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城外看雪的古诗

关于写城外看雪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写城外看雪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写城外看雪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写城外看雪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4) 语录(3k+) 说说(8k+) 名言(612) 诗词(711) 祝福(2k+) 心语(88)

  • 送别诗歌长亭外翻译(长城外古道边全首诗)

  • 送别,诗歌
  • 一般认为,这首歌曲是1915年李叔同送别许幻园时写的。

    李叔同是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国学大师,也是著名的艺术家,与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和张小楼等四人交好,被时人称作“天涯五友”。

    1915 年,家道中落的许幻园不得不离开上海,去北京谋生,为送别许幻园,李叔同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送别》,自《送别》被创造以后,一百多年来为国人广为传唱,影响深远,而且也随着国人漂洋过海,传到了国外。

    《送别》的歌词曰(根据丰子恺手抄版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歌的歌词很短,但其中蕴含的意象众多,因而情感温柔细腻,颇有《毛诗大序》里所说的“哀而不伤”的要旨,或者这就是这首歌流行百年而经久不衰的原因。

    傅宗洪说,李叔同的《送别》“在形式体制上却是典型的现代歌词结构”;而且“它严格遵循现代歌曲通行的三段式的音乐‘技术’模式,因此其结构所体现的是一种现代诗歌的形式美感。

    按傅宗洪的说法,这首歌应该是我国最早的通俗歌曲,可是中国音乐史却说黎锦晖的《毛毛雨》才是我国最早的通俗歌曲,原因是李叔同的《送别》不是原创,而是根据已有的曲子填词的。

    细细究来,李叔同的《送别》确实不是原创,这首歌的曲用的是美国一首歌曲的曲子,歌词是化用日本一首歌曲的歌词。

    《送别》依照的乐曲是1851年,美国一位名叫约翰·庞德·奥特威的作曲家创作的歌曲,这首歌曲翻译成中文,名为《梦见家和母亲》,歌词大致为:

    梦见家里,亲爱的老房子!我的童年和母亲的家;

    经常当我醒来的时候是甜蜜的寻找,我一直梦见家和母亲;

    家,亲爱的家,童年时的幸福之家,当我和兄弟姐妹一起玩耍,

    这是最甜蜜的欢乐时,我和母亲一起漫游山丘和峡谷时,

    梦见家里,亲爱的老家,我的童年和母亲的家,

    ······

    因为这首歌旋律优美,歌词带有明显的伤感色彩,很符合人们因为战争不得不离开家乡的感伤心理,所以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传遍整个美国,并且在19世纪末流传到了日本。

    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于1907年为这首《梦见家和母亲》重新填写了日语歌词,取名叫《旅愁》,当时,这首歌很受日本人喜欢,歌词翻译成中文为:

    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

    独自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

    忆故土,思故人,高堂念双亲。

    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归梦新。

    《旅愁》发表于明治四十年(1904)山田源一郎编的《中等教育唱歌集》,词作者犬童球溪在新泻女子高等学校任职,深深怀念着远在九州的故乡亲人,故而写下了这首《旅愁》。

    李叔同的《送别》乐谱最早见于1927年裘梦痕和丰子恺编的一本《中文名歌五十曲》。

    仔细对比李叔同的《送别》和犬童球溪的《旅愁》,两首歌的情调极为相似,但意境却有明显的高下之分。

    《旅愁》表达的是一种直白浅显的伤感之情;而《送别》意境深邃、形象生动、情绪浓重,词曲的配合十分贴切,可谓天衣无缝,展现出一种含蓄典雅的美,可以说是我国最经典的歌词之一。

    “长亭”、 “古道”、 “芳草”、“晚风”、 “笛声”、 “夕阳”等意象组成一个意象群。

    “长亭外”的“外”, “古道边”的“边” “夕阳山外山”由*及远,把离人所处的空间推向了更深处、更远处。范仲淹的《苏幕遮》云: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山外山”和“更在斜阳外”一样,虽然看不到,但“它”在,在一个广袤的空间里。

    “长亭”、 “古道”、 “芳草”、“晚风”、 “笛声”、 “夕阳”等意象组成的意象群,加上这个无限广大的空间,整首歌营造出一种惆怅而缠绵的惜别之情,将无数背井离乡的旅人和游子带入古道西风、柳丝依依、笛声凄凄的深邃凄清的意境中,产生一种“黯然销魂”的离愁,令无数国人为之痴迷。

    特别是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首《送别》被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用作主题曲,让它更加传唱不息。

    因为李叔同的这首《送别》太过经典,引得许多名人对其进行续写、改写。其中,最好玩的是李叔同的弟子丰子恺。

    《送别》自流行以后,被当时很多小学作为毕业歌来咏唱,借以表达对同学分别和离开母校的不舍,这种场景在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里曾多次被提及(林海音在北京小学毕业时也唱过这首歌)。

    丰子恺认为,一群朝气蓬勃、天真无邪的小学生唱这样伤感凄婉的歌曲不太合适,于是就决定把歌词改得朝气蓬勃一点,曲调不变,歌词改成了《游春》:

    星期天,天气晴,大家去游春。

    过了一村又一村,到处都是好风景。

    桃花红,杨柳青,菜花似黄金。

    唱歌声里拍手声,一阵又一阵。

    丰子恺改编的歌词格调虽然非常适合儿童的朝气蓬勃、快乐无邪,但是由于歌词内容太过浅白,与李叔同的《送别》比起来,无论是语意还是意境,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还没传唱开来就迅速消失了。

    除了丰子恺之外,还有很多人试图改写、续写(有人认为李叔同的《送别》歌词太短了)过《送别》,但都赶不上《送别》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所以大多寂寂无名,由此可见李叔同的这首《送别》的艺术魅力。

    时至今日,作为《送别》原创乐曲的《梦见家和母亲》在美国已经鲜为人知了,日本的《旅愁》偶尔还会被一些念旧的日本人唱起,而李叔同的《送别》虽非原创,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送别》在中国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歌曲,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阅读全文]...

2022-02-05 19:22:37
  • 姑苏城外寒山寺全诗

  •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1、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4、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5、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主张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后来才改为「枫桥」。

      6、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7、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8、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9、寒山寺:在枫桥附*,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10、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m.ju.51tietu.net)。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凡的桥,*凡的树,*凡的水,*凡的寺,*凡的钟,经过诗*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阅读全文]...

2022-03-05 14:59:02
  •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作。从多角度描绘了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阅读全文]...

2022-06-17 21:25:55
  • 姑苏城外寒山寺全诗

  • 姑苏城外寒山寺全诗

      “姑苏城外寒山寺”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一句,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全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枫桥夜泊》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白话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词句注释:

      1、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枫桥街道阊门外。有人说“枫江古为封江”、“枫桥旧作封桥”(宋周遵道《豹隐纪谈》),也有人说,“旧把此桥误作封桥,到王珪才改正为枫桥”(《吴郡图经续记》),还有人说,“本为封江、封桥,王珪改封为枫,人们震慑权势,只得趋附”。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2、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3、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柯继承等指出,“唐以前早先枫桥称作封桥,吴语封、枫同音,以封桥误为枫桥,因河边有经霜红叶树之故。根据张诗所表明的物候及月相分析推算,张诗当作于农历十月深秋时分,江南水边多植乌桕之类树木,经霜叶红,古人诗中多混作为‘枫’。故江枫,是泛指江边的红叶类树,不必是枫。”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全唐诗》“渔火”作“渔父”。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4、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5、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枫桥夜泊》创作背景: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唐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下卷收录张继此诗,题名为《夜泊枫江》。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收入此诗,诗题作《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赏析: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作者简介:

      张继(约715—约779),唐代诗人,字懿孙,襄阳(今属湖北)人。天宝十二年(753)进士,曾担任过军事幕僚,后来又做过盐铁判官,也属于幕僚职务。唐代宗大历年间担任检校祠部郎中(另外有史料记载为“员外郎”)。《唐才子传》中说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提到他是一位重视气节,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不仅有诗名,品格也受人敬重。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流传下来的不到五十首。有《张祠部诗集》。

    [阅读全文]...

2021-12-16 00:04:13
  • 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诗歌鉴赏及答案

  • 苏轼,诗歌,诗人
  • 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诗歌鉴赏及答案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歌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歌鉴赏及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试题内容:

      (二)古诗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沭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8、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

      9、结合尾联,简要赏祈“嫌”字的妙处。(6分)

      试题答案:

      8、【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答案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来揣测诗人的情感,另外要通过注释了解写作背景,达到对诗人思想感情的全面理解。

      【参考答案】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病中感伤,客中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5分,每点1分)

      9、【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能力,重点是炼字的能力。

      【答案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把关键词放入具体语言环境中,关注“嫌”字及相关语句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同时要写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参考答案】尾联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2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2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2分)。

      【拓展内容】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全词翻译赏析

      其古诗全文如下: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着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搏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前言」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第二首诗抒发除夜感慨,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写出被迫离开朝廷南来已整整三年,怕终身奔走于道途,而不能践偿其政治抱负。诗中又结合节令风俗表示了想要退隐的意愿。“烟花”二句,以自然界万物复苏的'繁丽景象,反衬自己的衰病老迈。篇末虽作宽慰之辞,主旋律仍是自伤老大。两首诗辞情清苦,真挚动人。

      「注释」

      ⑻“南来”句: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冬到杭州通判任,至作此诗,已度过三个除夕。岁云徂(cú),谓年岁辞去。徂,往。

      ⑼历日:这里指日历。

      ⑽桃符: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故俗于农历元旦,用桃木板画二神于其上,悬于门户,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五代后蜀始于桃符板上书写联语,其后改书于纸。

      ⑾烟花:泛指春景。青春:春季。《楚辞·大招》“青春受谢”,注:“东方春位,其色青也。”

      ⑿博:赢得。长健:身体健康。

      ⒀“不辞”句:古俗,正月初一家人先幼后长依次饮屠苏酒,见《荆楚岁时记》。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二“岁旦饮酒”条云:“今人无日饮屠酥酒,自小者起,相传已久,然固有来处。后汉李膺、杜密以党人同系狱,值元日,于狱中饮酒,曰:‘正旦从小起。’《时镜新书》晋董勋云:‘正旦饮酒先从小者,何也?勋曰,俗以小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屠苏,酒名,也作“酴酥”、“屠酥”。

      「翻译」

      来到江南见旧岁三度辞去,真怕终身要奔走在道路。年纪老大怕看新的日历,辞官归乡准备学写旧的桃符。自然景物已表露春天的意味,我这病客的胡须偏被霜雪找寻。纵使穷愁潦倒但愿赢得此身长健,不怕轮到我最后一个把屠苏酒饮。

      「赏析」

      第二首主要写政治上的失意。首句“南来三见岁云徂”,三年之中,诗人虽然不断上陈己见,无奈与当权者多有不合,终不能回朝。诗人由此感叹恐怕自己一生都要在谪居在外,奔走宦途了。第三句写是年老心境:人老了,就不想看新的年历,怕勾起对年华流逝的伤感。第四句中诗人自比“旧桃符”。桃符是民间新年时悬于门户、用以辟邪的桃木,上面刻有传说能食鬼怪的神荼、郁垒二神的形象,一般是一年一换。“拟学旧桃符”暗指诗人要抛却不如意的仕途。这当然是一时之意。五六两句写自己的老态。而诗人以“老”、“病客”自称,实际上是就心境而言的,因为在年龄上他当时才38岁。末尾两句是全篇之眼。诗人一扫前面的郁闷,表示要用“穷”和“愁”换取长久的健康,要屠苏酒来迎新年。正月初一饮屠苏酒是一种*俗,饮用的顺序是自少至老。诗人说“不辞最后饮”,表明他不以岁月流逝为意,以豁达乐观待之。以此观照开篇,更见苏轼豪放旷达的情怀。

      这两首诗是羁愁之文,构思精巧,落墨不俗,收束更是出人意表。诗人用笔老成,写景抒情,形象深致,曲折顿挫。

    [阅读全文]...

2022-06-15 15:48:15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赏析

  • 小学,五年级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赏析

      赏析其实就是指欣赏并分析,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等地方去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认知的过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出自《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译文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蜀相》注释

      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丞相祠堂:即诸葛*,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东南)军中。

      出师:出兵。

      《蜀相》鉴赏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丞相祠堂”,今称*,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国时期汉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完整无损。“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据《儒林公议》、《太*寰宇记》等*载,*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诸葛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多次地烦劳。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汉,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这也正合乎律诗中间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写作法则。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例。本来,以抒情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但是杜甫在这方面却打破了常规,而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蜀相》创作背景

      《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公元221年(蜀汉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阅读全文]...

2022-01-01 21:50:06
  • 雪的古诗句

  • 雪的古诗句

      引导语:美丽的雪姑娘在北风的伴随下来到了人间。她穿着雪白的衣裙,手拿晶莹剔透的银色的仙棒,在天空中跳起舞来,我们一起来阅读学*下文的描写雪的古诗句。

      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描写冬天下雪的诗句<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描写冬天下雪的诗句《雪梅》(二首)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描写冬天下雪的诗句出自晚唐诗人张孜的《雪诗》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描写冬天下雪的诗句出自元稹诗人唐代的《南秦雪》

      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

    [阅读全文]...

2022-06-04 14:29:18
  • 雪的古诗句

  • 雪的古诗句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欢迎大家阅读学*下面一些雪的古诗句。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秋月杨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谁将*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唐·韩愈《李花二首》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 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唐·孟郊《苦寒吟》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 唐·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 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燕山雪花大如*,纷纷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 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元·黄庚《雪》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长征》

      梅花喜欢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咏梅》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燕山雪花大如*,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李商隐《对雪二首》

      谁将*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韩愈《李花二首》

      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孟郊《苦寒吟》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元稹《南秦雪》

    [阅读全文]...

2022-04-22 22:41:14
  • 关于雪的古诗

  •   1、《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4、《送卢员外》

      唐·薛涛

      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别离魂。

      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

      5、《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

      6、《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8、《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9、《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0、《北风行》

      唐·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阅读全文]...

2022-06-04 20:51:09
  • 咏雪的古诗

  •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4、《送卢员外》

      唐·薛涛

      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别离魂。

      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

      5、《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

      6、《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7、《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9、《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0、《北风行》

      唐·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

    [阅读全文]...

2022-04-13 08:42:59
写城外看雪的古诗 - 句子
写城外看雪的古诗 - 语录
写城外看雪的古诗 - 说说
写城外看雪的古诗 - 名言
写城外看雪的古诗 - 诗词
写城外看雪的古诗 - 祝福
写城外看雪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