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钟山的古诗文

关于关于石钟山的古诗文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石钟山的古诗文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石钟山的古诗文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石钟山的古诗文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38) 语录(12) 说说(8) 名言(1) 诗词(1k+) 祝福(2k+) 心语(793)

  •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 知识,学*,文学
  •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导语:《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以下是小编带来的石钟山记原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原文】

      《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 是说也, 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得双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 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而此独以钟名, 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送之至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 独与迈乘小舟, 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 如猛兽奇鬼, 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 闻人声亦惊起, 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 而大声发于水上, 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 则山下皆石穴罅, 不知其浅深, 微波入焉,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 将入港口, 有大石当中流, 可坐百人, 空中而多窍, 与风水相吞吐, 有窾坎镗鞳之声,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噌吰者, 周景王之无射也; 窾坎镗鞳者, 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 殆与余同, 而言之不详;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故莫能知;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 盖叹郦元之简, 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

      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

      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郦元:即郦道元,《水经注》的作者。

      鼓:振动。

      搏: 击,拍。

      洪钟:大钟。

      是说:这个说法。

      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通“含糊”。

      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

      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

      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韵,这里指声音。徐,慢。

      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尤:更加。

      铿(kēng)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

      齐安:在今湖北黄州。

      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

      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

      湖口:今江西湖口。

      硿(kōng)硿焉:硿硿地(发出响声)。焉,相当于“然”。

      莫(mù)夜:晚上。莫,通“暮”。

      森然:形容繁密直立。

      搏人:捉人,打人。

      栖鹘(hú):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

      磔(zhé)磔:鸟鸣声。

      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

      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

      噌吰(chēng hóng):这里形容钟声洪亮。

      舟人:船夫。

      罅(xià):裂缝。

      涵澹澎湃:波浪激荡。涵澹,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

      为此:形成这种声音。

      中流:水流的中心。

      空中:中间是空的。

      窍:窟窿。

      窾(kuǎn)坎镗(táng)鞳(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汝识(zhì)之乎:你知道那些(典故)吗?识,知道。

      周景王之无射(yì):《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铸成“无射”钟。

      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1)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

    [阅读全文]...

2022-07-19 23:32:15
  • 石钟山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1.一部作品获奖,并不意味着作家从此便获得了成功。因为作品获奖与否,毕竟是一小部分人评选出来的。这一小部分评委的意见并不一定能代表广大读者对这部作品的认识。由于评委所处的位置的审美性,不可能不带着自我倾向。

    2.作家不要把作品是否获奖看得太重。好作品永远是好作品,不优秀的想说优秀也没用。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3.获奖对作家而言无疑是一次最好的广告,在市俗人的眼里这种广告的作用是巨大的,但也是暂时的。一个作家成功与否靠的是后劲,而不是昙花一现那么三两年。

    4.艺术与生活是有距离的,只有作家和生活拉开了距离,才会有审美。也只有这样作家才能发现生活的可爱之处,有了这种可爱就有了创作的冲动。

    5.作为一个作家,本着从生活出发,这种生活自然和自己的生活有关。然后是作家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这些要素足以构成小说的基本点,其表现出来的生活层面或深或浅,那就要看作家本人的道行了。

    6.活在这个世界上感觉和感情都会有相通的地方,但肯定也有不一样的地方,那这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自己小说独立存在的价值。

    7.我一直认为文学创作是最后一片净土,但是随着*年来社会的发展,这最后一片净土其实也处在被娱乐化的状态之中。很多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以后可能特别火,导致了文学圈出现了浮躁的情绪,人们开始急功*利,或者说一种恶俗的炒作行为被引入文学创作,导致了今天这样的局面发生。所以有良知的作家应该坚守住这块阵地,保持自己的清白。

    8.不看书的话,一年两年没问题,三年五年之后就会觉得自己大脑是空的,尤其作为一个创作者来讲,别人的思路,别人的创作会激发你的创作灵感,不是抄袭,而是让你看到别的角度。

    9.有的人说我可以不读书,我广交社会也可以学*,但我觉得那是你直接感悟的东西,不是你的灵魂的感受,那永远是形而下的,只有读书你才会变成形而上。一个人没有形而上总是形而下,最后就变成行尸走肉,混同于我们的芸芸众生。

    10.我之所以喜欢小说创作,是因为她的自由。她会让人在有限的生命经历中,感受到多种人生,历史的,现在的,未来的。创作一部作品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灵魂拷问的一次经历。一路写下来,人生就多了许多感受,生命就有了质量,这就是文学给予我们的。

    11.文学创作是心灵的路程,实际经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的经历。我们经常说,文章要有感而发,我们所发的是心灵史,她的苦难、拷问以及我们的快慰。在思索中体会心灵,在灵动中闪现出创作者的智慧。

    12.纸媒体与网络媒体最大的不同是,阅读感官不一样。阅读纸媒体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阳光下,流水边;一杯茶,一支香烟,你可以慢慢地品,细细地读。网络是什么?匆匆地浏览,让人浮躁,生了同许多焦灼来。

    13.只要人们还有精神需求,文化追求,文学以纸媒体传播的这种样式就不会消失。网络传媒取代不了书籍,更取代不了纯文学,正如行人与机动车一样,虽然都在前行,但应各有各的道。

    14.任何一部文学名著,不论中外都是首先有较强的可读性之后,才一代代地流传下来,然后者是不朽。假设一部作品的出版,只有一小部分人在看,又怎么能流传下来呢?难以流传下来的作品,又何谈名著呢?

    15.不管写历史还是写当代,作品所呈现的当代性取决于一个作家对待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审视生活的视角。

    16.人情、人性是永恒的,只要把人物的命运写到位,他符合某种文化环境内的行为规范,那么作品便是人性的,也是人情的。

    17.作家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唯一有区别的就是这份职业。这份职业让作家承载了多种情感和人性的拷问。所以说,作家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只要能让更多我的人幸福快乐,作家的幸与不幸也就是小事一桩了。

    18.小说是电视剧不能替代的。小说像母体一样发酵,最后成长为现在的电视剧。小说和电视剧的基本区别是,小说以一种内省的方式挖空心思掘人性最深层;但电视剧它不可能往心里走,它往外部走。

    19.作家要经历人间沧桑,洗尽铅华才会写出能流传于世的好作品。

    20.我每写一部电视剧剧本都能累吐血,如果你没有大量的生活经历和阅历是写不出那种气势宏大的电视剧的。

    21.一部剧的成功,编剧是至关重要的,就因为编剧是幕后工作者,在报酬上往往受到不公*的待遇。

    22.现在文坛与影视联系这么密切,如果文坛也逐渐娱乐化,甚至低俗化,那么影视也没有希望了。

    23.我有自己的精神操守,我想要写想写的东西,想抒发自己的情怀,我宣泄完了更多得到精神上的抚慰。我们那个时代很宁静,虽然我们物质上不充裕,但是我们精神上很丰富,很幸福。

    24.我们审视生活时,并不是一味地审丑或审美,有时换一个角度,美与丑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阅读全文]...

2022-05-20 06:46:26
  • 苏轼《石钟山记》

  • 苏轼
  • 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

      1、选自《苏东坡全集》。

      2、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着《水经注》。

      4、鼓:振动。

      5、搏: 击,拍。

      6、洪钟:大钟。

      7、是说:这个说法。

      8、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9、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10、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11、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同含糊。

      12、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

      13、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

      14、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徐,慢。

      15、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16、尤:更加。

      17、铿(kēng )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18、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19、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20、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 21、齐安:在现在湖北黄州。

      22、适临汝:到临汝去。适,往。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

      23、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

      24、饶之德兴尉:饶州德兴县(现在江西德兴)的县尉(主管一县治安的官吏)。

      25、湖口:现在江西湖口。

      26、硿硿(kōng )焉:硿硿的(发出响声)。

      27、莫(mù)夜:晚上。莫,通暮。

      28、栖鹘(hú):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

      29、磔磔(zhé):鸟鸣声。

      30、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

      31、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

      32、噌(chēng )吰( hóng ):这里形容钟声洪亮。

      33、舟人:船夫。

      34、罅(xià ):裂缝。

      35、涵淡澎湃:波浪激荡。

      36、为此:为,形成。此,指噌吰之声。

      37、中流:水流的中心。

      38、空中:中间是空的。

      39、窍:窟窿。 40、窾(kuǎn ) 坎(kǎn )镗(tāng)鞳(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41、向:先前。

      42、汝识之乎:你记住那些(典故)吗?识,记住。(书上的注释有误。有古汉语字典为证)

      43、周景王之无射(yì):《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铸成“无射”钟。

      44、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1)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

      45、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46、殆:大概。

      47、终:终究。

      48、渔工水师:渔人(和)船工。

      49、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

    [阅读全文]...

2022-03-07 12:05:57
  •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翻译赏析

  • 苏轼,诗人
  •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翻译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石钟山记原文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作者苏轼,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

      2、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就是郦道元。

      4、鼓:振动。

      5、搏: 击,拍。

      6、洪钟:大钟。

      7、是说:这个说法。

      8、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9、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10、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11、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同含糊。

      12、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

      13、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

      14、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徐,慢。

      15、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16、尤:更加。

      17、铿(kēng )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18、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19、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20、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

      21、齐安:在现在湖北黄州。

      22、适临汝:到临汝去。适,往。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

      23、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

      24、饶之德兴尉:饶州德兴县(现在江西德兴)的县尉(主管一县治安的官吏)。

      25、湖口:现在江西湖口。

      26、硿硿(kōng )焉:硿硿的(发出响声)。

      27、莫(mù)夜:晚上。莫,通暮。

      28、栖鹘(hú):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

      29、磔磔(zhé):鸟鸣声。

      30、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

      31、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

      32、噌(chēng )吰( hóng ):这里形容钟声洪亮。

      33、舟人:船夫。

      34、罅(xià ):裂缝。

      35、涵澹澎湃:波浪激荡。

      36、为此:为,形成。此,指噌吰之声。

      37、中流:水流的中心。

      38、空中:中间是空的。

      39、窍:窟窿。

      40、窾(kuǎn ) 坎(kǎn ):击物声。

      41、向:先前。

      42、汝识(zhì)之乎:你记得那些(典故)吗?识,记得。

      43、周景王之无射(yì):《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铸成“无射”钟。

      44、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1)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

    [阅读全文]...

2022-05-29 21:18:32
  • 《石钟山记》赏析

  • 学生
  • 《石钟山记》赏析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夏天,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石钟山记》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翻译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注释解释

      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

      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郦元:即郦道元,《水经注》的作者。

      鼓:振动。

      搏:击,拍。

      洪钟:大钟。

      是说:这个说法。

      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通“含糊”。

      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

      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

      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韵,这里指声音。徐,慢。

      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尤:更加。

      铿(kēng)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

      齐安:在今湖北黄州。

      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

      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

      湖口:今江西湖口。

      硿(kōng)硿焉:硿硿地(发出响声)。焉,相当于“然”。

      莫(mù)夜:晚上。莫,通“暮”。

      森然:形容繁密直立。

      搏人:捉人,打人。

      栖鹘(hú):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

      磔(zhé)磔:鸟鸣声。

      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

      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

      噌吰(chēnghóng):这里形容钟声洪亮。

      舟人:船夫。

      罅(xià):裂缝。

      涵澹澎湃:波浪激荡。涵澹,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

      为此:形成这种声音。

      中流:水流的中心。

      空中:中间是空的。

      窍:窟窿。

    [阅读全文]...

2022-03-10 11:23:36
  • 《石钟山记》原文和翻译

  • 古诗文
  • 《石钟山记》原文和翻译

      在*凡的学*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石钟山记》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介绍】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天,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原文】

      石钟山记

      作者: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陈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山石被敲打时能铿kēng锵qiāng作响的.,我在的这个地方全部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湖北黄州坐船到汝州(河南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现在江西德兴)的县尉(主管一县治安的官吏),我送他到(江西)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kōng硿地发出声响,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繁茂直立的想要捉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发出磔zhé磔地鸟鸣声;又有一种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钟声洪亮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kuǎn kǎn镗鞳tāng tà的声音,同先前噌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因此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正不正确),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而浅陋的人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笑话李渤的浅陋。

      拓展:课文-石钟山记的*题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qī,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歇(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乃石名,归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李渤《辨石钟山记》)

      (乙)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选自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

      1.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幽栖者,寻纶东湖 幽栖者:隐居的人

      B.次于南隅 次:临时住宿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重浊而模糊

      D.聊刊前谬 刊:刻印

      2.甲文中的“幽栖者”“白鹿先生”与李渤三者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石钟山记》中与甲段文字意思相应的句子。

      ①与“枹止响腾余歇”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如善长之论”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下列问题要求用有关原文回答。

      ①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何态度,在甲文中他是怎样表明这种态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观点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

      答: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认识?请就此问题分小组讨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三者同属一个人。“幽栖者”是李渤的自称,“白鹿先生”是李渤的号。

      3.①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②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4.①李渤的结论是“山乃石名。”

      ②持否定态度;“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

      ③观点是:“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根据是:“形如覆钟”。

      5.苏轼的这种说法应该是正确的。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

    [阅读全文]...

2022-05-24 16:37:30
  • 古诗文名言

  • 名言,古诗文
  • 古诗文名言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文名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魏六朝名言

      司马迁《史记》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2.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6.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

      8.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9.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10.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11.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班固《汉书》

      1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13.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14.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1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

      曹操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1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诸葛亮

      18.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19.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20.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诫子书》

      2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陈寿《三国志》

      2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3.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4.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2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傅玄

      26.*朱者赤,*墨者黑。

      陶渊明

      2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

      2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

      29.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

      范晔《后汉书》

      30.精诚所加,金石为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33.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34.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乐府名歌

      35.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江南》

      36.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

      37.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敕勒歌》

      38.独木不成树,独树不成林。《汉府诗集古乐横吹曲紫骝马歌》

      杂家

    [阅读全文]...

2022-05-22 04:36:30
  • 古诗文作文三篇

  • 古诗文
  • 【必备】古诗文作文三篇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文作文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到古诗,我们大家都不陌生,可是,大家在背古诗的时候有什么趣事是吗?我就有一件,让我给大家讲讲吧:

      有一次在我背古诗的时候,开始我并不理解它的意思死记硬背,把长歌行中的最后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背成了七步诗中的最后一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结果,妈妈听完后就笑着说道:长歌行的最后一句,不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吗?你怎么给背成了,本自同根生同,相煎何太急呢?背古诗,你不能只是死记硬背,而是要理解他的意思才行。就这样听完妈的指点后,就我查了这两首诗的译文,长歌行的最后一句,年少时候不知努力向上,等到老了,只能低头叹息空悲伤。而七步诗的最后一句讲的是,我俩本是同根生,你为何煎熬的这么急?查完两首诗的译文,很快就把这首诗背了下来。并在以后背诗都不会再错,而且还很快就能背下来。

      你觉得这个办法好不好呢?如果你觉得好的话,就跟我一起按这样行动起来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经典古诗文传承下来的是先人对人生处事的态度,做法和对文化的理解。人们在学*古诗文时,大多喜欢品味诗人在诗中描绘的优美意境,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情感。但我读古诗文喜欢揣摩不同诗人在同一地方留下不同的令人回味无穷的千古佳句。

      在面对沙漠奇异景观时,王维在塞上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宏伟壮观的句子。范仲淹在此则感叹“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奇异景观。我随着诗人的脚步,闭上眼,眼前仿佛出现诗中描述的景象。我能够领略诗人当时的心情,感悟诗人不同的情感。

      在烟雨下的西子湖,苏东坡曾赞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丽,杨万里则留下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生机,而在此时我撑着伞走在西湖边,它的美丽让我惊叹,在风中摇摆的荷花如粼波荡漾的湖水,都使人在不在意再看几眼,因为这烟雾笼罩下的堤岸散发着别样的美丽,这明灭可见的景色,只有亲身经历才能领会,只有自己跋涉才会发现潋滟湖光在烟雾下的多姿。

      在三峡奔涌而下的江水前,李白在这里吟咏“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豪迈,而郦道元更是记下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奇特。这里,半壁是文人墨客缠绵的情怀,半壁则充斥着纷飞的战火与硝烟。

      ……

      在这些古诗词中,我们读懂了诗中的含义,读懂了作者的'心绪,更读懂了它对我们的启发。在这里有一心要报效朝廷的苏轼,也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更有思想豪迈的李白……他们就是古诗文中不同的精彩。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古诗文的星空璀璨夺目。我喜欢徜徉古诗文的星空中,探索其独特的魅力。

      我爱古诗文中别具一格的图画之景。被称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曾写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风光,我从这句诗中,仿佛看到,沙漠之上,飘起笔直的狼烟,黄河边际,一轮红日徐徐下降。在杜甫笔下的“城春草木深”中,我看到安史之乱后的国亡之景,国都被攻破,山河依旧在,但那昔日繁华已不在,国都内,杂草丛生。在早春凌晨,看那月光下的屋舍,在满是银霜的路上,行人的足迹却已印上,这使我想起“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让我看到雪后西湖,天地浑然一色,冰花周围白气弥散,只有一道长堤,一点湖心亭,一只小船和船上几粒人的影子罢了。如此诗文,怎能不使人沉醉。

      我爱古诗文中真诚淳朴的人情之美。有汪伦邀李白做客,李白临走时,忽然听到岸上的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友谊。有苏轼在中秋佳节,忍受孤寂,欢饮达旦,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有韩愈早晨上朝,傍晚贬至八千里路外的潮州,却仍不改忧国忧民之心,以残年余力效忠国家,有着“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忠君之心。也有欧阳修在滁州琅琊山上设宴与民同饮同乐的“醉能同其乐”的与民同乐的思想与精神。

      我爱古诗文中字字珠玑的哲理之句。从《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可以看出,天无绝人之路,终会有一线生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还记得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它告诉我们,时序更替,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的处境变化而或喜或悲,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人间风雨乃属正常。

      我爱古诗文,爱这其中的蕴意。古诗文,令我沉醉。

    [阅读全文]...

2022-02-20 08:14:22
  • 爱情的古诗文

  • 爱情,古诗文
  •   爱情总是在患得患失的时候最美好。如果不去开始的话,也永远不会消逝。可是,谁有会按捺住不去开始呢?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楚辞·山鬼》

      屈原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芬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澹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爰啾啾兮穴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上邪》

      汉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相思》

    [阅读全文]...

2022-02-19 05:43:38
  • 关于雪的古诗文

  • 古诗文
  • 关于雪的古诗文

      古人的.诗文作品中,记录了那些年他们下雪天干过的事儿,恰逢北京今冬初雪,我们就循着这些“雪泥鸿爪”来看看古人在下雪天的闲情雅致吧。为大家分享了雪的古诗文,一起来看看吧!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咏雪 / 咏雪联句

      南北朝: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雪

      天公翦(jiǎn)水,宇宙飘花,品之,有四美焉:落地无声,静也;沾衣不染,洁也;高下*均,匀也;洞窗掩映,明也。宜长松修竹,老梅片石;怪石崚(léng)嶒(céng),深林窈(yǎo)窕( tiǎo);寒江远浦,断岸小桥;古刹(chà)层峦,疏篱幽径;老叟披蓑垂钓,骚人跨蹇(jiǎn)寻诗;小酌清谈,高楼长啸;船头茶灶飘烟,座上黛眉把盏;老僧对坐,韵士闲评;披鹤氅(chǎng),纵步园林,御貂裘,登临山水。如此景况,何必峨嵋千尺?

      霁雪

      【唐】戎昱

      风卷寒云暮雪晴,

      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

      又得书窗一夜明。

      对雪

      【唐】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

      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

      盖尽人间恶路岐。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踏莎行

      【宋】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

      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

      到今犹恨轻离别。

      寿阳曲·江天暮雪

      【元】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

      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

      钓鱼人一蓑归去。

      汉东道中

      【唐】蒋吉

      九十九冈遥,天寒雪未消。

      羸童牵瘦马,不敢过危桥。

      雪望

      【清】洪升

    [阅读全文]...

2021-11-28 01:41:20
关于石钟山的古诗文 - 句子
关于石钟山的古诗文 - 语录
关于石钟山的古诗文 - 说说
关于石钟山的古诗文 - 名言
关于石钟山的古诗文 - 诗词
关于石钟山的古诗文 - 祝福
关于石钟山的古诗文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