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古诗的理解

关于塞外古诗的理解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塞外古诗的理解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塞外古诗的理解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塞外古诗的理解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73) 语录(52) 说说(181) 名言(19) 诗词(432) 祝福(1) 心语(130)

  • 现代文《塞外的春天》阅读理解及答案

  • 春天
  • 现代文《塞外的春天》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下面为大家带来了现代文《塞外的春天》阅读理解及答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塞外的春天

      ①说到长城外边,古代的诗人们,常常想作永久的荒凉。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疑不到天涯、三春那得桃杏花,好像塞外是常冬常寒,除了飞沙飘雪以外,什么都没有。其实塞外自有动人的春天,也绮丽,也温馨,使人热辣辣,软绵绵,所看到听到的充满了生命的愉快欢欣。

      ②首先报道春消息的是啦啦的白乌鸦,跟嘎嘎的长颈雁。它们回来了,也就是说真要大地回春了。到了惊蛰,蛰伏的昆虫们可并不惊动,只是沙滩可以看见惊鸿,树上新飞来了鸣鸠,陪衬上旧有的百灵、沙鸡天上地上,声音色泽都起了新的变化。简单的复杂了,素朴的绚烂了。

      ③春分河自烂,冷冰冰静悄悄的黄河,长眠了四个月,忽然塌陷龟裂,接着流起凌来,大块的像山,小块的像床,有长条,有方块,你撞我,我挤你,筑成了冰坝,拦高了春水,大渠小渠,黄水汤汤,有金色鲤鱼在跳跃。当家家尝到开河鱼的鲜味儿的时候,宏哗咆哮的黄河流凌完了,*滑如镜,皮筏子、*底船都等着下河了。

      ④清明确是天清日朗,可是走遍原野,也看不见一点嫩绿苹芽。春雨贵如油,那是华北的话,要是在塞外,清明时节雨纷纷,简直是百年不遇的事。碰到阴天,也说不定还是飘几片白雪。杏花要到谷雨节才能看到,天气太干了吧,薄薄的.花瓣,小小的花朵,像憔悴多病的荚人。从谷雨到立夏,世界可要剧变了。娇艳是榆叶梅,芬芳是丁香,高雅是真珠穗,泼辣是马兰苹,海棠夭桃,应有尽有,葡萄藤萝,到处都成架。如果您立在归绥城头上看去,真是烟云雾树,家家锦绣,百花烂漫,万紫千红。轻浮的柳絮,精制的扬花,滥造的榆钱,随着风,飘来飘去,自由地成堆成垛。踏上去,有的软绵绵,有的沙沙响,可算是十分春色,布满了人间。

      ⑤要想看看塞外的嬉春图,那么,黄昏的*沙落雁,清晨的乳鸠争巢,当然很有意思。不过最有情趣的还是艳阳天芳草地里看牧场。时间最好在太阳刚刚西斜的当儿,成百成千的牛羊驼马,都吃得饱欣欣地,胖油油地,各有各的美丽,各有各的精神。您看吧,有的比肩晒太阳,有的卧着说家常,有的双双在散步,有的成对儿比特角;有的追,有的跑,有的抱,有的跳;有三角的趣剧,有四角的笑料,有勇武的正生,有滑稽的丑角。胜利的拉开嗓子唱歌,失败的夹着尾巴逃走。形形色色,画不出也写不出。这儿的爱情广场,没有金钱、地位、门第的问题,各自凭了先天的毛色,当下的健康,*常的人缘,一时的机智,决定成功跟失败,大体上看,是天地皆春,百兽率舞。

      ⑥我看过幽燕的上林春色,我看过江南的草长莺飞,这些都不能使我忘情于塞外的渠口春涨,绕郭柳烟。我参与过陕坝的手栽杨柳三千树,我抚摸过归绥的春风十万散榆钱。六七年来,却是越走越远,越走越向南,哪里是天上,哪里是人间?哪里是中原,哪里是九边?我怕听嘎嘎的雁声,因为它还是海阅天空,有去有还。我愿藉春风寄语,我想请海水传言,看饱了繁花似锦,听够了软语如绵;最好是青春结伴,最快是人在春先,我希望再踏草原,我希望飞度阴山,看天青日白,万家胜欢,埋骨在黄河湾处,大青山前。

      选自《深山书简》,有删节。作奢栗容若,原籍河北行唐,毕业于北*师范大学,后移居台湾。

      1、品味、赏析下面的句子。(5分)

      (1)轻浮的柳絮,精制的扬花,滥造的榆钱,随着风,飘来飘去,自由地成堆成垛。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2)有的比肩晒太阳,有的卧着说家常,有的双双在散步,有的成对儿比犄角。

      从修辞运用的角度:

      2、第⑥段中我怕听嘎嘎的雁声,因为它还是海阔天空,有去有还。结合全文说说我为什么怕听嘎嘎的雁声。(3分)

      3、仔细晶读文章最后一段划线部分,结合全文说说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1)轻浮写出了柳絮轻盈飘逸的情状;滥造突出了榆钱数量之多。

      (2)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动物的活动描写得丰富多彩而富有情趣。

      2、因为我听到大雁嘎嘎的叫声,就会由大雁的有去有还,想到我却远离家乡,有去无还。

      3、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热爱家乡,希望尽快回到家乡,叶落归根的思想感情。

    [阅读全文]...

2022-06-17 08:37:51
2022-05-17 05:20:49
  • 描写塞外的诗句

  • 描写塞外的诗句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其中的内容大气磅礴,让人感觉豪气万丈,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描写塞外的诗句,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李白《从军行》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王维《陇西行》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杜甫《前出塞九首》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祖咏《望蓟门》

      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蔡文姬《胡笳十八拍》

      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韦元甫《木兰歌》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司空曙《贼*后送人北归》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柳中庸《征人怨/征怨》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杜甫《悲青坂》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卢思道《从军行》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杜甫《后出塞五首》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露下旗蒙蒙,寒金鸣夜刻。——李贺《塞下曲》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张蠙《登单于台》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祖咏《望蓟门》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张乔《书边事》

      黄云连白草,万里有无间。——王镃《塞上曲》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王维《陇头吟》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李白《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王褒《渡河北》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岑参《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韦元甫《木兰歌》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王昌龄《塞下曲·秋风夜渡河》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

      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戎昱《塞下曲》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高适《营州歌》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四》

      今夜不知何处宿,*沙万里绝人烟。——岑参《碛中作》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李白《紫骝马》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张敬忠《边词》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卢思道《从军行》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凉州词二首》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卢纶《逢病军人》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李白《关山月》

      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杜甫《悲青坂》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李白《塞上曲》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李颀《古塞下曲》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沈沈飞雪白。——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阅读全文]...

2022-01-06 17:46:17
  • 《清明》古诗的理解

  • 理解,清明,写作
  • 《清明》古诗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明》古诗的理解,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清明》鉴赏分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zǎn]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继承的地方吧!

    [阅读全文]...

2022-06-02 14:21:42
  • 描绘塞外风光的诗句

  • 风光
  • 描绘塞外风光的诗句

      1、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李白《从军行》

      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4、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

      5、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6、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曲》

      7、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9、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10、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1、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岑参《逢入京使》

      13、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阅读全文]...

2022-03-25 17:40:11
  • 描写塞外诗句

  • 描写塞外诗句

      想不到塞外这座名城也会这般多雨,一连数天的`阴雨,淋湿了我的思绪,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描写塞外诗句,欢迎阅读。

      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____韦元甫《木兰歌》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____王昌龄《塞下曲·秋风夜渡河》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____李颀《古从军行》

      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____戎昱《塞下曲》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____高适《营州歌》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____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四》

      今夜不知何处宿,*沙万里绝人烟。____岑参《碛中作》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____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____李白《紫骝马》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____杨炯《从军行》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____李白《从军行》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____王维《陇西行》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____杜甫《前出塞九首》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____祖咏《望蓟门》

      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____蔡文姬《胡笳十八拍》

      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____韦元甫《木兰歌》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____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____司空曙《贼*后送人北归》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____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____柳中庸《征人怨/征怨》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____杜甫《悲青坂》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____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____卢思道《从军行》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____杜甫《后出塞五首》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____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露下旗蒙蒙,寒金鸣夜刻。____李贺《塞下曲》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____张蠙《登单于台》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____祖咏《望蓟门》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____李益《从军北征》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____张乔《书边事》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____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____张敬忠《边词》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____卢思道《从军行》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____王翰《凉州词二首》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____卢纶《逢病军人》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____李白《关山月》

      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____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____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____杜甫《悲青坂》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____李白《塞上曲》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____李颀《古塞下曲》

      黄云连白草,万里有无间。____王镃《塞上曲》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____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____王维《陇头吟》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____李白《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____王褒《渡河北》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____岑参《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沈沈飞雪白。____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____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阅读全文]...

2022-03-21 07:12:47
  • 王维《使至塞上》赏析理解性默写

  • 理解,七年级
  • 王维《使至塞上》赏析理解性默写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维《使至塞上》赏析理解性默写,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 都护在燕然。

      【赏析一】

      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正能状其神韵。“孤烟”后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圆”“直”用得逼真传神,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这首诗写出了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飘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①④句叙事,②③句写景。①②句写此次出使的经历,在叙事写景中抒情,②句写景中虚实相映,表达悲壮情怀。③④句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景中寓事、景中含情。③句写景,以实写虚,融情于景。④句叙事。衔接①句。

      首尾两联叙事。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被排挤出朝庭的'伤感和怨愤)。(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颈联所表现的美景)颈联写景: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赏析二】

      《使至塞上》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此诗描绘了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所往之处是:“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地,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大漠。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理解性默写】

      1.《使至塞上》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使至塞上》诗中的颈联,作者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漠奇特壮丽的景象融合在一起,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的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写出了雄奇、奇特美丽的塞外风光的句子)

      白话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阅读全文]...

2022-01-24 01:28:28
  • 观猎王维古诗鉴赏(理解王维观猎赏析阅读理解)

  • 理解
  • 鸣髌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这首七绝《塞上》,作者是宋代人,柳开。

    诗人通过飞鸣直上的响箭,天静无风的草原,提鞍列队的胡骑,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高地阔、气势雄浑的塞外风光图,也为我们勾勒出剽悍、骁勇、矫健的少数民族群像。

    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中有种叫“逆起”法,即首先描写动作或渲染气氛,给人一种突兀感,然后再交待人物或事件。

    王维的《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都是得力于此法。

    柳开的这首《塞上》也是如此,诗人首先描写动作和渲染气氛:“鸣髓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鸣髓,是一种响箭,西北少数民族常用它作为集合或出击的信号。

    诗人一开始不交待开弓的人物,甚至不去写开弓的动作,劈头就是开弓的结果:响箭呼啸着直上云霄。“直上”而不偏斜,这是在暗示射者的弓硬和臂力之大,也是在暗写周围环境是“天静无风”,没有外力的干扰。

    “一千尺”,当然是个夸张,但它就象李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一样,并不给人以虚张感,相反却给人一种力和速度的强烈感受。这句是从视觉上来写脱弦之箭,下句是从听觉上作进一步的渲染。“干”指声达于上,“声更干”是指响箭的飞鸣声由于“天静无风”显得更加清越。诗人着意点出“天静无风”,既是交待形成“声更干”的原因,也是在造成一种凝重和苍莽的气氛。

    用天地的静止来反衬响箭的飞鸣,这样既显得场景壮阔又暗寓射者的剽悍。

    玉维的《观猎》和卢纶的《塞下曲》在“逆起得势”后紧接着就安排人物出场:“风劲角弓鸣”后即交待“将军猎渭城”;“林暗草惊风”后即“将军夜引弓”。

    柳开的这首,似又略胜一筹,诗中这位开弓鸣镝的健儿始终没有露面,因为作者着意表现的不是这位发信号者,而是要塑造闻信号者——三百胡儿的英雄群像:“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这是一支声势雄壮、部列整齐的少数民族队伍,人为碧眼、马佩金勒,本身就显得气势不凡,更为突出的是,诗人没有去描写他们出击或驰骋时的情形,而是抓住他们出击前短暂的一瞬,描绘的是一种静态的雕塑的美。这和唐代诗人李益的名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有些相似。

    他们都是善于捕捉那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短暂的一瞬,雕塑成富有诗意的突兀的群像,只不过在柳诗中,“一时回首”,变成了“尽提金勒”,更表现出游牧民族那种剽悍的气势。

    总之,这首诗把天高地迥的边塞风光,剽悍骁勇的边塞民族写得极为生动传神。

    故此诗在当时便广为传诵了,当时的太尉冯延已就很欣赏这首诗,要人把诗意“画于屏障”。

    相传直到明代“犹有此图稿本”。

    [阅读全文]...

2021-12-06 07:59:00
  • 出塞的诗意和注释(出塞古诗的意思全解)

  • 诗意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凡的。为什么这样*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用的词语。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

    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凡的悲剧,*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阅读全文]...

2021-12-26 16:46:58
  • 描写塞外风光的诗句集锦

  • 风光
  •   1、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唐 《关山月》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 王昌龄 《出塞》

      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 《使至塞上》

      5、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唐 李白《关山月》

      6、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三

      7、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唐 李白《关山月》

      8、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唐 王维《陇西行》

      9、*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唐 《前出塞》

      10、塞下风来秋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11、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七

      12、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唐 王昌龄 《从军行》

      1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 《出塞》

      1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出塞》

      15、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

      16、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17、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王贺.《南国》

      18、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 李白《关山月》

      19、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六

      20、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

      21、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

      22、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唐.马戴.《出塞》

      2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2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25、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唐 李白《关山月》

      26、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唐 王维《陇西行》

      27、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

      28、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29、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唐 王维 《使至塞上》

      30、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唐 李白《塞下曲》

      31、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 李白《关山月》

      32、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唐 李白《塞下曲》

      33、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张籍.《凉州词》

    [阅读全文]...

2022-03-04 14:34:47
当前热门
塞外古诗的理解 - 句子
塞外古诗的理解 - 语录
塞外古诗的理解 - 说说
塞外古诗的理解 - 名言
塞外古诗的理解 - 诗词
塞外古诗的理解 - 祝福
塞外古诗的理解 - 心语