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间的诗意古诗

关于醉花间的诗意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醉花间的诗意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醉花间的诗意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醉花间的诗意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49) 说说(537) 名言(1) 诗词(3k+) 祝福(58) 心语(3)

  • 醉花间冯延巳翻译诗句(醉花间冯延巳诗意分享)

  • 诗意,分享
  • 冯延巳 ,又作冯延嗣,字正中,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五代十国时南唐著名词人、大臣,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生活优裕舒适,官终太子太傅,卒谥忠肃。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有词集《阳春集》传世。

    今天复*冯延巳的《醉花间·晴雪小园春未到》,原文如下: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这首词的大意是:雪后天晴,小园里仍然白雪皑皑,春天尚未来临。池水清澈,池畔的梅花,却早已悄悄地绽开。高高的树梢上,喜鹊衔枝而至,精心地筑巢。斜挂天边的月儿,照亮了满地的枯草。

    山峦河川,风景秀丽,风光无限好。自古以来,宽广而又繁华的金陵道,早就闻名于世。看起来,年轻人也已经不再年轻,少年转眼就变苍老。相逢不易,请让我们开怀畅饮,不要推辞怕喝的醉倒了。要知道,人生在世,离别时多,欢聚时少。

    冯延巳作为一个位极人臣的南唐宰相,虽生活优裕,但国况日下、宦海沉浮,使他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考。纵情歌酒之余,也产生淡淡的哀愁,也有光阴如电的慨叹。这首《醉花间》就是其士大夫闲逸生活的写照。

    冯延巳的《醉花间·晴雪小园春未到》,是一首春词,主题是咏春惜别,伤年华之易逝,叹良会之难得。这首词写的是“欢会”之情,却并非缠绵悱恻,而是俊朗高远。写景部分,构思精巧,意境深邃,造语自然,堪称佳制,写得上下连贯、层次清楚,令人目不暇接,既清新自然又深邃含蓄。全词既有写景,又有言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最终诠释了人生易逝,更要珍惜大好时光的理念。

    以前也做过介绍,冯延巳是花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但单就本词而言,它不同于冯延巳其它词作那样营造完美意境。而这首词的下片,更象是“赋体”,特别是最后三句“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冯延巳直抒胸臆,十分直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人生苦短,青春易逝,嘉会无常,故人们应珍惜这大好时光,利用这短暂的相聚,杯酒联欢,畅叙衷情。这就是他所要表达的情,也是这首词的主题。使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他深入骨髓的忧患意识,也更能理解其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冯延巳在这首词里,跳出了“花间”窠臼,使词具有更广博的意境、更深沉的情感、更高尚的品格,这是冯词不可磨灭的艺术成就。

    2021年6月10号

    今天复*冯延巳的《谒金门》,原文如下: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这首词的大意是:毫无征兆,春风突然吹起。吹皱了一池塘的碧水,顿时荡起层层涟漪,水面泛起粼粼波光。闲来无事,在花间小径里,无聊地逗引池中的鸳鸯玩耍。百无聊赖,随手折下一枝粉红的杏花,把花蕊轻轻地揉碎。

    独自倚靠在池边的栏杆上,观看斗鸭为戏。看到忘情处,头上的碧玉簪子斜垂下来。整日思念心上人,日思夜盼,但心上人始终不见回来。正在愁闷时,抬头,忽然听到喜鹊的叫声。喜鹊喳喳叫,好事要来到,难道是我的心上人要回来了。

    至于冯延巳这首《谒金门》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时间,因无书面资料可以佐证,均难以考证。只知道这首词引发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有关史料记载,李璟曾责问冯延巳:“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吓得冯延巳只好涎着脸皮说:“未如陛下‘小楼吹砌玉笙寒’。”也就是说,冯延巳的这首词,引起南唐中主李璟的嫉妒,最后,冯延巳不得不厚着脸皮,拍了李璟一个大马屁,才算是侥幸过关。

    冯延巳的这首《谒金门·风乍起》,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怀人小词。全词细致委婉,生动简练,形象地表现了贵族少妇在春日思念丈夫的百无聊赖的景况,反映了她“终日望君君不至”的苦闷心情。

    整体来看,这首词写的很有画面感。一般而言,作为一个杰出的诗人或词人,灵感和天赋,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又必须是一个对生活观察细致入微之人,更重要的是必须热爱生活,热爱人世间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冯延巳应该就是这样的人,否则,他也不会将女子的心绪刻画得如此入木三分。

    后世对冯延巳的这首闺怨词给予很高的评价,最有名的就是这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作为全词开头首句,劈面而来,先入为主,一句话就把春天的风景引入读者的脑海,画面感极强。而且,这句词是有象征性的,这吹皱的春水意象,还象征着望着这一池春水的贵妇,心也被这乍起的风搅乱了,乍起之风,不仅吹乱了一池春水,还吹乱了思妇之心,含蓄委婉,极具美感。

    2021年4月28号

    说到冯延巳,研究古诗词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其人应该在词坛上占有一*之地。

    且不说其在诗词创作上的造诣,单说从政经历,即堪称传奇。斯人曾三度入相,辅佐过南唐的两朝国君。更值一提的是,其曾任南唐后主李煜的帝师。

    最*,本人学*了冯延巳的几首诗词,感触蛮多。其中,有一首《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秋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林新月人归后。上半阙重在抒情,下半阙侧重写景,情景交融,以景抒情,作者虽身居高位,但适逢乱世,且常伴君侧,也是多多少少有些压力,不时流露出一些惆怅情怀,借酒消愁,不忍看镜子里青春红颜渐渐老去,感叹道:敢辞镜里朱颜瘦。由此也才有了后世王国维的:“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然而,岁月无情,不会因任何人的惆怅和感伤,而有丝毫改变,最终也只能是“独立小桥风满袖”的落寞和无奈。

    最后,我想,南唐后主李煜之所以成为一代词坛宗师,是不是一定程度上受了冯延巳这个老师的影响呢?

    [阅读全文]...

2022-03-01 00:52:35
  • 古诗花影的诗意

  • 诗意
  •   《花影》是首饶有趣味的小诗,而且作者也有争议,但普遍认为是苏轼所作。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 一作:又教)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注释

      1.重重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2.瑶台:华贵的亭台。

      3.几度:几次。

      4.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5.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6.教:让。

      7.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阅读全文]...

2022-03-29 07:19:57
  • 大林寺桃花古诗诗意

  • 桃花,诗意
  • 大林寺桃花古诗诗意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原文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翻译: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阅读全文]...

2022-06-22 20:12:50
  • 醉花间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 古诗文
  • 醉花间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冯延巳是五代十国时期著名词人、宰相。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拜相,官终太子太傅,卒谥忠肃。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有词集《阳春集》传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醉花间古诗全词翻译赏析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醉花间》

      [出自] 五代 冯延巳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却看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注释:

      鹊衔巢:树上的喜鹊正在一根一根地衔着树枝垒巢。

      金陵:南京古称金陵,是南唐的都城。

      少年却看老:少年人眼看着就变老了,极言时光变化之快。

      莫厌醉金杯:只要有喝酒的机会,就一醉方休,不要推辞。

      译文:

      雪后初晴的小园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春天还没有来到,一切都在沉睡之中。只有池塘边的梅花早早的吐蕊散香。黄昏时分,喜鹊衔来泥草,在高高的树枝上筑巢建窝,明月斜挂在山头照耀着泛着寒光的小草。小园坐落在古老的金陵道旁,由此登高望远,万里河山风景宜人,而我们这些却少年老成。人生在世,离别的时候多,欢聚的机会少,今天我们难得相逢,不要厌倦酒多人醉,而要珍惜着美好的时光开怀畅饮。

      赏析: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

      冬阳融雪的小园裏春天的脚步尚未到临,池塘边的梅花已经提早的开花了。作者用“春未到”映衬“梅自早”侧写春日欢会,描绘出“小园”蓬勃生机的早春气息。词句中春虽未到不远矣,概因日晴雪融,梅花盛开,池水碧绿,在在点明“小园”已经充满了活力与生机,这都是大地苏醒的先兆。词中梅立池畔,更有一种说不出的轻丽脱俗,而将全词的抒情基调给确立了。

      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高树上的乌鹊纷纷衔著枝叶归来筑巢,斜斜高升的新月照亮了小园裏的新生春草。第一段词中书写的是白日的“小园”景象,这一段写得却是日落初夜的描景。鸟鹊归巢,时间是落日黄昏的景象,斜月初明,则是夜初至的描写。词中运用动词“衔”字串联了高树、乌鹊以及鹊巢,整合而成的流动之美,使得“小园”的活力与生机由静态转成动态。再透过第二句的“明”字结合斜月跟寒草,又将动态美在转换到静态的深美。此中的转折使我们窥看到作者的热情与哲理。再则;句中的“高树”铺陈出春日渐*的高远意境,“斜月”则是一幅新月生辉的明朗画境,细细研读,便也就明白历代词评人所说的“俊朗高远”的词风究竟为何了。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

      这样一处青山宏伟川河秀丽,景色风物皆美的地方,即是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的金陵。透过这段书写,让我们知道词中的“小园”坐落在“金陵道”上,作者也强调了“金陵道”是个“山川风景好”的地方。这两句不但承接早梅的抒情,也为下面的“醉金杯”预设了伏笔。

      少年却看老。

      韶光年花容易过,年少壮志易消蚀。这样的好时光,最是使人销魂蚀志,这句话大有“人生几何”的感慨,但是;承接了早梅的盛开,却使我们不得不想到寒梅劲骨的正向思考,所以也能延伸为应当珍惜时光的积极作为才是。

      相逢莫厌醉金杯。离别多,欢会少。

      相逢行乐,尽欢共醉在此时,莫要推却金杯盛情。当知道人生自是离别苦情多,欢乐相聚的时候少。

      庾信的《春日极饮诗》中有:“就中不言醉,红袖捧金杯。”与此意竞相去不远。这最末段,乃是整阕《醉花间》欢会的景况,一群少年相逢在“晴雪小园”赏著词畔寒梅到月斜高挂,虽是整日的欢宴,但是词末也该到曲终人散的时候了。欢会尽管浓烈开怀,毕竟也是“离别多,欢会少。”欢会之后是不是更加令人感慨唏嘘!

      赏析一:

      读完此词,感觉不像是冯延巳的作品,与《鹊踏枝》《菩萨蛮》风格好像不一样,“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独立小桥风满袖,*林新月人归后”等传达的是冯延巳的那种执着的抗争精神,悲壮精神,而“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传达的则是珍惜美好时光的精神,再想想,明知要离别,还是执着的、尽情的享受此刻的欢乐,还是冯延巳的那种抗争精神。最打动我的是“相逢莫厌醉金杯,离别多,欢会少”。一个人存在的时间极其短暂,而虚无的时间极长,我们何必计较那些无谓的得失,何不珍惜自己存在的时光,使之有意义、有价值的度过。

      “寒雨暗深更,流萤渡高阁。”“渡”字用在这里是颇见功夫的。船渡于水,船尾的水面会有一道水波,但船过就消失了。萤光也正是这样。飞萤是留下一道微光,而非一个光点,正类船渡于水的情形。另外,萤光“渡”是在楼阁之间的高处**滑过,而非上下纷飞。古人的用词,是很有意思的,仔细想想,这个字一用,成千上万个汉字里就再也寻不出个更好更形象的。寒雨入夜,高处的楼阁之间萤光滑过飘逝,雨声与流光交错,让人怔怔入定。“流萤渡高阁”让人如临其境,不愧为韦氏名句。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这句写得*似白描,但也最见功夫。夜雨初霁,夜空中只留下几抹微云飘在银河之间,疏落的雨滴偶尔滴落在梧桐叶子上,静谧中天地更显旷远清朗。这句笔调清和*淡,但意境极佳,纵观孟浩然诗句,此句也是上上之作。难怪一时间“举座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其实纯以写景而论,此句当为三句中最佳者。

      “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高树鹊衔巢”,细微的声响和动作更显出静谧的氛围,与“疏雨滴梧桐”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此句稍显生机,更衬清寂;“斜月明寒草”,清冷的月光落在依依寒草上,冷清凄美。仔细体味一下,清冷宁谧的意境之中浸透着一种无法言说的落寞与孤独,这种带有情绪的氛围正是前面两句写景之作所没有的。冯正中落笔举重若轻,白描之中蕴藏极深的情致,非因景而生感,而是将情带入景中,这是与前两句最大的不同。

      总的'来看,流萤句意韵流动,但境界稍小,未有悠长疏远之感;疏雨句意境疏朗高远,景致清新如画,但却稍显静寞,少了一份生机。唯有“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集二者优点于一句,意境超然而不失生机。如果把这三种境界画成国画,三幅画中的动静生机就会体现得很明显了。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老王所推崇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两句景致清朗,但有所感而无所悟,“景”未落实到“情”上。冯词在清静之中更蕴含无言的落寞,深情款致,暗藏于*似白描的画境之中。这应当就是老王所推崇此句的原因。(人间词话)

      赏析二:

      词的上片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春光将至的消息,而下片则全用议论说理的方式来写词,写出了人生的短暂,更写出了对人生的感悟:“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人生有限,人应该利用好自己的每一寸光阴,既然我们无法把握住生命的长度,那么就让我们尽力地增强生命的浓度和质量吧。与前一首的《玉楼春》词中的“尊前百计见春归,莫为伤春眉黛蹙”在人生哲理的表达上可谓殊途同归。

      比起花间词的醉生梦死来,冯延巳词无疑对人生对生命有着更深刻的体悟。张自文《冯延巳研究》一书中就指出:“冯延巳词所反映的词人的深层意识是对人生的执著和热爱,充满一腔爱心——热爱痛苦和孤独的生命,显示了冯词最高的审美价值,在客观效果上可以产生积极的美感效应。”而杨海明《唐宋词史》中又说:“在它那消极低沉的伤感意绪中,我们却又从其‘反面’看到了作者对生命、对生活、对人生的无限执著和眷念,在它对人生‘悲凉’一面的喟叹中,我们又可以引出对人生‘美好’一面的热爱:既然它对人生得出了“虚空”的结论,但“虚空”之中却又有“肯定”潜伏着,那么读者难道就不能对此再来一个“否定之否定”而从中撷取若干有益的思想因素吗?所以,应当加倍地热爱人生、加倍地珍惜生命、加倍地爱护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可见冯延巳词因对人生看得更透,所以他词中的“及时行乐”较之花间词的醉生梦死无疑有着更深刻的反省和思考。冯词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物质享乐,而是对人生、对生命的一种执著的人生态度。与《古诗十九首》中“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日长苦夜短,何不秉烛游”的感慨一样,冯延巳词表现出对人生的短暂的体认和对生命执著和热爱,有着花间词所达不到的思想高度。这已经是在新的高度上表达一种士大夫的忧生之嗟了。

    [阅读全文]...

2022-05-21 13:46:31
  • 冯延巳醉花间的翻译(醉花间古诗及译文解析)

  • 醉花间

    五代 冯延巳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冯延巳,字正中,广陵(扬州)人。五代文人,曾仕南唐烈祖、中祖两朝,官至宰相。

    晴雪,即雪晴。本词第一句先点明时节、天气。早春时候,春寒料峭,一场小雪刚过,天气放晴,空气依然凛冽,即使这样,小池边的梅树仍旧早早地绽开了花瓣。梅雪相映,正是大自然的绝佳景象。有梅有雪,骚人墨客就会诗兴大发,本词作者也不例外,但是诗人并没有在梅雪上大作文章,仅点到为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春未到”、“梅自早”,诗人对自然变化、时序交替体察入微,仅用一个“自”字,既拟人地表现了梅先于百花报春的特性,又展现了梅不惧凌寒,傲雪而开的风骨。诗人的高妙皆在细微之处,看似信手拈来的一个字,实际上经过万千锤炼,才有如此精准生动的表达。

    上片最后两句,依然是对眼前景物的描写。

    鸟鹊衔来细小的树枝,在高高的树上筑起了鹊巢,斜月挂在墨蓝的天幕上,清辉泻下,将纤细的小草镀上了一层寒冷的银光。

    上片至此结束,诗人兼并雪、梅、鹊、月诸多美好的物像,从梅雪的静到鸟鹊的动再归于斜月寒草的静,笔致空灵,动静结合,营造了一个优美与宁静并存、清寒中略带忧伤的氛围。

    过片两句,“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以我个人的理解,语序上应是倒装,实际语序应为:自古金陵道,山川风景好。此两句既为上片做了收束,又为下片的内容做了铺垫。

    金陵即南京,六朝金粉之地,山水秀美,物华天宝,古往今来一直如是。

    城池如此,人却非也。

    下片第三句,诗人一笔转折——“少年看却老”,意即风流少年,转瞬间就已垂垂老矣,正所谓“朝如青丝暮成雪”,至此句,诗人方点明主旨,人生苦短,韶华稍纵即逝,这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无奈,也是诗人们特别容易触及的主题,例如黄庭坚就说“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寄黄几复》;再比如李后主说“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流淘沙令》;王国维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蝶恋花》);京剧《武家坡》中有两句戏文“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两鬓斑。”这些诗句之所以打动人心,除了具有哀伤与幽深的美以外,更能唤起人们的共鸣,能尽言人心中所想。

    下片后三句,明白如话,诗人化用李太白《将进酒》之诗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物岁更替、流年暗换,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便引人生出许多无奈,也因其无奈而倍加珍惜,于是诗人说“相逢莫厌醉金杯”,相聚时短,就一醉方休吧。最后则以悲叹结尾,所有的莫可奈何都在极质朴的六个字里——“别离多,欢会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所谓“要眇”就是一种幽微、深隐的美学感受,冯正中恰是深谙此道。

    但单就本词而言,它不同于冯氏其它词作那样营造完美意境,比如说他的《鹊踏枝》其结句为“独立小桥风满袖,*林新月人归后。”游人都已归去,*林外新月如钩,诗人独自伫立在小桥之上,任东风盈袖,人默默无语——词结在一种意境上,好似什么都没说,又好似什么都说了。而本词的下片,更象是“赋体”,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读者们能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深入骨髓的忧患意识,也更能理解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

    冯延巳的词跳出了“花间”窠臼,使词具有更广博的意境、更深沉的情感、更高尚的品格,这是冯词不可磨灭的艺术成就。

    [阅读全文]...

2022-03-08 20:54:12
  • 花非花白居易古诗意思( 花非花原文赏析及诗意)

  • 诗意
  • 花非花·花非花[唐] 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阅读全文]...

2022-03-10 20:15:21
  • 古诗咏柳诗意

  • 诗意,写作
  • 古诗咏柳诗意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对诗句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咏柳诗意,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咏柳诗意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咏柳

      原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碧玉:指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指装饰,打扮。

      一树:指满树。一:满,全。在*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是指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是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指裁剪。

      似:如同,好像。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是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就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就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是一把灵巧的剪刀。

      赏析

      第一句写树,将树拟人化,让人读时能感觉出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这里的“碧玉”应该是有两层含义: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古代的妙龄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少女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作者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阅读全文]...

2022-01-28 17:33:17
  • 清明古诗的诗意

  • 诗意,清明,写作
  • 清明古诗的诗意

      导语: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万物复苏,令人心旷神怡。因此,古代文人骚客吟诵清明的佳作颇多。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清明古诗的诗意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清明》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欲断魂”是说行人被雨打得“狼狈不堪”,欲:“想要……”,不是“想”或“想念”;断魂: 现在的口语“魂儿都要掉了”。就古汉语而言, 断魂不等于“死去的人”。作者也被雨浇了。清明啊,还很冷,故想喝杯酒暖暖身子。就有了下句的“借问酒家……”这首诗在汉语世界里流传极广,从诗词的艺术高度来说,它无特殊搜索高明的地方,但它来得自然,可以说是浑然天成,无雕琢痕,这才是作诗最难的地方。当然,我并不是说推敲出来的“一字千金”不好,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前面曾用了很多其它的字,如:“过”“掠”等字,最后,还是推敲出个“绿”,果然此绿字成了诗眼,全诗皆活。但是,推敲是人力可为的,可诗出自然只能偶尔碰到,不是人力所能追求的。

      [评析]

      这首小诗,运用白描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出一幅真切的春景图。首句用“ 清明”点出时令,用“雨”写出环境和气氛。“纷纷”二字既描绘了春雨的意境,又写出了雨中行 人的烦郁心情。“雨纷纷”,境界迷茫,令人惆怅。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 手法。第二句的“欲断魂”传神地描绘出此时此刻行人触景伤情的内心活动,在蒙蒙细雨中又增添 了一层愁绪。何以消愁?于是第三句一转,提出“酒家何处有”。在第四句里,牧童以动作代回话 ,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真乃“此时无声胜有声”。“遥指”二字,用得十分精妙,妙就妙在这不 远不*之间。

      这首诗意境优美,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耐人寻味,富有感染力。

      第3篇:清明古诗意思是什么清明的时候,又下起了纷纷的春雨。奔走旅行在外的人,心理更加增添了一分愁苦,简直失魂落魄了。他向别人询问,附*那家小酒馆可以歇歇脚,放牧的孩子伸手指了指远方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诗的前两句,读者可以看做是一幅清明烟雨图。清明本是春暖花开的好季节,人们多出来祭祖踏青。诗篇中第一句就讲述一位孤独旅行在外的人,遇到了“雨纷纷”的天气。小雨下的不急也不大,这自然是春雨特色。清明节原本是全家人扫墓的日子,是亲情色彩浓郁的日子,但他独身赶路,又被雨淋湿,无处可藏,心情自然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欲断魂”三字,将行人心中的愁苦描写的淋漓尽致。能不能找个酒馆,喝点酒,避避雨,暖暖身子?于是读者可以想像,他急匆匆向一个牧童询问,牧童招手一指,用比答话还要明确的手势,指向远方的“酒家”。在春雨中或开放的飘落的杏花林的后面,隐隐约约是个小村庄,就从那里,似乎已经飘出了酒香……

      清明节的来源意义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清明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

      清明节是缅怀已逝生命,激发现有生命,纪念自己身边的,自己亲*的已逝的亲人,感谢先人赐予我们生命的一个节日。如何通过我们现有的生命延续过去的生命,用过去的生命激发今天的生命。缅怀的意义不单纯是对亲人的思念,更该成为一种民族的风俗,成为一个种族的繁衍仪式。我们对自己亲人每年一次的扫墓就是一个典礼,是敬祖报本观念的延续。

      清明节还是“生机的节日”,迎接大自然的生机,扩大大自然的生机。大自然到了清明节的时候是生机勃发的。植树就是古人扩大自然的生机,古代有“插柳留春”的*俗;踏青则是珍惜自然的生机,到自然中去,拥抱大自然、亲*大自然,蹴鞠、荡秋千、拔河等等,以此来迎接大自然生机的到来。

      清明节融合了古代的寒食节。寒食本来就是一种大自然的节律,加上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就是那许许多多的传说和人物*的传统节日,大多都是由大自然的节日转化而来的,从自然到人文,“感自然节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

      清明有什么传统风俗

      扫墓祭祖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俗由来已久。作为祭祀,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本属“祭祖节”,在后世发展演变中才被冠以“鬼节”之名,古时人们祭祖是为了表达孝道、感恩追始,并不将祭祀自己祖先的节日以鬼节称之。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

      踏青

      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也有的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踏青郊游,是清明时节与春祭并存的古老主题。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据说插柳的*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这是因为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柳枝插在屋檐下,还可以预报天气,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的风*,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俗的一部分。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荡秋千

      荡秋千是*古代清明节*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射箭技巧的游戏。在细长摇曳的柳枝上,拴上一缕红绸,即是被射的目标。大多是青年男子,骑马挽弓,在百步以外,用特制的前头分杈的箭,射断那枝柳条,待柳条落地之前,飞马前往,将柳条接住。据明朝人的记载,射柳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蹴鞠,就是*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五代女词人花蕊夫人有诗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睹红罗被十床”。皇宫里举行斗鸡比赛,还用10床被子当作赌注,可见玩兴极浓。

      蚕花会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禁火寒食

      寒食节也是属于清明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之一,在*时生活中出现了一些祭祀活动之前都会进行改火寒食,这是属于一种很传统也是很严谨的祭祀活动之一。

    [阅读全文]...

2022-01-06 22:07:33
  • 赠花卿的诗意理解及赏析(赠花唧古诗翻译)

  • 诗意,理解
  • 当我们听到美妙的音乐之时,是不是总会想要叹一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这自然是一种极高的赞誉,而这句我们熟悉的诗句也是十分经典的存在,它取自于诗圣杜甫的《赠花卿》,不过这可不是单纯的写音乐之美的诗歌,如果你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就会发现原来它的背后还有这样一层意义。

    《赠花卿》是杜甫的一首七绝,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既是赠诗,自然是有对象的,其赠送之人是当时的武将花敬定,”卿”是对人的尊称。不过如果你以为这首诗表达的是对花敬定的赞美,那就大错特错了,这首诗隐含的其实是杜甫委婉的讽刺,当然了,若是不知道杜甫写这首诗的用意,还是很容易理解错的。

    既然是送给花敬定的诗,那么这个花敬定又是何许人呢?安史之乱时,花敬定为当时的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上元二年年间,梓州刺史段子璋叛乱,攻克绵州,并在绵州自称为梁王,花敬定就是那个之后带兵攻克绵州,斩杀了段子彰之人,也因此,花敬定有了卓越的功勋,但他却在此之后居功自傲,做了很多残忍的事情。

    花敬定*定叛军本是大功一件,但他却纵容兵队对百姓大肆掠夺,也不遵守礼法制度,性情残掠,据说他曾为了掠取一金钏,残忍的斩断了妇人的手腕,可谓是残忍至极了。这种人自是不能取得长久的胜利的,所以之后他在追剿段子璋残余势力时,因兵力疲惫未能成功,还反被叛军斩杀了,可谓是骄兵必败了。

    杜甫的《赠花卿》就是在花敬定*叛之后正猖狂至极的那段时间写的,毕竟花敬定这般放肆,自然是也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不顾礼法的他还僭用天子音乐,这在礼仪制度严格的古代可是祸乱纲常、大逆不道之事。杜甫对这种放肆至极、残害百姓之人是深恶痛绝,遂作了这么一首诗赠给花敬定,其中是对他委婉的讽刺!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美妙的音乐整日都飘在锦城的上空,这乐声一半飘在锦江的碧波之上,一半飘升到白云之间。这么美妙的音乐只应该在神仙之中存在的,人间的*民百姓能听到几回呢?这说的自然是花敬定家里传出的音乐声,可以说是一种极致的享受了,前两句是化无形为有形,”半入江风半入云”将音乐的轻盈、悠扬表现的十分淋漓尽致,还颇有种余音绕梁之感。

    后两句诗人直接说这是天上的仙乐,人间难得一闻,这自然是杜甫的想象,算是以后两句之虚衬前两句之实吧,这么难以听到的音乐竟然整天被锦城百姓所闻,”几回闻”和第一句的”日纷纷”一对比,在这里就显得颇有讽刺之感了。这里的天上哪里真是仙境啊,不过是杜甫以天上指代皇宫,明明是皇上才能听到的音乐,却被花敬定拿来享用,在等级森严的古代,这就属于僭越了。

    其实杜甫写花敬定的诗不止这一首,他的《戏作花卿歌》里就有”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说明花敬定在成都的名声很响亮,只是这名声是好是坏,诗人就表达的很含蓄了。全诗大部分的篇幅都是说花敬定作战剽悍勇猛,但*贼有功的他却留蜀作乱,这大概也是杜甫最难过的地方了吧。明明可以是一个造福一方的英雄,却没想到是个折磨百姓的恶魔,好不容易出了虎口的百姓却又进了狼窝,也是一言难尽!

    后世有人说诗文的讽刺应是”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而杜甫的这首诗就是属于柔中有刚的类型,单纯看诗,绝对想不到他其中还含有如此浓重的讽刺感,只把其义藏在言外,让人在深入的了解历史背景的情况下去反复品磨,就会有原来如此的惊奇感。而这种惊奇感让人不知不觉中会对诗人产生深深地崇拜之感,感叹杜甫之奇妙!

    “少陵七绝,槎枒粗硬,独《赠花卿》一首,最为婉而多讽。”当我们还把想象诗歌里绝美的音乐之时,诗人竟就在其中表达了自己对花敬定的讽刺,实为妙哉,情趣在,意境在,其深意也在。而这样的一首诗能够流传至今,依然是人们称道的经典,自然也是不足为奇的。

    中国的语言文学是十分博大精深的,明明表面已有意思,背后却依然能够暗含如此多的深意,这在语言上其实也是一种修炼。含蓄温婉的语言有时也并不是柔软无力的,相反,它还可能具有很强大的力量,在不经意间直戳人心。所以,我们在欣赏一首诗,一个作品时,往往不能只看其表面,还要追求其中的深意,这样才能在诗歌中,在文学作品中找寻其存在的意义以及传世的价值,才依然能在流传千百年之后,找寻到经典文学作品里纵横捭阖的情怀和属于人类的共鸣!

    [阅读全文]...

2022-05-18 09:55:53
  • 春日古诗的诗意

  • 诗意
  •   不仅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诗,有引导学*之意。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诗意

      好日子里在泗水河边寻找春天的景色,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无聊的时候发现春天的景色很美丽,万紫千红总是春天。

      《春日》注释

      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扩展阅读:《春日》教案

      一、教材简析

      《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

      二、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大致理解中暗含的“劝学”道理,初步感知《观书有感》,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四、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cai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作者资料。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积累

      1、天女散花:请大家用“春”字组词,组的词的越多,地上开出的小花也越多。

      2、课件出示相关词语,开火车读一读。

      立春 早春 初春 春日 开春 新春 春风 春光 春色 春汛 春雨 春花 春草 春耕 春游 春雷 春潮 报春 春节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和日丽 春花怒放

      3、过渡:多美的词语!多美的春天!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古人赞美春天的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一首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古诗《春日》,这是是南宋诗人朱熹的名作。

      二、学*古诗,享受春天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题。(在春天里、春天的日子)

      3、作者简介:生自由交流作者资料。

      4、自由地、大声地读全诗。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将学生的感受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将所找词句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赏玩美好的风景。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都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阅读全文]...

2021-12-14 12:06:53
醉花间的诗意古诗 - 句子
醉花间的诗意古诗 - 语录
醉花间的诗意古诗 - 说说
醉花间的诗意古诗 - 名言
醉花间的诗意古诗 - 诗词
醉花间的诗意古诗 - 祝福
醉花间的诗意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