在进行农林复合经营时,利用茶树喜欢一定的遮荫的特点,进行松茶间作,可以提高茶叶的质量和产量,收到很好的效果;但要注意,由于异株克生作用,胡桃树周围不能种蕃茄,马铃薯;苹果旁不能栽玉米等。在营林工作中,对于天然更新起来的次生林,进入郁闭阶段后,要及时进行透光调整林分组成,解决种间竞争的矛盾。

      3、论述种群调节理论:

      (1)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认为生物种群主要是受对种群增长有利的气候的短暂所限制。因此,种群从来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增殖到环境容纳量所允许的数量水*,不会产生食物竞争。

      (2)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内源性种群调节理论,自动调节学派按其强调点不同又可分为行为调节学说、内分泌调节学说和遗传调节学说。

      行为调节学说:社群行为是一种调节种群密度的机制。社群等级、领域性等行为是传递有关种群数量的信息,特别是关于资源与种群数量关系的信息。通过这两种社群行为可把动物消耗于竞争食物、空间和繁殖权利的能量减到最少,使食物供应和繁殖场所等在种群内得到合理分配,并限制了环境中动物的数量,使资源不至于消耗殆尽。当种群密度超过一定限度时,领域的占领者要产生抵抗,不让新个体进来。

      内分泌调节学说: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内个体经受的社群压力增加,加强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影响了脑垂体和肾上腺的功能,使生长激素分泌减少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 这就是种群内分泌调节的主要机制。该学说主要适用于兽类,对其他动物类群是否适用尚不清楚。

      遗传调节学说:当种群密度增加,死亡率降低时,自然选择压力比较松弛,结果种群内变异性增加,许多遗传型较差的个体存活下来。当条件回到正常的时候,这些低质个体由于自然选择压力增加而被淘汰,于是降低了种群内部的变异性。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环境生态学实*工作报告 (菁选2篇)

  • 工作报告,实*
  •   一、实*目的

      通过对霍山的实*,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使课堂内容不再空洞,有助于我们培养社会实践能力。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生态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的思想和决心。通过对霍山的实*研究,对霍山周围环境的植被有了更深的观察,了解霍山的植被覆盖情况以及植被物种的来源等,对以后预防自然灾害有了一定的帮助。对我们今后的就业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提高了我们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实*要求

      1、实*中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

      2、认真细致观察霍山植被覆盖现象,作好记录。

      3、学会分析植被分布的方法,培养生态分析能力。

      4、用皮尺和米尺分别测量10*10,5*5,1*1的样方内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胸径等数据。

      5、实*结束后,编写一份生态学实*报告。

      三、实*任务

      1、在野外对各种植被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种类和分布观察分析。

      2、初步对几大类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兴唐寺、霍山等地的分布状况。

      3、初步观察霍山的植被分布特征,学*分析植被特征的方法。

      四、实*安排

      6月5日到6月10日

      五、实*地点

      霍山

      1、动员准备阶段

      通过实*动员、实*情况介绍,使学生了解实*的目的、内容、安排及要求达到的目标。从思想上和物质上做好准备,时间为一天。

      准备工作包括:

      (1)每班按4—5人编一组,指定每组的实*组长。

      (2)检查野外用品,及其它劳保装备(手套、铁锹等)。

      (3)了解野簿的记录格式。

      2、教学阶段

      在教师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野外基本工作方法的基本训练,为期一周。

      基本训练内容有:

      (1)植物的鉴别。

      (2)霍山地形植被特点。

      (3)植物标本野外采集。

      (4)室内标本制作。

      (5)标本的鉴定、描述和保存。

      (6)生物丰度和分异度的统计。

      要求有:

      (1)每天及时整理当天收集的资料、清绘图件及上墨。

      (2)每天要作实*小酷。

      (3)每天预*与第二天实*有关的内容。

      3、编写实*报告阶段

      编写实*报告主要培养学生整理、归纳和综合分析实际调查资料的能力,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时间为为3—4天。

      要求:

      (1)教师讲明资料整理的目的和要求,图件的格式、报告的提纲。

      (2)学生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完成图件的编绘及报告初编。

      (3)教师认真辅导,审阅图件、批改报告初稿。

      (4)学生用三分之一时间修改,清抄。

      4、实*研究方法

      (1)霍山植被研究方法

      本次实*主要是运用样方法测量植物数据,首先,用皮尺量出一个10*10的样方测量乔木,5*5的测量灌木,1*1测量草本植物。然后用米尺测量各种数据,并利用实验数据对调查地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分析,得出了物种多样性指数。然后,记录植被分布状况,制作物种分布曲线。

      (2)野外实地调查测量

      第二天是实*的最重要的部分,我们主要是在霍山脚下做植被调查,选了两块不同类型的样地来进行实地调查,一是用样方法来对样地分别进行了乔木调查、灌木调查、草本调查了解了样地的植被物种构成,并利用实验数据对调查地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分析,得出了物种多样性指数;二是采用了相邻样方法对样地进行了物种调查并绘制出来物种——面积曲线,以此来确定最小样方面积。

      六、实*作业

      1、霍山有哪些植被及植被的作用?

      种类:霍山有野核桃、毛榛子、白桦树、美蔷薇、辽东栎、鹅耳枥、槲栎、华北落叶松、油松、连翘等。

      作用:(1)保护生态环境(2)水土保持(3)吸收水分、制造氧气、吸收粉尘和二氧化碳、有温室效应(4)防止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5)经济价值(6)观光价值

    [阅读全文]...

2022-10-26 00:00:00
  • 天柱山生态学实*报告3篇

  • 实*报告
  •   1、天柱山实*概况

      1.1、实*单位:安庆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1.2、实*时间:20XX-10-19——20XX-10-22 1.3、实*地点: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天柱山国家旅游风景区

      2、实*地自然概况

      2.1、地理位置

      位于安庆市潜山县西部的天柱山,又名潜山、皖山、皖公山(安徽省简称"皖"由此而来)、万岁山、万山等。为大别山山脉东延的一个组成部分(或称余脉)。一般指潜山县境内以其主峰天柱峰为中心的山地,有时也指其主峰。据1980年航空测定,主峰海拔为1488.4米,规划保护区面积为333*方公里,风景区面积为82.46*方公里,东经116°21′-32′,北纬30°41′-48′,中纬度偏南,距海较远;皖西大别山南侧,紧靠沿江*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2.2、地理资源

      天柱山属大别山东延的一个组成部分,山体主要由万山岩体组成,他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多为花岗岩、混合花岗岩、二长片麻岩所构成。山体由变质岩及花岗岩侵入体组成,山麓则分布着少量第三纪红色岩、页岩覆盖在古岩的侵蚀面上,山势受垂直节理控制,多悬崖峭壁。在生物地理气候的综合影响下,土壤呈垂直分布规律,200-400米为黄红壤, 400-800米为山地黄棕壤,800-1100 米以上为山地棕壤,1100米的良药坪以上为草甸土。

      2.3、植被特征

      由于特殊的地理地势及相关的气候影响形成了植物群落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过渡带,植物资源丰富。天柱山北坡海拔1100m以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群落组成种类较多,优势种不明显。天柱山南坡由于人为影响,主要为黄山松和少量杉木林,海拔1100m以上,局部缓坡地或沟谷中有山地矮林分布,在局部岩石裸露的陡坡,出现以鱼鳞黄杨为优势的山地常绿灌丛。

      2.4、植物资源

      天柱山上大部分是次生林,1958年建立天柱山林场,便营造了大片人工林。北关寨八千亩竹海,铜锣尖千亩杉林,良药坪和南关寨大片苍松。天柱山有野生种子植物130科,526属,991种(不含种下分类单位),分别占安徽省种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79.76%、58.57%、39.67%;全国种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 38.56%、1*4%、3.63%。其中被子植物占总种数的98.18% ,包括双子叶植物 109科、415属、813种;单子叶植物15科、99属、160种;裸子植物仅占总种数的1.82% ,含有安徽裸子植物的所有科类。其中珍稀、孑遗植物多种。一级稀有的水杉;二级稀有的银杏、香果树;二级濒危的大别山五针松;二级渐危的天女花、天麻、黄连等。孑遗植物蛇足石杉、紫萁、芒萁、青钱柳、枫香、粗榧等。 其中鱼鳞木,天女花,娃娃鱼被称为“天柱三宝”,舒*,石耳,板栗,天柱剑毫等为天柱特产。

      2.5、气候资源

      天柱山的垂直气候相差很大,海拔40米的山脚到1485米的山顶,高低差达1445米,形成了垂直气候带,极端最低温度山脚与山顶温差为-10℃。由于天柱山地处中亚热带北缘,沿江湿润气流受大别山所阻,与山区上空冷空气相遇,直接影响天柱山气候变化,*均年降雨量在1900毫米以上,全年云雾为180天,无霜期为235天,年*均气温偏低,在9.5℃左右,年较差也偏小,一般为22.3℃。

      3、实*目的

      从课堂理论学*走向真实的自然生态,将理论学*和实践相结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深对山地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的特点、山地生态系统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层次中生物和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加深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影响的认识。掌握一些生态学的野外研究方法,培养实践和科研能力。

      4、实*内容

      4.1、天柱山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垂直分布特征

      通过群落外貌和结构的观察、调查,认识天柱山植物群落的类型、结构,进一步理解地形、地貌、海拔高度以及人类活动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群落结构、外貌和分布的影响。

      4.2、动植物分类基本技能与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

      了解动植物分类的基本术语,有关工具书及检索表的使用;掌握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方法;认识50种以上高等植物。

      4.3、天柱山植物生活型分析

      对采集和记录的植物,按照Raunkiaer生活型系统进行天柱山植物生活型分析,掌握生活型分析的方法;理解天柱山植物生活型与环境的关系。

      4.4、植物群落的野外调查方法

      掌握植物群落常见的野外调查方法,包括样方法、样线法的应用、“点-四分法”测定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

      4.5、群落中物种频度的调查、计算与分析

      进一步理解频度的概念,通过实测数据验证Raunkiaer频度定律;掌握Raunkiaer频度计算方法,理解群落中不同频度种的数量与群落状态关系。

      4.6、其他的生态学原理

      除以上内容外,掌握一些可以见到的生态学基本原理,如:同种植物在不同生境下形态的差异;自疏与自然整枝现象;等等。

      5、实*步骤

      5.1、日程安排

      10月19日10:20到达天柱山茶庄,步行到达天柱山庄,沿路辨识植物 10月20日上午从天柱山庄出发至山顶,沿途辨识植物,下午学*压制标本 10月21日上午拉样方进行群落调查,下午进行植物识别考试。 10月22日进行总结,收拾行装返校。

      5.2、准备工具

      安徽植物志、海拔针、地质罗盘仪、GPS定位仪、枝剪2个、标本夹3个、尼龙绳、采集袋2个、吸水纸、标签、白板、白板笔、标杆、样方绳、钢钎、砍刀、卷尺、记录本、记录板、照相机、望远镜、野外调查表。

      5.3、分二段采集标本和讲解

      茶庄-天柱山庄;天柱山庄-山顶(天池峰)。比较两段植物群落组成的种类差异(主要是木本),分析与环境的关系。

      5.4、 观察和辨识

      观察法(目测法)沿途群落外貌和结构的差异(结构差异主要是乔木种类组成、群系、群从组成);辨识茶庄~天柱山庄、天柱山庄~山顶的群落组成,命名群系、群丛名称。

      5.5、压制标本、检索定名

      5.5.1、标本压制步骤

      1、从数株同一植物中选择各器官最完整的植株做标本,尽量选择那些具有完整枝叶,如有花果实则选择较为完整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的枝干做标本。在压制标本时应先去残叶,适当疏掉一些过密的枝条和过繁的花、叶、果。如果10朵大花聚集在一起时,一般只留4~5朵为宜,不过应留一小段花、果、叶梗,以表明原来的生态情况。要使一个立体实物变为*面时,则要剪去1/2或2/3才不致堆积。在吸水纸前必须整形,即将标本的枝、叶、果、花展开*放,避免重叠。由于此次制作的是主要是腊叶标本,因此为了方便日后观察,可将部分枝叶翻转,以此制作较为全面完整的植物标本,并尽量使标本既保持自然状态,看上去又很美观。

      2、在标本夹上铺上吸水纸数张,将夹着植物标本的对折吸水纸放在上面,压制前,把对折吸水纸打开,检查与矫正花、叶的位置,把少数叶片和花翻过来,以便对他们作全面观察。摆正后,将吸水纸对折对折合起来,上面再铺几层吸水纸,就可再放另一份植物了,这样一层层加上去,放齐。最后,将标本夹用粗绳捆紧,压上几十公斤重的大石块,置通风处。并在以后的时间内多次换干纸,在此基础上再仔细加工整理标本。

      5.6、样方调查

      在天柱山附*茶庄选择合适的地段拉样线进行群落物种频度的调查,用“点-四分法”测定森林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每小组拉一个样线(30m),统计样线处的物种(木本),将全班数字合用,用调查数据计算物种频度,根据频度定律分析所调查群落的结构和状态。每小组测“点-四分法”的10个点数据,计算森林群落的数量特征。

      5.7、将采集和记录的全部物种汇总进行生活型分析。

      6、实*收获

      6.1、记录并制作了天柱山植物部分名录(见手抄本附件一)

      6.2、植被垂直分布特征

      我们乘车从山脚到达茶庄,沿途看见在海拔100-200米地势*坦,因为水热条件较好,土层较厚,是因此是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的人工植被。在海拔200-400米处,由于长期砍伐,成片的常绿阔叶林已不多见,大多是散生的常绿阔叶树。

      茶庄位于海拔500米处,我们在此处下车,开始步行上山,此时我们能够更清晰的看到植被的变化。海拔400-800米处我们看到的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并以落叶阔叶树为主。由于人为原因,大部分地区已被马尾松和灌木丛替代,但仍有少量的常绿和落叶树种。如青刚栎、石栎、枫香、檫木、黄连木、响叶杨、麻栎、栓皮栎等。草本植被有鼠鞠草、牛蒡、博落回以及延羽卵果蕨、狗脊蕨,风丫蕨等。

      海拔800-1100米处为落叶阔叶林带,开始出现一些新的物种,主要为黄山松和杉木等,有少数阔叶林树种散生。落叶灌木有茅栗、短柄枹,阔叶箬竹、满山红、山胡椒、山鸡椒、野山楂、映山红、白檀、黄檀、山橿、伞形绣球、野鸦椿等。落叶阔叶林有野漆树、金缕梅、山槐、青皮槭、灯台树、四照花、八角枫、雷公鹅耳枥等。常绿灌木有胡颓子、具柄冬青、黄丹木姜子、格药柃等。草本植物有野古草、中华金心蕨、蓬蘽、山莓等。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