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吹字的古诗词接龙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吹字的古诗词接龙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吹字的古诗词接龙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吹字的古诗词接龙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七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也是千百年来,治愈文化创伤的良药!好句摘抄网网站为您整理《古诗接龙》,摘录经典的古诗绝句,供您参考。
古诗接龙
1、《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2、《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3、《商歌》
宋罗与之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4、《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5、《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6、《新嫁娘》
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7、《送灵澈》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8、《画》
唐高鼎
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
9、《山中》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10、《一去二三里》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11、《书窗即事》
宋朱淑真
花落春无语,春归鸟自啼。
12、《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13、《风鸢图》
明徐文长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14、《咏石牛》
明侯尧封
田入乡间少,时将孟夏终。
15、《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16、《忆住一师》
唐李商隐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17、《寻隐者不遇》
古诗接龙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接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唐】聂夷中——公子家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村居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
终须买取名春草,处处将行步步随。
———【唐】刘禹锡——寄赠小樊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唐】张谓——早梅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唐】李白——古朗月行
短羽新来别海阳,真珠高卷语雕梁。
佳人未必全听尔,正把金针绣凤凰。
———【唐】滕白——燕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宋】欧阳修——丰乐亭游春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唐】——僧景云——画松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曹植——七步诗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唐】李世民——赠萧瑀
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
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
1、《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商歌》
宋·罗与之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4、《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新嫁娘》
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7、《送灵澈》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8、《画》
唐·高鼎
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9、《山中》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0、《一去二三里》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11、《书窗即事》
宋·朱淑真
花落春无语,春归鸟自啼。
多情是蜂蝶,飞过粉墙西。
12、《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13、《风鸢图》
明·徐文长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龙头节的古诗词
二月二,龙抬头,抬走烦恼与忧愁;二月二,龙抬头,抬来幸福与满足;二月二,龙抬头,抬走苦闷与波折;二月二,龙抬头,抬来吉祥与好运。祝你快乐!接下来小编整理了龙头节的古诗词,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二月二》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
[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二月二日》
[宋]晁说之
柳花多情不肯新,可怜失尽汉家春。
二年不识挑生菜,万国谁知有杀身。
群盗犹多南渡客,征鸿难问北归人。
始知前日一樽酒,上帝升*与尔亲。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皀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陇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二月二日*上赋》
[宋]贺铸
仲宣何遽向荆州,谢惠连须更少留。
二日旧传挑菜节,一樽聊解负薪忧。
向人草树有佳色,带郭江山皆胜游。
载酒赋诗从此始,它年耆老话风流。
《田家以二月二日晴雨占谷价枕上口占》
年代:宋
作者:洪咨夔
葛根已尽麦方青,延颈东来米价*。
怕听三更三点雨,要占二月二朝晴。
拓展:
龙抬头为什么称为龙抬头节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古时,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线以下。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线以上,接*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后来,这天也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龙抬头节”、“春龙节”了!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有什么
实际上,之所以说“二月二,龙抬头”,是与古代观测天象的天文学有关。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又根据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将其分为四宫,并依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四种动物。
其中东宫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很像想象中的龙形星象,便称其为东方苍龙(其它为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每年农历二月二傍晚,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代表龙角的角宿开始从东方地*线上显现(而整个“龙身”即其它六宿尚隐没在地*线以下),故称为“龙抬头”。
那么为什么要在“二月二”祭龙呢?这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二月二,正值惊蛰前后,也是农田春耕、春播季节,能否风调雨顺,这直接关系到一年庄稼的丰歉。而在古代诸神谱系中,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为了求得龙神行云布雨,二月二这天,人们便在龙神面前摆供,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除唱大戏娱龙之外,有的地方还要舞龙、戴龙尾、开笔(旧时这天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祝愿孩子长大后能断文识字)等,以求得“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在民间,则盛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下令龙王三年不得降雨。龙王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便将龙王赶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并立碑告示天下:“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直到第二年二月初一,一位中年妇女背了一袋黄豆走亲戚,途中不慎将黄豆撒了一路,阳光下,这些黄豆闪闪发光。人们看见后高兴地说:“这不就是金豆吗?炒熟了不就开花了吗?”第二天即二月二,家家户户把炒好的、开了花的.黄豆供在当院,看管龙王的太白金星一看,确实是“金豆开了花”,便让龙王重返天宫。
后来,人们为了怀念、纪念龙王,便在每年的二月二炒黄豆,一边炒嘴里还念叨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吃(黄)豆花,大人小孩给一把。”明朝玉米传入*,之后,人们又用香喷喷的爆玉米花祭祀龙王,一直流传至今。
二月二祭祀龙王,还寄寓着人们“引龙伏虫,驱毒除瘟,保佑*安”的愿望。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惊蛰过,百虫苏,蝎子、蜈蚣都露头。”百虫萌动,易传疾病,易伤五谷,而“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因此人们“引龙伏虫”,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驱毒除瘟,保佑人畜*安,五谷丰登。
明代沈榜《宛属杂记》载:“二月引龙,熏百虫……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步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撒灰十分讲究,也很有意思:用簸箕盛草木灰,从家门口撒一条龙到河边,再用谷糠撒一条龙引到家,意为送走懒(青)龙,引来钱(黄)龙,保佑人畜*安;从临街大门口一直撒到厨房灶间,并绕水缸一圈,叫做“引钱龙”;将草木灰撒于门口,镇门避灾;将草木灰呈龙蛇状撒于墙角,以招福祥避虫害。
老百姓过年,讲究个长长久久,圆圆满满。因此,从广义上讲,自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王爷开始,就算过年了,到二月二龙(王爷)抬头,才算真正结束。比如陕北乡间直到现在还流传着一段民谚:“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初一过大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了年过完。”对老百姓而言,二月二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认为这天不仅是苍龙“登天”之日,更是新一年的开始。
因为二月二一般处在惊蛰前后,大地春回,万物复苏,春耕在即,百事开端,因此,除祭祀龙神外,民间往往还要举行多种纳吉活动,如舞龙灯、戴龙尾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剃龙头*俗,即二月二要理发,为什么偏偏要在这一天理发呢?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而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而陕北在这天,不仅要唱大戏、舞龙灯、放烟火,十里八乡的秧歌队还要聚拢在一起,热热闹闹地扭一天,图个圆满。
为了纳吉,连二月二这天吃的食物也要加上“龙”的头衔。如这天吃面条叫吃“龙须(面)”、水饺称作“龙耳”、米饭称作“龙子”、春饼称作“龙鳞”、馄饨称作“龙眼”,馄饨面条一块煮则叫做“龙拿珠”,等等。
七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也是千百年来,治愈文化创伤的良药!“励志的句子”网站为您整理《古诗接龙》,摘录经典的古诗绝句,供您参考。
古诗接龙
1、《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2、《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3、《商歌》
宋罗与之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4、《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5、《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6、《新嫁娘》
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7、《送灵澈》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8、《画》
唐高鼎
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
9、《山中》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10、《一去二三里》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11、《书窗即事》
宋朱淑真
花落春无语,春归鸟自啼。
12、《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13、《风鸢图》
明徐文长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14、《咏石牛》
明侯尧封
田入乡间少,时将孟夏终。
15、《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16、《忆住一师》
唐李商隐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17、《寻隐者不遇》
宿龙宫滩古诗词
古诗原文
浩浩复汤汤,滩声抑更扬。
奔流疑激电,惊浪似浮霜。
梦觉灯生晕,宵残雨送凉。
如何连晓语,只是说家乡?
译文翻译
浩浩荡荡的流水,在滩头时抑时扬。奔驰的流水令人疑心是闪电划过,惊起的白浪就象是浮霜一般洁净。
大梦醒来,只觉油灯罩着一轮光圈,深宵将尽,微雨送来清新的凉爽。为什么我们通宵达旦的谈语,说来说去都是说的家乡琐事?
注释解释
龙宫滩:在广东省阳山县阳溪上。
汤汤(shāng):大水急流的样子。
抑:低。更:又。扬:高。
激电:电闪雷鸣。
惊浪:大浪。浮霜:浪头的泡沫白如浮霜。
梦觉:梦醒。晕:灯照水气而生的晕圈。
宵残:天亮之前。
连晓语:夜间说话到天亮。
创作背景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德宗死,唐顺宗李诵即位,大赦天下。韩愈遇赦北上,离开阳山途经龙宫滩时见其景险奇,触景生情。于是便作了此诗。
诗文赏析
该诗前四句是写龙宫滩之险奇,接下面两句则是诗人触景生情,景心互动,产生了共鸣。特别是那“宵残雨送凉”之句,天将破亮,可还是浙浙沥沥地下着小雨,小雨送凉,这个“凉”字在此既是写实又是写感。阳山是个山区,气候宜人,加之龙宫滩这个特殊之地,又是“宵残”之时,确实是个地道的`“凉”。再个是诗人含冤遭贬阳山一年之多,满腹的委屈和压抑,*时犹如一把无名之火,燃烧在心头,终焦躁不安。今幸遏大赦,当然自觉自待,“凉”在心头了。这一个“凉”字写活了诗人独享的快意。
该诗最后两句写到:“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此景此地,此时此情,一旦梦醒,自然会心情激动,睡意全无,打开开心的话匣,套套不觉一直说到天亮,说的是故乡河阳老家都是他最最思念的地方。该诗另一半想必是他回朝后,要大展宏图,实现他不懈追求的宏愿。该诗情景相融,浑然一体,主题明朗,语序流畅,是历代中华诗词中一枝独秀的奇花。
此诗中写尽了水势之浩荡,波涛之汹涌,惊涛令人如闻狮吼,骇浪激流快如闪电。就连经验丰富、见过无数大风大浪的船老大,对此情景也不敢掉以轻心。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古诗词鉴赏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咏杨柳,上阕主要写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古诗词鉴赏,一起来看看吧。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作者: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②。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③。萦损柔肠④,困酣娇眼⑤,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⑥,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⑦。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⑧。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①这首词大约是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苏轼在汴京任翰林学士时所作。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章质夫:名楶,(jié),浦城(今福建蒲城县)人。当时正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经常和苏轼诗词酬唱。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而且依照其先后次序写诗或词。
②从教:任凭。从教坠:任(杨花)坠落。
③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有思(sì):有情思。
④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⑤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⑥“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⑦落红难缀:落花难于再连接上枝头。缀:连接。落红:落花。缀:连结。
⑧萍碎:作者《再和曾仲锡荔枝》诗自注:“飞絮(即杨花)落水中,经宿即化为萍。”
【赏析】
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实则“有思”,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象奇特。
以下“梦随”数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即是回答“遗踪何在”的问题。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达成余音袅袅的效果。
创作背景
这首咏物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二年。章楶,是苏轼的同僚和好友。他作有咏杨花的《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原词曰:“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青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苏轼的这一首是次韵之作。依照别人词的原韵,作词答和,连次序也相同的叫“次韵”或“步韵”。苏轼在一封给章质夫的信中说:“《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云,亦告以不示人也。”有人认为这首词作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时苏轼与章楶同在京城,交往频繁。但信中提到章质夫“正柳花飞时”出任巡按,则与元丰四年(1081年)四月章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的经历及季节特征相吻合。故定为元丰四年更为妥当。
名家点评
王国维: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人间词话》)
朱弁:章质夫杨花词,命意用事,潇洒可喜。东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吕。徐而视之,声韵谐婉,反觉章词有织绣工夫。(《曲洧旧闻》)
魏庆之:章质夫咏杨花词,东坡和之,晁叔用以为:“东坡如王嫱、西施,净洗脚面,与天下妇人斗好,质夫岂可比哉!”是则然也。余以为质夫词中所谓“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亦可谓曲尽杨花妙处,东坡所和虽高,恐未能及,诗人议论不公如此。(《诗人玉屑》)
唐圭璋:此词是和作。咏物拟人,缠绵多态。词中刻画了一个思妇的形象。萦损柔肠,困酣娇眼,随风万里,寻郎去处,是写杨花,亦是写思妇,可说是遗貌而得其神。而杨花飞尽化作“离人泪”,更生动地写出她候人不归所产生的幽怨。能以杨花喻人,在对杨花的描写过程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比章质夫的闺怨词要高一层。(《唐宋词选注》)
塞上听吹笛翻译及诗意古诗词
塞上听吹笛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通过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恬静祥和的一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塞上听吹笛翻译及诗意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翻译
胡人吹起羌笛响在戍楼之间,戍楼之上景象萧条月光幽闲。
借问悠悠的落梅乐曲有几首?长风万里吹拂一夜洒满关山。
诗意
此诗通过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恬静祥和的一面。全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思乡之情与戍边之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此诗作为边塞诗,而带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赏析
全诗开篇就呈现出一作边塞题材诗歌中少有的*和氛围,这主要是通过前两句的实景描写表现的`。在笛声和月色中,边塞一片祥和,弥漫着一种柔和明朗的氛围。下面两句写的是虚景。在这里,诗人写到了”落梅“,即古代笛子曲《梅花落》。在茫茫的宁静夜色中,《梅花落》曲子借着风传满关山,构成一种深远的意境。
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写法独特,文字优美,意蕴无穷。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在诸多的唐代边塞诗歌中,此诗独树一帜,堪称佳作。
原文:
塞上听吹笛
朝代:唐代
作者: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译文
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
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注释
塞上:指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边塞。此诗题一作《塞上闻笛》,又作《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雪净:冰雪消融。
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牧马:放马。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牧马还:牧马归来。一说指敌人被击退。
羌(qiāng)笛:羌族管乐器。
戍楼:报警的烽火楼。
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2、刘凤泉牟瑞*蔡玉和主编.*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08月第1版:231-232.3、张剑著.唐宋诗词名篇欣赏:*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02:49-50.参考资料: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10页.@刘凤泉牟瑞*蔡玉和主编.*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08月第1版:231-232.@张剑著.唐宋诗词名篇欣赏:*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02:49-50.
创作背景
此诗是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当时他在哥舒翰幕府。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对边塞生活有着较深的体验。参考资料: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93-394页.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读唐诗,最爱是高适的《塞上听吹笛》。读它宁静而致远,读它清丽而祥和,读它虚实而和谐,读它高远而深长。
读诗如听笛,我听出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般的音符,清越又甜美,只因那是故乡之梅的清香,在月明边塞的上空绽放。听笛心形,那雪净牧马、月明羌笛、梅花关山,虚实交错,美妙阔远。
实景一幅画,是雪净开朗,是明月宁静。
北方,北方;边关,边关。春风吹雪干干净净,新绿一眼点点漫漫。夕阳依在远山的肩上,暮色缓缓地为山野披上灰色的袈裟。远天飞起轻尘,牧马战士一声鞭响,击碎傍晚的静寂。归来了,马群奔驰晚霞,马嘶声声营房。
终于,大地恢复一片静谧*和。天蓝如湖,月亮被一方白云擦拭着脸而出,流泻靓丽,写意圣洁。边防了望楼屹立,大漠胡杨张望。忽然,不知哪楼何人吹笛,是羌笛,清脆高亢,婉转悠扬。
虚景一笛香,是写声成象,是设问出香。
笛音悠扬,一种熟悉的舒畅,那是南方《梅花落》的曲调。羌笛清丽,如泣如诉,吹柔了战士远离故土的心。再屏息静听是风,是笛,是梅,是香,是落梅的花瓣香,四处飘散。
那是遥远的花香,乘着月光,从家乡千里迢迢而来。千里月光大道,千里梅花飘香。羌笛,羌笛; 梅香,梅香。和色和香,洒满大唐关山月;风吹一夜,虚实千里闻梅香。
一问何处落?谓风谓月,梅落轻舞飞扬,梅香漫溢关山。读净,读还,重重在上。春天来了,胡马北还,狼烟暂息,边关危解。和*的意蕴于笛音里,有感而不伤,有思而梅香。主题深化了,心绪缓解了,和*了,可以回家了。
一诗安然祥和,一诗柔情蜜意;一诗和*向往,一诗千里梅香。
牛鬼蛇神一词比喻社会上形形*的坏人,你们知道牛鬼蛇神的接龙吗?接下来请欣赏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牛鬼蛇神的词语接龙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有帮助。
【拼音】niú guǐ shé shén
【释义】牛头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虚幻怪诞。后比喻社会上形形*的坏人。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坏人
【相*词】牛头马面、妖魔鬼怪、蛇神牛鬼
【成语示列】更有一种可笑的,肚子里原没有什么,东拉西扯,弄得牛鬼蛇神,还自以为奥博。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二回
牛鬼蛇神 → 神魂颠倒 → 倒持泰阿 → 阿其所好 → 好为人师 → 师出无名 → 名存实亡 → 亡魂丧胆 → 胆大包天 → 天怒人怨 → 怨天尤人 → 人己一视 → 视同路人 → 人尽其才 → 才疏意广 → 广土众民 → 民胞物与 → 与世无争 → 争权夺利 → 利欲熏心 → 心灵手巧 → 巧不可接 → 接三连四 → 四亭八当 → 当务之急 → 急流勇退 → 退避三舍 → 舍己救人 → 人心不古 → 古貌古心 → 心手相应 → 应付裕如 → 如释重负 → 负荆请罪 → 罪恶滔天 → 天昏地暗 → 暗箭伤人 → 人存政举 → 举世瞩目 → 目无全牛 → 牛刀割鸡 → 鸡鸣狗吠 → 吠形吠声 → 声应气求 → 求田问舍 → 舍己从人 → 人微权轻 → 轻重倒置 → 置之脑后 → 后来居上 → 上下一心 → 心灰意冷 → 冷暖自知 → 知人之明 → 明争暗斗 → 斗转参横 → 横七竖八 → 八方呼应 → 应付自如 → 如花似锦 → 锦心绣口 → 口沸目赤 → 赤胆忠心 → 心*气和 → 和盘托出 → 出将入相 → 相惊伯有 → 有求必应 → 应有尽有 → 有名无实 → 实逼处此 → 此唱彼和 → 和而不同 → 同工异曲 → 曲尽其妙 → 妙手空空 → 空谷传声 → 声势浩大 → 大度包容 → 容光焕发 → 发扬光大 → 大有人在 → 在家出家 → 家贫亲老 → 老羞成怒 → 怒发冲冠 → 冠盖相望 → 望子成龙 → 龙争虎斗 → 斗酒只鸡 → 鸡口牛后 → 后患无穷 → 穷凶极恶 → 恶醉强酒 → 酒入舌出 → 出以公心 → 心术不正 → 正襟危坐 → 坐观成败 → 败军之将 → 将伯之呼 → 呼幺喝六 → 六尺之孤 → 孤独矜寡 → 寡不敌众 → 众所周知 → 知无不言 → 言过其实 → 实获我心 → 心到神知 → 知小谋大 → 大名鼎鼎 → 鼎鼎大名 → 名目繁多 → 多愁善感 → 感慨万千 → 千载难逢 → 逢人说项 → 项背相望 → 望穿秋水 → 水尽鹅飞 → 飞蓬随风 → 风行革偃 → 偃武修文 → 文不加点 → 点石成金 → 金舌蔽口 → 口讲指画 → 画脂镂冰 → 冰雪聪明 → 明镜高悬 → 悬鹑百结 → 结驷连骑 → 骑驴觅驴 → 驴前马后 → 后继无人 → 人微言轻 → 轻而易举 → 举一反三 → 三生有幸 → 幸灾乐祸 → 祸国殃民 → 民富国强 → 强作解人 → 人多势众 → 众口铄金 → 金刚怒目 → 目光如鼠 → 鼠窃狗偷 → 偷工减料 → 料事如神 → 神通广大 → 大敌当前 → 前所未闻 → 闻一知十 → 十围五攻 → 攻苦食淡 → 淡汝浓抹 → 抹月秕风 → 风花雪夜 → 夜郎自大 → 大打出手 → 手到病除 → 除暴安良 → 良工心苦 → 苦大仇深 → 深入人心 → 心安理得 → 得胜回朝 → 朝梁暮陈 → 陈陈相因 → 因循守旧 → 旧地重游 → 游山玩水 → 水涨船高 → 高义薄云 → 云兴霞蔚 → 蔚然成风 → 风流罪过 → 过街老鼠 → 鼠目寸光 → 光前绝后 → 后发制人 → 人云亦云 → 云过天空 → 空穴来风 → 风卷残云 → 云泥之别 → 别具匠心 → 心口如一 → * → 挂一漏万 → 万古长青 → 青黄不接 → 接二连三 → 三牲五鼎 → 鼎足而三 → 三命而俯 → 俯仰由人 → 人一己百 → 百折不回 → 回味无穷 → 穷极无聊 → 聊以* → 慰情胜无 → 无拳无勇 → 勇往直前
1. 吾善养浩然正气!我辈读书人,一身正气,诸邪不侵……岂俱区区奸邪?况朝堂衮衮诸公,皆一身正气,圣天子神目如炬,一切牛鬼蛇神都躲不过圣天子耳目!
2. 以往,道观总给人阴冷神秘的印象;大殿内的神像或红红绿绿,或披金带银,牛鬼蛇神聚集一堂与现代审美观念严重脱节。
3. 转为挺身而出,公然与牛鬼蛇神周旋,此中转变的原因,委实令她们百思莫解。
4. 至于什么吹牛拍马,对牛弹琴,牛鬼蛇神的就最好,有多远滚多远了。
5. 复杂吗?我看不复杂,冤有头债有主,谁下的手就找谁来抵债,我管他是什么牛鬼蛇神呢,谁挡了我的路,我就把谁踩在脚下,天王老子来都不行。
6. 别说是白龙马,不管什么牛鬼蛇神,只要叫我周大爷遇上,都得变成一盘儿菜!
7. 而我自己,却还得赌咒发誓向他们保证,自己再也不信那些牛鬼蛇神……呵呵……你说说看啊,现在我还能盼些什么?
8. 山海经佶屈聱牙,以为怪谈,*牛鬼蛇神,皆为笑柄。
9. 张叔叔,您这次带来的人马,根底是否干净?现在承德的形势万分诡异,各路牛鬼蛇神,泥沙俱下,我们不得不防啊。
10. 浮云蔽日,痴人说梦,猖狂的毒枭毕竟是一撮不堪一击的坏分子,强大的阳光终究会驱散一切污泥浊水,正义的力量一定能扫荡一切牛鬼蛇神。
11. 此言一出,牛鬼蛇神纷纷出动,法华宗设于荒蛮之地的大小庙宇便遭到飞来横祸。
12. 日月如梭,转眼到了一九六六年,“”开始了,清理阶级队伍,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荡涤社会上的一切污泥浊水。
13. 常癸司还未来得及反应,脚底板就哗哗啦啦地落到了地上,这次就不再是空荡荡的脚丫子了,而是牛鬼蛇神、魑魅魍魉,相比楚黎带的那群,这才叫真真正正的鬼呢。
14. 前几天村里突然接到通知说是要破四旧,先砸了我的家,又说我搞封建迷信,是牛鬼蛇神,天天拉出去斗,顿顿吊起来打。
15. 魔笔一支,扫荡各路魑魅魍魉,独特灵力,清空世间牛鬼蛇神。
16. 我和大鹏都不信那些牛鬼蛇神,相视一眼就一笑置之,在我们看来,大姐就是属于典型的望风捕影这一类人。
17. ‘苍风堡’,吓不住我这个跑单帮的牛鬼蛇神。
18. 又加上刚刚过去的*特殊时期,整天揪斗牛鬼蛇神,更是天不怕地不怕。
19. 一九六六年,“”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切污泥浊水,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20. 牛鬼蛇神齐上场,他方唱罢我方唱,弱肉强食小道儿,永霸五荒不罢休。
21. 上面有活动来了,什么四清五清的,清除牛鬼蛇神,严禁信奉鬼神什么的。
水龙吟·落叶古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想重涯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
译文翻译
早上的霜露刚刚附着在青绿的树林上,视野中故国也早是一片凄凉之景。地上的落叶渐渐积累,树上的叶子也纷纷欲坠落,门前荒芜,路径悄悄。渭水秋风起,洞庭湖波涌,几次暮秋了。想来重重叠叠的山上已经落满树叶,千峰尽是万木凋零之景,山上的路,没有人可以到。
从前题红之事已不再见,顺着官沟而上,暗流空绕。蝉啼叫还没有停歇,鸿雁欲过,此时的怀抱是悲伤的。树叶杂乱地落于窗前,落叶掉落在台阶上发出声音,多少愁苦之人。望我家在何处。只是今夜,满庭的落叶谁来扫。
注释解释
水龙吟:词牌名,姜夔词注“无射商”,俗名越调。双调一百二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韵,下片十一句五仄韵。
晓霜:早上的霜露。著:附着。
望中:视野之中。故国:指南宋故地。
萧萧渐积:化用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之句。萧萧:草木摇落之声。
纷纷犹坠:意谓落叶片片飘坠。化用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纷纷坠叶飘香砌”之句。
门荒径悄:意谓落叶掩埋了门庭路径,一片荒凉寂静。
渭水风生:化用贾岛、周邦彦诗词写落叶。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周邦彦《齐天乐·绿芜凋尽台城路》:“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婉转。”
洞庭波起:化用屈原《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描写落叶。
秋杪(miǎo):暮秋,秋末。杪,树梢。引申为时月的末尾。
重(chóng)崖半没(mò):写山中落叶堆积,万木凋零的情状。
尽出:全是。
题红:指红叶题诗事。范摅《云溪友议》:“中书舍人卢渥,应举之岁,偶临御沟,见一红叶,命仆搴来。叶上有一绝句,置于巾箱,或呈于同志。及宣宗既省宫人,初下诏从百官司吏,独不许贡举人。渥后亦一任范阳,独获所退宫人。宫人睹红叶而呈叹久之,曰:‘当时偶随流,不谓郎君收藏巾箧。’验其书迹无不讶焉。诗曰:‘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杳杳(yǎo):幽远貌。
宫沟:皇宫之逆沟。
螀(jiāng):蝉的'一种。
飞鸿:指鸿雁。
乱影翻窗:树叶乱落于窗前。
碎声:此指落叶之声。砌:台阶。
吾庐:我的家。甚:何。
只应:只是。
满庭谁扫:意谓无人扫落叶。白居易《长恨歌》有“落叶满阶红不扫”之句。
创作背景
祥兴二年(1279年),陆秀夫与宋少帝一同投海殉国。又据詹安泰考证,“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三句指明了宋少帝未投海,而“望吾庐何处”句则说明此词为杭州陷落后,宋军于崖山死守时作,也就是说此词应作于祥兴元年至二年之间。
诗文赏析
暮秋天气,严霜始降,草木黄落。在诸多文人笔下,落叶与时移物换、荣枯摇落同存长在,故而睹落叶而悲秋,因悲秋而伤情。通过描写这种境界,表现了词人在南宋末期对现实难排的抑郁之情和凄凉境地。
上片写深秋“望中故国”落叶飘零的凄凉景象。“晓霜初著青林”以景带情,用笔简练,而轮廓顿明。作者在不经意如实地描摹出来自然景色:晨晓寒霜,把昔日青葱繁茂的林木笼罩。词人因景生情,心中升起一股莫明的凄凉之情。“望中故国凄凉早”,无限心事,隐藏其中。“故国凄凉早”五字借秋初大自然的萧索景象,写朝代之替换,这景象不但指自然景象,也包括社会景象在内,这是第一层。而凄凉的景象正应照词人的万端愁绪,这是第二层。此词似咏落叶,实则借以抒发心中对故国的思念,同时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为将“凄凉”落到实处,上片连用几个与落叶有关的典故,使言辞虽简,但寓意深刻而丰富。“萧萧渐积”这里借指落叶,实暗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诗意。“纷纷犹坠”与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中“纷纷坠叶飘香砌”句意相似。“渭水风生”用贾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忆江上吴处士》)诗意。“洞庭波起”则借用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诗意。这几个典故是独立的,因紧扣落叶,便有了内在联系,毫无游离之感,而且补足了上句“故国凄凉早”。接下来,笔锋一转,用“想”作领字,领“重崖”以下四句。“半没”是因落叶堆积。“无人到”则是落叶阻挡了行程。这四句从词意上又进一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片着力于写景,下片转而抒情。“前度题红杳杳”,借用红叶题诗的故事,暗示故宫的冷落。《云溪友议》载:唐宣宗时,中书舍人卢渥于应试之岁,偶而在御沟中拾到一片红叶,上题一绝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卢渥得一遣放的宫女,正是题诗之人。这一典故运用得十分巧妙。“前度”说明象从前那样宫女题红之事已不再见,借故宫的冷落暗寓朝代更迭。前两句为虚写,“啼螀未歇”以下六句则是实写。寒蝉凄切哀鸣,飞鸿欲过身影,正衬出词人难耐之痛楚。词人此时心绪烦乱哀感涌流,但词人却以“此时怀抱”四字一笔带过,言有尽而意无穷。“乱影”返回写眼前之秋景秋情。回步屋内,独坐客舍,秋夜寂静,又见无数黄叶乱落窗前,听见落叶之声敲打台阶。无尽无休,词人已无计可以避开秋声。和上片“纷纷”二字相呼应,以“碎”字形容落叶之声,意新句秀。“愁人”不单指词人自己,也包括了与他一样经历苦难的人们。《四溟诗话》说:“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结句到位,确能产生余音袅袅的艺术效果。此词结尾“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提出问题,而不作回答,留下“空白”,词人是让读者自己通过想象加以补充。“满庭谁扫”字浅意深,悲愁中掺杂着惆怅,哀怨中挟带着孤独,复杂的情感,也难以卒言。
此篇咏落叶之词,以落叶为契机,“以故国凄凉早”为意脉,驰骋神思,虚境实写,融景入情,故而句句写落叶,却句句是故国之情,收到了情景交融、相得益彰的效果。词人运用娴熟的笔法,使主观和客观融洽,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其故国之思表达得自然而深刻。
吹字的古诗词接龙
还的古诗词接龙
多的古诗词接龙
黑的古诗词接龙
监字的古诗词接龙
群字的古诗词接龙
舞字的古诗词接龙
奇字的古诗词接龙
晚字的古诗词接龙
煎字的古诗词接龙
来字的古诗词接龙
泽字的古诗词接龙
子字的古诗词接龙
炊字的古诗词接龙
指字的古诗词接龙
纸字的古诗词接龙
枫字的古诗词接龙
情字的古诗词接龙
洲字的古诗词接龙
清字的古诗词接龙
亲字的古诗词接龙
节字的古诗词接龙
一字的古诗词接龙
最难接龙的古诗词
五字的古诗词接龙
柔开头的古诗词接龙
勇字当头的古诗词接龙
心字开头的古诗词接龙
天开头的古诗词接龙
你最喜欢的古诗词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