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选自太*广记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选自太*广记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选自太*广记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选自太*广记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关于太*盛世的诗词
长安柳絮飞,箜篌响,路人醉。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太*盛世之下,诗人的`笔闲不住了。小编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古代描写太*盛世的诗句,希望大家喜欢。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
2、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唐·李白)
3、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
4、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唐·李白)
5、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宋陈与义《春寒》)
6、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7、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8、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宋徐俯《春游湖》)
9、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元虞集《听雨》)
10、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11、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2、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1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1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1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17、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8、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1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20、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21、寒雨连江夜人吴,*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2、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宋·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23、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唐·王维)
24、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宋·汪元量)
25、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唐·李白)
26、水真绿净不可睡,鱼若空行无所依 (宋·楼钥)
2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8)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29)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崔郊《赠去婢》
30、水心如镜面,千里无纤毫 (唐·白居易)
3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32、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33、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34、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35、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36、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7、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38、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陆游《后赤壁赋》
39、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40、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41、百川沸腾,山冢碎甭。高谷为岸,深谷为陵。 《诗经》
42、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无。 王维 《汉江临泛》
4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4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
45、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46、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8、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49、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罗隐《黄河》
行乐光辉寒食借,太*歌舞晚春饶。——沈佺期《和上巳连寒食有怀京洛》
黄山登鉴原无由。何期易地太*游。——石应孙《游黄山》
今朝立春好天气,况是太*朝野时。——杨维桢《嬉春体·其一》
梅雨初收景气新,太*阡陌乐闲身。——陆游《夏日·梅雨初收景气新》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人。——张说《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
万国笙歌醉太*,倚天楼殿月分明。——杜牧《过华清宫》
汉主东封报太*,无人金阙议边兵。——陈陶《陇西行》
方今太*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韩愈《石鼓歌》
太*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念奴娇·昆仑》
闻道是、君王著意,太*长策。——辛弃疾《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郎中赴召》
对酒歌,太*时,吏不呼门。——曹操《对酒》
织室魏豹俘,作汉太*基。——杜牧《秋娘诗并序》
醺酣更唱太*曲,仁圣天子寿无疆。——杜牧《郡斋独酌》
邈矣远太*,萧然尽烦费。——杜牧《感怀诗一首》
万言经济略,三策太*基。——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三千双蛾献歌笑,挝钟考鼓宫殿倾,万姓聚舞歌太*。——李白《春日行》
太*时世辕门静,自把雕弓数雁行。——白朴《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自太*寺里,题诗去後,东林沈宅,大醉归欤。——葛长庚《沁园春·渭水秋深》
嫌疑*日惊心,拱默公卿致太*。——*《金粉泪(56首)·嫌疑*日惊心》
恰鼓板声中太*,鹧鸪啼惊破青城。——卢挚《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
此生复识太*象,不及百年终未能。——晁公溯《得东南书报乱后东都故居犹存而州北松槚亦无》
眼前无事方安逸,天下丰年即太*。——杨公远《借虚谷太博狂吟十诗韵书怀并呈太博·吾庐*野却依城》
黑铅过,采*,一阵交锋定太*。——吕洞宾《敲爻歌》
喜君未忘太*事,独称赦书旌孝子。——苏辙《赠提刑贾司门青》
王师生太*,苦战诚未禁。——范仲淹《阅古堂诗》
戈甲俱宁,太*四边。——宋无名氏《斗鹌鹑·木马嘶风》
每遍舞时分两向,太*万岁字当中。——王建《宫词一百首》
太*天子朝迎日,五色云车驾六龙。——王建《宫词一百首》
方今向太*,元凯承华勋。——韩愈《醉赠张秘书》
相心然后相人形,试相何时可太*。——许月卿《次韵陈肇芳竿赠李相士》
逢人见说太*时,担书来领西湖水。——开庆太学《美文文山劾董宋臣》
归来冠盖烂盈门,异口同音贺太*。——文同《沙堤行》
天下兵又动,太*竟何时。——韩愈《归彭城》
太*十二策,寂寥昔曾试。——郑善夫《答毛汝厉侍御》
幸逢太*代,天子好文儒。——白居易《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兼寄刘十五公舆王十…时为校书郎》
太*天子亲斋祭,新擢祠官捧圭币。——张羽《丘大卿天柱峰图》
太*游幸今可待,汤泉岚岭还氛氲。——韦应物《骊山行》
生在儒家遇太*,悬缨重滞布衣轻。——吕洞宾《呈钟离云房》
老过离乱世,生在太*时。——齐己《戊辰岁江南感怀》
太*论结交,义重金玉贱。——姚燮《古决绝辞》
方今太*君,戒欹如持盈。——李廌《上姑丈闾丘通牧少卿》
忧焦致太*,以兹时比尧。——孟郊《晚雪吟》
太*是告,希代莫闻。——张嵲《绍兴中兴上复古诗》
谁能讲古制,寿我太*脉?——陆游《岁暮感怀以余年谅无几休日怆已迫为韵·井地以养民》
傥筑太*基,请自厚俗始。——陆游《岁暮感怀以余年谅无几休日怆已迫为韵·在昔祖宗时》
今来虽太*,尽罢未是时。——梅尧臣《吴仲庶殿院寄示与吕冲之马仲涂唱和诗六篇邀·我实山野人》
曾孙太*君,稽古追唐虞。——李廌《送霍子侔还都》
大妇抱儿哭,小妇攀车轓.生小太*年,不识夜闭门。——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愿以太*颂,题向甘泉春。——皮日休《七爱诗·李太尉》
古人歌颂太*盛世诗词
古人歌颂太*盛世诗词都有哪些呢?我们不妨一起来参考下范文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古人歌颂太*盛世诗词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新嫁娘词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张孝祥《太*州学记》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导读:国家有时太*有时战乱,有时强大有时弱小,难道有别的原因吗?这都是人为的因素罢了!物资供给不充足,军队不够强大,人才不够多,难道是真的做不成事吗?
太*州学记
宋 张孝祥
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 子之恭也。当涂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揺。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旣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厉阳张某记 。
【注】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州,今属安徽。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州知州,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带袋。
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坎儿置之屋壁 坎:挖洞
B当涂兵之冲 冲:突袭,冲击
C侯下车 下车:初到任
D力不赡耳 瞻:足,够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 子之恭也 将有以为也
B及冬,则有边事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颐指而办 吾尝跂而望焉
D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夫晋,何厌之有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
C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太*州得以重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D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远,显示出宋代士大夫心忧天下、善议政事的特点。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旣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 (3分)
(2)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4分)
参考答案
16、B
解析:冲,要冲,交通要道。
17、C
解析:A都是语气词。前者表判断语气,后者表感叹语气。B前者表承接,后者表转折。C都是修饰关。D 助词。前者是句中停顿,后者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18、B
解析:“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重要性错”,与前文“孰不知学之宜葺”相矛盾。
19、
答案: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解析:“先是”是一个表时间的词语,是后面显然要断开。“楼居”与“材既具”之间有总分的关系,要断开。侯是人名可以据此断开,辟前面省略了侯,与前面道理相同。“凡……”,“无……”构成两个分句,自然要断开。
断句可利用标志词如词性句式,更要利用句意,虚词构成的前后关系。
20、(7分)
(1)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
(2)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
附参考译文:
开设学校,古已有之。在学校建文庙宇来祭祀孔子,这是后世的制度;在学校里修建书阁来收藏天子之书,这是古今普遍的做法,是臣 子们谨守的职责。当涂在长江、淮河一带是个有名的地方,这里有学校,可是(学校破败)没有传述解说的地方;这里有文庙,然而(文庙坍圮)没有可供祭祀之处;有天子的赠书,却只能在屋墙上挖坑来放置。
甲申年秋天,直秘阁王侯秬来当涂担任地方长官,当时这里正发生水灾,河堤水坝全被冲毁,老百姓家里没有一粒粮食吃,到了冬天,又有战事发生,当涂是兵家必争之地,朝野一片震惊。王侯秬一上任,救灾的政策,御敌的战略,都有详细安排。灾民们都能吃饱,倒塌的房屋都能修整好。紧急情报时时送来,王侯秬全都镇静地签收办理。第二年春天,双方达成和议,改年号为“乾道”,打算在学校举办奠祭先圣先师的'典礼。王侯秬对儒学教授沈瀛说:“学校原本应该这样安排!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命令他的副官蒋晖、吕滨中拆毁原来的学校并重新修建。在这之前,当涂官署打算盖新楼房,材料已准备好,王侯秬下令将这些材料拿来造藏书阁,开了两扇门,凡是学校应该有的东西,这里没有不置办齐备的。
有客人路过感叹说:“没有比他更贤达的人了!如今的当涂,还是原来的当涂啊。来这里做主持政事的,谁不知道学校应该修葺啊,而独独把这事忘记了,难道是真的忘记了吗?是没有能力顾及罢了!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然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王侯秬除去了他们的忧虑,使他们进入安乐的生活环境,接着又大力兴办这里的学校,不役使百姓,只示意部下就轻而易举地办成了。没有比他更贤达的人了!”
客人于是又感慨道:“尧、舜、禹、汤、文、武的天下,传到今天,(他们的功绩)就像天地那么重大的地位,像日月那么耀眼的光辉,像江河那么长远的流水,万世也无人匹敌。国家有时太*有时战乱,有时强大有时弱小,难道有别的原因吗?这都是人为的因素罢了!物资供给不充足,军队不够强大,人才不够多,难道是真的做不成事吗?《诗经》说:“国家强盛无比在于有贤人。”如果认为我的话不确切,请看看新建的学校。
四月十六日,历阳人张孝祥写。
形容太*盛世的诗词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太*盛世之下,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小编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形容太*盛世的诗词,希望大家喜欢。
1)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2) 唐·李贺《梦天》齐州:中州,亦即*。九点烟:我国古代曾分置九州,登高远望如九点烟。一泓(hóng):一汪:绘出一幅壮观的'九州高空鸟瞰图,可见作者气势不凡的胸怀和浓烈的浪漫色彩。
3) 唐·刘禹锡《浪淘沙》八月涛声:指浙江省塘江大潮的声响,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最为壮观。触:碰、击。两句把势大声洪的江潮描绘得如在目前,使人惊心动魄。全词是一幅精采的海边观涛画。
4)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5) 唐·赵嘏《钱塘》中秋:钱塘江海潮,以中秋之夜最为壮观,历来誉为天下胜境。写静景的壮阔和动景的声势,都极为出色。
6)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7) 宋·苏轼《望海楼晚景》一线:形容浪头象一排白线涌来。指顾:指点顾盼,喻时间极短。写江潮水初上的雄浑景色。李白《横江词》有“浙*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之句,附录于此,以供参照。
8)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9) 宋·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几许:多少。浑:简直。极写江潮的高大。
10) 新柳
11) 【唐】杜牧
12)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13) 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14)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15)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16) 柳绝句
17) 【唐】杜牧
18)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19)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20) 柳
21) 【唐】方干
22) 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23)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24) 柳
25) 【唐】韩偓
26)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27) 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28) 柳
29) 【唐】韩琮
30)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31) 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
32) 柳
33) 【唐】韩溉
34) 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
35) 如凭细叶留春色,须把长条系落晖。
36) 彭泽有情还郁郁,隋堤无主自依依。
37) 世间惹恨偏饶此,可是行人折赠稀。
38) 咏柳
39) 【唐】韩偓
40)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41)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42)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3)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4)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45)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46)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47)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48)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醉太*》
作者:辛弃疾
态浓意远。眉颦笑浅。
薄罗衣窄絮风软。
鬓云欺翠卷。
南园花树春光暖。
红香径里榆钱满。
欲上秋千又惊懒。
且归休怕晚。
注释:
1、颦:蹙眉。
赏析:
这首春晚词着意描绘人物情态。以景衬人,情景交融。暮春季节,絮飞风软,落花满径,遍地榆钱。此中的人物则是鬓云欺翠,罗衫春暖。“眉颦笑浅,态浓意远”。词中委婉地描绘出昼长人倦、懒上秋千的情态。全词工丽和婉,抒情细腻,体现了辛词的又一风格。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集中作《金荃》丽句者无多,此作情态俱妍。结句有絮飞春昼,日长人倦之意;且有少陵“一卧沧江惊岁晚”、“扁舟一系故国心”之感。
汪元亨《醉太*·归隐》原文翻译与赏析
《醉太*·归隐》是元代散曲家汪元亨的组曲作品,以下就是小编分享《醉太*·归隐》原文翻译与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原文】
辞龙楼凤阙,纳象简乌靴。栋梁材取次尽摧折,况竹头林木屑。结知心朋友着疼热,遇忘怀诗酒追欢悦,见伤情光景放痴呆。老先生醉也!
【译文】
离别京城的龙楼凤阁,交回象牙笏板和乌皮靴。擎天柱地的栋梁之才都一个个被摧残夭折,更何况我们这些竹头林木屑?结交几个知心好友能相互关怀知疼知热,在开心的时候和朋友吟诗喝酒何等欢悦,见到伤情的世事不闻不问装痴呆。老先生我喝醉了也。
【赏析一】
元末明初散曲作家汪元亨作品。作品表达了对元末黑暗现实的无比痛恨之情,以及辞官归隐的'决心。在艺术上语言质朴,风格豪放,是其一贯风格的体现。
【赏析二】
归隐为作者一百首《归田录》中的一部分。其中《警世》二十首。另以归隐、归田为题作《中吕。朝天子》、《双调。沉醉东风》、《双调。折桂令》、《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各二十首。总题《归田录》。本书选归隐共四首。
【赏析三】
汪元亨(生卒不详),字协贞,号云林,别号临川佚老,饶州(今江西波阳)人。曾任浙江省掾,后迁居常熟。他生在元末乱世,厌世情绪极浓。所作杂剧有三种,今皆不传。
《录鬼簿续篇》说他有“《归田录》一百篇行世,见重于人”。现存小令恰一百首,中题名“警世”者二十首,题作“归田”者八十首。
【赏析四】
《朝天子·归隐》是元代散曲家汪元亨的组曲作品,这是其中的节选,选入《元曲三百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古代知识分子在出仕与归隐间决定取舍的指导思想。
元散曲以后者为题材的作品,更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在“独善其身”时仍念念不忘对“天下”世务的悲愤与谴责,虽以归隐为题,却实以叹世命意。汪元亨先后作有二十首《朝天子·归隐》,无不带有这种表现倾向。本篇即为其中之一。
【赏析五】
汪元亨,字协贞,号云林,又号临川佚老。抚州金溪人,一说饶州(今江西波阳县)人。元至正间出仕浙江省掾,后徙居常熟。官至尚书。《录鬼簿续编》有“至正间,与余交于吴门”之语。知其曾和贾仲明同时代,为元代后期曲家。所作杂剧有《*记》、《仁宋认母》、《桃源洞》三种及南戏《父子梦栾城驿》,均失传。散曲今存《小隐余音》百首、套数一套,散见于《雍熙乐府》、《乐府群珠》、《南北词广韵选》等集子,隋树森《全元散曲》收入。历代记载不一,《录鬼簿续编》云:“有《归田录》一百篇行于世,见重于人。”清·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列其有《小隐余音》、《云林清赏》各一卷。*人卢前有《小隐余音》缉本。
他生当元末明初乱世,从今存散曲内容看,多警世叹时之作,吟咏归田隐逸生活。如小令〔醉太*〕《警世》、〔折桂令〕《归隐》诸作,既表现出他对腐朽社会的憎恶感情,又反映出他全身远祸、逃避现实的悲观情绪和消极思想。在艺术上,其散曲风格豪放,语言质朴,善用排比,一气贯注:有些则潇洒典雅,情味浓郁,互文比喻,耐人寻味。
国泰民安,民丰物阜,天下太*,政通人和。
都可以来形容国家太*,人民生活富足安定。
形容天下太*的成语:天下太* 【拼音】:tiān xià tài píng 【解释】:处处*安无事。
指大治之世。
【出处】:《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万物安宁。
” 【示例】:人人好公,则~;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 【*义词】:天下大治、国泰民安、太*盛世 【反义词】:天下大乱、动荡不安、兵荒马乱 【歇后语】: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国家 太*盛世 【拼音】:tài píng shèng shì 【解释】:安定、兴盛的时代。
【出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章枫山封事》:“余谓太*盛世,元夕张灯,不为过侈。
” 【示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鲁迅《坟·灯下漫笔》 【*义词】:国泰民安、安居乐业 【反义词】:狼烟四起、家破人亡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社会安定 天下大治 【拼音】:tiān xià dà zhì 【解释】:治:安定。
国家政治形势安定。
【出处】:《晋书·天文志上》:“星明大润泽,则天下大治;芒角,则祸在中。
” 【示例】:尧舜时操五弦琴,歌“南风”诗,~。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一 【*义词】:国泰民安 【反义词】:天下大乱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国泰民安 【拼音】:guó tài mín ān 【解释】:泰:*安,安定。
国家太*,人民安乐。
【出处】:宋·吴自牧《梦梁录·山川神》:“每岁海潮太溢,冲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
” 【示例】:有一天,沟不臭,水又清,~享太*。
★老舍《龙须沟》第一幕 【*义词】:天下太*、歌舞升*、河清海晏 【反义词】:兵荒马乱、国弱民穷、国破家亡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国家太* ......
[海不扬] 比喻太*无事。
[鼓和] 吃饱肚子乐相处。
形容太*欢乐。
[骑堕] 形容太*之世。
[人寿年丰] 人长寿,年成也好。
形容太*兴旺的景象。
[安枕而卧] 放好枕头睡大觉。
比喻太*无事,不必担忧。
[粟红贯朽] 粟:小米;红:指腐烂变质;贯:穿线的绳子;朽:腐烂。
谷子变色了,钱串子损坏了。
形容太*时期富饶的情况。
长治久安(
国泰民安吧
太*天国前期,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神权与*形成了复杂的关系。
洪秀全玉玺太*天国起义前夕,杨秀清与萧朝贵分别取得了代天父上帝与天兄耶稣传言的宗教特权,从此,如同希伯来人须通过摩西之口来聆听上帝的指示那样,太*天国包括君主洪秀全在内的全体君民须通过杨秀清和萧朝贵之口来聆听上帝和耶稣的指示。
萧朝贵战死后,仍有东王杨秀清能“代天父传言”。
[58-59] 天王洪秀全是太*天国的君主,是*的代表。
天王是上帝教的教主,但却没有天父或天兄附身下凡、代天父或天兄传言的宗教特权。
当东王作为天父下凡的时候,杨秀清就是天父皇上帝,就是最高神权,天王须跪在东王之前,俯首听命。
从上帝教理论和教义说,只要东王愿意这样做,他就可以随心所欲。
从形式上看,太*天国前期确实表现出神权政治的特点,其主要特征和表现就是东王握有神权,而天王为一国之君,东王所掌握的神权却凌驾于天王代表的*之上。
[58-59] 东王府则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设尚书,每部尚书12人,共达72人之多,分掌国务;六部设承宣,共24人,主发号施令。
东王府事多权重,有时一日颁发诰谕达300件之多。
东王实际执掌最高*在当时就引起了各方面关注和各种猜测。
如向荣于1853年六月在《复奏洪秀全杨秀清形貌片》中称:“洪秀全实无其人。
”“或云系刻木偶为之,实无其人。
”又如,1854年6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等访问了天京,他们认为东王已“窃踞上帝的传言人和神使这样一个如此有权势的地位”,并“使他的君主仅仅成为一个傀儡国王”。
东王给麦都思等人的答复也未能消除关于“太*王”的存在和及其是否在南京的普遍的疑问。
麦都思并认为:“显然,东王在他们的政治和宗教体系中是原动力。
”张德坚也说:杨秀清“虚尊洪秀全为首,而自揽大权独得其实。
”所谓“虚君制”的说法正表明这一关键点,即东王既掌握着最高神权,又实际上掌握了最高*,神权与*合一,掌握于一人之手,就实质而言,太*天国前期又确实表现出非神权政治的特点。
[60]
木兰诗选自哪个朝代
【木兰诗选自哪个朝代】《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
【木兰诗创作背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数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查《木兰诗》,《乐府诗集》收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据《乐府诗集》的编者宋代的郭茂倩说,此诗最早著录于南朝陈智匠(梁武帝时任乐官)的《古今乐录》。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
精选自然名诗名句大全
1.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2.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
3.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8.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9.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10.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朝.王维《鸟鸣涧》
11.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嘏《江楼感旧》
1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13.暮雨不来春不去,花满地月朦胧--宋.贺铸《江城子》
14.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唐朝--岑参《暮秋山行》
1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16.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17.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唐朝.杜牧《秋思》
18.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19.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朝.刘长卿《别严士元》
20.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元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
选自太*广记的古诗
祈太*的古诗
太*词的古诗
有太*两字的古诗
关于太*坡的古诗
古诗太*洋的风
太*湖的古诗
有关太*灯的古诗
选自先秦的古诗
太*鸟的古诗词
祝福选自
粉饰太*的古诗
节选自古诗的ID
选自古诗的成语i
选自古诗的名字
选自古诗的句子
醉太*的古诗词
太*安定的古诗
太*军的古诗词
太*湖的诗句
写太*鸟的古诗词
选自古诗的男孩名
选自古诗中的女孩
选自古诗的网名两字
选自古诗的男女主
带舟字的古诗选自哪?
形容太*湖的古诗
与太*有关的古诗词
太*洋口号
祝福选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