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庐山三叠泉的古诗

关于写庐山三叠泉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写庐山三叠泉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写庐山三叠泉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写庐山三叠泉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43) 语录(1) 说说(7) 名言(641) 诗词(961) 祝福(2k+) 心语(95)

  • 赞美庐山三叠泉句子36条

  • 赞美,庐山
  • 1.寒入山谷吼千雷,派出银河轰万古。 白玉蟾《三叠泉》

    2.飞泉三叠绝倚旁,坐观一洗尘氛怀。——蒋士铨《开先瀑布》

    3.到了山顶,我望着瀑布,不仅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真的是一样的,一条大瀑布从山上倾泻下来,是多么的壮观啊!我再仔细一看,不对啊,不是三叠泉吗?为什么只有一叠?原来啊,瀑布三兄弟,老二和老三太顽皮,躲进了水雾里,只有老大显现在我们眼前,供游客观赏。

    4.青山断缺耸双剑,元气直泻岩头摧。——蒋士铨《开先瀑布》

    5.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王安石《咏千丈岩瀑布》

    6.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7.华严瀑布高千尺,未及卿卿爱我情。——苏曼殊《本事诗》

    8.岩口逼仄势更凶,夺门而出悬白龙。——严遂成《白水岩瀑布》

    9.五叠六叠势益高,一落千丈声怒号。 袁枚《到石梁观瀑布》

    10.犀潭飞瀑挂崖阴,雪浪高翻水百寻。几度凭栏观不厌,爱他清白可盟心。——黄培杰《犀潭飞瀑挂崖阴》

    11.五叠六叠势益高,一落千丈声怒号。 —— 袁枚《到石梁观瀑布》

    12.寒入山谷吼千雷,派出银河轰万古。——白玉蟾《三叠泉》

    13.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王安石《咏千丈岩瀑布》

    14.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15.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16.呈现出“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的壮景

    17.五叠六叠势益高,一落千丈声怒号。——袁枚《到石梁观瀑布》

    18.再往前走,看见一条被分流出来的瀑布,河水像一条蛟龙在山中盘旋,又似一条银白色的绸缎。还没走到,就听见哗啦啦的流水声,远远的望去,如翡翠般的湖水与云雾交融,一叶扁舟浮在湖面上,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几只鱼鹰在云雾中嬉戏打闹。一轮红日闪耀着光芒,照射在那山那水上,光线变幻不定,竟似升腾起袅袅紫烟。

    19.一龙独跨山之凹,高耸脊背横伸腰。 袁枚《到石梁观瀑布》

    20.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江为《瀑布》

    21.那山崖上许多凸起的石头把泉水分成许多小瀑布

    22.寒入山谷吼千雷,派出银河轰万古。 —— 白玉蟾《三叠泉》

    2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24.雪净鲛绡落刀尺,大珠小珠飘随风。 —— 严遂成《白水岩瀑布》

    25.银河飞落青松梢,素车白马云中跑。——袁枚《到石梁观瀑布》

    26.飞泉三叠绝倚旁,坐观一洗尘氛怀。蒋士铨《开先瀑布》

    27.王师北定华夏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28.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29.杜甫对叛军的顽强不*,对国度命运的经心存眷;李白对病国殃民的权臣的极端鄙夷;陆游为保家卫国的舍身忘死驰骋疆场;林升对陈旧迂腐统治的狠恶报复;戊边将士们为抵抗外敌的浴血奋战

    30.在“漫长美丽的银河”中失散的水花,不愿意太早的溜走,水花像长了一对透明的翅膀,随着风飞翔,自由自在,是一个十分壮丽的景色!水花玩累了,便主动落下来,落到一把古筝的“琴弦”上,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我想在这优美的声浪中,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活力。

    31.一龙独跨山之凹,高耸脊背横伸腰。 —— 袁枚《到石梁观瀑布》

    3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李白《望庐山瀑布》

    33.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徐凝《庐山瀑布》

    34.隐现数折蓄精锐,失势一落如奔雷。——蒋士铨《开先瀑布》

    35.瀑布,似乎从天而降,直冲向地面,飞流直下三千尺啊!那种说不出的感觉,只有亲身体验过才知道。站立在秀峰顶上,那种让人赞叹的话语,犹如江水滔滔不绝。站在山下,瀑布滚滚下冲的时候,你仰望它,此时此刻,你张开双臂,迎接瀑布的拥抱,这一刻,就连豆大的水珠,溅到你的脸上,也不知道。

    36.三叠泉瀑布共分为三层,被誉为“庐山第一景观”,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喀斯特瀑布。想要到达那里就要下三千五百多个台阶,尽管很累,但我还是坚持一直走到了底。下到第三层,你就可以看到一道“银河”从天而降,潭水清澈见底,一旁的树木如同喝足了水,挺拔耸立,好像在说:“欢迎你们”。

    [阅读全文]...

2022-07-10 14:07:14
  • 《下三叠泉》阅读答案

  • 阅读
  • 《下三叠泉》阅读答案

      引导语:三叠泉真美,如果到了庐山,不去饱览一下三叠泉的美景,那真是太遗憾了!今天就让小编就与大家一起去品味庐山三叠泉的美景吧!

      多奇怪,竟然是一直往下走。

      参差不齐的石阶,夹在突兀嶙峋的峭壁之中,朝望不见底的深谷延伸,两边时而钻出一株已被无数路人摸得光滑了的树杆。飘忽不定的雾气,在密密的林间回荡,只听得那一路召唤我们的山泉,就在不远的石壁后、溪涧里哗响,却总也走不到头,总也不见这座名山最最吸引人的所在——三叠泉。

      过了观瀑亭,石级便几乎是垂直朝下。它们险峻陡削、不时变换方向,形成重叠的“之”字形,铺向谷底。无论远来的游客怎样在这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中途,气喘吁吁的抱怨这艰难的旅程,咒骂那不肯轻易露面的庐山水神,石阶总是默默无语,执拗的要把人带到四面是万丈悬崖的深涧中去。

      我知道,退路是决没有的。

      回到观瀑亭去,便只能远远的欣赏三叠泉的雄姿,没有银河飞泻的`快感,没有水珠迸溅的凉意,就像欣赏一幅风景画。看风景画,又何必千里迢迢来庐山呢?

      庐山人说:“不到三叠泉,枉为庐山客。”既然已经出征,又干吗找退路呢?

      可我仍然觉得奇怪,我到过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无一不是先向上攀援、攀登、向上走,才有蓝天、白云、山峰、雄鹰

      只有这三叠泉,一个劲朝下、朝下,望不见天顶,只有冉冉云雾,弥漫在我脚下,将我轻轻包围、淹没

      “负弦波!”一位年轻的旅伴说。

      “太好了!不过,似乎正弦波更能代表前进的规律?”

      简单说,负弦波是从负极进入正极;正弦波是从正极进入负极。后者的波形符号是先上后下,而前者,恰恰相反。

      “人们不大容易相信,获取最宝贵的东西有时并不在山顶,是吗?”

      “三年前我们曾去三叠泉,就是从石壁上爬下去的。”

      他指着对面的绝壁说。我不由倒抽了一口冷气。从绝壁上寻找三叠泉,自然是没有退路的。他们亦是走到走不下去时,才自己辟出一条路来

      我们终于走进那幅凝固的画中来了。沐浴在霏霏雨雾之中,顿觉清凉。默默倾听那奔腾不息的山泉无穷无尽的喧嚣,细细体味这山、泉、林、雾终成一体的庐山在众山之中独一无二的含蓄美,似乎又寻到了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庐山的真面目。

      这罕见的三级瀑布,必是集几千年日月之精华,才蕴含了如此巨大的能量和魄力从高山之巅一跃而下,完成这等雄伟的壮举。我仰望这百丈银练,觉得自己变渺小了而这种感受,却只有走了那么险陡的一段“下坡路”,站在峡谷涧底才会得到的。

      如果按原路回去,便一直是朝上走。真奇怪,回路是向上的

      回答问题:

      1.理解“不到三叠泉,妄为庐山客”的含义。

      2.把文题改成《游三叠泉》好不好,为什么?

      3.第(13)段中划线加粗的“那幅凝固的画”有什么特点?(限用文中词语回答,不超过12个字,标点不计字数)

      4.对选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庐山人说的话“不到三叠泉,枉为庐山客”,作用是揭示了庐山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三叠泉,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探寻三叠泉的决心和勇气。

      B、第(3)段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石阶描写得生动传神,既突出了石阶的“默然”“执拗”的特点,又和游人的抱怨、咒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作者游览三叠泉,途经参差不齐的石阶——观瀑亭一一垂直石阶——观瀑亭——至三叠泉。

      D、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三叠泉的经过和感受,景中有情,情中寓理,含蓄深刻,别具一格。

      5.庐山瀑布名闻遐迩,早在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写有《望庐山瀑布》,其中含有“银河飞泻”意境的两句是?

      6.文中有两句话与开头“多奇怪,竟然是一直往下走。”相呼应,请将其摘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7.在作者笔下,庐山的石阶、云雾、山泉都是那么形象生动,各具情态。你觉得其中最有情趣的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8.本文主旨可以从多角度去领悟,请你把自己感悟最深的一点,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下三叠泉阅读答案:

      1.三叠泉是庐山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三叠泉能体味到山、泉、林、雾终成一体的庐山在众山之中独一无二的含蓄美。

      2.不好,因为全文书中紧扣下字,下字是游览的特征

      3.山、泉、林、雾、终成一体,含蓄美。

      4.C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句子摘录:

      (1)“只有这三叠泉,一个劲朝下、朝下,望不见天顶。”

      (2)真奇怪,回路是向上的

      7.参考:如从山泉“在不远的石壁后、溪涧里哗响”感觉山泉在“召唤”,从山泉的“奔腾不息”感觉山泉在“无穷无尽的喧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泉活泼、俏皮的情态,惹人喜爱。又如以石阶的“默默无语”,状写其执拗的性格。再如抓住云雾的飘忽不定、弥漫、浓密的特点,写出其将“我”轻轻包围、淹没的动人情态,渲染了庐山的含蓄美。

      8.从绝壁上寻找三叠泉,自然是没有退路的。是走到走不下去时,才自己辟出一条路来?可见,这路绝不是一般的“下坡路”,而是探索之路。所以说,获取最宝贵的东西有时并不在山顶。

    [阅读全文]...

2022-07-01 20:18:21
  • 赞美庐山三叠泉句子36条

  • 赞美,庐山,经典
  • 1.寒入山谷吼千雷,派出银河轰万古。 白玉蟾《三叠泉》

    2.飞泉三叠绝倚旁,坐观一洗尘氛怀。——蒋士铨《开先瀑布》

    3.到了山顶,我望着瀑布,不仅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真的是一样的,一条大瀑布从山上倾泻下来,是多么的壮观啊!我再仔细一看,不对啊,不是三叠泉吗?为什么只有一叠?原来啊,瀑布三兄弟,老二和老三太顽皮,躲进了水雾里,只有老大显现在我们眼前,供游客观赏。

    4.青山断缺耸双剑,元气直泻岩头摧。——蒋士铨《开先瀑布》

    5.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王安石《咏千丈岩瀑布》

    6.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7.华严瀑布高千尺,未及卿卿爱我情。——苏曼殊《本事诗》

    8.岩口逼仄势更凶,夺门而出悬白龙。——严遂成《白水岩瀑布》

    9.五叠六叠势益高,一落千丈声怒号。 袁枚《到石梁观瀑布》

    10.犀潭飞瀑挂崖阴,雪浪高翻水百寻。几度凭栏观不厌,爱他清白可盟心。——黄培杰《犀潭飞瀑挂崖阴》

    11.五叠六叠势益高,一落千丈声怒号。 —— 袁枚《到石梁观瀑布》

    12.寒入山谷吼千雷,派出银河轰万古。——白玉蟾《三叠泉》

    13.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王安石《咏千丈岩瀑布》

    14.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15.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16.呈现出“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的壮景

    17.五叠六叠势益高,一落千丈声怒号。——袁枚《到石梁观瀑布》

    18.再往前走,看见一条被分流出来的瀑布,河水像一条蛟龙在山中盘旋,又似一条银白色的绸缎。还没走到,就听见哗啦啦的流水声,远远的望去,如翡翠般的湖水与云雾交融,一叶扁舟浮在湖面上,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几只鱼鹰在云雾中嬉戏打闹。一轮红日闪耀着光芒,照射在那山那水上,光线变幻不定,竟似升腾起袅袅紫烟。

    19.一龙独跨山之凹,高耸脊背横伸腰。 袁枚《到石梁观瀑布》

    20.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江为《瀑布》

    21.那山崖上许多凸起的石头把泉水分成许多小瀑布

    22.寒入山谷吼千雷,派出银河轰万古。 —— 白玉蟾《三叠泉》

    2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24.雪净鲛绡落刀尺,大珠小珠飘随风。 —— 严遂成《白水岩瀑布》

    25.银河飞落青松梢,素车白马云中跑。——袁枚《到石梁观瀑布》

    26.飞泉三叠绝倚旁,坐观一洗尘氛怀。蒋士铨《开先瀑布》

    27.王师北定华夏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28.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29.杜甫对叛军的顽强不*,对国度命运的经心存眷;李白对病国殃民的权臣的极端鄙夷;陆游为保家卫国的舍身忘死驰骋疆场;林升对陈旧迂腐统治的狠恶报复;戊边将士们为抵抗外敌的浴血奋战

    30.在“漫长美丽的银河”中失散的水花,不愿意太早的溜走,水花像长了一对透明的翅膀,随着风飞翔,自由自在,是一个十分壮丽的景色!水花玩累了,便主动落下来,落到一把古筝的“琴弦”上,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我想在这优美的声浪中,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活力。

    31.一龙独跨山之凹,高耸脊背横伸腰。 —— 袁枚《到石梁观瀑布》

    3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李白《望庐山瀑布》

    33.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徐凝《庐山瀑布》

    34.隐现数折蓄精锐,失势一落如奔雷。——蒋士铨《开先瀑布》

    35.瀑布,似乎从天而降,直冲向地面,飞流直下三千尺啊!那种说不出的感觉,只有亲身体验过才知道。站立在秀峰顶上,那种让人赞叹的话语,犹如江水滔滔不绝。站在山下,瀑布滚滚下冲的时候,你仰望它,此时此刻,你张开双臂,迎接瀑布的拥抱,这一刻,就连豆大的水珠,溅到你的脸上,也不知道。

    36.三叠泉瀑布共分为三层,被誉为“庐山第一景观”,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喀斯特瀑布。想要到达那里就要下三千五百多个台阶,尽管很累,但我还是坚持一直走到了底。下到第三层,你就可以看到一道“银河”从天而降,潭水清澈见底,一旁的树木如同喝足了水,挺拔耸立,好像在说:“欢迎你们”。

    [阅读全文]...

2022-01-04 12:33:44
  • 关于下三叠泉阅读

  • 阅读
  • 关于下三叠泉阅读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下三叠泉阅读,欢迎大家分享。

      《下三叠泉》

      多奇怪,竟然是一直往下走。

      参差不齐的石阶,夹在突兀嶙峋的峭壁之中,朝望不见底的深谷延伸,两边时而钻出一株已被无数路人摸得光滑了的树杆。飘忽不定的雾气,在密密的林间回荡,只听得那一路召唤我们的山泉,就在不远的石壁后、溪涧里哗响,却总也走不到头,总也不见这座名山最最吸引人的所在三叠泉。

      过了观瀑亭,石级便几乎是垂直朝下。它们险峻陡削、不时变换方向,形成重叠的“之”字形,铺向谷底。无论远来的游客怎样在这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中途,气喘吁吁的抱怨这艰难的旅程,咒骂那不肯轻易露面的庐山水神,石阶总是默默无语,执拗的要把人带到四面是万丈悬崖的深涧中去。

      我知道,退路是决没有的。

      回到观瀑亭去,便只能远远的欣赏三叠泉的雄姿,没有银河飞泻的快感,没有水珠迸溅的凉意,就像欣赏一幅风景画。看风景画,又何必千里迢迢来庐山呢?

      庐山人说:“不到三叠泉,枉为庐山客。”既然已经出征,又干吗找退路呢?

      可我仍然觉得奇怪,我到过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无一不是先向上攀援、攀登、向上走,才有蓝天、白云、山峰、雄鹰

      只有这三叠泉,一个劲朝下、朝下,望不见天顶,只有冉冉云雾,弥漫在我脚下,将我轻轻包围、淹没。

      “负弦波!”一位年轻的旅伴说。

      “太好了!不过,似乎正弦波更能代表前进的规律?”

      简单说,负弦波是从负极进入正极;正弦波是从正极进入负极。后者的波形符号是先上后下,而前者,恰恰相反。

      “人们不大容易相信,获取最宝贵的东西有时并不在山顶,是吗?”

      “三年前我们曾去三叠泉,就是从石壁上爬下去的。”

      他指着对面的绝壁说。我不由倒抽了一口冷气。从绝壁上寻找三叠泉,自然是没有退路的。他们亦是走到走不下去时,才自己辟出一条路来。

      我们终于走进那幅凝固的画中来了。沐浴在霏霏雨雾之中,顿觉清凉。默默倾听那奔腾不息的山泉无穷无尽的喧嚣,细细体味这山、泉、林、雾终成一体的庐山在众山之中独一无二的含蓄美,似乎又寻到了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庐山的真面目。

      这罕见的三级瀑布,必是集几千年日月之精华,才蕴含了如此巨大的能量和魄力从高山之巅一跃而下,完成这等雄伟的壮举。我仰望这百丈银练,觉得自己变渺小了而这种感受,却只有走了那么险陡的一段“下坡路”,站在峡谷涧底才会得到的。

      如果按原路回去,便一直是朝上走。真奇怪,回路是向上的。

      阅读试题:

      1、理解“不到三叠泉,妄为庐山客”的含义。

      2、把文题改成《游三叠泉》好不好,为什么?

      3、第(13)段中划线加粗的“那幅凝固的画”有什么特点?(限用文中词语回答,不超过12个字,标点不计字数)

      4、对选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庐山人说的话“不到三叠泉,枉为庐山客”,作用是揭示了庐山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三叠泉,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探寻三叠泉的决心和勇气。

      B、第(3)段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石阶描写得生动传神,既突出了石阶的“默然”“执拗”的特点,又和游人的抱怨、咒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作者游览三叠泉,途经参差不齐的石阶观瀑亭一一垂直石阶观瀑亭至三叠泉。

      D、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三叠泉的经过和感受,景中有情,情中寓理,含蓄深刻,别具一格。

      5、庐山瀑布名闻遐迩,早在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写有《望庐山瀑布》,其中含有“银河飞泻”意境的两句是?

      6、文中有两句话与开头“多奇怪,竟然是一直往下走。”相呼应,请将其摘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7、在作者笔下,庐山的石阶、云雾、山泉都是那么形象生动,各具情态。你觉得其中最有情趣的`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8、本文主旨可以从多角度去领悟,请你把自己感悟最深的一点,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阅读答案:

      1、三叠泉是庐山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三叠泉能体味到山、泉、林、雾终成一体的庐山在众山之中独一无二的含蓄美。

      2、不好,因为全文书中紧扣下字,下字是游览的特征

      3、山、泉、林、雾、终成一体,含蓄美。

      4、C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句子摘录:

      (1)“只有这三叠泉,一个劲朝下、朝下,望不见天顶。”

      (2)真奇怪,回路是向上的

      7、参考:如从山泉“在不远的石壁后、溪涧里哗响”感觉山泉在“召唤”,从山泉的“奔腾不息”感觉山泉在“无穷无尽的喧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泉活泼、俏皮的情态,惹人喜爱。又如以石阶的“默默无语”,状写其执拗的性格。再如抓住云雾的飘忽不定、弥漫、浓密的特点,写出其将“我”轻轻包围、淹没的动人情态,渲染了庐山的含蓄美。

      8、从绝壁上寻找三叠泉,自然是没有退路的。是走到走不下去时,才自己辟出一条路来?可见,这路绝不是一般的“下坡路”,而是探索之路。所以说,获取最宝贵的东西有时并不在山顶。

    [阅读全文]...

2022-03-09 03:20:26
  • 张抗抗《下三叠泉》阅读答案

  • 阅读,写作
  • 张抗抗《下三叠泉》阅读答案

      导语:《下三叠泉》是一级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张抗抗的作品。阅读短文《下三叠泉》,回答后面练*题。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阅读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阅读原文:

      ⑴多奇怪,竟然是—直往下走。

      ⑵参差不齐的石阶,夹在突兀嶙峋的峭壁之中,朝望不见底的深谷延伸,两边时而钻出一株已被无数路人摸得___________(A光亮 B油滑 C光滑)了的树干。飘忽不定的雾气,在密密的林间回荡,只听得那一路召唤我们的山泉,在不远的石壁后、溪涧里的哗响,却总也走不到头,总也不见这座名山中最最吸引人的所在——三叠泉。

      ⑶过了观瀑亭,石级便几乎是垂直朝下。它们险峻陡峭,不时变换方向,形成重叠的“之”字形,铺向谷底。无论远来的游客怎样在这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中途,气喘吁吁的抱怨着艰难的旅程,咒骂那不肯轻易露面的庐山水神,石阶总是默然无语,执拗地要把人带到四面是万丈悬崖的深涧中去。

      ⑷我知道,退路是绝没有的。

      ⑸回到观瀑亭去,便只能远远地欣赏三叠泉的雄姿,没有银河飞泻的快感,没有水珠迸溅的凉意,就像欣赏一幅风景画。看风景画,又何必千里迢迢来庐山呢?

      ⑹庐山人说:“不到三叠泉,枉为庐山客。”

      ⑺既然已经出征,又干吗找退路呢?

      ⑻可我仍然觉得奇怪,我到过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无一不是向上攀援、攀登,向上走,才有蓝天、白云、山峰、雄鹰……

      ⑼只有这三叠泉,一个劲朝下、朝下,望不见天顶,只有冉冉云雾,__________(A弥散 B弥漫 C笼罩)在我脚下,将我轻轻包围、淹没……

      ⑽“人们不大容易相信,获取最宝贵的东西有时并不在山顶,是吗?”我问同行的一位年轻的旅伴。

      ⑾“三年前我们曾去三叠泉,就是从石壁上爬下去的。”他指着对面的绝壁说。

      ⑿我不由倒抽了一口冷气。从绝壁上寻找三叠泉,自然是没有退路的。他们也是走到走不下去时,才自己辟出一条路来……

      ⒀我们终于走进那幅凝固的画中来了。沐浴在霏霏雨雾之中,顿觉清凉。默默倾听那奔腾不息的山泉无穷尽的喧嚣,细细体味着山、泉、林、雾终成一体的庐山,在众山之中独一无二的含蓄美,似又寻到了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庐山的正面目。

      ⒁这罕见的三级瀑布,必是集几千年日月之精华,才蕴含了如此巨大的力量和魄力从高山之巅一跃而下,完成这等雄伟的壮举。我仰望这百丈银练,觉得自己变渺小了……而这种感受,却只有走了那么险陡的一段“下坡路”,站在峡谷涧底才会得到的。

      ⒂如果按原路回去,便一直是朝上走。真奇怪,回路是向上的……

      阅读试题:

      1、根据文意从第(2)段和第(9)段的括号中为空白处选填恰当的词。

      你的选择依次是______、_________

      2第(13)段中加点的“那幅凝固的画”有什么特点?(限用文中词语回答,不超过12个字,标点不计)

      3、对选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庐山人说的话“不到三叠泉,枉为庐山客”,作用是揭示了庐山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三叠泉,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探寻三叠泉的决心和勇气。

      B、第(3)段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石阶描写得生动传神,既突出了石阶的“默然”“执拗”的特点,又和游人的抱怨、咒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作者游览三叠泉,途经参差不齐的石阶——观瀑亭——垂直石阶——观瀑亭——至三叠泉。

      D、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三叠泉的经过和感受,景中有情,情中寓理,含蓄深刻,别具一格。

      4“水”是人类生命之所系,请你在下面格子里写出四个开头是“水”的成语。

      5文中画线的句子抒写了作者仰望三叠泉的感受,富有哲理,耐人寻味。请谈谈你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庐山瀑布名闻遐迩,早在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写有《望庐山瀑布》,其中含有“银河飞泻”意境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这首诗抒发的是闺中少妇思念远方戍边丈夫的情感。(1分)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滴水声、月、云、秋虫鸣叫,来描写思妇的彻夜难眠,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思念。(2分)

      24.“逼”字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来临,秋虫彻夜鸣叫的情景,衬托出思妇难耐的寂寞;也写出思妇因秋天来临、秋虫鸣叫而想到丈夫缺御寒之衣,自然引出末句的抒情。(3分)

      参考答案:

      1:C、B

      2:山、泉、林、雾终成一体(含蓄美)

      3:C

      4水到渠成、水落石出、水**融、水泄不通、水深火热、水涨船高、水滴石穿、水天一色、水火不容、水火无情、水性杨花等

      5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时走一段“下坡路”,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吃一堑,长一智,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

      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提示:1这是一道选词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同义词的辨析。第一个空,B选项“油滑”是形容“人圆滑、事故、不诚恳”,用在文中不恰当;“光亮”形容“明亮”,用在此处也不合适;只有“光滑”的意思是“物体表面*滑,不粗糙”,用在此处形容被人们抚摸得“光滑”的树干正合适。第二个空,“弥散”的意思是“(光线、气体、声音等)向四外扩散,形容雾气不合适;“笼罩”的'意思是“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形容“雾气”也不合适;“弥漫”的意思是“(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修饰“雾气”最合适。

      2这道散文阅读题有一定难度,同学们要想做对就要仔细研读第13段。13段中“我们终于走进那幅凝固的画中来了。”一句明确地告诉我们“凝固的画”就在下文,所以我们不能在13段前找。如若找到第5段“银河飞泻的快感,水珠迸溅的凉意”就错了。同学们还要特别注意题目中要求照的是“画”的“特点”,所以如若你找到的是13段中的“霏霏雨雾,顿觉清凉”也不对,因为这个语句不是“画“的“特点”,而是“画”的“景物”。所以我们应该找到的答案应是“山、泉、林、雾终成一体”“含蓄美”。

      3选项C的问题在于作者并没有返回“观瀑潭”,文中第5段“回到观瀑亭去,便只能远远地欣赏三叠泉的雄姿,没有银河飞泻的快感,没有水珠迸溅的凉意,就像欣赏一幅风景画。看风景画,又何必千里迢迢来庐山呢?”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其它的选项都是对的。

      5这道题是开放题,只要言之成理、语言表述通顺即可。但要注意的是谈“启示”应从大处着眼,从文章主旨入手。也就是说应围绕“下坡路”来谈,如果谈**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就不恰当了。

    [阅读全文]...

2022-07-06 02:00:15
  • 描写庐山的古诗

  • 庐山
  • 描写庐山的古诗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庐山的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朝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唐·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4、《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唐·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5、《寒食江州满塘驿》

      唐·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

      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

      6、《自咏示客》

      宋·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客来苦劝摸床棱。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7、《彭蠡湖中望庐山》

      唐·孟浩然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候明发,渺漫*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阅读全文]...

2022-01-23 02:44:59
  • 《望庐山瀑布》古诗

  • 瀑布,庐山,文学
  • 《望庐山瀑布》古诗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也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一起来看看古诗内容,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望庐山瀑布》

      作者【唐】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是一首家喻户晓、雅俗共赏、人人口熟能详却又摹仿不得的神来之作。庐山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风景与文化胜地之一,有“无限风光”的仙人洞穴,有“天下奇观”的飞流瀑布,有山中盆地,有峰上天地,还与远处隐约可见的万里长江和千顷鄱阳湖,互为映衬,这一切自然而然地组成了气象万千的天然图画,不但如此,庐山还以它极为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而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最引人注目的承载之一。古往今来,不知引发过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灵感,绞尽脑汁地写下无数歌咏诗篇,而李白的这首《望庐山瀑布》不过是一首小小的七言绝句,却在众多诗作中,雄视古今,独占鳌头。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也就是安禄山叛乱的第二年六月,李白从安徽的宣城来到了长江边上的庐山,一直呆到了这一年的年底,才奉永王李?之召下山,在庐山上度过了夏、秋、冬三季,一共写了二十四首诗。

      在庐山的南麓有东西两条著名的瀑布,一条从鹤鸣、龟背两峰中溢出,水势充沛而崖口狭小,强大的水流从崖口夺路而下,形成数十百缕,喷洒而下,形同马尾,故有“马尾水”之称;另一条从双剑峰东麓凌空而下,悬挂数十百丈,一泻千尺,蔚为壮观,古称开先瀑布。《望庐山瀑布》就是写的开先瀑布。

      诗的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看上去是对香炉峰的描写,与瀑布的关系不大,但是我们须知,此诗不是单纯地写“瀑布”而是写的“望瀑布”这一动态过程,所以这一句看似不起眼的轻描淡写,其实并非闲来之笔。它向读者交待了瀑布所在的位置是在庐山上,香炉峰是在庐山西北,峰顶尖圆,终日烟云缭绕聚散,如一个硕大的香炉,故称为“香炉峰”。此句也点出了望瀑布的具体时间。因为在白天时分,“日照香炉”是望不到“生紫烟”的景观的,只有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香炉峰上时,那山间的岚气才会呈现出一种难得的紫色。雄伟的山峰远远望去犹如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在清晨时分,冉冉腾起阵阵白雾,缥渺弥漫于苍天山川之间,在红日的照耀下,化作了一片紫色的云霞,这第一行诗为全诗罩上了一种浪漫的光环,从而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氛围。到第二句时,诗人才把视线集中到山前的瀑布上,“遥看瀑布挂前川”,点明诗人是站在山脚之下,抬头远望。一个“挂”字是静态的动词,如果是*在眼前,那么就会置身于瀑布的声响、水势之中,而完全是另外一番感觉了,不过那样就会与题目中的“望”字脱节了。只有“遥看”,也就是远远地望去,那一刻也不曾停息,永远带着跳跃,伴着水声的瀑布才会静静地“挂”在前面的山上,如千寻白练,悬挂山前,这也是诗人看到瀑布时的第一感觉。诗歌的前两句有一种精心安排的动静对比,放眼望去,香炉峰的山色本无太大的变化,可是李白却非要它动起来,所以选择了一个“生”字,具体入微地反映了香炉峰在清晨日光的照耀下,所展现的.迷人色调;而那奔泻不息的瀑布,诗人却非要用一个“挂“字让它安静下来,这种打破常规的写法,使得他笔下的这两句诗绝不雷同于其他任何地点、任何时段的山光水色,而只能属于晴朗的早晨,远望中的“庐山瀑布”。看似寻常的词句,却蕴藏了作者多少精心的构思与巧妙的组织呀。

      诗歌的前半段是客观的写实手法,而后半段却一改前态,转用最夸张的比喻和最奇特的想象,这也是李白诗歌浪漫风格的最大特色,不论长篇短制,都是手到擒来,运用自如的。的确,每当人们欣赏高山瀑布之际,都难免会被其深深打动,更不要说是心中永远跳跃着激情的“谪仙”李太白了,他与这种永不停歇,不顾一切地只管向前(向下)冲去的宏伟景观,具有与生俱来的心灵感应和共通之处。所以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才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比任何诗人所能想象的都更加精彩,更为独到,真是想他人所不能想,写他人所不敢写呀。“飞流直下”是实写,包含了瀑布的流速、流量和流向,同时又极力向人们展示了瀑布的无穷动态。一个“飞”字,把高山瀑布奔腾跳跃的态势描绘得恰到好处,“直下”一词,既显山势之高,又见瀑水之急,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目前。而“三千尺”就已经属于一种兴会神到的率意之笔了,因为任何人都知道这并不是对瀑布长度的真实表述,我们反而会认为“飞流直下三千尺”恰恰是对庐山瀑布的最好描述。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一种特有的流动气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这完全可以看成是李白性格与天性的物化写照,难道他自己不就是这样一种人中骄子、天上谪仙吗?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如果没有这一句,《望庐山瀑布》诗可能就不会如此千古流传、尽人皆知了。银河是由横亘天际的无数颗星组成的,本来就是人们的想象浪漫之词,因为每一颗恒星之间相距不啻十万八千里,可是自打出现了这个词,又有谁想到用“银河”这一人类赋予天象的美妙词语再反过头来比喻地球上真实的自然景观呢?不但是那样大胆,而且是这样准确,当没有人用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银河与瀑布之间的共同点,但当李白落笔之际,便成为了不可无一、不能有二的千古绝唱!他把银河来了一个水*大翻转,从横向变成竖挂,又从“九天”落到“庐山”,但其神韵依然,光采照旧,不论在何处,都给人以浪漫的想像和无穷的魅力,这是在用“银河”来比“庐山瀑布”吗?当然,恐怕再也没有比这更恰当的比喻了,但你能说这不是谪仙在借天上的“银河”和庐山的”瀑布”的无穷之水,来浇自家怀才不遇的块垒吗?此外,由于用了“疑是”一词,愈发为全诗蒙上了一种恍恍惚惚、亦真亦幻的艺术色彩。

      从李白这首庐山诗问世以后,众多诗人虽然仍然把庐山当做描写对象,但是却很少再有人专与庐山瀑布了,这就不难预料,如果真的有人再写同一题材的话,是需要大的勇气的,可是真的有一位诗人并不在乎李白的名望,照写不误,这就是中唐的徐凝及其他的《庐山瀑布》诗,徐诗全文如下:“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要说比起李白的诗来确实是差了不少,但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一联,却受到了后人不同的褒贬,张祜就特别欣赏,而宋代大文豪苏轼却对此深恶痛绝,他专门也写了一首诗,“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凭心而论,说徐凝的是“恶诗”,虽说是“戏言”,苏轼也有点太矫枉过正了,但他认为李太白的《望庐山瀑布》是“古来唯有谪仙辞”确是千古论定,无人不赞同的。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

      紫烟,日光照射水气反射出的紫色的烟雾。

      前川,一作“长川”。

      九天,指天的最高处。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上,生起紫色烟雾,像一片紫色的云霞;远远看去,飞落的瀑布像长长的挂在山前。湍急的流水从三千尺的高处飞驰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从天而降。

      这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浑、奇异、壮丽的景象,字里行间都流露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的情怀。

      “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香炉”是指庐山的一座山峰——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团团紫烟。一个“生”不仅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得活灵活现,更为状写瀑布设置了雄浑的背景,也为下文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遥看瀑布”四字从结构文法上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从角度上看,又是写远处。而“挂前川”中的一个“挂”字维纱维肖地写出了遥望中的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因距离远,视觉开阔,所以画面才会如此宏大而壮观:山上烟雾缭绕,山间白练高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是从*处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下,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了岩壁的陡峭,又写出了水流之迅猛。“三千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写山之高峻。即使这样写,诗人仍然觉得还没有把瀑布的雄浑与奇异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以“疑是银河落九天”再度渲染,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璀璨的银河从九天之上倾泻下来。一个“疑”子,道破是诗人的想象,引人遐想,令人感到意味深长,无疑使瀑布增添了几分空灵、奇幻神奇的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等艺术表现手法,构思奇特而又精巧,语言洗炼明快而又生动形象。不愧为诗仙李白的传世佳作!

      原文: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诗词赏析:

      湖口即鄱阳湖口,唐为江州戌镇,归洪州大都督府统辖。这诗约为张九龄出任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前后所作。

      张九龄在此之前,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公元723年(开元十一年),张说为宰相,张九龄深受器重,引为本家,擢任中书舍人。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张说被劾罢相,他也贬为太常少卿。不久,出为冀州刺史。他上疏固请改授江南一州,以便照顾家乡年老的母亲。唐玄宗“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仍充岭南道按察使”(《旧唐书。张九龄传》)。这是一段使他对朝廷深为感戴的曲折遭遇。骤失宰相的依靠,却获皇帝的恩遇,说明他的才德经受了考验。为此,他踌躇满志,在诗中微妙地表达了这种情怀。

      这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与天相映,写出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而寓比寄兴,景中有人,象外有音,节奏舒展,情调悠扬,赏风景而自怜,写山水以抒怀,又处处显示着诗人为自己写照。

      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风姿、神采和境界。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万丈”指山高,“迢迢”谓天远,从天而降,气势不凡,而“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颔联写瀑布的风姿: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但诗人以其神写其貌,形容瀑布是奔腾流过杂树,潇洒脱出云气,其风姿多么豪放有力,泰然自如,颈联写瀑布的神采声威。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高瞻;天气晴朗,又似闻其响若风雨,声威远播。尾联赞叹瀑布的境界: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凸出。它与天空连成一气,真是天地和谐化成的精醇,境界何等恢宏阔大。《易·系辞》:“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此用其词,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境界和政治抱负。

      但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这正是诗人遭遇和情怀的绝妙的形象比喻。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作为一首山水诗,它的艺术是独特而成功的。乍一读,它好像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欣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稍加吟味,则可感觉其中蕴激情,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阅读全文]...

2022-02-18 16:15:28
  • 古诗《望庐山瀑布》的诗句

  • 庐山,瀑布
  • 古诗《望庐山瀑布》的诗句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诗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望庐山瀑布》的诗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1、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2、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4、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鉴赏

      这是诗人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候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诗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这首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但是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一般人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入长安以前(开元年间)所作。另有人认为第二首七绝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李白到庐山的夏秋之交。

      作品鉴赏

      这两首诗体裁不一,一首五古,一首七绝,内容也有部分重复。第二首诗流传很广,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

      第一首诗是五言古诗。此诗共换四次韵,前八句为一韵;中间八句每四句各一韵;末六句为一韵。诗意也可按韵分为四层。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奇姿,属景语;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前三层也各有重点。

      第一层八句,其实是*铺直叙。开头二句,诗人先点明自己看瀑布的角度以及瀑布的方位。“挂流”二句。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瀑布的纵横之势。“欻如”二句,写瀑布来势之迅猛如天际白虹,即上面“喷壑数十里”一句的形象化。而“初惊”二句,则又是“挂流三百丈”一句的注脚。这八句四十字,作者在下一首七绝中乃以二十八字复述了一遍。至此,瀑布的主体实景,已从从正面写完。第二层四句全是虚写。“仰观”句缴足题面的“望”字;而所谓的“势转雄”“造化功”,只是抽象的赞语,并无足奇。奇在“海风”二句全从作者幻觉而出,以烘托手法来刻画瀑布的雄奇壮伟。诗人说这从天而降的瀑布连海上飓风也吹它不断,假如时值皓月当天,则照在瀑布上便成为一片空明,与月光浑融为一。有此二句,则上文的“雄”“壮”二字就不是概念化的了。这四句用透过一层的写法以传瀑布之神,用笔虽虚,却使瀑布更为形象化了。第三层四句写得很细,却是从侧面即从上下四旁来勾勒刻画。“空中”二句写水珠在空中四溅,冲洗左右的山壁。“青”字下得十分斟酌。一是说瀑布冲刷石壁,愈洗愈净,显得愈加青苍可爱;二是说山壁之所以“青”,正缘久为瀑布所浸润,石上可能生长了苔藓一类的植物。“飞珠”句写瀑布在日光中飞散,故如轻霞;“流沫”句写瀑布在穹石上掠滚而下,故著一“沸”字以形容其翻腾之状。这四句是写瀑布之动态,而以附*诸物之光彩色泽映衬之,由深写其神而细写其形,然后瀑布之形神备矣。第四层六句抒写诗人的志趣和愿望,亦非泛说。非“名山”不能得见此奇景,故先言“乐名山”;“对之心益闲”者,面对瀑布乃愈觉内心宁静悠闲也。“无论”二句一开一合,先纵后擒。意谓服琼液以求仙毕竟是遥远的事情;但在山中遇到奇景,足以荡涤尘俗,这倒是比较现实的。然后归结到隐居遁世,诗人说这本为自己夙愿;果真能永辞人间,久居林泉之地,固所愿也。收束得自然*易。

      五言古诗讲究兴寄,直抒胸臆,质朴真切,气象浑成。诗人的感情起伏与诗的节奏同步,由此形成感染人的力量。李白善于乐府和歌行,常以他横空出世,骏马绝尘的非凡才力,将乐府、歌行作为表达他飞腾的想象,纵横的才思,不羁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适的艺术形式,这些诗写得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这首五古《望庐山瀑布》正是如此。李白把庐山瀑布写得壮美阔大。诗人寄情于山水,从“西登香炉峰”到“流沫沸穹石”都是写景,而最后三句是抒情之句。“海风吹不断,江月照江空”中的“空”字更说明诗人寻求的是一种“闲”情,也体现李白的飘逸之风。在庐山美景之下,诗人借景直抒胸臆,语言质朴真切,但仍能感染读者。第一首虽是古诗,其中却有不少对仗。古今读者多谓此首不如第二首绝句写得好,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此诗自有妙句,如南宋胡仔、葛立方、韦居安等。

      第二首诗是七言绝句。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五言古诗因篇幅无限制,所以诗人任意挥洒,写“海风”,写“江月”,写“穹石”,写得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转折如意,挥洒自如,一气呵成。七言绝句因篇幅较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纵横捭阖,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两首诗都是李白之作,同是写庐山瀑布之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秀丽的山水之中,更显诗人标名之灵气。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其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自然美、率真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美。这两首诗歌都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

    [阅读全文]...

2022-07-28 13:36:12
  • 望庐山古诗瀑布古诗(望庐山瀑布古诗全解)

  • 庐山,瀑布
  •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庐山时所作,主要描写了庐山香炉峰和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色。在第一句的“生”字用得很妙,香炉峰上云雾缭绕,在阳光的照耀下像紫色的烟雾一样,远远看上去特别的美丽;第二句用了一个“挂”字,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白练一样挂在山川之上,特别的壮观;第三句用了“下”字,突出了瀑布的长,但诗人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于是第四句又用了一个“落”字,把庐山瀑布比作从九天落下的银河,于是,一副庐山瀑布气势磅礴的景象浮现在了每个读者的脑海里,使读者再次受到了震撼。这首诗通过几个动词,即生、挂、下、落,把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回味无穷,这首词再次体现了他“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阅读全文]...

2022-05-28 07:27:21
  • 望庐山瀑布 古诗

  • 瀑布,庐山,诗歌
  • 导语:望庐山瀑布 古诗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望庐山瀑布 古诗

    原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赏析1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赏析2

    这是一首画面壮观,气势恢宏的山水诗歌。描写的是庐山瀑布。庐山雄伟峭拔的香炉峰,在日光照耀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远看瀑布像一条白链高挂在前边江面上。这首七绝,描写庐山瀑布的总体阵容。首句写阳光灿烂、紫烟缭绕的香炉峰,算是铺设背景,诗人在庐山香炉峰下,远远地观赏这里的风景。他先从上面的香炉峰看起,“日照香炉生紫烟”,太阳的光辉照射在香炉峰上,“香炉”中在升起紫色的烟雾是香炉峰下有瀑布,水气蒸腾,混入云气,透着日光,反映出紫红色,远望过去,在形似香炉的高峰上盘旋缭绕的就是紫色的烟云了。香炉冒烟是极为*常的事物,诗人借它来描写香炉峰的奇丽景观,并为下句做好铺垫;“遥看瀑布挂前川”,写瀑布从山顶直垂下来,就像悬挂在山前河道的上空一样,远远望去,一条瀑布挂在前面的水面上。这里最传神的是一个“挂”字。瀑布原本是从山壁上突然倾泻而下的水,远远看起来就像是悬挂着的布,所以叫瀑布。作者用“挂”字形容它从上而下,非常形象。

    第三、四两句进一步描写瀑布,“飞流直下”,写瀑布从高高的山壁上笔直地奔泻而下的迅疾情况。“三千尺”是一个夸张数字,它和上面提到的“挂流三百丈”一样都是夸大地形容瀑布从陡峭的山壁的极高处飞流而下的气势。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意思说让人怀疑那是银河从极高的天空降落下来了。银河本是晴朗的夜晚环绕天空的银白色光带,它既很壮观,又富于神秘的美,是大自然的一种天象奇观,用银河比喻瀑布,显示出瀑布银光闪闪,气势磅礴的壮丽奇观,真是别出心裁的联想。诗人在运用这个比喻时,不取“像”“似”之类的字,而用一个“疑”字,故意说它若真若假,却更强调了两者相似的逼真程度。“飞流直下”,写瀑布的水流迅猛如飞,一泻到底;“三千尺”,夸张地说香炉峰高,瀑布水长;“银河落九天”,用天河落地的奇特想象,比喻瀑布的壮丽形象和雄伟气势,读起来仿佛看见那银白耀眼的光泽,听到那惊心动魄的轰响。从“遥看”到“疑是”,由见景而生情,使人感受到诗人欣赏瀑布时的兴奋和喜悦,这首山水小诗,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深深地激发着人们对庐山风光的向往和祖国山河的热爱;而庐山瀑布,它的形象也随同这首诗,宛如天上皎洁明亮的银河,在作者眼前闪闪发光,永不消逝。

    这首绝句是在天宝十五年,李白被流放夜郎时写的。当时李白因其妻思弟心切,欲上豫章看望弟弟,遂离开宣城,到距豫章很*的庐山隐居。庐山乃天下名山,景色秀丽无双,李白观察多日,爱之深切,思官场纷争无数,他体会到了从天子*臣到江湖文人这两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巨大差异,也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但是李白却丝毫没有向世俗低头,更不会趋炎附势,他在酒中求道,山里作乐,落得逍遥自在,尽管内心的孤寂一直像影子一样,寸步不离,但念天下大好山河充满了浪漫、洒脱与活力,使得他可以抛开朝堂,怡情山水!其中写下不少诗篇赞美庐山美景。《望庐山瀑布》便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想像力,有比喻,有夸张,显示出庐山瀑布奇丽雄伟的独特风姿,也反映了李白这位大诗人胸襟开阔、超群出俗的精神面貌。面对着这样壮丽的瀑布,诗人画家常常要为它吟诗作画。但在旧社会里,由于时代的局限,纵如李白的豪放,在这大自然的杰作面前也只能发出“壮哉造化功”的感叹,乃至产生了“永愿辞人间”的念头。李白一生非常喜爱庐山的风景,从他的“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望庐山瀑布》之一)等诗句可以看到他晚年曾经有过退隐庐山的念头。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分类标签: 山水诗 小学

    【注释】

    ①“日照”句:《太*寰宇记》:“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贺,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

    【品评】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阅读全文]...

2022-03-28 07:31:46
写庐山三叠泉的古诗 - 句子
写庐山三叠泉的古诗 - 语录
写庐山三叠泉的古诗 - 说说
写庐山三叠泉的古诗 - 名言
写庐山三叠泉的古诗 - 诗词
写庐山三叠泉的古诗 - 祝福
写庐山三叠泉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